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十一 第 1a 页 WYG1374-026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文衡卷五十一
            明 程敏政 编
 杂著

  读丧礼           胡 翰
按仪礼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履三年
者其降服父卒则为母父在则为母期传曰何以期也
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夫期之丧子为父屈而
卷五十一 第 1b 页 WYG1374-0264d.png
三年之丧母为长子得遂揆其轻重二者盖不侔矣唐
孔氏谓子于母屈而从期心丧三年盖亦于义不安而
创为是说耳古未之闻也古者弟子为师心丧三年若
丧父而无服由子贡以义起之也子贡以孔子之施于
门人者还以报之苟施于母子之间则疏衰裳齐非若
师之无服也服断以期而犹为心丧则是外屈于父之
尊而内存丧母之哀所谓服者何以表衷也斯亦伪而
已矣后世之言礼者不以父降其母而使子得伸其尊
卷五十一 第 2a 页 WYG1374-0265a.png
诚不过矣抑所本者何取于古也又古者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传曰何以齐衰三月也小功也小功兄弟之
服也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故重其衰麻减其月
日尊尊而恩杀也是虽不及高祖父母说者谓兼高祖
而言则其服同其月日亦同也今礼家定为曾祖父齐
衰五月为高祖父母齐衰三月则其服同其月日不同
矣以经考之服之数尽于五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等而
至于高曾意其月日以是为差其服制则一以齐衰断
卷五十一 第 2b 页 WYG1374-0265b.png
也且疏云为父加隆三年则为曾祖宜大功为高祖宜小
功苟以齐衰之服从大功小功之月日亦若可为也古
之制礼者所以不出乎二者之间而一断以三月之制
岂无其义乎故尊尊而恩杀为高曾三月者后世不必易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为母齐衰期者虽古不必
尽从也何以权之礼以义起而缘乎人情者也
按礼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女子在室为
父布总箭笄髽衰三年郑康成引传小记云男子冠而妇
卷五十一 第 3a 页 WYG1374-0265c.png
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凡服上曰衰下曰裳妇人不殊
裳故但言衰衰如男子衰下如深衣则衰无带下又无
衽此盖古者妇人之丧服也朱子定礼自缌以上莫不
悉尊乎古而妇人之服岂宜以俚俗参之若大袖遮头
竹钗布头须之属不知于古何服也古者妇人不殊裳
非无衰也其衰之下与男子异耳非今大袖也檀弓云
去纚而露髻谓之露髻则以麻绕额与髻耳非今遮头
也妇人不冠布总箭笄传云总六升长六寸箭笄长尺
卷五十一 第 3b 页 WYG1374-0265d.png
犹今钗与头须耳而今云竹钗布须亦非制也五礼
久矣惟丧服民间尚多用之今冢子斩衰裳齐苴绖杖
绞冠带绳缨菅屦即位而有事于外冢妇大袖遮头竹
钗布头须即位而有事于内何啻黄钟大吕而间以师
延靡靡之乐牺尊龙勺而置之玉杯象著之间其淆也
甚矣是非朱子意也门人不察之过也问丧之记云亲
始死鸡斯徒跣说者谓鸡斯当作笄纚夫纚以黑缯韬
鬓士冠礼所谓纚广终幅长六尺者以之即吉可也而
卷五十一 第 4a 页 WYG1374-0266a.png
凶事去之此又汉儒之不察也
  夏后氏之郊         刘 基
祭法曰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鲧固夏后之父也夏后
之天下受于舜非受于鲧也禹不得以天下私其父夫
鲧以治水绩用弗成而舜殛之羽山天下咸服则鲧天
下之罪人也故舜之刑非私刑也天刑也以天刑刑天
下之罪人天下之至公也禹既受舜禅而升其罪人以
配天是舜之殛鲧非也夫鲧之殛获罪于天天殛之也
卷五十一 第 4b 页 WYG1374-0266b.png
非舜殛之也奉天讨也而以鲧配天是天之殛鲧亦非
也一私其父而逆于舜又逆于天天其弗享夏后氏之
郊矣禹圣人也而敢为是哉祭法之言非也然则禹之
于鲧也如之何曰庙以祭之而巳矣何必郊
  君子非有恭敬则不齐
祭统曰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是非所
以语君子也夫君子之所以为德者恭敬而巳矣恭敬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孔子之语仲弓曰出门如见大
卷五十一 第 5a 页 WYG1374-0266c.png
宾使民如承大祭大雅之述文王曰于缉熙敬止又曰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圣人无一息之不恭且敬何待乎
齐齐所以笃其恭敬犹恐其有未至而致之圣人不自
满假之心也谓之非有大故不齐犹可也谓之非有恭
敬则不齐大不可也信斯言也是不齐之时不恭敬矣
岂所以语君子哉其悖也甚矣或曰然则所谓不齐则
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如之何曰其疵同也犹可谓
之泛论泛论非言君子犹可说也不若非有恭敬则不
卷五十一 第 5b 页 WYG1374-0266d.png
齐之陷而不可举也大抵汉儒记礼之言多驳往往流
于文而失于理取其长而去其短可也
  续志林           王 袆
古称文章家自汉唐而下莫盛于宋东都欧阳修氏曾
巩氏王安石氏并时迭起而苏轼氏于其间为尤杰然
者也苏氏之文长于持论纵横开阖上下变化无不如
其意之所欲言虽其理不能皆纯而其才气之浩博固
将躐汉唐而上之矣余读其书爱其志林诸篇议论超
卷五十一 第 6a 页 WYG1374-0267a.png
卓而文章驰骋殊可喜中心慕之因窃其馀论续为十
八篇陈俚乐于金声玉振之馀厕瓦缶于夏鼎商敦之
末亦见其不知量巳然而愿学之意则庶乎君子有取
焉王祎序(今录/八篇)
周穆王时徐偃王为国除去刑争末事君国子民待四
方者务出于仁义而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四方诸侯
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焉或谓楚文王曰徐
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六国尽服矣王不
卷五十一 第 6b 页 WYG1374-0267b.png
伐楚必事徐楚遂兴师伐徐残之徐偃王将死曰吾赖
于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
以至此也君子曰仁义天下之本也自古有天下者由
之以兴矣未有由之而亡者也谓行仁义而亡者知假
仁义之名而不知所以为仁义者也徐偃王之谓也夫
徐处淮之南北而得乎地之中其为中国患久矣先乎
穆王当成王时即巳肆其强暴书所谓淮夷徐戎并兴
东郊不开是也后乎穆王至宣王时其冯陵为尤甚诗
卷五十一 第 7a 页 WYG1374-0267c.png
所谓徐方绎骚是也当穆王时天下晏安而天子乃无
意于天下方乘八龙西游与王母晏于瑶池之上逸乐
而忘返于是偃王时得乘间而起用其笼络驾驭之小
智煦煦以为仁孑孑以为义以聋瞽束诸侯而诸侯之
争辩者适无所质正乃咸宾祭于徐庭偃王盖自谓仁
义之道为止于是而王业固可图而不知所以为仁义
者不在是也故未几为天子诸侯所不容而国以遂败
身以遂亡而偃王顾谓吾好行仁义之道以至此也呜
卷五十一 第 7b 页 WYG1374-0267d.png
呼藉使偃王诚知仁义之为道而力行之则民之附之
者心必坚诸侯之从之者名正而言顺汤武之业可成
也其何败亡之有惟其不知所以为仁义而徒假仁义之名故不旋踵而败亡世之论者因以谓汤武以仁义
兴偃王以仁义亡兴亡虽殊其为仁义一也呜呼亦孰
知仁义虽一而行之有不同偃王假其名而行之汤武
则真知之而行之以无伪者也兴亡之效固判然不同
矣汤武偃王奈何同年而语哉春秋之时宋襄公欲图
卷五十一 第 8a 页 WYG1374-0268a.png
霸亦徒假仁义以为名与楚人为泓之战曰吾文王之
师也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一战而败国以几亡故宋
襄公之仁义即徐偃王之仁义也一则假以谋王而不
成一则假以图霸而不就皆假其名而不知用其实者
也或曰齐桓晋文亦假仁义者也而其霸业以成何欤
曰齐桓晋文之于仁义善假之者也假之而善故其业
以成偃王襄公则慕仁义之名而不善假不善于假其
败亡也固宜此又其得失之所由分也
卷五十一 第 8b 页 WYG1374-0268b.png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其实不然武王营
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酆鄗至犬戎
败幽王周乃东迁于洛苏氏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
之缪也自平王至于亡非有大无道者也然终以不振
则东迁之过也君子曰周之东迁非过也谓周自东迁
而益衰可也谓国东迁而致衰不可也周居酆鄗酆鄗
在西故谓洛为东都自武王迁九鼎于洛固巳有意于
经营周公相成王成武王之志于是乎卜洛以建邑而
卷五十一 第 9a 页 WYG1374-0268c.png
郊丘社壝宗庙市里无乎不备是固以洛邑为可都矣
谓洛邑形势不如西周之据函崤界蜀陇邪则东有成
皋西有殽渑背河向伊洛其固有之守也谓洛邑土地
不如西周为天下土腴邪则左伊右瀍沃衍可以富也
而况天下之中实维洛邑阴阳之所和南北日晷于是
而取正道里之所均四方诸侯于是而取则是则雒邑
曷尝不可以为都也以书考之周公告成王使居新邑
以为治王因遂东故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是成王
卷五十一 第 9b 页 WYG1374-0268d.png
尝至洛邑事烝祭矣以诗考之宣王徵车马备器械会
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是宣王又尝至洛邑会
诸侯矣然则平王之迁洛得非先王之遗意而岂可谓
其失计乎藉使周因东迁而致衰则日蹙国百里巳非
一日四夷交侵有甚于戎伐昭王南征不复有甚于问
鼎重轻岂至平王以后而然耶盖周自厉王之乱王室
板荡不有宣王以中兴之吾见其不待东迁已无周矣
宣王之后幽王失德王室又大坏使平王不迁周其将
卷五十一 第 10a 页 WYG1374-0269a.png
不衰乎使文武而东迁周其有不兴乎是周之所以衰
因无令王以振兴之初不以迁故也且尧都平阳而舜
迁蒲坂禹又迁安邑商自契至汤八迁盘庚五迁是唐
虞夏商之都罔有定止盖屡迁矣奈之何独以周之东
迁为失计耶迁都之义曰洛邑之地四达而平使有德
易以兴无德易以衰则都洛本可以致兴而所由致衰
者固在于不德也周以后汉世祖都洛矣而延祚二百
魏孝文又都洛矣而太和称治有德而都洛无有不兴
卷五十一 第 10b 页 WYG1374-0269b.png
之理此古今之所同然者然则周有天下传主三十七
而平王以后凡二十四主历年八百六十有七而东迁
之后犹五百二十八年平王之东迁其果失计乎哉
汉高帝既定天下谓群臣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
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君子曰知人善
任使此帝王之略也夫以高帝之雄姿大度而当其任
卷五十一 第 11a 页 WYG1374-0269c.png
使者又皆天下之才其取天下也固宜矣方其与项籍
俱起叛亡逐秦鹿蚌鹬相持者八年高帝之命悬于籍
手数矣而籍卒以败亡者籍专为暴高帝务为宽大故
也高帝之入咸阳也秋毫无所犯籍至火而屠之暴与
宽大异趋如此楚汉兴亡于是已决况籍有一范增而
不能用而高帝则揽一时之英豪而御之如所谓三杰
者皆天下之才也而用之各能当其才及其成功且曰
吾不如焉是可谓知人善任使有帝王之略矣其得天
卷五十一 第 11b 页 WYG1374-0269d.png
下不亦宜乎虽然高帝固善知人为可尚抑所以任使
之道则未免持驾御之术以束缚驰骤之盖有无足多
者当韩信为治粟都尉萧何数言其奇而高帝故不用
殆欲激之使亡尔既亡而追得之则信以为必死矣反
遽拜之为大将使其以任遇太重为过望效死以酬恩
不复叛而信遂谓汉遇我厚也此在其术中而不知者
也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欲立六国后高帝非不知六国
后不可立也而以问良是特以尝其心焉耳盖良始惟
卷五十一 第 12a 页 WYG1374-0270a.png
为韩报雠又尝说项梁立韩诸公子横成君成为王而
已为韩司徒而后又自褒中去汉而归韩高帝恐良终
为韩不为汉故因疑其谋以尝良岂果不知六国后不
当立哉而子房固且力陈其难以为不可此又在其术
中而不知者也萧何与高帝同起事膺专任守关中汉
廷诸臣功无与比盛高帝恐其脱自骄以取祸故遣卒
为卫又系之廷尉以抑折之使自谨守以保令终非诚
疑何也设诚疑之则已以待韩彭者待之矣而何至自
卷五十一 第 12b 页 WYG1374-0270b.png
污以求免此又在其术中而不知者也嗟乎三子者皆
人杰然役于高帝术中而皆不知而高帝既知三子之
为人杰矣乃徒以术御之不复知有忠信之为道君臣
之际其不俱可惜哉且吾闻之舜之于十二牧武王之
于十臣其君臣之相与无非忠信之道焉上以诚求下
下以诚事上元首股肱视同一体乌有所谓相持之术
哉呜呼此古帝王之所以为盛也高帝非不得天下也
然其君臣之际如此其不有愧于古帝王也夫
卷五十一 第 13a 页 WYG1374-0270c.png
高帝六年叔孙通徵鲁诸生起朝仪鲁两生不肯行曰
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
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君子曰两生之所谓礼乐
非礼乐也彼以为礼乐矣而吾谓非礼乐何哉彼徒知
其文而非其本之谓也记曰礼者天地之别也乐者天
地之和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
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又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
地同和孔子之论以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
卷五十一 第 13b 页 WYG1374-0270d.png
云钟鼓云乎哉孟子之论先之以仁义而曰礼之实节
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是也此礼乐之谓也
夫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者也圣贤之治身即其所以治
天下国家者也以其不可斯须废者而必俟乎百年亦
何其迂之甚是故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其可损益因
革者文也故忠变为质质变而文继文者不能保其不
变也夏变而濩濩变而武继武者亦不能保其不变也
此皆文之谓也至论其本则古今一而已矣孔子所谓
卷五十一 第 14a 页 WYG1374-0271a.png
百世可知者也吾故曰两生之所谓礼乐非礼乐也礼
乐之文而非其本之谓也自两生创是说而汉儒悉宗
之终汉之世礼乐之说纷如而其大槩则正朔也服色
也辟雍也井田也封建也雅乐也是皆帝王经制之具
而扫灭于暴秦者有王者作固当修而明之然汉之贤
君莫如孝文汉兴至是已及百年礼乐之兴维其时矣
而贾生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则谦让以为
未遑惟以德化民故海内安宁烟火万里成康以后称
卷五十一 第 14b 页 WYG1374-0271b.png
治者莫加焉至武帝而改正朔矣议明堂矣至成帝议
立辟雍未作而王莽作之矣至哀帝而诏定雅乐罢淫
声矣此三君者其于致治何如也自汉以来千数百年
之间有为之君臣于斯数者未尝不讲明之其说易通
而易行者正朔服色也言人人殊而或行或不及行者
明堂辟雍雅乐也其说虽多而终不可行者封建井田
也夫其可行者因之不可行者革之而皆足以为一代
之治则其为礼乐之文而非其本也明矣礼乐之文无
卷五十一 第 15a 页 WYG1374-0271c.png
与于治道也明矣盖高祖以马上得天下而轻诗书叔
孙通鄙儒也因拔剑击柱之事将肃朝仪以止喧哗乃
进儒者可与守成之说夫肃朝仪以绵蕞从事其事至
末也而通以为儒者守成之事两生以为兴礼乐之事
嗟乎儒之为儒礼乐之为礼乐止是而巳乎至隋文中
子讲道河汾谓其徒魏徵房杜曰先辈虽聪明特达然
逢明主必愧礼乐及闻江都之变曰道废久矣如有王
者出三十年而后礼乐可称也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
卷五十一 第 15b 页 WYG1374-0271d.png
年和之斯成矣其后唐太宗与房杜论兴礼乐曰礼坏
乐崩朕甚悯之有志不就古人攸悲时难得而易失朕
所以遑遑也徵与房杜皆惭悚而退是数公者可谓兴
王之良佐而明于古今之治体矣虽未尝以改法立制
自任至论其辅佐之实则房杜之弥缝魏之谏诤皆人
臣之所难乌在其愧礼乐也是故以征伐取天下者莫如汤武汤造邦之初诰其臣下曰无从匪彝无即慆淫
各守尔典以承天休此礼也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此乐
卷五十一 第 16a 页 WYG1374-0272a.png
也武下车之初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
能此礼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此乐也然则革命
不崇朝而礼乐行乎其间亦乌待于三十年之久乎故
吾以谓两生之所谓百年文中子之所谓三十年皆徒
论礼乐之文而非达其本者也嗟乎两生不足道也文
中子动以圣人自儗而立论若是几何而不为叔孙通
也哉
光武遭汉中衰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而乃敦
卷五十一 第 16b 页 WYG1374-0272b.png
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继以明章临雍
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
明行修之人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自三代既亡风
俗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君子曰国家风化之成
非一人之为一日之积也为之非一人故行之也无弊
积之非一日故守之也有素此所以既成而益隆愈久
而不替者也周之有天下也始于文武崇道德隆礼义
设辟雍泮宫庠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
卷五十一 第 17a 页 WYG1374-0272c.png
正夫妇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惇笃之行故仁义
之道满天下继以成康持盈守成世笃忠厚当其时风
俗之隆比屋可封盖垂裕乎八百年之久此岂一人之
为一日之积哉成周之后言风化之美者无如东汉矣
然非光武躬行于其先明章继志于其后皆敦尚经术
修明儒学以为务则其效之所至亦岂能底于盛极乎
是故自建武永平以至于建初永元上而朝廷下而乡
闾莫不以名节相砥砺而不肯一毫苟且以自诡相师
卷五十一 第 17b 页 WYG1374-0272d.png
成风翕然无间此其俗习之美虽其比隆于成周可也
及乎元兴以后阉竖擅政而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
中材顾望不知所为而汉巳失其操柄纲纪大坏矣然
在位公卿大夫有若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
徒皆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戮力用公义以扶
其危直道正言分别其是非白黑不少回挠至于势有
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而其执弥坚其行弥厉志虽
不就而其忠则有馀天下之士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
卷五十一 第 18a 页 WYG1374-0273a.png
感慨奋激如符融郭泰范滂许劭之流咸立私论以救
其败阙而其甚者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
而不避或且以不得与其死以为耻以故百馀年间拥
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而犹莫不以尊汉为辞虽以曹
操之奸雄擅强大觊非望乃至没身不敢废汉以自立
岂不以名义有在知所畏避而自抑乎呜呼尚论两汉
之习者西汉必曰经术东汉必曰名节抑岂知经术者
固名节之本而名节之为效其有系于国家天下为尤
卷五十一 第 18b 页 WYG1374-0273b.png
重如是夫程子之言曰后汉名节成于风俗非自得也
然一变之则可以至道矣司马公之言曰教化国家之
急务风俗天下之大事惟明智之君子深识长虑然后
知其为益之大而收效之远也至哉言乎其政治之龟
鉴乎
曹操权势日隆董昭言宜进爵加九锡以彰殊勋荀彧
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
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
卷五十一 第 19a 页 WYG1374-0273c.png
请彧劳军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
事彧以病留寿春饮药而卒君子曰篡逆之人将欲夺
人之国家必择正人贤士人望所属而意与巳忤者从
而中伤之惟恐人之不成其志而其恶之不遂也曹操
之杀荀文若是巳夫文若饮药而死盖自杀也而谓操
杀之何哉盖文若虽自杀而致其自杀者操也虽谓操
杀之可也呜呼君子不幸而处国家乱亡之际而欲自
立于其间适足以杀其身而已尔虽欲明哲保身有不
卷五十一 第 19b 页 WYG1374-0273d.png
可得若文若者亦何其不幸也且文若可不谓正人贤
士者欤当汉之乱豪杰并起文若以为曹操者庶几可
以图大事定国家故从而佐之凡其与操谋所谓大顺
大略大德者大抵皆匡朝宁国之事岂尝与谋篡汉哉
而不知曹操者天下之奸雄怀其鬼蜮之智虽外示恭
逊而篡汉乃其本心彼董昭逆知其本心者也九锡之
谋有以中其心之所欲矣文若虽贤而智不足顾谓曹
公秉忠贞而守退让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不亦有
卷五十一 第 20a 页 WYG1374-0274a.png
忤其心乎智不足而节有馀不杀其身不止矣操见平
时文若所与言未尝逢其志及图九锡而又忤其志使
文若而在将巳之志不得终成其杀之也固其所矣是
故文若死操之恶遂成明年而九锡加及孙权称臣称
述天命而操以为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操死子丕
遂篡位而且以舜禹自居矣呜呼世岂有是等文王舜
禹也哉朱温将篡唐欲以优人张廷范为太常卿裴枢
持其事枢等朝廷宿望温以为小事犹不巳从必不肯
卷五十一 第 20b 页 WYG1374-0274b.png
听已取天下故肆其诛锄白马之祸枢等无遗类矣曹
操之篡汉朱温之篡唐其恶一也操之杀荀彧温之杀
裴枢何其所为之相类耶吾是以知篡逆之人欲夺人
之国家者必择正人贤士而中伤之惟恐人之不成其
志而其恶之不得遂也呜呼以操久蓄无君之心加有
大功于天下其移汉祚不啻如反掌文若纵忤已其力
岂足以沮操当是时国之后戚朝之忠良杀戮略尽留
一文若夫亦何害而操曾不能少容焉文若则死矣而
卷五十一 第 21a 页 WYG1374-0274c.png
不知篡魏之司马懿已儗其后而不察也害能加于其
所易制而明不足以料其所难图乌在曹操之为智哉
懿既制魏国命子师及昭并秉重权而昭子炎遂以代
魏当其时王陵以寿春欲讨懿而不克文钦母丘俭以
淮南欲诛师而不遂诸葛诞又欲以寿春诛昭而不成
巨奸之锋夫人将啮之然人知司马氏专魏而不知养
成其恶者由操之不智也故夫司马氏于魏犹曹氏之
于汉而巳耳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未有不仁
卷五十一 第 21b 页 WYG1374-0274d.png
而得天下者也又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有天下者
盍亦鉴观之乎
唐太宗有天下贞观之间天下大治外薄岭海户门不
闭行不赍粮米斗三钱岁断死狱仅二十有九蛮夷君
长咸袭衣冠带刀宿卫太宗叹曰此魏徵劝我行仁义
既效矣惜不令封德见之或曰太宗乌在其为仁义
也太宗之为君大抵仁不胜其武义不胜其利者也当
其以英武之姿而举义师于弱冠之始一战而定东都
卷五十一 第 22a 页 WYG1374-0275a.png
再战而下河北以至取江陵举黎阳攘群盗如振槁拉
朽其有天下如运诸掌视成汤之拯民似矣而阳尊隋
以为名则何异晋文河阳之尊周北擒颉利西灭高昌
以及破吐谷浑降薛延陀衣冠其人郡县其地视武王
之通道似矣而高丽之征垂老而不厌则不及齐桓召
陵之伐楚太宗之用武果三王之义乎囚至五覆罪至
三讯视古人听狱之辞则审矣而张蕴古之死则未免
于滥杀除断趾之法去鞭背之刑视古人肉刑之制则
卷五十一 第 22b 页 WYG1374-0275b.png
轻矣而李君羡之诛则未免于淫刑太宗之用刑果三
王之仁乎盖其好大喜功志慕高远而学问之道有未
充故其设施制度纲纪虽有足观而平生所为类皆假
仁义以济其功利之私乌在其为仁义也君子曰三代
而下贤圣之君无如太宗矣而顾犹不足焉春秋责备
之意其母乃已甚乎夫论仁义之本太宗虽若有愧论
仁义之功太宗不可谓不盛也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
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然则太宗虽未可以性之许之
卷五十一 第 23a 页 WYG1374-0275c.png
而亦岂可以假之议之哉不然仁义之效大矣太宗行
之何其易致而速成如是也盖仁义之于天下如饥渴
之于饮食人情之所同欲也其所以同欲由人心之所
同有也况当天下大乱之馀斯民新脱于水火绥之以
仁抚之以义尤易为力故其行之数岁粟米之贱斗至
数钱居者有馀蓄行者有馀资人人自厚几至刑措天
下翕然而从化如影响之从形声有不期然而然者此
其为效易致而速成曾不待乎必世百年之久不谓之
卷五十一 第 23b 页 WYG1374-0275d.png
盛可乎太宗之所以致是者非其身之而孰致之乎使
太宗行之以无倦虽至于由仁义行可也而谓其徒行
仁义可乎而况谓其假仁义不亦过乎且自唐虞之治
五百馀年而有汤之治自汤之治五百馀年而有文武
之治文武以后千有馀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其治天
下之效如此然而犹以其所未至而责备之不得与先
王并是则文武之前率五百馀年而遇一治世文武之
后千有馀年而犹未遇愿治之君也是不亦责人终无
卷五十一 第 24a 页 WYG1374-0276a.png
已乎呜呼唐有天下更十八君垂三百年其间蜀道关
陜奉天之幸唐之几亡者数矣而天下终复为唐焉是
则太宗仁义之效益不可诬而行仁义之功果何负于
太宗哉
魏徵尝言于唐太宗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无俾臣为
忠臣也君子曰人臣委质以事君其义一也而以为有
良臣忠臣之异者则以其君有道无道有不同焉耳人
君有道人臣直道以事之而得明哲以保身故谓之良
卷五十一 第 24b 页 WYG1374-0276b.png
臣君臣之名两全而无失此处君臣之常者也人君无
道人臣不容于直道而杀身以殉之故谓之忠臣君臣
之名两败而不全此处君臣之变者也是故有禹汤文
武之为君则皋陶伊尹周召之流因而为良臣有夏桀
殷纣之为君则龙逢比干之流因而为忠臣呜呼使其
君为桀纣而巳为龙逢比干之为此岂人臣之所愿乎
宜乎魏徵拳拳焉以为太宗告也且三代而下受谏如
太宗之为君尽谏如魏徵之为臣可谓各极其致无愧
卷五十一 第 25a 页 WYG1374-0276c.png
君明臣良者矣而徵犹为是言何哉呜呼此正徵之
所为善谏者也徵之意以谓君有道则臣得为良臣君
无道则臣必为忠臣愿陛下为有道无为无道苟为无
道则臣将必为忠臣矣是殆欲绳其君使不得为无道
云耳不然则忠良虽异称要皆美名而徵亦何择焉盖
徵非为其身谋实为其君计藉令其君以无道见丑于
天下后世而已独以忠节闻孰与君都显号臣荷美名
而臣主之善两立也抑徵之为是言盖亦深知太宗之
卷五十一 第 25b 页 WYG1374-0276d.png
足以为有道矣苟太宗果不足与为有道也则与龙逢
比干游于地下徵其宁有贬哉幸而太宗力致贞观之
治而终为有道之君虽徵之所以谏之者非一端安知
非忠臣良臣之论有以启之也虽然良臣未始不为忠
而忠臣未有不为良者也徵之此言抑有所矫而言之
世有庸回之臣韦脂塞默惟以持禄固位为务者将必
坐视其君之昏愚暴戾而无所匡救因据魏徵良臣之
言以为解卒致臣主有两败之祸呜呼此又徵之罪人
卷五十一 第 26a 页 WYG1374-0277a.png
也哉
 
 
 
 
 
 
 
卷五十一 第 26b 页 WYG1374-0277b.png
 
 
 
 
 
 
 
 明文衡卷五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