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八 第 25a 页
钦定全唐文卷七百八
卷七○八 第 1a 页
李德裕(十三)
** 掌书记厅壁记
续汉书百官志称三公及大将军皆有记室。主上表章报
书记。虽列于上宰之庭。然本为从军之职。故杨雄称军旅
之际。飞书驰檄用枚皋。非夫天机殊捷。学源浚发。含思而
九流委输。挥毫而万象骏奔。如庖丁提刃。为之满志。师文
鼓瑟。效不可穷。则不能称是职也。昔安丰侯窦融徵还京
师。光武问曰。所上表章。谁与参之。融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及窦宪贵宠。班固傅毅之徒。皆置之戎幕。以典文章。宪邸
** 掌书记厅壁记
续汉书百官志称三公及大将军皆有记室。主上表章报
书记。虽列于上宰之庭。然本为从军之职。故杨雄称军旅
之际。飞书驰檄用枚皋。非夫天机殊捷。学源浚发。含思而
九流委输。挥毫而万象骏奔。如庖丁提刃。为之满志。师文
鼓瑟。效不可穷。则不能称是职也。昔安丰侯窦融徵还京
师。光武问曰。所上表章。谁与参之。融曰。皆从事班彪所为。
及窦宪贵宠。班固傅毅之徒。皆置之戎幕。以典文章。宪邸
卷七○八 第 1b 页
文章之盛。冠于当代。魏氏以陈琳阮瑀管记室。自东汉以
后。文才高名之士。未有不由于是选。其简才之用。亦金马
石渠之亚。况河东精甲十万。提封千里。半杂胡骍。遥制边
朔。惟师旅之威容。为列藩之仪表。典兹羽檄。代有英髦。间
者吴少微富嘉谟王翰孙逖。咸有制作存于是邦。其所不
知。盖阙如也。暨太尉临淮王总节制之师。德裕叔父尝与
斯职。寻以才识英妙。肃宗召拜监察御史。厥后仆射高贞
公今河阳节度令狐公以人文掌宸翰。国子司业郑公给
后。文才高名之士。未有不由于是选。其简才之用。亦金马
石渠之亚。况河东精甲十万。提封千里。半杂胡骍。遥制边
朔。惟师旅之威容。为列藩之仪表。典兹羽檄。代有英髦。间
者吴少微富嘉谟王翰孙逖。咸有制作存于是邦。其所不
知。盖阙如也。暨太尉临淮王总节制之师。德裕叔父尝与
斯职。寻以才识英妙。肃宗召拜监察御史。厥后仆射高贞
公今河阳节度令狐公以人文掌宸翰。国子司业郑公给
卷七○八 第 2a 页
事河南尹杜公以才华登贵仕。继斯躅者。不亦盛欤。丙申
岁。丞相高平公始自枢衡以膺谋帅。以右拾遗杜君为主
记。明主惜其忠规。复拜旧职。寻参内庭视草之列。次用殿
中侍御史崔君。德裕获接崔君之后。文学空虚。才术莫逮。
继清尘于吾祖。挹芬烈于前贤。先是庑廊之下有丰碑。纪
其名氏而不书职业。今再刊斯记于本署西垣。以高平公
统戎为始。元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记。
** 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
夫威凤之炳然。非海晏则不至。卿云之蔼然。非气和则不
岁。丞相高平公始自枢衡以膺谋帅。以右拾遗杜君为主
记。明主惜其忠规。复拜旧职。寻参内庭视草之列。次用殿
中侍御史崔君。德裕获接崔君之后。文学空虚。才术莫逮。
继清尘于吾祖。挹芬烈于前贤。先是庑廊之下有丰碑。纪
其名氏而不书职业。今再刊斯记于本署西垣。以高平公
统戎为始。元和十四年四月十一日记。
** 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
夫威凤之炳然。非海晏则不至。卿云之蔼然。非气和则不
卷七○八 第 2b 页
出。故君子藏器抱璞。含忠毓德。不遭遇其时。则光名不日[:#AS-FBED:●
]昱。是以干木之退也。高于千乘君。曼容之仕也。止于六
百石。先仆射佩虎符而知足。视蝉冕而蔑如。由斯志矣。先
仆射苞文武之道。有清直之德。良玉美润。徒蓄宝于荆岑。
乔木幽深。不呈材于廊庙。知者所以叹息也。丞相邹平公
钟是馀庆。为唐宝臣。公天挺奇表。角犀特秀。居五岳也。禀
太华削成之状。方四时也。得清秋爽朗之气。森子戟以耀
㯋。粲圭璋而洞照。盖人之桀欤。宪宗皇帝以神武之姿。垦
除菑害。睿虑澹以泉默。英威赫而电断。奇权秘计。皆中诏
决之。
]昱。是以干木之退也。高于千乘君。曼容之仕也。止于六
百石。先仆射佩虎符而知足。视蝉冕而蔑如。由斯志矣。先
仆射苞文武之道。有清直之德。良玉美润。徒蓄宝于荆岑。
乔木幽深。不呈材于廊庙。知者所以叹息也。丞相邹平公
钟是馀庆。为唐宝臣。公天挺奇表。角犀特秀。居五岳也。禀
太华削成之状。方四时也。得清秋爽朗之气。森子戟以耀
㯋。粲圭璋而洞照。盖人之桀欤。宪宗皇帝以神武之姿。垦
除菑害。睿虑澹以泉默。英威赫而电断。奇权秘计。皆中诏
决之。
卷七○八 第 3a 页
参宸算者。惟公与二三髦士。揣摩润色。繄公称首。既平淮
夷。荡齐寇。四罪咸服。八表晏然。虽则武力之拘原。亦由谋
臣之决策。洎今上之宅忧也。衮龙未袭。向明未位。召公于
东宫含春殿。歔欷前席。付以大柄。公乃请偃武论道。与天
下休息。上若涉水而得舟楫。驭马而有衔辔。始拜言以命
咎。即其时而相说。君臣之遇。古无俦也。公之为政。贞以制
动。平以称物。其志在于识相体宏。简易而已。尝以为用京
房之法。则烦碎而乱理。听啬夫之辨。则捷给而伤化。由是
卷七○八 第 3b 页
遵坦夷之路。窒邪枉之门。不勤人以务远。耻竭泽以言利。
矧夫洞虚明之境。应必以诚。端不言之蹊。孰不归我。故奉
圣者称公为良相焉。公之趋丹戺。侍紫垣。名冠近臣。宠加
赠典。先仆射自珥貂而升左揆。先夫人由赵郡而启大国。
金印石窌。当代荣之。建中初。先仆射以柱下史参梓潼军
计。典昌荣二部。益部之内。有林居一廛。庾氏诛茅。始伤于
寄寓。仲长树果。终见于繁蔚。公年才佩觿。志拾青紫。方覃
思于经籍。未驰骛于文章。游焉息焉。必在于是。及钟家难。
乃入为官。暨韦太尉镇是邦也。公释褐从事。在宾幄之间。
逮兹抗戎旌。佩相印。曾未一纪。继为三公。下车逾月。访于
矧夫洞虚明之境。应必以诚。端不言之蹊。孰不归我。故奉
圣者称公为良相焉。公之趋丹戺。侍紫垣。名冠近臣。宠加
赠典。先仆射自珥貂而升左揆。先夫人由赵郡而启大国。
金印石窌。当代荣之。建中初。先仆射以柱下史参梓潼军
计。典昌荣二部。益部之内。有林居一廛。庾氏诛茅。始伤于
寄寓。仲长树果。终见于繁蔚。公年才佩觿。志拾青紫。方覃
思于经籍。未驰骛于文章。游焉息焉。必在于是。及钟家难。
乃入为官。暨韦太尉镇是邦也。公释褐从事。在宾幄之间。
逮兹抗戎旌。佩相印。曾未一纪。继为三公。下车逾月。访于
卷七○八 第 4a 页
旧馆。邵伯之树未剪。武侯之庐犹在。于公邑里。遂见高车。
龙骧门闳。竟容长戟。公瞻构洒泣。循陔永思。以为徵坏壁
者。夫子之居尚毁。固朽宅者。如来之乘斯远。孰若归于净
土。环以香林。乃购之于官。以为精舍。又以桑门之上首者
七人居之。所以證迷途而资夙植也。殿堂层立。轩房四柱。
镕金作绘。髣髴诸天。况乎蜀山葱茜。下临于雉堞。锦江明
灭。近缭于郊坰。红树倚槛。青蕖傍砌。海雏乍来。灵草长秀。
彼之听和音者。不惟于寂虑。闻异香者。自入于禅薰。公之
孝思。永代作则。岂止何充之宅。独入檀那。将与文公之堂。
龙骧门闳。竟容长戟。公瞻构洒泣。循陔永思。以为徵坏壁
者。夫子之居尚毁。固朽宅者。如来之乘斯远。孰若归于净
土。环以香林。乃购之于官。以为精舍。又以桑门之上首者
七人居之。所以證迷途而资夙植也。殿堂层立。轩房四柱。
镕金作绘。髣髴诸天。况乎蜀山葱茜。下临于雉堞。锦江明
灭。近缭于郊坰。红树倚槛。青蕖傍砌。海雏乍来。灵草长秀。
彼之听和音者。不惟于寂虑。闻异香者。自入于禅薰。公之
孝思。永代作则。岂止何充之宅。独入檀那。将与文公之堂。
卷七○八 第 4b 页
俱为不朽。某藐焉孤生。流落于代。辱公感旧。遂不见遗。爰
自内庭升台司。居视草之列。二三年间。位阶先达。由是议
人伦者归公之盛德。不陪密坐。骤变寒暑。迂悬榻之念。忝
授简之思。且尝典纶綍。获备官寮。报德不让。惧斯文之阙
焉。长庆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
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撰。
** 三圣记
有唐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八月丙申朔十五日庚戌。玉清
元都大洞三道弟子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诸军事守润
自内庭升台司。居视草之列。二三年间。位阶先达。由是议
人伦者归公之盛德。不陪密坐。骤变寒暑。迂悬榻之念。忝
授简之思。且尝典纶綍。获备官寮。报德不让。惧斯文之阙
焉。长庆二年十月二十三日。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
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撰。
** 三圣记
有唐宝历二年岁次丙午八月丙申朔十五日庚戌。玉清
元都大洞三道弟子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诸军事守润
卷七○八 第 5a 页
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浙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
柱国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上
为九庙圣主。次为七代先灵。下为一切含识。于茅山崇元
观南。敬造老君殿院。及造老君孔子尹真人象三躯。皆按
史籍遗文。庶垂不朽。谨记。
** 重写前益州五长史真记
益州草堂寺(成都记云在府西七里去浣花亭三里)列画前长史一十四人。(
节度职不带尹则带长史非今宾佐也)代称绝笔。余尝于数公子孙之家。获
见图状。乃知草堂缋事。靡不造真者。昔岩野旁求。徒闻审
柱国赞皇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德裕。上
为九庙圣主。次为七代先灵。下为一切含识。于茅山崇元
观南。敬造老君殿院。及造老君孔子尹真人象三躯。皆按
史籍遗文。庶垂不朽。谨记。
** 重写前益州五长史真记
益州草堂寺(成都记云在府西七里去浣花亭三里)列画前长史一十四人。(
节度职不带尹则带长史非今宾佐也)代称绝笔。余尝于数公子孙之家。获
见图状。乃知草堂缋事。靡不造真者。昔岩野旁求。徒闻审
卷七○八 第 5b 页
像。嵇山高遁。惟止镕金。孰若记之丹青。妙尽神照。楚国祠
庙。鲁王宫室。洎此邦文翁旧馆。皆图历代卿相。粲然可观。
虽有慕于前良。曾莫究于形似。岂与夫年代已远。遗像犹
存。入虚室而烟霞暂披。拂浮埃而瑶林斯觌。余以精舍甚
古。貌像将倾。乃选其功德尤盛者五人。模于郡之厅所。追
维二汉台阁。皆有图写。黄霸于定国之流。虽宰相名臣。不
得在画像之列。卓子康德行君子。而在功臣之右。今之所
取。意在斯乎。(阙)既新光灵可想。俨若对神。吾将与归。因叙
其事。诏诸来哲。太和四年闰十二月十八日。西川剑南节
庙。鲁王宫室。洎此邦文翁旧馆。皆图历代卿相。粲然可观。
虽有慕于前良。曾莫究于形似。岂与夫年代已远。遗像犹
存。入虚室而烟霞暂披。拂浮埃而瑶林斯觌。余以精舍甚
古。貌像将倾。乃选其功德尤盛者五人。模于郡之厅所。追
维二汉台阁。皆有图写。黄霸于定国之流。虽宰相名臣。不
得在画像之列。卓子康德行君子。而在功臣之右。今之所
取。意在斯乎。(阙)既新光灵可想。俨若对神。吾将与归。因叙
其事。诏诸来哲。太和四年闰十二月十八日。西川剑南节
卷七○八 第 6a 页
度副大使知节度事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成
都尹御史大夫赞皇县开国伯李德裕记。
** 怀崧楼记
怀崧。思解组也。元和庚子岁。予获在内庭。同僚九人。丞弼
者五。数十年间。零落将尽。今所存者。惟三川守李公而已。(
已殁者西川杜公武昌元公中书韦公镇海路公吏部沈
公左丞庾公舍人李公)洎太和已丑岁。复接旧老。同升台阶。或才叹
止舆。已协白鸡之梦。或未闻税驾。遽有黄犬之悲。向之荣
华。可以悽怆。况余忧伤所侵。疲薾多病。常惊北叟之福。岂
都尹御史大夫赞皇县开国伯李德裕记。
** 怀崧楼记
怀崧。思解组也。元和庚子岁。予获在内庭。同僚九人。丞弼
者五。数十年间。零落将尽。今所存者。惟三川守李公而已。(
已殁者西川杜公武昌元公中书韦公镇海路公吏部沈
公左丞庾公舍人李公)洎太和已丑岁。复接旧老。同升台阶。或才叹
止舆。已协白鸡之梦。或未闻税驾。遽有黄犬之悲。向之荣
华。可以悽怆。况余忧伤所侵。疲薾多病。常惊北叟之福。岂
卷七○八 第 6b 页
忘东山之归。此地旧隐曲轩。傍施土[:#AS-FBED:●]堄。竹树阴合。檐槛
昼昏。喧雀所依。凉飙罕至。余尽去危堞。敞为虚楼。剪榛木
而始见前山。除密筱而近对嘉树。(厅事前有大辛夷树方
为草木所蔽)延清辉于月观。留爱景于寒荣。晨憩宵游。皆有殊
致。周视原野。永怀崧峰。肇此佳名。且符夙尚。尽庾公不浅
之意。写仲宣极望之心。贻于后贤。斯乃无愧。丙辰岁丙辰
月。银青光禄大夫守滁州刺史李德裕记。
** 元真子渔歌记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元真子渔歌。叹
不能致。余世与元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
昼昏。喧雀所依。凉飙罕至。余尽去危堞。敞为虚楼。剪榛木
而始见前山。除密筱而近对嘉树。(厅事前有大辛夷树方
为草木所蔽)延清辉于月观。留爱景于寒荣。晨憩宵游。皆有殊
致。周视原野。永怀崧峰。肇此佳名。且符夙尚。尽庾公不浅
之意。写仲宣极望之心。贻于后贤。斯乃无愧。丙辰岁丙辰
月。银青光禄大夫守滁州刺史李德裕记。
** 元真子渔歌记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元真子渔歌。叹
不能致。余世与元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
卷七○八 第 7a 页
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于戏。渔父
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元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
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
年甲寅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
记。
** 平泉山居诫子孙记
经始平泉。追先志也。吾随侍先太师忠懿公在外十四年。
上会稽。探禹穴。历楚泽。登巫山。游沅湘。望衡峤。先公每维
舟清眺。意有所感。必凄然遐想。属目伊川。尝赋诗曰。龙门
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元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
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
年甲寅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
记。
** 平泉山居诫子孙记
经始平泉。追先志也。吾随侍先太师忠懿公在外十四年。
上会稽。探禹穴。历楚泽。登巫山。游沅湘。望衡峤。先公每维
舟清眺。意有所感。必凄然遐想。属目伊川。尝赋诗曰。龙门
卷七○八 第 7b 页
南岳尽伊原。草树人烟目所存。正是北州梨枣熟。梦魂秋
日到郊园。吾心感是诗。有退居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龙
门之西。得乔处士故居。天宝末避地远游。秽为荒榛。首阳
微岑。尚有薇蕨。山阳旧径。唯馀竹木。吾乃剪荆棘。驱狐狸。
始立班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
庭际。平生素怀。于此足矣。吾尝以为出处者贵得其道。进
退者贵不失时。古来贤达。多有遗恨。至于元祖潜身于柱
史。柳惠养德于士师。汉代邴曼容官不过六百石。终无辱
殆。邈难及矣。越蠡激文牛以肥遁。留侯托黄老以辞世。亦
日到郊园。吾心感是诗。有退居伊洛之志。前守金陵。于龙
门之西。得乔处士故居。天宝末避地远游。秽为荒榛。首阳
微岑。尚有薇蕨。山阳旧径。唯馀竹木。吾乃剪荆棘。驱狐狸。
始立班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又得江南珍木奇石。列于
庭际。平生素怀。于此足矣。吾尝以为出处者贵得其道。进
退者贵不失时。古来贤达。多有遗恨。至于元祖潜身于柱
史。柳惠养德于士师。汉代邴曼容官不过六百石。终无辱
殆。邈难及矣。越蠡激文牛以肥遁。留侯托黄老以辞世。亦
卷七○八 第 8a 页
其次焉。范睢感蔡泽一言。超然高谢。邓禹见功臣多败。委
远名势。又其次也。矧如吾者。于葵无卫足之智。处雁有不
鸣之患。虽有泉石。杳无归期。留此林居。贻厥后代。鬻吾平
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
吾百年后。为权势所夺。则以先人所命。泣而告之。此吾志
也。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言其父所植也。昔周人之思
召伯。爱其所憩之树。近代薛令君于禁省中见先君所据
之石。必泫然流涕。汝曹可不慕之。唯岸为谷谷为陵。然后
已焉可也。
远名势。又其次也。矧如吾者。于葵无卫足之智。处雁有不
鸣之患。虽有泉石。杳无归期。留此林居。贻厥后代。鬻吾平
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
吾百年后。为权势所夺。则以先人所命。泣而告之。此吾志
也。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言其父所植也。昔周人之思
召伯。爱其所憩之树。近代薛令君于禁省中见先君所据
之石。必泫然流涕。汝曹可不慕之。唯岸为谷谷为陵。然后
已焉可也。
卷七○八 第 8b 页
** 平泉山居草木记
余尝览想石泉公家藏藏书目。有园庭草木疏。则知先哲
所尚。必有意焉。余二十年间。三守吴门。一涖淮服。嘉树芳
草。性之所耽。或致自同人。或得于樵客。始则盈尺。今已丰
寻。因感学诗者多识草木之名。为骚者必尽荪荃之美。乃
记所出山泽。庶资博闻。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树。嵇
山之海棠榧桧。剡溪之红桂厚朴。海峤之香柽木兰。天目
之青神凤集。钟山之月桂青飕杨梅。曲房之山桂温树。金
陵之珠柏栾荆杜鹃。茆山之山桃侧柏南烛。宜春之柳柏
卷七○八 第 9a 页
红豆山樱。蓝田之栗梨龙柏。其水物之美者。荷有蘋洲之
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茅山东溪之芳荪。复有日观震泽
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在焉。其伊洛名园所
有。今并不载。岂若潘赋閒居。称郁棣之藻丽。陶归衡宇。喜
松菊之犹存。爰列嘉名。书之于石。已未岁。又得番禺之山
茶。宛陵之紫丁香。会稽之百叶木芙蓉百叶蔷薇。永嘉之
紫桂簇蝶。天台之海石楠。桂林之俱那卫。台岭八公之怪
石。巫山严湍琅邪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
之石。列于佛榻之前。是岁又得钟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
重台莲。芙蓉湖之白莲。茅山东溪之芳荪。复有日观震泽
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在焉。其伊洛名园所
有。今并不载。岂若潘赋閒居。称郁棣之藻丽。陶归衡宇。喜
松菊之犹存。爰列嘉名。书之于石。已未岁。又得番禺之山
茶。宛陵之紫丁香。会稽之百叶木芙蓉百叶蔷薇。永嘉之
紫桂簇蝶。天台之海石楠。桂林之俱那卫。台岭八公之怪
石。巫山严湍琅邪台之水石。布于清渠之侧。仙人迹鹿迹
之石。列于佛榻之前。是岁又得钟陵之同心木芙蓉。剡中
卷七○八 第 9b 页
之真红桂。嵇山之四时杜鹃相思紫苑贞桐山茗重台蔷
薇黄槿。东阳之牡桂紫石楠。九华山药树天蓼青枥黄心
木[:#AS-FBED:●]先子朱杉龙骨(阙二字)庚申岁。复得宜春之笔树楠稚
子金荆红笔密蒙勾栗木。其草药又得山姜碧百合。
** 夷齐论
昔夷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之下。仲尼称其仁。孟轲美其
德。(孟子称伯夷圣人之清者)盖以取其节而激贪也。所谓周粟者。周王
所赋之禄是也。谏而不从。不食其禄可矣。至于闻淑媛之
言。辍飧薇蕨。斯可谓不智矣。夫薇蕨者。元气之所发生。四
薇黄槿。东阳之牡桂紫石楠。九华山药树天蓼青枥黄心
木[:#AS-FBED:●]先子朱杉龙骨(阙二字)庚申岁。复得宜春之笔树楠稚
子金荆红笔密蒙勾栗木。其草药又得山姜碧百合。
** 夷齐论
昔夷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之下。仲尼称其仁。孟轲美其
德。(孟子称伯夷圣人之清者)盖以取其节而激贪也。所谓周粟者。周王
所赋之禄是也。谏而不从。不食其禄可矣。至于闻淑媛之
言。辍飧薇蕨。斯可谓不智矣。夫薇蕨者。元气之所发生。四
卷七○八 第 10a 页
时之所顺成。日月之所烛。风雨之所育。周焉得而有之哉。
若以粟者周人之播殖。则夷齐得非周人乎。反覆其道。尽
未当理。然夷齐之行。实误后人。于陵仲子慕夷齐者也。乃
至不义其兄之禄。洁则洁矣。仁岂然哉。厥后商洛四友。畏
秦之酷。避秦之祸。岂止洁其身而已。然飧紫芝以为粮。饮
清泉以为浆。终老南山。以养其寿。斯可谓仁智兼矣。
** 三良论
秦穆之杀三良。诗人刺之矣。春秋讥之矣。今不复议。惟三
良许之以死。而前代无讥。何也。且臣道莫显于咎繇。孝友
若以粟者周人之播殖。则夷齐得非周人乎。反覆其道。尽
未当理。然夷齐之行。实误后人。于陵仲子慕夷齐者也。乃
至不义其兄之禄。洁则洁矣。仁岂然哉。厥后商洛四友。畏
秦之酷。避秦之祸。岂止洁其身而已。然飧紫芝以为粮。饮
清泉以为浆。终老南山。以养其寿。斯可谓仁智兼矣。
** 三良论
秦穆之杀三良。诗人刺之矣。春秋讥之矣。今不复议。惟三
良许之以死。而前代无讥。何也。且臣道莫显于咎繇。孝友
卷七○八 第 10b 页
莫盛于周公。咎繇尚不殉于舜禹二后。周公尚不殉于文
武二王。三良讵可许之死乎。如三良者。所谓殉荣乐也。非
所谓殉仁义也。可与梁邱据安陵君同讥矣。焉得谓之百
夫特哉。昔荀息许晋献一言。继之以死。君子犹叹斯言之
玷。不可为也。岂得以生同荣乐。殁共埃尘。以为忠乎。晏平
仲言君为社稷死则死之。斯言得之矣。自周汉迄于巨唐。
杀身成仁。代有髦杰。莫不显一身之义烈。未有系一国之
存亡。惟纪信乘黄屋以诳楚。赴丹焰而存汉。数千年间。一
人而已。汉祚四百。繇此而兴。余谓汉祖建封纪氏。宜在萧
武二王。三良讵可许之死乎。如三良者。所谓殉荣乐也。非
所谓殉仁义也。可与梁邱据安陵君同讥矣。焉得谓之百
夫特哉。昔荀息许晋献一言。继之以死。君子犹叹斯言之
玷。不可为也。岂得以生同荣乐。殁共埃尘。以为忠乎。晏平
仲言君为社稷死则死之。斯言得之矣。自周汉迄于巨唐。
杀身成仁。代有髦杰。莫不显一身之义烈。未有系一国之
存亡。惟纪信乘黄屋以诳楚。赴丹焰而存汉。数千年间。一
人而已。汉祚四百。繇此而兴。余谓汉祖建封纪氏。宜在萧
卷七○八 第 11a 页
曹之上。报德未称。良可悲也。
** 张辟疆论
扬子美辟疆之觉陈平。非也。若以童子肤敏。善揣吕氏之
情。奇之可也。若以为反道合权。以安社稷。不其悖哉。授兵
产禄。几危刘氏。皆因辟疆启之。向使留侯尚存。必执戈逐
之。将为戮矣。观高祖遗言。吕后制其大事。可谓谋无遗策
矣。以王陵有廷诤之节。置以为相。谓周勃堪寄托之任。令
本兵柄。况外有齐楚淮南磐石之固。内有朱虚东牟肺腑
之亲。是时产禄。皆匹夫耳。吕后虽心不在哀。将相何至危
** 张辟疆论
扬子美辟疆之觉陈平。非也。若以童子肤敏。善揣吕氏之
情。奇之可也。若以为反道合权。以安社稷。不其悖哉。授兵
产禄。几危刘氏。皆因辟疆启之。向使留侯尚存。必执戈逐
之。将为戮矣。观高祖遗言。吕后制其大事。可谓谋无遗策
矣。以王陵有廷诤之节。置以为相。谓周勃堪寄托之任。令
本兵柄。况外有齐楚淮南磐石之固。内有朱虚东牟肺腑
之亲。是时产禄。皆匹夫耳。吕后虽心不在哀。将相何至危
卷七○八 第 11b 页
惧。必当忧伤不食。自促其寿。岂能为将相之害哉。高祖曰。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虑属吕宗矣。何可背之。厥
后称制八年。产禄之封殖固矣。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则
刘氏之业。必归吕宗。及吕后之没。劫郦商以绐吕禄。计亦
窘矣。周勃虽入北军。尚不敢公言诛诸吕。岂不艰哉。赖产
禄皆徒隶之人。非英杰之士。倘才出于世。岂受其绐说哉。
嗟乎。与其图之于难。岂若制之于易。由是而言。平勃用辟
疆之计。斯为谬矣。留侯破产以报韩。结客以狙秦。招四皓
以安太子。所谓必仗义居正。由此知不尚权谲明矣。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虑属吕宗矣。何可背之。厥
后称制八年。产禄之封殖固矣。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则
刘氏之业。必归吕宗。及吕后之没。劫郦商以绐吕禄。计亦
窘矣。周勃虽入北军。尚不敢公言诛诸吕。岂不艰哉。赖产
禄皆徒隶之人。非英杰之士。倘才出于世。岂受其绐说哉。
嗟乎。与其图之于难。岂若制之于易。由是而言。平勃用辟
疆之计。斯为谬矣。留侯破产以报韩。结客以狙秦。招四皓
以安太子。所谓必仗义居正。由此知不尚权谲明矣。
卷七○八 第 12a 页
** 袁盎以周勃为功臣论
袁盎对文帝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夫社稷臣者。主
在与在。主亡与亡。盎见勃自德其功。有以激之也。非至理
笃论。此言足以惑文帝聪明。伤仁厚之政。俾其有薄宗臣
之意。竟使周勃大功皆弃。非罪见疑。可为长叹息也。当吕
后之世。惠帝已殂。少帝非刘氏。陈平用辟疆之计。权王产
禄。绛侯若不与之同心而制其兵柄。必由此而阶乱矣。则
刘氏安危。未可知也。(盎曰诸吕用事擅相王太尉本兵柄
卷七○八 第 12b 页
弗能王也)然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未尝不心存社稷。志在刘
氏。外虽顺逊。内守忠贞。得不谓之社稷臣乎。其后绛侯系
请室。盎虽明其无罪。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之。徒有救焚
之力。且非曲突之义。杨子称盎忠不足而谈有馀。斯言当
矣。善哉贾生之说。喻堂陛之峻。高者难攀。卑者易凌。文帝
感悟。养臣下有节。有以见贤人用心。致君精识。若袁公者。
难与并为仁矣。盎惟有正慎夫人席。塞梁王求嗣。此二事
守正不挠。忠于所奉。害错之罪。虐贯于神明。安陵之祸。知
天道不昧矣。
** 汉昭帝论
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
氏。外虽顺逊。内守忠贞。得不谓之社稷臣乎。其后绛侯系
请室。盎虽明其无罪。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之。徒有救焚
之力。且非曲突之义。杨子称盎忠不足而谈有馀。斯言当
矣。善哉贾生之说。喻堂陛之峻。高者难攀。卑者易凌。文帝
感悟。养臣下有节。有以见贤人用心。致君精识。若袁公者。
难与并为仁矣。盎惟有正慎夫人席。塞梁王求嗣。此二事
守正不挠。忠于所奉。害错之罪。虐贯于神明。安陵之祸。知
天道不昧矣。
** 汉昭帝论
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
卷七○八 第 13a 页
帝是也。年十四而知燕王书诈。后有谮霍光者。上辄怒曰。
敢有谮毁者坐之。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成王闻管蔡流言。观召公不悦。遂使周公狼跋而东。鸱鸮
之诗作矣。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
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欲疏贤士。景
帝信谗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
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惜哉霍光不
学亡术。未称其德。然轻徭薄赋。与人休息。匈奴和亲。百姓
充实。议盐铁而罢榷酤。亦任忠臣之效也。才弱冠而殂。功
敢有谮毁者坐之。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成王闻管蔡流言。观召公不悦。遂使周公狼跋而东。鸱鸮
之诗作矣。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惑季
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欲疏贤士。景
帝信谗诛晁错。兵解遂戮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谗贼
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惜哉霍光不
学亡术。未称其德。然轻徭薄赋。与人休息。匈奴和亲。百姓
充实。议盐铁而罢榷酤。亦任忠臣之效也。才弱冠而殂。功
卷七○八 第 13b 页
德未尽。良可痛矣。
** 汉元帝论
汉元帝习武帝游宴后庭。又性好音乐。与宏恭石显图议
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史臣赞曰。优游不断。汉宣之业
衰焉。余以班固之言。未尽其癖。(一作僻)盖懦而不才。权移所
嬖。非不断也。夫帝王者天也。天以刚健为气。粹精为体。气
刚而健。则三光不昏。体粹而精。则四气不乱。刚也者。不息
之谓也。故权衡独运。四时不忒。粹也者。不杂之谓也。故乖
气消散。阴阳不谬。若运动不在于权轴。(一作衡)镕铸不由于
** 汉元帝论
汉元帝习武帝游宴后庭。又性好音乐。与宏恭石显图议
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史臣赞曰。优游不断。汉宣之业
衰焉。余以班固之言。未尽其癖。(一作僻)盖懦而不才。权移所
嬖。非不断也。夫帝王者天也。天以刚健为气。粹精为体。气
刚而健。则三光不昏。体粹而精。则四气不乱。刚也者。不息
之谓也。故权衡独运。四时不忒。粹也者。不杂之谓也。故乖
气消散。阴阳不谬。若运动不在于权轴。(一作衡)镕铸不由于
卷七○八 第 14a 页
大冶。荡荡上帝。复何为哉。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又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岂尧舜之时。上下皆公。谗
说不行。人与其聪明哉。岂幽厉之君。上下尽邪。谗言相蔽。
人不与其聪明哉。元帝自称淫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
悟。天下安得危亡之君。元帝盖自以恭显为贤。而任之不
疑也。
** 荀悦论高祖武宣论
荀悦论略曰。高帝天下初定。庶事草创。文帝躬行元默。遂
至升平。而古典未备。制度多阙。武帝内修文学。外耀武威。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岂尧舜之时。上下皆公。谗
说不行。人与其聪明哉。岂幽厉之君。上下尽邪。谗言相蔽。
人不与其聪明哉。元帝自称淫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
悟。天下安得危亡之君。元帝盖自以恭显为贤。而任之不
疑也。
** 荀悦论高祖武宣论
荀悦论略曰。高帝天下初定。庶事草创。文帝躬行元默。遂
至升平。而古典未备。制度多阙。武帝内修文学。外耀武威。
卷七○八 第 14b 页
而不尽其术。不克其终。宣帝任法审刑。综覈名实。而不用
儒术。理化不成。历数三代。以及元帝。曰崇尚儒业。从谏如
流。引班固赞。宾礼故老。优游亮直。又曰。贡薛韦匡。迭为宰
相。其旨以为专用儒术。莫盛于此。班固荀悦。皆文雅之士。
以元帝好儒。徵用儒生。故以兹为美。而深罪石显。痛心泣
血。称诗人投豺虎。嫉之甚也。异乎余之所闻也。任恭显始
于宣帝。当先帝之世。石显岂能隳其大业哉。则知恶不在
于显矣。萧望之周堪。皆廊庙之器。有师傅之恩。石显所忌。
废而不用。朋宠上书。遂致于理。其后刘向废锢。张猛自
儒术。理化不成。历数三代。以及元帝。曰崇尚儒业。从谏如
流。引班固赞。宾礼故老。优游亮直。又曰。贡薛韦匡。迭为宰
相。其旨以为专用儒术。莫盛于此。班固荀悦。皆文雅之士。
以元帝好儒。徵用儒生。故以兹为美。而深罪石显。痛心泣
血。称诗人投豺虎。嫉之甚也。异乎余之所闻也。任恭显始
于宣帝。当先帝之世。石显岂能隳其大业哉。则知恶不在
于显矣。萧望之周堪。皆廊庙之器。有师傅之恩。石显所忌。
废而不用。朋宠上书。遂致于理。其后刘向废锢。张猛自
卷七○八 第 15a 页
杀。岂得谓之优游亮直乎。贾捐之京房。虽不终其身。亦皆
英特隽才。道术奇士。于元帝可谓忠矣。亦因谮而死。惑于
谗邪则不断。疑于髦俊则用法。亦不得谓之优游亮直矣。
贡薛虽能忠谏。谏止于讽谕恭俭。未尝禦奸触邪矣。韦匡
从容守位。未尝犯颜干色矣。所以得乘时而进。久安其位。
昔桀纣杀一龙逢比干。而天下之恶归焉。桀纣以拒谏而
杀。其悖已甚。元帝以信才而杀。抑又甚焉。王业既衰。至成
哀凌替。才三世而王莽篡夺。宣帝称乱吾家者太子也。知
子莫若父。信哉是言。
英特隽才。道术奇士。于元帝可谓忠矣。亦因谮而死。惑于
谗邪则不断。疑于髦俊则用法。亦不得谓之优游亮直矣。
贡薛虽能忠谏。谏止于讽谕恭俭。未尝禦奸触邪矣。韦匡
从容守位。未尝犯颜干色矣。所以得乘时而进。久安其位。
昔桀纣杀一龙逢比干。而天下之恶归焉。桀纣以拒谏而
杀。其悖已甚。元帝以信才而杀。抑又甚焉。王业既衰。至成
哀凌替。才三世而王莽篡夺。宣帝称乱吾家者太子也。知
子莫若父。信哉是言。
卷七○八 第 15b 页
** 荀悦哀王商论
荀悦论曰。夫独智不用于世。独行不蓄于时。昔人所以自
退。犹不得自免。是以离世深藏。又曰。以六合之大。一身之
微。而匹夫无所容焉。岂不哀哉。余三复斯论。潸然出涕。仲
尼圣人也。犹美颜子之行藏。与我同志。称[:#AS-885A:●]武愚不可及。
叹蘧瑗卷而怀之。则圣人遵养时晦。可谓至矣。以仲尼之
德。足以塞叔孙之毁。以仲尼之仁。足以免陈蔡之困。以仲
尼之智。足以避匡人之辱。以仲尼之道。足以容鲁哀之世。
而逼迫多惧。殆于危亡。由是思之。无非命也。况王商者哉。
卷七○八 第 16a 页
世人皆以貌寝质薄为数奇。敦厚硕大为多福。乐昌威重
真汉相。容貌慑单于。而遘悯于时。遇才而殒。岂命之否也。
龙虎不能免于患。及命之泰也。蛭蟥皆得保其生。余又闻
之。国之衰也。忠贤先去。故管仲知隰朋不久而齐国乱。范
燮令祝宗祈死而晋主忧。伍胥戮而夫差亡。汲黯出而刘
安悖。徒叹新都之夺。孰救乐昌之祸。昔秦缪以三良为殉。
君子曰。秦缪之不为盟主也宜哉。弃善人之谓也。
** 张禹论
卷七○八 第 16b 页
夫社稷之计。安危之机。人君不能独断者。必资于所敬之
臣。然臣有忠邪。时有险易。交有浅深。义有厚薄。范睢山东
之匹夫也。入虎狼之秦。履不测之险。可谓交疏义薄矣。而
能尊昭王。去穰侯。开秦霸业之基。以安固后嗣。可谓忠于
昭王矣。夫能独断者英主也。古人言谋之欲多。而断之在
独。盖为此矣。天有震雷之怒。龙有逆鳞之恨。所以人君在
于能断耳。然亲戚之际。恩义之重。断之于已不可也。张敞
所谓明诏以恩不听。偫臣以义固争而后许。而令明诏自
亲其文。非策之得也。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
安也。周宣饯申伯。有孔硕之诗。秦康送文公。兴如存之感。
卷七○八 第 17a 页
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而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
心也。汉成帝车驾至张禹第。辟左右。亲问禹以天变。禹以
年老子弱。与曲阳有隙。乃言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
用。帝雅信爱禹。由此不疑王氏。致汉室之亡。成王莽之篡。
皆因禹而发。可谓汉之贼也。国之妖也。虽蛇斗于郑。鹢退
于宋。妖不甚于禹矣。朱云欲以上方斩马剑断佞臣头。斯
言当矣。后代有类于此者。其臣可以范睢为师表。张禹为
鉴戒。
卷七○八 第 17b 页
** 三国论
魏蜀吴三分天下。而亡有先后。非形势有轻重。积累有厚
薄。察其政柄所归。则亡之先后可知也。蜀政在于黄皓。皓
隶人也。内不能修武侯之旧典。外不能制姜维之黩武。纪
纲日坏。君子不服。所以先亡也。魏自明帝之后。政归仲达。
齐王已降。惟守空宫。亡之淹速。系于师昭之志。将移神器
之重。须服天下之心。未立大功。亦不敢取。所以蜀灭而魏
亡也。孙皓虽骄奢极欲。残虐用刑。而自专生杀之柄。不牵
帷墙之制。运尽天亡。而后夷灭。由是而知人君不可一日
失其柄也。如神龙之脱深泉。震雷之无烟气。威灵既露。人
卷七○八 第 18a 页
得制之。蒋济睹魏文帝与夏侯尚诏曰。作福作威。为亡国
之言。所谓柄者。威福是也。岂可假于臣下哉。后代睹三国
之事。可不戒惧哉。
** 羊祜留贾充论
任恺庾尹(庾为河南尹名犯庙讳字又非便所以不书)以贾充邪僻。欲其疏远。
劝晋武令西镇长安。惟羊祜密表留之。祜岂悦贾充者哉。
良以爱君体国。发于至诚耳。晋氏倾夺魏国。初有天下。其
将相大臣。非魏之旧臣。即其子孙。所寄心腹。惟贾充而已。
充亦非忠于君者。自以成济之事。与晋室当同休戚。此羊
之言。所谓柄者。威福是也。岂可假于臣下哉。后代睹三国
之事。可不戒惧哉。
** 羊祜留贾充论
任恺庾尹(庾为河南尹名犯庙讳字又非便所以不书)以贾充邪僻。欲其疏远。
劝晋武令西镇长安。惟羊祜密表留之。祜岂悦贾充者哉。
良以爱君体国。发于至诚耳。晋氏倾夺魏国。初有天下。其
将相大臣。非魏之旧臣。即其子孙。所寄心腹。惟贾充而已。
充亦非忠于君者。自以成济之事。与晋室当同休戚。此羊
卷七○八 第 18b 页
祜所以愿留也。昔汉高不去吕后。亦近于此。汉高嬖戚姬。
爱如意。思其久安之计。至于悲歌不乐。岂不知除去吕后。
必无后祸。况吕后年长有过。稀复进见。汉高弃之。如去尘
垢。实以惠帝闇弱。必不能自揽权纲。其将相皆平生故人。
俱起丰沛。非吕后刚强。不能临制。所以存之。为社稷也。后
世翼载其君者。得不念于此哉。
** 宋齐论
宋齐以降。继体承祧者。君德寝微。王道凌替。缵绪之初。如
革大运。降宥解网。以悦众心。仁义之风薄。骨肉之情废。前
爱如意。思其久安之计。至于悲歌不乐。岂不知除去吕后。
必无后祸。况吕后年长有过。稀复进见。汉高弃之。如去尘
垢。实以惠帝闇弱。必不能自揽权纲。其将相皆平生故人。
俱起丰沛。非吕后刚强。不能临制。所以存之。为社稷也。后
世翼载其君者。得不念于此哉。
** 宋齐论
宋齐以降。继体承祧者。君德寝微。王道凌替。缵绪之初。如
革大运。降宥解网。以悦众心。仁义之风薄。骨肉之情废。前
卷七○八 第 19a 页
史评之详矣。然政未得中。改之可也。如弓之高下者抑举。
琴瑟之不调者更张。此亦天之道也。岂独人事哉。惟用其
罪人。不可甚矣。天下之恶一也。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
百心不可以事一君。岂有不忠于前朝。而能忠于后王者
哉。毁泉台春秋之所讥。先儒之所恶。宋齐之君。有一于此。
必为美政。泉台见妖。尚不可毁。况无妖者乎。燕人之思召
伯。甘棠勿剪。楚人之怀叔子。望碑堕泪。彼人臣也。而见思
若此。虽时移政改。莫非旧臣。昔伯益赞禹。称大舜之德。曹
参事惠帝。守萧何之法。魏文帝初受汉禅。偫臣皆赞魏德。
琴瑟之不调者更张。此亦天之道也。岂独人事哉。惟用其
罪人。不可甚矣。天下之恶一也。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
百心不可以事一君。岂有不忠于前朝。而能忠于后王者
哉。毁泉台春秋之所讥。先儒之所恶。宋齐之君。有一于此。
必为美政。泉台见妖。尚不可毁。况无妖者乎。燕人之思召
伯。甘棠勿剪。楚人之怀叔子。望碑堕泪。彼人臣也。而见思
若此。虽时移政改。莫非旧臣。昔伯益赞禹。称大舜之德。曹
参事惠帝。守萧何之法。魏文帝初受汉禅。偫臣皆赞魏德。
卷七○八 第 19b 页
唯卫臻独称汉美。文帝曰。天下之珍。当与山阳共之。为人
臣者。罔念于此。可谓有百心矣。
臣者。罔念于此。可谓有百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