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杨智远 第 16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杨智远 第 1a 页

* 杨智远

智远。仙坛观道士。

** 梅仙事实

昔梅仙君。河南寿春府人。名福。字子真。乃西汉成帝时受
命洪州南昌县尉。居官清节。志厌浮华。每以恤民为念。未
尝加鞭朴于民。时值王莽作乱。僭窃神器。王凤专政浸盛。
灾异数见。偫下莫敢言。福不忍天下生灵坐于涂炭。乃奋
忠义之气。上灾异书。以陈治乱。书曰。臣闻箕子佯狂于商。
杨智远 第 1b 页
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
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也。而畔其亲也。不可与言也。昔高
祖纳善如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
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
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
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
举秦如鸿毛。取楚如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
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
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平。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
杨智远 第 2a 页
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无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
坏井田。除五等。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
致其功也。武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
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庭自衒鬻者。不
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武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
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
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
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
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偫。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
杨智远 第 2b 页
而无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
匹夫欲与上争衡也。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臣
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
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
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
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由余归德。今欲致
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
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

杨智远 第 3a 页

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
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
其俊杰指陈世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谬。施之当世
合时务。若此者亦无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
祖所以厉世磨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
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网。以为汉驱除。倒持太阿。授楚以柄。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武帝所
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
杨智远 第 3b 页
选举之法。取当世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求骐骥于市。而
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弃陈平之过。而获其谋。晋文召
天王。齐桓用其雠。无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一色成体谓之醇。黑白杂合谓之驳。欲以承平之法。治暴
秦之绪。犹以乡饮酒之礼理事军市也。今陛下既不纳天
下之言。又加戮焉。夫䳒鹊遭害。则仁鸟争逝。愚者蒙戮。则
知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
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偫臣皆顺承
上旨。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之所上书。陛下之所
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
矣。故
杨智远 第 4a 页
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
直臣而矫曲朝。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恶恶止其身。王章
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偫臣
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
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留意无逸
之戒。除不急之法。下无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
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且不急之法。诽
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方今君命犯而主
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建始
杨智远 第 4b 页
以来。日蚀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阴盛
阳微。金铁为飞。此何景也。汉兴以来。社稷三危。吕霍上官。
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
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骄逆。至于夷
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
臣易世则危。书曰。无若火。始庸庸。势陵于君。权隆于主。然
后防之。亦无及已。又言国舅王曼事。帝俱不纳。复上建三
统书曰。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
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锧横分。臣之愿也。守职
杨智远 第 5a 页
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
枥千驷。臣不贪也。故愿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当户
牖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无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
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臣闻存人所以
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昔者秦灭
二周。夷六国。隐士不显。逸民不举。绝三统。灭天道。是以身
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
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明著三统。示不独有
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
杨智远 第 5b 页
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人无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
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谷梁传言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
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后。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
后。礼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传曰。贤者子孙宜
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
皇天动威。雷风著灾。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
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诚
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
之名。与天无极。何者。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

杨智远 第 6a 页

后圣必以为则。不灭之名。可不勉哉。帝亦不报。于是有归
休之志。于戏。所谓臣之于君。再三谏而不从。则逃之。此岂
虚言哉。遂解衣挂冠东都门。纳官弃妻子去九江。恐国舅
摄之。易姓名为吴市门卒。以保其身。厥后求师慕道。访山
采药。多隐名山广谷之间。尝与张留侯子房执版唱无生
曲。以快其情也。访雁荡诸山。即会稽之南也。游南闽入支
提山。修鍊数年未就。为(阙)所触愤然曰。灵丹九转。愈久愈
精。何厌成功之晚。遂入仙霞山。即武夷之东也。徬徨乎无
杨智远 第 6b 页
人之境。逍遥乎尘埃之外。猿啼古木。虎啸幽岩。有竹曰瘦
腰。有草曰黄芽。灵苗异种。杂然莫能尽识。遂依岩结庵。坚
心苦志。辟谷餐松。慕学神仙。积有年矣。每望闽粤间。有紫
气颇异。复往建城。立坛修鍊未几。一日。山色溟濛。烟霞满
室。瑞气浮空。紫云盖覆于山顶。天乐嘹喨。有一神人语福
曰。空洞仙君至。须臾仙乐近。仙君临。福拜而迎之。仙君曰。
念子学道志坚。吾故下临。授汝外烧内鍊还返大丹之法。
九老仙都济世之文。汝可择名山。依法修鍊。方得成仙。言
竟而梅君谢焉。彩云散空。天乐自鸣。仙君乃隐隐而去。梅
君精视天文数日。下山行济世之法。无不灵验。初至鸡笼
杨智远 第 7a 页
山修鍊。被尸鬼相魔。次至毛竹洞。夜梦神人曰。此山非先
生修鍊之所。遂入演仙山修鍊。又为野火所烧。继往玉华
山修鍊。昔神人居焉。方欲修鍊。而偫贼四起。次至乌石山
修鍊。樵妇触之。梅君叹曰。道缘浅薄。障魔偫起。遂再行济
世之法。数年。至剑江西岭修鍊。一日。祥云瑞气覆于山巅。
开户视之。乃道师空洞君降。梅君拜而迎之。告道师曰。弟
子恭依师旨。广行济世之法。游历名山修鍊。多为魔苦。适
至于此。道师曰。汝之道缘在飞鸿山也。再授汝八神却魔
灵丹。乃召二光童子。控赤騣白马于山前。君可急乘马领
杨智远 第 7b 页
童。至飞鸿山精修。成功之日。吾当举汝。使汝骨像同升也。
言讫。道师隐于云中。梅君遂乘马领童。至飞鸿山。卓庵修
鍊千日。神游体外。丹光烛天。而道成矣。遂开炉出丹。一丸
祭天。天神收之。一丸祭地。地神护之。一丸自服。服讫。拜谢
天地毕。地神奏于三官。三官奏闻天阙。言西汉梅福成道
于飞鸿山。梅君乃乘白马领童。欲回九江。二童马前抚掌
吟诗。隐于山溪巨石之下。须臾红光射日。紫雾漫空。甘露
天花。一时飞降。云中仙乐嘹喨。金童持节。玉女执幡。力士
控鸾。侍仙捧诏。向梅君曰。天阙诏下。令汝乘鸾上升。梅君
杨智远 第 8a 页
拜谢天恩。弃马乘鸾。升天而去。白马坠于水中。自后飞鸿
山号曰梅仙山是也。山之西有坠马洲。三十里有遗鞭山。
山之下有登仙里。山之东溪有逃童石。骖马渡山之侧有
甘露源。山之后有天花岭。石上有花迹。自后乡人号曰癞
石岭是也。至今丹光隐伏犹存。山根有梅君道院。崇奉香
火。自后浮屠占之为居址。弃仙像。塑佛像。改名观音院。将
梅仙像移入开山堂安奉。郡之民相传只呼梅仙院。不从
其额。其院中有护法五圣公显灵。立庙院侧。人只呼作梅
君庙。梅君同其名。乃仙圣迹也。自汉至今。历二十二丙寅
杨智远 第 8b 页
矣。自元始中至今贞元二年丙申。计一千二百五十九年
不泯矣。时依建宁府梅仙堂传本。彼有梅山鍊丹之所。故
云尔。

* 卢道元

道元。贞元时人。学道于寒栖子。

** 太上肘后玉经方序

昔巢居子奉事东海青童君。以节苦心寂。奉师礼具。暑雨
祁寒。无懈无怠。仅二十年。乃口授元法。手录圣方。曰。若求
跨鹤升九霄。未易致也。若优游乾坤之内。守颢然之气。容
杨智远 第 9a 页
色不改。心目清朗。寿数百年不归。可得矣。然神仙秘术。不
可传失其人。长安年中。巢居子以寒栖子贤人也。使沐浴
斋戒。乃授其事。至贞元八年。寒栖子以余不揆陋微。游放
自适。所从来者。匪世俗之士。无声利之交。若天与之正性。
谓不虚授。乃传之。余以隐栖子文华之士。昔登上科。忽遗
驰骛。息心道门。仅六七年。其元法秘术。无不得之。而至理
之要。曾似未遇。顾余有此。遗礼留爱。久之而言。余知其志
士也。心忘爵禄。遁时称骚雅之什。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者
哉。必当羽化云飞。岂止龟鹤齐寿。宝历乙未岁。霞栖子卢
杨智远 第 9b 页
道元敬持太上八方絪缊元宝一轴。以授隐栖施君。敬之
哉。戒之哉。

* 孙智清

智清。太和寺茅山三观威仪道士。

** 请重赐敕禁止樵苏状

伏以华阳洞天。众真灵宅。先奉恩旨。禁断弋猎樵苏。秋冬
放火。四时祭祀。咸绝牲牢。自经艰难。失去元敕。百姓不遵
旧命。侵占转深。采伐山林。妄称久业。伏请重赐禁断。准法
获持。差置所由。切加检察。庶得真场严整。宫观获安。具元
杨智远 第 10a 页
禁疆界如前。

* 轩辕集

集。会昌时人。武宗好神仙。集以山人进。宣宗即位。流岭南。
居罗浮山。大中十一年复徵至长安。召问长生术。寻归罗
浮。

** 太霞玉书序

太上忘言。其次立言。流若卮言。民斯蔽矣。夫执形为有累。
无往而可祛。悟有为无元。随在而可诣。故天地以无名为
妙本。大道以抱一为真诠。应万汇而大象无形。体混成而
杨智远 第 10b 页
神功不宰。合符帝一。超入太信之根。孕元宗风。宏自元始
之㤅。逍遥齐物。则曰大鹏天籁。华盖隐元。则曰玉佩金珰。
得其意者。象帝之先。昧其真者。堕身于劫。独力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者。能几人斯。我皇唐大历之初。集栖朱明之野。
忽石楼前洞。圭[:#AS-FBEC:●]石然中开。视我灵文。成兹玉书。结空粲
以成篇。洞幽寥于无眹。凡我兆景。慎勿以执形求也。釐为
十有二章。统以太霞。盖究厥守中之道。原诸法象之宗云
尔。高上三元。能妙一而不穷。灵芝八景。本在身而非外。则
此之所云。皆为刍狗。

杨智远 第 11a 页

* 吴子来

子来。大中末道士。尝止成都只流县兴唐观。

** 写真自赞

不材吴子。知命任真。志尚元素。心乐清贫。涉历偫山。翛然
一身。学未明道。形惟保神。山水为家。形影为邻。布裘草带。
鹿冠纱巾。饵松饮泉。经蜀过秦。大道杳冥。吾师何人。瞩思
下土。思彼上宾。旷然无已。罔象惟亲。

寂尔孤游。翛然独立。饮木兰之坠露。衣鸟兽之落毛。不求
杨智远 第 11b 页
利于人间。绝卖名于天下。

* 薛幽栖

幽栖。道士。

** 太上洞元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叙

夫道者在于寂默虚无。心冥神契。经者资于书写传授。诵
咏宏畅。非寂默则莫能契道。非敷诵则无以宏经。虽宗辙
有殊。而体贯齐一。张之则异域。混之则同归。因道所以立
经。因经所以明道。道为经之本体。经即道之迹用。本迹相
明。体用元合。是以焕真文于空洞之上。开洪源于紫极之
馆。则三品真目。析偫方飞天之书。七部众经。播云篆光明
杨智远 第 12a 页
之迹。于是元始天尊坐于元都玉京紫微上宫。以三洞正
经居前。三大副经居后。道德二篇为辅弼。玉清隐书为教
主。且洞元灵宝。则三洞中洞之一部。无量度人。则中洞一
部之一卷。修习之法。则一部多门。讽诵之篇。则此卷为首。
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中拔祖宗。已身
得道。斯则巍巍大范。独步三清者哉。此经义旨冥奥。音韵
隐秘。皆申明大梵之理。非化诱常途之辞。故云上圣。已成
真人。通元究微。能悉其章。所以诵读者多焉。精达者鲜矣。
今不揆蠛蠓之力。强举千钧之重。直以凡下。裁断圣意。傥
杨智远 第 12b 页
亲奉元师。必冀蒙询诲。故为是叙。

* 李冲昭

冲昭。南岳道士。

** 南岳小录序

冲昭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临岳门。频访灵迹。唯求古来
旧记。希穷胜异之事。莫之有者。咸云兵火之后。其文散失。
遂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记。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
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贮箧笥。今据所得。上有五峰三涧。古
来宫观药院。至于历代得道飞升之流。灵异之端。撮而直
杨智远 第 13a 页
书。总成一卷。目为南岳小录。庶道侣游山。得之披览。粗知
灵迹之所自云。时壬戌岁冬十月序。

* 张冲虚

冲虚。后唐同光时太清宫道士。

** 上枯桧再生表

谨按濑乡记。此树枯来。莫知年代。自高祖神尧皇帝武德
二年。太上老君见于晋州羊角山。语樵人吉善行云。为报
唐天子。吾是尔远祖。亳州曲仁里是吾降生之地。有枯桧
重荣。唐祚永兴。高祖遂于羊角山置兴唐观。其地改为神
杨智远 第 13b 页
仙县。封羊角山为龙角。既至亳州。果有枯桧树复生。枝蓊
郁。后因安禄山僭号之时萎悴。及禄山殄灭。元宗翠华归。
奏枝叶复荣。今年十月中。又于其上再生一枝。约长二尺。
耸身直上。迥出淩虚。叶密枝繁。独异众木。

* 倪少通

少通。南岳道士。

** 玉清广福观碑铭(并序)


玉清观者。法玉清圣境而名。自吴及梁。相续重兴。汉文帝
之祀。苏真人耽自郴阳上升。众仙迎往元辰。曾游斯地。吴
杨智远 第 14a 页
大帝之代。葛仙翁元在句容受道。炼丹于涌泉。亦经于此。
不独实录。具在仙籍。左右灵踪。古今不泯。赤松山畔。曾闻
叱石之羊。王乔岭前。昔现飞凫之履。乡邻白鹤。有傅翁得
道之岩。境接赤乌。即施君住宅之址。社连金阙。洞秀玉华。
草木长春。烟云迥秀。黄精遍野。白朮盈川。(阙)监临杨元德。
门人王太清。心营半载。箕敛万缗。山现良材。地呈贞础。林
麓听丁丁之响。庭除观矻矻之功。法天上之皇都。布凡间
之紫府。(阙)铭曰。

观本无名。古仙像成。会朝金阙。遂法玉清。宝殿缔搆。祥云
杨智远 第 14b 页
送迎。元功福荫。普寿函生。玉清圣化。栖隐名贤。诱彼英信。
搆兹良缘。福流旷劫。功逮幽元。解释罗酆。神登九天。栖神
之乡。邻有冲阳。其道不宰。载之无疆。洞馨兰菊。林翥鸾凰。
表瑞旌祥。福资圣唐。仰观洞府。灵路稀有。荡涤妖氛。资崇
禄寿。太清太虚。建功不朽。名载碑珉。天长地久。

** 太一观董真人殿碑铭(并序)


原夫自然生道。道生太一。太一生二仪。二仪既立。衒明三
景。三景列像。以均四气。四气氤氲。潜配五行。五行相属。而
声六律。六律爰叙。以旋七政。七政将平。而定八方。八方布
杨智远 第 15a 页
设。是为九宫。九宫各据。周罗十极。十极剖判。而成万汇。万
汇既终。返乎太乙。即太子孕灵之道。变化还元妙用虚无
之旨也。混沌既分。张乾裹坤。中有太乙。虚无之尊。腾辟二
气。散为真根。清浊异体。元牝通门。道德之祖。自然之孙。即
太乙真精灌溉之理矣。右月左日。光轮星质。大游小游。分
纲列职。照运寰区。定临凶吉。寒暑数迁。灾福靡失。唯德可
顺。唯道无窒。即太乙神处变迁之用矣。动静杳冥。中含一
精。冲和纯粹。天清地宁。统贯三才。神灵谷盈。春发夏养。秋
合冬成。逐道开布。万化俱生。即太乙神气覆育之道矣。紫
杨智远 第 15b 页
清之上。玉皇御中。有太乙之府。上台之宫。宫有九署。三官
所宗。太乙真人。太伯仙翁。定生丹籍。落死北酆。统制万灵。
元化无穷。即太乙掌符录权总之化也。故阴阳不测之谓
神。神者太乙之祖气也。是以一大谓之天。故经云。象帝之
先。即元元之首矣。庐山真人殿者。按仙传。即太乙真人隐
化之所治也。连虎溪福地。按咏真洞天。上应仙曹。下通阴
府。真人逐代降世。魏末晋初。孕灵于闽川侯官。寓姓董氏。
名奉字君异。托迹混时。行仁布惠。活士燮于交址。救屈女
于柴桑。种杏拯民。苏苗降雨。摄欺(阙)以威虎。归贞信以轻
杨智远 第 16a 页
金。验太乙丹符。知非常道。散无功谷帛。远非常名。真人久
处下方。将朝上界。以晋永嘉元年三月十五日。感上帝锡
命曰。太乙真人。历居凡世。功满三千。可任碧虚上监。仍掌
吴楚人民生死之文。罪福之籍。旌幢降处。千条之蜺影盘
空羽驾行时。万朵之仙花出洞。竟望天门。隐隐而上。即知
圣人遁世。俗眼何辽。千载累功。一朝现化。暨乎风遗今古。
事有改迁。道隐时讹。民嚣淳散。巨唐天宝初。制下重加葺
修。后值世更。屡经兵火。山口半里。额挂卑祠。少通幸憩名
山。访兹圣境。榛芜隘道。荆棘漫穹。水石乱基。狸鼠交穴。目
杨智远 第 16b 页
淩幽谷。对百鸟伤嗟。情断孤云。听流泉呜咽。默然愤志。誓
续真风。与弟德规。力勤三祀。形忘疲倦。手觉胼胝。乃遇韩
王。节镇江城。仁沾野泽。减有馀之俸。助无罄之缘。匠运斧
斤。基圆殿宇。时感松凝甘露。山吐灵光。沼绽交莲。林抽合
竹。祯祥异事。郡国咸惊。即今上皇帝膺嗣明堂。丕图宝位。
尧云四布。舜日广昭。仰紫气于函关。重光道德。敬朱鬃于
羊角。继肃乾坤。文明丕彰。无为自化。保大十一载。遣北苑
使董源。支庆王帑藏钱物计三百万。大建仙宫。造四殿五
堂。重门诸厦。都一百三十间。正宇塑五十九品真容。莫不
杨智远 第 17a 页
山见良材。岩呈异础。工勤商伯。匠巧般输。神助萦劳。元资
夙智。首尾四稔。备用都周。繇是梁竦虹躯。檐飞凤翅。风摇
金铎。岩洞响清。日映朱栏。松筠影翠。丽移昆岛。景象蓬瀛。
瀑注方池。称养琴高之鲤。云铺謺砌。宜升索靖之凫。九水
民欢。五峰灵畅。山灯夜照。岩香晓喷。文武星攒。缁黄云集。
宝台斋建。霞分红杏之原。绀殿晨开。光射白莲之顶。鲸鲵
锁跃。簨簴龙吟。灵应九霄。道传万古。功褾丹雀。善记罗酆。
福利幽阴。神超静冶。冀扶帝座。长庆皇宫。少通受业朱陵。
叩兴真迹。非邀名誉。贵显元猷。愧无夙契之人。直纪象先
杨智远 第 17b 页
之德。用刊贞石。永固仙坛。诚恳诚欢。勉为铭曰。

元黄未判。大道爰升。太乙将兆。万化俱兴。为而不恃。得而
不矜。日用匪测。混然常澄。无象有象。非真是真。道既设教。
德乃通神。功动幽壤。福慧生人。圣恩不泯。等劫长春。皇化
元化。真功神功。灵光出谷。仙花散空。殿云香霭。坛星灯红。
天长地久。算福无穷。江岭瓯闽。高仙混尘。丹生冥腐。杏拯
孤贫。遗风碧洞。流香紫宸。感乎圣德。像化咸新。湓水城南。
咏真天北。晃晃真宫。巍巍圣德。道合昌时。灵扶睿国。自晋
流唐。元功靡测。日月轮明。人生万遍。山无改迁。化有更变。

杨智远 第 18a 页

杏拥仙坛。香喷宝殿。实谓瀛洲。飞来岳面。山锁平原。亭台
秀丽。甘露凝松。祥云绕砌。天上何殊。人间莫继。化奖元风。
百千万岁。唐保大十二年岁次乙卯十一月记。

* 王栖霞

栖霞一名敬真。字元隐。七岁以神童及第。天祐时避乱南
渡为道士。徐知诰辅吴。召至金陵。馆于元观馆。升元初加
金印紫绶。赐号元博大师。又加号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
年六十二。

杨智远 第 18b 页

** 灵宝院记

粤灵宝者。空洞赤书之秘号也。郁勃自然。生天地先。运无
为德。被有为作。是以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德者乾坤之大
生。功者生三中利益也。苟德以润身。功能济物。即示轻举
如蹑归径。革喧嚣于蜕脱耳。且校籍所载。真迹所存。有非
常人。立非常功。遂历古今。芳猷不绝。茅东卿棣鄂。以直道
仕。恺悌立身。周物者智。乐静者仁。去党咸阳。初依恒岳。寻
栖此山。介然掩躁。克奉元寂。陶然若朴。惟德动天。遽绣衣
持九锡之文。芝盖导三清之路。元鹄下盘。感应无昧。斯积
业夙习之感哉。缅维异代同途。继踵美迹者。谅我公矣。公
杨智远 第 19a 页
以践履德业。游泳忠信。松高韵远。玉真芒寒。景钟麟史。台
构袭迹。凤池龙节。雁序分宠。致君一匡。锡我所履。威临铁
瓮。贵拥朱轮。智发未萌。道了得一。蒲鞭举而过改。桑附谣
而政遐。谓我无欲民朴。我无为民化。法黄老而熙帝载。考
始制而宏象教。乃顾名都。更植世福。灵宝院者。梁天监岁
贞白陶先生宏景所创也。始本昭真其号焉。紫阳观即长
史宅界于东。小茅岭雷平山列于南。钟山西朝焉。良常北
卫焉。其馀胜概偫阜。若众星之环拱。不可殚论。先是迥台
层汉。攸阁匝云。秘三洞璚文。集丹邱羽客。门人周仙君子
杨智远 第 19b 页
良勤修于是。崇习元风。鍊金石身。腾烟霞辙。时移代夐。瓦
木之功寖泯。及唐太和中。太尉赞皇李公。每瞻遗躅。屡构
遐缘。门师道士孙智清。复讨前址。再建是院。寻诸旧号。额
曰灵宝。尔后既遇兵焰。灵致煨烬。荆棘相森。凡材围长。狐
兔往焉。刍荛往焉。弗芟弗薙。历五十载矣。栖霞冑叨素业。
幼专不息。虽童丱获名。而屡厄兵难。迹不遑处。遗构殆空。
断梗杳泊。自北徂南。幸托元化。遐钦兹境。聿谐所适。乃励
畚锸。忘暂劳。砌坛植松。结茅庇拙。纫兰饵术。愿言终遁。俄
奉先齐王旨。命出居会府。齿朝修事。沐浴恩遇。扬历馆仞。

杨智远 第 20a 页

甄道衔。表命服。再琯再籥。是埏是镕。洎我公移镇是邦。自
以风痹厥躬。告从谷隐。公遂舍俸钱一百万。俾于旧基。别
崇利有。禀命之际。亹亹勉励。夙夜匪懈。思竭克勤。冀荷恩
教。噫。事难谋始。智寡周防。且虎视非一雀之图。而雀终噪。
蟾盈非片云可同。而云或掩。时哉理非契也。非台曜览幽。
几止终废。繇是度揆经营。月期日就。博邀执斲。量材取制。
墙茨必襄。图蔓必薙。平瓦砾以等阜。屏豺狼而断偫。力工
约万。绵岁靡期。剞劂督奇。丹艧耳[:#AS-FBED:●]酋妙。造正殿三间。中
杨智远 第 20b 页
塑灵宝天尊景从。砌坛三级。三门三间。环绕廊庑。一十六
间。并葺坏整颓。降真堂续连于内。重新沼沚。再筑垣墙。东
北隅即忠义太保。公之季弟。先于旧阁基建瑞像殿。三间
两厦。中塑羊角山应现老君。西南隅向曰三官堂。三间塑
像。岌岌其状。亭亭其势。金碧其饰。轮奂其映。瓦謺鸳翠。甍
差凤翘。睟容礼而若眄。侍卫瞻而乍愕。旌幢翻翻。云鹤軿
軿。薱侔崛起。异疑飞来。非我公愿力斯应。象教斯感。即荒
卤之域。安欻睹壮丽乎。足使真风永布。灵致恒芬。配天地
而齐寿。总山川而介福。噩噩烈烈。可久可大。栖霞智惭绝
妙。才非述作。盖受恩于始。受命于此。谒诚竭虑。迨兹成功。
聊实
杨智远 第 21a 页
记于质文。呈台览而刊于将来也。时太和三年重光单阏
岁九月乙酉朔九日癸巳谨记。

* 山元卿

元卿。紫阳真人。

** 新宫铭

良常西麓。源泽东泄。新宫宏宏。崇轩䡾䡾。雕珉盘础。镂檀
竦楶。碧瓦鳞差。瑶阶肪截。阁凝瑞雾。楼横祥霓。驺虞巡徼。
昌明捧闑。珠树规连。玉泉矩泄。灵飙遐集。圣日俯晰。太上
游储。无极便阙。百神守护。诸真班列。仙翁鹄立。道师冰洁。
杨智远 第 21b 页
玉成浆馔。琼为糜屑。桂旂不动。兰幄互设。妙乐竞奏。流铃
间发。天籁虚徐。风箫冷彻。凤歌谐律。鹤舞会节。三变元云
九成绛雪。易迁徒语。童初讵说。为毁乾坤。自有日月。清宁
二百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