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 第 22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卷六七○ 第 1a 页
白居易(十五)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
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搆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
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
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 一策头
臣伏见汉成帝以朱云廷辱张禹。令持下殿。云攀槛槛折。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
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搆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
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
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 一策头
臣伏见汉成帝以朱云廷辱张禹。令持下殿。云攀槛槛折。
卷六七○ 第 1b 页
成帝容之。后尝理槛。帝命勿易。以旌直臣。臣每览汉史至
此。未尝不三复而叹息也。岂不以臣不爱死。虽怜其死。而
必谏乎。君能纳谏。虽折其槛。而必容乎。不然。何云之竭忠
也如此。而帝之见容也又如此。伏惟陛下以至诚化万国。
以至明临兆人。故数年之间。仍降诏旨。四海之内。累徵贤
良。思酌下言。乐闻上失。谕以旁求之意。询以无隐之辞。是
则陛下纳谏之旨。远出于汉朝。微臣献言之罪。不虞于折
槛矣。况清问之下。条对之中。苟言有可观。策有可取。陛下
必光扬其名氏。优崇其爵秩。与夫勿易折槛以旌直臣之
此。未尝不三复而叹息也。岂不以臣不爱死。虽怜其死。而
必谏乎。君能纳谏。虽折其槛。而必容乎。不然。何云之竭忠
也如此。而帝之见容也又如此。伏惟陛下以至诚化万国。
以至明临兆人。故数年之间。仍降诏旨。四海之内。累徵贤
良。思酌下言。乐闻上失。谕以旁求之意。询以无隐之辞。是
则陛下纳谏之旨。远出于汉朝。微臣献言之罪。不虞于折
槛矣。况清问之下。条对之中。苟言有可观。策有可取。陛下
必光扬其名氏。优崇其爵秩。与夫勿易折槛以旌直臣之
卷六七○ 第 2a 页
意。又相万也。贱臣得不有犯无隐。以副陛下纳谏之旨乎。
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唯以直词。昧死上对。臣
生也幸。沐圣朝垂覆育之惠。当陛下无忌讳之日。斯则朝
闻夕死足矣。而况于充赋王庭者乎。伏念庸虚。谬膺诏选。
诚不足以明辩体用。对扬德音。欲率尔而言。适足重小臣
狂简之过。若默默而退。又何以副陛下虚求之心。是以窥
玉旒。读金策。惭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然以愚虑之中。
千或一得。而往古之成败。耳或妄有所闻。当今之得失。目
或妄有所见。进不敢希旨。退不敢隐情。唯以直言。昧死上
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唯以直词。昧死上对。臣
生也幸。沐圣朝垂覆育之惠。当陛下无忌讳之日。斯则朝
闻夕死足矣。而况于充赋王庭者乎。伏念庸虚。谬膺诏选。
诚不足以明辩体用。对扬德音。欲率尔而言。适足重小臣
狂简之过。若默默而退。又何以副陛下虚求之心。是以窥
玉旒。读金策。惭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然以愚虑之中。
千或一得。而往古之成败。耳或妄有所闻。当今之得失。目
或妄有所见。进不敢希旨。退不敢隐情。唯以直言。昧死上
卷六七○ 第 2b 页
对。
** 二策项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故亿兆之
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
贵德贱财之令行。则上让下兢。恕己及物之诚著。则苍生
可致于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于太宁。由是
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
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
行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 二策项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故亿兆之
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
贵德贱财之令行。则上让下兢。恕己及物之诚著。则苍生
可致于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于太宁。由是
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
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
行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卷六七○ 第 3a 页
臣闻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
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
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
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
一念于德。而邦有以渐于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今陛下
以懋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不流矣。以钦若前训为本。
则大朴不得不复矣。以缉熙庶绩为念。则五刑不得不措
矣。以祗奉宗庙为心。则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
卷六七○ 第 3b 页
措未复未敷之问。此乃陛下劳谦之德太过。故不自见其
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见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
闻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难。终
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
耳。岂止化流朴复。刑措教敷而已哉。
** 三策尾
臣鄙人也。生仁寿之代。沐文明之化。始以进士举及第。又
以拔萃选授官。臣之名既获二成。君之禄已受一命。虽天
地不求仁于刍狗。而畎浍思委润于沧溟。惓惓之诚。蓄之
久矣。幸遇陛下发旁求之诏。垂下济之恩。详延谟猷。亲览
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见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
闻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难。终
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
耳。岂止化流朴复。刑措教敷而已哉。
** 三策尾
臣鄙人也。生仁寿之代。沐文明之化。始以进士举及第。又
以拔萃选授官。臣之名既获二成。君之禄已受一命。虽天
地不求仁于刍狗。而畎浍思委润于沧溟。惓惓之诚。蓄之
久矣。幸遇陛下发旁求之诏。垂下济之恩。详延谟猷。亲览
卷六七○ 第 4a 页
条对。逢不讳之日。虽许极言。当无过之朝。不知所述。无裨
清问。有负皇明。仰冒宸严。伏待罪戾。谨对。
臣幸逢昭代。得列明庭。惭无嘉言。以充清问。辄罄狂瞽。惟
陛下择之。谨对。
臣生圣代三十有五年。蒙陛下子育之恩。睹陛下升平之
化。谬膺诏选。充赋天庭。安足亲承德音。条对清问。逢旁求
之日。虽许直言。当已理之朝。将何极谏。尘黩圣鉴。俯伏待
罪。谨对。
** 四美谦让
清问。有负皇明。仰冒宸严。伏待罪戾。谨对。
臣幸逢昭代。得列明庭。惭无嘉言。以充清问。辄罄狂瞽。惟
陛下择之。谨对。
臣生圣代三十有五年。蒙陛下子育之恩。睹陛下升平之
化。谬膺诏选。充赋天庭。安足亲承德音。条对清问。逢旁求
之日。虽许直言。当已理之朝。将何极谏。尘黩圣鉴。俯伏待
罪。谨对。
** 四美谦让
卷六七○ 第 4b 页
臣闻王者之有天下也。自谓之理非理也。自谓之乱非乱
也。自谓之安非安也。自谓之危非危也。何者。盖自谓理且
安者。则自骄自满。虽安必危。自谓乱且危者。则自戒自强。
虽乱必理。理之又理。安之又安。则盛德大业。斯不远矣。伏
惟陛下嗣建皇极。司牧苍生。夙兴以忧人。夕惕而修已。以
今日之理。陛下视朝廷未以为理。以今日之安。陛下视海
内未以为安。而又思酌下言。乐闻上失。弊无不革。利无不
兴。今则严禋郊庙。犹谓敬之不至。爱养黎庶。犹谓惠之不
宏。省罢进献。犹忧人之困穷。蠲免逋租。犹虑农之勤匮。搜
卷六七○ 第 5a 页
扬俊乂。犹谓贤之遗逸。涤荡罪戾。犹念狱之非辜。底定兵
戈。犹惧其未戢。怀柔夷狄。犹恐其未宾。大化参乎阴阳。犹
惭之以寡德。重光并乎日月。犹让之以不明。斯乃陛下劳
谦之心。合天运之不息也。勤恤之德。合地道之无疆也。如
臣者。何所知焉。何所述焉。伏以圣聪。贵闻庶议。苟有愚见。
敢不极陈。
** 五塞人望归众心 在慎言动之初
夫欲使人望塞众心归者。无他焉。在陛下慎初之所致耳。
臣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言动不书。非盛
戈。犹惧其未戢。怀柔夷狄。犹恐其未宾。大化参乎阴阳。犹
惭之以寡德。重光并乎日月。犹让之以不明。斯乃陛下劳
谦之心。合天运之不息也。勤恤之德。合地道之无疆也。如
臣者。何所知焉。何所述焉。伏以圣聪。贵闻庶议。苟有愚见。
敢不极陈。
** 五塞人望归众心 在慎言动之初
夫欲使人望塞众心归者。无他焉。在陛下慎初之所致耳。
臣闻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言动不书。非盛
卷六七○ 第 5b 页
德也。书而不法。后嗣何观焉。若王者言中伦。动中度。则千
里之外应之。百代之后歌之。况其迩者乎。若言非宜。动非
礼。则千里之外违之。百代之后笑之。况其迩者乎。是以古
之天子。口不敢戏言。身不敢妄动。动必三省。言必再思。况
陛下初嗣祖宗。新临兆庶。臣伏见天下之目。专专然以观
陛下之动也。天下之耳。禺禺然以听陛下之言也。则陛下
出一言。不终日而达于朝野。动一事。不浃辰而闻于华夷。
盖是非之声。无翼而飞矣。损益之名。无胫而走矣。陛下得
不慎之哉。伏惟观于斯。察于斯。使一言一动。无所苟而已
里之外应之。百代之后歌之。况其迩者乎。若言非宜。动非
礼。则千里之外违之。百代之后笑之。况其迩者乎。是以古
之天子。口不敢戏言。身不敢妄动。动必三省。言必再思。况
陛下初嗣祖宗。新临兆庶。臣伏见天下之目。专专然以观
陛下之动也。天下之耳。禺禺然以听陛下之言也。则陛下
出一言。不终日而达于朝野。动一事。不浃辰而闻于华夷。
盖是非之声。无翼而飞矣。损益之名。无胫而走矣。陛下得
不慎之哉。伏惟观于斯。察于斯。使一言一动。无所苟而已
卷六七○ 第 6a 页
矣。言动不苟。则天下之望塞焉。天下之心归焉。
** 六教必成化必至 在敬其终
问。先王之教。布在方策。事虽易举。政则难成。岂文之空垂。
将行之未至。思臻其极。伫质所疑。
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无多焉。在陛下敬始慎终之所
致耳。臣闻先王之训。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虚行也。浅行
之则小理。深行之则大和。浅深小大之应。其犹影响矣。然
则天下至广。王化至大。增减损益。难见其形。是以政之损
者。虽不见其日损。必有时而乱也。教之益者。虽不见其日
** 六教必成化必至 在敬其终
问。先王之教。布在方策。事虽易举。政则难成。岂文之空垂。
将行之未至。思臻其极。伫质所疑。
夫欲使政必成化必至者。无多焉。在陛下敬始慎终之所
致耳。臣闻先王之训。不徒言也。先王之教。不虚行也。浅行
之则小理。深行之则大和。浅深小大之应。其犹影响矣。然
则天下至广。王化至大。增减损益。难见其形。是以政之损
者。虽不见其日损。必有时而乱也。教之益者。虽不见其日
卷六七○ 第 6b 页
益。必有时而理也。陛下但推其诚。勤其政。慎其始。敬其终。
日用而不知自臻其极。此先王终日所务者也。终日所行
者也。不可月会其教化之浅深。岁计其风俗之厚薄焉。臣
又闻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诗曰。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此言王者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终而至
也。陛下诚能久而终之。则何虑政不成而化不至乎。
** 七不劳而理 在顺人心立教
问。方今勤恤忧劳。夙夜不怠。而政教犹缺。惩劝未行。何则
上古之君。无为而理。令不严而肃。教不劳而成。何施何为。
日用而不知自臻其极。此先王终日所务者也。终日所行
者也。不可月会其教化之浅深。岁计其风俗之厚薄焉。臣
又闻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诗曰。靡不有初。鲜
克有终。此言王者之教。待久而成也。王者之化。待终而至
也。陛下诚能久而终之。则何虑政不成而化不至乎。
** 七不劳而理 在顺人心立教
问。方今勤恤忧劳。夙夜不怠。而政教犹缺。惩劝未行。何则
上古之君。无为而理。令不严而肃。教不劳而成。何施何为。
卷六七○ 第 7a 页
得至于此。
臣请以三五之道言之。臣闻三皇之为君也。无常心。以天
下心为心。五帝之为君也。无常欲。以百姓欲为欲。顺其心
以出令。则不严而理。因其欲以设教。则不劳而成。故风号
无文而人从。刑赏不施而人服。三五所以无为而天下化
者。由此道也。后代反是。故不及者远焉。臣请以三代以后
之事言之。臣闻后代之天下。三五之天下也。后代之人。三
五之人也。后代之位。三五之位也。居其位。得其人。有其天
卷六七○ 第 7b 页
下。而不及三五者。何哉。臣窃惊怪之。然亦粗知其由矣。岂
不以己心为心。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也。以己欲为欲。咈
百姓以从一人之欲也。苟或心与道未合。政与时并行。得
失交争。利害相半。如此则虽宵衣旰食。劳体励精。才可以
致小康。不足以宏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设教而人敢违。
刑虽明而寡惩。赏虽厚而鲜劝。此由舍人而从欲。是以勤
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取此。执古御今。以三五之心
为心。则政教何忧乎不洽。以亿兆之欲为欲。则惩劝何畏
乎不行。政教洽。则不殷忧而四海宁。惩劝行。则不勤劳而
万人化。此由舍己而从众。是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闻太
不以己心为心。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也。以己欲为欲。咈
百姓以从一人之欲也。苟或心与道未合。政与时并行。得
失交争。利害相半。如此则虽宵衣旰食。劳体励精。才可以
致小康。不足以宏大道。故出令而吏或犯。设教而人敢违。
刑虽明而寡惩。赏虽厚而鲜劝。此由舍人而从欲。是以勤
多而功少也。伏惟陛下去彼取此。执古御今。以三五之心
为心。则政教何忧乎不洽。以亿兆之欲为欲。则惩劝何畏
乎不行。政教洽。则不殷忧而四海宁。惩劝行。则不勤劳而
万人化。此由舍己而从众。是以事半而功倍也。臣又闻太
卷六七○ 第 8a 页
宗文皇帝尝曰。朕虽不及古。然以百姓心为心。臣以为致
贞观之理者。由斯一言始矣。伏愿陛下从而鉴之。嗣而行
之。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 八风行浇朴 由教不由时
问。氓俗之理乱。风化之盛衰。何乃得于往而失于来。薄于
今而厚于古。或曰。兴替之道。执在君臣。又云。浇朴之风。系
于时代。二说相反。其谁可从。
臣闻代之浇漓。人之朴略。由上而不由下。在教而不在时。
盖政之臧否定于中。则俗之厚薄应于外也。何以验覈。伏
贞观之理者。由斯一言始矣。伏愿陛下从而鉴之。嗣而行
之。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 八风行浇朴 由教不由时
问。氓俗之理乱。风化之盛衰。何乃得于往而失于来。薄于
今而厚于古。或曰。兴替之道。执在君臣。又云。浇朴之风。系
于时代。二说相反。其谁可从。
臣闻代之浇漓。人之朴略。由上而不由下。在教而不在时。
盖政之臧否定于中。则俗之厚薄应于外也。何以验覈。伏
卷六七○ 第 8b 页
请以周秦以降之事言之。臣闻周德寖衰。君臣陵替。蚕食
瓜割。分为战国。秦氏得之。以暴易乱。曾未旋踵。同归覆亡。
炎汉勃兴。奄有四海。仅能除害。未暇化人。迨于文帝景帝。
始思理道。躬行慈俭。人用富安。礼让自兴。刑罚不试。升平
之美。邻于成康。载在汉书。陛下熟闻之矣。降及魏晋。迄于
梁隋。丧乱宏多。殆不足数。我高祖始建区夏。未遑缉熙。迨
于太宗元宗。抱圣神文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谋猷启
沃。无怠于心。德泽施行。不遗于物。所以刑措而百姓欣戴。
兵偃而万方悦随。近无不安。远无不服。虽成康文景。无以
瓜割。分为战国。秦氏得之。以暴易乱。曾未旋踵。同归覆亡。
炎汉勃兴。奄有四海。仅能除害。未暇化人。迨于文帝景帝。
始思理道。躬行慈俭。人用富安。礼让自兴。刑罚不试。升平
之美。邻于成康。载在汉书。陛下熟闻之矣。降及魏晋。迄于
梁隋。丧乱宏多。殆不足数。我高祖始建区夏。未遑缉熙。迨
于太宗元宗。抱圣神文武之姿。用房杜姚宋之佐。谋猷启
沃。无怠于心。德泽施行。不遗于物。所以刑措而百姓欣戴。
兵偃而万方悦随。近无不安。远无不服。虽成康文景。无以
卷六七○ 第 9a 页
尚之。载在国史。陛下熟知之矣。然则周秦之乱极矣。及文
景继出。而昌运随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宗嗣兴。而王道
融焉。若谓天地生成之德渐衰。家国君臣之道渐丧。则当
日甚一日。代甚一代。不应衰而复盛。浇而复和。必不尔者。
何乃清平朴素之风。薄于周秦之交。而厚于文景之代耶。
顺成和动之俗。丧于梁隋之际。而独兴于贞观开元之年
耶。由斯言之。不在时矣。故魏徵有云。若言人渐浇讹。不反
质朴。至今应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斯言至矣。故太
宗嘉之。又按礼记曰。教者人之寒暑也。事者人之风雨也。
景继出。而昌运随焉。梁隋之弊甚矣。及二宗嗣兴。而王道
融焉。若谓天地生成之德渐衰。家国君臣之道渐丧。则当
日甚一日。代甚一代。不应衰而复盛。浇而复和。必不尔者。
何乃清平朴素之风。薄于周秦之交。而厚于文景之代耶。
顺成和动之俗。丧于梁隋之际。而独兴于贞观开元之年
耶。由斯言之。不在时矣。故魏徵有云。若言人渐浇讹。不反
质朴。至今应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斯言至矣。故太
宗嘉之。又按礼记曰。教者人之寒暑也。事者人之风雨也。
卷六七○ 第 9b 页
此言万民之从王化。如百谷之委岁功也。若寒暑以时。则
禾黍登而菽麦熟。若风雨不节。则稂莠植而秕稗生。故教
化优深。则谦让兴而仁义作。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
臻。虽百谷在地。成之者天也。虽万物在下。化之者上也。必
欲以凉德弊政。严令繁刑。而求仁义行。奸宄息。亦犹飘风
暴雨。愆阳伏阴。而望禾黍丰。稂莠死。其不可也。亦甚明矣。
故曰尧舜率天下以仁。比屋可封。桀纣率天下以暴。比屋
可戮。斯则由上在教之明验也。伏惟圣心无疑焉。
** 九致和平复雍熙 在念今而思古也
禾黍登而菽麦熟。若风雨不节。则稂莠植而秕稗生。故教
化优深。则谦让兴而仁义作。刑政偷薄。则讹伪起而奸宄
臻。虽百谷在地。成之者天也。虽万物在下。化之者上也。必
欲以凉德弊政。严令繁刑。而求仁义行。奸宄息。亦犹飘风
暴雨。愆阳伏阴。而望禾黍丰。稂莠死。其不可也。亦甚明矣。
故曰尧舜率天下以仁。比屋可封。桀纣率天下以暴。比屋
可戮。斯则由上在教之明验也。伏惟圣心无疑焉。
** 九致和平复雍熙 在念今而思古也
卷六七○ 第 10a 页
问。今欲感人心于和平。致王化于朴厚。何思何念。得至于
斯。
臣闻政不念今。则人心不能交感。道不思古。则王化不能
流行。将欲感人心于和平。则在乎念今而已。伏惟陛下知
人安之至难也。则念去烦扰之吏。爱人命之至重也。则念
黜苛酷之官。恤人力之易罢也。则念省修葺之劳。忧人财
之易匮也。则念减服御之费。惧人之有馁也。则念薄麦禾
之税。畏人之有寒也。则念轻布帛之征。虑人之有愁苦也。
卷六七○ 第 10b 页
则念损嫔嫱之数。故念之又念之。则人心交感矣。感之又
感之。则天下和平矣。将欲致王化于雍熙。则在乎思古而
已。伏惟陛下仰羲轩之道也。则思兴利而除害。侔唐虞之
圣也。则思明目而达聪。师夏禹之德也。则思泣辜而恤人。
法殷汤之仁也。则思祝网而爱物。鉴汉之盛也。则思罢露
台。而海内流化。观周之兴也。则思葬枯骨。而天下归心。宏
贞观之理也。则思开房杜之谠议。以致升平。嗣开元之政
也。则思得姚宋之嘉谋。而臻富寿。故思之又思之。则王泽
流行矣。行之又行之。则天下雍熙矣。
** 十王泽流人心感 在恕己及物
感之。则天下和平矣。将欲致王化于雍熙。则在乎思古而
已。伏惟陛下仰羲轩之道也。则思兴利而除害。侔唐虞之
圣也。则思明目而达聪。师夏禹之德也。则思泣辜而恤人。
法殷汤之仁也。则思祝网而爱物。鉴汉之盛也。则思罢露
台。而海内流化。观周之兴也。则思葬枯骨。而天下归心。宏
贞观之理也。则思开房杜之谠议。以致升平。嗣开元之政
也。则思得姚宋之嘉谋。而臻富寿。故思之又思之。则王泽
流行矣。行之又行之。则天下雍熙矣。
** 十王泽流人心感 在恕己及物
卷六七○ 第 11a 页
夫欲使王泽旁流。人心大感。则在陛下恕己及物而已。夫
恕己及物者无他。以心度心。以身观身。推其所为。以及天
下者也。故己欲安。则念人之重扰也。已欲寿。则念人之嘉
生也。己欲逸。则念人之惮劳也。己欲富。则念人之恶贫也。
己欲温饱。则念人之冻馁也。己欲声色。则念人之怨旷也。
陛下念其重扰。则烦暴之吏退矣。念其嘉生。则苛虐之官
黜矣。念其惮劳。则土木之役轻矣。念其恶贫。则服御之费
损矣。念其冻馁。则布帛麦禾之税轻矣。念其怨旷。则妓乐
卷六七○ 第 11b 页
嫔嫱之数省矣。推而广之。念一知十。盖圣人之道也。始则
恕已以及人。终则念人而及己。故恕之又恕之。则王泽不
得不流矣。念之又念之。则人心不得不感矣。泽流心感。而
天下不太平者。未之闻也。
** 十一黄老术 在尚宽简务清净则人俭朴俗和平
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
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
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焉。昔
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人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閤。
恕已以及人。终则念人而及己。故恕之又恕之。则王泽不
得不流矣。念之又念之。则人心不得不感矣。泽流心感。而
天下不太平者。未之闻也。
** 十一黄老术 在尚宽简务清净则人俭朴俗和平
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
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
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焉。昔
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人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閤。
卷六七○ 第 12a 页
而东海之政成。曹参得之。故狱韨勿扰。而齐国大和。汉文
得之。故刑罚不用。而天下大理。其故无他。清净之所致耳。
故老子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
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此四者。皆黄老之要道也。陛下
诚能体而行之。则人俭朴而俗清和矣。
** 十二政化速成 由不变礼不易俗
夫欲使政化速成。则在乎去烦扰师简易而已。臣请以齐
鲁之事明之。臣闻伯禽之事鲁也。变其礼。革其俗。三年而
卷六七○ 第 12b 页
政成。太公之理齐也。简其礼。从其俗。五月而政成。故周公
叹曰。夫平易近人。人必归之。鲁后代其北面事齐矣。此则
烦简迟速之效明矣。伏惟陛下鉴之。
** 十三号令 令一则行推诚则化
问。号令者。所以齐其俗。一其心。故圣人专之慎之。然则号
令既出。而俗犹未齐者。其故安在。号令既行。而心犹未一
者。其失安归。欲使下令如风行。出言如响应。导之而人知
劝。防之而人不踰。将致于斯。岂无其要。
臣闻王者发号施令。所以齐其俗。一其心。俗齐则和。心一
则固。人于是乎可任使也。传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故一
叹曰。夫平易近人。人必归之。鲁后代其北面事齐矣。此则
烦简迟速之效明矣。伏惟陛下鉴之。
** 十三号令 令一则行推诚则化
问。号令者。所以齐其俗。一其心。故圣人专之慎之。然则号
令既出。而俗犹未齐者。其故安在。号令既行。而心犹未一
者。其失安归。欲使下令如风行。出言如响应。导之而人知
劝。防之而人不踰。将致于斯。岂无其要。
臣闻王者发号施令。所以齐其俗。一其心。俗齐则和。心一
则固。人于是乎可任使也。传曰。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故一
卷六七○ 第 13a 页
人一心。万人万心。若不以令一之。则人人之心各异矣。于
是积异以生疑。积疑以生惑。除乱莫先乎令者也。故圣王
重之。然则令者。出于一人。加于百辟。被于万姓。渐于四夷。
如风行。如雨施。有往而无返也。其在周易涣汗之义。言号
令如涣汗然。一出而不可复也。故圣王慎之。然则令既出。
而俗犹未齐者。由令不一也。非独朝出夕改。晨行暮止也。
盖谨于始。慢于终。则不一也。张于近。弛于远。则不一也。急
于贱。宽于贵。则不一也。行于疏。废于亲。则不一也。且人之
心。犹不可以不一而理。况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乎。然
是积异以生疑。积疑以生惑。除乱莫先乎令者也。故圣王
重之。然则令者。出于一人。加于百辟。被于万姓。渐于四夷。
如风行。如雨施。有往而无返也。其在周易涣汗之义。言号
令如涣汗然。一出而不可复也。故圣王慎之。然则令既出。
而俗犹未齐者。由令不一也。非独朝出夕改。晨行暮止也。
盖谨于始。慢于终。则不一也。张于近。弛于远。则不一也。急
于贱。宽于贵。则不一也。行于疏。废于亲。则不一也。且人之
心。犹不可以不一而理。况君之令。其可二三而行者乎。然
卷六七○ 第 13b 页
则令既一。而天下之心犹未悦随者。由上之不能行于己
推于诚者也。凡下从上也。不从口之言。从上之所好也。不
从力之制。从上之所为也。盖行诸己也诚。则化诸人也深。
若不推之于诚。虽三令五申。而令不明也。苟不行之于己。
虽家喻户晓。而人不信矣。圣王知其如此。故以礼自修。以
法自理。慎其所好。重其所为。有诸己者。而后求诸人。责于
下者。必先禁于上。是以推之而往。引之而来。导之使行。禁
之使止。使天下之心。禺禺然惟望其令听其言而已。故言
出则千里之外应如响。令下则四海之内行如风。故曰禁
推于诚者也。凡下从上也。不从口之言。从上之所好也。不
从力之制。从上之所为也。盖行诸己也诚。则化诸人也深。
若不推之于诚。虽三令五申。而令不明也。苟不行之于己。
虽家喻户晓。而人不信矣。圣王知其如此。故以礼自修。以
法自理。慎其所好。重其所为。有诸己者。而后求诸人。责于
下者。必先禁于上。是以推之而往。引之而来。导之使行。禁
之使止。使天下之心。禺禺然惟望其令听其言而已。故言
出则千里之外应如响。令下则四海之内行如风。故曰禁
卷六七○ 第 14a 页
胜于身。则令行于人者矣。又曰下令如流水发源。盖是谓
也。如此则何虑乎海内之令。不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者
哉。
** 十四辨兴亡之由 由善恶之积
问。万姓亲怨之由。百王兴亡之渐。将独系于人乎。抑亦系
于君乎。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
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
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
也。如此则何虑乎海内之令。不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者
哉。
** 十四辨兴亡之由 由善恶之积
问。万姓亲怨之由。百王兴亡之渐。将独系于人乎。抑亦系
于君乎。
臣观前代。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得其人。失
其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来者渐矣。天地不能顿
为寒暑。必渐于春秋。人君不能顿为兴亡。必渐于善恶。善
卷六七○ 第 14b 页
不积。不能勃焉而兴。恶不积。不能忽焉而亡。善与恶。始系
于君也。兴与亡。终系于人也。何则。君苟有善。人必知之。知
之又知之。其心归之。归之又归之。则载舟之水。由是积焉。
君苟有恶。人亦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去之。
则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危者君也。至愚而不
可欺者人也。圣王知其然。故则天上不息之道以修己。法
地下不动之德以安人。修己者。慎于中也。慄然如履春冰。
安人者。敬其下也。凛乎若驭朽索。犹惧其未也。加以乐人
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忧乐同于人。敬
于君也。兴与亡。终系于人也。何则。君苟有善。人必知之。知
之又知之。其心归之。归之又归之。则载舟之水。由是积焉。
君苟有恶。人亦知之。知之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去之。
则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危者君也。至愚而不
可欺者人也。圣王知其然。故则天上不息之道以修己。法
地下不动之德以安人。修己者。慎于中也。慄然如履春冰。
安人者。敬其下也。凛乎若驭朽索。犹惧其未也。加以乐人
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忧乐同于人。敬
卷六七○ 第 15a 页
慎著于已。如是而不兴者。反是而不亡者。自生人以来。未
之有也。臣愚以为百王兴亡之渐。在于此也。
** 十五忠敬质文损益
问。忠敬质文。百代循环之教也。五帝何为而不用。三王何
故而相承。将时有同异耶。道有优劣耶。又三代之际。损益
不同。所祖三才。其义安在。岂除旧布新。务于相反相异乎。
复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然乎。又国家祖述五帝。宪章三
代。质文忠敬。大备于今。而尚人鲜朴忠。俗多利巧。欲救斯
弊。其道如何。
之有也。臣愚以为百王兴亡之渐。在于此也。
** 十五忠敬质文损益
问。忠敬质文。百代循环之教也。五帝何为而不用。三王何
故而相承。将时有同异耶。道有优劣耶。又三代之际。损益
不同。所祖三才。其义安在。岂除旧布新。务于相反相异乎。
复扶衰救弊。其道不得不然乎。又国家祖述五帝。宪章三
代。质文忠敬。大备于今。而尚人鲜朴忠。俗多利巧。欲救斯
弊。其道如何。
卷六七○ 第 15b 页
臣闻步骤殊时。质文异制。五帝以道化。三王以礼教。道者
无为。无为故无失。无失故无革。是以唐虞相承。无所改易
也。礼者有作。有作则有弊。有弊则有救。故殷周相代。有所
损益也。损益之教。本乎三才。夏之教尚忠。忠本于人。人道
以善教人。忠之至也。故曰忠者人之教也。忠之弊其民野。
救野莫若敬。故殷之教尚敬。敬本于地。地道谦卑。天之所
生。地敬养之。故曰敬者地之教也。敬之弊其人诡。救诡莫
若文。故周之教尚文。文本于天。天道垂文。而人则之。故曰
文者天之教也。文之弊其人僿。救僿莫若忠。然则三王之
卷六七○ 第 16a 页
所祖不同者。非欲自异而相反也。盖扶衰救弊。各随其运
也。运苟有异。教亦不同。虽忠与敬。各系于时。而质与文。俱
致于理。标其教则殊制。臻其极则同归。亦犹水火之相形。
同根于冥化。共济于人用也。寒暑之相代。同本于元气。共
成于岁功也。三王之道。亦如是焉。我国家钦若五帝。宪章
三代。典谟不易之道。祖述而大用。忠敬迭救之教。具举而
兼行。可谓文质协和。礼乐明备之代也。然臣闻孔子曰。殷
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损益始终。若循环然。其继周者。百
代可知也。臣观周之弊也。爵赏黩。刑罚穷。而秦反用刑名。
也。运苟有异。教亦不同。虽忠与敬。各系于时。而质与文。俱
致于理。标其教则殊制。臻其极则同归。亦犹水火之相形。
同根于冥化。共济于人用也。寒暑之相代。同本于元气。共
成于岁功也。三王之道。亦如是焉。我国家钦若五帝。宪章
三代。典谟不易之道。祖述而大用。忠敬迭救之教。具举而
兼行。可谓文质协和。礼乐明备之代也。然臣闻孔子曰。殷
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损益始终。若循环然。其继周者。百
代可知也。臣观周之弊也。爵赏黩。刑罚穷。而秦反用刑名。
卷六七○ 第 16b 页
祚因中绝。及汉杂以霸道。德又下衰。迨于魏晋以还。未有
继而救者。是以周之文弊。今有遗风。故人鲜朴忠。俗犹利
巧。伏愿陛下以继周为己任。以行夏为时宜。稍益质而损
文。渐尚忠而救僿。斟酌于教。经纬其人。使瞻前而道继三
王。顾后而光垂万叶。则尽善之道。大同之风。不专于上古
矣。
** 十六议祥瑞 辨妖灾
问。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斯岂国之兴
灭。系于天地之灾祥欤。将物之妖瑞。生于时政之昏明欤。
继而救者。是以周之文弊。今有遗风。故人鲜朴忠。俗犹利
巧。伏愿陛下以继周为己任。以行夏为时宜。稍益质而损
文。渐尚忠而救僿。斟酌于教。经纬其人。使瞻前而道继三
王。顾后而光垂万叶。则尽善之道。大同之风。不专于上古
矣。
** 十六议祥瑞 辨妖灾
问。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斯岂国之兴
灭。系于天地之灾祥欤。将物之妖瑞。生于时政之昏明欤。
卷六七○ 第 17a 页
又天地有常道。灾祥有常应。此必然之理也。何以桑谷之
妖。反为福于太戊。大鸟之庆。竟成祸于帝辛。岂吉凶或僭
在人。将休咎不常其道。儆戒之徵安在。改悔之效何明。又
祥必偶圣。妖必应昏。何以明时不能为无灾。乱代或闻其
有瑞。报施之道。何缪滥哉。
臣闻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者。非孽生
而后邦丧。非祥出而后国兴。盖瑞不虚呈。必应圣哲。妖不
自作。必候淫昏。则昏圣为祥孽之根。妖瑞为兴亡之兆矣。
卷六七○ 第 17b 页
文子曰。阴阳陶冶。万物皆乘天气而生。然则道之休明。德
动乾坤而感者谓之瑞。政之昏乱。腥闻上下而应者谓之
妖。瑞为福先。妖为祸始。将兴将废。实先启焉。然有人君德
未及乎休明。政不至于昏乱。而天文有异。地物不常。则为
瑞为妖。未可知也。或者天示儆戒之意。以寤君心。俾乎君
修改悔之诚。以答天鉴。如此则转乱为治。变灾为祥。自古
有之。可得而考也。臣闻高宗不聪。飞雉雊于鼎。宋景有罚。
荧惑守于心。及乎懋懿德以修身。出善言而罪己。则升耳
之异自殄。退舍之庆自臻。天人相感。可谓明矣速矣。且高
宗三代之贤主也。有一德之违。亦谪见于物。宋景列国之
动乾坤而感者谓之瑞。政之昏乱。腥闻上下而应者谓之
妖。瑞为福先。妖为祸始。将兴将废。实先启焉。然有人君德
未及乎休明。政不至于昏乱。而天文有异。地物不常。则为
瑞为妖。未可知也。或者天示儆戒之意。以寤君心。俾乎君
修改悔之诚。以答天鉴。如此则转乱为治。变灾为祥。自古
有之。可得而考也。臣闻高宗不聪。飞雉雊于鼎。宋景有罚。
荧惑守于心。及乎懋懿德以修身。出善言而罪己。则升耳
之异自殄。退舍之庆自臻。天人相感。可谓明矣速矣。且高
宗三代之贤主也。有一德之违。亦谪见于物。宋景列国之
卷六七○ 第 18a 页
常主也。有一言之感。亦冥应乎天。则知上之鉴下。虽贤主
也。苟有过而必知。下之感上。虽常主也。苟有诚而必应。故
王者不惧妖之不灭。而惧过之不悛。不惧瑞之不臻。而惧
诚之不至。足明休徵在德。吉凶由人矣。失君道者。祥反成
妖。悟天鉴者。灾亦为瑞。必然而已矣。抑臣又闻王者之大
瑞。在乎天地泰。阴阳和。风雨时。寒暑节。百谷熟。万人安。赋
役轻。服用俭。兵革偃。刑罚措。贤者出。不肖者退。声教日被。
讴歌日兴。此之谓休徵。此之谓嘉瑞也。王者之大妖。在乎
两仪不泰。四气不和。风雷不时。水旱不节。五谷不稔。百螣
也。苟有过而必知。下之感上。虽常主也。苟有诚而必应。故
王者不惧妖之不灭。而惧过之不悛。不惧瑞之不臻。而惧
诚之不至。足明休徵在德。吉凶由人矣。失君道者。祥反成
妖。悟天鉴者。灾亦为瑞。必然而已矣。抑臣又闻王者之大
瑞。在乎天地泰。阴阳和。风雨时。寒暑节。百谷熟。万人安。赋
役轻。服用俭。兵革偃。刑罚措。贤者出。不肖者退。声教日被。
讴歌日兴。此之谓休徵。此之谓嘉瑞也。王者之大妖。在乎
两仪不泰。四气不和。风雷不时。水旱不节。五谷不稔。百螣
卷六七○ 第 18b 页
不藏。徭役烦。征赋重。干戈动。刑狱作。君子隐。小人见。政令
日缺。怨讟日兴。此之谓咎徵。此之谓妖孽也。至若一星一
辰之瑞。一云一露之祥。一鸟一兽之妖。一草一木之怪。或
偶生于气象。或偶得于陶钧。信非休咎之徵。兴亡之兆也。
何则。隐见出处。亦不于常。明圣之朝。不能无小灾小沴。衰
乱之代。亦或有小瑞小祥。固未足质帝王之疑。明天地之
意耳。王者但外思其政。内省其身。自谓德之不修。诚之不
著。虽有区区之瑞。不足嘉也。自谓政之能立。道之能行。虽
有琐琐之妖。不足惧也。臣窃谓妖祥废兴之由。实在于此。
日缺。怨讟日兴。此之谓咎徵。此之谓妖孽也。至若一星一
辰之瑞。一云一露之祥。一鸟一兽之妖。一草一木之怪。或
偶生于气象。或偶得于陶钧。信非休咎之徵。兴亡之兆也。
何则。隐见出处。亦不于常。明圣之朝。不能无小灾小沴。衰
乱之代。亦或有小瑞小祥。固未足质帝王之疑。明天地之
意耳。王者但外思其政。内省其身。自谓德之不修。诚之不
著。虽有区区之瑞。不足嘉也。自谓政之能立。道之能行。虽
有琐琐之妖。不足惧也。臣窃谓妖祥废兴之由。实在于此。
卷六七○ 第 19a 页
故虽辞费。不敢不备而言之。
** 十七兴五福销六极
问。昔周著九畴之书。汉述五行之志。皆所以精究天人之
际。穷探政化之源。然则五福之祥。何从而作。六极之沴。何
故而生。将欲辨行。可明本末。又今人财耗费。既贫且忧。时
沴流行。或疾而夭。思欲销六极。致五福。驱一代于富寿。纳
万人于康宁。何所施为。可致于此。
臣闻圣人兴五福销六极者。在乎立大中致大和也。至哉
卷六七○ 第 19b 页
中和之为德。不动而感。不劳而化。以之守则仁。以之用则
神。卷之可以理一身。舒之可以济万物。然则和者生于中
也。中者生于不偏也。不邪也。不过也。不及也。若人君内非
中勿思。外非中勿动。动静进退。皆得其中。故君得其中。则
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则和乐生焉。是以君人之心和。则天
地之气和。天地之气和。则万物之生和。于是乎三和之气。
訢合絪缊。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宁。敷为攸好德。益为考
终命。其羡者则融为甘露。凝为庆云。垂为德星。散为景风。
流为醴泉。六气叶乎时。七曜顺乎轨。迨于巢穴羽毛之物。
皆煦妪而自蕃。草木鳞介之祥。皆丛萃而继出。夫然者。中
神。卷之可以理一身。舒之可以济万物。然则和者生于中
也。中者生于不偏也。不邪也。不过也。不及也。若人君内非
中勿思。外非中勿动。动静进退。皆得其中。故君得其中。则
人得其所。人得其所。则和乐生焉。是以君人之心和。则天
地之气和。天地之气和。则万物之生和。于是乎三和之气。
訢合絪缊。积为寿。蓄为富。舒为康宁。敷为攸好德。益为考
终命。其羡者则融为甘露。凝为庆云。垂为德星。散为景风。
流为醴泉。六气叶乎时。七曜顺乎轨。迨于巢穴羽毛之物。
皆煦妪而自蕃。草木鳞介之祥。皆丛萃而继出。夫然者。中
卷六七○ 第 20a 页
和之气所致也。若人君内非中是思。外非中是动。动静进
退。不得其中。故君不得其中。则人不得其所。人不得其所。
则怨叹兴焉。是以君人之心不和。则天地之气不和。天地
之气不和。则万物之生不和。于是乎三不和之气。交错堙
郁。伐为凶短折。攻为疾。聚为忧。损为贫。结为恶。耗为弱。其
羡者潜为伏阴。淫为愆阳。守为彗星。发为暴风。降为苦雨。
四序失其节。三辰乱其行。迨乎襁褓卵胎之生。皆夭阏而
不遂。木石华虫之怪。皆糅杂而毕呈。夫然者。不中不和之
气所致也。则天人交感之际。五福六极之来。岂不昭昭然
退。不得其中。故君不得其中。则人不得其所。人不得其所。
则怨叹兴焉。是以君人之心不和。则天地之气不和。天地
之气不和。则万物之生不和。于是乎三不和之气。交错堙
郁。伐为凶短折。攻为疾。聚为忧。损为贫。结为恶。耗为弱。其
羡者潜为伏阴。淫为愆阳。守为彗星。发为暴风。降为苦雨。
四序失其节。三辰乱其行。迨乎襁褓卵胎之生。皆夭阏而
不遂。木石华虫之怪。皆糅杂而毕呈。夫然者。不中不和之
气所致也。则天人交感之际。五福六极之来。岂不昭昭然
卷六七○ 第 20b 页
哉。臣伏见比者兵赋未减。人鲜无忧。时沴所加。众或有疾。
德宗皇帝病人之病。忧人之忧。于是救之以广利之方。悦
之以中和之乐。将使易忧为乐。变病为和。惠化之恩。莫斯
甚也。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
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
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
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
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极
待此而销。五福待此而作。如是。可以陶三才缪滥之气。发
德宗皇帝病人之病。忧人之忧。于是救之以广利之方。悦
之以中和之乐。将使易忧为乐。变病为和。惠化之恩。莫斯
甚也。然臣窃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伏惟
陛下欲纾人之忧。先念忧之所自。欲救人之病。先思病之
所由。知所自以绝之。则人忧自弭也。知所由以去之。则人
病自瘳也。然后申之以救疗之术。则人易康宁。鼓之以安
乐之音。则人易和悦。斯必应疾而化速。利倍而功兼。六极
待此而销。五福待此而作。如是。可以陶三才缪滥之气。发
卷六七○ 第 21a 页
为休祥。驱一代鄙夭之人。臻乎仁寿。中和之化。夫何远哉。
** 十八辨水旱之灾 明存救之术
问。狂常雨若。僭常旸若。此言政教失道。必感于天也。又尧
之水九年。汤之旱七年。此言阴阳定数。不由于人也。若必
系于政。则盈虚之数徒言。如不由于人。则精诚之祷安用。
二义相戾。其谁可从。又问阴阳不测。水旱无常。将欲均岁
功于丰凶。救人命于冻馁。凶歉之岁。何方可以足其食。灾
危之日。何计可以固其心。将备不虞。必有其要。历代之术。
可明徵焉。
** 十八辨水旱之灾 明存救之术
问。狂常雨若。僭常旸若。此言政教失道。必感于天也。又尧
之水九年。汤之旱七年。此言阴阳定数。不由于人也。若必
系于政。则盈虚之数徒言。如不由于人。则精诚之祷安用。
二义相戾。其谁可从。又问阴阳不测。水旱无常。将欲均岁
功于丰凶。救人命于冻馁。凶歉之岁。何方可以足其食。灾
危之日。何计可以固其心。将备不虞。必有其要。历代之术。
可明徵焉。
卷六七○ 第 21b 页
臣闻水旱之灾。有小有大。大者由运。小者由人。由人者。由
君上之失道。其灾可得而移也。由运者。由阴阳之定数。其
灾不可得而迁也。然则小大本末。臣粗知之。其小者或兵
戈不戢。军旅有强暴者。或诛罚不中。刑狱有冤滥者。或小
人入用。谗佞有得志者。或君子失位。忠良有放弃者。或男
女臣妾有怨旷者。或鳏寡孤独有困死者。或赋敛之法无
度焉。或土木之功不时焉。于是乎忧伤之气。愤怨之心。积
以伤和。变而为沴。古之君人者。逢一灾。遇一异。则回视反
听。察其所由。且思乎军镇之中。无乃有纵暴者耶。刑狱之
卷六七○ 第 22a 页
中。无乃有冤滥者耶。权宠之中。无乃有不肖者耶。放弃之
中。无乃有忠贤者耶。内外臣妾。无乃有幽怨者耶。天下穷
人。无乃有困死者耶。赋入之法。无乃有过厚者耶。土木之
功。无乃有屡兴者耶。若有一于此。则是政令之失。而天地
之谴也。又洪范曰。狂常雨若。僭常旸若。言不信不乂。亦水
旱应之。然则人君苟能改过塞违。率德修政。励敬天之志。
虔罪己之心。则虽踰月之霖。经时之旱。至诚所感。不能为
灾。何则。古人或牧一州。或宰一县。有暴身致雨者。有救火
反风者。有飞蝗去境者。郡邑之长。犹能感通。况王者为万
中。无乃有忠贤者耶。内外臣妾。无乃有幽怨者耶。天下穷
人。无乃有困死者耶。赋入之法。无乃有过厚者耶。土木之
功。无乃有屡兴者耶。若有一于此。则是政令之失。而天地
之谴也。又洪范曰。狂常雨若。僭常旸若。言不信不乂。亦水
旱应之。然则人君苟能改过塞违。率德修政。励敬天之志。
虔罪己之心。则虽踰月之霖。经时之旱。至诚所感。不能为
灾。何则。古人或牧一州。或宰一县。有暴身致雨者。有救火
反风者。有飞蝗去境者。郡邑之长。犹能感通。况王者为万
卷六七○ 第 22b 页
乘之尊。居兆人之上。悔过可以动天地。迁善可以感神明。
天地神明。尚且不违。而况于水旱风雨虫蝗者乎。此臣所
谓由人可移之灾也。其大者。则唐尧九载之水。殷汤七年
之旱是也。夫以尧之大圣。汤之至仁。于时德俭人和。刑清
兵偃。上无狂僭之政。下无怨嗟之声。而卒有浩浩滔天之
灾。炎炎烂石之沴。非君上之失道。盖阴阳之定数尔。此臣
所谓由运不可迁之灾也。然则圣人不能迁灾。能禦灾也。
不能违时。能辅时也。将在乎廪积有常。仁惠有素。备之以
储蓄。虽凶荒而人无菜色。固之以恩信。虽患难而人无离
天地神明。尚且不违。而况于水旱风雨虫蝗者乎。此臣所
谓由人可移之灾也。其大者。则唐尧九载之水。殷汤七年
之旱是也。夫以尧之大圣。汤之至仁。于时德俭人和。刑清
兵偃。上无狂僭之政。下无怨嗟之声。而卒有浩浩滔天之
灾。炎炎烂石之沴。非君上之失道。盖阴阳之定数尔。此臣
所谓由运不可迁之灾也。然则圣人不能迁灾。能禦灾也。
不能违时。能辅时也。将在乎廪积有常。仁惠有素。备之以
储蓄。虽凶荒而人无菜色。固之以恩信。虽患难而人无离
卷六七○ 第 23a 页
心。储蓄者。聚于丰年。散于歉岁。恩信者。行于安日。用于危
时。夫如是。则虽阴阳之数不可迁。而水旱之灾不能害。故
曰人强胜天。盖是谓也。斯亦图之在早。备之在先。所谓思
危于安。防劳于逸。若患至而方备。灾成而后图。则虽圣人。
不能救矣。抑臣又闻古者圣王在上。而下不冻馁者何哉。
非家至日见。衣之而食之。盖能均节其衣食之源也。夫天
之道无常。故岁有丰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
缩。圣王知其必然。于是作泉刀布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
时敛散之。所以持丰济凶。用盈补缩。则衣食之费。谷帛之
时。夫如是。则虽阴阳之数不可迁。而水旱之灾不能害。故
曰人强胜天。盖是谓也。斯亦图之在早。备之在先。所谓思
危于安。防劳于逸。若患至而方备。灾成而后图。则虽圣人。
不能救矣。抑臣又闻古者圣王在上。而下不冻馁者何哉。
非家至日见。衣之而食之。盖能均节其衣食之源也。夫天
之道无常。故岁有丰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
缩。圣王知其必然。于是作泉刀布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
时敛散之。所以持丰济凶。用盈补缩。则衣食之费。谷帛之
卷六七○ 第 23b 页
生。调而均之。不啻足矣。盖管氏之轻重。李悝之平籴。耿寿
昌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故丰稔之岁。则
贵籴以利农人。凶歉之年。则贱粜以活饿殍。若水旱作沴。
则资为九年之蓄。若兵甲或动。则馈为三军之粮。上以均
天时之丰凶。下以权地利之盈缩。则虽九年之水。七年之
旱。不能害其人。危其国矣。至若禳祷之术。凶荒之政。历代
之法。臣粗闻之。则有雩天地以牲牢。禜山川以圭璧。祈土
龙于元武。舞偫巫于灵坛。徙韨修城。贬食彻乐。缓刑省礼。
务啬劝分。杀哀多婚。弛力舍禁。此皆从人之望。随时之宜。
昌之常平者。可谓不涸之食。不竭之府也。故丰稔之岁。则
贵籴以利农人。凶歉之年。则贱粜以活饿殍。若水旱作沴。
则资为九年之蓄。若兵甲或动。则馈为三军之粮。上以均
天时之丰凶。下以权地利之盈缩。则虽九年之水。七年之
旱。不能害其人。危其国矣。至若禳祷之术。凶荒之政。历代
之法。臣粗闻之。则有雩天地以牲牢。禜山川以圭璧。祈土
龙于元武。舞偫巫于灵坛。徙韨修城。贬食彻乐。缓刑省礼。
务啬劝分。杀哀多婚。弛力舍禁。此皆从人之望。随时之宜。
卷六七○ 第 24a 页
勤恤下之心。表恭天之罚。但可以济小灾小弊。未足以救
大危大荒。必欲保邦邑于危。安人心于困。则在乎储蓄充
其腹。恩信结其心而已。盖羲农唐虞禹汤文武。皆由此道
而王也。
** 策林二
** 十九息游惰 劝农桑议赋税复租庸罢缗钱用谷帛
问。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馁者。一妇不蚕。天下有受其寒
者。斯则人之性命系焉。国之贫富属焉。方今人多游心。地
卷六七○ 第 24b 页
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夫然。岂
惩戒游惰之法失其道耶。将敦劝农桑之教不得其本耶。
臣伏见今之人。舍本业趋末作者。非恶本而爱末。盖去无
利而就有利也。夫人之趋利者甚矣。苟利之所在。虽水火
蹈焉。虽白刃冒焉。故农桑苟有利也。虽日禁之。人亦归矣。
而况于劝之乎。游惰苟无利也。虽日劝之。亦不为矣。而况
于禁之乎。当今游惰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所以伤者。
由天下钱刀重而谷帛轻也。所以轻者。由赋敛失其本也。
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
惩戒游惰之法失其道耶。将敦劝农桑之教不得其本耶。
臣伏见今之人。舍本业趋末作者。非恶本而爱末。盖去无
利而就有利也。夫人之趋利者甚矣。苟利之所在。虽水火
蹈焉。虽白刃冒焉。故农桑苟有利也。虽日禁之。人亦归矣。
而况于劝之乎。游惰苟无利也。虽日劝之。亦不为矣。而况
于禁之乎。当今游惰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所以伤者。
由天下钱刀重而谷帛轻也。所以轻者。由赋敛失其本也。
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
卷六七○ 第 25a 页
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责之以钱。钱者。桑地不生铜。私
家不敢铸。业于农者。何从得之。至乃吏胥追徵。官限迫蹙。
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丰岁则钱籴半价。不足以充缗
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丰凶既若此。为农
者何所望焉。是以商贾大族。乘时射利者。日以富豪。田垄
疲人。终岁勤力者。日以贫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
之心。尽思释耒而倚韨。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至使
田卒污莱。室如悬磬。人力罕施而地利多郁。天时虚运而
岁功不成。臣常反覆思之。实由谷帛轻而钱刀重也。夫籴
家不敢铸。业于农者。何从得之。至乃吏胥追徵。官限迫蹙。
则易其所有。以赴公程。当丰岁则钱籴半价。不足以充缗
钱。遇凶年则息利倍称。不足以偿逋债。丰凶既若此。为农
者何所望焉。是以商贾大族。乘时射利者。日以富豪。田垄
疲人。终岁勤力者。日以贫困。劳逸既悬。利病相诱。则农夫
之心。尽思释耒而倚韨。织妇之手。皆欲投杼而刺文。至使
田卒污莱。室如悬磬。人力罕施而地利多郁。天时虚运而
岁功不成。臣常反覆思之。实由谷帛轻而钱刀重也。夫籴
卷六七○ 第 25b 页
甚贵。钱甚轻。则伤人。籴甚贱。钱甚重。则伤农。农伤则生业
不专。人伤则财用不足。故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重轻。
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然后上无乏用。而下亦阜安。方今
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若复日月
徵求。岁时输纳。臣恐谷帛之价转贱。农桑之业转伤。十年
以后。其弊或甚于今日矣。非所谓平均调节之道也。今若
量夫家之桑地。计谷帛为租庸。以石斗登降为差。以匹夫
多少为等。但书估价。并免税钱。则任土之利载兴。易货之
弊自革。弊革则务本者致力。利兴则趋末者回心。游手于
不专。人伤则财用不足。故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重轻。
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然后上无乏用。而下亦阜安。方今
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若复日月
徵求。岁时输纳。臣恐谷帛之价转贱。农桑之业转伤。十年
以后。其弊或甚于今日矣。非所谓平均调节之道也。今若
量夫家之桑地。计谷帛为租庸。以石斗登降为差。以匹夫
多少为等。但书估价。并免税钱。则任土之利载兴。易货之
弊自革。弊革则务本者致力。利兴则趋末者回心。游手于
卷六七○ 第 26a 页
道途韨肆者。可易业于西成。托迹于军籍释流者。可返躬
于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加以陛下念稼穑之艰难则
薄敛。而人足食矣。念纺绩之勤苦则省用。而人丰财矣。念
异货之败度则寡欲。而人著诚矣。念奇器之荡心则正德。
而人归厚矣。其兴利除害也如彼。又修己化人也如此。是
必应之如响答。顺之如风行。斯可谓下令如流水之源。系
人于苞桑之本者矣。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 二十平百货之价 陈敛散之法请禁销钱为器
问。今田畴不加辟。而菽粟之估日轻。桑麻不加植。而布帛
于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加以陛下念稼穑之艰难则
薄敛。而人足食矣。念纺绩之勤苦则省用。而人丰财矣。念
异货之败度则寡欲。而人著诚矣。念奇器之荡心则正德。
而人归厚矣。其兴利除害也如彼。又修己化人也如此。是
必应之如响答。顺之如风行。斯可谓下令如流水之源。系
人于苞桑之本者矣。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 二十平百货之价 陈敛散之法请禁销钱为器
问。今田畴不加辟。而菽粟之估日轻。桑麻不加植。而布帛
卷六七○ 第 26b 页
之价日贱。是以射时利者贱收而日富。勤力穑者轻用而
日贫。夫然。岂殖货敛散之节失其宜耶。将泉布轻重之权
不得其要也。
臣闻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于商
也。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非钱
不可也。夫钱刀重则谷帛轻。谷帛轻则农桑困。故散钱以
敛之。则下无弃谷遗帛矣。谷帛贵则财物贱。财物贱则工
商劳。故散谷以收之。则下无废财弃物矣。敛散得其节。轻
日贫。夫然。岂殖货敛散之节失其宜耶。将泉布轻重之权
不得其要也。
臣闻谷帛者。生于农也。器用者。化于工也。财物者。通于商
也。钱刀者。操于君也。君操其一以节其三。三者和钧。非钱
不可也。夫钱刀重则谷帛轻。谷帛轻则农桑困。故散钱以
敛之。则下无弃谷遗帛矣。谷帛贵则财物贱。财物贱则工
商劳。故散谷以收之。则下无废财弃物矣。敛散得其节。轻
卷六七○ 第 27a 页
重便于时。则百货之价自平。四人之利咸遂。虽有圣智。未
有易此而能理者也。方今关辅之间。仍岁大稔。此诚国家
散钱敛谷防险备凶之时也。时不可失。伏惟陛下惜之。臣
又见今人之弊者。由铜利贵于钱刀也。何者。夫官家采铜
铸钱。成一钱破数钱之费也。私家销钱为器。破一钱成数
钱之利也。铸者有程。销者无限。虽官家之岁铸。岂能胜私
家之日销乎。此所以天下之钱。日减而日重矣。今国家行
挟铜之律。执铸器之禁。使器无用铜。铜无利也。则钱不复
销矣。此实当今权节重轻之要也。
有易此而能理者也。方今关辅之间。仍岁大稔。此诚国家
散钱敛谷防险备凶之时也。时不可失。伏惟陛下惜之。臣
又见今人之弊者。由铜利贵于钱刀也。何者。夫官家采铜
铸钱。成一钱破数钱之费也。私家销钱为器。破一钱成数
钱之利也。铸者有程。销者无限。虽官家之岁铸。岂能胜私
家之日销乎。此所以天下之钱。日减而日重矣。今国家行
挟铜之律。执铸器之禁。使器无用铜。铜无利也。则钱不复
销矣。此实当今权节重轻之要也。
卷六七○ 第 27b 页
** 二十一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
问。近古以来。君天下者。皆患人之困。而不知困之由。皆欲
人之安。而不得安之术。今欲转劳为逸。用富易贫。究困之
由。矫其失于既往。求安之术。致其利于将来。审而行之。以
康天下。
臣闻近古以来。君天下者。皆患人之困。而不知困之由。皆
欲人之安。而不得安之术。臣虽狂瞽。然粗知之。臣窃观前
代人庶之贫困者。由官吏之纵欲也。官吏之纵欲者。由君
上之不能节俭也。何则。天下之人亿兆也。君者一而已矣。
卷六七○ 第 28a 页
以亿兆之人奉其一君。则君之居处。虽极土木之功。殚金
玉之饰。君之衣食。虽极海陆之味。尽文采之华。君之耳目。
虽慆郑卫之音。厌燕赵之色。君之心体。虽倦畋渔之乐。疲
辙迹之游。犹未全扰于人伤于物。何者。以至多奉至少故
也。然则一纵一放。而弊及于人者。又何哉。盖以君之命行
于左右。左右颁于方镇。方镇布于州牧。州牧达于县宰。县
宰下于乡吏。乡吏转于村胥。然后至于人焉。自君至臣。等
级若是。所求既众。所费滋多。则君取其一。而臣已取其百
卷六七○ 第 28b 页
矣。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君
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
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寘力焉。雷动风行。
日引月长。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费尽出于人。人实何堪
其弊。此又为害十倍于前也。夫如是。则君之躁静。为人劳
逸之本。君之奢俭。为人富贫之源。故一节其情。而下有以
获其福。一肆其欲。而下有以罹其殃。一出善言。则天下之
心同其喜。一违善道。则天下之心共其忧。盖百姓之殃。不
在乎鬼神。百姓之福。不在乎天地。在乎君之躁静奢俭而
已。是以圣王之修身化下也。宫室有制。服食有度。声色有
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
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寘力焉。雷动风行。
日引月长。上益其侈。下成其私。其费尽出于人。人实何堪
其弊。此又为害十倍于前也。夫如是。则君之躁静。为人劳
逸之本。君之奢俭。为人富贫之源。故一节其情。而下有以
获其福。一肆其欲。而下有以罹其殃。一出善言。则天下之
心同其喜。一违善道。则天下之心共其忧。盖百姓之殃。不
在乎鬼神。百姓之福。不在乎天地。在乎君之躁静奢俭而
已。是以圣王之修身化下也。宫室有制。服食有度。声色有
卷六七○ 第 29a 页
节。畋游有时。不徇己情。不穷己欲。不殚人力。不耗人财。夫
然。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
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
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 二十二不夺人利 议盐铁与榷酤诫厚敛及杂税
问。盐铁之谋。榷酤之法。山海之利。关韨之征。皆可以助佐
征徭。又虑其侵削黎庶。舍之则乏用于军国。取之则夺利
于生人。取舍之间。孰为可者。
臣闻君之所以为国者。人也。人之所以为命者。衣食也。衣
然。故诚发乎心。德形乎身。政加乎人。化达乎天下。以此禁
吏。则贪欲之吏。不得不廉矣。以此牧人。则贫困之人。不得
不安矣。困之由。安之术。以臣所见。其在兹乎。
** 二十二不夺人利 议盐铁与榷酤诫厚敛及杂税
问。盐铁之谋。榷酤之法。山海之利。关韨之征。皆可以助佐
征徭。又虑其侵削黎庶。舍之则乏用于军国。取之则夺利
于生人。取舍之间。孰为可者。
臣闻君之所以为国者。人也。人之所以为命者。衣食也。衣
卷六七○ 第 29b 页
食之所从出者。农桑也。若不本于农桑而兴利者。虽圣人
不能也。苟有能者。非利也。其害也。何者。既不自地出。又非
从天来。必是巧取于人。曲成其利。利则日引而月长。人则
日削而月朘。至使人心穷。王泽竭。故臣但见其害。不见其
利也。所以王者不殖货利。不言有无。耗羡之财不入于府
库。析毫之计不行于朝廷者。虑其利穴开而罪梯搆。然则
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
天下。节欲于中。人斯利矣。省用于外。人斯富矣。故唐尧夏
不能也。苟有能者。非利也。其害也。何者。既不自地出。又非
从天来。必是巧取于人。曲成其利。利则日引而月长。人则
日削而月朘。至使人心穷。王泽竭。故臣但见其害。不见其
利也。所以王者不殖货利。不言有无。耗羡之财不入于府
库。析毫之计不行于朝廷者。虑其利穴开而罪梯搆。然则
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
天下。节欲于中。人斯利矣。省用于外。人斯富矣。故唐尧夏
卷六七○ 第 30a 页
禹汉文之代。虽薄农桑之税。除关韨之征。弃山海之饶。散
盐铁之利。亦国足而人富安矣。何则。欲节而用省也。秦皇
汉武隋炀之时。虽入太半之赋。徵逆折之租。建榷酤之法。
出舟车之算。亦国乏而人贫弊矣。何则。欲不节而用不省
也。盖所谓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夫利散于
下。则人逸而富。利壅于上。则人劳而贫。故下劳则上无以
自安。人富则君孰与不足。礼记曰。人以君为心。君以人为
体。诗曰。恺悌君子。人之父母。由此而言。未有体劳而心逸
者也。未有子富而父贫者也。臣又闻地之生财。多少有限。
盐铁之利。亦国足而人富安矣。何则。欲节而用省也。秦皇
汉武隋炀之时。虽入太半之赋。徵逆折之租。建榷酤之法。
出舟车之算。亦国乏而人贫弊矣。何则。欲不节而用不省
也。盖所谓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实漏卮。夫利散于
下。则人逸而富。利壅于上。则人劳而贫。故下劳则上无以
自安。人富则君孰与不足。礼记曰。人以君为心。君以人为
体。诗曰。恺悌君子。人之父母。由此而言。未有体劳而心逸
者也。未有子富而父贫者也。臣又闻地之生财。多少有限。
卷六七○ 第 30b 页
人之食利。众寡有常。若盈于上。则耗于下。利于彼。则害于
此。而王者四海一家。兆人一统。国无异政。家无异风。若夺
其利则害生。害不加于人。欲何加乎。若除其害则利生。利
不归于人。欲何归乎。故夺之也。如皮尽于毛下。本或不存。
与之也。同囊漏于贮中。利将焉往。与夺利害。断可知焉。是
以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
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筦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
馀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故曰利
出一孔者王。利出二孔者强。利出三孔者弱。此明君立国
此。而王者四海一家。兆人一统。国无异政。家无异风。若夺
其利则害生。害不加于人。欲何加乎。若除其害则利生。利
不归于人。欲何归乎。故夺之也。如皮尽于毛下。本或不存。
与之也。同囊漏于贮中。利将焉往。与夺利害。断可知焉。是
以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
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筦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
馀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故曰利
出一孔者王。利出二孔者强。利出三孔者弱。此明君立国
卷六七○ 第 31a 页
子人者。贵本业而贱末利也。
** 二十三议盐法之弊 论盐商之幸
臣伏以国家盐之法久矣。盐之利厚矣。盖法久则弊起。弊
起则法隳。利厚则奸生。奸生则利薄。臣以为隳薄之由。由
乎院场太多。吏职太众故也。何者。今之主者。岁考其课利
之多少。而殿最焉。赏罚焉。院场既多。则各虑其商旅之不
来也。故羡其盐而多与焉。吏职既众。则各惧其课利之不
优也。故慢其货而苟得焉。盐羡则幸生。而无厌之商趋矣。
货慢则滥作。而无用之物入矣。所以盐愈费而官愈耗。货
** 二十三议盐法之弊 论盐商之幸
臣伏以国家盐之法久矣。盐之利厚矣。盖法久则弊起。弊
起则法隳。利厚则奸生。奸生则利薄。臣以为隳薄之由。由
乎院场太多。吏职太众故也。何者。今之主者。岁考其课利
之多少。而殿最焉。赏罚焉。院场既多。则各虑其商旅之不
来也。故羡其盐而多与焉。吏职既众。则各惧其课利之不
优也。故慢其货而苟得焉。盐羡则幸生。而无厌之商趋矣。
货慢则滥作。而无用之物入矣。所以盐愈费而官愈耗。货
卷六七○ 第 31b 页
愈虚而商愈饶。法虽行而奸缘。课虽存而利失。今若减其
吏职。省其院场。审货帛之精粗。谨盐量之出入。使月有常
利。岁有常程。自然盐不诱商。则出无羡盐矣。吏不争课。则
入无滥货矣。盐不滥出。货不滥入。则法自张而利复兴矣。
利害之效。岂不然乎。臣又见自关以东。上农大贾。易其资
产。入为盐商。率皆多藏私财。别营裨贩。少出官利。唯求隶
名。居无征徭。行无榷税。身则庇于盐籍。利尽入于私室。此
乃下有耗于商农。上无益于筦榷明矣。出山海之饶。盐铁
之利。利归于人。政之上也。利归于国。政之次也。若上不归
吏职。省其院场。审货帛之精粗。谨盐量之出入。使月有常
利。岁有常程。自然盐不诱商。则出无羡盐矣。吏不争课。则
入无滥货矣。盐不滥出。货不滥入。则法自张而利复兴矣。
利害之效。岂不然乎。臣又见自关以东。上农大贾。易其资
产。入为盐商。率皆多藏私财。别营裨贩。少出官利。唯求隶
名。居无征徭。行无榷税。身则庇于盐籍。利尽入于私室。此
乃下有耗于商农。上无益于筦榷明矣。出山海之饶。盐铁
之利。利归于人。政之上也。利归于国。政之次也。若上不归
卷六七○ 第 32a 页
于人。次又不归于国。使幸人奸党。得以自资。此乃政之疵。
国之蠹也。今若刬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倖之人。上
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唯陛下详之。
** 二十四议罢漕运可否
问。秦居上腴。利号近蜀。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故岁漕山
东谷四百万斛。用给京师。其间水旱不时。赈贷贫乏。今议
者罢运谷而收[:#AS-84E9:⿲月⿳八人口?⻏]价。籴户粟而折税钱。但未知利于彼乎。
而害于此乎。
臣闻议者将欲罢漕运于江淮。请和籴于关辅。以省其费。
国之蠹也。今若刬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倖之人。上
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唯陛下详之。
** 二十四议罢漕运可否
问。秦居上腴。利号近蜀。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故岁漕山
东谷四百万斛。用给京师。其间水旱不时。赈贷贫乏。今议
者罢运谷而收[:#AS-84E9:⿲月⿳八人口?⻏]价。籴户粟而折税钱。但未知利于彼乎。
而害于此乎。
臣闻议者将欲罢漕运于江淮。请和籴于关辅。以省其费。
卷六七○ 第 32b 页
以便于人。臣愚以为救一时之弊则可也。若以为长久之
法。则不知其可也。何者。方今自淮以南。逾年旱歉。自洛而
西。仍岁丰稔。彼人困于艰食。此谷贱于伤农。困则难于发
租。贱则易于乞籴。斯则不便于彼。而无害于此矣。此臣所
谓救一时之弊则可也。若举而为法。徇以为常。臣虽至愚。
知其不可。何者。夫都畿者。四方所凑也。万人所会也。六军
所聚也。虽利称近蜀之饶。犹未能足其用。虽田有上腴之
利。犹不得充其费。况可日削其谷。月朘其食乎。故国家岁
漕东南之粟以给焉。时发中都之廪以赈焉。所以赡关中
法。则不知其可也。何者。方今自淮以南。逾年旱歉。自洛而
西。仍岁丰稔。彼人困于艰食。此谷贱于伤农。困则难于发
租。贱则易于乞籴。斯则不便于彼。而无害于此矣。此臣所
谓救一时之弊则可也。若举而为法。徇以为常。臣虽至愚。
知其不可。何者。夫都畿者。四方所凑也。万人所会也。六军
所聚也。虽利称近蜀之饶。犹未能足其用。虽田有上腴之
利。犹不得充其费。况可日削其谷。月朘其食乎。故国家岁
漕东南之粟以给焉。时发中都之廪以赈焉。所以赡关中
卷六七○ 第 33a 页
之人。均天下之食。而古今不易之制也。然则用舍利害。可
明徵矣。夫赍敛籴之资。省漕运之费。非无利也。盖利小而
害大矣。故久而不胜其害。挽江淮之租。赡关辅之食。非无
害也。盖害小而利大矣。故久而不胜其利。大凡事之大害
者。不能无小利也。事之大利者。不能无小害也。盖恤小害
则大害不去。爱小利则大利不成也。古之明王。所以能兴
利除害者非他。盖弃小而取大耳。今若恤汎舟之役。忘移
谷之用。是知小计而不知大会矣。此臣所谓若以为长久
之法。则不知其可也。
明徵矣。夫赍敛籴之资。省漕运之费。非无利也。盖利小而
害大矣。故久而不胜其害。挽江淮之租。赡关辅之食。非无
害也。盖害小而利大矣。故久而不胜其利。大凡事之大害
者。不能无小利也。事之大利者。不能无小害也。盖恤小害
则大害不去。爱小利则大利不成也。古之明王。所以能兴
利除害者非他。盖弃小而取大耳。今若恤汎舟之役。忘移
谷之用。是知小计而不知大会矣。此臣所谓若以为长久
之法。则不知其可也。
卷六七○ 第 33b 页
** 二十五立制度 节财用均贫富禁兼并止盗贼起廉让
问。天地之利有限也。人之欲无穷也。以有限奉无穷。则必
地财耗于僭奢。人力屈于嗜欲。故不足者为奸为盗。有馀
者为骄为滥。今欲使食力相充。财欲相称。贵贱别而礼让
作。贫富均而廉耻行。作为何方。可至于此。
臣闻天有时。地有利。人有欲。能以三者与天下共者。仁也
圣也。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夫制度者。先王所以下均
地财。中立人极。上法天道者也。且天之生万物也。长之以
卷六七○ 第 34a 页
风雨。成之以寒燠。圣人之牧万人也。活之以衣食。济之以
器用。若风雨淫。寒燠甚。则反伤乎物之生焉。若衣食奢。器
用费。则反伤乎人之生焉。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
风雨。不使之过差为沴也。圣人制五等十伦。所以伦衣食。
等器用。不使之踰越为害也。此所谓法天而立极者也。然
则地之生财有常力。人之用财有常数。若羡于上。则耗于
下也。有馀于此。则不足于彼也。是以地力人财。皆待制度
而均也。尊卑贵贱。皆待制度而别也。大凡爵禄之外。其田
宅栋宇。车马仆御。器服饮食之制。暨乎嫔婚祠葬之度。自
器用。若风雨淫。寒燠甚。则反伤乎物之生焉。若衣食奢。器
用费。则反伤乎人之生焉。故作四时八节。所以时寒燠。节
风雨。不使之过差为沴也。圣人制五等十伦。所以伦衣食。
等器用。不使之踰越为害也。此所谓法天而立极者也。然
则地之生财有常力。人之用财有常数。若羡于上。则耗于
下也。有馀于此。则不足于彼也。是以地力人财。皆待制度
而均也。尊卑贵贱。皆待制度而别也。大凡爵禄之外。其田
宅栋宇。车马仆御。器服饮食之制。暨乎嫔婚祠葬之度。自
卷六七○ 第 34b 页
上而下。皆有数焉。若不节之以数。用之以伦。则必地力屈
于僭奢。人财消于嗜欲。而贫困冻馁。奸邪盗贼。尽生于此
矣。圣王知其然。故天下奢。则示之以俭。天下俭。则示之以
礼。俾乎贵贱区别。贫富适宜。上下无羡耗之差。财力无消
屈之弊。而富安温饱。廉耻礼让。尽生于此矣。然则制度者。
出于君而加于臣。行于人而化于天下也。是以君人者。莫
不唯欲是防。唯度是守。守之不固。则外物攻之。故居处不
守其度。则峻宇崇台攻之。饮食不守其度。则殊滋异味攻
之。衣服不守其度。则奇文诡制攻之。视听不守其度。则奸
于僭奢。人财消于嗜欲。而贫困冻馁。奸邪盗贼。尽生于此
矣。圣王知其然。故天下奢。则示之以俭。天下俭。则示之以
礼。俾乎贵贱区别。贫富适宜。上下无羡耗之差。财力无消
屈之弊。而富安温饱。廉耻礼让。尽生于此矣。然则制度者。
出于君而加于臣。行于人而化于天下也。是以君人者。莫
不唯欲是防。唯度是守。守之不固。则外物攻之。故居处不
守其度。则峻宇崇台攻之。饮食不守其度。则殊滋异味攻
之。衣服不守其度。则奇文诡制攻之。视听不守其度。则奸
卷六七○ 第 35a 页
声艳色攻之。喜怒不守其度。则僭赏淫刑攻之。玩好不守
其度。则妨行之货荡心之器攻之。献纳不守其度。则谗谄
之言聚敛之计攻之。道术不守其度。则不死之方无生之
法攻之。夫然。则安得不内固其守。甚于城池焉。外防其攻。
甚于寇戎焉。将在乎寝食起居。必思其度。思而不已。则其
下化之。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此之谓矣。
** 二十六养动植之物 以丰财用以致麟凤龟龙
臣闻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
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
其度。则妨行之货荡心之器攻之。献纳不守其度。则谗谄
之言聚敛之计攻之。道术不守其度。则不死之方无生之
法攻之。夫然。则安得不内固其守。甚于城池焉。外防其攻。
甚于寇戎焉。将在乎寝食起居。必思其度。思而不已。则其
下化之。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此之谓矣。
** 二十六养动植之物 以丰财用以致麟凤龟龙
臣闻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
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
卷六七○ 第 35b 页
矣。先王恶其及此。故川泽有禁。山野有官。养之以时。取之
以道。是以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
施于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草木未落。不加斧斤。渔不
竭泽。畋不合围。至于麛卵蚳蝝。五谷百果。不中杀者。皆有
常禁。夫然。则禽兽鱼鳖。不可胜食矣。财货器用。不可胜用
矣。臣又观之。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古之圣王。使信及豚鱼。
仁及草木。鸟兽不狘。胎卵可窥。麟凤效灵。龟龙为畜者。亦
由此涂而致也。
以道。是以豺獭未祭。置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
施于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草木未落。不加斧斤。渔不
竭泽。畋不合围。至于麛卵蚳蝝。五谷百果。不中杀者。皆有
常禁。夫然。则禽兽鱼鳖。不可胜食矣。财货器用。不可胜用
矣。臣又观之。岂直若此而已哉。盖古之圣王。使信及豚鱼。
仁及草木。鸟兽不狘。胎卵可窥。麟凤效灵。龟龙为畜者。亦
由此涂而致也。
卷六七○ 第 36a 页
** 二十七请以族类求贤
问。自古以来。君者无不思求其贤。贤者罔不思效其用。君
贤两不相遇。其故何哉。今欲求之辨之。其术安在。臣闻人
君者无不思求其贤。人臣者无不思效其用。然而君求贤
而不得。臣效用而无由。岂不以贵贱相悬。朝野相隔。堂远
于千里。门深于九重。虽臣有慺慺之诚。何由上达。虽君有
孜孜之念。无因下知。上下茫然。两不相遇。如此则岂唯贤
者不用。矧又用者不贤。所以从古以来。乱多而理少者。职
卷六七○ 第 36b 页
此之由也。臣以为求贤有术。辨贤有方。方术者。各审其族
类。使之推荐而已。近取诸喻。其犹线与矢也。线因针而入。
矢待弦而发。虽有线矢。苟无针弦。求自致焉。不可得也。夫
必以族类者。盖贤愚有贯。善恶有伦。若以类求。必以类至。
此亦犹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理也。何则。夫以德义立身
者。必交于德义。不交于险僻。以正直克己者。必用于正直。
不用于颇邪。以贪冒为意者。必比于贪冒。不比于贞廉。以
悖慢肆心者。必狎于悖慢。不狎于恭谨。何者。事相害而不
相利。性相戾而不相从。此乃天地常伦。人物常理。必然之
势也。则贤与不肖。以此知之。伏惟陛下欲求而致
类。使之推荐而已。近取诸喻。其犹线与矢也。线因针而入。
矢待弦而发。虽有线矢。苟无针弦。求自致焉。不可得也。夫
必以族类者。盖贤愚有贯。善恶有伦。若以类求。必以类至。
此亦犹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理也。何则。夫以德义立身
者。必交于德义。不交于险僻。以正直克己者。必用于正直。
不用于颇邪。以贪冒为意者。必比于贪冒。不比于贞廉。以
悖慢肆心者。必狎于悖慢。不狎于恭谨。何者。事相害而不
相利。性相戾而不相从。此乃天地常伦。人物常理。必然之
势也。则贤与不肖。以此知之。伏惟陛下欲求而致
卷六七○ 第 37a 页
之也。则思因针待弦之势。欲辨而别之也。则察流湿就燥
之徒。得其势。必汇征而自来。审其徒。必偫分而自见。求人
之术。辨人之方。于是乎在此矣。
** 二十八尊贤 请厚礼以致大贤也
问。国家岁贡俊造。日求贤良。何以所得者率寻常之才。所
来者非师友之佐。岂时无大贤乎。将求之不得其道乎。臣
闻致理之先。先于行道。行道之本。本于得贤。得贤之由。由
乎审理。若礼之厚薄定于此。则贤之优劣应于彼。故黜位
而朝。西面而事。则师之才至矣。先之以身。下之以色。则友
之徒。得其势。必汇征而自来。审其徒。必偫分而自见。求人
之术。辨人之方。于是乎在此矣。
** 二十八尊贤 请厚礼以致大贤也
问。国家岁贡俊造。日求贤良。何以所得者率寻常之才。所
来者非师友之佐。岂时无大贤乎。将求之不得其道乎。臣
闻致理之先。先于行道。行道之本。本于得贤。得贤之由。由
乎审理。若礼之厚薄定于此。则贤之优劣应于彼。故黜位
而朝。西面而事。则师之才至矣。先之以身。下之以色。则友
卷六七○ 第 37b 页
之才至矣。展皮弊之礼。尽揖让之仪。则大臣之才至矣。南
面而坐。使者先焉。则左右之才至矣。凭几据杖。以令召焉。
则厮役之才至矣。是以得师者帝。得友者王。得大臣者霸。
得左右者弱。得厮役者乱。然则求师而得友。求友而得臣
者有矣。未有求臣而得友。求友而得师者也。是故图帝而
成王。图王而成霸者有矣。未有图霸而成王。图王而成帝
者也。夫以夷吾之贤。为不可召之臣。桓公所以霸齐也。孔
明之才。为非屈致之士。刘氏所以图蜀也。夫欲霸一国图
一方。犹审其礼行其道焉。况开帝王之业。垂无疆之休。
面而坐。使者先焉。则左右之才至矣。凭几据杖。以令召焉。
则厮役之才至矣。是以得师者帝。得友者王。得大臣者霸。
得左右者弱。得厮役者乱。然则求师而得友。求友而得臣
者有矣。未有求臣而得友。求友而得师者也。是故图帝而
成王。图王而成霸者有矣。未有图霸而成王。图王而成帝
者也。夫以夷吾之贤。为不可召之臣。桓公所以霸齐也。孔
明之才。为非屈致之士。刘氏所以图蜀也。夫欲霸一国图
一方。犹审其礼行其道焉。况开帝王之业。垂无疆之休。
卷六七○ 第 38a 页
苟无尊贤之风。师友之佐。则安能宏其理恢其化乎。国家
有天下二百年。政无不施。德无不备。唯尊贤之礼。未与三
代同风。陛下诚能行之。则尽美尽善之事毕矣。
** 二十九请行赏罚以劝举贤
问。顷者累下诏旨。令举所知。献其状莫匪贤能。授以官罕
闻政绩。将人不易知耶。将容易其举耶。
臣伏见顷者德宗皇帝颁下诏旨。令举所知。自是内外百
寮。岁有闻荐。有司各详其状。咸命以官。语其数诚得多士
卷六七○ 第 38b 页
之名。考其才或非尽善之实。何则。得贤由举择慎审。慎审
由赏罚必行。自十年以来。未闻有司以得所举赏一人。以
失所举罪一人。则内外之荐。恐未专精。出处之贤。或有违
滥。斯所以令陛下尚有未得贤之叹也。伏惟申命所举。深
诏有司。量其短长之材。授以大小之职。然后明察臧否。精
考殿最。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自然上
下精详。远近惩劝。谨关梁以相保。责辕轮以相求。俾夫草
靡风行。达于上下。天下之耳。尽为陛下听。天下之目。尽为
陛下视。明其视则举不失德。广其听则野无遗贤。而后官
得其才。事得其序。如此则陛下但凝神端拱。而天下理矣。
由赏罚必行。自十年以来。未闻有司以得所举赏一人。以
失所举罪一人。则内外之荐。恐未专精。出处之贤。或有违
滥。斯所以令陛下尚有未得贤之叹也。伏惟申命所举。深
诏有司。量其短长之材。授以大小之职。然后明察臧否。精
考殿最。得人者行进贤之赏。谬举者坐不当之辜。自然上
下精详。远近惩劝。谨关梁以相保。责辕轮以相求。俾夫草
靡风行。达于上下。天下之耳。尽为陛下听。天下之目。尽为
陛下视。明其视则举不失德。广其听则野无遗贤。而后官
得其才。事得其序。如此则陛下但凝神端拱。而天下理矣。
卷六七○ 第 39a 页
** 三十审官 量才授职则政成事举
夫官既备而事未举。才既用而政未成者。由官与才不相
得也。且官有大小繁简之殊。才有短长能否之异。称其任
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故先王立庶官而后求人。使乎各
司其局也。辨众才而后入仕。使乎各尽其能也。如此则官
虽省。才虽半。可得而理矣。若以短任长。以大授小。委其不
可而望其可。强其不能而责其能。如此则官虽能。才虽倍。
无益于理矣。故曰任小能于大事者。犹狸搏虎而刀伐木
卷六七○ 第 39b 页
也。展长才于短用者。犹骥捕鼠而斧剪毛也。所不相及。岂
不宜哉。王者诚能量众才之短长。审庶官之小大。俾操凿
枘者无圆方之谬。备轮辕者适曲直之宜。自然人尽其能。
职修其要。彝伦日叙。庶绩日凝。又何患乎事不举而政未
成哉。
** 三十一大官乏人 由不慎选小官也
问。国家台衮之才。台省之器。胡然近日。稍乏其人。将欲救
之。其故安在。
臣伏见国家公卿将相之具。选于丞郎给舍。丞郎给舍之
才。选于御史遗补郎官。御史遗补郎官之器。选于秘著校
不宜哉。王者诚能量众才之短长。审庶官之小大。俾操凿
枘者无圆方之谬。备轮辕者适曲直之宜。自然人尽其能。
职修其要。彝伦日叙。庶绩日凝。又何患乎事不举而政未
成哉。
** 三十一大官乏人 由不慎选小官也
问。国家台衮之才。台省之器。胡然近日。稍乏其人。将欲救
之。其故安在。
臣伏见国家公卿将相之具。选于丞郎给舍。丞郎给舍之
才。选于御史遗补郎官。御史遗补郎官之器。选于秘著校
卷六七○ 第 40a 页
正畿赤簿尉。虽未尽是。十常六七焉。然则畿赤之吏。不独
以府县之用求之。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其所
责望者。乃丞郎之椎轮。公卿之滥觞也。则选用之际。宜得
其人。臣窃见近日秘著校正。或以门地授。畿赤簿尉。唯以
资序求。不商较其器能。不研覈其才行。至使顷年以来。台
官空不知所取。省郎阙不知所求。岂直乏贤。诚亦废事。且
以资序得者。仅能参于簿领。以门地进者。或未任于铅黄。
臣恐台衮之才。台省之器。十年以后。稍乏其人。又顷者有
司惩趋竞之流。塞侥倖之路。俾进士非科第者不授校正。
以府县之用求之。秘著之宦。不独以校勘之用取之。其所
责望者。乃丞郎之椎轮。公卿之滥觞也。则选用之际。宜得
其人。臣窃见近日秘著校正。或以门地授。畿赤簿尉。唯以
资序求。不商较其器能。不研覈其才行。至使顷年以来。台
官空不知所取。省郎阙不知所求。岂直乏贤。诚亦废事。且
以资序得者。仅能参于簿领。以门地进者。或未任于铅黄。
臣恐台衮之才。台省之器。十年以后。稍乏其人。又顷者有
司惩趋竞之流。塞侥倖之路。俾进士非科第者不授校正。
卷六七○ 第 40b 页
校正欠资考者不署畿官。立而为文。权以救弊。盖一时之
制。非可久之术。今者有司难于抡才。易于注拟。因循勿改。
守以为常。至使两畿之中。数县之外。虽资序皆当其任。而
名实莫得而闻。故每台省缺员。曾莫拟议。则守文之弊。一
至于斯。伏愿思以后难。革其前失。广丞郎椎轮之本。疏公
卿滥觞之源。如此则良能之才。必足用矣。要剧之职。不乏
人矣。
** 三十二议庶官迁次之迟速
问。先王建官。升降有制。迁次有常。此经久之道也。或云。赏
制。非可久之术。今者有司难于抡才。易于注拟。因循勿改。
守以为常。至使两畿之中。数县之外。虽资序皆当其任。而
名实莫得而闻。故每台省缺员。曾莫拟议。则守文之弊。一
至于斯。伏愿思以后难。革其前失。广丞郎椎轮之本。疏公
卿滥觞之源。如此则良能之才。必足用矣。要剧之职。不乏
人矣。
** 三十二议庶官迁次之迟速
问。先王建官。升降有制。迁次有常。此经久之道也。或云。赏
卷六七○ 第 41a 页
善罚恶者。不踰时月。又曰。为官吏者。可长子孙。岂今古之
殊制乎。不然。何迟速之异如此也。今欲速迁而劝善。恐诱
躁求之心。将令久次而望功。虑兴滞用之叹。疾徐之制。何
以为中。
臣闻孔子曰。苟有用我者。三年而有成。舜典曰。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幽明。虽圣贤为政。未及三年。不能成也。虽善恶
难知。不过九载。必自著也。由此而论。为官吏者。不可速迁
也。不可久次也。若未三年而迁。则政未立。绩未成。且躁求
之心生。而驯致之化废矣。若过九载而不转。则明不陟。幽
殊制乎。不然。何迟速之异如此也。今欲速迁而劝善。恐诱
躁求之心。将令久次而望功。虑兴滞用之叹。疾徐之制。何
以为中。
臣闻孔子曰。苟有用我者。三年而有成。舜典曰。三载考绩。
三考黜陟幽明。虽圣贤为政。未及三年。不能成也。虽善恶
难知。不过九载。必自著也。由此而论。为官吏者。不可速迁
也。不可久次也。若未三年而迁。则政未立。绩未成。且躁求
之心生。而驯致之化废矣。若过九载而不转。则明不陟。幽
卷六七○ 第 41b 页
不黜。且劝善之法缺。而惩恶之典隳矣。大凡内外之官。其
略如此。然则最与天子共理者。莫先于二千石乎。臣窃见
近来诸州刺史。有未两考而迁者。岂为善成政之速。速于
圣贤耶。将有司考察之不精耶。不然。何迁之遽也。又有踰
一纪而不转者。岂善恶未著。莫得而知耶。将有司遗忘而
不举耶。不然。何转之迟也。臣伏见顺宗皇帝诏曰。凡内外
之职。四考递迁。斯实革今之弊。行古之道也。然臣犹以为
吏能有闻者。既以四考迁之。政术无取者。亦宜四考黜之。
将欲循其名。辨其实。则在陛下奖纠察之吏。督考课之官。
略如此。然则最与天子共理者。莫先于二千石乎。臣窃见
近来诸州刺史。有未两考而迁者。岂为善成政之速。速于
圣贤耶。将有司考察之不精耶。不然。何迁之遽也。又有踰
一纪而不转者。岂善恶未著。莫得而知耶。将有司遗忘而
不举耶。不然。何转之迟也。臣伏见顺宗皇帝诏曰。凡内外
之职。四考递迁。斯实革今之弊。行古之道也。然臣犹以为
吏能有闻者。既以四考迁之。政术无取者。亦宜四考黜之。
将欲循其名。辨其实。则在陛下奖纠察之吏。督考课之官。
卷六七○ 第 42a 页
使别其否臧。明知白黑。仍命曰。虽久次者。不得逾于四载。
虽速迁者。亦待及于三年。此先王较能之大方。致理之要
道也。伏惟陛下试垂意而察焉。
** 三十三革吏部之弊
问。吏部之弊。为日久矣。今吏多于员。其故何因。官不得人。
其由何在。奸伪日起。其计何生。驰骛日滋。其风何自。欲使
吏与员而相得。名与实而相符。趋竞巧滥之弊销。公平政
理之道长。妍媸者不能欺于藻镜。锱铢者不敢诈于铨衡。
卷六七○ 第 42b 页
岂无良谋。以救其弊。
臣伏见吏部之弊。为日久矣。时皆共病。不知其然。臣请备
而言之。臣闻古者计户以贡士。量官而署吏。故官不乏吏。
士不乏官。士吏官员。必相参用。今则官倍于古。吏倍于官。
入色者又倍于吏也。此由每岁假文武而筮仕者众。冒资
荫而出身者多。故官不得人。员不充吏。是以争求日至。奸
滥日生。斯乃为弊之一端也。臣又闻古者州郡之吏。牧守
选而举之。府寺之寮。公卿辟而署之。其馀者乃归有司。有
司所领既少。则所选必精。此前代所以得人也。今则内外
之官。一命以上。岁羡千数。悉委吏曹。吏曹案资署官。犹惧
臣伏见吏部之弊。为日久矣。时皆共病。不知其然。臣请备
而言之。臣闻古者计户以贡士。量官而署吏。故官不乏吏。
士不乏官。士吏官员。必相参用。今则官倍于古。吏倍于官。
入色者又倍于吏也。此由每岁假文武而筮仕者众。冒资
荫而出身者多。故官不得人。员不充吏。是以争求日至。奸
滥日生。斯乃为弊之一端也。臣又闻古者州郡之吏。牧守
选而举之。府寺之寮。公卿辟而署之。其馀者乃归有司。有
司所领既少。则所选必精。此前代所以得人也。今则内外
之官。一命以上。岁羡千数。悉委吏曹。吏曹案资署官。犹惧
卷六七○ 第 43a 页
不给。则何暇考察名实。区别否臧者乎。至使近代以来。寖
而成弊。真伪争进。共徵循资之书。贤愚莫分。同限停年之
格。才能者淹滞而不振。巧诈者因缘以成奸。此又为弊之
一端也。今若使内外师长者各选其人。分署其吏。则庶乎
官得其才矣。使诸色入仕者量省其数。或间以年。则庶乎
士不乏官矣。官得其才。则公平政理之道所由长也。士不
乏官。则趋竞巧滥之弊所由销也。矧又减铨衡之偏重。则
力不挠而易平矣。分藻镜之独鉴。则照不疲而易明矣。与
夫千品折于一面。百职断于一心。功相万也。得失相悬。岂
而成弊。真伪争进。共徵循资之书。贤愚莫分。同限停年之
格。才能者淹滞而不振。巧诈者因缘以成奸。此又为弊之
一端也。今若使内外师长者各选其人。分署其吏。则庶乎
官得其才矣。使诸色入仕者量省其数。或间以年。则庶乎
士不乏官矣。官得其才。则公平政理之道所由长也。士不
乏官。则趋竞巧滥之弊所由销也。矧又减铨衡之偏重。则
力不挠而易平矣。分藻镜之独鉴。则照不疲而易明矣。与
夫千品折于一面。百职断于一心。功相万也。得失相悬。岂
卷六七○ 第 43b 页
不远矣。臣以为芟烦刬弊。莫尚于斯。
** 三十四牧宰考课 议殿最未精又政不由己
问。今者勤恤黎元之隐。精求牧宰之才。亦既得人。使之为
政。何以抚字之方。尚未副我精求之旨。疲困之俗。尚未知
我勤恤之心。岂才未称官。将人不求理。备陈其故。以革其
非。
臣闻王者之设庶官。无非共理者也。然则庶官之理同归。
而牧宰之用为急。盖以邦之赋役。由之而后均。王之风教。
由之而后行。人之性命系焉。国之安危属焉。故与夫庶官
** 三十四牧宰考课 议殿最未精又政不由己
问。今者勤恤黎元之隐。精求牧宰之才。亦既得人。使之为
政。何以抚字之方。尚未副我精求之旨。疲困之俗。尚未知
我勤恤之心。岂才未称官。将人不求理。备陈其故。以革其
非。
臣闻王者之设庶官。无非共理者也。然则庶官之理同归。
而牧宰之用为急。盖以邦之赋役。由之而后均。王之风教。
由之而后行。人之性命系焉。国之安危属焉。故与夫庶官
卷六七○ 第 44a 页
之寄。轻重不可齐致也。臣伏见陛下勤恤黎元之心至矣。
慎择牧宰之旨深矣。然而黎元之理。尚未副陛下勤恤之
心。牧宰之政。尚未称陛下慎择之旨。非人不求理。非才不
称官。以臣所窥。粗知其由矣。臣闻贤者为善。不待劝矣。何
哉。性不忍为恶耳。愚者为不善。虽劝而不迁也。何哉。性不
能为善耳。贤愚之间。谓之中人。中人之心。可上可下。劝之
则迁于善。舍之则陷于恶。故曰惩劝之废也。推中人而坠
于小人之域。惩劝之行也。引中人而纳诸君子之途。是知
劝沮之道。不可一日无也。况天下牧宰中人者。多去恶迁
慎择牧宰之旨深矣。然而黎元之理。尚未副陛下勤恤之
心。牧宰之政。尚未称陛下慎择之旨。非人不求理。非才不
称官。以臣所窥。粗知其由矣。臣闻贤者为善。不待劝矣。何
哉。性不忍为恶耳。愚者为不善。虽劝而不迁也。何哉。性不
能为善耳。贤愚之间。谓之中人。中人之心。可上可下。劝之
则迁于善。舍之则陷于恶。故曰惩劝之废也。推中人而坠
于小人之域。惩劝之行也。引中人而纳诸君子之途。是知
劝沮之道。不可一日无也。况天下牧宰中人者。多去恶迁
卷六七○ 第 44b 页
善。皆得劝沮。伏以方今殿最之法甚备。黜陟之令甚明。然
则就备之中。察之者未甚精也。就明之中。奉之者未甚行
也。未甚精。则臧否同贯。未甚行。则善恶齐驱。虽有和璞之
贞。不能识也。虽有齐竽之滥。何由知之。如此则岂独利淫。
亦将失善。善苟未劝。淫或未惩。欲望副陛下勤恤之心。称
陛下慎择之旨。或恐难矣。臣又请以古事验之。臣闻唐虞
之际也。敷求俊乂。而四凶见用。及三考黜陟。而四罪乃彰。
则知虽至明也。尚或迷真伪之途。虽至圣也。不能去考察
之法。故其法张则变曲为直。如蓬生于麻也。其法弛则变
则就备之中。察之者未甚精也。就明之中。奉之者未甚行
也。未甚精。则臧否同贯。未甚行。则善恶齐驱。虽有和璞之
贞。不能识也。虽有齐竽之滥。何由知之。如此则岂独利淫。
亦将失善。善苟未劝。淫或未惩。欲望副陛下勤恤之心。称
陛下慎择之旨。或恐难矣。臣又请以古事验之。臣闻唐虞
之际也。敷求俊乂。而四凶见用。及三考黜陟。而四罪乃彰。
则知虽至明也。尚或迷真伪之途。虽至圣也。不能去考察
之法。故其法张则变曲为直。如蓬生于麻也。其法弛则变
卷六七○ 第 45a 页
香为臭。使兰化为艾也。且圣人之为理。岂尽得贤而用之
乎。岂尽知不肖而去之乎。将在夫秉其枢。操其要。刬邪为
正。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不谓善之尽有。能使恶之必
改。不谓恶之尽无。成此功者无他。惩劝之所致也。则考课
之法。其可轻乎。臣又见当今牧宰之内。甚有良能。委之理
人。亦足成政。所未至者。又有其由。臣闻牧宰。古者五等之
国也。于人有父母之道焉。于吏有君臣之道焉。所宜弛张
举措由其心。威福赏罚悬于手。然后能镇其俗。移其风也。
今县宰之权。受制于州牧。州牧之政。取则于使司。迭相拘
乎。岂尽知不肖而去之乎。将在夫秉其枢。操其要。刬邪为
正。削觚为圆。能使善之必迁。不谓善之尽有。能使恶之必
改。不谓恶之尽无。成此功者无他。惩劝之所致也。则考课
之法。其可轻乎。臣又见当今牧宰之内。甚有良能。委之理
人。亦足成政。所未至者。又有其由。臣闻牧宰。古者五等之
国也。于人有父母之道焉。于吏有君臣之道焉。所宜弛张
举措由其心。威福赏罚悬于手。然后能镇其俗。移其风也。
今县宰之权。受制于州牧。州牧之政。取则于使司。迭相拘
卷六七○ 第 45b 页
持。不敢专达。虽有政术。何由施行。况又力役之限。赋敛之
期。以用之费省为求。不以人之贫富为度。以上之缓急为
节。不以下之劳逸为程。县畏于州。州畏于使。虽有仁惠。何
由抚绥。此犹束舟楫而望济川。绊骐骥而求致远。臣恐龚
黄卓鲁复生于今日。亦不能为理矣。
** 三十五使百职修皇纲振 在乎格慎默之俗
夫百职不修。万事不举。皇纲弛而不振。颓俗荡而不还者。
由君子谠直之道消。小人慎默之道长也。臣伏见近代以
来。时议者率以拱默保位者为明智。以柔顺安身者为贤
期。以用之费省为求。不以人之贫富为度。以上之缓急为
节。不以下之劳逸为程。县畏于州。州畏于使。虽有仁惠。何
由抚绥。此犹束舟楫而望济川。绊骐骥而求致远。臣恐龚
黄卓鲁复生于今日。亦不能为理矣。
** 三十五使百职修皇纲振 在乎格慎默之俗
夫百职不修。万事不举。皇纲弛而不振。颓俗荡而不还者。
由君子谠直之道消。小人慎默之道长也。臣伏见近代以
来。时议者率以拱默保位者为明智。以柔顺安身者为贤
卷六七○ 第 46a 页
能。以直言危行者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为凝滞。故朝寡
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故父训其
子曰。无介直以立仇敌。兄教其弟曰。无方正以贾悔尤。识
者腹非而不言。愚者心竞而是效。至使天下有目者如瞽
也。有耳者如聋也。有口者如含锋刃也。慎默之俗。一至于
斯。此正士直臣所以退藏而长太息也。岂直若此而已哉。
盖慎默积于中。则职事废于外。强毅果断之心屈。畏忌因
循之性成。反谓率职而举正者不达于时宜。当官而行法
者不通于事变。是以殿最之文。虽书而不实。黜陟之法。虽
敢言之士。庭鲜执咎之臣。自国及家。寖而成俗。故父训其
子曰。无介直以立仇敌。兄教其弟曰。无方正以贾悔尤。识
者腹非而不言。愚者心竞而是效。至使天下有目者如瞽
也。有耳者如聋也。有口者如含锋刃也。慎默之俗。一至于
斯。此正士直臣所以退藏而长太息也。岂直若此而已哉。
盖慎默积于中。则职事废于外。强毅果断之心屈。畏忌因
循之性成。反谓率职而举正者不达于时宜。当官而行法
者不通于事变。是以殿最之文。虽书而不实。黜陟之法。虽
卷六七○ 第 46b 页
备而不行。欲望善者劝。恶者惩。百职修。万事举。不可得也。
然臣以为历代之颓俗。非国朝不能革也。国朝之皇纲。非
陛下不能振也。革振之术。臣粗知之。何者。夫人之蚩蚩。唯
利是务。若利出于慎默。则慎默之风大起。若利出于谠直。
则谠直之风大行。亦犹冬月之阳。夏日之阴。不召物而自
归之者。无他。温凉之利所在故也。伏惟陛下以至公统天
下。以至明御偫臣。使情伪无所逃。言行无所隐。有若谠直
强毅举正弹违者。引而进之。有若慎默畏忌吐刚茹柔者。
推而远之。使此有利彼无利。安得不去彼取此乎。斯所谓
然臣以为历代之颓俗。非国朝不能革也。国朝之皇纲。非
陛下不能振也。革振之术。臣粗知之。何者。夫人之蚩蚩。唯
利是务。若利出于慎默。则慎默之风大起。若利出于谠直。
则谠直之风大行。亦犹冬月之阳。夏日之阴。不召物而自
归之者。无他。温凉之利所在故也。伏惟陛下以至公统天
下。以至明御偫臣。使情伪无所逃。言行无所隐。有若谠直
强毅举正弹违者。引而进之。有若慎默畏忌吐刚茹柔者。
推而远之。使此有利彼无利。安得不去彼取此乎。斯所谓
卷六七○ 第 47a 页
俾人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如此则百职修。万事举。皇
纲振。颓俗移。太平之风。由斯而致矣。
纲振。颓俗移。太平之风。由斯而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