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第 1a 页 WYG1346-0022c.png

宋文选卷二
欧阳永叔文
上皇帝封事书
月日臣修谨昧死再拜上书于皇帝陛下臣近准诏书
许以封章言事臣学识愚浅不能广引深远以明治
乱之原谨采当今急务条为三弊五事以应诏书所求
伏惟陛下裁择臣闻自古王者之治天下虽有忧勤之
卷二 第 1b 页 WYG1346-0022d.png

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故为人君者
以细务而责人专大事而独断此致理之要术也纳一
言而可用虽众议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断也知此
二者天下无难致理矣臣伏见国家大兵一动天下骚
然陛下思社稷之安危念兵民之困弊四五年来忧勤
可谓至矣然而兵日益老贼日益强并九州之力平一
西戎小者尚无一人敢前今又北方大者违盟妄作其
卷二 第 2a 页 WYG1346-0023a.png

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仰者民力
今民力困矣所急者财用今财用乏矣陛下之心日忧
于一日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臣所谓用心虽劳而不
知致理之要也近年朝廷虽广言路献计之士不下数
千然而事绪转多枝梧不暇从前所采众议纷纷至于
临事谁策可用此臣所谓听言虽多不如力行之果断
也臣伏思圣心所甚忧而当今所最阙者不过曰无兵
卷二 第 2b 页 WYG1346-0023b.png

五者陛下忧其未有而臣谓今皆有之然陛下未得而
用之者陛下未思其术也国家创业之初四方割据中
国地狭兵民不多然尚能南取荆楚西平蜀国东下并
潞北窥幽燕当是时所用兵财将吏其数几何盖善用
之故不觉其少也岂如今日承百年祖宗之业尽有天
下之富强人众物盛十倍于昔故臣敢曰有兵有将有
财用有禦戎之策有可用任之臣然陛下皆不得而用
卷二 第 3a 页 WYG1346-0023c.png

号令二曰不明赏罚三曰不责功实此弊因循于上则
万事弛慢废坏于下臣闻号令者天子之威也赏罚者
天子之权也若号令烦而不信赏罚行而不当则天
下不服故又须责臣下以功实然后号令不虚出而赏
罚不滥行是以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此三者帝王之
奇术也自古人君英雄如汉武帝聪明如唐太宗皆能
知此三术而自执威权之柄故二帝所求无不得所欲
卷二 第 3b 页 WYG1346-0023d.png

心欲求将则卫霍之材供其指使欲得贤士则有公孙
董汲之徒以称其意唐太宗好用兵则诛突厥破辽东
威加四海以逞其志欲求将则有李靖李绩之俦入其
驾驭欲得贤士则有王魏房杜之辈奉其左右此二帝
凡有所为后世莫及可谓所求无不得所欲皆如意无
他术也唯能自执威权之柄耳伏惟陛下以圣明之资
超越二帝又尽有唐汉之天下然而欲禦边则常患无
卷二 第 4a 页 WYG1346-0024a.png

服四夷则常患无策欲任使贤才则常患无人是所求
皆不如意其故无他由不用威权之术也自古帝王或
为强臣所制或为小人所惑权柄不出于已方今外无
强臣之患又无小人独任之惑内外臣庶尊陛下如天
爱陛下如父倾耳延首愿听陛下所为何惮而久不
为哉若一日赫然奋威权以临之可使万事皆办何患
五者之无奈何为三弊之因循而一事之不集臣请言
卷二 第 4b 页 WYG1346-0024b.png

初不加详审行之未久寻又更张以不信之言行难从
之令故每有处置之事天下知朝廷未是一定之命则
官吏咸相谓曰且未可行不久必须更改或曰备礼行
下略与应破指挥旦夕之间果然又变至于官吏更易
道路疲于迎送文牒纵横上下莫能遵禀官吏军民或
闻而叹息或闻而窃笑叹息者有忧天下之心窃笑者
有轻朝廷之意号令如此欲感天下其可得乎此不慎
卷二 第 5a 页 WYG1346-0024c.png

无功则恩不足劝罚失有罪则威无所惧虽有人不可
用也臣尝闻之太宗皇帝时王全斌等破蜀归功不细
矣犯法一贬十年不问盖是时方伐江南故黜全斌与
诸将立法及江南已下乃复其官太宗神武英断所以
能平天下者赏罚分明皆如此也自关西用兵四五年
矣赏罚之际是非莫分大将以无功而依旧居官军中
见无功者不妨居好官则诸将谁肯立功矣偏裨柔懦
卷二 第 5b 页 WYG1346-0024d.png

见有罪者不诛则诸将谁肯用命矣是谓赏不足劝罚
无所惧赏罚如此而欲用人其可得乎此不明赏罚之
弊二也自兵动以来处置之事不少然多有名无实请
略举其一二则其他可知数年以来点兵不绝诸路之
民半为兵矣其间老弱病患短小怯懦者不可胜数其
额空多所用者少此有点兵之虚名而无得兵之实效
也新集之兵所在教习追呼上下民不安居主教者非
卷二 第 6a 页 WYG1346-0025a.png

多是老弱怯懦之人又无训齐精练之术此有教兵之
虚名无训兵之实效也诸州所造器械数不少矣工作
之际已劳民力辇运般送又苦道路然而铁刃不钢筋
胶不固长短大小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
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此有器械
之虚名而无器械之实用也以无实之法教小怯之兵
执钝折不堪之器械百战百败理在不疑临事而悟何
卷二 第 6b 页 WYG1346-0025b.png

臣故曰三弊因循于上则万事弛慢废坏于下四方事
不可尽言臣请略言其大者五事其一曰兵臣闻攻人
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前代用兵之人多者常
败少者常胜汉王寻等以百万之师遇光武九千人而
败是多者败而少者胜也苻坚以百万之众遇谢玄二
三万人而败是多者败而少者胜也曹操以三十万青
州兵败于吕布退而归许复以二万人破袁绍兵四十
卷二 第 7a 页 WYG1346-0025c.png

难以力争只可以计取李靖破突厥于定襄只用兵三
千人其后破颉利于阴山亦不过万人其他以三五千
人立功塞外者不可悉数盖兵不在多能用计耳故善
用兵者以少而为多不善用兵者虽多而为少臣谓方
今添兵则耗国减兵则破敌今沿边之兵不下七八十
万可谓多矣然训练不精又有老弱虚数十人不当一
人是七八十万之兵不得七八十万人之用加之军无
卷二 第 7b 页 WYG1346-0025d.png

者虽多愈少故常战而常败也愿陛下赫然奋威饬励
诸将精加训练去其老弱七八十万中可得四五十万
人古人用兵一以当百今既未能但得以一当十则五
十万数可当五百万兵之用此所谓善用兵者以少而
为多古人所以少而胜多者以此也今不思实效但务
添多耗国耗民迁延日月贼虽不至天下已困矣此一
事也其二曰将臣又闻古语曰将相无种故或出于士
卷二 第 8a 页 WYG1346-0026a.png

之乃为名将耳今国家求将之意虽切选将之路太狭
今诏近臣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在下位者不可得
矣试将材者限以弓马一夫之勇则智略万夫之敌皆
遗之矣山林奇杰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贫贱而薄之不
过与一主簿借职使之怏怏而去则古之屠钓饭牛之
杰皆激怒而失之矣以至无人可用则宁用癃钟跛躄
庸懦暗劣之人皆委之要地授以兵柄天下三尺童子
卷二 第 8b 页 WYG1346-0026b.png

也议者不知取将之无术但云当今之无将臣愿陛下
革去旧弊奋然精求英豪之士不须限以下位知略之人
不必试以弓马山林之杰不必薄其贫贱唯陛下以非
常之礼待人臣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为报又何患于
无将哉此二事也其三曰财用臣又闻善治病者则医
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今天下财用
困乏其弊安在起于兵兴而费大也昔汉武帝好弄兵
卷二 第 9a 页 WYG1346-0026c.png

其国力况今日七八十万连四五年而不解所以罄天
地之所生竭万民之膏血而用不足也今虽有知者物
不能增而计无所出矣唯有减冗卒之虚费练精兵而
速战功成兵罢自足用矣今兵有可减之理而无人敢
当其事贼有速击之便而无人敢奋其勇后时败事徒
耗国而耗民唯陛下以威权督责之乃有期耳此三事
也其四曰禦敌之策臣又闻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
卷二 第 9b 页 WYG1346-0026d.png

狂谋者其意何在盖见中国频为元昊所败故敢启其
贪心伺隙而动耳今督厉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
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敌计沮矣此所谓
上兵伐谋者也今论事者皆知北敌与西贼通谋欲并
二国之力窥我河北陜西若使二敌并寇则难以力支
今若我能先击败其一国则敌势减半不能独举此兵
法所谓伐交者也元昊地狭贼兵不多向来攻我传闻
卷二 第 10a 页 WYG1346-0027a.png

被击必求助于契丹契丹分兵助昊则可牵其南寇之
力若不助昊则二国有隙自相疑贰此亦伐交之策也
假令二国剋期分路来寇我能先期大举则元昊苍皇
自救不暇岂能与契丹相为表里是破其素定之约乖
其尅日之期此兵法所谓亲而离之亦伐交之策也昊
贼叛逆以来幸而屡胜长有轻视诸将之心今又见朝
廷北忧契丹方经营于河朔必谓我师不能西出今乘
卷二 第 10b 页 WYG1346-0027b.png

取胜之上策也前年西将有请出攻者当时贼气方盛
我兵未练朝廷尚许其出师况今元昊有可攻之势此
不可失之时彼方幸吾忧河北而不虞我能西征出其
不意此可攻之势也自四路分帅今已半年训练恩
信兵已可用故近日屡奏小捷是我师渐振贼气渐衄
此可攻之势也苟失此时而使二敌先来则吾无策矣
臣愿陛下不以臣言为狂密诏四路之帅恊议而行之
卷二 第 11a 页 WYG1346-0027c.png

有忠信况今文武常选之官盈于朝廷遍于天下其间
非无材智之人陛下总治万几之大既不暇尽识其人
故不能躬自进贤而退不肖执政大臣动循旧例又不
敢进贤而退不肖审官吏部三班之职但掌文簿差除
而已又不敢越次进贤而退不肖是上自天子下至有
司无一人得进贤而退不肖者所以贤愚混杂侥倖相
容三载一迁更无旌别平居无事常患太多而差除不
卷二 第 11b 页 WYG1346-0027d.png

今日之谬也今议者或谓以举主转官为进贤犯罪即
黜为退不肖此不知其弊之深也大凡善恶之人各以
类聚故好赃污者各举贪浊之人好财利者各举诛求
之人性庸懦者各举不才之人守廉节者乃举公干之
人朝廷不问是非但见举主数足便与迁官则公干者
进矣贪浊者亦进诛求者亦进矣不才者亦进矣混淆
如此便可为进贤之法乎方今出责官吏岂有澄清纠
卷二 第 12a 页 WYG1346-0028a.png

舞弄文法而求财贿者亦强黠之吏政事必由己出故
虽诛剥豪民尚或不及贫弱至于不才之人不能主事
众胥群吏共为奸欺则民无贫富一时受弊以此而言
则赃吏与不才之人为害等耳今赃吏因自败者乃加
黜责十不去其一二至于不才之人上下共知而不问
宽缓容奸其弊如此便可为退不肖之法乎贤不肖既
无别则宜乎设官虽多而无人可用也臣愿陛下明赏
卷二 第 12b 页 WYG1346-0028b.png

然陛下不得而用者为有弊故也三弊五事臣既已详
言之矣唯陛下择之天下之务不过此也方今天文变
于上地理逆于下人心怨乎内四夷攻于外事势如此
殆非迟疑宽缓之时唯陛下留意狂直甘俟诛夷臣昧
死再拜
上范司谏书
月日具官谨斋沐拜书司谏学士执事前月中得进奏
卷二 第 13a 页 WYG1346-0028c.png

匆卒未能也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
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
系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执事外至一郡县吏非无贵
官大职可以行其道也然县越其封郡逾其境虽贤守
长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鸿胪之
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得失生民之利
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
卷二 第 13b 页 WYG1346-0028d.png

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
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
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可行谏官
曰必不可行立于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
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九卿百
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諌官系天下
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
卷二 第 14a 页 WYG1346-0029a.png

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
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耶非
才且贤者不能为也近执事始被召于陈州洛之士大
夫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才也其来不为御史必为
谏官及命下果然则又相与语曰我识范君知其贤也
他日闻有立天子陛下直辞正色面诤庭论者非他人
必范君也拜命以来翘首企足伫乎有闻而卒未也窃
卷二 第 14b 页 WYG1346-0029b.png

事有待而为也昔韩退之作诤臣论以讥阳城不能极
谏卒以谏显人皆谓城之不谏盖亦有待而然退之不
识其意而妄讥脩独以为不然当退之作论时城为谏
议大夫已五年后又二年始廷论陆贽及沮裴延龄作
相欲裂其麻才两事耳当德宗时可谓多事矣授受失
宜叛将强臣罗列天下又多猜忌进任小人于此之时
岂无一事可言而须七年耶当时之事岂无急于沮延
卷二 第 15a 页 WYG1346-0029c.png

谏官七年适遇延龄陆贽事一谏而罢以塞其责向使
止五年六年而遂迁司业是终无一言而去也何所取
哉今之居官者率三岁而一迁或一二岁甚者半岁而
一迁此又非可以待乎七年也今天子躬亲庶政化理
清明虽为无事然自千里诏执事而拜是官者岂不欲
闻正议而乐谠言乎然今未闻有所言说使天下知朝
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纳谏之明也夫布衣韦带之士
卷二 第 15b 页 WYG1346-0029d.png

职不敢言或曰我位犹卑不得言得言矣又曰我有待
是终无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执事思天子所以见用
之意惧君子百世之讥一陈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士
大夫之惑则幸甚幸甚
与张秀才第一书
修顿首致书秀才足下前日辱以诗赋杂文启事为贽
披读三四不能辄休足下家籍河中为乡进士精学厉
卷二 第 16a 页 WYG1346-0030a.png

秀者欤然士之居也游必有友学必有师其乡必有先
生长者府县必有贤守长佐吏彼能为足下称才而述
美者宜不少矣今乃越数百里犯风霜干大国望官府
下首于阍谒者以道姓名趋走拜伏于人之阶庑间何
其勤劳乎岂由心负其所有而思以一发之耶将顾视
其乡之狭陋不足自广而为夫大国多贤士君子可以
奋扬而光远之耶则足下之来也其志岂近而求岂小
卷二 第 16b 页 WYG1346-0030b.png

市之门旦而启商者趋焉贾者坐焉持宝而欲价者之
焉赍金而求宝者亦之焉閒民无资攘臂以游者亦之
焉洛阳天下之大市也来而欲价者有矣坐而为之轻
重者有矣予居其间其官位学行无动人也是非可否
不足取信也其亦无资而攘臂以游者也今足下之来
试其价既就于可以轻重者矣而反以及予夫以无资
者当求价之责虽知贪于所得而不知有以为价也故
卷二 第 17a 页 WYG1346-0030c.png

以为谢
答李诩书
脩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辨而文能
尽其意之详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故思与
吾子卒其说脩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
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易六十四卦不言
性其言者动静得失吉凶之常理也春秋二百四十二
卷二 第 17b 页 WYG1346-0030d.png

言性其言者政教兴衰之美刺也书五十九篇不言性
其言者尧舜三代之治乱也礼乐之书虽不完而杂出
于诸儒之记然其大要治国脩身之法也六经之所载
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
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䆒
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
主于性而言也论语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者问
卷二 第 18a 页 WYG1346-0031a.png

有矣未尝有问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数千言其及
于性者一言而已予故曰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罕言
也书曰习与性成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戒人慎所习而
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常必有以
率之也乐记亦曰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明物之感人无不
至也然终不言性果善果恶但戒人慎所习与所感而勤
其所以率之者尔予故曰因言以及之而不究也修少好
卷二 第 18b 页 WYG1346-0031b.png

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
以予之汲汲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
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
暇也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或未
至其一二而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䆒者
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此予之所不暇也或有问
曰性果不足学乎子曰性者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
卷二 第 19a 页 WYG1346-0031c.png

善耶身不可以不脩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耶身不
可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不脩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是也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书曰惟狂克念作圣是也治道备人斯为善矣书曰黎
民于变时雍是也治道失人斯为恶矣书曰殷顽民又
曰旧染污俗是也故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
穷性以为言夫七十二子之不问六经之不主言或虽
卷二 第 19b 页 WYG1346-0031d.png

性过欤曰不过也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使孟
子曰人性善矣遂怠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人性
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扬子曰人性混矣遂肆
而不教则是过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以行其道
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区以仁义礼
乐为急盖其意以为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
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混者驱而率之则可使去
卷二 第 20a 页 WYG1346-0032a.png

之有以率之乐记之慎物所感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
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以为推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
也凡论三子者以予言而一之则哓哓者可以息也予
之所说如此吾子其择焉
送方希则序
蒙庄以绅笏为柴栅班伯以声名为缰锁夫轩裳辉华
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耶盖将有激云尔是以君子轻
卷二 第 20b 页 WYG1346-0032b.png

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
而大方之家乎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乖数
奇时不见用宜且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
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
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化衣京尘穿履金门者再见春
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
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
卷二 第 21a 页 WYG1346-0032c.png

道途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
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
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竞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
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
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
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常退归乡人再
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
卷二 第 21b 页 WYG1346-0032d.png

而固翕之耶不然何邅回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
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蜺濯发云汉使
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
予详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词不逮
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
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送梅圣俞归洛序
卷二 第 22a 页 WYG1346-0033a.png

异而已故珠潜乎泥玉潜乎璞不与夫蜃蛤珉石混而
弃者其先膺美泽之气辉然特见于外也士固有潜乎
卑位而与夫庸庸之流俯仰上下然卒不混者其文章
才美之光气亦有辉然而特见者也然求珠者必之乎
海求玉者必之乎蓝田求贤士者必之乎通都大邑据
其会就其名而择其精焉耳洛阳天子之西都距京师
不数驿搢绅仕宦杂然而处其亦珠玉之渊海欤予方
卷二 第 22b 页 WYG1346-0033b.png

者耶圣俞志高而行洁气秀而色和崭然独出于众人
中初为河南主簿以亲嫌移佐河阳常喜与洛之士游
故因吏事而至于此余尝与之徜徉于嵩洛之下每得
绝崖倒壑深林古宇则必相与吟哦其间始而欢然以
相得终则畅然觉乎熏烝浸渍之为益也故久而不厌
既而以吏事讫言归余且惜其去又悲夫潜乎下邑混
于庸庸然所谓能先群物而贵于世者特其异而已则
卷二 第 23a 页 WYG1346-0033c.png

送廖倚归衡山序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
其生为杞梓人居其间得之为俊杰秀才生于衡山之
阳而秀丽之精英者得之尤多故其文则云霓其材则
杞梓始以乡进士举于有司不中遂游公卿间所至无
不虚馆设席争以礼下之今永兴太原公雅识沈正器
君尤深初其镇秦州也请君与俱行遂趋函关以览秦
卷二 第 23b 页 WYG1346-0033d.png

东将过京师以归予尝以上计吏客都中识君于交逵
辱之以友益当君之西也获饯于国门及夫斯来又相
见于洛道语故旧数日乃行夫山川固能产异物而不
能畜之者诚有利其用者耳今君之行也余疑夫不能
久蓄于衡山之阿也
送徐无党南归序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
卷二 第 24a 页 WYG1346-0034a.png

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
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
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
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冇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
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
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
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
卷二 第 24b 页 WYG1346-0034b.png

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
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
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
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馀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
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
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
卷二 第 25a 页 WYG1346-0034c.png

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
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
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
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
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
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
以自警焉
卷二 第 25b 页 WYG1346-0034d.png

六经皆载圣人之道而易著圣人之用吉凶得失动静
进退易之事也其所以为之用者刚与柔也乾健坤顺
刚柔之大用也至于八卦之变六爻之错刚与柔迭居
其位而吉亨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生焉盖刚为阳为
德为君子柔为阴为险为小人自乾之初九为姤而上
至于剥其卦五皆阴剥阳之卦也小人之道长君子静
以退之时也自坤之初六为复而上至于夬其卦五皆
卷二 第 26a 页 WYG1346-0035a.png

也夫刚之为德君子之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其
为卦过泰之三而四为大壮五为夬壮者壮也夬者决
也四阳虽盛而犹有二阴然阳众而阴寡则可用壮以
攻之故其卦为壮五阳而一阴阴不足为直可决之而
已故其卦为夬然则君子之用其刚也审其力视其时
知阴险小人之必可去然后以壮而决之夫勇者可犯
也强者可诎也圣人于壮决之用必有戒焉故大壮之
卷二 第 26b 页 WYG1346-0035b.png

曰健而说决而和其象辞曰居德则忌以明夫刚之不
可独任也故复始而亨临浸而长泰交而大壮以众攻
其寡夬乘其衰而决之夫君子之用其刚也有渐而不
失其时又不独任必以正以礼以说以和而济之则功
可成此君子动以进而用事之方也太原王陶字乐道
好刚之士也常嫉世阴险之小人多居京师不妄与人
游力学好古以自信自守今其初仕于易得君子动以
卷二 第 27a 页 WYG1346-0035c.png

凶夬之初九亦曰壮于趾往不胜为咎以此见圣人之
戒用刚也不独于其彖象而又常深戒于其初呜呼世
之君子少而小人多君之力学好刚以蓄其志未始施
之于事也今其往尤宜慎乎其初
章望之字序
校书郎章君尝以其名望之来请字曰愿有所教使得
以勉焉而自勖者予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
卷二 第 27b 页 WYG1346-0035d.png

动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故纮綖冕弁以为首容佩
玉玦环以为行容衣裳黼黻以为身容手有手容足有
足容揖让登降献酬俯仰莫不有容又见其宽柔温厚
刚严果毅之色以为仁义之容服其服载其车立乎朝
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庙而临大事俨然人皆望而畏之
曰此吾民之所尊也非民之知尊君子而君子者能自
脩而尊者也然而行不充于内德不备于人虽盛其服
卷二 第 28a 页 WYG1346-0036a.png

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
一国者一国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
德被于后世者万世之望也孝慈友悌达于一乡古所
谓乡先生者一乡之望也春秋之贤大夫若随之季梁
郑之子产者一国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贼子不敢窃
发于外若汉之大将军出入将相朝廷以为轻重天下
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没其
卷二 第 28b 页 WYG1346-0036b.png

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师百王虽有贤圣莫敢过之
者周孔是也此万世之望而皆所以为民之表也传曰
在其贤者识其大者远者章君儒其衣冠气刚色仁好
学而有志其絜然修乎其外而辉然充乎其内以发乎
文辞则又辨博放肆而无涯是数者皆可以自择而勉
焉者也是固能识夫远大者矣虽予何以勖焉第因其
志广其说以塞请
卷二 第 29a 页 WYG1346-0036c.png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
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间见虫鱼草木风云鸟
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
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
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
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
卷二 第 29b 页 WYG1346-0036d.png

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
惊人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
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
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
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
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
卷二 第 30a 页 WYG1346-0037a.png

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
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
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
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
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
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
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藁千馀篇并
卷二 第 30b 页 WYG1346-0037b.png

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脩序
传易图序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夫孟子好学者岂独忽于书
哉盖其自伤不得亲见圣人之作而传者失其真莫可
考正而云也然岂独书之如此余读经解至其引易
曰差若毫釐谬以千里之说又读今周易有何谓子曰
者至其系辞则又曰圣人设卦系辞焉欲考其真而莫
卷二 第 31a 页 WYG1346-0037c.png

时易以卜筮得独不焚其后汉兴他书虽出皆多残阙
而易经以故独完然如经解所引考于今易亡之岂今
易亦有亡者耶是亦不得为完书也昔孔子门人追记
其言作论语书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别夫子与弟子
之言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时文联属而言难次第
故每更一事必以子曰以起之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
应自称子曰又其作于一时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发
卷二 第 31b 页 WYG1346-0037d.png

师择取其文以解卦体至其有所不取则文断而不属
故以子曰起之也其先言何谓而后言子曰者乃讲师
自为答问之言耳取卦体以为答也亦如公羊谷梁传
春秋先言何曷而后导其师之所传以为传也今上系
凡有子曰者亦皆讲师之说也然则今易皆出于讲师
临时之说也幸而讲师所引者得载于篇不幸其不及
引者其亡岂不多耶呜呼历弟子之相传经讲师之去
卷二 第 32a 页 WYG1346-0038a.png

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
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
辞而今乃以孔子赞易之文为上下系辞者何其谬也
卦爻之辞或以为文王作或以为周公作孔子言圣人
设卦系辞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为系辞必不复自名
其所作又为系辞也况其文乃槩言易之大体杂论易
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也必然自汉诸
卷二 第 32b 页 WYG1346-0038b.png

失然所为系辞者得非不为今之系辞乎易需之辞曰
需于血出自穴艮之辞曰艮其限列其夤睽之辞曰见
豕负涂载鬼一车是皆险怪奇绝非世常言无为有训
故考證而学者出其臆见随事为解果得圣人之旨耶
文言系辞有可考者其证如此而其非世常言无可考
者又可知矣今徒从夫臆出之说果可尽信之耶此孟
子所叹其不如亡者也易之传注比他经为尤多然止
卷二 第 33a 页 WYG1346-0038c.png

大抵易至汉分为三有田何之易焦赣之易费直之易
田何之易传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系辞文言
说卦等自为十篇而有章句凡学有章句者皆祖之田
氏焦赣之易无所传授自得乎隐者之学专于阴阳占
察之术凡学阴阳占察者皆祖之焦氏费直之易亦无
所授又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
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之费氏田焦之学废于
卷二 第 33b 页 WYG1346-0038d.png

之说是弼即郑本而为注今行世者惟有王弼易其源
出于费氏也孔子之古经亡矣
诗谱后序
欧阳子曰昔者圣人已没六经之道几熄于战国而焚
弃于秦自汉以来收拾亡逸发明遗义而正其讹谬得
以粗备传于今者岂一人之力哉后之学者因迹前世
之所传而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馀残脱之
卷二 第 34a 页 WYG1346-0039a.png

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然则先儒之论
苟非详其终始而牴牾质于圣人而悖理害经之甚有
不得已而后改易者何必徒为异论以相訾也毛郑于
诗其学亦已博矣予尝依其笺传考之于经而證以序
谱惜其不合者颇多盖诗述商周自生民玄鸟上陈稷
契下讫陈灵公千五六百岁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
国地山川封域图牒鸟兽草木鱼虫之名与其风俗善
卷二 第 34b 页 WYG1346-0039b.png

无失于其间哉予疑毛郑之失既多然不敢轻为改易
者意其为说不止于笺传而恨已不得尽见二家之书
未能遍通其旨夫不尽见其书而欲折其是非犹不尽
人之辞而欲其断讼之曲直其能果于自决乎其能使
之必服乎世言郑氏诗谱最详求之久矣不可得虽崇
文总目秘书所藏亦无之庆历四年奉使河东至于绛
州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见名氏然首尾残阙自周公
卷二 第 35a 页 WYG1346-0039c.png

倒错乱不可复考凡诗雅颂兼列商鲁其正变之风十
有四国而其次比莫详其义惟封国变风之先后不可
以不知周召王豳同出于周弼鄘并于卫桧魏无世家
其可考者陈齐魏晋曹郑秦此封国之先后也豳齐卫
桧陈唐秦郑魏曹此变风之先后也周南召南弼鄘卫
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曹此孔子未删诗之前周太师乐
歌之次第也周召弼鄘卫王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此
卷二 第 35b 页 WYG1346-0039d.png

郑谱尝略考春秋史记本纪世家年表而合以毛郑之
说为诗图十四篇今因取以补郑谱之亡者足以见二
家所说世次先后甚备因据而求其得失较然矣而仍
存其图庶几以见予于郑氏之学尽心焉耳夫尽其说
而有所不通然后得以论正予岂好为异论者哉凡补
其谱十有五补其文字二百七增损涂乙改正者三百
八十三而郑氏之谱复完矣(谱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其文予取孔颖达正)
卷二 第 36a 页 WYG1346-0040a.png

韵总序
倕工于为弓而不能射羿与逢蒙天下之善射者也奚
仲工于为车而不能御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此
荀卿子所谓艺之至者不两能信哉儒者学乎圣人圣
人之道直以简然至其曲而畅之以通天下之理以䆒
阴阳天地人鬼事物之变化君臣父子吉凶生死凡人
之大伦则六经不能尽其说而七十子与孟轲荀扬之
卷二 第 36b 页 WYG1346-0040b.png

者自尧舜而后则详之其前盖略而弗道其亦有所不
暇者欤儒之学者信哉远且大而用功多则其有所不
暇者宜也文字之为学儒者之所用也其为精也有声
形曲直毫釐之别音响清浊相生之类五方言语风俗
之殊故儒者莫暇精之其有精者则往往不能乎其他
是以学者莫肯舍其所事而尽心乎此所谓不两能者
也必待乎用心专者而或能之然后儒者有以取焉洛
卷二 第 37a 页 WYG1346-0040c.png

前儒之失辨正五方之讹顾其用心之精可谓入于忽
微若栉之于发绩之于丝虽细且多而条理不乱儒之
学者莫能难也鉴聿通于易能知大演之数又学乎阴
阳地理黄帝岐伯之书其尤尽心者韵总也世本儒家
子少为浮图入武当山往来江汉之旁十馀年不妄与
人交有不可其意虽王公大人亦莫肯顾闻士有一艺
虽千里必求之介然有古独行之节所谓用心专者也
卷二 第 37b 页 WYG1346-0040d.png

字杂以夷夏读者罕得其真往往就而正焉鉴聿之书
非独有取于吾儒亦欲传于其徒也
集古录目序
物尝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彊有力而不好好之
而无力虽近且易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蛮夷山海杀
人之兽然其齿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昆崙流沙万
里之外经十馀译乃至乎中国珠出南海常生深渊采
卷二 第 38a 页 WYG1346-0041a.png

于山凿深而穴远篝火糇粮而后进其崖崩窟塞则遂
葬于其中者率常数十百人其远且难而又多死祸常
如此然而金玉珠玑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
力则无不至也汤盘孔鼎岐阳之鼓岱山邹峄会稽之
刻石与夫汉魏以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下
至古文籀篆分𨽻诸家之字书皆三代以来至宝怪奇
伟丽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远其取之无祸然而风
卷二 第 38b 页 WYG1346-0041b.png

由世之好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仅
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
性颛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贪者皆无欲乎其间故得一
其所好于斯好之已笃则力虽未足犹能致之故上自
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
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
有以为集古录以谓传写失真故因其石本轴而藏之
卷二 第 39a 页 WYG1346-0041c.png

其所得而录之又以谓聚多而终必散乃撮其大要别
为目录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
益于多闻或讥予曰物多则其势难聚聚久而无不散
何必区区于是哉予对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
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庐陵欧阳修序
孙子后序
卷二 第 39b 页 WYG1346-0041d.png

子余顷与撰四库书目所见孙子注者尤多武之书书
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
凡人之用智有短长其施设各异故或胶其说于偏见
然无出所谓三家者三家之注皞最后其说时时攻牧
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者其学能道春
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然前世言善用兵称曹公曹公
尝与董吕诸袁角其力而胜之遂与吴蜀分汉而王传
卷二 第 40a 页 WYG1346-0042a.png

之十不失一一有违者兵辄败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
书从事其精于兵也如此牧谓曹公于注孙子尤略盖
惜其所得自为一书是曹公悉得武之术也然武尝以
其书干吴王阖闾阖闾用之西破楚北服齐晋而霸诸
侯夫使武自用其书止于强霸及曹公用之然亦终不
能灭吴蜀岂武之术尽于此乎抑用之不极其能也后
之学者徒见其书又各牵于已见是以注者虽多而少
卷二 第 40b 页 WYG1346-0042b.png

说也三代王者之师司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然亦爱
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师用兵料敌制胜亦皆有法其言
甚有次序而注者汨之或失其意乃自为注凡胶于偏
见者皆抉去传以己意而发之然后武之说不汨而明
吾知此书当与三家并传而后世取其说者往往于吾
圣俞多焉圣俞为人谨质温恭衣冠进趋𦕈然儒者也
后世之视其书者与太史公疑张子房为壮夫何异
卷二 第 41a 页 WYG1346-0042c.png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因秦火之馀承千百家
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
非师古刑名法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美
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穿凿为说故先王
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游于所习当是时明先王之道
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所好也然士之出于其
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
卷二 第 41b 页 WYG1346-0042d.png

废锢杀戮而其操愈厉者相望于后先虽有不轨之臣
犹低回没世不敢遂其篡夺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
俗之弊人才之乏久矣以迄于今乃有特起于千载之
外明先王之道以悟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往
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
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
卷二 第 42a 页 WYG1346-0043a.png

其于贫贱富贵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
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
其义甚高与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
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得不笃于自修至于渐摩之久
则果于义者非强而能者也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
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
其至也由是观之则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
卷二 第 42b 页 WYG1346-0043b.png

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
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
者固善之端而人所难致也以今之士于人之所难致
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吾之所向如何
耳筠为州在大江之上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
立学而筠独不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
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都官郎中董君仪董乃与
卷二 第 43a 页 WYG1346-0043c.png

之室讲诵之堂休宿之庐至于庖厨库厩各以立焉经
始于春而落成于其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
人二君乃以书之京师请记于予予谓二君之于政可
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道
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以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
以待上之教化则是二君之作非独使夫求者玩思于
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阐者以为记
卷二 第 43b 页 WYG1346-0043d.png

非非堂记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
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
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
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
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謟非非近乎讪不幸而过
宁讪无謟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
卷二 第 44a 页 WYG1346-0044a.png

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
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
目澄心鉴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非非为名
云
仁宗御飞白记
治平四年夏五月予将赴亳假道于汝阴因得阅书于
子履之室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为之正冠肃容再拜
卷二 第 44b 页 WYG1346-0044b.png

所藏也胡为于子之室乎子履曰曩者天子宴从臣于
群玉而赐以飞白余幸得与赐焉予穷于世久矣少不
悦于时人流离窜斥十有馀年而得不老死江湖之上
者盖以遭时清明天子向学乐育天下之材而不遗一
介之贱使得与群贤并游于儒学之馆而天下无事岁
时丰登民物安乐天子优游清閒不迩声色方与群臣
从容于翰墨之娱而余于斯时窃获此赐非惟一介之
卷二 第 45a 页 WYG1346-0044c.png

仁宗之德泽涵濡于万物者四十馀年虽田夫野老之
无知犹能悲歌思慕于垄亩之间而况儒臣学士得望
清光蒙恩宠登金门而上玉堂者乎于是相与泫然流
涕而书之夫玉韫石而珠藏渊其光气常见于外也故
山辉如白虹水变而五色者至宝之所在也今赐书之
藏于子室也吾知将有望气者言荣光起而属天者必
赐书之所在也
卷二 第 45b 页 WYG1346-0044d.png

宋文选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