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1377-03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文编卷十六
            明 唐顺之 编
  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馀钱劄子(欧阳修/)
臣风闻转运使吕绍宁才至淮南便进见钱十万贯不
知是否臣见兵兴以来天下困弊者非独备边之费半
由官吏攘之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刬刷及以谷
帛回易则南方库藏岂有剩钱闾里编民必无藏镪故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1377-0345b.png
淮甸近岁号为钱荒不知绍宁才至淮南用何术于何
处得此钱以进若将官库钱上进则逐路合使钱处甚
多必致阙乏若于民间科率则人力岂任且十万缗钱
国家得之所益至微外处取之为害不细往年李定王
逵辈皆刻剥疲民进奉至今南方嗟怨况今年江淮王
伦大惊劫后继以蝗旱为孽民间困窘尤要抚存而绍
宁欺罔朝廷妄有进献伏乞特降指挥下别路选差一
精彊官将淮南一路见管钱帛磨勘大数取见绍宁所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1377-0346a.png
进何处得来苟涉欺妄乞赐重行朝典其所进钱伏乞
圣慈拒而不受以彰朝廷均恤外方防禦奸吏刻剥之
意取进止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劄子(苏轼/)
元祐七年六月十六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
苏轼劄子奏臣巳具积欠六事及旧所论四事上奏臣
闻之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若陛下初
无此心则臣亦不敢必望此政屡言而屡不听亦可以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1377-0346b.png
止矣然臣犹孜孜强聒不已者盖由陛下实有此心而
为臣子所格沮也窃观即位之始发政施仁天下耸然
望太平于期月今者八年而民益贫此何道也愿陛下
深思其故若非积欠所压自古至今岂有行仁政八年
而民不苏者哉臣前所论四事不为不切而经百馀日
略不施行臣既论奏不巳执政乃始奏云初不见臣此
疏遂奉圣旨令臣别录闻奏意谓此奏朝上而夕行今
又二年于此矣以此知积欠之事大臣未欲施行也若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1377-0346c.png
非陛下留意痛与指挥只作常程文字降出仍却作熟
事进呈依例送户部看详则万无施行之理臣人微言
轻不足计较所惜陛下赤子日困日急无复生理也臣
又窃料大臣必云今者西边用兵急于财利未可行此
臣谓积欠之在户部者其数不赀实似可惜若实计州
县催到数目经涉岁月积欠之在户部者累毫何足以
助经费之万一臣愿圣主特出英断早赐施行臣访闻
浙西饥疫大作苏湖秀三州人死过半虽积水稍退露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1377-0346d.png
出泥田然皆无土可作田塍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粮
无种有种无牛殍死之馀人如鬼腊臣窃度此三州之
民朝廷加意惠养仍须官吏得人十年之后庶可完复
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浙西灾患若于一二年
前上下疚心同方拯济其劳费残弊必不至若今之甚
也臣知杭州日豫先奏乞下发运司多籴米斛以备来
年拯济饥民圣明垂察支赐缗钱百万收籴而发运使
王觌坚称米贵不籴是年米虽稍贵而比之次年春夏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1377-0347a.png
犹为甚贱纵使贵籴尚胜于无而觌执所见终不肯收
籴颗粒是致次年拯济失备上下共知而不诘问小人
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类皆如此淮南东
西诸郡累岁灾伤近者十年远者十五六年矣今来夏
田一熟民于百死之中微有生意而监司争言催欠使
民反思凶年嗟怨之气必复致水旱欲望圣慈救之于
可救之前莫待如浙西救之于不可救之后也臣敢昧
死请内降手诏云访闻淮浙积欠最多累岁灾伤流殍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1377-0347b.png
相属今来淮南始获一麦浙西未保丰凶应淮南东西
浙西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旧官本并特与权住催理
一年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仍更别赐指挥行下
臣所言六事四事今诸路安抚钤辖司推类讲求与天
下疲民一洗疮痏则犹可望太平于数年之后也臣伏
睹诏书以五月十六日册立皇后本枝百世天下大庆
孟子有言诗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
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1377-0347c.png
此周之所以王也今陛下膺此大庆犹不念积欠之民
流离道路室家不保鬻田质子以输官者乎若亲发德
音力行此事所全活者不知几千万人天监不远必为
子孙无疆之福臣不胜拳拳孤忠昧死一言取进止
  上五事劄子(王安石/)
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而为书具为法
立而为利者何其多也就其多而求其法最大其效最
晚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1377-0347d.png
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今青唐洮河幅员三千馀里举
戎羌之众二十万献其地因为熟户则和戎之策巳效
矣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
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已行矣惟免役也保
甲也市易也此三者有大利害焉得其人而行之则为
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
而成之则为大害传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非说攸闻
若三法者可谓师古矣然而知古之道然后能行古之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1377-0348a.png
法此臣所谓大利害者也盖免役之法出于周官所谓
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然而九州之民贫
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
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
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
募役必不均矣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
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
立异也然而天下之人凫居雁聚散而之四方而无禁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1377-0348b.png
也者数千百年矣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
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苟不得其人而行之
则搔之以追呼骇之以调发而民心摇矣市易之法起
于周之司市汉之平准今以百万缗之钱权物价之轻
重以通商而贯之令民以岁入数万缗息然甚知天下
货贿未甚行窃恐希功幸赏之人速求成效于年岁之
间则吾法隳矣臣故曰三法者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
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1377-0348c.png
时不夺而民力均矣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彊
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劄子一首(欧阳修/)
臣伏见朝廷议濮安懿王典礼两制礼官请称皇伯中
书之议以谓事体至大理宜慎重必合典故方可施行
而皇伯之称考于经史皆无所据方欲下三省百官博
访群议以求其当陛下屈意手诏中罢而众论纷然至
今不已臣以为众论虽多其说不过有三其一曰宜称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1377-0348d.png
皇伯者是无稽之臆说也其二曰简宗庙致水灾者是
厚诬天人之言也其三曰不当用汉宣哀为法以干乱
统纪者是不广本末之论也臣请为陛下条列而辨之
谨按仪礼丧服记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报者齐衰
期也谓之降服以明服可降父母之名不可改也又按
开元开宝礼国朝五服年月丧服令皆云为人后者为
其所生父齐衰不杖期盖以恩莫重于所生故父母之
名不可改义莫重于所继故宁抑而降其服此圣人所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1377-0349a.png
制之礼著之六经以为万世法者是中书之议所据依
也若所谓称皇伯者考于六经无之方今国朝见行典
礼及律令皆无之自三代之后秦汉以来诸帝由藩邸
入继大统者亦皆无之可谓无稽之臆说矣夫仪礼者
圣人六经之文开元礼者有唐三百年所用之礼开宝
通礼者圣宋百年所用之礼五服年月及丧服令亦皆
祖宗累朝所定方今天下共行之制今议者皆弃而不
用直欲自用无稽之臆说此所以不可施行也其二曰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1377-0349b.png
简宗庙致水灾者臣伏以上天降灾皆主人事故自古
圣王逢灾恐惧多求阙政而修之或自知过失而改悔
之庶几以塞天谴然皆须人事已著于下则天谴为形
于上今者濮王之议本因两制礼官违经弃礼用其无
稽之臆说欲定皇伯之称中书疑其未可施行乃考古
今典礼虽有明据亦未敢自信而自专方更求下外廷
博议而陛下遽诏中罢欲使有司徐求典礼是则臣下
慎重如此人君谦畏如此君臣不敢轻议妄举而天遽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1377-0349c.png
谴怒杀人害物此臣所谓厚诬天也议犹未决仍罢不
议而便谓两统二父以致天灾者厚诬人也其三引汉
宣哀之事者臣谨按汉书宣帝父曰悼皇考初称亲谥
曰悼置奉邑寝园而已其后改亲称皇考而立庙京师
皇考者亲之异名尔皆子称其父之名也汉儒初不以
为非也自元帝以后贡禹韦元成等始建毁庙之议数
十年间毁立不一至哀帝时大司徒平晏等百四十七
人奏议云亲谥曰悼裁置奉邑皆应经义是不非宣帝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1377-0349d.png
称史皇孙为亲也所谓应经义者即仪礼云为人后者
为其父母报是也惟其立庙京师乱汉祖宗昭穆故晏
等以谓两统二父非礼宜毁也定陶恭王初但号共皇
立庙本国师丹亦无所议至其后立庙京师欲去定陶
不系以国有进于汉统之渐丹遂大非之故丹议云定
陶恭皇谥号已前定议不得复改而但论立庙京师为
不可尔然则称亲置园皆汉儒所许以为应经义者惟
去其国号立庙京师则不可尔今言事者不究朝廷本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1377-0350a.png
议何事不寻汉臣所非者何事此臣故谓不原本末也
中书之议本谓称皇伯无稽而礼经有不改父名之义
方议名号犹未定故尊崇之礼皆未及议而言事者便
引汉去定陶国号立庙京师之事厚诬朝廷以为干乱
大统何其过论也夫去国号而立庙京师以乱祖宗昭
穆此诚可非之事若果为此议宜乎指臣等为奸邪之
臣而人主有过举之失矣其如陛下之意未尝及此而
中书亦初无此议而言事者不原本末过引汉世可非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1377-0350b.png
之事以为说而外庭之臣又不审知朝廷本议如何但
见言事者云云遂以为欲知非礼干乱统纪信为然矣
是以众口一辞纷然不止而言事者欲必遂其皇伯无
稽之说牵引天灾恐迫人主而中书守经执礼之议又
指以为奸邪之言朝廷以言事之臣礼当优容不欲与
之争辨而外庭群论又不可家至而户晓是非之礼不
辨上下之情不通此所以呶呶而不止也夫为人后者
既以所后为父矣而圣人又存其所生父名者非曲为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1377-0350c.png
之意也盖自有天地以来未有无父而生之子也既有
父而生则不可讳其所生矣夫无子者得以宗子为后
是礼之所许也然安得无父而生之子以为后乎此圣
人所以不讳无子者立人之子以为后亦不讳为人后
者有父而生盖不欺天不诬人也故为人后者承其宗
之重任其子之事而不得复归于本宗其所生父母亦
不得往与其事至于丧服降而抑之一切可以义断惟
其父母之名不易者理不可易也易之则欺天而诬人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1377-0350d.png
矣子为父母服谓之正服出为人后者为本生父母齐
衰期谓之降服又为所后父斩衰三年谓之义服今若
以本生父为皇伯则濮安懿王为从祖父反为小功而
濮王夫人是本生嫡母也反为义服自宗懿巳下本生
兄弟于礼虽降犹为大功是礼之齐衰期今反为小功
礼之正服今反为义服上于濮王父也反服小功于宗
懿等兄弟也反服大功此自古所以不称所生父为伯
父叔父者称之则礼制乖违人伦错乱如此也伏惟陛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1377-0351a.png
下聪明睿圣理无不烛今众人之议如彼中书之议如
此必将从众乎则众议不见其可欲违众乎则自古为
国未有违众而能举事者伏愿陛下霈然下诏明告中
外以皇伯无稽决不可称而今所欲定者正名号尔至
于立庙京师干乱统纪之事皆非朝廷本议庶几群疑
可释若知如此而犹以为必称皇伯则虽孔孟复生不
能复为之辨矣
  议南郊三圣并侑劄子(王安石/)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1377-0351b.png
臣等闻推尊尊以享帝义之至推亲亲以享亲仁之极
尊尊不可以渎故郊无二主亲亲不可以僣故庙止其
先今三后并配欲以致孝也而适所以渎乎享帝后宫
有庙欲以广恩也而适所以僣乎享亲推存事亡则非
所以宁亲也臣等今详议欲乞各如礼官所议
  议郊祀坛制劄子(王安石/)
先王所以交于神明坛坎牲币器服时日形色度数莫
不依其象类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物也坤阴物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1377-0351c.png
也冬日至祀天于地上之圆丘所谓为高必因丘陵而
因天事天也夏日至祭地于泽中之方丘所谓为下必
因川泽而因地事地也盖阳以圆为形其性动阴以方
为体其性静天阳而动故祀于地上之圆丘而礼神以
苍璧璧亦圆也地阴而静故祭于泽中之方丘而礼神
以黄琮琮亦方也合祀天地为圆坛而于国阳之地上
岂圣人以类求神之意哉熙宁郊仪祭皇地示坛八角
祭神州地示坛广四十八步高五尺今则变方为圆坛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1377-0351d.png
神州筑方坛而复无坎皆不应礼伏请皇地示神州示
为方坛坛之外为坎庶协古制
  议郊庙太牢劄子(王安石/)
谨按礼记王制祭宗庙之牛角握周礼小司徒凡小祭
祀奉牛牲入古者诸侯五庙礿祠烝尝每庙一太牢大
夫三庙有天子之大夫故曰大夫用索牛谓之索者求
得而用之但不在涤而已诸侯之祔祭用太牢吉祭则
少牢自诸侯与天子之大夫时祭用牲如此然则天子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1377-0352a.png
之祭用牛者可知矣唐郊祀并宗庙社稷等祭悉用太
牢其后稍易旧制九庙时享有摄事共用一犊国朝开
宝初冬至亲郊诏有司宗庙共用犊一郊坛用犊三又
诏其常祀惟昊天上帝用犊自馀大祀悉以羊豕代之
嘉祐中仁宗亲祫即每室用太牢自馀三年亲祀八室
共用一犊有司摄事惟以羊豕记曰先王之制礼也不
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是故君子太牢而祭谓之
礼曰君子谓大夫以上也夫以天下奉其祖祢而庙享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1377-0352b.png
牲牢用过乎俭不可谓称今三年亲祠而八室共用一
犊及祫享盛祭有司摄事而少牢则非称欲乞三年亲
祠并食飨有司摄事伏请太庙每室并用太牢一
  上圆丘合祭六议劄子(苏轼/)
元祐八年三月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
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臣伏见九月二十二日
诏书节文俟郊礼毕集官详议祠皇地祇事及郊祀之
岁庙飨典礼闻奏者臣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1377-0352c.png
神祇飨答实蒙休应然则圆丘合祭允当天地之心不
宜复有改更臣窃惟议者欲变祖宗之旧圆丘祀天而
不祀地不过以谓冬至祀天于南郊阳时阳位也夏至
祀地于北郊阴时阴位也以类求神则阳时阳位不可
以求阴也是大不然冬至南郊既祀上帝则天地百神
莫不从也古者秋分夕月于西郊亦可谓阴位矣至于
从祀上帝则以冬至而祀月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
皇地祇亦从上帝而合祭于圆丘独以为不可则过矣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1377-0352d.png
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舜之
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
祇岂有此理哉武王克商庚戌柴望柴祭上帝也望祭
山川也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
也而独略地祇岂有此理哉臣以知古者祀上帝则并
祀地祇矣何以明之诗之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
此乃合祭天地经之明文而说者乃以比之丰年秋冬
报也曰秋冬各报而皆歌丰年则天地各祀而皆歌昊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1377-0353a.png
天有成命也是大不然丰年之诗曰丰年多黍多稌亦
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
孔皆歌于秋可也歌于冬亦可也昊天有成命之诗曰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于
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终篇言天而不及地颂所以告
神明也未有歌其所不祭祭其所不歌也今祭地于北
郊歌天而不歌地岂有此理也臣以此知周之世祀上
帝则地祇在焉歌天而不歌地所以尊上帝故其序曰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1377-0353b.png
郊祀天地也春秋书不郊犹三望左氏传曰望郊之细
也说者曰三望太山河海或曰淮海也又或曰分野之
星及山川也鲁诸侯也故郊之细及其分野山川而已
周有天下则郊之细独不及五岳四渎乎岳渎犹得从
祀而地祇独不得合祭乎秦燔诗书经籍散亡学者各
以意推类而已王郑贾服之流未必皆得其真臣以诗
书春秋考之则天地合祭久矣议者乃谓合祭天地始
于王莽以为不足法臣窃谓礼当验其是非不当以人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1377-0353c.png
废光武皇帝亲诛莽者也尚采用元始合祭故事谨按
后汉书郊祀志建武二年初制郊祀于洛阳为圆坛八
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此则汉世合
祭天地之明验也又按水经注伊水东北至洛阳县圆
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
坛天地位其上此则魏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唐睿宗
将有事于南郊贾曾议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夏后
氏禘黄帝而郊鲧郊之与庙皆有禘于庙则祖宗合食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1377-0353d.png
于太祖禘于郊则地祇群望皆合于圆丘以始祖配享
盖有事祭非常祀也三辅故事祭于圆丘上帝后土位
皆南面则汉尝合祭矣时褚无量郭山恽等皆以曾言
为然明皇天宝元年二月敕曰凡所祠享必在躬亲朕
不亲祭礼将有阙其皇地祇宜如南郊全祭是月二十
日合祭天地于南郊自后有事于圆丘皆合祭此则唐
世合祭天地之明验也今议者欲冬至祀天夏至祀地
盖以为用周礼也臣请言周礼与今礼之别古者一岁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1377-0354a.png
祀天者三明堂飨帝者一四时迎气者五祭地者二飨
宗庙者四为此十五者皆天子亲祭也而又朝日夕月
四望山川社稷五祀及群小祀之类亦皆亲祭此周礼
也太祖皇帝受天眷命肇造宋室建隆初郊先飨宗庙
并祀天地自真宗以来三岁一郊必先有事景灵遍飨
太庙乃祀天地此国朝之礼也夫周之礼亲祭如彼其多
而岁行之不以为难今之礼亲祭如此其少而三岁一
行不以为易其故何也古者天子出入仪物不繁兵卫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1377-0354b.png
甚简用财有节而宗庙在大门之内朝诸侯出爵赏必
于太庙不止时祭而已天子所治不过王畿千里唯以
齐祭礼乐为政事能守此则天下服矣是故岁岁行之
率以为常至于后世海内为一四方万里皆听命于上
机务之繁亿万倍于古日力有不能给自秦汉以来天
子仪物日以滋多有加无损以至于今非复如古之简
易也今所行皆非周礼三年一郊非周礼也先郊二日
而告原庙一日而祭太庙非周礼也郊而肆赦非周礼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1377-0354c.png
也优赏诸军非周礼也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荫
补亲属非周礼也自宰相宗室以下至百官皆有赐赉
非周礼也此皆不改而独于地祇则曰周礼不当祭于
圆丘此何义也议者必曰今之寒暑与古无异而宣王
薄伐猃狁六月出师则夏至之日何为不可祭乎臣将
应之曰舜一岁而巡四岳五月方暑而南至衡山十一
月方寒而北至常山亦今之寒暑也后世人主能行之
乎周所以十二岁一巡者唯不能如舜也夫周巳不能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1377-0354d.png
行舜之礼而谓今可以行周之礼乎天之寒暑虽同而
礼之繁简则异是以有虞氏之礼夏商有所不能行夏
商之礼周有所不能用时不同故也宣王以六月出师
驱逐猃狁盖非得已且吉甫为将王不亲行也今欲定
一代之礼为三岁常行之法岂可以六月出师为比乎
议者必又曰夏至不能行礼则遣官摄祭祀亦有故事
此非臣之所知也周礼大宗伯若王不与则摄位郑氏
注曰王有故则代行其祭事贾公彦疏曰有故谓王有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1377-0355a.png
疾及哀惨皆是也然则摄事非安吉之礼也后世人主
不能岁岁亲祭故命有司行事其所从来久矣若亲郊
之岁遣官摄事是无故而用有故之礼也议者必又曰
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臣将应之曰古者以
亲郊为常礼故无繁文今世以亲郊为大礼则繁文有
不能省也若帷城幔屋盛夏则有风雨之虞陛下自宫
入庙出郊冠通天乘大辂日中而舍百官卫兵暴露于
道铠甲具装人马喘汗皆非夏至所能堪也王者父事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1377-0355b.png
天母事地不可偏也事天则备事地则简是于父母有
隆杀也岂得以为繁文末节而一切欲省去乎国家养
兵异于前世自唐之时未有军赏犹不能岁岁亲祠天
子出郊兵卫不可简省大辂一动必有赏给今三年一
郊倾竭帑藏犹恐不足郊赉之外岂可复加若一年再
赏国力将何以给分而与之人情岂不失望议者必又
曰三年一祀天又三年一祭地此又非臣之所知也三
年一郊已为疏阔若独祭地而不祭天是因事地而愈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1377-0355c.png
疏于事天自古未有六年一祀天者如此则典礼愈坏
欲复古而背古益远神祇必不顾飨非所以为礼也议
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十月神州之祭易夏至方泽之
祀则可以免方暑举事之患此又非臣之所知也夫所
以议此者为欲举从周礼也今以十月易夏至以神州
代方泽不知此周礼之经耶抑变礼之权耶若变礼从
权而可则合祭圆丘何独不可十月亲祭地十一月亲
祭天先地后天古无是礼而一岁再郊军国劳费之患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1377-0355d.png
尚未免也议者必又曰当郊之岁以夏至祀地祇于方
泽上不亲郊而通爟火天子于禁中望祀此又非臣之
所知也书之望秩周礼之四望春秋之三望皆谓山川
在境内而不在四郊者故远望而祭也今所在之处俛
则见地而云望祭是为京师不见地乎此六议者合祭
可不之决也夫汉之郊礼尤与古戾唐亦不能如古本
朝祖宗钦崇祭祀儒臣礼官讲求损益非不知圆丘方
泽皆亲祭之为是也盖以时不可行是故参酌古今上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1377-0356a.png
合典礼下合时宜较其所得巳多于汉唐矣天地宗庙
之祭皆当岁遍今不能岁遍是故遍于三年当郊之岁
又不能于一岁之中再举大礼是故遍于三日此皆因
时制宜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并祀不失亲祭而北
郊则必不能亲往二者孰为重乎若一年再郊而遣官
摄事是长不亲事地也三年间郊当行郊地之岁而暑
雨不可亲行遣官摄事则是天地皆不亲祭也夫分祀
天地决非今世之所能行议者不过欲于当郊之岁祀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1377-0356b.png
天地宗庙分而为三耳分而为三有三不可夏至之日
不可以动大众举大礼一也军赏不可复加二也自有
国以来天地宗庙唯飨此祭累圣相承唯用此礼此乃
神祗所歆祖宗所安不可轻动动之则有吉凶祸福不
可不虑三也凡此三者臣熟计之无一可行之理伏请
从旧为便昔西汉之衰元帝纳贡禹之言毁宗庙成帝
用丞相衡之议改郊位皆有殃咎著于史策往鉴甚明
可为寒心伏望陛下详览臣此章则知合祭天地乃是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1377-0356c.png
古今正礼本非权宜不独初郊之岁所当施行实为无
穷不刋之典愿陛下谨守太祖建隆神宗熙宁之礼无
更改易郊祀庙飨以敉宁上下神祇仍乞下臣此章付
有司集议如有异论即须画一解破臣所陈六议使皆
屈伏上合周礼下不为当今军国之患不可但执更不
论当今可与不可施行所贵严祀大典以时定取进止
  请诘难圆丘六议劄子(苏轼/)
元祐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1377-0356d.png
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臣近奏论圆丘
合祭天地非独适时之宜亦自然上合三代六经为万
世不刋之典然臣不敢必以为是故发六议以开异同
之端欲望圣旨行下令议者与臣反覆诘难尽此六议
之是非而取其通者则其论可得而定也今奉圣旨但
云令集议官集议闻奏窃虑议者各伸其意不相诘难
则是非可否终莫之决虽圣明必有所择而人各自为
一议但欲遂其前说岂圣朝考礼之本意哉臣今欲乞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1377-0357a.png
集议之日若所见不同即须画一难臣六议明著可否
之状不得但持一说不相诘难臣非敢自是而求胜也
盖欲从长而取通也若议不通敢不废前说以从众论
取进止
  议服劄子(王安石/)
先王制服也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恩之深浅义之远
近礼之所与夺刑之所生杀皆于此乎权之传曰三年
之丧未有知其所从来者也盖期年及缌麻缘是以为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1377-0357b.png
衰而其轻重迟速之制非得与时变易唯贵之于贱或
降或绝或否盖在先王之时诸侯大夫各君其父兄欲
尊尊之义有所伸则宜亲亲之恩有所屈此其所以降
绝之意也自封建之法废诸侯大夫降绝之礼无所复
施士大夫无宗其适孙传重之属不可纯用周制臣愚
以谓方今惟诸侯大夫降绝之礼可废而适子死非传
爵者无众子乃可于适孙承重自馀丧服当用周礼而
已何则先王制服三年之丧以为差非得与时变易故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1377-0357c.png
也然自秦汉以来言礼者或失经旨而历代承用传守
至今与夫近世改制亦皆有说非以义折衷则不明故
臣于所欲定则为议以辨之末学寡陋独用巳见决千
岁以来之所惑恐不能尽伏乞以付学士大夫博议令
臣得与反复
  议入庙劄子(王安石/)
臣今日曾公亮传圣旨以臣寮上言郊祀不当入庙令
臣详议臣愚以为制天下之事当令本末终始相称今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1377-0357d.png
既奉先帝遗诏外行以日易月之礼又诸所以崇事祖
宗皆循本朝制度独于入庙则欲变先帝故事而远从
三代之礼臣恐于事之本末终始不为相称必欲尽除
近世之制度一以三代为法则今陛下尚在谅阴之中
非可以制礼之时且言者以为丧三年不祭于庙礼也
而今乃欲令公卿代告此何礼也臣窃以为今之礼不
合于三代者多矣言者不以为非而专疑不当入庙者
盖于所习见则安于所罕见则怪恐不足留圣听也臣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1377-0358a.png
学术浅陋误蒙访逮敢不尽愚取进止
  论葬荆王劄子(欧阳修/)
臣伏睹朝旨虽差宋祁监护故荆王葬事然未见降下
葬日及一行事件或闻以岁月不利未可葬或闻有司
以财用不足乞且未葬夫阴阳拘忌之说陛下聪明睿
圣必不信此巫卜之言而违礼典但虑议者坚执方今
财用不足不可办葬陛下闻有劳民枉费之说则不得
不虑因以迟疑臣谓前后敕葬大臣浮费枉用之物至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1377-0358b.png
多岂是朝廷本意皆为主司措置之失致人因缘以为
奸尔今若尽节浮费及绝其侵蠹而使用物不广则将
复以何辞而云不葬又不知所司曾将一行用度计定
大数否内若干是浮费若干是实用若实用之物数犹
至多而力不可办则缓之可也若实用之物少只是旧
例浮费多则可削去浮费而已今都不计度而但云无
物可葬则不可也未见实用之数多少不量力能及否
而曰必须遵礼而曰必须葬亦未可也如臣愚见酌此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1377-0358c.png
两端葬则为便然须先乞令王尧臣宋祁等将一行合
用之物列其名件内浮费不急者一一减去之若只留
实用之物数必不多假如稍多更加节减虽至俭薄理
亦无害如此则葬得及时物亦不费夫俭葬古人之美
节侈葬古人之恶名今避俭葬不肯节费留丧而待有
物之年以就侈葬则非臣所知也若曰俭葬亦未能办
则乃过言之甚也然外之舆议为国家论事体者皆云
葬则为便今朝廷议者分而为二顾物力者则不顾典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1377-0358d.png
礼国体论典礼国体者则不思财用办否各执偏见议
久不决以惑陛下之聪明今便葬之害一不葬之害五
便葬之害不过费物然力有可为不葬之害所失则大
不肯薄葬而留之以待侈葬成王之恶名一也信巫卜
之说而违典礼二也目下减节力所易为他时丰足理
或难待使皇叔之柩五七年间不得安宅而神灵无归
三也使四夷闻天子皇叔薨而无钱出葬遂轻中国而
动心四也今天下物力虽乏然凡百用度不能节费处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1377-0359a.png
多独于皇叔之身有所裁损伤陛下孝治之美五也此
臣所谓葬则为便者也荆王于国属最尊名位最重伏
乞早令定议无使后时取进止
  论葬荆王一行事劄子(欧阳修/)
臣风闻巳有圣旨荆王葬事令三司与太常礼院及监
葬官等同议减节浮费此足见陛下厚于皇叔之恩念
民惜费之意一举而两得也然臣每见朝廷作事欲爱
民节用而常枉费劳人盖为议事之初不得其要或失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1377-0359b.png
于不精审者有四民间不科配一也州县供应物有定
数二也送葬之人在路禁其呼索三也州县官吏不得
过外供须以邀名誉四也苟绝此四者则无大患矣昨
京西一路遭张海惊劫之后不可更有诛求臣今欲乞
指挥三司应是合要之物并须官给不得民间科买仍
乞先将一行仪仗人马并送葬人等一人以上先定人
数然后劄与京西令依数供顿则可无广费自荆王以
下诸丧非至亲者不必令其尽往仍乞限定人数及每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1377-0359c.png
人将带随行人数亦乞限定凡皇亲及一行官吏除宿
顿合供饮食外不得数外呼索州县官吏亦不得于官
供饮食外别以诸物献送权要其受献送并呼索并以
入巳赃论仍乞御史里行一人随行糺察其数外带人
及州县随顺呼索献送物等官吏物出于巳亦从违制
若托以供应为名于民间贱买及率掠者皆以枉法赃
论如此防禦方可杜绝浮费以称陛下厚亲节用之心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劄子(苏轼/)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1377-0359d.png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
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
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已出伏见
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
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
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过时
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1377-0360a.png
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
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如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
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
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
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
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
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
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1377-0360b.png
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之贽夫六经三
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
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
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
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
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
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论更改贡举事件劄子(欧阳修/)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1377-0360c.png
臣窃闻近有臣寮上言请改更贡举进士所试诗赋策
论先后事巳下两制详议伏以贡举之法用之巳久则
弊当变更然臣谓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
今贡举之失者患在有司取人先诗赋而后策论使学
者不根经术不本道理但能诵诗赋节抄六帖初学记
之类者便可剽盗偶俪以应试格而童年新学全不晓
事之人往往幸而中选此举子之弊也今为考官者非
不欲精较能否务得贤才而常恨不能如意大半容于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1377-0360d.png
缪滥者患在诗赋策论通同杂考人数既众而文卷又
多使考者心识劳而愈昏是非纷而益惑故于取舍往
往失之者此有司之弊也故臣谓先宜知此二弊之源
方可言变法之利今之可变者知先诗赋为举子之弊
则当重策论知通考纷多为有司之弊则当随场去留
而后可使学者不能滥选考者不至疲劳今若不改通
考之法而但更其试日之先后则于革弊未尽其方凡
臣所请者若漫然泛言之恐不能尽其利害请借二千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1377-0361a.png
人为率以明变法之便谨条如左
  凡贡举旧法若二千人就试常额不过选五百人
  是于诗赋策论六千卷中选五百人而日限又迫
  使考试之官殆废寝食疲心竭虑因劳致昏故虽
  有公心而所选多滥此旧法之弊也今臣所请者
  宽其日限而先试以策而考之择其文辞鄙恶者
  文意颠倒重杂者不识题者不知故实略而不对
  所问者误引事迹者虽能成文而理识乖诞者杂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1377-0361b.png
  犯旧格不考式者凡此七等之人先去之计于二
  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试以论又如前法
  而考之又考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试诗赋者不过
  千人矣于千人而选五百则少而易考不至劳昏
  考而精当则尽善矣纵使考之不精亦选者不至
  大滥盖其节抄剽盗之人皆以先经策论去之矣
  比及诗赋皆是已经策论粗有学问理识不至乖
  诞之人纵使诗赋不工亦足以中选矣如此可使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1377-0361c.png
  童年新学全不晓事之人无由而进此臣所谓变
  法必须随场去留然后能革旧弊者也其外州解
  送到且当博采要在南省精选若省榜奏人至精
  则殿试易为考矣故臣但言南省之法此其大概
  也其高下之等仍乞细加详定大率当以策论为
  先
  论逐路取人劄子(欧阳修/)
臣伏见近有臣寮上言乞将南省考试举人各以路分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1377-0361d.png
糊名于逐路每十人解一人等事虽巳奉圣旨送两制
详定臣亦有愚见合具敷陈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
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
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
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
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
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
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传曰无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1377-0362a.png
作聪明乱旧章又曰利不百者不变法今言事之臣偶
见一端即议更改此臣所区区欲为陛下守祖宗之法
也臣所谓偶见一端者盖言事之人但见每次科场东
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
进士尔殊不知天下至广四方风俗异宜而人性各有
利钝东南之俗尚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
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所以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
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取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1377-0362b.png
之今以进士经学合而较之则其数均若必论进士则
多少不等此臣所谓偏见之一端其不可者一也国家
方以官滥为患取士数必难增若欲多取西北之人则
却须多减东南之数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
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矣
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馀人是
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若至南省又减
东南而增西北则是巳裁抑者又裁抑之已假借者又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1377-0362c.png
假借之此其不可者二也东南之士于千人中解十人
其初选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试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学
业不及东南当发解时又十倍优假之盖其初选已滥
矣故至南省所试不合格者多今若一例以十人取一
人则东南之人合格而落者多矣西北之人不合格而
得者多矣至于他路理不可齐偶有一路合格人多亦
限以十一落之偶有一路合格人少亦须充足十一之
数使合落者得合得者落取舍颠倒能否混淆其不可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1377-0362d.png
者三也且朝廷专以较艺取人而使有艺者屈落无艺
者滥得不问缪滥只要诸路数停此其不可者四也且
言事者本欲多取诸路土著之人若此法一行则寄应
者争趋而往今开封府寄应之弊可验矣此所谓法出
而奸生其不可者五也今广南东西路进士例各绝无
举业诸州但据数解发其人亦自知无艺只来一就省
试而归冀作摄官尔朝廷以岭外烟瘴北人不便须藉
摄官亦许其如此今若一例与诸路十人取一人此为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1377-0363a.png
缪滥又非西北之比此其不可者六也凡此六者乃大
概尔若旧法一坏新议必行则弊滥随生何可胜数故
臣以谓且遵旧制但务择人推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
惟能是选人自无言此乃当今可行之法尔若谓士习
浮华当先考行就如新议亦须只考程试安能必取行
实之人议者又谓西北近边士要牢笼此甚不然之论
也使不逞之人不能为患则已苟可为患则何方无之
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甚众其大者如项羽萧铣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1377-0363b.png
之徒是巳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辈又皆起乱中州者尔
不逞之人岂专西北矧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
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惟事久不能无弊有当留意者
然不须更改法制止在振举条纲尔近年以来举人盛
行怀挟排门大噪免冠突入亏损士风伤败善类此由
举人既多而君子小人杂聚所司力不能制虽朝廷素
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惟此一事为
科场大患而言事者独不及之愿下有司议革其弊此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1377-0363c.png
当今科场之患也臣忝贰宰司预闻国论苟不能为陛
下守祖宗之法而言又不足取信于人主则厚颜尸禄
岂敢偷安而久处乎故犹此彊言乞赐裁择
  议学校贡举劄子(苏轼/)
准敕讲求学校贡举利害令臣等各具议状闻奏者右
臣伏以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
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𨽻未尝无
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馀使君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1377-0363d.png
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犹患无
人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
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
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
顺其所欲行而治之则易为功彊其所不欲而复之则
难为力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养才亦必有道
矣何必由学且天下固尝立学矣庆历之间以为太平
可待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1377-0364a.png
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
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
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当以时简不率教者
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耶
若乃无大变改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
臣以谓今之学者特可因循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
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
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孰为精言语文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1377-0364b.png
章与今孰为优所得文章长才与今孰为多天下之士
与今孰为辩较此四者而短长之议决矣今议者所变
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
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
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也臣请历言之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
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孟子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
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焉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1377-0364c.png
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
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
上意无所不至矣德行之弊一至于此即自文章而言
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
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
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岂独吾祖宗自古尧舜亦
然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自古尧舜以来进人何尝
不以言试人何尝不以功乎议者必欲以策论定贤愚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1377-0364d.png
能否臣请有以质之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
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通
经学古莫如孙复石介使孙复石介尚在则迂阔矫诞
之士也又可施之于政事之间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
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近世士人
纂类经史缀缉时务谓之策括待问条目搜抉略尽临
时剽窃窜易首尾以眩有司有司莫能辨也且其为文
也无规矩准绳故学之易成无声病对偶故考之难精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1377-0365a.png
以易学之士付难考之吏其弊有甚于诗赋者矣唐之
通榜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
赂公行权要请托之害一使恩去王室权归私门降及
中叶结为朋党之论通榜取人又岂足尚哉诸科举人
多出三路能文者既巳变而为进士晓义者又皆去以
为明经其馀皆朴鲁不化者也至于人才则有定分施
之有政能否自彰今进士日夜治经传子史贯穿驰骛
可谓博矣至于临政曷尝用其一二顾视旧学已为虚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1377-0365b.png
器而欲使此等分别注疏粗识大义而望其人能增长
亦巳疏矣臣故曰此数者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特
愿陛下留意其远者大者必欲登俊良黜庸回总览众
才经略世务则在陛下与二三大臣下至诸路职司与
良二千石耳区区之法何预焉然臣窃有私忧过计者
敢不以告昔王衍好老庄天下皆师之风俗陵夷以至
南渡王缙好佛舍人事而修异教大历之政至今为笑
故孔子罕言命则为知者少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1377-0365c.png
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性命
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此可信
也哉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粥书于市者非庄老
之书不售也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
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
乐于诞耳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
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废矣
陛下亦安用之而况其实不能而窃取其言以欺世者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1377-0365d.png
哉臣愿陛下明敕有司议之以法言取之以实学博通
经术者虽朴不废稍涉浮议者虽工必黜则风俗稍厚
学术近正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风则天下
幸甚
  乞不分差经义诗赋试官劄子(苏轼/)
元祐三年三月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同孙
觉劄子奏臣等近奏为将来科场既复诗赋乞更不分
经取人已奉圣旨依奏今来却见礼部新立条贯将来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1377-0366a.png
科场如差试官三员者以二员经义一员词赋两员者
各差一员臣等窃谓既复诗赋与经义策论通考举人
尚不分经而试官乃分而为二甚无谓也凡差试官务
在有词学者而已若得其人则治易及第不害其能问
春秋经义入官不害其能考诗赋若不得其人虽用本
科不免乖错顷自声律变为经义则诗赋之士便充试
官何曾别求经义及第之人然后取士若必用本科各
考所试则经义策论诗赋四场文理不同亦须各差试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1377-0366b.png
官一人而后可此本议者私忧过计而有司不察便为
创立此条使一试院中有两头项试官自有科场以来
无此故事自来试官患在争竞不一又分为两党试经
义者主虚浮之文考诗赋者主声病之学纷纭争竞理
在不疑举人闻之必兴词讼为害如此了无所益今来
朝廷既复诗赋又立此条深恐天下监司妄意朝廷必
欲用诗赋之人为试官不问有无词学一例差充其间
久离科场之人或已废学若用虚名差使显不如经义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1377-0366c.png
及第有文之人人之有材何施不可经义诗赋等是文
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何其待天下
士大夫之薄也欲乞特赐指挥今后差试官不拘曾应
经义诗赋举者专务选择有词学人充其礼部近日所
立条贯更不施行取进止
  辩试馆职策问劄子(苏轼/)
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八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
轼劄子奏臣窃闻諌官言臣近所撰试馆职人策问有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1377-0366d.png
涉讽议先朝之语臣退伏思念其略曰今朝廷欲师仁
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
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臣之所
谓媮与刻者专指今之百官有司及监司守令不能奉
行恐致此病于二帝何与焉至于前论周公太公后论
文帝宣帝皆是为文引證之常亦无比拟二帝之意况
此策问第一第二首邓温伯之词末篇乃臣所撰三者
皆臣亲书进入蒙御笔点用第三首臣之愚意岂逃圣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1377-0367a.png
鉴若有毫发讽议先朝则臣死有馀罪伏愿少回天日
之照使臣孤忠不为众口所铄臣无任伏地待罪战恐
之至取进止
  又辩试馆职策问劄子(苏轼/)
元祐二年正月十七日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
劄子奏臣近以试馆职策问为台諌所言臣初不敢深
辩盖以自辩而求去是不欲去也今者窃闻明诏已察
其实而臣四上章四不允臣子之义身非已有词穷理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1377-0367b.png
尽不敢求去是以区区复一自言臣所撰策问首引周
公太公之治齐鲁后世皆不免衰乱者以明子孙不能
奉行则虽大圣大贤之法不免于有弊也后引文帝宣
帝仁厚而事不废核实而政不苛者以明臣子若奉行
得其理无观望希合之心则虽文帝宣帝足以无弊也
中间又言六圣相受为治不同同归于仁其所谓媮与
刻者专谓今之百官有司及监司守令不识朝廷所以
师法先帝之本意或至于此也文理甚明粲若黑白何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1377-0367c.png
尝有毫发疑似议及先朝非独朝廷知臣无罪可放臣
亦自知无罪可谢也然臣闻之古人曰人之至信者心
目也相亲者母子也不惑者圣贤也然至于窃斧而知
心目之可乱于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于拾煤而知圣
贤之可惑今言臣者不止三人交章累上不啻数十而
圣断确然深明其无罪则是过于心目之相信母子之
相亲圣贤之相知远矣德音一出天下颂之史册书之
自耳目所闻见明智特达洞照情伪未有如陛下者非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1377-0367d.png
独微臣区区欲以一死上报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
莫不欲碎首靡躯效忠义于陛下也不然者亦非独臣
受暧昧之谤凡天下之为臣子者闻之莫不以臣为戒
崇尚忌讳畏避形迹观望雷同以求苟免岂朝廷之福
哉臣自闻命以来一食三叹一夕九兴身口相谋未知
死所然臣所撰策问实亦有罪若不尽言是欺陛下也
臣闻圣人之治天下也宽猛相资君臣之间可否相济
若上之所可不问其是非下亦可之上之所否不问其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1377-0368a.png
曲直下亦否之则是晏子所谓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孔
子所谓惟予言而莫子违足以丧邦者也臣昔于仁宗
朝举制科所进策论及所答圣问大扺皆劝仁宗励精
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蒙召对访问
退而上书数万言大扺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
屈已以裕人也臣之区区不自量度常欲希慕古贤可
否相济盖如此也伏观二圣临御已来圣政日新一出
忠厚大率多行仁宗故事天下翕然衔戴恩德固无可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1377-0368b.png
议者然臣私忧过计常恐百官有司矫枉过直或至于
媮而神宗励精核实之政渐致惰坏深虑数年之后驭
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则意外之
患有不可胜言者虽陛下广开言路无所讳忌而台谏
所击不过先朝之人所非不过先朝之法正是以水济
水臣窃忧之故辄用此意撰上件策问实以讥讽今之
朝廷及宰相台谏之流欲陛下览之有以感动圣意庶
几兼行二帝忠厚励精之政也台谏若以此言臣朝廷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1377-0368c.png
若以此罪臣则斧钺之诛其甘如荠今乃以为讥讽先
朝则亦疏而不近矣且非独此策问而已今者不避烦
渎尽陈本末臣前岁自登州召还始见故相司马光光
即与臣论当今要务条其所欲行者臣即答言公所欲
行者诸事皆上顺天心下合人望无可疑者惟役法一
事未可轻议何则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
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
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1377-0368d.png
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光闻之愕然
曰若如君言计将安出臣即答言法相因则事易成事
有渐则民不惊昔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
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
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
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
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
先帝本意使民户率出钱专力于农虽有贪吏猾胥无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1377-0369a.png
所施其虐坊场河渡官自出卖而以其钱雇募衙前民
不知有仓库纲运破家之祸此万世之利也决不可变
独有二弊多以供他用实封取宽剩役钱争买坊场河
渡以长不实之价此乃王安石吕惠卿之阴谋非先帝
本意也公若尽去二弊而不变其法则民悦而事易成
今宽剩役钱名为十分取二通计天下乃及十五而其
实一钱无用公若尽去此五分又使民得从其便以布
帛谷米折纳役钱而官亦以为雇直则钱荒之弊亦可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1377-0369b.png
尽去如此而天下便之则公又何求若其未也徐更议
之亦未晚也光闻臣言大以为不然臣又与光言熙宁
中常行给田募役法其法以系官田及以宽剩役钱买
民田以募役人大略如边郡弓箭手臣时知密州推行
其法先募弓手民甚便之此本先帝圣意所建推行未
几为左右异议而罢今略计天下宽剩钱斛约三千万
贯石兵兴支用仅耗其半此本民力当复为民用今内
帑山积公若力言于上索还此钱复完三千万贯石而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1377-0369c.png
推行先帝买田募役法于河北河东陜西三路数年之
后三路役人可减大半优裕民力以待边鄙缓急之用
此万世之利社稷之福也光尤以为不可及去年二月
六日敕下始行光言复差役法时臣弟辙为谏官上疏
具论乞将见在宽剩役钱雇募役人以一年为期令中
外详议然后立法又言衙前一役可即用旧人仍一依
旧数支月给重难钱以坊场河渡钱总计诸路通融支
给皆不蒙施行及蒙差臣详定役法臣因得伸弟辙前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1377-0369d.png
议先与本局官吏孙永傅尧俞之流论难反复次于西
府及政事堂中与执政商议皆不见从遂上疏极言衙
前可雇不可差先帝此法可守不可变之意因乞罢详
定役法当此之时台谏相视皆无一言决其是非今者
差役利害未易一二遽言而弓手不许雇人天下之所
同患也朝廷知之已变法许雇天下皆以为便而台谏
犹累疏力争由此观之是其意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
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也臣为中书舍人刑部大理寺列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1377-0370a.png
上熙宁巳来不该赦降去官法凡数十条尽欲删去臣
与执政屡争之以谓先帝于此盖有深意不可尽改因
此得存留者甚多臣每行监司守令告词皆以奉守先
帝约束毋敢弛废为戒文案具在皆可复按由此观之
臣岂谤议先朝者哉所以一一屡陈者非独以自明诚
见士大夫好同恶异泯然成俗深恐陛下深居法宫之
中不得尽闻天下利害之实也愿因臣此言警策在位
救其所偏损所有馀补所不足天下幸甚若以其狂妄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1377-0370b.png
不识忌讳虽赐诛戮死且不朽臣无任感恩思报激切
战恐之至取进止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劄子(欧阳修/)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
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为祥瑞以媚朝廷臣谓前世
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
未平之患在前北敌寖盛藏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
患巳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边境连接无一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1377-0370c.png
处无事而又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昨京西陜西出
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剪灭只是仅能遗
散然却于别处结集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巳却百
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兴州又奏八九十人州县皇皇
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
太平之象臣闻天道贵信示人不欺臣不敢远引他事
只以今年内事验之昨夏秋之问太白经天累月不灭
金木相掩近在端门考于星占皆是天下大兵将起之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1377-0370d.png
象岂有才出大兵之象又出太平之道是一岁之内前
后顿殊岂非星象丽天异不虚出凡于戒惧常合修省
而草木万类变化无常不可信凭便生懈怠臣又思若
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盖其文止曰太平
之道者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
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
其得也愿陛下忧勤万务举贤纳善常如近日不生逸
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若以前贼张海等小衰便谓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1377-0371a.png
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敌未
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指望太平渐
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臣见今年曾进芝
草者今又进瑞木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其所进瑞
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僚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以兴兵
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已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
木之类并不得进献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取进止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1377-0371b.png
 
 
 
 
 
 
 
 文编卷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