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九二六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六

卷九二六 第 1a 页
 吴筠(二)

** 形神可固论

余常思大道之要。元妙之机。莫不归于虚无者矣。虚无者。
莫不归于自然矣。自然者。则不知然而然矣。是以自然生
虚无。虚无生大道。大道生氤氲。氤氲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万物剖氤氲。一㤅而生矣。故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
宁。长而久也。人得一㤅。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
为嗜欲之机所速也。故元和经云。人绝十二多少。抱宗元
一。可得长生。又王京山经云。常念餐元精。鍊液固形质。胎
卷九二六 第 1b 页
息静百关。寥寥究三便。泥丸洞明景。遂成金华仙。此可与
天地齐寿。日月齐明矣。其门大开。无人解入。岂不哀哉。余
虽不才。辄敢为论。见此碌碌之徒。区区之辈。在道门者。不
知有守道服㤅养形守神金丹之术。或国之重臣。匡扶社
稷。在于儒典。禄位弥高。不知有摄养之术。易形之道。反精
之规。却补之妙。多见使形体枯槁。不终其寿。实可伤哉。余
今辄论先贤之故事。列以五章。不才足比之为文。词不足
询之为议。略述大体是非之道。今守道者取虚无自然。正
卷九二六 第 2a 页
真之一。服㤅者知两半之前。胎息之妙。绵绵若存尔。淘去
三尸。日满上升。元中之至。合丹药者鍊铅取金。化石为水。
黄芽河车。神室壳矣。制伏水银。而为金丹。刀圭入口。天地
齐年。悟则明矣。迷为词繁。惟后学者审而消息。万不失一。
庶品同修。感而不应。得之者闭兑。寻之者静思。何虑节符
不契大道萌生者哉。

** 神仙可学论

洪范向用五福。其一曰寿。延命至于期颐。皇天犹以为景
福之最。况神仙度世。永无穷乎。然则长生大法。无等伦以
卷九二六 第 2b 页
俦拟。当代之人。忽而不尚者何哉。尝试论之。中智已下。逮
乎民氓。与飞走肖翘同。其自生自死。昧识所求。不及闻道。
则相与大笑之。中智已上。为名教所检。区区于三纲五常。
不暇闻道。而若存若亡。能挺然竦身。不使恒情汨没。专以
修炼为切务者。千万中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
隐。故举俗罕闻其行。悲夫。昔桑矫问于涓子曰。自古有死。
复云有仙。何如。涓子曰。两有耳。夫言两有。则理无不存。理
无不存。则神仙可学也。嵇公言神仙以特受异气。禀之自
然。非积学之所能致。此未必尽其端矣。有不因修学而自
卷九二六 第 3a 页
致者。禀受异气也。有必待学而后成者。功业充也。有学而
不得者。初勤而中惰。诚不终也。此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
一贯推之。人生天地中。殊于众类明矣。感则应。激则通。所
以耿恭援刀。平陆泉涌。李广发矢。伏石饮羽。精诚在于斯
须。土石应犹影响。况丹恳久著。真君不为潜运乎。潜运则
不死之阶立致矣。孰为真君。则太上也。为神明宗极。独在
于窈冥之先。高居紫微之上。阴骘兆庶。诗称上帝临汝。书
曰天鉴孔明。福善祸淫。不差毫末。而迷误之子。焉测其源。
日用不知。背本向末。故远于仙道者有七焉。近于仙道亦
卷九二六 第 3b 页
有七焉。当世之士。不能窥妙门。洞幽赜。雷同以泯灭为真
实。生成为假幻。但所取者性。所遗者形。甘之死地。乃谓常
理。殊不知乾坤为易之韫。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形气为性
之府。形气败则性无所存。性无所存。则于我何有。此远于
仙道一也。其次谓仙必有限。竟归沦堕之弊。彼自昏于智
察。则信其诬罔。讵知块然之有。起自寥然之无。积虚而生
神。神用而孕气。气凝而渐著。累著而成形。形立神居。乃为
人矣。故任其流遁则死。返其宗源则仙。所以招真以鍊形。
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鍊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
卷九二六 第 4a 页
之得道。道固无极。而仙岂有穷乎。举世大迷。终于不悟。远
于仙道二也。其次强以存亡为一体。谬以道识为悟真。云
形体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乃厌见有之质。谋将
来之身。安知入造化之洪炉。任阴阳之鼓铸。游魂迁革。别
守他器。神归异族。识昧先形。犹鸟化为鱼。鱼化为鸟。各从
所适。两不相通。形变尚莫之知。何况死而再造。诚可哀者。
而人不哀。远于仙道三也。其次以轩冕为得意。功名为不
朽。悦色耽声。丰衣厚味。自谓封殖为长策。贻后昆为远图。
焉知盛必衰。高必危。得必丧。盈必亏。守此用为深固。置清
卷九二六 第 4b 页
虚于度外。肯以恬智交养中和。率性通真为意乎。此远于
仙道四也。其次强盛之时。为情爱所役。班白之后。有希生
之志。虽修学始萌。而伤残未补。靡蠲积习之性。空务皮肤
之好。窃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实。不除死籍。未载元箓。岁月
荏苒。大期奄至。及将殂谢。而怨咎神明。远于仙道五也。其
次闻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年。遂汲汲于炉火。孜孜
于草木。财屡空于八石。药难效于三关。不知金液待诀于
灵人。芝英必滋于道气。莫究其本。务之于末。竟无所就。谓
古人欺我。远于仙道六也。其次身栖道流。心溺尘境。动违
卷九二六 第 5a 页
科禁。静无修持。外邀清誉之名。内蓄奸回之计。而人乃可
欺。神不可罔。远于仙道七也。其次性耽元虚。情忘嗜好。不
求荣显。每乐清闲。体气至仁。含宏至静。栖真物表。超迹岩
峦。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其次希高敦古。
刻志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不顾。知声色能伐性。捐
之而不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窒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
真。近于仙道二也。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府。以
忠贞而奉上。以仁义而临下。宏施博爱。内莹清澈。外混嚣
尘。恶杀好生。近于仙道三也。其次潇洒荜门。乐贫甘贱。抱
卷九二六 第 5b 页
经济之器。泛然若虚。洞古今之学。旷然若无。爵之不从。禄
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此近于仙道
四也。其次禀颖明之姿。怀秀拔之节。奋忘机之旅。当锐巧
之师。所攻无敌。一战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
致真。近于仙道五也。其次追悔已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
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
亡而正在。轗轲不能移其操。諠哗不能沦其虑。惟精惟微。
积以成著。其近于仙道六也。其次至孝至贞。至义至廉。按
真诰之言。不待学修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
卷九二六 第 6a 页
以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已。人见其没。道使之存。如此之
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此例自然。近于仙
道七也。取此七近。放彼七远。谓之拔陷区。出溺途。碎祸车。
登福舆。始可与涉神仙之律矣。于是识元命之所在。知正
气之所由。虚凝淡漠怡其性。吐纳屈伸和其体。高虚保定
之。良药匡辅之。使表里兼济。形神俱超。虽未得升腾。吾必
知挥翼丹霄之上矣。夫道无形无为。有情有性。故曰人能
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无负道。渊哉言乎。世情谓道
体元虚。则贵无而贱有。人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讵知
卷九二六 第 6b 页
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故空寂元
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若但以
虚极为妙。不应以吐纳元气。流阴阳。生天地。运日月也。故
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是以覆载长存。仙圣不灭。故谓
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宇宙之广。万物之殷。为吾存
也。若烟散灰灭。何异于天倾地沦。彼自昭昭。非我所有。故
曰死者。天人荼毒之尤也。孰能褒大德。黜荼毒。拂衣绝尘。
独与道邻。道岂远乎哉。行斯至矣。夫至虚韫寂。待感而灵。
犹金石含响。待击而鸣。故豁方寸以契虚。虚则静。凭至静
卷九二六 第 7a 页
以精感。感则通。通则宇宙泰定。天光发明。形性相资。未始
有极。且人之禀形。模范天地。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
所居。各有所主守。存之则有。废之则无。有则生。无则死。故
去其死。取其生。若乃讽太常之金书。研洞真之玉章。集帝
一于绛宫。列三光于紫房。噏二曜之华景。登七元之灵纲。
道备功全。则不必琅玕大还而高举矣。此皆自凡而为仙。
自仙而入真。宜与道合。谓之神人。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
光。出化机之表。入大漠之乡。无心而元鉴。无翼而翱翔。嬉
明霞之馆。宴羽景之堂。欢齐浩劫。而福无疆。寿同太虚。而
卷九二六 第 7b 页
不可量。此道布在金。安可轻宣其奥密乎。受学之士。宜启
玉检。以探其秘焉。又儒墨所崇。忠孝慈仁。仙家所尚。则庆
及王侯。福荐祖考。祚流子孙。其三者孰与为大。呜呼。古初
不可得而详之。羲轩以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
不有。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见闻。古今得之者。皎皎如
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哉。

** 金丹

金丹大药。文字纵载。互有隐显。看文不如口诀。口诀不如
眼见。眼见不如手传。然修身未合其真。且须宗元一㤅。其
卷九二六 第 8a 页
药也。金土配乾坤。龙虎生骨髓。魂魄为夫妇。龟蛇二女子。
午神本四位。三㤅还守二。法象得成龙。姹女因留止。为得
铅中金。兼得石中水。节序奉行。日月合轨。贤者待行道。北
方水金是。赫然还丹成元黄。焕烂熻赩。焜煌炜煜。日月五
星。不足比其光泽也。生阴长阳。变化无伦。翱翔碧落。纵旷
元漠。飘飘大素。归虚反真。体造化之所成。以刀圭入口。共
天地齐寿。可与鸡犬同飞。室宅拔上。谓之灵圣真人感应
也。

** 养形

卷九二六 第 8b 页

夫人未有其兆。则天地清宁。剖道之一㤅。承父母馀孕。因
虚而生。立有身也。有一附之。有神居之。有㤅存之。此三者
递相成。可齐天地之寿。共日月而齐明。何者。为修身慎行。
助育元㤅。胎息藏府。存神想思。含虚守无。宗皇之一。西升
经曰。知一万事毕。则神形也。抱朴子曰。人不知养生。焉能
有为生。人不曾夜行。焉知有夜行。故知养神修身者寿老。
弃神爱欲者中夭也。莫逆理而为事。败长久之佳珍。阴阳
之道。以有此身。身含形。神全一。心动则形神荡。欲不可纵。
纵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伤。伤者无返期。朽者无生理。

卷九二六 第 9a 页

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则百骸理。则万化安。若人遗行。不可
为之年。或恐力不可致。何者。若铸顽冰以为宝镜。驾石舟
以泛波澜。非鬼神能助之。非天地能运之。况人受道㤅。则
剖得神。分得一。有此形骸。而不能守养之。但拟取馀长之
财。设斋铸佛。行道吟咏。祈祷鬼神。以固形骸。还同止沸加
薪。缉纱为缕。岂有得之者乎。形之与神。常思养之。自以色
声香味。以快其情。以惑其志。以乱其心。此三者。败身逆道。
亡形沈骨。丧身之所由生者也。

卷九二六 第 9b 页

** 服㤅

夫元㤅之术。上古已来。文墨不载。须得至人。歃血立盟。方
传口诀。只如上清禁诀。玉函隐书。百家诸子。诰传词文。乃
至老君秘旨。内外黄庭。灼然不显不露。五千真文略述。只
言元牝门。谓天地根。似显枝叶。本蒂深密。每寻诸家㤅术。
及见服㤅之人。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余生好道术。志
在元和。每见道流。皆问无事。千说万别。互有多般。或食从
子至午。或饮五牙之津。或吐故纳新。仰眼伸足。或餐日月。
或闭所通。又加绝粒。以此寻之。死而最疾。何者。为攻内受
外。故速死也。抱朴子曰。两半同升合成一。大如弹丸黄如
卷九二六 第 10a 页
橘。就中佳味甜如蜜。尔牢持之谨勿失。子若得之万事毕。
是以㤅之为功。如人之量器。如水之运流。堤壤则水下流
矣。闭通则㤅不居矣。但莫止出入自然之息。胎鍊精神。固
其太和。含其大道。若明胎息。则晓元㤅。胎息兴元㤅同也。
道德经曰。可以却走马以粪。如婴儿之未孩。故龟甲经曰。
我命在我不在天。不在天者。谓知元㤅也。人与天地。各分
一㤅。天地长存。人多夭逝。何也。谓役㤅也。㤅者神也。人者。
神之车也。神之室也。神之主人也。主人安静。神则居之。躁
动。神则去之。神去则身死者矣。

卷九二六 第 10b 页

** 守道

夫道者。无为之理体。元妙之本宗。自然之母。虚无之祖。高
乎盖天。深乎包地。与天地为元。与万物为本。将欲比并。无
物能等。意欲测量。无处而思。于混成之中。为先不见其前。
毫釐之内。为末不见其后。一人存之。不闻有馀。天地存之。
不闻不足。旷旷荡荡。渺渺漭漭。人能守之。天地如掌。故岐
伯曰。上古之人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
居有度。为而不为。事而无事。即可柔制刚。阴制阳。浊制清。
弱制强。如不退骨髓。方守大道。大道者。多损而少益。多失
卷九二六 第 11a 页
而少得。益之得之。至真之士也。益者益形。得者窈冥。得此
窈冥。感通神明。说苑曰。山之高。云雨起。水之深。鱼鳖归。人
守道。福自至。

** 心目论

人之所生者神。所托者形。方寸之中。实曰灵府。静则神生
而形和。躁则神劳而形毙。深根宁极。可以修其性情哉。然
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本。莫甚于兹。故假心目而发
论。庶几于遣滞清神而已。且曰。心希无为。而目乱之。乃让
目曰。予欲忘情而隐逸。率性而希夷。偃乎太和之宇。行乎
卷九二六 第 11b 页
四达之逵。出乎生死之域。入乎神明之极。乘混沌以遐逝。
与汗漫而无际。何为吾方止。若且视。吾方清。若且营。览万
象以汨予之正。悦美色以沦予之精。底我邈邈于无见。熙
熙于流眄。摇荡于春台。悲凉于秋甸。凝燕壤以情竦。望吴
门而发变。瞻楚国以永怀。俯齐郊而泣恋。繄庶念之为感。
皆寸眸之所眩。虽身耽美饰。口欲厚味。耳欢好音。鼻悦芳
气。动予之甚。皆尔之谓。故为我之尤。职尔之由。非尔之怼。
而谁之仇乎。目乃忿然而应之曰。子不闻一人御域。九有
承式。理由上正。乱非下忒。故尧俗可封。桀众可殛。彼殊方
卷九二六 第 12a 页
而异类。犹咸顺乎帝则。统形之主。心为灵府。逆则予舍。顺
则予取。嘉祥以之招。悔吝以之聚。故君人者制理于未乱。
存道者克念于未散。安有四海分崩。而后伐叛。五情播越。
而能贞观者乎。曷不息尔之机。全尔之微。而乃辨之以物
我。照之以是非。欣其荣。戚其辱。畅于有馀。悲于不足。风举
云逝。星奔电倏。纷纶鼓舞。以激所欲。既汨其真而混其神。
乖天心而悖天均。焉得不溺于造物之景。迷于自然之律
哉。故俾予于役。应尔之适。既婴斯垢。反以我为咎。嗟乎嗟
乎。何弊之有。心乃愀然久焉。复谓目曰。顾予与尔。谁明其
卷九二六 第 12b 页
旨。何隐见之隔。而元同若此。既庶物之为患。今将择其所
履。相与超尘烦之疆。陟清寂之乡。餐颢气。吸晨光。咀瑶华。
漱琼浆。斯将期灵化于羽翼。出云霞而翱翔。上升三清。下
绝八荒。托松乔以结友。偕天地以为常。何毁誉之能及。何
取舍之足忘。谅予图以若兹。其告尔以否臧。目曰。近之矣。
犹未为至。若然者。所谓欲静而躁随。辞埃而滓袭。闇乎反
本之用。方邈然而独立。夫希夷之体也。卷之无内。舒之无
外。寥廓无涯。杳冥无对。独捐兹而取彼。故得小而遗大。忘
息阴以灭影。亦何逃于利害。伊虚室之生白。方道德之所
卷九二六 第 13a 页
载。绝人谋于未兆。乃天理之自会。故元元挫锐以观妙。文
宣废心而用形。轩帝得之于罔象。广成契之于杳冥。颜回
坐忘以大通。庄生相天而能精。历众圣以稽德。非智谋之
是营。盖水息澜而映澈。尘不止而鉴明。未违世以高举。亦
方寸之所宁。故能泊然而常处。感通而斯出。不光而曜。不
秘而密。冥始终而谁异。与万物其为一。因而靡得。是以罔
失。诚踵武于坦涂。可常保于元吉。若弃中而务表。乃微往
而不窒。其故何哉。水积而龙蟠。林丰而兽居。神栖于空洞。
道集于元虚。苟不刳其所有。焉能契其所无。非夫忘形静
卷九二六 第 13b 页
寂。瑕滓镜涤。元关自朗。幽键已辟。曷可度于无累焉。不然。
安得驾八景。升九霄。睹金阙之煌煌。步紫庭之寥寥。同浩
劫之罔极。以万椿为一朝。予心于是释然于众虑。凝澹于
前豫。澄之而徐清。用之而不遽。致谢于目曰。幸我以善道。
宏我以至言。觉我以大梦。启我以重元。升我以真阶。纳我
以妙门。纵我于广漠之野。游我于无穷之源。既匪偫而匪
独。亦奚静而奚喧。协至乐之恒适。抱真精而永存。遣之而
无遣。深之而又深。通乎造化之祖。达乎乾坤之心。使我空
欲视于目盲之外。塞将见于元黄之林。睹有而如见空寂。

卷九二六 第 14a 页

闻韶而若听谷音。与自然。而作侣。将无欲以为朋。免驱驰
于帝主。保后天之所能。窒欲于未兆。解纷于未扰。忘天壤
之为大。忽秋毫之为小。处寂寞而闻和。潜混溟而见晓。应
物于循环。含光而闭关。飘风震海。迅雷破山。滔天焚泽。而
我自閒。彼行止与语默。曾何庸思于其间哉。

** 守神

夫人生成。分一㤅而为身。禀一国之象。有㤅存之。有神居
之。然后安焉。身者道之器也。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奈何人
卷九二六 第 14b 页
得神而不能守之。人得㤅而不能采之。人得精而不能反
之。已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祐。按黄帝书云。人因积㤅
以生身。留胎止精可长存。天年之寿。昭昭著矣。抱朴子曰。
自古人移遗却妻。今世人移遗却身何也。谓不解反精采
㤅。故遗也。且一阴一阳。天地之道。男不可无妇。女不可无
夫。男女阴阳。皆合大道。不节则失理。亡形沈骸。且据老君
秘旨。内外黄庭。上清禁诀。玉函隐书。黄帝赤文。冲和子真
诀。灼然有阴阳之道昭矣。秘旨曰。吾不敢为主复为客。慎
勿临高自投掷。促存内想闭诸隙。正卧垂囊兼偃脊。四合
五合道自融。吸精吐㤅微将通。袅袅灵柯不复空。时时玉
卷九二六 第 15a 页
垒补前功。补之之道将如何。元牝之门通且和。溯流百脉
填血脑。夫妻俱仙此其道。欲求长生寿无极。阴户开时别
消息。又按太阳子谷阴女曰。我行青龙与白虎。彼行朱雀
及腾蛇。东九西七。南三北五中居一。反精采㤅。而补我身。
虚入实出。甄我藏府。即可寿无涯矣。阴符经曰。经冬之草。
覆之不死。露之见伤。火生于木。祸发必剋。精生于身。精竭
而死。人之㤅与精神。易浊而难清。易闇而难明。知之修鍊。
实得长生。岂不见鲸鱼失水。被蝼蚁之所食。人不守神。被
虫蛆之所溃。得道者鱼。常游于泽则不涸。人若常固于㤅。
卷九二六 第 15b 页
则不死矣。人皆好长生。而不知有益精易形。人皆畏其死。
而不知有守神固㤅。能依此者。子无丧父之忧。弟无哭兄
之患。则不可握无形之风。捕无见之物。天年之寿。自然而
留矣。

** 元纲论

曰道至无而生天地者也。天动也。而北辰不移。含虚不亏
焉。地静也。而东流不辍。兴云不竭焉。故静者天地之心也。
动者天地之气也。心静气动。所以覆载而不极欤。通乎道
者。心宁以同于道。气运以存其形。不为物之所诱。是之谓
卷九二六 第 16a 页
至静者也。本无神也。虚极而神自生。本无气也。神运而气
自化。气本无质。凝委以成形。形本无情。动用以亏性。故生
我者道也。灭我者情也。情亡则性全。性全则形全。形全则
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王。神王则气灵。
气灵则神超。神超则性彻。性彻则反覆通流。与道为一。可
使有为无。实为虚。与造物者为俦矣。道不欲有心。有心则
真气不集。不欲苦志。若志则客邪来舍。在于平和恬淡。澄
静精微。虚明含元。有感必应。应而勿取。真伪斯分矣。故我
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无物不邪。邪正之来。在
卷九二六 第 16b 页
我而已。惟鍊凡至于仙。炼仙至于真。炼真合于妙。合妙同
乎神。神与道合。即道为我身。所以升玉京。游金阙。能有能
无。不终不殁矣。宗元子曰。吾尝谓神仙有可学之理焉。夫
有不学而自至者。禀异气也。必学而后成者。功业充也。学
而不得者。初勤终怠也。故远于仙者。近于仙者。各有七焉。
形气为性之府。形气毁。则性无所存。性无所存。则我何有。
此远于仙者一也。或谓仙必有限。归于沦坠。此远于仙者
二也。或谓形体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安知入造
化之洪炉。任阴阳之鼓铸。此远于仙者三也。或谓轩冕为
卷九二六 第 17a 页
得意。功名为不朽。悦色耽声。丰衣厚味。此远于仙者四也。
强盛之时。为情爱所役。及斑白之后。习学始萌。而伤残未
补。窃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实。此远于仙者五也。汲汲于炉
火。孜孜于草木。此远于仙者六也。动违科禁。静无修习。此
远于仙者七也。若夫耽元虚。寡嗜欲。体含至静。以无为为
事。此近于仙者一也。剪阴贼。植阴德。惩忿损欲。齐毁誉。修
清真。此近于仙者二也。身居禄位。心游道德。仁慈恭和。宏
施博爱。此近于仙者三也。爵之不从。禄之不爱。恬然以摄
生为务。此近于仙者四也。静以安身。和以养神。精以致真。
卷九二六 第 17b 页
此近于仙者五也。失于壮齿。收之晚节。以功补过。以正易
邪。惟精惟微。积以成著。此近于仙者六也。忠孝清廉。不待
学而自得。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此近于仙者七也。取
七近。放七远。是为援陷区出溺涂者也。

**  化时俗章

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
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浇淳之异。尧桀治乱之
殊者何也。夫道德无兴衰。人伦有否泰。古今无变易。性情
有推迁。故运将泰也。则至阳。真精降而为主。贤良辅而奸
卷九二六 第 18a 页
邪伏矣。时将否也。则太阴纯精升而为君。奸邪弼而贤良
隐矣。天地之道。阴阳之数。故有治乱之殊也。所以古淳而
今浇者。亦犹人幼愚而长慧也。婴儿未孩。则上古之含纯
粹也。渐有所辨。则中古之尚仁义也。成童可学。则下古之
崇礼智也。壮齿多欲。则季世之竞浮伪也。变化之理。时俗
之宜。故有浇淳之异也。覈其所以。原其所由。子以习学而
性移。人以随时而朴散。虽然。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
理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义方失则师友不
可训。道德丧则礼乐不能理。虽加以刑罚。益以鞭楚。难制
卷九二六 第 18b 页
于奸臣贼子矣。是以示童蒙以无诳。则保于忠信。化时俗
以纯素。则安于天和。故非执道德以抚人者。未闻其至理
者也。

**  明道德章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
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
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
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
此之谓道也。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
卷九二六 第 19a 页
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
穷。偫生不知藉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
德也。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
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
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
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眹。谓之自然。自然
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  道无弃物章

或问曰。物自道生。道无弃物。何独得道者灵长。失道者灭
卷九二六 第 19b 页
亡乎。愚应之曰。夫龙之与鱼。同育于水。明之与暗。俱生于
道。龙则兴云施雨。出有入无。鱼则在藻而乐。失泉而枯。龙
则得水之妙。而能化于水。鱼不得水之妙。而不能化于水
也。上士则栖神鍊气。逸于霄汉之上。下士则伐寿损性。沦
乎幽壤之下。上士得道之妙。而能化于道。下士不得道之
妙。而不能化于道也。故鱼不知水之生乎已而弃之。非水
之弃鱼也。人不知道之生乎已而弃之。非道之弃人也。或
曰。龙鱼异质。明暗殊禀。安能使鱼化于水。凡化于道也。愚
答曰。鱼龙潜渊深。匿幽穴。不贪饵。及其大也。即奋鳞激鬣。

卷九二六 第 20a 页

超吕梁而为龙矣。人能游空洞。息淡泊。绝嗜欲。及其至也。
即合微契虚。蹈真境而为仙矣。所恨藏身不密。保神不固。
水之与道。岂负鱼之与人哉。

**  专精至道章

或问曰。古之学仙者至多。而得道者至少。何也。愚应之曰。
常人千而知道者一。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志道者千而
专精者一。专精者千而勤久者一。是学者众而成者也寡
也。若知道者能立志。立志者能绝俗。绝俗者能专精。专精
卷九二六 第 20b 页
者能勤久。未有学而不得者也。曰。然则理世者绝望于神
仙乎。曰不然。若特禀真气。大庇偫生者。则无妨于理世。又
何损焉。若中人好道。志慕轻举。必藉閒旷。故太昊袭气母。
轩辕升云軿。颛顼处元宫。文命游紫府。斯皆抚俗而得道
者也。若乃元元寄柱史。南华从漆园。王乔涖叶县。方朔登
金门。此亦佐时而得道者也。又仙欲隐密。道贵无名。或昭
其踪。或秘其迹。不可以一途而察。不可以一理而推。案真
诰及抱朴子元始上仙记。咸云自古至忠至孝。至贞至廉。
有大功及物者。皆有所得。不同常流。尧舜伊吕。昔诸圣贤。
皆上擢仙职。斯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阙)白华自以随世畏

卷九二六 第 21a 页
而希仙。没为灵官。其骨不朽。巧充之后。灵肉附骸。返魂还
形。倏忽轻举。若尔者。则片善不失。而况专以神仙为务者
乎。

**  道反于俗章

或问曰。人情之所至爱者。皆道家之所至忌。何也。愚应之
曰。福与寿人之所好。祸与妖人之所恶。不知至爱者招祸
致妖。无欲者介福永寿。而过求自害。何速之甚乎。且燕赵
艳色。性之冤也。郑卫淫声。神之喧也。珍馔旨酒。心之昏也。
缙绅绂冕。体之烦也。此四者。舍之则静。取之则扰。忘之则
卷九二六 第 21b 页
寿。耽之则夭。故为道家之至忌也。

** 寂先生陆君碑

先生姓陆。讳修静。吴兴东迁人也。代为著姓。旧史详之。先
生道与真气。天挺灵骨。幼含雅性。长绝尘滓。虽博通坟籍。
旁究象纬。以为鍊形契道。与天地长久者。非经术占候之
所能致。故存而不论。乃研精玉书。稽仙圣奥旨。知羽化在
我。道不吾欺。遂勤而行之。不舍寤寐。闻异人所在。不远千
里而造之。果遇其真。爰受秘诀。乃云栖荆岫。却粒修行。虽
身隐弥静。而名逃益彰。江汉之人。虚往实归者。莫知纪极。

卷九二六 第 22a 页

元嘉末。因市药京邑。文皇帝闻之。使大臣宣旨固请。先生
确乎不拔。遽有太初之难。或推独见之明。遂拂衣南游。遐
讨绝境。志悦庐岳。乃卜其阳。众峰干霄。飞流注壑。窈窕幽
蔼。宜其为至人之所止焉。先生方弦琴以乐元和。覃思以
运正气。伫功充而道叶。聊驾景以高举。属世宗明帝欲播
元风于无垠。导苍生以敦朴。非至德之士。则莫能奖而成
之。素钦先生之风。乃备徵求之礼。至于再至于三。先生秉
操逾坚。因辞以疾。天子侧席意厚。理无推谢。遂恭承诏命。
卷九二六 第 22b 页
降迹城阙。亦既见止。帝心则愉。于是顺风问道。抗对穷理。
千古疑滞。一朝冰释。乃筑先生之馆于外。俾朝野有宗师
焉。时司徒袁公。北面请益。先生指邪以明正。循派以示源。
由是翕然一变颓俗矣。明年。天子不豫。诏先生为涂炭之
斋。是夜灵坛之间。卿云纷郁。翌日疾瘳。盖精神所致。初先
生登车之日。有熊虎猿鸟之属。悲鸣拥路。出山而止。其忘
情感物。有如此者。先是洞元之部。真伪混淆。先生刊而正
之。泾渭乃判。故斋戒仪范。为将来典式焉。初桂阳王横逆。
暴骨蔽野。先生悉具棺榇。收而葬之。立德施仁。皆此类也。
虽迹寓尘躅。而心游象外。为迫恩命。有违宿志逮元徽五
卷九二六 第 23a 页
年春正月。谓门人曰。吾将还旧山。可饰装整驾。弟子佥怪
诏命未许。而有斯言。至三月二日。乃偃然解化。肤色晖烁。
目瞳朗映。但闻清香。惟不息而已。化后三日。庐山诸徒。咸
见先生。霓旌纷然。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异
之。顾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春
秋七十有二。所谓鍊形幽壤。腾景太微者也。凡著述论议。
百有馀篇。并行于代。有诏以先生之居为寂观。谥曰寂先
生。果有道也。天宝末。筠与友人荀太象避地兹境。敬先生
之洞府。慕先生之高风。感世祀之绵远。慨铭志之湮灭。乃
卷九二六 第 23b 页
与道士吴太清宋冲虚询谋佥同。建此贞石。其词曰。

猗先生。本天真。蕴至妙。怀深仁。知名疏。悟体亲。忽荣禄。辞
嚣尘。餐霞景。甘隐沦。道弥高。声益振。不得已。登蒲轮。扬元
风。还紫宸。功允著。德惟新。忽解形。为帝宾。仙道密。难昭陈。
纪遗烈。庶不湮。大唐上元二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中
岳道士翰林供奉吴筠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