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一 第 1a 页 WYG1346-000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宋文选卷一
  欧阳永叔文
   本论上
佛法为中国患千馀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
欲去之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
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耶盖亦未知
其方也夫医者之于疾也必推其疾之所自来而治其
卷一 第 1b 页 WYG1346-0004d.png
受病之处病之中人乘乎气虚而入焉则善医者不攻
其疾而务养其气气实则病去此自然之效也故救天
下之患者亦必推其患之所自来而治其受患之处佛
居西土去中国最远而有佛固已久矣尧舜三代之际
王政脩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时虽有佛而无
由入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馀年而佛至乎
中国由是言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废之时而来
此其受患之本也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
卷一 第 2a 页 WYG1346-0005a.png
则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势也尧舜三
代之为政设为井田之法籍天下之人计其口而皆授
之田凡人之力能胜耕者莫不有田而耕之敛以什一
差其征赋以督其不勤使天下之人力皆尽于南亩而
不计乎其他然又惧其劳且怠而入于邪僻也于是为
制牲牢酒醴以养其体笙匏俎豆以悦其耳目于不耕
休力之时而教之以礼故因其田猎而为蒐狩之礼因
其嫁娶而为婚姻之礼因其死葬而为丧祭之礼因其
卷一 第 2b 页 WYG1346-0005b.png
饮食群聚而为乡射之礼非徒以防其乱又因而教之
使知尊卑长幼凡人之大伦也故凡养生送死之道皆
因其欲而为之制饰之物采而文焉所以悦之使其易
趋也顺其性情而节焉所以防之使其不过也然犹惧
其未也又为立学以讲明之故上自天子之郊下至乡
党莫不有学择民之聪明者而习焉使相告语而劝诱
其愚惰呜呼何其备也盖尧舜三代之为政如此其虑
民之意甚精治民之具甚备防民之术甚周诱民之道
卷一 第 3a 页 WYG1346-0005c.png
甚笃行之以勤而被于物者洽浸之以渐而入于民者
深故民之生也不用力于南亩则从事于礼乐之际不
在其家则在乎庠序之间耳闻目见无非礼义乐而趋
之不知其倦终身不见异物又奚暇外慕哉故曰虽有
佛无由而入者谓有此具也及周之衰秦并天下尽去
三代之法而王道中绝后之有天下者不能勉强其为
治之具不备防民之术不周佛于此时乘间而出千有
馀岁之间佛之来者日益众吾之所为者日益坏井田
卷一 第 3b 页 WYG1346-0005d.png
最先废而兼并游惰之奸起其后所谓蒐狩婚姻丧祭
乡射之礼凡所以教民之具相次而尽废然后民之奸
者有暇而为他其良者泯然不见礼义之及已夫奸民
有馀力则思为邪僻良民不见礼义则莫知所趋佛于
此时乘其隙方鼓其雄诞之说而牵之则民不得不从
而归之矣又况王公大人往往倡而崇之曰佛是真可
归依者然则吾民何疑而不归焉幸而有一不惑者方
艴然怒曰佛何为者吾将操戈而逐之又曰吾将有说
卷一 第 4a 页 WYG1346-0006a.png
以排之夫千岁之患遍于天下岂一人一日之可为民
之沉酣入于骨髓非口舌之可胜然则将奈何曰莫若
修其本以胜之昔战国之时杨墨交乱孟子患之而专
言仁义之说仁义之说胜则杨墨之学废汉之时百家
并兴董生患之而退修孔氏之道孔氏之道明而百家
自息此谓修其本以胜之之效也今八尺之夫被甲荷
戟勇盖三军然而见佛则拜闻佛之说则有畏慕之诚
者何也彼诚壮佼其中心茫然无所守而然也一介之
卷一 第 4b 页 WYG1346-0006b.png
士渺然柔懦进退畏怯然而闻有道佛者则义形于色
非徒不为之屈又欲驱而绝之者何也彼无他焉学问
明而礼义熟中心有所守以胜之也然则礼义者胜佛
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
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本论中
昔荀卿子之说以为人性本恶著书一篇以持其论予
始爱之及见世人之归佛者然后知荀卿之说谬焉甚
卷一 第 5a 页 WYG1346-0006c.png
矣人之性善也彼为佛者弃其父子绝其夫妇于人性
甚戾又有蚕食虫蠹之弊然而民皆相率而归焉者以
佛有为善之说故也呜呼诚使吾民晓然知礼义之为
善则安知不相率而从哉奈何教之谕之之不至也佛
之说熟于人耳入乎其心久矣至于礼义之事则未尝
见闻今将号于众曰禁汝之佛而为吾礼义则民将骇
而走矣莫若为之以渐使其不知而趋焉可也盖鲧之
治水也障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导之则其患
卷一 第 5b 页 WYG1346-0006d.png
息盖患深势盛则难与敌莫若驯致而去之易也今尧
舜三代之政其说尚传其具皆在诚能讲而修之行之
以勤浸之以渐使民皆乐而趋焉则充行乎天下而佛
无所施矣传曰物莫能两大自然之势也奚必曰火其
书庐其居哉昔者戎狄蛮夷杂居九州之间所谓徐戎
白狄荆蛮淮夷之类者是也三代既衰若此之类并侵
于中国故秦以西戎据宗周吴楚之国皆僣号称王春
秋书用鄫子传记被发于伊川而仲尼亦以不左衽为
卷一 第 6a 页 WYG1346-0007a.png
幸当是之时佛虽不来中国几何其不大乱也以是而
言王道不明而仁义废则生民之患亟矣及孔子作春
秋孟子距杨墨之说然后王道复明方今九州之民莫
不右衽而冠带其为患者特佛耳其所以胜之之道非
有甚高难行之说也患乎忽而不为耳夫郊天祀地与
乎宗庙社稷朝廷之仪皆天子之大礼也今皆举而行
之至于所谓蒐狩婚姻丧祭乡射之礼此郡县有司之
事也在乎讲明而颁布之耳然非行之以勤浸之以渐
卷一 第 6b 页 WYG1346-0007b.png
则不能入于人而成化自古王者之政必世而后仁今
之议者将曰佛来千馀岁有力者尚无可奈何何用此
迂缓之说为是则以一日之功不速就而弃必世之功
不为也可不惜哉昔孔子叹作俑者不仁盖叹乎启其
渐而至于用殉也然则为佛者不尤甚于作俑乎当其
始来未见其害引而内之今之为害著矣非待先觉之
明而后见也然而恬然不以为怪者何哉夫物极则反
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今佛之盛久矣乘其穷极之时
卷一 第 7a 页 WYG1346-0007c.png
可以反而变之不难也昔三代之政皆圣人之事业及
其久也必有弊故三代之术皆变其质文而相救就使
佛为圣人及其弊也犹将救之况其非圣人者乎夫奸
邪之士见信于人者彼虽小人必有所长以取信是以
古之人君惑之至于乱亡而不悟今佛之法可谓奸且
邪矣盖其为说亦有可以惑人者使世之君子虽见其
弊而不思救岂又善惑者欤抑亦不得其救之之术也
救之莫若脩其本以胜之舍是而将有为虽贲育之勇
卷一 第 7b 页 WYG1346-0007d.png
孟轲之辩太公之阴谋吾见其力未及施言未及出计
未及行而先陷于祸败矣何则患深势盛难与敌非驯
致而为之莫能也故曰修其本以胜之作本论
   夲论下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
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
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
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有定数邦国有定制民
卷一 第 8a 页 WYG1346-0008a.png
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
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禦患而不
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导之
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
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夫三王之为治岂
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
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
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
卷一 第 8b 页 WYG1346-0008b.png
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
劳而政益不就鳃鳃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
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也当今之务众矣所当
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
天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
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
屈而上益劳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祸
所以节财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
卷一 第 9a 页 WYG1346-0008c.png
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
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厉贤此五者相为用
有天下者之当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
方今四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
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广之天下
无一间隙之端而南方敢杀天子之命吏西方敢有崛
强之王北方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生齿之数日益众
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急四方不服中国不
卷一 第 9b 页 WYG1346-0008d.png
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请试言其一
二方今农之趋耕可谓劳矣工商取利乎山泽可谓勤
矣上之征赋𣙜易商利之臣可谓纤悉而无遗矣然一
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间则天下公私乏绝是无事之
世民无一岁之备而国无数年之储也以此知财之不
足也古之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水火今厢禁之军有司
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暂用之则谓之借倩彼兵相谓曰
官倩我而官之文符亦曰倩夫赏者所以酬劳也今以
卷一 第 10a 页 WYG1346-0009a.png
大礼之故不劳之赏三年而一遍所费八九百万有司
不敢缓月日之期兵之得赏不以无功知愧乃称多量
少比好嫌恶小不如意则群聚而呼持梃欲击天子之
大吏无事之时其犹若此以此知兵骄也夫财用悉出
而犹不足者以无定数也以兵之敢骄者以用之未
得其术以此知制之不立也夫财匮兵骄法制未一而
莫有奋然忘身许国者以此知不任人也不任人者非
无人也彼或挟材蕴知特以时方恶人之好名各藏蓄
卷一 第 10b 页 WYG1346-0009b.png
收敛不敢奋露惟恐近于名以犯时人所恶是以人人
变贤为愚愚者无所责贤者被讥疾遂使天下之事将
弛废而莫敢出力以为之此不尚名之弊者天下之最
大患也故曰五者之皆废也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
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
不过十馀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夫五代之主岂皆愚者
邪其心岂乐祸乱而不欲为久安之计乎顾其力有不
能为者时也当是时也东有汾晋西有岐蜀北有强狄
卷一 第 11a 页 WYG1346-0009c.png
南有江淮闽广吴越荆潭天下分为十三四四面环之
以至狭之中国又有叛将强臣割而据之其君天下者
类皆为国日浅威德未洽强君武主力而为之仅以自
守不幸孱子懦孙不过一再传而复乱败是以养兵如
儿子之啖虎狼犹恐不为用尚何敢制以残敝之民人
赡无赀之征赋头会箕敛犹恐不足尚何曰节财以富
民天下之势方若敝庐补其奥则隅坏整其桷则栋倾
枝撑扶持苟存而已尚何暇法象规圜矩方而为制度
卷一 第 11b 页 WYG1346-0009d.png
乎是以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今
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僣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
无强叛之臣天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
不为不广也语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言有资者其为
易也方今承三圣之基业据万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
家之天下尽大禹贡赋之地莫不内输惟上之所取不
可谓乏财六尺之卒荷戈胜甲力彀五石之弩弯二石
之弓者数百万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谓乏兵中外之官
卷一 第 12a 页 WYG1346-0010a.png
居职者数千员官三班吏部常积者又数百三岁一诏
布衣而应诏者万馀人试礼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择不
可谓乏贤民不见兵革者凡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
狄内修法度兴德化惟上之所为不可谓无暇以天子
之慈圣仁俭得一二明智之臣相与而谋之天下积聚
可如文景之富制礼作乐可如成周之盛奋发威烈以
耀名誉可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显赫论道德可兴尧舜
之治然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
卷一 第 12b 页 WYG1346-0010b.png
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
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是所谓居得致之位当可
致之时又有能致之资然谁惮而久不为乎
   朋党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
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货物也当其同
卷一 第 13a 页 WYG1346-0010c.png
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
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
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
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
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
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
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
卷一 第 13b 页 WYG1346-0010d.png
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
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
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
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
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
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
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
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
卷一 第 14a 页 WYG1346-0011a.png
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咸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
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
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灭清流之
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
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
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
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
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
卷一 第 14b 页 WYG1346-0011b.png
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
君者可以鉴矣
   春秋论上
事有不幸出于久远而传乎二说则奚从曰从其一之
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者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之可
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从君子
君子博学而多闻矣然其传不能无失也君子之说如
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此举世之人皆
卷一 第 15a 页 WYG1346-0011c.png
知其然而学春秋者独异乎是孔子圣人也万世取信
一人而已若公羊高谷梁赤左丘明三子者博学而多
闻矣其传不能无失者也孔子之于经三子之于传有
所不仝则学者宁舍经而从传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
哉其惑也经于鲁隐公之事书曰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其卒也书曰公薨孔子始终谓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
是摄也学者不从孔子谓之公而从三子谓之摄其于
晋灵公之事孔子书曰赵盾弑其君夷皋三子者曰非
卷一 第 15b 页 WYG1346-0011d.png
赵盾也是赵穿也学者不从孔子信为赵盾而从三子
信为赵穿其于许悼公之事孔子书曰许世子止弑其
君买三子者曰非弑之也买病死而止不尝药耳学者
不从孔子信为弑君而从三子信为不尝药其舍经而
从传者何哉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简直无悦耳之言新
奇有可喜之论是以学者乐闻而易惑也予非敢曰不
惑然信于孔子而笃者也经之所书予之所信也经所
不书予所不知也难者曰子之言有激而云尔夫三子
卷一 第 16a 页 WYG1346-0012a.png
者皆学乎圣人而传所以述经也经文隐而意深三子
者从而发之故经有不言传得而详耳非为二说也予
曰经所不书三子者何从而知其然也曰推其前后而
知之且其有所传而得也国君必即位而隐不书即位
此传得知其摄也弑君者不复见经而盾复见经此传
得知弑君非盾也君弑贼不讨则不书葬而许悼公书
葬此传得知世子止之非实弑也经文隐矣传曲而畅
之学者以谓三子之说圣人之深意也是以从之尔非
卷一 第 16b 页 WYG1346-0012b.png
谓舍孔子而信三子也予曰然则妄意圣人而惑学者
三子之过而已使学者必信乎三子予不能夺也使其
惟是之求则予不得不为之辨
   春秋论中
孔子何为而脩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
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自周衰以来臣弑君子弑
父诸侯之国相屠戮而争为君者天下皆是也当是之
时有一人焉能好廉而知让立乎争国之乱世而怀让
卷一 第 17a 页 WYG1346-0012c.png
国之高节孔子得之于经宜如何而别白之宜如何而
褒显之其肯没其摄位之实而雷同众君诬以为公乎
所谓摄者臣行君事之名也伊尹周公共和之臣尝摄
矣不闻商周之人谓之王也使息姑实摄而称号无异
于正君则名分不正而是非不白夫摄者心不欲为君
而身假行君之事虽行君事而其实非君也今书曰公
则是息姑心不欲之实不为之而孔子加之失其本心
诬以虚名而没其实善夫不求其情不责其实而善恶
卷一 第 17b 页 WYG1346-0012d.png
不明如此则孔子之意疏而春秋谬矣春秋辞有同异
尤谨严而简约所以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
善恶难明之际圣人所尽心也息姑之摄也会盟征伐
赏刑祭祀皆出于已举鲁之人皆听命于已其不为正
君者几何惟不有其名耳使其名实皆在已则何从而
知其摄也故息姑之摄与不摄惟在为公与不为公别
嫌明微系此而已且其有让桓之志未及行而见杀其
生也志不克伸其死也被虚名而违本意则息姑之恨
卷一 第 18a 页 WYG1346-0013a.png
何伸于后世乎其甚高之节难明之善亦何望于春秋
乎今说春秋者皆以名字氏族予夺为轻重故曰一字
为褒贬且公之一字岂不重于名字氏族乎孔子于名
字氏族不妄以加人其肯以公妄加于人而没其实乎
以此而言隐实为摄则孔子决不书曰公孔子书为公
则隐决非摄难者曰然则何为不书即位曰惠公之终
不见其事则隐之始立亦不可知孔子从二百年后得
其遗书而修之阙其所不知所以传信也难者又曰谓
卷一 第 18b 页 WYG1346-0013b.png
为摄者左氏尔公羊谷梁皆以为假立以待桓也故得
以假称公予曰凡鲁之事出于已举鲁之人听于已生
称曰公死书曰薨何从而知其假
   春秋论下
弑逆大恶也其为罪也莫赎其于人也不容其在法也
无赦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况举大法而加大恶乎既辄
加之又辄赦之则自侮其法而人不畏春秋之法不如
是之轻易也三子说春秋书赵盾以不讨贼故加之大
卷一 第 19a 页 WYG1346-0013c.png
恶既而以盾非实弑则又复见于经以明盾之无罪是
辄加之而辄赦之尔以盾为无弑心乎其可轻以大恶
加之以盾不讨贼情可责而宜加之乎则其后顽然未
尝讨贼既不改过以自赎何为遽赦使同无罪之人其
于进退皆不可此非春秋意也赵穿弑君大恶也盾不
讨贼不能为君复仇而失刑于下二者轻重不较可知
就使盾为可责然穿焉得免也今免首罪为善人使无
辜者受大恶此决知其不然也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
卷一 第 19b 页 WYG1346-0013d.png
得倖免疑似者有所辨明所谓是非之公也据三子之
说初灵公欲杀盾盾走而免穿盾族也遂弑而盾不讨
其迹涉于与弑矣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
实以明白之使盾果有弑心乎则自然罪在盾矣不得
曰为法受恶而称其贤也使果无弑心乎则当为之辨
明必先正穿之恶使罪有所归然后责盾纵贼则穿之
大恶不可倖而免盾之疑似之迹获辨而不讨之责亦
不得辞如此则是非善恶明矣今为恶者获免而疑似
卷一 第 20a 页 WYG1346-0014a.png
之人陷于大恶此决知其不然也若曰盾不讨贼有幸
弑之心与自弑同故宁舍穿而罪盾此乃逆诈用情之
吏矫激之为耳非孔子忠恕春秋以王道治人之法也
孔子患旧史是非错乱而善恶不明所以修春秋就令
旧史如此其肯从而不正之乎其肯从而称美又教人
以越境逃恶乎此可知其谬传也问者曰然则夷皋孰
弑之曰孔子所书是矣赵盾弑其君也今有一人焉父
病躬进药而不尝又有一人焉父病而不躬进药而二
卷一 第 20b 页 WYG1346-0014b.png
父皆死又有一人焉操刃而杀其父使吏治之是三人
者其罪同乎曰虽庸吏犹知其不可同也躬药而不知
尝者有爱父之孝心而不习于礼是可哀也无罪之人
耳不躬药者诚不孝矣虽无爱亲之心然未有杀父之
意使善治狱者犹当与操刃殊科况以躬药之孝反与
操刃同其罪乎此庸吏之不为也然则许世子止实不
尝药则孔子决不书曰弑君孔子书为弑君则止决非
不尝药难者曰圣人借止以垂教尔对曰不然夫所谓
卷一 第 21a 页 WYG1346-0014c.png
借止以垂教者不过欲人之知尝药耳圣人一言明以
告人则万世法也何必加孝子以大恶之名尝药之事
卒不见于文使后世但知止为弑君而莫知药之当尝
也教未可垂而已陷人于大恶矣圣人垂教不如是之
迂也果曰责止不如是之刻也难者曰然则盾曷为复
见于经许悼公曷为书葬曰弑君之臣不见经此自三
子说耳果圣人法乎悼公之葬且安知其不讨贼而书
葬也自止以弑见经后四年吴败许师又十有八年当
卷一 第 21b 页 WYG1346-0014d.png
定公之四年许男始见于经而不名许之书于经者略
矣止之事迹不可得而知也难者曰三子之说非其臆
出也其得于所传如此然则所传者皆不可信乎曰传
闻何可尽信公羊谷梁以尹氏卒为正卿左氏以尹氏
卒为隐母一以为男子一以为妇人得于所传者盖如
是是可尽信乎
   石鹢论
夫据天道仍人事笔则笔而削则削此春秋之所作也
卷一 第 22a 页 WYG1346-0015a.png
援他说攻异端是所是而非所非此三传之所殊也若
乃上揆之天意下质之人情推至隐以探万事之元重
将来以立一王之法者莫近于春秋矣故杜预以谓经
者不刋之书范宁亦云义以必当为理然至一经之指
三传殊说是彼非此学者疑焉鲁僖之十六年陨石于
宋五六鹢退飞过宋都左氏传曰石陨于宋星也六鹢
退飞风也公羊又曰闻其陨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故
先言石而后言五视之则鹢徐而视之则退飞故先言
卷一 第 22b 页 WYG1346-0015b.png
六而后言鹢谷梁之意又谓先后之数者聚散之辞也
石鹢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左氏则辨其物公谷则鉴
其意噫岂圣人之旨不一耶将后之学者偏见耶何纷
纷而若是也且春秋载二百年之行事阴阳之所变见
灾异之所著闻究其所终各有条理且左氏以石为星
者庄公七年星陨如雨若所以陨者是星则当星陨而
为石何得不言星而直曰陨石乎夫大水大雪为异必
书若以小风而鹢自退非由风之力也若大风而退之
卷一 第 23a 页 WYG1346-0015c.png
则众鸟皆退岂独退鹢乎成王之风有拔木之力亦未
闻退飞鸟也若风能退鹢则是过成王之风矣而经独
不书曰大风退鹢乎以公羊之意谓数石视鹢而次其
言且孔子生定哀之时去僖公五世矣当石陨鹢飞之
际是宋人次于旧史则又非仲尼之善志也且仲尼隔
数世修经又焉及亲数石而视鹢乎谷梁以谓石后言
五鹢先言六者石鹢微物圣人尚不差先后以谨记其
数则于人之褒贬可知矣若乃西狩获麟不书几麟鸲
卷一 第 23b 页 WYG1346-0015d.png
鹆来巢不书几鸲鹆岂独谨记于石鹢而忽于麟鸲鹆
乎如此则仲尼之志荒矣殊不知圣人纪灾异著劝戒
而已矣又何区区于谨数乎必曰谨物察数人皆能之
非独仲尼而后可也噫三者之说一无是矣而周内史
叔兴又以为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且天裂阳地动阴
有阴凌阳则日蚀阳胜阴则岁旱阴阳之变出为灾祥
国之兴亡由是而作既曰阴阳之事孰谓非吉凶所生
哉其不亦甚乎
卷一 第 24a 页 WYG1346-0016a.png
   泰誓论
书称商始咎周以乘黎乘黎者西伯也西伯以征伐诸
侯为职事其伐黎而胜也商人已疑其难制而患之使
西伯赫然见其不臣之状与商并立而称王如此十年
商人反晏然不以为怪其父师老臣如祖伊微子之徒
亦默然相与熟视而无一言此岂近于人情耶由是言
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以纣之雄猜暴虐
尝醢九侯而脯鄂侯矣西伯闻之窃叹遂执而囚之几
卷一 第 24b 页 WYG1346-0016b.png
不免死至其叛已不臣而自王乃反优容而不问者十
年此岂近于人情耶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
者妄说也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西伯
不称臣而称王安能服事于商乎且谓西伯称王者起
于何说而孔子之言万世之信也由是言之谓西伯受
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伯夷叔齐古之知义之士也方
其让国而去顾天下皆莫可归闻西伯之贤共往归之
当是时纣虽无道天子也天子在上诸侯不称臣而称
卷一 第 25a 页 WYG1346-0016c.png
王是僣叛之国也然二子不以为非依之久而不去至
武王伐纣始以为非而弃去彼二子者始顾天下莫可
归卒依僣叛之国而不去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岂近
于人情耶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
泰誓称十有一年说者因以谓自文王受命九年及武
王居丧二年并数之耳是以西伯听虞芮之讼谓之受
命以为元年此又妄说也古者人君即位必称元年常
事耳不以为重也后世曲学之士说春秋始以改元为
卷一 第 25b 页 WYG1346-0016d.png
重事然则果常事欤固不足道也果重事欤西伯即位
已改元矣中间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
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
年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事大于听讼远矣又不改元
由是言之谓西伯以受命之年为元年者妄说也后之
学者知西伯生不称王而中间不再改元则书诗所载
文武之事粲然明白而不诬矣或曰然则武王毕丧伐
纣而泰誓曷为称十有一年对曰毕丧伐纣出于诸家
卷一 第 26a 页 WYG1346-0017a.png
之小说而泰誓六经之明文也昔者孔子当衰周之际
患众说纷纭以惑乱当世于是退而脩六经以为后世
法及孔子既殁去圣稍远而众说复兴与六经相乱自
汉以来莫能辨正今有卓然之士一取信乎六经则泰
誓者武王之事也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
耳复何疑哉司马迁作周本纪虽曰武王即位九年祭
于文王之墓然后治兵于孟津至作伯夷列传则又载
父死不葬之说皆不可为信是以吾无取焉取信于书
卷一 第 26b 页 WYG1346-0017b.png
可矣
   易问上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蕴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大衍易
之末也何必尽心焉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
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
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
则不足学乎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
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六十四卦自古用
卷一 第 27a 页 WYG1346-0017c.png
焉夏商之世筮占之说略见于书文王遭纣之乱有忧
天下之心有虑万世之志而无所发以为卦爻起于奇
偶之数阴阳变易交错而成文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
刚柔之象而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具焉因假取以
寓其言而名之曰易至其后世用以占筮孔子出于周
末惧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筮占用也乃作
彖象发明卦义必称圣人君子王后以当其事而常以
四方万国天地万物之大以为言盖明非止于卜筮也
卷一 第 27b 页 WYG1346-0017d.png
所以推原本意而矫世失然后文王之志大明而易始
列乎六经矣易之沦于卜筮非止今世也微孔子则文
王之志没而不见矣夫六爻之文占辞也大衍之数占
法也皆古所用也文王更其辞而不改其法故曰大衍
非文王之事也所谓辞者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柔
之象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学者专其辞于筮占犹
见非于孔子况遗其辞而执其占法欲以见文王作易
之意不亦远乎凡欲为君子者学圣人之言欲为占者
卷一 第 28a 页 WYG1346-0018a.png
学大衍之数惟所择之焉耳
   易问中
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前世之大儒君子不论何也
曰何止乎系辞舜之涂廪浚井不载于六经不道于孔
子之徒盖里巷人之语也及其传也久孟子之徒道之
事固有出于谬妄之说其初也大儒君子以世莫之信
置而不论及其传之久也后世反以谓更大儒君子而
不非是实不诬矣由是曲学之士溺焉者多矣自孔子
卷一 第 28b 页 WYG1346-0018b.png
没周益衰王道丧而学废接乎战国百家之异端起十
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自秦汉以来大儒君子不论也
或者曰然则何以知非圣人之作也曰大儒君子之于
学也理达而已矣中人已下指其迹提其耳而譬之犹
有惑焉者溺于习闻之久曲学之士喜为奇说以取胜
也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吾尝以譬学者矣元者善
之长亨者嘉之会利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此所谓文
言也方鲁穆姜之道此言也在襄公之九年后十有五
卷一 第 29a 页 WYG1346-0018c.png
年而孔子生左氏之传春秋也固多浮诞之辞然其用
心必亦欲其书之信后世也使左氏知文言为孔子作
也必不以追附穆姜之说而疑后世也盖左氏者不意
后世以文言为孔子作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
子岂好非六经者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也
   易问下
或问大衍占筮之事也其于筮占之说无所非乎曰其
法是也其言非也用蓍四十有九分而为二挂一揲四
卷一 第 29b 页 WYG1346-0018d.png
归奇再扐其法是也象两象三至于乾坤之策以当万
物之数者其言皆非也传曰知者创物又曰百工之事
皆圣人之作也筮者上古圣人之法也其为数也出于
自然而不测四十有九是也其为用也通于变而无穷
七八九六是也惟不测与无穷故谓之神惟神故可以
占今为大衍者取物合数以配蓍是可测也以九六定
乾坤之策是有限而可穷也矧占之而不效乎奇偶阴
阳之数也阴阳天地之正气也二气升降有进退而无
卷一 第 30a 页 WYG1346-0019a.png
老少且圣人未尝言而虽系辞之庞杂亦不道也问者
曰然则九六何为而变曰夫蓍四十有九无不用也昔
之言大衍者取四揲之策而舍挂扐之数兼知挂扐之
多少则九六之变可知矣蓍数无所配合阴阳无老少
乾坤无定策知此然后知筮占矣呜呼文王无孔子易
其沦于卜筮乎易无王弼其沦于异端之说乎因孔子
而求文王之用心因弼而求孔子之意因予言而求弼
之得失可也
卷一 第 30b 页 WYG1346-0019b.png
   原弊论
孟子曰养生送死王道之本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故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
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
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财用之为急不知
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
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
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
卷一 第 31a 页 WYG1346-0019c.png
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三代之法皆
如此而最备于周周之法曰井牧其田十而一之一夫
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
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馀故三年而馀
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
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
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夫
糠覈橡实孟子所谓狗彘之食也而卒岁之民不免食
卷一 第 31b 页 WYG1346-0019d.png
之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莩此甚可叹也夫三代之
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财用山川宗庙鬼
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
九州之地也岁之凶荒亦时时而有与今无以异今固
尽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者用常有馀
而今常不足何也其为术相反而然也昔者知务农知
节用今以不勤之农占无节之用故也非徒不勤农又
为众弊以耗之非徒不量民力以为节又直不量天力
卷一 第 32a 页 WYG1346-0020a.png
之所任也何谓众弊有诱民之弊有兼并之弊有力役
之弊请详言之今夫坐华屋享美食而无事者曰浮图
之民仰衣食而养妻子者曰兵戎之民此在三代时南
亩之民也今之议者以浮图并周孔之事曰三教不可
以去兵戎曰国备不可以去浮图不可并周孔不言而
易知请试言之国家自景德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
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陈也生于
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
卷一 第 32b 页 WYG1346-0020b.png
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
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前日西边之吏如高化
军齐宗举两用兵而辄败此其效也夫就使兵耐辛苦
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柰何有为兵之虚名而
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
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
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
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
卷一 第 33a 页 WYG1346-0020c.png
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
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
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
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
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耶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
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礼腴
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
也此其耗之一端也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井
卷一 第 33b 页 WYG1346-0020d.png
田既坏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
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已牛而事主田以
分利者不过十馀户其馀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而有畬田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
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
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及
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
不能足其场功朝毕而暮乏食则又举之故冬春举食
卷一 第 34a 页 WYG1346-0021a.png
则指麦于夏而偿麦偿尽矣夏秋则指禾于冬而偿也
似此数十家者尝食三倍之物而一户尝尽取百顷之
利也夫主百顷而出税赋者一户尽力而输一户者数
十家也就令国家有宽征薄赋之恩是徒盖一家之幸
而数十家者困苦常自若也故曰有兼并之弊者谓此
也此亦耗之一端也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
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
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故
卷一 第 34b 页 WYG1346-0021b.png
曰有力役之弊者谓此也此亦耗之一端也夫此三弊
是其大端又有奇邪之民去为浮巧之工与夫兼并商
贾之人为僣侈之费又有贪吏之诛求赋敛之无名其
弊不可以尽举也既不劝之使勤又为众弊以耗之大
抵天下中民之士富与贵者化粗粝为精善是一人常
食五人之食也为兵者养父母妻子而计其馈运之费
是一兵常食五农之食也为僧者养子弟而自丰食是
一僧常食五农之食也贫民举倍息而食者是一人常
卷一 第 35a 页 WYG1346-0021c.png
食二人三人之食也天下几何其不乏也何谓不量民
力以为节方今量国用而取之民未尝量民力而制国
用也古者冢宰制国用量入以为出一岁之物三分之
一以给公上一以给民食一以备凶荒今不先制乎国
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籴之粟有
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有杂料之物茶盐山泽之利有
𣙜有征制而不足则有司屡变其法以争毫末之利用
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何
卷一 第 35b 页 WYG1346-0021d.png
谓不量天力之所任此不知水旱之谓也夫阴阳在天
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
无疾病也故善医者不能使人无疾病疗之而已善为
政者不能使岁无凶荒备之而已尧汤大圣不能使无
水旱而能备之者也古者丰年补救之术三年耕必留
一年之蓄是凡三岁期一岁以必灾也此古之善知天
者也今有司之调度用足一岁而已是期天岁岁不水
旱也故曰不量天力之所任是以前二三岁连遭旱蝗
卷一 第 36a 页 WYG1346-0022a.png
而公私乏食是期天之无水旱卒而遇之无备故也夫
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
之制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节则
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今士大夫方共修太平之基颇
推务本以兴农故辄原其弊而列之以俟兴利除害者
采于有司也
 
 
卷一 第 36b 页 WYG1346-0022b.png
 
 
 
 
 
 
 
  宋文选卷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