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元楷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九百八

元楷 第 1a 页

* 元楷

元楷。永徽中沙门慧可弟子。

** 陀罗尼集经翻译序

若夫陀罗尼印坛法门者。斯乃众经之心髓。引万行之导
首。宗深秘密。非浅识之所议。义趣冲元。匪思虑之能测。密
中更密。无得称焉。有高德沙门厥号阿地瞿多。(此云无极
高也)是中天竺人也。法师聪慧超偫。德迈过人。弱冠慕道。
历五竺而寻友。低心跃步而咨法要。故能精练五明。妙通
元楷 第 1b 页
诸部。意欲运西域之法水。润东夏之渴仰。拌身许于险难。
务存宏道之心。拔山岩而不疲。涉流沙而无倦。顶戴尊经。
向斯汉地。永徽二年正月。届于长安。奉敕住慈门寺。但法
师含珠未吐。人莫别于怀珍。雅辨既宣。方知有宝。故能决
众疑。言皆当理。然则经律论业。传者非一。惟此法门。未兴
斯土。所以叮咛三请。方许谈法。三月上旬。赴慧日寺浮图
院内。法师自作普集会坛。大乘琮等一十六人。爰及英公
鄂公等一十二人。助成坛供。同愿皇基永固。常临万国。庶
类同沾。皆成大益。其中灵繁不述。(别在传注)余庆逢此法。不胜
欣跃。躬
元楷 第 2a 页
诣翻经所。希翻广本。屡值事闹。不及陈请。恐幻质迁谢。失
于大利。便请法师于慧日寺宣译梵本。且翻要抄一十四
卷。竖兴国之宏基。存隆民之秘宝欤。从四年三月十四日
起首。至永徽五年岁次甲寅四月十五日毕。以后频频敕
追法师入内。邂逅之间。无暇复校。此经出金刚大道场经。
大明咒藏分之少分也。今此略抄拟勘详定。奏请流通天
下普闻焉。

* 明浚

明浚俗姓孙氏。齐人。出家住京师宏福寺。永徽二年卒。

元楷 第 2b 页

** 答柳博士书

顷于望表预瞩归敬之词。览其雄文。焕乎何伟丽也。详其
雅致。诚哉岂不然欤。悲夫。爱海滔天。邪山槩日。封人我者。
颠坠其何已。恃慢结者。沈沦而不穷。故六十二见。争蘙荟
而自处。九十五道。竞扶伏以忘归。如来以本愿大悲。亡缘
俯应。内圆四智。外显六通。运十力以伏天魔。飞七辨而摧
外道。竭兹爱海。济禀识于三空。殄彼邪山。驱肖形于八正。
指因示果。返本还源。大矣哉。悲智妙用。无得而言焉。昔道
树登庸。被声教于百亿。双林寝迹。振遗烈于三千。自佛日
元楷 第 3a 页
西倾。馀光东照。周感夜明之瑞。汉通宵梦之徵。腾兰爇慧
炬于前。澄什嗣传灯于后。其于译经宏法。神异济时。高论
摧邪。安禅肃物。缉颓纲者接武。继绝纽者肩随。莫不夷夏
钦风。幽明翼化。联华靡替。可略而详。惟今三藏法师。蕴灵
秀出。含章而体一味。瓶泻以赡五乘。悲去圣之逾远。悯来
教之多阙。缅思圆义。许道以身。心口自谋。形影相吊。振衣
擎锡。讨本寻源。出玉关而远游。指金河而一息。稽疑梵宇。
探幽洞微。旋化神州。扬真殄谬。遗诠阙典。大备兹辰。方等
圆宗。弥广前烈。所明胜义。妙绝寰中之中。真性真空。极踰
元楷 第 3b 页
方外之外。以有取也。有取丧其真。就无求之。无求蠹其实。
拂二边之迹。忘中道之相。则累遣未易洎其深。重空何以
臻其极。要矣妙矣。至哉大哉。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
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粹旨冲
宗。岂造次所能覼缕。法师凝神役志。详本正末。缉熙元籍。
大启幽关。秘希声应扣击之大小。廓义海纳朝宗之巨细。
于是殊方硕德。异域高僧。服膺问途。蓄疑请益。固已饮河
满腹。莫测其浅深。聆音骇听。孰知其远迩。至于因明小道。
现比盖微。斯乃指初学之方隅。举立论之标帜。至若灵枢
元楷 第 4a 页
秘键。妙本成功。备诸奥册。非此所云也。吕奉御以风神爽
拔。早擅多能。器宇该通。夙彰博物。弋猎开坟之典。钩深坏
壁之书。触类而长。穷诸数术。振风飙于辨囿。摛光华于翰
林。骧首云中。先鸣日下。五行资其笔削。六位伫其高谈。一
览太元。应问便释。再寻言象。立试即成。实晋代茂先。汉朝
曼倩。方今蔑如也。既而翱翔偫略。绰有馀功。而能敬慕大
乘。夙敦诚信。比因友生戏尔。忽复属想因明。不以师资。率
已穿凿。比决诸疏。指斥求非。諠议于朝。形于造次。考其志
也。固已难加。覈其知也。诚为可惑。此论以一卷成部。五纸
元楷 第 4b 页
成卷。研几三疏。向已一周。举非四十。自无一是。自既无是。
而能言是。疏本无非。而能言非。言非不非。言是不是。言是
不是。是是而恒非。言非不非。非非而恒是。非非恒是。不为
非所非。是是恒非。不为是所是。以兹贬失。致或病诸。且据
生因了因。执一体而亡二义。能了所了。封一名而惑二体。
又以宗依宗体。留依去体以为宗。喻体喻依。去体留依而
为喻。缘斯两系。妄起多疑。迷极一成。谬生七难。但以钻穷
二论。师己一心。滞文句于上下。误音字之平去。复以数论
为声论。举生成为灭成。岂惟差离合之宗因。盖亦违倒顺
元楷 第 5a 页
之前后。又采鄙俚讹韵。以拟梵本啭音。虽复广援七种。而
只当彼一啭。然非彼七所目。乃是第八呼声。舛杂乖讹。何
从而至。又案胜论。立常极微。数乃无穷。体唯极小。后渐和
合生诸子。微数则倍减于常。微体又倍增于父母。迄乎终
已。体遍大千。究其所穷。数唯是一。吕公所引易系词云。太
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云此与
彼。言异义同。今案太极无形。肇生有象。元资一气。终成万
物。岂得以多生一。而例一生多。引类欲显博闻。义乖复何
所托。设引大例。生义似同。若释同于邪见。深累如何自免。
元楷 第 5b 页
岂得苟要时誉。混正同邪。非身之雠。奚至于此。凡所纰紊。
胡可胜言。特由率已。致斯狼狈。根既不正。枝叶自倾。逐误
生疑。随疑设难。曲形直影。其可得乎。试举二三。冀详大意。
深疵繁绪。委答如别。夫吕公达鉴。岂孟浪而至此哉。示显
真俗云泥。难易楚越。因彰佛教宏远。正法凝深。譬洪炉非
掬雪所投。渤澥岂胶舟能越也。太史令李君。居忠履孝。灵
府沈秘。襟期邈远。专精九数。综涉六爻。博考坟图。瞻观云
物。鄙卫宏之失度。陋裨灶之未工。神无滞用。望实斯在。既
属吕公馀论。复致问言。以实际为大觉元躯。无为是调御
元楷 第 6a 页
法体。此乃信熏修容有分證。禀自然约不可成。良恐言似
而意违。词近而旨远。天师妙道。幸以再思。且寇氏天师。崔
君特荐。共贻伊咎。夫复何言。虽不混于淄渑。盖以自览于
金鍮耳。唯公逸宇寥廓。学殚坟索。庇身以仁义。应物以枢
机。肃肃焉。汪汪焉。擢劲节以干云。湛清澜而镇地。腾芳文
苑。职处儒林。捃摭九畴之宗。研详二载之说。至于经礼三
百。曲礼三千。莫不义符指掌。事如俯拾。[:#AS-82F9:⿰樽]俎咸推其准的。
法度皆待其雌黄。遂令相鼠之诗。绝闻于野。鱼丽之咏。盈
耳于朝。惟名与实。尽善尽美。而诚敬之重。禀自夙成。宏护
元楷 第 6b 页
之心。实唯素蓄。属斯諠义。同耻疚怀。故能投刺含胶。允光
大义。非夫才兼内外。照实邻几。岂能激扬清浊。济俗匡真
者耶。昔什公门下。服道者三千。今此会中。同德者如市。贫
道猥以庸陋。叨厕末筵。虽庆朝闻。终惭夕惕。详以造疏三
德。并是贯达五乘。墙仞罕窥。词峰难仰。既属商羊鼓舞。而
霈泽必沾。疾雷迅发。恐无暇掩耳。佥议古人云。一枝可以
戢羽。何繁乎邓林。潢洿足以沈鳞。岂俟于沧海。故不以愚
懦。垂逼课虚。辞弗获免。粗陈梗概。虽文不足取。而义或可
观。顾已庸疏。弥增悚恧。指述还答。馀无所申。释明浚白。

元楷 第 7a 页

* 神昉

神昉。永徽中法海寺沙门。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

昔者旭照高山。天宫御一乘之驾。流晖原隰。鹿苑转四谛
之轮。虽复发轸分逵。而涂无乱辙。一云普洽。而卉木各茂。
自鹤林变色。慧日寝光。达学电谢以息肩。真人长往而寂
灭。且前贤述圣。难令各解。后进孤陋。更异亲承。况乎正法
既往。久当像末。定慧与福德异时。醇化与浇风殊运。然则
元楷 第 7b 页
一乘三乘之驾。安可以同其辙哉。若识时来在数。药性勿
违。然后可以清沈痼之宿疾。体权实之同归矣。十轮经者。
则此土末法之教也。何以明之。佛以末法恶时。去圣浸远。
败根比之坏器。空见借喻生盲。沈醉五欲。类石田之不苗。
放肆十恶。似臭身之垢秽。故此经能濯臭身。开盲目。陶坏
器。沃石田。是以菩萨示声闻之形。象王敬出家之服。以此
憧相。化彼无惭。显二事之护持。成三乘之道果。故经曰。为
令此土。三宝种性。威德炽盛。久住世故。又曰。摧灭一切。诸
众生类。犹如金刚。坚固烦恼。然则三宝久住。显教传于末
法。金刚烦恼。验障异乎一乘。寻旧经之来。年代盖久。但谱
元楷 第 8a 页
第遗目。传人失记。翻译之主既往。来兹之日罕闻。同我者
失魄于真彩。异我者大笑于淡味。谬以千里。能勿悲乎。夫
极曜文天。或蔽亏于薄雾。至言范物。时沦滞于邪辩。针石
一违。有死生之巨痛。纤毫错学。有升坠之异涂。其可易乎。
属有三藏元奘法师者。始则学驾东朝。末乃访道西域。轻
一生之性命。涉数万之艰难。果能竭溟渤以索亡珠。蹈龙
宫而穷秘藏。吞法流于智海。瓶泻无遗。受道气于檀林。香
风更馥。至于因明三量。声论八音。莫不究立破之原。穷字
转之本。如来所说。菩萨所传。已来未来。一朝备集。昉以薄
元楷 第 8b 页
业不偶。(阙一字)真应幸。达圣制乱于未兆。后贤传灯于既夕。
遂使定死馀命。冀返魂于法药。昏野迷方。期还辕于觉道。
于是染翰操纸。杜绝外虑。务详至教。释彼纷执。畴咨法主。
重启梵文。粤以永徽二年岁次辛亥正月乙未。尽其年十
二月甲寅。翻译始毕。凡八品十卷。以今所翻。比诸旧本。旧
本已有。今更详明。旧本所无。斯文具载。于是处座抗谈者。
响法雷而吐辩。静虑通微者。镜元波而照心。顶火暴腹之
徒。戢萤晖于慧日。喜足谦怀之侣。谈高节于清风矣。前佛
既往。后佛未兴。庶此教常悬。永济来者。宏道之士。如何勿
元楷 第 9a 页
思。

* 法融

法融俗姓韦氏。润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师出
家。贞观十七年住金陵牛头山幽栖寺。是为牛头初祖。显
庆二年卒。年六十四。

** 心铭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薰鍊。往返无端。追寻
不见。一切莫作。明寂自现。前际如空。知处迷宗。分明照镜。
随照冥蒙。一心有滞。诸法不通。去来自迩。胡假推穷。生无
元楷 第 9b 页
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知法无知。无知知要。将心守静。犹未离病。生死忘怀。即是
本性。至理无诠。非解非缠。灵通应物。常在目前。目前无物。
无物宛然。不劳智鉴。体自虚元。念起念灭。前后无别。后念
不生。前念自灭。三世无物。无心无佛。众生无心。依无心出。
分别凡圣。烦恼转盛。计较乖常。求真背正。双泯对治。湛然
明净。不须功巧。守婴儿行。惺惺了知。见网转迷。寂寂无见。
暗室不移。惺惺无妄。寂寂明亮。万物常真。森罗一相。去来
坐立。一切莫执。决定无方。谁为出入。无合无散。不迟不疾。

元楷 第 10a 页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无异心。不断贪淫。性空自离。任运
浮沈。非清非浊。非浅非深。本来非古。见在非今。见在无往。
见在本心。本来不存。本来即今。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
本无。不须用除。灵知自照。万法归如。无归无受。绝观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对境。分别非识。一心无妄。万缘
调直。心性本齐。同居不携。无生顺物。随处幽栖。觉由不觉。
即觉无觉。得失两边。谁论好恶。一切有为。本无造作。知心
不心。无病无药。迷时舍事。悟罢非异。本无可取。今何用弃。
元楷 第 10b 页
谓有魔兴。言空象备。莫灭凡情。惟教息意。意无心灭。心无
行绝。不用證空。自然明彻。灭尽生死。冥心入理。开目见相。
心随境起。心处无境。境处无心。将心灭境。彼此由侵。心寂
境如。不遣不拘。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菩提影现。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亲疏。宠辱不变。不择
所居。诸缘顿息。一切不忆。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顽嚣。
内心虚真。对境不动。有力大人。无人无见。无见常现。通达
一切。未尝不遍。思惟转昏。汨乱精魂。将心止动。转止转奔。
万法无所。惟有一门。不入不出。非静非喧。声闻缘觉。智不
能论。实无一物。妙智独存。本际虚冲。非心所穷。正觉无觉。

元楷 第 11a 页

真空不空。三世诸佛。皆乘此宗。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
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处明自露。寂静不生。放旷纵横。
所作无滞。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照无相苑。朗涅
槃城。诸缘忘毕。诠神定质。不起法坐。安眠虚室。乐道恬然。
优游真实。无为无得。依无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心若
不生。法无差互。知生无生。现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诠悟。

* 威秀

威秀。龙朔中大庄严寺沙门。

元楷 第 11b 页

** 议拜君亲状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义当依行。理无抗旨。但以儒释
明教。咸陈正谏之文。列化恢张。俱进刍荛之道。僧等荷国
重恩。开以方外之礼。安居率土。得宏出俗之心。所以自古
帝王。齐遵其度。敬其变俗之仪。全其抗礼之迹。遂使经教
斯广。代代渐多。宗匠悠远。时时间发。自汉及隋。行人重阻。
灵鹫之风犹郁。仙苑之化尚疏。未若皇运肇兴。提封海外。
天竺与五岳同镇。神州将大夏齐文。皇华之命载隆。輶轩
之涂接轸。莫不钦斯圣迹。兴树遗踪。故得梵侣来仪。相从
不绝。今若反拜君父。乖异偫经。便證警俗之誉。或陈轻毁
元楷 第 12a 页
之望。昔晋成幼冲。庾冰矫诏。桓楚饰诈。王谧抗言。及宋武
晚年。将隆虐政。制僧拜主。寻还停息。良由事非经国之典。
理越天常之仪。虽曰流言。终缠显议。况乃夏勃敕拜。纳上
天之怒。魏焘行诛。肆下厉之责。斯途久列。备举见闻。僧等
奉佩慞惶。投庇失厝。恐丝纶一发。万国通行。必使寰海望
风。方宏失礼之誉。悠哉后代。或接效尤之传。伏惟陛下中
兴三宝。慈摄四生。亲承咐嘱之旨。用励学徒之寄。僧等内
遵正教。固绝跪拜之容。外奉明诏。令从儒礼之敬。俯仰惟
咎。惭惧实深。如不陈请。有乖臣子之喻。或掩佛化。便陷罔
元楷 第 12b 页
君之罪。谨列众经不拜俗文。轻用上简。伏愿天慈。赐垂照
鉴。则朝议斯穆。终遵途于晋臣。委略常谈。毕归度于齐后。
尘黩威严。惟深战戢。谨言。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 上请不拜父母表

谨录佛经出家沙门不合跪拜父母有损无益文如左。一
梵网云。出家人不向国王父母礼拜。一顺正理论云。国君
不求比邱礼拜。元教东渐。六百馀年。上代皇王。无不依经
敬仰。洎乎圣帝遵奉。诚教弥隆。故得列刹相望。精庐峙接。
人知慕善。家晓思愆。僧等忝在生灵。讵忘忠孝。明诏颁下。

元楷 第 13a 页

率土咸遵。恐直笔史臣。书乖佛教。万代之后。芜秽皇风。窃
闻真俗异区。桑门割有生之恋。幽显殊服。田衣无拜首之
容。理固越情。道仍乖物。况挺形戒律。镕念津梁。酬恩不以
形骸。致养期于福善。而令仪不改释。拜必同儒。在僧有越
戒之愆。居亲有损福之累。臣子之虑。敢不尽言。伏惟陛下
匡振远猷。提奖幽槩。既已崇之于国。亦乞正之于家。足使
舍俗无习俗之仪。出家绝家人之敬。护法斯在。禔福莫先。
自然教有可甄。人知自勉。不胜诚恳之至。谨奉表以闻。尘
元楷 第 13b 页
黩扆旒。伏增战越。谨言。八月二十一日。

* 元则

元则。龙朔中洛州天宫寺沙门。

** 禅林妙记前集序

一切诸佛。皆有三身。一者法身。谓圆心所證。二者报身。谓
万善所感。三者化身。谓随缘所现。今释迦牟尼佛者。法身
久證。报身久成。今之出现。盖化身耳。谓于过去释迦佛。所
发菩提心。愿同其号。故今成佛。亦号释迦。三无数劫。修菩
萨行。一一劫中。事无量佛。中间续遇定光如来。以发布泥
金华奉上。寻蒙授记。得无生忍。然一切佛。将成佛时。必经
元楷 第 14a 页
百劫。修相好业。其释迦发心。在弥勒后。当以逢遇。弗涉如
来。七日翘仰。新新偈赞。遂超九劫。在前成道。将欲成时。生
兜率天。号普明菩萨。尽彼天寿。下阎浮提。现乘白象。入母
右胁。其母摩耶。梦怀白象。梵仙占曰。若梦日明。当生国王。
若梦白象。必生圣子。母从此后。调静安泰。慈辩日异。菩萨
初生。大地震动。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
生已。四方各行七步。为降魔梵。发诚实语。天上天下。唯我
独尊。抱入天祠。天像悉起。阿私陀仙合掌叹曰。相好明了。
必为法王。自恨当死。不得见佛。斯则净饭国王之太子也。
元楷 第 14b 页
字悉达多。祖号师子颊。父名净饭。母曰摩耶。代代为轮王。
姓瞿昙氏。复因能事。别姓释迦。朗悟自然。艺术天备。虽居
五欲。不受欲尘。游国四门。见老病死。及一沙门。还入宫中。
深生厌离。忽于夜半。天神扶警。遂腾宝马。踰城出家。苦行
六年。知其非道。便依正观。以取菩提。时有牧牛女人。煮乳
作糜。其沸高踊。牧女惊异。以奉菩萨。菩萨食之。气力充实。
入河洗浴。将登岸时。树自低枝。引菩萨上。菩萨从此。受吉
祥草。坐菩提树。恶魔见已。生瞋恼心。云此人者。欲空我界。
即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来怖菩萨。促令急起。受五欲
元楷 第 15a 页
乐。又遣妙意天女三人。来惑菩萨。尔时入胜意慈定。生怜
悯心。魔军自然。堕落退散。三妙天女。化为瘿鬼。降魔军已。
于二月八日。明相出时。而成正觉。既成佛己。观众生根。知
其乐小。未堪大法。即趣波罗柰国。度憍陈如等五人。转四
谛法轮。此则三宝出现之始也。其后说法度人之数。大集
菩萨之会。甚深无相之谈。神通示现之力。经文具之矣。又
于一时。升切利天。九旬安居。为母说法。时优阗国王及波
斯匿王。思慕佛德。刻檀画[:#AS-9148:⿰⿱若宜毛]。以写佛形于后。佛从忉利天
下。其所造像。皆起避席。佛摩其顶曰。汝于未来。善为佛事。
元楷 第 15b 页
佛像之兴。始于此矣。化缘将毕。时徒厌怠。佛便告众。却后
三月。吾当涅槃。复记后事。如经具说。然如来实身。常在不
灭。故法华云。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处。今生灭者。是佛化
身。为欲汲引。现同其类。所以受生。复欲令知。有为必迁。所
以示灭。又众生根熟。所以现众生。众生感尽。所以现灭。佛
涅槃后。人天供养。起诸宝塔。又大迦叶。召千罗汉。结集法
藏阿难。从鍊须入。诵出佛经。一无遗漏。如瓶泻水。置之异
器。一百年有铁轮王。字阿输柯。亦名阿育。役御鬼神。于一
日中。天上人间。造八万四千舍利宝塔。其佛遗物。衣钵杖
元楷 第 16a 页
等。及诸舍利。神变非一。逮汉明感梦金躯。日佩丈六之容。
一如释迦本状。又吴主孙权。烧椎舍利。无所变坏。爰及浮
江石像。汎海瑞容。般若冥力。观音密念。别记具之。事不多
录。

** 禅林妙记后集序

窃闻象分庖卦。克赞神明之德。训启箕畴。载穆彝伦之叙。
自兹已降。述者尤多。莫不叶璿政而增辉。仞金闺而耸价。
矧乎真乘上智。津万有以兴言。秘藏圆音。警百灵而畅旨。
烛迷均于丽景。清神比于甘露。自非六璎践位。四轮飞德。
元楷 第 16b 页
岂能探赜至真。研机妙本。是知茂于道者。其教孔修。昌于
业者。其文伊焕。伏惟皇帝陛下徇齐纂极。圣敬凝旒。十善
扬仁。化柔蟠竁之表。四等调俗。风高胥燧之前。犹且峻元
范而摛词。藻常源而衍鉴。霈垂汗綍。留思给园。遂以匠物
之馀。亲迂睿旨。正名之末。特缮嘉题。僧等荷镕施之恩。缄
绍隆之泽。爰初肃召。载惕中襟。伏以圣旨难晞。元津罕涉。
空思测管。嗟混沌之未开。实赖叫阍。时象罔其如得。兰台
太史兼左侍极应山县开国侯某。奖鉴弗疲。阅览无滞。乃
相与搴恕林之英萼。缴耆山之迅羽。搜八藏之殊珍。控三
元楷 第 17a 页
点之灵液。用成一部。勒为十卷。较其精诣。事绝称言。然以
教海既中。法门犹广。虽要妙之旨。已具前修。而博赡之文。
终资别录。窃以登荆山者。思有献于连城。游楚滨者。愿纳
贡于包匦。况龙宫逸宝。照烂于情田。鹿苑遗芳。芬葩于字
叶。苟怀贞蔼。孰忘荐奉。加以成贷有循。明规在属。方肆披
简。则琳琅毕炫。拟之区别。则兰菊自分。有导斯来。譬东瀛
之畎浍。各归所应。类南籥之宫徵。以义相属凡建十章。章
分上下。成二十卷。经寻一千五百馀轴。义列三百六十馀
条。所建十章。辄成四例。初二立真俗之境。次双明染净之
元楷 第 17b 页
由。中四坦修證之涂。后两垂汲引之范。相次为叙。各隶多
目。俾大义粲然。至言罔坠。暧千门之列敞。侈百隧之兼储。
同夫晓宿编珠。诚不伦而磊落。春丛缀锦。谅非工而彬布。
实由元览深契。故使奥旨冥归。伊其不紊。抑有凭矣。然则
一毛可以知凤彩。故所录未多。双飞不足罄凫洲。故馀美
难极。既限金口之诲。良无玉屑之讥。其间剞削毫芒。斟酌
去取。恐贻谬于千里。每加审于三复。粤以龙朔三年五月
十七日。首奉纶言。迄今麟德元年五月四日。前后二部。汗
青毕具。前则简而能畅。后则博而无杂。庶可以振释网之
元楷 第 18a 页
宏纲。总法门之要键。开息心之胜躅。备多闻之灵囿。伏愿
醍醐上味。永沃神衷。般若明珠。长辉睿握。斯文不坠。真宗
与日月俱悬。兹福无量。宝祚将穹壤齐固云尔。

* 元范

元范。龙朔中普光寺沙门。著有别集二十卷。

** 议拜君亲状

沙门元范。敢致状于中台王公侯伯偫僚等。但元范虽不
班预议例。而窃有所闻。前古大德庐山法师。遭时数运。遂
造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理致幽微。问答元妙。将欲简白。
元楷 第 18b 页
乍寻难晓。今略述内外典记。明證不敬之理。谨以状上。请
惩应拜之议也。夫天虽至元。必著日月之明。地虽至寂。必
固山川之化。圣者虽声通冥运。亦必假贤俊蕃辅。子于百
姓者也。君既使臣以礼。臣须事君以忠。若不廷争于未然。
则恐机发于已矣。但佛法是区域之外。逾四大之尊。超寰
宇之表。越在三之义。唱无缘之慈。宏不言之化。冥功潜运。
故曰沐而悠渐。但中庸之人。以为无益者。良不悟其所舍
也。故先朝圣教序云。阴阳之妙难穷者。以其无形也。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宏济万品。典御十方者乎。今既慧日潜晖。

元楷 第 19a 页

像教冥运。秉法和敬。非僧而谁。故佛告信相菩萨曰。我说
三宝。唯是一体。无有别相。斯像法传持。当于是矣。若阿恕
伽之礼小僧。谕邪臣以贸众首。岂非体道之可尚乎。今欲
令僧尼鞠躬于礼仪。劬劳于拜揖。是致佛以拜人。非人者
以奉法。如弁舄翻加于首足。实回换惑乱之甚矣。且王有
常不臣者三。暂不臣者五。不名者四。不臣者一。尚书曰。虞
宾在位。舜不臣朱。诗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此承二王之
后。帝者尚所不臣。况僧当大圣之允。奚足致敬君主。国之
元楷 第 19b 页
宾序。胡豫失仪。而以不轻礼于四众。用配敬于一人。此盖
菩萨比邱。情亡物我。况今尊卑位别。殊非媲偶。又举净名
而取稽首。引知法而招恭敬。昔函丈于新学。不观机而授
药。以中忘此意。宗半字焉。既宴寂于正念。发宿生而示悟。
还得本心。崇满字矣。于是以亡相稽首。无想接足。乃混缁
素于一时。泯性相于万古。斯并大士权诚。未可小机普准。
故涅槃经云。我为菩萨说如此偈。今以声闻持戒腊之至。
执威仪之切。非以重傲慢悖君亲。良欲崇国家利臣人者
也。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
君主亦不求比邱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今欲行之
元楷 第 20a 页
以周孔之教。抑之以从俗之礼。窃为仁者不取也。又僧尼
族非蕃类。性简戎蛮。禀中国而法四夷。承剔割而绍三宝。
据其教则有拜君亲为损。修其法以资家国有益。恐匿圣
言。祸钟自犯。四分律云。使恭敬耆年不应礼拜白衣者。正
以弗縻于爵禄。异俗网于典诲矣。王制曰。宗庙有不顺者
黜以爵。山川有神祇而不举者削以地。况僧尼索鬼神之
敬。反父母之礼。若使正教沦胥。于是污鄙。恐神明所不交
泰。福庆所不流润。灾害几生。祸乱几作。而含灵废成俗之
化。冑子阙启蒙之训。率土臣人。顺风载靡。不可自新于师
元楷 第 20b 页
戒。有助国于教化者也。梵网经云。不拜君亲。鬼神明矣。且
濡沾不拜。为容节之失。矧乃割截非束带之仪。瞢削无稽
首之饰。于庠序之风范。朝宰之变怪也。佛是绝域异俗之
化。靡中和顺动之气。存亡之际。实寄于人矣。大传曰。正朔
所不加。即君子所不臣。未若福其所训。利其所禀。便其劳
动而用之。乘其利安而事之。故得百姓之欢心。即一人有
庆者也。又介冑不拜。虑折其威。师帝不臣。恐损其道。况衣
忍铠。掼祖甲。伏龙怖以袈裟。慑魔威于抖擞。逃隶出家。王
亲降礼。波离入道。父王致拜。故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
元楷 第 21a 页
重。是以道破宏人。人盖宏道者信矣。今遗法所以付于王
者。委护持仗流通也。以四众之微弱。恐三宝之废坏。藉王
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势逼。今使摄衣屈膝。握拳稽颡。则连
河之化。于兹阙矣。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僧等战战兢
兢。诚惶诚恐。惧亏遗教之本意。辱同功之法服。一拜之劳。
不必加众僧之损。一拜之敬。不必加万乘之尊。顷僧等孜
孜而不安其业者。非所以苟为庸庸之躯。深存靡靡之化
矣。恐焕然之美。无润色于盛代。异国之求。岂闻于当今者
欤。必以经像为芜秽。不足以崇仰。僧尼为臭腐。不足为福
元楷 第 21b 页
田。睹教籍者目焦。修揖拜者变伛。袭缁服则转筋。谈典礼
而齿龋。于是嫌而弃之。变天竺之风。畅中华之礼。以万物
为更始。策三大而自新。则取善之基。徒使修立。不若隔教
网于区外。改容仪于物表。臣而子之。足尽忠孝之节也。即
如史传不必为长夜。经子未必为太阳。司成虽学而无倦。
犹将阙焉于大训。况助国之美。无闻乱矣。不繁禁而获安。
不革情而得志。虽文王至圣也。犹学于虢叔。孔子至明也。
尚师于郯子。王者至尊也。犹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及其释
奠。躬执爵而跪之曰。穆穆焉。恂恂焉。虽至孝之事严亲。罔
元楷 第 22a 页
以加也。是以大易蛊爻不事王侯。大礼儒行不臣天子。故
知道以贵之为贵。不以轻贬为轻。伏想僚寀。谈诮正士。为
之蠹害。将生螟蟘。而议为拜者。非朝廷之上策也。原夫正
法西基。迄于兹日。已过千载。有太平焉。自大教东流。方七
百岁。虽历变市朝。隆之莫替。其中圣主贤臣。计馀可数。未
尝拘检意况。铣削僧尼。信知阔达之资。为日久矣。间者有
执权少主。谋篡微君。私佞自媚。陷坠家国。又一二蕃小。雄
雌互举。虽暂诛除。寻革前弊。夫若此者。可以攘袂鼓肘。怒
目切齿。大视而叱之。岂不忠烈之壮观也。今我大唐应九
元楷 第 22b 页
五之期。四三皇之位。八纮共轨。四海同文。百辟守法度于
有司。三宝畅微言于汲引。则道俗资勋。家国延祚。可不盛
欤。可不盛欤。敕以宋朝暂革此风。少选还遵旧贯。良为爽
其恒情。议在不失常理。幸俨而思之。宏而护之。家国之政
若隆。忠孝之诚必著。冥功潜润。根条槃蔚。好爵自縻。禄秩
优宠。华萼继允。兰菊绪荣。感福庆之内资。思宏益而外护。
岂不居生勿坠。常保胜期者欤。今谨疏内外典礼。请循照
察。沙门释范敬白。龙朔二年五月五日上。

* 崇拔

元楷 第 23a 页

崇拔。龙朔中襄州禅居寺沙门。

** 议拜父母状

沙门崇拔言。拔闻道俗宪章。形心异革。形则不拜君父。用
显出处之仪。心则敬通三大。以遵资养之重。近奉恩敕。令
僧不拜君王。而令拜其父母。斯则隆于敬爱之礼。阙于经
典之教。僧宝存而见轻。归戒没而长隐。岂有君开高尚之
迹。不悖佛言。臣取下拜之仪。面违圣旨。可谓放子为求其
福。受拜仍获其辜。一化致疑。二理矛惑。伏愿请从君敬之
元楷 第 23b 页
礼。以通臣下之仪。轻黩扆旒。弥增陨越。谨言。七月二十五
日上。

* 宣业

宣业。龙朔时司成寺沙门。

** 议拜君亲状

臣闻至道冲虚。般若元寂。在人则人尊。在处则处贵。故河
上仙老。降刘后之高。鸡岫名僧。屈轮王之重。是知斯风久
扇。千载同尊。谨案梵网等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父母礼拜。
至如传儒业者。尚与君王分庭抗礼。孙为祖尸。嫡允冠阼。
父母犹拜其子。为传重也。当今圣主法唐虞之揖让。任巢
元楷 第 24a 页
许之不臣。超汉帝之宽仁。从四皓于方外。岂况受付宏宣。
阐扬元教。既许出家。理宜隔俗。况遣朝拜。诚所惊疑。用人
废法。愚谓未可。且礼云介者不拜。为其失容节也。去俗之
人。身被忍铠。今同俗跪。翻贬朝仪。上庠谬参贤馆。沐恩既
重。敢罄谀闻。谨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