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1346-019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宋文选卷十二
  余元度文
   尧舜非谥论
迹骤五帝德规百王者有尧舜焉言常道尼父首之于
书大一统马迁列之为纪释者云尧舜谥也翼善传圣
曰尧仁圣盛明曰舜后之学者罔不宗焉予尝考世系
之端辨质文之变颇疑是说请试明之粤自邃古圣人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1346-0191b.png
迭兴真淳乍散制度未备尊卢赫胥以前未有姓氏皆
以教民之事而名之钻燧改火则曰燧人穴处巢居则
曰有巢是也迨及三皇颇推五胜乘火帝者曰炎帝
应土运者曰黄帝少昊金天亦袭其故迭观兴废渐有
兵战自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则因其名颛顼与喾则其
名也帝挚帝尧帝舜亦其名也以国言之则颛顼称高
阳氏帝喾称高辛氏帝尧称陶唐氏帝舜称有虞氏皆
以所兴之地为国号也帝挚非改姓易代之主故不称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1346-0192a.png
氏以名言之则颛顼喾挚尧舜皆名也顼正也喾极也
挚大也尧高也舜华也古虽敦朴知以美字为称因不
疑矣夫谥法者著于周公盖三代之际世有僻王嗜音
酣酒者有之荒禽冒忌者有之饰非愎谏者有之剖忠
害贤者有之欲使闻美号而知劝见恶谥而思惧垂易
名之典为观行之则此周公之制也岂以周制而逆观
尧舜之世耶且尧之典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当群臣举
善之初釐降试难之善未显宾门纳麓之功未著安有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1346-0192b.png
对万乘而不称其名在侧陋而先定其谥哉斯固知其
不然也明矣释者又云受禅成功曰禹岂舜受尧禅而
不能成功乎夏商之王以名为号者多矣仲康太甲之
类是也禹之保邦莫非尧舜之制而加以繁文缛礼乌
有舍劝诫而就质略哉若以夏道尚质则禹非夏耶愚
谓周公之著谥法也特取尧舜禹汤之名以为训解将
后之下武守文者慕其名而袭其行也周人以讳事神
讳其名而称其谥者周道也谥兴于周为得弥文之寔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1346-0192c.png
   汉武不宜称宗论
创帝基革天命济率土于涂炭者祖之盛恢声教同文
轨纳蒸民于富寿者宗之最存则咏其德没则观其谥
所以序昭穆于百世之下配禘郊于群庙之上亲虽尽
而不毁者祖宗之隆也昔武皇之抚运绍炎汉之重熙
拓蛮夷之境则卫青去病之勋立而民疲于干戈矣惑
神仙之谈则少翁栾大之宠崇而吏烦于祠祀矣悦韩
嫣之佞而处以副车则君臣之位失矣信江充之谮而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1346-0192d.png
诛及戾园则父子之恩绝矣举其大概何昏如之至于
即世之日群臣加谥曾不为灵若厉而反壮其武而为
世宗亏周公之法败三王之制当时洪儒硕士如夏侯
胜黄次公议其乐章遽抵诏狱不亦甚乎且祖有功宗
有德若夏之少康商之太戊武丁皆废而复兴不失旧
物然始为之宗也周人自文武而下虽德如成康刑措
不用宣王中兴姬道再盛庙在迭毁亦无异号暨乎汉
室高帝以英武特起绁婴刃籍戴之曰祖斯固宜矣孝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1346-0193a.png
文崇仁义省刑罚弭兵革服节俭而囹圄空虚宇内太
平庙称太宗斯又宜矣孝武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
不加恶谥固亦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或曰孝
武雄才远略高出百王而开夜郎之境东建朝鲜之郡
丐奴徙庭瓯越请吏修典礼向儒学登封告成而汉之
制度于是乎备若如所论不亦过乎曰邦土虽辟兵已
黩矣远人虽服民已耗矣乐府虽盛雅亦乱矣泰山虽
封制亦侈矣文景之俗由是而惫可胜道哉末年下哀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1346-0193b.png
痛之诏进筦𣙜之术有富民之心而不能得其道也世
谓汉家杂以霸道愚以武帝观之曾霸者之不及代庙
弗毁后嗣何以观乎西汉称宗者四而东汉无复区别
至于安桓亦有庙号其失自武帝始故著论云
   秦论上
前世高论咸以河山之险秦得百二遂并天下者地势
便利使之然也所以奉春进计田肯建言著之文牍千
古称善愚谓秦人之兴有由然矣自伯翳至于秦仲率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1346-0193c.png
以立功克守其业而僻在岐雍诸侯以要荒处之穆公
之世得人而昌广地开国悉由任贤之勋矣百里奚亡
虞之臣也而授以国政孟明奔军之将也而委以师律
引咎自责卒复河西之地由余在戎公以为忧当其未
聘也降千乘之尊而接以殊礼坐则曲席食则传器及
其来归以客卿待之故能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
戎而抗衡中国矣暨乎即世之日三良殉葬国人哀之
赋以黄鸟秦人不复东征数世不竞者夺其善人故也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1346-0193d.png
及孝公嗣守宗祊七雄并立当是时齐威楚宣魏惠燕
悼悉已称王韩哀赵成亦复强大诸侯力攻而周室卑
矣孝公增修穆公之德寤寐贤者列爵而尊之分土而
与之卫鞅以孽公子来见遂用其谋开阡陌急耕战法
行民便亦以称霸后世遵陈轸范睢蔡泽离疏释蹻而
取卿相任贤之术速于置邮卒能灭二周吞六国而并
天下者用此术也且苏秦反覆之臣燕王一听其言而
合从山东秦人不敢窥函谷者十五年以此思之一贤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1346-0194a.png
之功坚于山河远矣在用与不用耳汤以亳武王以镐
而王天下其政何如哉百二之说于是为负
   秦论下
世言秦所以亡者赵高谗邪胡亥蔽愚毒痡齐民四海
瓦解而宗社墟矣愚尝以谓亡秦而贼天下者李斯也
秦人据形便之国气凌山东穆公任由余孝公用商鞅
而霸业基矣蚕食虎视累世横鹜有起剪恬鷔握其兵
穰魏雎泽执其政斥地灭敌日加其疆李斯始以儒学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1346-0194b.png
西游于秦乃进一六合兼诸侯之说秦人除逐客之令
以从其计破纵擅横卒并天下以斯为相且斯以布衣
徒步游说数年而取宰相不为不遇也海内既一属心
于斯六国厌战争之苦兵待我乎偃秦人因庐井之废
土待我乎辟父子薄耰锄之异民待我乎教斯学帝王
之术居辅弼之地脱或戴其君与成康之列跻其民于
仁寿之域如反掌耳乃背戾古始拔夲塞源燔弃诗书
愚弄黔首绝尺寸之封以孤其势侈封禅之制以骄其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1346-0194c.png
心筑宫弥山川勒铭遍海内戮诽谤禁偶语刑烦令淫
国纪隳矣纲纪既隳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世子者所
以接统而著代君行则守有守则从古之制也故曰太
子天下之夲夲根一摇天下必荡安有著名储贰而握
兵边徼废弦诵之大业习鼓旗之末节衣裳颠倒莫甚
于兹默而不言焉用彼相及沙丘之变赵高以亵近之
质启亡国之言丞相当于此时正人臣无将之诛以视
天下召扶苏而立之从先帝之约扶苏仁明备尝险阻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1346-0194d.png
辅以至道可至太平若刬去严刑罢遣谪戍民无怨讟
则秦之社稷未可量也斯惑赵高之词越录而拔胡亥
小人在下兵徭并起使四海之人血膏边城骨填骊山比
屋嗷嗷半为盗贼尚乃建言督责以固恩宠岂不愚哉
贼屠三川卒被高谮黄犬之叹得无晚乎使亥得位赵
高得权皆斯之由也倒持太阿受人以柄斯之谓乎故
曰亡秦而贼天下者斯之罪也卒被五刑非不幸也
   汉论上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1346-0195a.png
史氏以孝成委政外家禄去王室哀平二帝享年不永
贼莽乘之盗窃神器汉祚中绝者孝成始之也窃谓汉
家之祸不始于孝成盖孝惠源之陈平者决而泄之使
其横流不已瀰漫于景武宣元之际孝成复败其堤防
而极于昏垫也昔者高皇帝逐秦鹿而得之英雄乐推
遂正宸极后族吕氏侯者三人奉朝请食租赋而已赏
刑大议未尝及之孝惠践祚相州仁弱吕后杀三赵王
号令自出惠帝不能以新造之汉正无穷之法定君臣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1346-0195b.png
之分专生杀之柄而乃感人彘之酷意不久生自促寿
命以成高后之势不曰孝惠源之乎高祖之约非刘氏
不王非功臣不侯彼陈平者用辟疆率尔之辨尊王诸
吕分将南北军中宫称制以临天下当是之时而无周
勃朱虚之谋齐楚诸侯之兵使禄产体不近下一有羿
奡之材则汉之社稷几为他姓所得矣不曰决而泄之
使其横流不已乎厥后魏其侯以窦后兄子武安侯以
王后异父同母之弟并托肺腑继为丞相孝武最称英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1346-0195c.png
明而田鼢为相权移主上上曰若除吏尽未吾亦欲除
吏此盖近中宫之势而用之内积愤懑而宣于言也卫
青霍去病唯以军功服大位然亦因椒房之重孝昭之
时上官桀父子霍媪之谋几倾汉室皆帷廧之亲也许
史丁傅之家印累累绶若若分茅土握符节秉钧轴乘
朱轮华毂而朝者不可胜数不曰瀰漫于景武宣元之
际乎汉之鼎所以不移者赖忠贤之士简而持之耳及
孝成之在位也赵氏妹弟专宠贼害士子王氏五世将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1346-0195d.png
权外擅国命故莽因元后之势席诸父之基肆其奸险
以取名器复缘哀平短祚国统三绝张禹师丹之辈謟
谀邪佞故取宗室幼稚未能持国者挟之以令天下使
汉祚中缺者职此之由也不曰败其堤防而极于昏垫
乎西汉之祸于是乎在
   汉论下
前史称光武中兴再造汉室戮新都驱赤眉应四七之
王赏谋臣筹战功得万世之利以为胙土锡壤不侈其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1346-0196a.png
封域带河砺山克保其专嗣因谓高祖创汉基刬秦制
封宗子封异姓或连城数十或裂地千里兵足以张其
威权赋足以充其嗜欲故韩彭英卢身陷俎醢绵世史
学罔不𣙜论咸以高帝之赏也地广力强所以易叛光
武之封也国小势弱所以易宁于是谓高祖之策为非
而光武之事为得愚虽不敏尝谓不然何则赏元勋诛
大憝者法也顺世机息民患者时也圣人立法先乎顺
时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秦并六国蚕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1346-0196b.png
食天下尺土寸封不在他姓一夫奋臂四方瓦解岂封
建之罪乎高祖以巴蜀僻左返攻三秦东战荥阳与项
为敌当此之时叛主骄将争逐秦鹿者众矣陔下之役
子房请捐山东之地以与功臣楚乃可灭夫言捐之者
非汉之有也且陈馀于项氏无纤芥之劳环封三县尚
怨项籍况韩彭者名虽君臣势等邻敌不设重赏其谁
肯来岂能以区区侯爵制其去就哉安可比吴邓辈疆
邑数四而已耶及世祖之兴也出自宗室剪除凶丑以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1346-0196c.png
顺制逆以仁易乱因思汉之民成复兴之业先帝驭臣
之与夺得以增损前世建侯之利病得以沿革于是限
其土宇削其兵卫足以奉其身而酬其勋杜震主之权
大使指之臂终能全其首领不陷刑戮者斯亦可制之
时矣使高光易地而居势不可夺礼曰时为大顺次之
宜次之其此之谓乎必若美世祖之权则可矣若又短
高皇之失策则非观时之术也
   正瑞论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1346-0196d.png
夫上古明王言为天下法动为后世则犹恐怠惰故立
左右史以规之是则史之设所以谨言行于一人正褒
贬于千古不独记岁月辨起居而已矣三皇坟五帝典
记言之史也楚梼杌鲁春秋记事之史也训诰誓命之
词得失存亡之迹发简可见未闻祥瑞之言焉迨于两
汉则有赤芝白雁醴泉甘露卿云宝鼎之应岂古史阙
略而后史该备乎盖有司失为史之夲意也窃谓国之
兴也在乎德不在乎瑞国之亡也在乎乱不在乎妖故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1346-0197a.png
尧以敦九族和万邦而兴舜以举十六相去四凶而兴
禹以平水土兴汤以行仁政兴周人以积德累行兴夫
是者虽无祥瑞可不谓圣且治乎癸以奢侈亡辛以暴
虐亡厉王以聚敛亡幽王以女色亡夫是者虽无妖怪
可不谓昏且乱乎桑谷生朝高宗复商荧惑守心景公
安宋此则明君在上妖不为害矣鲁获麒麟哀公出奔
汉鸣凤凰平帝失国此则闇主在上瑞不为美矣仲尼
笔削春秋书日食地震山隤星陨蝝生鹢飞之变者非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1346-0197b.png
广乎异闻也盖欲人君责躬脩德见灾思惧而臻于治
也特于篇末因麟之无应以明述作之意耳其他瑞则
无闻焉鹤舞晋庭龙见渭水不由德至斥而弗叙若是
之比求名而亡则圣人微旨可见矣子长孟坚椎轮怪
诞其启国也以斩蛇大泽为受命之符而英雄之略弃
矣其定制度也以龙见成纪为易服之感而古人之象
隳矣及乎蔚宗悉失其实则亡某郡上言其瑞以示微
意与其疑而列之曷若正而削之之愈乎今之郡县时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1346-0197c.png
推祥瑞以为纪事之端愚谓非良直之法也必若德施
于民政易其俗赏不僣刑不滥则四灵为畜日游于君
之宫沼郊薮矣又何用索异传怪惑天下之耳目哉苟
存神者默而不言则亦之嗣得无惧乎
   姚璹论
古者天子之立史官也不独纪岁月远近辨朝会同异
而已矣盖以王者居亿兆之上喜如春阳怒如雷霆予
夺生杀无不从也故立史以谨其言动动则右史书之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1346-0197d.png
言则左史书之以示后嗣欲其畏后世之名而不敢过
举者也窃见两汉而下有唐制度最为详备而史官废
置未臻大中敢试论之唐之修史其实有二武德故事
小省之官更直近陛执笔对仗随而撰录书之方册谓
之起居注姚璹建议秉钧之臣吁谟便殿嘉猷善经退
必编次送之史馆谓之时政记于是周官六史之职不
复甄叙矣累朝著作之局不复刋修矣璹议既行而起
居之官立于外朝仗退之后迹便疏远虽延英数刻之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1346-0198a.png
对圣人有泣辜解网之言应机成务之谋不可得而闻
也若非宰臣撰述则军政之图要何由知之由是而言
有不可者三焉古者帝王不得见当代之史何则史之
为书不隐恶不虚美谓之实录史而可见则其臣不可
以实书书而不实为己(阙/)矣实而不讳为己戮矣不得
见史者以此也宰臣监修是使自司其过也其不可者
一也昔者成王尚幼与唐叔戏剪桐叶而与之曰以是
封汝明日太史上舆地图请封唐叔自是成王终身无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1346-0198b.png
戏言夫是则史官常在左右也今史臣随伏出入则是
用史臣于顷刻之间耳戏言过行尚奚史之畏哉其不
可者二也古者大臣不掌注记故董狐得以直笔于晋
南史氏得以执简于齐设有史官外朝既罢则目不
见帝王之容耳不闻帝王之言近臣奏对孰邪孰正孰
谀孰诤咸莫之辨也用他人注记为己之笔削夫是则
史官失职莫甚于此其不可者三也语曰使廉士守藏
不如扃鐍之固也使义士分财不如设钧之平也何则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1346-0198c.png
有情之与无情也夫以广渊之谋居翊亮之位缉熙庶
绩裁成万几而后代文臣撰述固亦劳矣向仪房杜姚
宋击毂轨而自序策略人犹疑之脱不幸而有元载卢
杞当其任则安所取信哉太宗文皇帝正观中所论政
体皆可冠冕古今粉泽王度著在方册昭昭然者史臣
得侍于内朝故也姚璹虽知注记之详未知先王立史
之意一失其源而莫之敢议惜哉
   三统论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1346-0198d.png
夫王者受命必先改正朔易服色者盖以示民之有初
也故三统之义于是彰焉然而先儒所论止及乎三王
之世是以夏之寅而黑商之丑而白周之子而赤可得
而述也至于尧舜以上则虽仲尼之说亦无闻焉岂非
旨深而意远乎而郑康成之徒则据此而逆推以为舜
与周同尧与商同高辛氏乃与夏同正朔三而止文质
再而复自古而然也非但不经抑亦于帝王之道有所
昧焉尝试论之夫帝王步骤不同文质亦异三皇正历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1346-0199a.png
岁准摄提格古之为君因民而治故唐虞以上无变易逮
夏后之继统也是以德衰不及二帝又知夫时将漓矣
必示之以制度故其沿革颇渐于文是以小正之说尚
黑之义于是著焉然而服色有所尚而正朔不必改也
但记之于政令而已故仲尼称述三代则曰行夏之时
盖以其合于古而得天数也礼因于虞而不言其所损
益者盖谓此乎及汤武之革命既以兵胜俗又寖弊欲
示民以改作而新其耳目俾知夫令出诸已故有服色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1346-0199b.png
之变又以服色之制夲象于正朔商人以建丑而易寅
新其令也尚白而易黑象其朔也周之尚赤而建子由
是新焉然三王之易服改正必取三微之月盖以君之
出令象岁功阳气之始也是以垂训于百王文质制度
于斯备矣后王虽兴制作不出于此也故仲尼曰其或
继周者百世可知其此之谓矣夫谓正朔三而止者月
过三微不可以为法也斯亦王者之制耳安可及于上
古哉且五帝之书二典存焉其尧之书则曰敬授人时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1346-0199c.png
顺历数也又曰日中星鸟以正仲春日短星昴以正仲
冬此则分至之候正在四仲契古历而符夏正也又乌
闻建丑之说乎舜在璿玑以齐七政审已之德当天心
与不尔至于历数而不异于尧又曷观建子之言乎及
其制服则曰观古人之象故山龙日月之度较然可知
也又何服色之改乎然则五帝之德淳三王之俗薄德
淳则制简俗薄则政备故三统之义起于三代而虽自
太昊或推五德之运盖顺天之数也正朔则无所更焉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1346-0199d.png
至三王则政有偏矣夫有偏则有弊故后之兴者必举
其偏而救其弊也若谓文质可推于上古是则夏尚忠
商尚敬周尚文此三政者又可行于帝皇之代乎斯见
其不然也自秦汉以下服色俱依于五胜此又不可推
于三王亦明矣康成既已失之而杜佑孔颖达之徒复
引为證疑误后学甚矣夫
   禘郊论
先儒之所以解经者盖欲𨗳前圣之渊源启后学之钤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1346-0200a.png
键授古有据垂世不惑者也祭祀之仪国之大典今之
礼经以郑注为正而康成释禘祭之文前后驳杂大传
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郑云谓祭感生
帝于南郊也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
宗尧郑云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祭上帝于南郊曰郊
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皆谓祭祀以配食也观郑
所释似有未悟尝试论之夫禘者宗庙大祭之名也王
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谓虞氏之祖出自黄帝不立庙祧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1346-0200b.png
故五年盛祭则及之夏亦禘黄帝商周禘喾盖姓氏所
出是为远祖也诸侯之禘则降乎王者止祭始封之君
不得禘姓氏所出之祖故曰诸侯及其太祖是也而郑
谓太微五帝递王而王者之兴必感其一因其所感别
祭以尊之故以感生之帝祭于圜丘而祀上帝于南郊
非据纬书以释经义太微为星象昊天亦谓北辰苍
穹之号遂有二天郊丘之名分为二祀斯皆舛谬深用
轸惜何则郊与圜丘俱是祭天之所王肃所谓犹王城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1346-0200c.png
之内与京师异名而同处也岂可郊丘分为二祀祖宗
合为一祭乎康成俱以禘文在郊祭之前其祀必尊当
为圜丘皆罔研经意肆其臆说耳又以祖宗五帝五神
于明堂小德配寡大德配众郑之此说殊为失旨误取
孝经宗祀之名以解祖宗之义乃以二主泛配五帝若
谓太微五帝耶则郑说太微与昊天上帝为六天矣天
尚无二安得有六按天官书太微宫有五帝者自是五
精之神不在穹苍之例若以为太昊炎帝之属耶则又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1346-0200d.png
非仲尼配天之意也周礼曰王将旅上帝张毡案设皇
邸祀五帝张大次由此言之上帝也与五帝自有差殊
岂可混而为一乎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盖若周人尊文
武之功不毁其庙非谓配食明堂者也郑引孝经而反
违其旨惜哉汉承秦灭学之后遂使儒者进无经据康
成最为明礼而于禘郊之义不能尽之故其释祭法即
云祀感生帝解大传即云祭昊天笺周颂又云大于四时
之祭而小于祫注左传称郊配灵威仰笺商颂又称郊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1346-0201a.png
为祭天首尾纷拿自相矛盾孰为辨之哉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1346-0201b.png
 
 
 
 
 
 
 
 宋文选卷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