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五十七 第 1a 页 WYG1378-04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编卷五十七
            明 唐顺之 编
  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柳宗元/)
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有僧曰觉照照居寺西庑下庑
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筱簜蒙
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照谓余曰是其下
有陂池芙蕖申以湘水之流众山之会果去是其见远
卷五十七 第 1b 页 WYG1378-0435b.png
矣遂命仆人持刀斧群而剪焉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
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地
泽之大咸若有增广之者夫其地之奇必以遗乎后不可
旷也余时商为州司马官外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
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或异照之居于
斯而不蚤为是也余谓昔之上人者晨起宴坐足以观于
空色之实而游乎物之终始其照也逾寂其觉也逾有然
则向之碍之者为果碍耶今之辟之者为果辟耶彼所谓
卷五十七 第 2a 页 WYG1378-0436a.png
觉而照者吾讵知其不由是道也岂若吾族之挈挈于
通塞有无之方以自狭耶或曰然则宜书之乃书于石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柳宗元/)
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巳其地之凌
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
回合则于奥宜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
瞰风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丛石穹若
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今所谓东丘者奥之宜
卷五十七 第 2b 页 WYG1378-0436b.png
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垂
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屏以密竹联以曲梁桂桧
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俛入绿
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温风不烁清气自至
水亭狭室曲有奥趣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为病噫龙
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
流若是其旷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
游有二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
卷五十七 第 3a 页 WYG1378-0436c.png
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太和不
迁兹丘之巅奥乎兹丘孰从我游余无召公之德惧剪
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君子
  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欧阳修/)
湘潭县药师院新修佛殿者县民李迁之所为也迁之
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迁之谋曰夫民力役以生
者也用力劳者其得厚用力媮者其得薄以其得之丰
约必视其用力之多少而必当然后各食其力而无惭
卷五十七 第 3b 页 WYG1378-0436d.png
焉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夫琢磨煎鍊调筋柔革
此工之尽力也斤斸锄夷畎亩树艺此农之尽力也然
后所食皆不过其劳今我则不然徒幸物之废兴而上
下其价权时轻重而操其奇赢游嬉以浮于江湖用力
至逸以安而得则过之我有惭于彼焉凡诚我契而不
我欺平我斗斛权衡而不我踰出入关市而不我虞我
何能焉是皆在上而为政者以庇我也何以报焉闻浮
屠之为善其法曰有能舍巳之有以崇饰尊严我则能
卷五十七 第 4a 页 WYG1378-0437a.png
阴相之凡有所欲皆如志乃曰盍用我之有所得于此
施以报焉且为善也于是得此寺废殿而新之又如其
法作释迦佛十六罗汉塑像皆备凡用钱二十万自景
祐二年十二月癸酉讫三年二月甲寅以成其秋会予
赴夷陵自真州假其舟行次浔阳见买一石砻而载于
舟问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为且曰欲归而记其始
造岁月也视其色若欲得予记而不敢言也因善其以
贾为生而能知夫力少而得厚以为幸又知在上者庇
卷五十七 第 4b 页 WYG1378-0437b.png
已而思有以报顾其所为之心又趋为善皆可喜也乃
为之作记问其寺始造之由及其岁月皆不能道也
  明因大师塔记(欧阳修/)
明因大师道诠姓卫氏并州文水县民家子生于太平
兴国辛巳之岁终于明道癸酉之正月寿五十有三年
始为童子辞家人入洛阳妙觉禅院依真行大师惠璿
学浮图法咸平五年始去氏削发入僧籍后二十四年
赐紫衣遂主其众又四年赐号明因兼领右街教门事
卷五十七 第 5a 页 WYG1378-0437c.png
凡为僧三十有一年卒之明年其徒以骨葬城南龙门
山下始道诠未死时予过其庐问其年几何曰五十有
二矣问其何许人也曰本太原农家也因与语曰诗唐
风言晋本唐之俗其民被尧之德化且诗多以俭刺然
其勤生以俭啬朴厚而纯固最得古之遗风今能言其
土风乎其民俗何若信若诗之所谓乎诗去今馀千岁
矣犹若诗之时乎其亦随世而迁变也曰树麻而衣陶
瓦而食筑土而室甘辛苦薄滋味岁耕日积有馀则窖
卷五十七 第 5b 页 WYG1378-0437d.png
而藏之率千百年不辄发其勤且俭诚有古之遗风至
今而不变也又言为儿时闻长老语晋自春秋为盛国
至唐其并以兴世为北京及朱氏有中土后唐倚并为
雄亦卒以王既而晋祖又以王汉又以王遭时之故相
次出三天子刘崇父子又自为国故民熟兵斗饟军死
战劳苦几百年不得息既而圣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
兵临城门系继元以归并民然后被政教弃兵专农休
息劳苦为太平之幸人并平后二岁我始生幼又依浮
卷五十七 第 6a 页 WYG1378-0438a.png
图生不见干戈长不执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土力
不穑而休乃并人之又幸者也今老矣且病即死无恨
予爱其语朴而详它日复过其庐莫见也访之曰死矣
为之恻然及其葬其徒有求予志其始终者因并书其
常语予者志岁月云尔
  彭州圆觉禅院记(苏洵/)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
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
卷五十七 第 6b 页 WYG1378-0438b.png
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
有吐食脱服以逃天下之讥而巳耳天之畀我以形而
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禦
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
能以驭它人哉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
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
师以求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
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
卷五十七 第 7a 页 WYG1378-0438c.png
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
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
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
公之贰则为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
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
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
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
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
卷五十七 第 7b 页 WYG1378-0438d.png
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
院以成是为记
  大悲阁记(苏轼/)
大悲者观世音之变也观世音由闻而觉始于闻而能
无所闻始于无所闻而能无所不闻能无所闻虽无身
可也能无所不闻虽千万亿身可也而况于手与目乎
虽然非无身无以举千万亿身之众非千万亿身无以
卷五十七 第 8a 页 WYG1378-0439a.png
示无身之至故散而为千万亿身聚而为八万四千母
陀罗臂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其道一尔昔吾尝观于此
吾头发不可胜数而身毛孔亦不可胜数牵一发而头
为之动拔一毛而身为之变然则发皆吾头而毛孔皆
吾身也彼皆吾头而不能为头之用彼皆吾身而不能
具身之智则物有以乱之矣吾将使世人左手运斤而
右手执削目数飞雁而耳节鸣鼓首肯旁人而足识梯
级虽有智者有所不暇矣而况千手异执而千目各视
卷五十七 第 8b 页 WYG1378-0439b.png
乎及吾燕坐寂然心念凝默湛然如大明镜人鬼鸟兽
杂陈乎吾前色声香味交遘乎吾体心虽不起而物无
不接接必有道即千手之出千目之运虽未可得见而
理则具矣彼佛菩萨亦然虽一身不成二佛而一佛能
遍河沙诸国非有它也触而不乱至而能应理有必至
而何独疑于大悲乎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佛事最胜而
大悲之像未睹其杰有法师敏行者能读内外教博通
其义欲以如幻三昧为一方首乃以大旃檀作菩萨像
卷五十七 第 9a 页 WYG1378-0439c.png
端严妙丽具慈悯性手臂错出开合捧执指弹摩拊千
态具备手各有目无妄举者复作大阁以覆菩萨雄伟
壮峙工与像称都人作礼因敬生悟余游于四方二十
馀年矣虽未得归而想见其处敏行使其徒法震乞文
为道其所以然者且颂之曰
吾观世间人两目两手臂物至不能应狂惑失所措其
有欲应者颠倒作思虑思虑非真实无异无手目菩萨
千手目与一手目同物至心亦至曾不作思虑随其所
卷五十七 第 9b 页 WYG1378-0439d.png
当应无不得其当引弓挟白羽剑盾诸械器经卷及香
华盂水青杨枝珊瑚大宝炬白拂朱藤杖所遇无不执
所执无有疑缘何得无疑以我无心故若犹有心者千
手当千心一人而千心内自相攫攘何暇能应物千手
无一心手手得其处稽首大悲尊愿度一切众皆證无
心法皆具千手目
  大悲阁记(苏轼/)
羊豕以为羞五味以为和秫稻以为酒曲糵以作之天
卷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1378-0440a.png
下之所同也其材同其水火之齐均其寒煖燥湿之候
一也而二人为之则美恶不齐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
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
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
见焉人见其二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曰我
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分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
是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之所呕弃者寡矣今吾
学者之病亦然天文地理音乐律历宫庙服器冠昏丧
卷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1378-0440b.png
纪之法春秋之所去取礼之所可刑之所禁历代之所
以废兴与其人之贤不肖此学者之所宜尽力也曰是
皆不足学学其不可传于书而载于口者子夏曰日知
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古之学者其所
亡与其所能皆可以一二数而日月见也如今世之学
其所亡者果何物而所能者果何事欤孔子曰吾尝终
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由是观之废学
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上也岂惟吾学者
卷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1378-0440c.png
至于为佛者亦然斋戒持律讲诵其书而崇饰塔庙此
佛之所以日夜教人者也而其徒或者以为斋戒持律
不如无心讲诵其书不如无言崇饰塔庙不如无为其
中无心其口无言其身无为则饱食而嬉而已是为大
以欺佛者也杭州盐官安国寺僧居则自九岁出家十
年而得恶疾且死自誓于佛愿持律终身且造千手眼
观世音像而诵其名千万遍病已而力不给则缩衣节
口三十馀年铢积寸累以迄于成其高九仞为大屋四
卷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1378-0440d.png
重以居之而求文以为记余尝以斯语告东南之士矣
盖仅有从者独喜则之勤苦从事于有为笃志守节老
而不衰异夫为大以欺佛者故为记之且以风吾党之
士云
  胜相院经藏记(苏轼/)
元丰三年岁在庚申有大比丘惟简号曰宝月修行如
幻三摩钵提在蜀成都大圣慈寺故中和院赐名胜相
以无量宝黄金丹砂琉璃真珠旃檀众香庄严佛语及
卷五十七 第 12a 页 WYG1378-0441a.png
菩萨语作大宝藏涌起于海有大天龙背负而出及诸
小龙纠结环绕诸化菩萨及护法神镇守其门天魔鬼
神各执其物以禦不祥是诸众宝及诸佛子光色声香
自相磨激璀璨芳郁玲珑宛转生出诸相变化无穷不
假言语自然显见苦空无我无量妙义凡见闻者随其
根性各有所得如众饥人入于太仓虽未得食已有饱
意又如病人游于药市闻众药香病自衰减更能取米
作无碍饭恣食取饱自然不饥又能取药以疗众病众
卷五十七 第 12b 页 WYG1378-0441b.png
病有尽而药无穷须臾之间无病可疗以是因缘度无
量众时见闻者皆争舍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巧者出
技皆舍所爱及诸结习而作佛事求脱烦恼浊恶苦海
有一居士其先蜀人与是比丘有大因缘去国流浪在
江淮间闻是比丘作是佛事即欲随众舍所爱习周视
其身及其室庐求可舍者了无一物如焦谷芽如石女
儿乃至无有毫发可舍私自念言我今惟有无始已来
结习口业妄言绮语论说古今是非成败以是业故所
卷五十七 第 13a 页 WYG1378-0441c.png
出言语犹如钟磬黼黻文章悦可耳目如人善博日胜
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今舍此业作宝藏偈愿我今
者作是偈已尽未来世永断诸业客尘妄想及诸理障
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时此居士
稽首西望而说偈言
我游众宝山见山不见宝岩谷及草木虎豹诸龙蛇虽
知宝所在欲取不可得复有求宝者自言巳得宝见宝
不见山亦未得宝故譬如梦中人未尝知是梦既知是
卷五十七 第 13b 页 WYG1378-0441d.png
梦已所梦即变灭见我不见梦因以我为觉不知真觉
者觉梦两无有我观大宝藏如以蜜说甜众生未谕故
复以甜说蜜甜蜜更相说千劫无穷尽自蜜及甘蔗查
梨与橘柚说甜而得酸以及咸辛苦忽然反自味舌根
有甜相我尔默自知不烦更相说我今说此偈于道亦
云远如眼根自见是眼非我有当有无耳人听此非舌
言于一弹指顷洗我千劫罪
  中和胜相院记(苏轼/)
卷五十七 第 14a 页 WYG1378-0442a.png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
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
虎豹鸟乌蛟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
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
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莫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
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终
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
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
卷五十七 第 14b 页 WYG1378-0442b.png
侥倖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
意亦有所便欤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
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
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
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
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
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
见辄反覆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
卷五十七 第 15a 页 WYG1378-0442c.png
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
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
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未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然吾昔
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
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
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
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
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
卷五十七 第 15b 页 WYG1378-0442d.png
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
足称者故强为记之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
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
是院而度亡矣
  清风阁记(苏轼/)
文慧大师应符居成都玉溪上为阁曰清风以书来求
文为记五返而益勤余不能已戏为浮屠语以问之曰
符而所谓身者汝之所寄也而所谓阁者汝之所以寄
卷五十七 第 16a 页 WYG1378-0443a.png
所寄也身与阁汝不得有而名乌乎施名将无所施而
安用记乎虽然吾为汝放心遗形而强言之汝亦放心
遗形而强听之木生于山水流于渊山与渊且不得有
而人以为已有不亦惑欤天地之相磨虚空与有物之
相推而风于是焉生执之而不可得也逐之而不可及
也汝为居室而以名之吾又为汝记之不亦大惑欤虽
然世之所谓已有而不惑者其与是奚辨若是而可以
为有邪则虽汝之有是风可也虽为居室而以名之吾
卷五十七 第 16b 页 WYG1378-0443b.png
又为汝记之可也非惑也风起于苍茫之间彷徨乎山
泽激越乎城郭道路虚徐演漾以汎汝之轩窗栏楯幔
帷而不去也汝隐几而观之其亦有得乎力生于所激
而不自为力故不劳形生于所遇而不自为形故不穷
尝试以是观之
  分宁县云峰院记(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
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
卷五十七 第 17a 页 WYG1378-0443c.png
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
宜杂植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
材苇之货无有纤钜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
田千亩廪实藏钱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
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
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奕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
知也长少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
讦结党诈张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
卷五十七 第 17b 页 WYG1378-0443d.png
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百千出故虽笞朴
徙死交迹一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它州县哉民虽
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
未易治教使移也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
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侈之门闼靓深
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傍浮图所用铙
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
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
卷五十七 第 18a 页 WYG1378-0444a.png
俗至有馀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乐淡泊无累则又
若能独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汨
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
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畀来人
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
咸曰然推其徒子思来请记遂来予不让为申其可言
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其有激也
卷五十七 第 18b 页 WYG1378-0444b.png
  庐山文殊像现瑞记(王安石/)
番阳刘定尝登庐山临文殊金像所没之谷睹光明云
瑞图示临川王某求记其事某曰有有以观空空亦幻
空空以观有幻亦实幻实果有辨乎然则如子所睹可
以记可以无记记无记果亦有辨乎虽然子既图之矣
余不可以无记也定以熙宁元年四月十日十年九月
二十七日睹某以元丰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记
  游黄溪记(柳宗元/)
卷五十七 第 19a 页 WYG1378-0444c.png
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
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
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
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
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
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
平布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即焉黛蓄膏渟来若白
卷五十七 第 19b 页 WYG1378-0444d.png
虹沈沈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
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浚流若颏颔龂腭其下大石离
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
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
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居其
地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莽既死神更号黄氏逃
来择其深峭者潜焉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
女曰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其所以传言
卷五十七 第 20a 页 WYG1378-0445a.png
者益验神既居是民咸安焉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
立祠后稍徙近乎民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
月十六日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
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
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
卷五十七 第 20b 页 WYG1378-0445b.png
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
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
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
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
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
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
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卷五十七 第 21a 页 WYG1378-0445c.png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
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
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钴鉧潭记(柳宗元/)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
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齧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
至石乃止流沬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
树环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
卷五十七 第 21b 页 WYG1378-0445d.png
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劵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
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
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潨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
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
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
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卷五十七 第 22a 页 WYG1378-0446a.png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
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
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
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
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
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
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
卷五十七 第 22b 页 WYG1378-0446b.png
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
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
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
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
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
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卷五十七 第 23a 页 WYG1378-0446c.png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
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
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
卷五十七 第 23b 页 WYG1378-0446d.png
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
已曰奉一
  袁家渴记(柳宗元/)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
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
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
处也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
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
卷五十七 第 24a 页 WYG1378-0447a.png
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
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石上生青丛冬夏常
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
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每
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
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
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
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卷五十七 第 24b 页 WYG1378-0447b.png
  石渠记(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
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
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
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晲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颠
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
卷五十七 第 25a 页 WYG1378-0447c.png
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
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
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
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
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
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
卷五十七 第 25b 页 WYG1378-0447d.png
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
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
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余之践
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
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
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
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卷五十七 第 26a 页 WYG1378-0448a.png
自西山道口径北踰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
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
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
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
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
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卷五十七 第 26b 页 WYG1378-0448b.png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
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
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菱溪石记(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
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傍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
为神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
卷五十七 第 27a 页 WYG1378-0448c.png
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
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
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溪傍若有遗址云
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
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
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
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
卷五十七 第 27b 页 WYG1378-0448d.png
尚有居溪旁者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
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
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
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
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
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
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
卷五十七 第 28a 页 WYG1378-0449a.png
也哉
  浮槎山水记(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二
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
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
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
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
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
卷五十七 第 28b 页 WYG1378-0449b.png
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
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
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
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
论水尽矣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
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
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
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
卷五十七 第 29a 页 WYG1378-0449c.png
遗余于京师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
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
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
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
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
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
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
势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
卷五十七 第 29b 页 WYG1378-0449d.png
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
取于物者可谓多矣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
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
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为志其事俾
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
欧阳修记
  木假山记(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卷五十七 第 30a 页 WYG1378-0450a.png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
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
沈汨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
馀或髣髴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彊之以为山然后
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
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
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
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
卷五十七 第 30b 页 WYG1378-0450b.png
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
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
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然予之爱
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
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
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
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
也夫
卷五十七 第 31a 页 WYG1378-0450c.png
  画记(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
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
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
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
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
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鈇钺植
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卷五十七 第 31b 页 WYG1378-0450d.png
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
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
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一人驴驱者四
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
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
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马大者九匹于马之
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
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
卷五十七 第 32a 页 WYG1378-0451a.png
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齧者秣者骑者骤者
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
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
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
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楯弓服矢房甲
胄之属瓶盂簦笠筐筥锜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奕
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贞元甲戌年余在京
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
卷五十七 第 32b 页 WYG1378-0451b.png
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
思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
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座有赵
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
之手模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
国本绝人事而模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閒处独时往
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
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
卷五十七 第 33a 页 WYG1378-0451c.png
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
以自释焉
  石氏画苑记(苏轼/)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
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
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
所见脱衣辍食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
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长七
卷五十七 第 33b 页 WYG1378-0451d.png
尺黑而髯如世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
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抵掌
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已
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
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
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一状貌如四十许
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
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其家书画数百轴
卷五十七 第 34a 页 WYG1378-0452a.png
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
与可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
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
也似犹可贵况其真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
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
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
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
卷五十七 第 34b 页 WYG1378-0452b.png
  花品序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
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
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
出三巳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
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
者果天下之第一也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
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
卷五十七 第 35a 页 WYG1378-0452c.png
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
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
重之如此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间古善地昔周公以
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
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予甚
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
九州之中在天地昆崙旁薄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天地
之和气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夫中与
卷五十七 第 35b 页 WYG1378-0452d.png
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有常之形物之常
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而不相
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
其美与夫瘿木臃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
偏病则均洛阳城圆数十里而诸县之花莫及城中者
出其境则不可植焉岂又偏气之美者独聚此数十里
之地乎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也已凡物不常有而为
害乎人者曰灾不常有而徒可怪骇不为害者曰妖语
卷五十七 第 36a 页 WYG1378-0453a.png
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此亦草木之妖而万物之
一怪也然比夫瘿木臃肿者窃独钟其美而见幸于人
焉余在洛阳四见春天圣九年三月始至洛其至也晚
见其晚者明年会与友人梅圣俞游嵩山少室缑氏岭
石唐山紫云洞既还不及见又明年有悼亡之戚不暇
见又明年以留守推官岁满解去只见其蚤者是未尝
见其极盛时然目之所瞩已不胜其丽焉余居府中时
尝谒钱思公于双桂楼下见一小屏立坐后细书字满
卷五十七 第 36b 页 WYG1378-0453b.png
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馀种
余时不暇读之然余所经见而今人多称者才三十许
不知思公何从而得之多也计其馀虽有名而不著者
亦未必特也故今所录但取其特著者而次第之
 
 
 
 文编卷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