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第 1a 页 WYG1384-0249a.png

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二
明 茅坤 撰
南丰文钞六
序
送传向老令瑞安序
仅百馀言而搆思措辞种种入彀中有简而文
淡而不厌者
卷一百二 第 1b 页 WYG1384-0249b.png

辞可喜太夫人春秋高而其家故贫然向老昆弟尤自
守不苟取而妄交太夫人亦忘其贫余得之山阴爱其
自处之重而见其进而未止也特心与之向老用举者
令温之瑞安将奉其太夫人以往予谓向老学古其为
令当知所先后然古之道盖无所用于今则向老之所
守亦难合矣故为之言庶夫有知予为不妄者能以此
而易彼也
卷一百二 第 2a 页 WYG1384-0249c.png

篇中所见远而其行文转调处似不免朴遬纡
蹇之病故不英爽子固本色自在子固所为本
色不足处亦在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
闻四方者不过数人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过此数
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
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
卷一百二 第 2b 页 WYG1384-0249d.png

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是
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而
诏虽下举者卒不闻惟令或以旧制举不偕循岁月而
授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
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余之愚且贱闻与见焉
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
卷一百二 第 3a 页 WYG1384-0250a.png

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材于今哉使天子大臣
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禦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
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
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
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
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
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
卷一百二 第 3b 页 WYG1384-0250b.png

之材岂不多哉亦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
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
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
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
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盖此之出也巳噫奚重而不
卷一百二 第 4a 页 WYG1384-0250c.png

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
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
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
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
文而余乐道其所常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
卷一百二 第 4b 页 WYG1384-0250d.png

唐荆川曰南丰之文大抵入事以后与前半议
论照应不甚谨严
送周屯田序
议论似属典刑而文章烟波驰骤不足读昌黎
所送杨少尹致仕序天壤矣
士大夫登朝廷年七十上书去其位天子官其一子而
听之亦可谓荣矣然而有若不释然者余为之言曰古
卷一百二 第 5a 页 WYG1384-0251a.png

自若天子养以燕飨饮食乡射之礼自比子弟袒韝

𦜕以荐其物咨其辞说不于庠序则于朝廷时节之赐与
缙绅之礼于其家者不以朝则以夕上之听其休为不
敢勤以事下之自老为无为而尊荣也今一日辞事返
其庐徒御散矣宾客去矣百物之顺其欲者不足人之
群嬉属好之交不与约居而独游散弃乎山墟林莽僻
巷穷闾之间如此其于长者薄也亦曷能使其不欿然
卷一百二 第 5b 页 WYG1384-0251b.png

乎珍好可以窒烦除薄而益安不去乎深山长谷岂不
足以易其庠序之位不居其荣岂有患乎其辱哉然则
古之所以殷勤奉老者皆世之任事者所自为于士之
倦而归者顾为烦且劳也今之置古事者顾有司为少
耳士之老于其家者独得其自肆也然则何为动其意
邪余为之言者尚书屯田员外郎周君中复周君与先
人俱天圣二年进士与余旧且好也既为之辨其不释
卷一百二 第 6a 页 WYG1384-0251c.png

病今之失矣南丰曾巩序
送赵宏序
余尝按南越南越州郡吏特得威名者抚而制
之无难者无巳则雕其酋足矣今之请兵大征
者皆非也
荆民与蛮合为寇潭旁数州被其害天子宰相以潭重
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又不胜复改之守至上书乞
卷一百二 第 6b 页 WYG1384-0251d.png

道雅与余接间过余道潭之事余曰潭山川甲兵如何
食几何贼众寡强弱如何余不能知能知书耳书之载
若潭事多矣或合数道之兵以数万绝山谷而进其势
非不众且健也然而卒歼焉者多矣或单车独行然而
以克者相踵焉顾其义信何如耳致吾义信虽单车独
行寇可以为无事龚遂张纲祝良之类是也义信不足
以致之虽合数道之兵以数万卒歼焉适重寇耳况致
卷一百二 第 7a 页 WYG1384-0252a.png

太守身也明矣前之守者果能此天子宰相乌用易之
必易之为前之守者不能此也今往者复曰乞益兵何
其与书之云者异耶子忧潭民之重困也寇之益张也
往时潭吏与旁近郡靳力胜贼者暴骸者戮降者有之
今之往者将特不为是而巳耶抑犹不免乎为是也天
子宰相任之之意其然耶潭守近侍臣使抚觇潭者郎
吏御史博士相望为我谂其贤者曰今之言古书往往
卷一百二 第 7b 页 WYG1384-0252b.png

之自用孰为得失耶愚言倘可以平潭之患今虽细然
大中咸通之间南方之忧尝剧矣夫岂阶于大哉为近
臣郎吏御史博士者独得而不思也希道固喜事者因
其行遂次第其语以送之
送江任序
古来未有此调出子固所自为机轴
均之为吏或中州之人用于荒边侧境山区海聚之间
卷一百二 第 8a 页 WYG1384-0252c.png

以至四遐之乡相易而往其山行水涉沙莽之驰往往
则风霜冰雪瘴雾之毒之所侵加蛟龙虺蜴虎豹之群
之所抵触冲波急洑隤崖落石之所覆压其进也莫不
羸粮举药选舟易马力兵曹伍而后动戒朝奔夜变更
寒暑而后至至则宫庐器械衣服饮食之具土风气候
之宜与夫人民风谣语言习尚之务其变难遵而其情
难得也则多愁居惕处叹息而思归及其久也所习巳
卷一百二 第 8b 页 WYG1384-0252d.png

思修治具以宣布天子及下之仁而为后世可守之法
也或九州之人各用于其土不在西封在东境士不必
勤舟车舆马不必力而巳传其邑都坐其堂奥道涂所
次升降之倦冲冒之虞无有接于其形动于其虑至则
耳目口鼻百体之所养如不出乎其家父兄六亲故旧
之人朝夕相见如不出乎其里山川之形土田市井风
谣习俗辞说之变利害得失善恶之条贯非其童子之
卷一百二 第 9a 页 WYG1384-0253a.png

者之所告也所居巳安所有事之宜皆巳习熟如此能
专虑致勤职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其施为先后
不待旁咨久察而与夺损益之几巳断于胸中矣岂累
夫孤客远寓之忧而以苟且决事哉临川江君任为洪
之丰城此两县者牛羊之牧相交树木果蔬五榖之垄
相入也所谓九州之人各用于其土者孰近于此既巳
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
卷一百二 第 9b 页 WYG1384-0253b.png

诗论之适宾客之好而所为有馀矣盖县之治则民自
得于大山深谷之中而州以无为于上吾将见江西之
幕府无南向而虑者矣于其行遂书以送之
唐荆川曰此文作两段一段言用于异乡之难
为治一段言用于其土之易为治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文之典刑雍容雅颂
卷一百二 第 10a 页 WYG1384-0253c.png

出为婺州三馆秘阁同舍之士相与饮饯于城东佛舍
之观音院会者凡二十人纯老亦重僚友之好而欲慰
处者之思也乃为诗二十言以示坐者于是在席人各
取其一言为韵赋诗以送之纯老至州将刻之石而以
书来曰为我序之盖朝廷常引天下儒学之士聚之馆
阁所以长养其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于外者则其僚
必相告语择都城之中广宇丰堂游观之胜约日皆会
卷一百二 第 10b 页 WYG1384-0253d.png

为故常其从容道义之乐盖他司所无而其赋诗之所
称引况谕莫不道去者之义祝其归仕于王朝而欲其
无久于外所以见士君子之风流习尚笃于相先非世
俗之所能及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汇进非空
文而巳也纯老以明经进士制策入等历教国子生入
馆阁为编挍书籍挍理捡讨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
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而顾请一州欲自试于川
卷一百二 第 11a 页 WYG1384-0254a.png

者所以推其贤惜其志殷勤反覆而不能巳余故为之
序其大旨以发明士大夫之公论而与同舍视之使知
纯老之非久于外也十月日序
王遵岩曰治朝盛世文儒遭逢出入得意之气
象蔼然篇中观者不但可以想见其人而又可
以知其时也
赠黎安二生序
卷一百二 第 11b 页 WYG1384-0254b.png

文之中尺度者也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
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
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
覆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
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余言以为赠余
卷一百二 第 12a 页 WYG1384-0254c.png

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
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
迂阔孰有甚于余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
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
迂阔孰有甚于余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
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
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
卷一百二 第 12b 页 WYG1384-0254d.png

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
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
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唐荆川曰议论谨密
送蔡元振序
才燄少宕特其所见亦有可取
古之州从事皆自辟士士亦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
卷一百二 第 13a 页 WYG1384-0255a.png

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岂尽相得哉如不得其
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
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
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
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巳之是而求与之
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巳亦莫之
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
卷一百二 第 13b 页 WYG1384-0255b.png

哉故曰亦势然也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
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巳脱
然莫以为巳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
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
其几邪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
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
无同也惟其义而巳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
卷一百二 第 14a 页 WYG1384-0255c.png

文故序而送之
唐荆川曰此文入题以后照应独为谨密异于
南丰诸文
叙盗
前半篇按图次盗情本末如画后半篇则又归
重于不忍刑之之意此子固之文所以动合典
刑也而子固之谳狱详悉处亦可具见矣
卷一百二 第 14b 页 WYG1384-0255d.png

应斩盗朱缟船者赃重皆应绞凡应死者十有八人繇
汤庆而下或赃轻或窃盗或尝自言凡应徒者十有二
人此有司之法也今图之所见者其名氏税等械器与
其发之日月所盗之家所取之财至于人各别其凡若
干发皆旁行以见之人各别其凡若干发者又别之以
朱欲览者之易晓也吴庆之船赃分为三与吴庆吴道
之属有亲疏居有异同至于孙仙汤庆之族属以及十
卷一百二 第 15a 页 WYG1384-0256a.png

重详矣其创作兵仗合众以转劫数百里之间至于贼
杀良民此情状之尤可嫉者也方五六月之时水之害
甚矣田畴既以荡溺矣屋庐既以漂流矣城郭之内籴
官粟以赈民而犹有不得食者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
间自中家以上日昃持钱无告籴之所况于蹑所素困
之人乎方且结草苇以自托于坏堤毁垾之上士有饥
饿之迫无乐生之情其屡发而为盗亦情状之可哀者
卷一百二 第 15b 页 WYG1384-0256b.png

谓不待教而诛者也是则杀人之盗不待教而诛皆百
王之所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然而孔子曰天下有
道盗其先变乎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
耻而自新则非杀人之盗有待教而诛此亦百王之所
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不待教而诛者天下之所不
得容也待教而诛者俟之之道既尽矣然后可以责之
备也苟为养之既有不足导之既有不明俟之之道既
卷一百二 第 16a 页 WYG1384-0256c.png

密下宽大之令许降其罪而此非有司之法也至杀人
与赃重者亦不降有司之法存焉亦康诰之意也余当
阅是狱故具列其本末情状以览观焉以明余之于是
尽心矣
序越州鉴湖图
通篇点次鉴湖如天官家之次三垣五星二十
八纬以及飞流疾伏无不擘画如掌而又恐后
卷一百二 第 16b 页 WYG1384-0256d.png

驳曾公之文固雄而其经世之略亦概见矣
鉴湖一曰南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汉顺
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
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
皆委之州之东自城至于东江其北堤石楗二阴沟十
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属漕渠北东西属江者皆溉之州
东六十里自东城至于东江其南堤阴沟十有四通民
卷一百二 第 17a 页 WYG1384-0257a.png

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门通民田田之东并城南并堤
北滨漕渠西属江者皆溉之总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
四乡之田九千顷非湖能溉田九千顷而巳盖田之至
江者尽于九千顷也其东曰曹娥斗门曰槁口斗门水
之循南堤而东者由之以入于东江其西曰广陵斗门
曰新径斗门水之循北堤而西者由之以入于西江其
北曰朱储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
卷一百二 第 17b 页 WYG1384-0257b.png

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所谓湖高于田丈馀田又高海
丈馀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中水入海故无荒
废之田水旱之岁者也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
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祥符之间二十七户庆历
之间二户为田四顷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
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
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馀户为田七百馀顷而
卷一百二 第 18a 页 WYG1384-0257c.png

里南通若耶溪自樵风泾至于桐坞十里皆水广不能
十馀丈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巳先涸矣自此以来
人争为计说蒋堂则谓宜有罚以禁侵耕有赏以开告
者杜杞则谓盗湖为田者利在纵湖水一雨则放声以
动州县而斗门辄发故为之立石则水一在五云桥水
深八尺有五寸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水深四尺有五
寸山阴主之而斗门之钥使皆纳于州水溢则遣官视
卷一百二 第 18b 页 WYG1384-0257d.png

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犹以为未也又以谓宜
加两县之长以提举之名课其督察而为之殿赏吴奎
则谓每岁农隙当僦人浚湖积其泥涂以为丘阜使县
主役而州与转运使提点刑狱督摄赏罚之张次山则
谓湖废仅有存者难卒复宜益广漕路及他便利处使
可漕及注民田里置石柱以识之柱之内禁敢田者刁
约则谓宜斥湖三之一与民为田而益堤使高一丈则
卷一百二 第 19a 页 WYG1384-0258a.png

禁犹不能使民无犯而斥湖与民则侵者孰禦又以湖
水较之高于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六寸
而益堤壅水使高则水之败城郭庐舍可必也张伯玉
则谓日役五千人浚湖使至五尺当十五岁毕至三尺
当九岁毕然恐工起之日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虽有
智者犹不能必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堤使高八尺当
一岁毕其竹木凡费九十二万有三千计越之户二十
卷一百二 第 19b 页 WYG1384-0258b.png

而人不烦弊陈宗言赵诚复以水势高下难之又以谓
宜从吴奎之议以岁月复湖当是时都水善其言又以
谓宜增赏罚之令其为说如此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
听用而著之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
刑有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
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
苟且之俗胜也昔谢灵运从宋文帝求会稽回踵湖为
卷一百二 第 20a 页 WYG1384-0258c.png

以语诋之则利于请湖为田越之风俗旧矣然南湖繇
汉历吴晋以来接于唐又接于钱镠父子之有此州其
利未尝废者彼或以区区之地当天下或以数州为镇
或以一国自王内有供养禄廪之须外有贡输问馈之
奉非得晏然而巳也故强水土之政以力本利农亦皆
有数而钱镠之法最详至今尚多传于人者则其利之
不废有以也近世则不然天下为一而安于承平之故
卷一百二 第 20b 页 WYG1384-0258d.png

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财动众从古
所难故郑国之役以谓足以疲秦而西门豹之治邺渠
人亦以为烦苦其故如此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
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
虽密而未尝举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
而巳故以为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者岂非然哉夫
千岁之湖废兴利害较然易见然自庆历以来三十馀
卷一百二 第 21a 页 WYG1384-0259a.png

于事之隐微难得而考者繇苟简之故而弛坏于冥冥
之中又可知其所以然乎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
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
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
湖尽废则湖下之为田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所
未睹者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
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巳此好辩
卷一百二 第 21b 页 WYG1384-0259b.png

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巳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
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
言也又山阴之石则为四尺有五寸会稽之石则几倍
之壅水使高则会稽得尺山阴得半地之□隆不并则
益堤未为有补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
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
开告者则有赏罚之法矣欲谨水之畜泄则有闭纵之
卷一百二 第 22a 页 WYG1384-0259c.png

罚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责于州县与运使提点刑狱或
欲以每岁农隙浚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皆有法
矣欲知浚湖之浅深用工若干为日几何欲知增堤竹
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欲知浚湖之泥涂积之何所乂
巳计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不
可以必其成又巳论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用
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润泽之令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
卷一百二 第 22b 页 WYG1384-0259d.png

之废兴于人求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
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覈之而图成熟究
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
考焉熙宁二年冬卧龙斋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立意似浅然亦本人情而为之者录之以为厌
游南粤者之劝
卷一百二 第 23a 页 WYG1384-0260a.png

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以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
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
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巳
千馀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
始俱为夷闽蜀皆巳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
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意亦其民之不幸也巳彼
不知繇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
卷一百二 第 23b 页 WYG1384-0260b.png

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
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
焦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
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
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古
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
者专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
卷一百二 第 24a 页 WYG1384-0260c.png

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则其美
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
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
者李材叔而巳材叔久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
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
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
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人之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卷一百二 第 24b 页 WYG1384-0260d.png

唐宋八大家文抄卷一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