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 1a 页 WYG1383-0001a.png

唐宋八大家文钞目录 总集类
卷一(昌黎一/)
表状
卷二(昌黎二/)
书
卷三(昌黎三/)
书
目录 第 1b 页 WYG1383-0001b.png

书
卷五(昌黎五/)
书启状
卷六(昌黎六/)
序
卷七(昌黎七/)
序
目录 第 2a 页 WYG1383-0002a.png

记传
卷九(昌黎九/)
原论议
卷十(昌黎十/)
辩解说颂杂著
卷十一(昌黎十一/)
碑
目录 第 2b 页 WYG1383-0002b.png

碑铭
卷十三(昌黎十三/)
墓志铭
卷十四(昌黎十四/)
墓志铭
卷十五(昌黎十五/)
墓志碣铭
目录 第 3a 页 WYG1383-0002c.png

哀辞祭文行状
卷十七(柳州一/)
书
卷十八(柳州二/)
书
卷十九(柳州三/)
书
目录 第 3b 页 WYG1383-0002d.png

书启
卷二十一(柳州五/)
序传
卷二十二(柳州六/)
记
卷二十三(柳州七/)
记
目录 第 4a 页 WYG1383-0003a.png

论议辩
卷二十五(柳州九/)
说赞杂著
卷二十六(柳州十/)
杂著
卷二十七(柳州十一/)
碑铭
目录 第 4b 页 WYG1383-0003b.png

墓版碣诔表状祭文
卷二十九(庐陵一/)
上书
卷三十(庐陵二/)
书疏劄子
卷三十一(庐陵三/)
劄子
目录 第 5a 页 WYG1383-0003c.png

劄子
卷三十三(庐陵五/)
劄子
卷三十四(庐陵六/)
状
卷三十五(庐陵七/)
状
目录 第 5b 页 WYG1383-0003d.png

状
卷三十七(庐陵九/)
表启
卷三十八(庐陵十/)
书
卷三十九(庐陵十一/)
书
目录 第 6a 页 WYG1383-0004a.png

论
卷四十一(庐陵十三/)
论
卷四十二(庐陵十四/)
论
卷四十三(庐陵十五/)
史论
目录 第 6b 页 WYG1383-0004b.png

史论
卷四十五(庐陵十七/)
序
卷四十六(庐陵十八/)
序
卷四十七(庐陵十九/)
序传
目录 第 7a 页 WYG1383-0004c.png

记
卷四十九(庐陵二十一/)
记
卷五十(庐陵二十二/)
碑铭
卷五十一(庐陵二十三/)
碑铭
目录 第 7b 页 WYG1383-0004d.png

墓志铭
卷五十三(庐陵二十五/)
墓志铭
卷五十四(庐陵二十六/)
墓志铭
卷五十五(庐陵二十七/)
墓志铭
目录 第 8a 页 WYG1383-0005a.png

墓志铭
卷五十七(庐陵二十九/)
墓志铭
卷五十八(庐陵三十/)
墓表
卷五十九(庐陵三十一/)
祭文行状
目录 第 8b 页 WYG1383-0005b.png

颂赋杂著
卷六十一(庐陵史钞一/)
本纪
卷六十二(庐陵史钞二/)
本纪
卷六十三(庐陵史钞三/)
家人传
目录 第 9a 页 WYG1383-0005c.png

梁臣传
卷六十五(庐陵史钞五/)
唐臣传
卷六十六(庐陵史钞六/)
唐臣传
卷六十七(庐陵史钞七/)
唐臣传
目录 第 9b 页 WYG1383-0005d.png

唐晋周臣传
卷六十九(庐陵史钞九/)
死节传
死事传
卷七十(庐陵史钞十/)
一行传
唐六臣传
目录 第 10a 页 WYG1383-0006a.png

卷七十一(庐陵史钞十一/)
伶官传
宦者传
卷七十二(庐陵史钞十二/)
杂传
卷七十三(庐陵史钞十三/)
杂传
目录 第 10b 页 WYG1383-0006b.png

杂传
卷七十五(庐陵史钞十五/)
杂传
卷七十六(庐陵史钞十六/)
杂传
卷七十七(庐陵史钞十七/)
论
目录 第 11a 页 WYG1383-0006c.png

世家
卷七十九(庐陵史钞十九/)
世家
卷八十(庐陵史钞二十/)
四夷附录
卷八十一(临川一/)
上书
目录 第 11b 页 WYG1383-0006d.png

劄子疏状
卷八十三(临川三/)
表启
卷八十四(临川四/)
书
卷八十五(临川五/)
书
目录 第 12a 页 WYG1383-0007a.png

序
卷八十七(临川七/)
记
卷八十八(临川八/)
记
卷八十九(临川九/)
论
目录 第 12b 页 WYG1383-0007b.png

论原说解杂著
卷九十一(临川十一/)
碑状
卷九十二(临川十二/)
墓志铭
卷九十三(临川十三/)
墓志铭
目录 第 13a 页 WYG1383-0007c.png

墓志铭
卷九十五(临川十五/)
墓志铭
卷九十六(临川十六/)
墓表祭文
卷九十七(南丰一/)
疏劄状
目录 第 13b 页 WYG1383-0007d.png

书
卷九十九(南丰三/)
书
卷一百(南丰四/)
序
卷一百一(南丰五/)
序
目录 第 14a 页 WYG1383-0008a.png

序
卷一百三(南丰七/)
记
卷一百四(南丰八/)
记
卷一百五(南丰九/)
记传
目录 第 14b 页 WYG1383-0008b.png

论议杂著
卷一百七(老泉一/)
书状
卷一百八(老泉二/)
书
卷一百九(老泉三/)
书
目录 第 15a 页 WYG1383-0008c.png

论
卷一百十一(老泉五/)
论
卷一百十二(老泉六/)
论
卷一百十三(老泉七/)
权书
目录 第 15b 页 WYG1383-0008d.png

衡论
卷一百十五(老泉九/)
衡论
卷一百十六(老泉十/)
记说引序
卷一百十七(东坡一/)
制策
目录 第 16a 页 WYG1383-0009a.png

上书
卷一百十九(东坡三/)
上书
卷一百二十(东坡四/)
劄子
卷一百二十一(东坡五/)
劄子
目录 第 16b 页 WYG1383-0009b.png

状
卷一百二十三(东坡七/)
状
卷一百二十四(东坡八/)
表启
卷一百二十五(东坡九/)
书
目录 第 17a 页 WYG1383-0009c.png

书
卷一百二十七(东坡十一/)
论
卷一百二十八(东坡十二/)
论
卷一百二十九(东坡十三/)
论
目录 第 17b 页 WYG1383-0009d.png

论
卷一百三十一(东坡十五/)
论
卷一百三十二(东坡十六/)
论
卷一百三十三(东坡十七/)
试论
目录 第 18a 页 WYG1383-0010a.png

论解
卷一百三十五(东坡十九/)
策
卷一百三十六(东坡二十/)
策
卷一百三十七(东坡二十一/)
策
目录 第 18b 页 WYG1383-0010b.png

策
卷一百三十九(东坡二十三/)
序传
卷一百四十(东坡二十四/)
记
卷一百四十一(东坡二十五/)
记
目录 第 19a 页 WYG1383-0010c.png

碑
卷一百四十三(东坡二十七/)
铭赞颂
卷一百四十四(东坡二十八/)
说赋祭文杂著
卷一百四十五(颍滨一/)
上书
目录 第 19b 页 WYG1383-0010d.png

上书劄子
卷一百四十七(颍滨三/)
劄子
卷一百四十八(颍滨四/)
状
卷一百四十九(颍滨五/)
书启
目录 第 20a 页 WYG1383-0011a.png

论
卷一百五十一(颍滨七/)
论
卷一百五十二(颍滨八/)
历代论
卷一百五十三(颍滨九/)
历代论
目录 第 20b 页 WYG1383-0011b.png

历代论
卷一百五十五(颍滨十一/)
古史论
卷一百五十六(颍滨十二/)
论
卷一百五十七(颍滨十三/)
策
目录 第 21a 页 WYG1383-0011c.png

策
卷一百五十九(颍滨十五/)
策
卷一百六十(颍滨十六/)
策
卷一百六十一(颍滨十七/)
策
目录 第 21b 页 WYG1383-0011d.png

序引传
卷一百六十三(颍滨十九/)
记
卷一百六十四(颍滨二十/)
说赞辞赋祭文杂著
(臣/)等谨案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
明茅坤编坤有徐海本末已著录世传唐宋
目录 第 22a 页 WYG1383-0012a.png

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之作为八先生文集坤
盖有所本也然右书今不存惟坤此集为世
所传习凡韩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
欧阳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抄二十卷王
安石文十六卷曾巩文十卷苏洵文十卷苏
轼文二十八卷苏辙文二十卷每家各为之
引说者谓其书本出唐顺之坤据其稿本刋
目录 第 22b 页 WYG1383-0012b.png

作序例明言以顺之及王慎中评语标入实
未讳所自来则称为盗袭者诬矣其书初刋
于杭州岁久漫漶万历中坤之孙著复为订
正重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欧文之后
今所行者皆著重订本也自李梦阳空同集
出以字句摹秦汉而秦汉为窠臼自坤白华
楼稿出以机调摹唐宋而唐宋又为窠臼故
目录 第 23a 页 WYG1383-0012c.png

眉发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语又谓
绳墨布置奇正转摺虽有专门师法至于中
间一段精神命脉则非具今古只眼者不足
与此云云盖颇不以能为古文许之今观是
集大抵亦为举业而设其所评论疏舛尤不
可枚举黄宗羲南雷文定有荅张自烈书谓
其韩文内孔司勋志不晓句读贞曜先生志
目录 第 23b 页 WYG1383-0012d.png

郎书误疑十郎为宗元座主欧文内薛简肃
举进士第一让王严疑其何以得让又以张
谷墓表迁员外郎知阳武县为当时特重令
职孙之翰志学究出身进士及第为再举进
士皆不明宋制而妄为之说又谓其圈点批
抹亦多不得要领而诋为小小结果皆切中
其病然八家集浩博学者遍读为难书肆选
目录 第 24a 页 WYG1383-0013a.png

中评语虽所见未深而亦足为初学之门径
一二百年以来家弦户诵固亦有由矣乾隆
四十四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目录 第 25a 页 WYG1383-0013c.png

唐宋八大家文钞原叙
孔子之系易曰其旨远其辞文斯固所以教天下后世为文
者之至也然而及门之士颜渊子贡以下并齐鲁间之秀杰
也或云身通六艺者七十馀人文学之科并不得与而所属
者仅子游子夏两人焉何哉盖天生贤哲各有独禀譬则泉
之温火之寒石之结绿金之指南人于其间以独禀之气而
又必为之专一以致其至伶伦之于音禆灶之于占养由基
目录 第 25b 页 WYG1383-0013d.png

以天纵之智加之以专一之学而独得其解斯固以之擅
当时而名后世而非他所得而相雄者孔子没而游夏辈
各以其学授之诸侯之国已而散逸不传而秦人燔经坑
学士而六艺之旨几辍矣汉兴招亡经求学士而晁错贾
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辈始乃稍稍出而西京
之文号为尔雅崔蔡以下非不矫然龙骧也然六艺之旨
渐流失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之间文日以靡气日以弱强
目录 第 26a 页 WYG1383-0014a.png

而振之柳柳州又从而和之于是始知非六经不以读
非先秦两汉之书不以观其所著书论叙记碑铭颂辩
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然大较并寻六艺之遗略相上
下而羽翼之者贞元以后唐且中坠沿及五代兵戈之
际天下寥寥矣宋兴百年文运天启于是欧阳公修从
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韩愈书手读而好之而天下之
士始知通经博古为高而一时文人学士彬彬然附离
目录 第 26b 页 WYG1383-0014b.png

大音响缓亟虽属不同而要之于孔子所删六艺之遗
则共为家习而户眇之者也由今观之譬则世之走騕
袅骐骥于千里之间而中及二百里三百里而辍者有
之矣谓涂之蓟而辕之粤则非也世之操觚者往往谓
文章与时相高下而唐以后且薄不足为噫抑不知文
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其间工不工则又系乎斯
人者之禀与其专一之致否何如耳如所云则必太羹
目录 第 27a 页 WYG1383-0014c.png

牺樽之设皆骈枝也已孔子之所谓其旨远即不诡于
道也其辞文即道之灿然若象纬者之曲而布也斯固
庖牺以来人文不易之统也而岂世之云乎哉我明弘
治正德间李梦阳崛起北地豪隽辐辏已振诗声复揭
文轨而曰吾左吾史与汉矣已而又曰吾黄初建安矣
以予观之特所谓词林之雄耳其于古六艺之遗岂不
湛淫涤滥而互相剽裂己乎予于是手掇韩公愈柳公
目录 第 27b 页 WYG1383-0014d.png

稍为批评之以为操觚者之劵题之曰八大家文钞家
各有引条疏如左嗟乎之八君子者不敢遽谓尽得古
六艺之旨而予所批评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
要之大义所揭指次点缀或于道不相盭己谨书之以
质世之知我者时万历已卯仲春归安鹿门茅坤撰
目录 第 28a 页 WYG1383-0015a.png

世之论韩文者共首称碑志予独以韩公碑志多奇崛
险谲不得史汉序事法故于风神处或少遒逸予间亦
镌记其旁至于欧阳公碑志之文可谓独得史迁之髓
矣王荆公则又别出一调当细绎之序记书则韩公崛
起门户矣而论策以下当属之苏氏父子兄弟四六文
字予初不欲录然欧阳公之婉丽苏子瞻之悲慨王荆
公之深刺于君臣上下之间似有感动处故录而存之
目录 第 28b 页 WYG1383-0015b.png

夷旷至于墓志碑碣其为御史及礼部员外时所作多
沿六朝之遗予不录录其贬永州司马以后稍属隽永
者凡若干首以见其风概云然不如昌黎多矣
宋诸贤叙事当以欧阳公为最何者以其调自史迁出
一切结搆裁剪有法而中多感慨俊逸处予故往往心
醉曾之大旨近刘向然逸调少矣王之结搆裁剪极多
镵洗苦心处往往矜而严洁而则然较之曾特属伯仲
目录 第 29a 页 WYG1383-0015c.png

荡处多而结构裁剪四字非其所长诸神道碑多者八
九千言少者亦不下四五千言所当详略敛散处殊不
得史体何者鹤颈不得不长凫颈不得不短两公于策
论千年以来绝调矣故于此或杀一格亦天限之也
予览欧苏二家论不同欧次情事甚曲故其论多确而
不嫌于复苏氏兄弟则本战国策纵横以来之旨而为
文故其论直而鬯而多疏逸遒宕之势欧则譬引江河
目录 第 29b 页 WYG1383-0015d.png

水而一泻千里湍者萦逝者注杳不知其所止者已语
曰同工而异曲学者须自得之
苏明允易诗书礼乐论未免杂之以曲见特其文遒劲
子瞻大悲阁等记及赞罗汉等文似狃于佛氏之言然
亦以其见解超朗其间又有文旨不远稍近举子业者
故并录之
曾南丰之文大较本经术祖刘向其湛深之思严密之
目录 第 30a 页 WYG1383-0016a.png

于当时稍为苏氏兄弟所掩独朱晦庵亟称之历数百
年而近年王道思始知读而酷好之如渴者之饮金茎
露也
予尝有文评曰屈宋以来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
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
也闳深典雅西京之中独冠儒宗者刘向之文也斟酌
经纬上摹子长下采刘向父子勒成一家之言者班固
目录 第 30b 页 WYG1383-0016b.png

怪者霆击韩愈之文也巉岩崱屴若游峻壑削壁而谷
风凄雨四至者柳宗元之文也遒丽逸宕若携美人宴
游东山而风流文物照耀江左者欧阳子之文也行乎
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浩浩洋洋赴千里之河
而注之海者苏长公也呜呼七君子者可谓圣于文矣
其馀若贾董相如扬雄诸君子可谓才问炳然西京矣
而非其至者曾巩王安石苏洵辙至矣巩尤为折衷于
目录 第 31a 页 WYG1383-0016c.png

之如左俟知音者赏之
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
学记尊经阁等文程朱所欲为而不能者江西辞爵及
抚田州等疏唐陆宣公宋李忠定公所不逮也即如浰
头桶冈军功等疏条次兵情如指诸掌况其设伏出奇
后先本未多合兵法人特以其稍属矜功而往往口訾
之耳嗟乎公固百世殊绝人物区区文章之工与否所
目录 第 31b 页 WYG1383-0016d.png

世之品文者当自有定议云
目录 第 32a 页 WYG1383-0017a.png

唐宋八大家文钞
昌黎文钞引
魏晋以后宋齐梁陈迄于隋唐之际孔子六艺之遗不
绝如带矣昌黎韩退之崛起德宪之间溯孟轲荀卿贾
谊晁错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及班掾父子之旨而
揣摩之于是时誉者半毁者半独柳宗元李翱皇甫湜
孟郊二三辈相与游从深知而笃好之耳何则于举世
目录 第 32b 页 WYG1383-0017b.png

三百年而欧阳公修苏公轼辈相继出始表章之而天
下之文复趋于古嗟乎隋唐之文其患在靡而弱而退
之之出而振之固已难矣乃若近代之文其患在剿而
膺有志者苟欲出而振之而其为力也不尤戛戛乎其
难矣哉要之必本乎道而按古六艺者之遗斯之谓右
作者之旨云尔予故于汉西京而下八代之衰不及一
人也首揭昌黎韩文公愈录其表状九首书启状四十
目录 第 33a 页 WYG1383-0017c.png

杂著二十二首碑及墓志碣铭五十二首哀词祭文行
状八首釐为十六卷昌黎之奇于碑志尤为巉削予窃
疑其于太史迁之旨或属一间以其盛气搯抉幅尺峻
而韵折少也书记序辩解及他杂著公所独倡门户譬
则达摩西来独开禅宗矣归安鹿门茅坤题
目录 第 34a 页 WYG1383-0018a.png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
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
秘书郎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
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
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依武宁节度使张
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
目录 第 34b 页 WYG1383-0018b.png

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
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
拜河南令还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
劾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
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
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
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
目录 第 35a 页 WYG1383-0018c.png

进中书舍人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
按视及还具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淮西
连年侵掠得不偿费其败可立而待然未可知者在陛
下断与不断耳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
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由
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
奏愈行军司马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协力元济
目录 第 35b 页 WYG1383-0018d.png

日乃送佛祠王公士庶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
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极谏帝大怒持示宰
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
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
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
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
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
目录 第 36a 页 WYG1383-0019a.png

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
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
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
愈自往视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豕投溪水而祝之是
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
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𨽻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
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馀人因与约禁其为
目录 第 36b 页 WYG1383-0019b.png

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
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曰安有受君命而滞
留自顾遂疾驱入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庭既坐廷凑
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
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耶语未终士前奋曰先
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
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且为逆
目录 第 37a 页 WYG1383-0019c.png

之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泚吴元济李
思道有若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
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
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愈曰然尔曹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乃欢曰侍
郎语是廷凑恐众心动遽麾使去因泣谓愈曰今欲廷
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比者不少但
目录 第 37b 页 WYG1383-0019d.png

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
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
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
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
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
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
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
目录 第 38a 页 WYG1383-0020a.png

愈官显稍谢遣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
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
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
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
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至它文造端
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馀至
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
目录 第 38b 页 WYG1383-0020b.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