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三四 第 17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卷九三四 第 1a 页
杜光庭(六)
** 麻姑洞记
繁阳山麻姑洞。即三十四化之第一。阳平之别名也。在繁
水之阳。因以为名。本际经云。天师张道陵所游太上说经
之处。在成都府新都县南陵江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
起是也。神武皇帝潜龙之时。光化二年己未五月四日丙
申。山土摧落。洞门自开。县吏时康乡所由杨靖道士张守
真等以事申府云。自洞门开后。每日有百姓往来者。府差
县典杨泽画工任从同往检覆。画图申上。称把灯烛入洞
** 麻姑洞记
繁阳山麻姑洞。即三十四化之第一。阳平之别名也。在繁
水之阳。因以为名。本际经云。天师张道陵所游太上说经
之处。在成都府新都县南陵江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
起是也。神武皇帝潜龙之时。光化二年己未五月四日丙
申。山土摧落。洞门自开。县吏时康乡所由杨靖道士张守
真等以事申府云。自洞门开后。每日有百姓往来者。府差
县典杨泽画工任从同往检覆。画图申上。称把灯烛入洞
卷九三四 第 1b 页
看检。其第一门对北。高二尺。阔三尺五寸。入至第二门。约
五尺以来。第二洞门方一尺六寸。入内并是黑处。长一丈
二尺。阔六尺。有石窟两处。在东畔并西南有洞门两路。南
畔一路。圆阔一尺六寸。入内长一丈二尺。阔一丈。高四尺。
南畔有窟三处。西畔两路。入内通绕门。圆阔一丈七尺。内
各阔五尺。高六尺以来。门相去一丈。门屋一所。高五尺。阔
四尺。从内往来。有刻枓栱甬[:#AS-FBED:●]瓦瓦。约山作石日月。兼作
日字月字。隔子房一所。阔二尺五寸。高一尺五寸。刻枓栱
甬[:#AS-FBED:●]瓦瓦。
五尺以来。第二洞门方一尺六寸。入内并是黑处。长一丈
二尺。阔六尺。有石窟两处。在东畔并西南有洞门两路。南
畔一路。圆阔一尺六寸。入内长一丈二尺。阔一丈。高四尺。
南畔有窟三处。西畔两路。入内通绕门。圆阔一丈七尺。内
各阔五尺。高六尺以来。门相去一丈。门屋一所。高五尺。阔
四尺。从内往来。有刻枓栱甬[:#AS-FBED:●]瓦瓦。约山作石日月。兼作
日字月字。隔子房一所。阔二尺五寸。高一尺五寸。刻枓栱
甬[:#AS-FBED:●]瓦瓦。
卷九三四 第 2a 页
石灶一所。高一尺。阔一尺五寸。门阔五寸。石窟三处。各阔
七尺。又西入洞门。圆阔一尺七寸。弯曲入。向南门屋一所。
高六尺。阔四尺。从内往来。有石枓栱甬[:#AS-FBED:●]瓦瓦。又有灶模
两所。共一床。高一尺。阔二尺三寸。门阔八尺。有石枓栱。西
北角又有一门。方一尺六寸。四方二丈以来。南畔西畔北
畔各窟一所。南角又有一洞。圆阔一尺六寸以来。将灯烛
近前。有黑气出。灯火即灭。更入不得。其洞连接繁阳本山。
相去三里以来。其山据诸乡张生张赟等状称。繁阳是古
卷九三四 第 2b 页
迹山。每准敕祭祀。其洞亦是元有。往往闭塞。元和中。南康
王韦皋莅蜀。洞忽开。时人咸云。洞门开。即年丰物贱。寻又
闭塞。至是复开。其后果丰稔。其洞本名麻姑洞。侧有麻姑
宅基。盖修道之所也。
** 豆圌山记
[:#AS-92F9:⿰帛⿱丿糸]州昌明县豆
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通车马。东临
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
百馀丈。跻攀险绝。人所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所制
年月。古仙曾作绳桥。以通登览。而縆笮朽绝已久。里中有
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相传如此。
王韦皋莅蜀。洞忽开。时人咸云。洞门开。即年丰物贱。寻又
闭塞。至是复开。其后果丰稔。其洞本名麻姑洞。侧有麻姑
宅基。盖修道之所也。
** 豆圌山记
[:#AS-92F9:⿰帛⿱丿糸]州昌明县豆
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冈。犹通车马。东临
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两崖中断。相去
百馀丈。跻攀险绝。人所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所制
年月。古仙曾作绳桥。以通登览。而縆笮朽绝已久。里中有
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相传如此。
卷九三四 第 3a 页
咸通中。山下有毛意欢者。幼而为道。常持诵五千言。著敝
布褐。于市乞酒。醉而登山。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山顶多
白松树。系之绳。横亘中顶。布板缘绳上。善男女随而度焉。
数年。绳朽桥坏。无复缉者。咸通岁。令与宾客醮山于西峰。
时展礼毛师。他游人谓令曰。此峰之侧。有小径抱崖。才通
人迹。无所攀援。意欢常游此而去。逾旬不出。令疑其隐在
穴中。座内有广陵郭头陀者。令请由此径往探求之。头陀
惊眙不能语。久之而后言曰。此径去约三十馀丈。然到一
卷九三四 第 3b 页
穴口。才三五尺。下去平地犹数百尺。穴内可坐十馀人。中
有巨木匮。缄锁极固。意欢读经处石面平滑。有足膝之痕。
而经卷在焉。不知意欢之所。其家有一妻一女而已。凝其
得道者也。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以为
常矣。山多毒蛇猛虎。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亦无所
畏焉。常有二鸦。客将至。必飞鸣。意欢整饰。宾阶坐榻。未毕。
客果至矣。
**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冈
有巨木匮。缄锁极固。意欢读经处石面平滑。有足膝之痕。
而经卷在焉。不知意欢之所。其家有一妻一女而已。凝其
得道者也。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以为
常矣。山多毒蛇猛虎。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亦无所
畏焉。常有二鸦。客将至。必飞鸣。意欢整饰。宾阶坐榻。未毕。
客果至矣。
**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有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黄河之北。势雄气壮。冈
卷九三四 第 4a 页
阜相连。高耸太虚。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东连于沧海。谨
按龟山白玉上经曰。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图经曰。上
则接于昆邱。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黄帝
内传云。为之琼林台。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
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昔黄
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
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
天坛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
按龟山白玉上经曰。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图经曰。上
则接于昆邱。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黄帝
内传云。为之琼林台。真诰云。琼林者。即清虚小有之别天
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昔黄
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
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
天坛之始也。其上多石。可生草木。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
卷九三四 第 4b 页
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
元会日。五更之初。天气清明。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
之声。清宛可入耳。将日出。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
状。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则闻仙鸡报晓。往往
飞栖下地。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镇于洞天。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
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
往则阴云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学修仙之人。投
简奏词。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天宝八年。
元会日。五更之初。天气清明。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
之声。清宛可入耳。将日出。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
状。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则闻仙鸡报晓。往往
飞栖下地。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镇于洞天。诸元会日。灵山真圣皆
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
往则阴云蔽固。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学修仙之人。投
简奏词。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天宝八年。
卷九三四 第 5a 页
新安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碣
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凡字缺损。坛心高突。秀
出偫峰。每日初出。影西度。掩西方山脊。亦可及千馀里。上
无飞鸟。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人立于上。冲
和血气。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亦可自辨其形影。
似凭高眺远。飞越崖谷。长天未晓。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
乘。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心若不志。销烁其
精魂耳。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身若轻举。天明日朗。则夜
卷九三四 第 5b 页
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
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㪷中。深可数
尺。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
洞。洞上半崖。高数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许。正射西北天门。
名曰按云庵。旧有葛梯。人蹬蹑可到。昔太乙元君修道于
此。其太一泉水。伏流其下。东为济水。其泉次南有一岩。曰
紫金堂。昔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至一
石门。侧身可上。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门东有换衣
亭。坛顶上有三清殿。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临崖百
尺。凭阑四望。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西有王附山。东北
一泉。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落在石㪷中。深可数
尺。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
洞。洞上半崖。高数十丈。有一洞。深二丈许。正射西北天门。
名曰按云庵。旧有葛梯。人蹬蹑可到。昔太乙元君修道于
此。其太一泉水。伏流其下。东为济水。其泉次南有一岩。曰
紫金堂。昔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至一
石门。侧身可上。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门东有换衣
亭。坛顶上有三清殿。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临崖百
尺。凭阑四望。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西有王附山。东北
卷九三四 第 6a 页
有王母三洞。坛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阔尺许。突出崖头。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
不敢上。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东北望太行。东观日
出。如生沧海。四面瞻视。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
曰月华峰。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下有一涧。名曰避秦
沟。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
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
不敢上。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东北望太行。东观日
出。如生沧海。四面瞻视。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
曰月华峰。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下有一涧。名曰避秦
沟。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
方院八里。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前下
卷九三四 第 6b 页
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
人洗耳井仍存。在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其观
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昔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乃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尚
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
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后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
马初师嵩岳潘师正。师正师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
居陶仙翁。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于开元十二年
敕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
人洗耳井仍存。在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其观
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昔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乃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尚
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女玉真公主好道。师司马
天师。天师住天台山紫霄峰。后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
马初师嵩岳潘师正。师正师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
居陶仙翁。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于开元十二年
敕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
卷九三四 第 7a 页
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
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
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注
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
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
之声。此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明皇异
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
先生。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白云步步相随。
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
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注
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
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
之声。此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明皇异
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
先生。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白云步步相随。
卷九三四 第 7b 页
观西有山神庙。即王屋山神也。天宝年。其神用阴兵助郭
子仪破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仍敕修其庙。
观南有太山庙。南王屋县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
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
罗仙人观碑存焉。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王屋
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药
匮山次东有赵老[:#AS-8563:⿰⺯⿸厂⿱田坴]。昔赵真人修道于此。及四真人炼丹
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坛东
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
子仪破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仍敕修其庙。
观南有太山庙。南王屋县去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
夏赤。秋白冬紫。水味甘美。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
罗仙人观碑存焉。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王屋
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药
匮山次东有赵老[:#AS-8563:⿰⺯⿸厂⿱田坴]。昔赵真人修道于此。及四真人炼丹
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坛东
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
卷九三四 第 8a 页
内周游万里。昔唐建三清殿及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民出洞后。有石落。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此
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有金玉之殿。
及多宝贝黄金。琉璃琼璧。不可名状。有五阙五山。加于五
岳。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碧毫朱灵。夜粲细实。并壶中
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掌校
仙籍。善恶之录。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民出洞后。有石落。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此
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有金玉之殿。
及多宝贝黄金。琉璃琼璧。不可名状。有五阙五山。加于五
岳。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碧毫朱灵。夜粲细实。并壶中
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掌校
仙籍。善恶之录。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
卷九三四 第 8b 页
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
素清虚真人。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
王屋山。洞天之中。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
素。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山海妙经。尽掌之焉。又总洞
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金辇琼轮。八景飞舆。出入
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
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太上所保。
故重其任。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
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齐岭东一山。名曰
素清虚真人。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左保上公治
王屋山。洞天之中。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
素。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山海妙经。尽掌之焉。又总洞
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金辇琼轮。八景飞舆。出入
上清。受事太素。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乃十大洞天三
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太上所保。
故重其任。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夫小有洞天者。是十
大洞天之首。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齐岭东一山。名曰
卷九三四 第 9a 页
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长百尺。落半崖。涧下有深
潭。名曰撺钟浤。其山名西玉阳山。灵灵都宫东北有山名
东玉阳山。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洞旁有一
憩鹤亭。高数丈。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
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峰峦涧
岭。泉谷胜迹。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境于人物。有
感神通今古传。
** 东西女学洞记
潭。名曰撺钟浤。其山名西玉阳山。灵灵都宫东北有山名
东玉阳山。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洞旁有一
憩鹤亭。高数丈。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
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峰峦涧
岭。泉谷胜迹。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境于人物。有
感神通今古传。
** 东西女学洞记
卷九三四 第 9b 页
长安富平县北定陵后通关乡。入谷二十馀里。有二洞。一
名东女学。一名西女学。其东女学崖壁悬绝。洞门在崖面。
跻攀不及。夜往往闻读书之声。其西女学约山有路。可到
洞门。近门一石室。可容一二十人。其洞门时有人秉烛可
入。行一二十里。两面有五门。皆各有题记。或云通蓬莱及
诸仙境。近年有石摧下。遮闭洞门。不通人入。又山顶有一
天井。直下深二丈许。有自然横石旁出。石下天井亦可二
丈馀。可通人过。其底傍有崖龛。梯磴而上。曲屈甚广。龛内
有道经数万卷。皆置于柏木板床之上。有一石人。俯首凭
卷九三四 第 10a 页
案而坐。形如生人。天井之底。有道门所投之简。委积朽烂。
不知其数。其大顺年中。富平奉道人姓徐第七。曾于洞内
取养生经。出外传写。却送山洞中。又向北行二十馀里。有
三泉山谷。中有石山嵌。可容二三百人。当谷内有三石盆。
其盆各广丈馀。制度光滑。殆非人功。三盆涌出。泉水常满。
馀水流出山外。故老云。时有仙人浴此盆。大都此山有人
触犯。即立致雷雹。伤损苗稼。由是乡里多隐蔽踪迹。难于
寻访。山上有仙人斗圣踪迹极多。东女学山前有神雕一
窠。常护洞门。人或侵犯者。神雕击之。立致陨毙。古有道流
不知其数。其大顺年中。富平奉道人姓徐第七。曾于洞内
取养生经。出外传写。却送山洞中。又向北行二十馀里。有
三泉山谷。中有石山嵌。可容二三百人。当谷内有三石盆。
其盆各广丈馀。制度光滑。殆非人功。三盆涌出。泉水常满。
馀水流出山外。故老云。时有仙人浴此盆。大都此山有人
触犯。即立致雷雹。伤损苗稼。由是乡里多隐蔽踪迹。难于
寻访。山上有仙人斗圣踪迹极多。东女学山前有神雕一
窠。常护洞门。人或侵犯者。神雕击之。立致陨毙。古有道流
卷九三四 第 10b 页
刻五石人。置于山上。民有锄禾者。为雕所惊。走避于石人
之下。置笠于石人头上。雕即击之。石人头陨。于今见在。其
山下通关乡多姓公孙贾家。山上石保村多姓吕氏麻氏。
** 迎定光菩萨祈雨文
亢旱自天。岂容私祷。急难告佛。实出微诚。恭惟定光菩萨
智海难量。便门广辟。不辜众生之愿。肯辞千里之遥。叆叇
慈云。既无心而出岫。滂沱法雨。端有意于为霖。
** 隶书解
世人多以隶书始于秦时程邈者。非也。隶书之兴。兴于周
之下。置笠于石人头上。雕即击之。石人头陨。于今见在。其
山下通关乡多姓公孙贾家。山上石保村多姓吕氏麻氏。
** 迎定光菩萨祈雨文
亢旱自天。岂容私祷。急难告佛。实出微诚。恭惟定光菩萨
智海难量。便门广辟。不辜众生之愿。肯辞千里之遥。叆叇
慈云。既无心而出岫。滂沱法雨。端有意于为霖。
** 隶书解
世人多以隶书始于秦时程邈者。非也。隶书之兴。兴于周
卷九三四 第 11a 页
代。何以知之。按左传。史赵算绛县人年曰。亥有二首六身。
是其物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盖以
亥字之形。似布算之状。按古文亥作亢。全无其状。虽春秋
之时。文字体别。而言亥字有二首六身。则是今之亥字。下
其首之二画。竖置身傍亥作豕。此则二万六千六百之数。
据此亥文。则春秋之时有隶书矣。又郦善长水经注云。临
淄人有发古冢者。得铜棺。棺外隐起为文。言齐太公六代
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古文。馀同今书。此胡公又在春秋
之前。即隶书兴于周代明矣。当时未全行。犹与古文相参。
是其物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盖以
亥字之形。似布算之状。按古文亥作亢。全无其状。虽春秋
之时。文字体别。而言亥字有二首六身。则是今之亥字。下
其首之二画。竖置身傍亥作豕。此则二万六千六百之数。
据此亥文。则春秋之时有隶书矣。又郦善长水经注云。临
淄人有发古冢者。得铜棺。棺外隐起为文。言齐太公六代
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古文。馀同今书。此胡公又在春秋
之前。即隶书兴于周代明矣。当时未全行。犹与古文相参。
卷九三四 第 11b 页
自秦程邈已来。乃废古文。全行隶体。故程邈等擅其名。非
创造也。
** 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
臣闻太上开图。元皇演教。三箓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
幽悬玉匮之科。惠周存没。窃寻经旨。遵按元文。仰祈迁拔
之恩。辄备忏陈之恳。今月二十五日。是臣先妣唐楚国夫
人蜀追封宋国太夫人刘氏忌辰。今月三十日。是臣先考
唐丞相太子太师致仕蜀追赠太尉忌辰。谨赍油烛香花
供养之具。于成都府玉局化北帝院。奉修灵宝明真道场
创造也。
** 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
臣闻太上开图。元皇演教。三箓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
幽悬玉匮之科。惠周存没。窃寻经旨。遵按元文。仰祈迁拔
之恩。辄备忏陈之恳。今月二十五日。是臣先妣唐楚国夫
人蜀追封宋国太夫人刘氏忌辰。今月三十日。是臣先考
唐丞相太子太师致仕蜀追赠太尉忌辰。谨赍油烛香花
供养之具。于成都府玉局化北帝院。奉修灵宝明真道场
卷九三四 第 12a 页
一昼一夜。道士一十四人。三时行道。三时转经。对乾象以
披心。驰香龙而上奏。伏惟高尊悯鉴。众圣垂光。普告四司。
关明三界。降九龙符命。开长夜寒庭。鍊沐形魂。迁拔神爽。
出元阴之府。入洞阳之宫。罪咎蠲消。冤雠解释。落名地简。
列籍道阶。轮转福乡。克登仙品。九元幽识。咸遂超升。誓勤
修奉之心。上答真灵之泽。
** 张氏国太夫人就宅修黄箓斋词
伏以妙道元功。济时佐国。真经秘旨。拯物救人。肇宏规于
亿劫之前。宏大化于万天之内。宗之者储祥纳祐。修之者
披心。驰香龙而上奏。伏惟高尊悯鉴。众圣垂光。普告四司。
关明三界。降九龙符命。开长夜寒庭。鍊沐形魂。迁拔神爽。
出元阴之府。入洞阳之宫。罪咎蠲消。冤雠解释。落名地简。
列籍道阶。轮转福乡。克登仙品。九元幽识。咸遂超升。誓勤
修奉之心。上答真灵之泽。
** 张氏国太夫人就宅修黄箓斋词
伏以妙道元功。济时佐国。真经秘旨。拯物救人。肇宏规于
亿劫之前。宏大化于万天之内。宗之者储祥纳祐。修之者
卷九三四 第 12b 页
驾景登晨。披究古今。昭彰典诰。张氏克承祯贶。运偶圣明。
被沐天光。辉华帝泽。循怀顾分。常抱兢忧。省已修躬。每为
炯戒。实恐往世之积瑕米忏。此生之累衅将深。幽阴有注
诵之书。冥漠有考延之籍。又张氏今年天符临于木墓。之
位。暗曜住于飞化之年。火星照于身宫。仍当剋之性分。大
运逢王金之上。火力稍微。小运值生金之乡。木气已薄。缅
思厄会。倍用忧虞。窃惟大道无方。施恩普洽。式申虔祝。必
介休祥。是用蠲洁丹心。修崇黄箓。像瑶坛而肃列。按琼韫
以敷陈。质信诸天。烛兰缸于午夜。告明三界。飘檀蕙于九
被沐天光。辉华帝泽。循怀顾分。常抱兢忧。省已修躬。每为
炯戒。实恐往世之积瑕米忏。此生之累衅将深。幽阴有注
诵之书。冥漠有考延之籍。又张氏今年天符临于木墓。之
位。暗曜住于飞化之年。火星照于身宫。仍当剋之性分。大
运逢王金之上。火力稍微。小运值生金之乡。木气已薄。缅
思厄会。倍用忧虞。窃惟大道无方。施恩普洽。式申虔祝。必
介休祥。是用蠲洁丹心。修崇黄箓。像瑶坛而肃列。按琼韫
以敷陈。质信诸天。烛兰缸于午夜。告明三界。飘檀蕙于九
卷九三四 第 13a 页
时。露恳驰诚。希恩悔过。伏惟高尊太上。万圣千真。悯鉴叩
祈。昭宣渥泽。敕天司地府。命阴职阳寮。黑簿落名。青宫著
箓。和平债讼。消解冤雠。北都除执对之篇。年龄增远。南极
定延长之纪。禄祚尤宜。五行祛灾滞之文。九曜息照临之
咎。常欢舜日。永荫尧天。眷属乐康。子孙忠孝。九元七祖。往
逝先亡。或拘滞昏衢。未超福路。愿承道力。便遂往生。利佑
见存。允蒙贞吉。其有三涂六趣。夜府寒乡。亦因忏涤之缘。
尽获逍遥之果。阴阳将吏。宅宇龙神。长悦豫以安宁。俾凶
衰而殄息。上愿皇图遐广。圣寿延洪。卜年克大于姬周。享
祈。昭宣渥泽。敕天司地府。命阴职阳寮。黑簿落名。青宫著
箓。和平债讼。消解冤雠。北都除执对之篇。年龄增远。南极
定延长之纪。禄祚尤宜。五行祛灾滞之文。九曜息照临之
咎。常欢舜日。永荫尧天。眷属乐康。子孙忠孝。九元七祖。往
逝先亡。或拘滞昏衢。未超福路。愿承道力。便遂往生。利佑
见存。允蒙贞吉。其有三涂六趣。夜府寒乡。亦因忏涤之缘。
尽获逍遥之果。阴阳将吏。宅宇龙神。长悦豫以安宁。俾凶
衰而殄息。上愿皇图遐广。圣寿延洪。卜年克大于姬周。享
卷九三四 第 13b 页
祚更隆于炎汉。寰瀛一统。书轨混同。共倾捧日之心。咸沐
自天之祐。
**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
伏闻道本无为。降元精而生二象。象而后数。罗五纬而备
偫形。维地丽天。无违于律历。阳舒阴惨。咸系于裁成。由是
善恶循环。吉凶倚伏。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蟾魄乌
轮。不能革盈亏之势。况乎二仪禀质。三命定生。未超变化
之机。固有推迁之理。是宜兢怀省己。审过知非。常加策励
之心。冀动真灵之鉴。臣夙承元荫。早沐洪休。运偶睿明。身
自天之祐。
**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
伏闻道本无为。降元精而生二象。象而后数。罗五纬而备
偫形。维地丽天。无违于律历。阳舒阴惨。咸系于裁成。由是
善恶循环。吉凶倚伏。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蟾魄乌
轮。不能革盈亏之势。况乎二仪禀质。三命定生。未超变化
之机。固有推迁之理。是宜兢怀省己。审过知非。常加策励
之心。冀动真灵之鉴。臣夙承元荫。早沐洪休。运偶睿明。身
卷九三四 第 14a 页
叨宠任。推忠陈力。未申匡济之劳。翊圣扶天。累荷超逾之
渥。将坛相印。委遇益隆。苍佩行师。徽荣弥厚。戒满盈而徒
切。报君父以何阶。尚恐动静行藏。有乖于素分。属心举念。
有忤于神明。或在公有失于赏刑。统众有愆于裁断。或往
世之尤违未解。或积生之冤债未祛。有一于斯。皆宜忏涤。
又今年二运俱逢于墓位。飞天仍直于火星。虽居华盖禄
德之方。恐有刑剋照临之数。以兹兢惧。倍切恳诚。徐氏年
运之中。亦有灾滞。大小二运。金火气微。飞宫遇于计都。天
符临于生月。恐为灾滞。志在忏祈。是敢恭备信仪。虔申斋
渥。将坛相印。委遇益隆。苍佩行师。徽荣弥厚。戒满盈而徒
切。报君父以何阶。尚恐动静行藏。有乖于素分。属心举念。
有忤于神明。或在公有失于赏刑。统众有愆于裁断。或往
世之尤违未解。或积生之冤债未祛。有一于斯。皆宜忏涤。
又今年二运俱逢于墓位。飞天仍直于火星。虽居华盖禄
德之方。恐有刑剋照临之数。以兹兢惧。倍切恳诚。徐氏年
运之中。亦有灾滞。大小二运。金火气微。飞宫遇于计都。天
符临于生月。恐为灾滞。志在忏祈。是敢恭备信仪。虔申斋
卷九三四 第 14b 页
洁。按元都品格。修黄箓道场。严香花于二日六时。召真圣
于诸天诸地。凝神注念。沥恳披心。伏惟万圣回光。众真流
鉴。悯其丹款。锡以休祥。赦已往之罪瑕。息将来之厄滞。明
星暗曜。无临照之凶。三命五行。除冲妨之会。冤仇和释。债
讼消平。嗣允繁昌。寿禄延益。九元蒙福。幽夜开光。眷属康
宁。龙神安豫。上愿圣躬万寿。大业永昌。布声教于九围。咸
欢舜泽。混车书于八极。共乐尧仁。百谷丰盈。六气均畅。誓
倾忠孝。上酬英睿之慈。克励精诚。仰副真灵之祐。
** 上官子荣黄箓斋词
于诸天诸地。凝神注念。沥恳披心。伏惟万圣回光。众真流
鉴。悯其丹款。锡以休祥。赦已往之罪瑕。息将来之厄滞。明
星暗曜。无临照之凶。三命五行。除冲妨之会。冤仇和释。债
讼消平。嗣允繁昌。寿禄延益。九元蒙福。幽夜开光。眷属康
宁。龙神安豫。上愿圣躬万寿。大业永昌。布声教于九围。咸
欢舜泽。混车书于八极。共乐尧仁。百谷丰盈。六气均畅。誓
倾忠孝。上酬英睿之慈。克励精诚。仰副真灵之祐。
** 上官子荣黄箓斋词
卷九三四 第 15a 页
伏以大道元功。至真妙感。随方流贶。应念垂慈。佐国济人。
恩周于动植。祛灾降福。惠及于幽明。凡所启祈。必蒙昭鉴。
某氏以今年大小行运之内。恐三命衰微。阴阳宿曜之中。
恐五星临照。致成灾厄。无所告祈。窃闻黄箓妙斋。功德广
大。无灾不解。无厄不禳。辄罄丹诚。冀蒙元祐。谨依科法。开
置坛场。三日香灯。九时忏谢。至真冥应。有感必通。伏愿三
境诸天。高真众圣。降无涯之泽。垂广覆之恩。为某氏解除
积世罪瑕。多生冤债。随忏消平。应时除荡。眷属安贞。公私
卷九三四 第 15b 页
和泰。誓倾忠孝。永奉圣朝。
** 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
伏闻冥寂之初。混元之首。道生一气。分彼两仪。阴阳有升
降之殊。清浊有仙凡之异。是则紫清金阙。高居太妙之庭。
黄轴风关。下镇穷泉之域。随机染惑。因生进退之疑。委迹
沈浮。遂有飘零之痛。既非先觉。必在指迷。元元大帝当东
汉之季年。启南宫之宝笈。首传真箓。大拯偫生。修之则驾
景冲虚。行之则济人佐国。或荡平氛沴。或惩革凶妖。正日
月之天纲。风云叶候。静灾邪于地纪。生植无愆。历代所尊。
垂休靡极。臣夙承道荫。获奉皇慈。功轻而渥泽愈隆。力薄
** 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箓词
伏闻冥寂之初。混元之首。道生一气。分彼两仪。阴阳有升
降之殊。清浊有仙凡之异。是则紫清金阙。高居太妙之庭。
黄轴风关。下镇穷泉之域。随机染惑。因生进退之疑。委迹
沈浮。遂有飘零之痛。既非先觉。必在指迷。元元大帝当东
汉之季年。启南宫之宝笈。首传真箓。大拯偫生。修之则驾
景冲虚。行之则济人佐国。或荡平氛沴。或惩革凶妖。正日
月之天纲。风云叶候。静灾邪于地纪。生植无愆。历代所尊。
垂休靡极。臣夙承道荫。获奉皇慈。功轻而渥泽愈隆。力薄
卷九三四 第 16a 页
而君亲未报。常思禀窥秘箓。宗受灵文。勤旦夕之香灯。励
精虔而祷祝。所冀家国。同纳祯祥。今则严备信仪。恭开坛
墠。通宵忏涤。稽首归依。兰灯夜烛于九冥。檀炷晨飞于三
境。恭驰恳款。冀达尊灵。伏惟太上三尊。元元大帝。十方众
圣。三洞威神。鉴丹恳之诚。赐通感之应。灵官真气。咸赐授
传。使内保身安。外袪灾沴。名臻道籍。罪灭阴曹。九元离积
夜之香。永栖长乐。举族享无涯之善。常奉休明。算寿遐延。
公私清泰。上愿龙图悠久。凤历延洪。增圣寿于无疆。乾坤
共永。布皇恩于有截。海岳咸安。同为至道之风。共畅无为
精虔而祷祝。所冀家国。同纳祯祥。今则严备信仪。恭开坛
墠。通宵忏涤。稽首归依。兰灯夜烛于九冥。檀炷晨飞于三
境。恭驰恳款。冀达尊灵。伏惟太上三尊。元元大帝。十方众
圣。三洞威神。鉴丹恳之诚。赐通感之应。灵官真气。咸赐授
传。使内保身安。外袪灾沴。名臻道籍。罪灭阴曹。九元离积
夜之香。永栖长乐。举族享无涯之善。常奉休明。算寿遐延。
公私清泰。上愿龙图悠久。凤历延洪。增圣寿于无疆。乾坤
共永。布皇恩于有截。海岳咸安。同为至道之风。共畅无为
卷九三四 第 16b 页
之化。
** 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
臣闻灵宝陈规。斋戒感希夷之兆。真文设教。行藏通修鍊
之功。莫不启之于心。宏之于道。上可以虔祈穹昊。昭达元
微。次可以宣布精诚。祇延福祐。永言奉信。敢荐虔恭。伏以
皇帝划地开基。法天垂覆。定祸乱而爰承土德。阐真明而
克应金行。翼翼小心。宏朽索薄冰之惧。朝乾夕惕。有栉风
沐雨之劳。备历岁时。益勤祇敬。是致年丰岁稔。国富兵强。
定蜀汉之疆圻。扼黔巫之襟带。允文允武。咸序彝伦。至公
** 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
臣闻灵宝陈规。斋戒感希夷之兆。真文设教。行藏通修鍊
之功。莫不启之于心。宏之于道。上可以虔祈穹昊。昭达元
微。次可以宣布精诚。祇延福祐。永言奉信。敢荐虔恭。伏以
皇帝划地开基。法天垂覆。定祸乱而爰承土德。阐真明而
克应金行。翼翼小心。宏朽索薄冰之惧。朝乾夕惕。有栉风
沐雨之劳。备历岁时。益勤祇敬。是致年丰岁稔。国富兵强。
定蜀汉之疆圻。扼黔巫之襟带。允文允武。咸序彝伦。至公
卷九三四 第 17a 页
至平。式崇治本。四方慕义。万里归仁。梯航无隔于高深。书
轨尽同于风教。盖九霄之灵荫。信大道之冥扶。用启帝图。
聿昌宸算。永言戴仰。弥切兢持。近者以星象留行。稍掩时
景。分野观瞩。实资祷祈。是用洁志清心。忘机涤虑。召十洲
之法侣。约三洞之元科。敬设清斋。仍启大醮。伏愿上真降
鉴。众圣宣慈。回机轴于元关。启辉光于丹道。凡言灾沴。并
获消除。但有吉祥。皆承应感。增圣寿于千秋之外。播皇猷
于万宇之中。寿山罙峻于五山。福海更深于八海。与乾坤
而齐固。共日月而合明。叶华戎推奉之情。遂臣子依凭之
轨尽同于风教。盖九霄之灵荫。信大道之冥扶。用启帝图。
聿昌宸算。永言戴仰。弥切兢持。近者以星象留行。稍掩时
景。分野观瞩。实资祷祈。是用洁志清心。忘机涤虑。召十洲
之法侣。约三洞之元科。敬设清斋。仍启大醮。伏愿上真降
鉴。众圣宣慈。回机轴于元关。启辉光于丹道。凡言灾沴。并
获消除。但有吉祥。皆承应感。增圣寿于千秋之外。播皇猷
于万宇之中。寿山罙峻于五山。福海更深于八海。与乾坤
而齐固。共日月而合明。叶华戎推奉之情。遂臣子依凭之
卷九三四 第 17b 页
恳。尽繄至教。俯契微衷。冒渎真仙。无任兢惶戒惧激切屏
营之至。谨遣得一大师赐紫张茂卿等一十四人。虔修法
事。愿鉴丹诚。
** 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
伏闻道运虚无。泮元黄为九元之始。象疑恍惚。标化育为
独化之源。于是覆载以乾坤。照临以日月。三才共道。刚柔
之用迭兴。品汇攸生。善恶之端遂列。然后降之以君父。佐
之以股肱。法高皇不宰之慈。体大帝无言之煦。宏安疆域。
大庇黎氓。伏惟皇帝陛下出震临人。承乾御历。禀枢机之
营之至。谨遣得一大师赐紫张茂卿等一十四人。虔修法
事。愿鉴丹诚。
** 普康诸公主为皇帝修金箓斋词
伏闻道运虚无。泮元黄为九元之始。象疑恍惚。标化育为
独化之源。于是覆载以乾坤。照临以日月。三才共道。刚柔
之用迭兴。品汇攸生。善恶之端遂列。然后降之以君父。佐
之以股肱。法高皇不宰之慈。体大帝无言之煦。宏安疆域。
大庇黎氓。伏惟皇帝陛下出震临人。承乾御历。禀枢机之
卷九三四 第 18a 页
精耀。含岳渎之灵源。明契三辰。运符四序。当天人之允属。
表谶瑞之咸臻。因念陵夷。遂康烝庶。镇宁郡国。割裂江山。
辛勤侔大禹之功。化洽[:#AS-8AE4:●]成周之德。岂忘宵旰。莫惮焦劳。
是用和平。永期清泰。某等今以时当端月。节遇正阳。属二
气之将交。处午位之炎景。恩宏百福。用荐千龄。启金箓之
灵坛。造玉京之胜地。伏愿皇帝明齐月桂。寿比天榆。握金
镜以御寰瀛。致衢樽而欢亿兆。垂旒问道。睹元凯之忠贞。
负扆调元。获夔龙而翊赞。四三皇而共固。一六合以无虞。
仰奉虚皇。俯垂元造。冀纳虔祈之志。共申恳祷之诚。
表谶瑞之咸臻。因念陵夷。遂康烝庶。镇宁郡国。割裂江山。
辛勤侔大禹之功。化洽[:#AS-8AE4:●]成周之德。岂忘宵旰。莫惮焦劳。
是用和平。永期清泰。某等今以时当端月。节遇正阳。属二
气之将交。处午位之炎景。恩宏百福。用荐千龄。启金箓之
灵坛。造玉京之胜地。伏愿皇帝明齐月桂。寿比天榆。握金
镜以御寰瀛。致衢樽而欢亿兆。垂旒问道。睹元凯之忠贞。
负扆调元。获夔龙而翊赞。四三皇而共固。一六合以无虞。
仰奉虚皇。俯垂元造。冀纳虔祈之志。共申恳祷之诚。
卷九三四 第 18b 页
** 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
伏以浩邈无涯。育乾坤者至道。弥纶莫极。运造化者元功。
凝一气以生三才。周六虚而吹万有。所以春皇秋帝。云纪
火官。承妙用以御寰瀛。体无为而统天地。曷尝不含和韫
粹。端拱穆清。执大象以临人。乘飞龙而布化。虽流金烁石。
汤德弥光。怀山襄陵。尧风益扇。皇帝应图负扆。握镜开基。
慕元元慈俭之宗。仰黄帝华胥之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
故得声教旁敷。京坁积稔。俗臻暇豫。民乐雍熙。交欢自洽
于邻封。琛赆争来于绝域。倍增寅畏。祇荷穹旻。昨以垂象
卷九三四 第 19a 页
飞芒。天文炯戒。躔次虽殊于分野。祷祈励切于焚修。恭启
皇坛。敢希鸿福。仰玉清之元化。稽首知归。开金箓之道场。
斋心发愿。所贵者达诚碧落。荐寿皇躬。与日与月之同明。
共天共地之咸久。青词奏御。俾金慧以韬光。丹表通真。致
珠囊之叶度。灾躔永息。祯瑞常臻。凤历克调。狼烟不警。政
隆三五。祚越亿千。位忝储宫。实钦仙境。辄倾素恳。仰望元
慈。
皇坛。敢希鸿福。仰玉清之元化。稽首知归。开金箓之道场。
斋心发愿。所贵者达诚碧落。荐寿皇躬。与日与月之同明。
共天共地之咸久。青词奏御。俾金慧以韬光。丹表通真。致
珠囊之叶度。灾躔永息。祯瑞常臻。凤历克调。狼烟不警。政
隆三五。祚越亿千。位忝储宫。实钦仙境。辄倾素恳。仰望元
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