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七 第 22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六百七
卷六○七 第 1a 页
刘禹锡(九)
** 天论上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
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穷阨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
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AS-84EC:⿰⻖⿱步马]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
曰天与人实刺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
尝择善。蹠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
然之说胜焉。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
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
** 天论上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
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穷阨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
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AS-84EC:⿰⻖⿱步马]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
曰天与人实刺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
尝择善。蹠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
然之说胜焉。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
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
卷六○七 第 1b 页
作天论以极其辩云。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
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
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
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
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
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
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
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
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
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
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
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
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
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
卷六○七 第 2a 页
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
罚。当其赏。虽三族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
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
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人事耶。惟告虔报本肆
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招。
奚预乎天耶。法小弛。则是非駮。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
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耶。
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駮。故天命之
罚。当其赏。虽三族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
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
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人事耶。惟告虔报本肆
类授时之礼。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招。
奚预乎天耶。法小弛。则是非駮。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
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耶。
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駮。故天命之
卷六○七 第 2b 页
说亦駮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
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
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
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
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耶。我蹈道
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耶。任人而已。法小弛。则
天人之论駮焉。今人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
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
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
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
矣。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欲
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
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耶。我蹈道
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耶。任人而已。法小弛。则
天人之论駮焉。今人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
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
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
卷六○七 第 3a 页
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
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 天论中
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
焉。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偫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
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
天胜乎。偫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牵。必圣且贤者
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
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
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 天论中
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
焉。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偫适乎莽苍。求休乎茂木。饮
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
天胜乎。偫次乎邑郛。求荫于华榱。饱于饩牵。必圣且贤者
先焉。否则强有力莫能竞也。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虽
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
卷六○七 第 3b 页
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
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
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
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
已。或者曰。若是言之。则天之不相乎人已信矣。古之人曷
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潍淄伊洛者。疾徐存
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
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
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
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何
哉。人不宰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
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
已。或者曰。若是言之。则天之不相乎人已信矣。古之人曷
引天为。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潍淄伊洛者。疾徐存
乎人。次舍存乎人。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溯洄。不
能峭为魁也。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亦人也。舟
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河淮海
卷六○七 第 4a 页
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鸣条之风。可
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沈。亦天
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
昧故也。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沈有
不沈。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
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行乎其间焉。一以沈一以济。
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
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
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
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恬然济。亦天也。黯然沈。亦天
也。阽危而仅存。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人者。何哉。理
昧故也。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沈有
不沈。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
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行乎其间焉。一以沈一以济。
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
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
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
卷六○七 第 4b 页
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耶。答曰。
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
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
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
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
故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
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
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耶。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
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
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
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
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
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
故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
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
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耶。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
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
卷六○七 第 5a 页
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
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
响不能踰。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踰。非空之数欤。夫
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谓晦
而幽者。目有所不烛耳。彼狸狌犬鼠之目。庸谓晦而幽耶。
吾故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
也。焉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
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耶。
** 天论下
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
响不能踰。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踰。非空之数欤。夫
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日月火炎而后光存焉。所谓晦
而幽者。目有所不烛耳。彼狸狌犬鼠之目。庸谓晦而幽耶。
吾故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
也。焉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
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耶。
** 天论下
卷六○七 第 5b 页
或曰。古之言天之历象。有宣夜浑天周髀之书。言天之高
远卓诡有邹子。今子之言有自乎。答曰。吾非斯人之徒也。
大凡入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
揆之。万物一贯也。今夫人之有头目耳鼻齿毛颐口。百骸
之粹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肾肠心腹。天之有三光悬宇。
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
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风雷。乘气而
生。偫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裸虫之长。为知最大。能
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纪纲或坏。复归其
卷六○七 第 6a 页
始。尧舜之书。首曰稽古。不曰稽天。幽厉之诗。首曰上帝。不
言人事。在舜之庭。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在商中
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之馀。难以神诬。商
俗已讹。引天而驱。由是而言。天预人乎。
** 辩迹论
客有能通本朝之雅故者。曰时之污隆。视辅臣之用否。房
与杜。迹何观焉。建官取士之制。地徵口赋之令。礼乐刑罚
之章。因隋而已矣。二公奚施为。余愀然曰。三王之道。犹夫
循环。非必变焉。审所当救而已。隋之过。岂制置名数之间
言人事。在舜之庭。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在商中
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之馀。难以神诬。商
俗已讹。引天而驱。由是而言。天预人乎。
** 辩迹论
客有能通本朝之雅故者。曰时之污隆。视辅臣之用否。房
与杜。迹何观焉。建官取士之制。地徵口赋之令。礼乐刑罚
之章。因隋而已矣。二公奚施为。余愀然曰。三王之道。犹夫
循环。非必变焉。审所当救而已。隋之过。岂制置名数之间
卷六○七 第 6b 页
耶。顾名与事乖耳。因之何害焉。夫上材之道。非务所举。必
的然可使户晓为迹也。吾观梁公之迹。章章如县宇矣。曷
然哉。请借一以明之。史不云乎。初太宗怒浑戎之横于塞
也。度诸将不足以必取。当宁而叹曰。得李靖为师。快哉。靖
时告老且病矣。梁公虚其心以起之。靖忘老与病。一举虏
其君。郡县其地而还。夫非伐国之难能。起靖之难能也。靖
非不克之为虑。居功之为虑也。古之为将。度柄轻不足以
遂事。重则嫌生焉。是以有辞第以见志。有多产以取信。有
子质以灭贰。有嬖监以虞谤。其多患也如是。若靖者。名既
的然可使户晓为迹也。吾观梁公之迹。章章如县宇矣。曷
然哉。请借一以明之。史不云乎。初太宗怒浑戎之横于塞
也。度诸将不足以必取。当宁而叹曰。得李靖为师。快哉。靖
时告老且病矣。梁公虚其心以起之。靖忘老与病。一举虏
其君。郡县其地而还。夫非伐国之难能。起靖之难能也。靖
非不克之为虑。居功之为虑也。古之为将。度柄轻不足以
遂事。重则嫌生焉。是以有辞第以见志。有多产以取信。有
子质以灭贰。有嬖监以虞谤。其多患也如是。若靖者。名既
卷六○七 第 7a 页
成。位既崇。重失畏偪。其患又甚焉。微梁公之能尽才。能捍
患。能去忌。能照私。彼姑藉旧劳。居素贵足矣。恶乎起哉。夫
岂感空言而起耶。心相见久矣。夫岂饰小信而要耶。道相
笼久矣。其后敬元擅能。失材臣而败随之。林甫自便。进蕃
将而乱随之。由是而言。固相万矣。子方规规然窥上材以
户晓之迹。此吾之所不取也。若杜莱公者。在相位日浅。将
史失其传。然以梁公之鉴裁。自天策府遂以王佐材许之。
则是又能以道笼房公者矣。房之许与。迹孰甚焉。客无以
应而作。子刘子曰。观书者当观其志。慕贤者当慕其心。循
患。能去忌。能照私。彼姑藉旧劳。居素贵足矣。恶乎起哉。夫
岂感空言而起耶。心相见久矣。夫岂饰小信而要耶。道相
笼久矣。其后敬元擅能。失材臣而败随之。林甫自便。进蕃
将而乱随之。由是而言。固相万矣。子方规规然窥上材以
户晓之迹。此吾之所不取也。若杜莱公者。在相位日浅。将
史失其传。然以梁公之鉴裁。自天策府遂以王佐材许之。
则是又能以道笼房公者矣。房之许与。迹孰甚焉。客无以
应而作。子刘子曰。观书者当观其志。慕贤者当慕其心。循
卷六○七 第 7b 页
迹而求。虽博寡要。信矣。
** 明贽论
古之人动必有以将意。故执贽之道。自天子达焉。夫芬芳
在上。臭达于下。而温粹无择。有似乎圣人者。鬯也。故用于
天子。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内坚刚而外温
润。有似乎君子者。玉也。故用乎诸侯。执之不鸣。刑之不嘷。
似死义者。乳必能跪。似知礼者。羔也。故卿执焉。在人之上。
而有先后行列者。雁也。故大夫执焉。耿介而一志者。雉也。
故士执焉。视其所执而知其任。是故食愈重而志愈卑。位
** 明贽论
古之人动必有以将意。故执贽之道。自天子达焉。夫芬芳
在上。臭达于下。而温粹无择。有似乎圣人者。鬯也。故用于
天子。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内坚刚而外温
润。有似乎君子者。玉也。故用乎诸侯。执之不鸣。刑之不嘷。
似死义者。乳必能跪。似知礼者。羔也。故卿执焉。在人之上。
而有先后行列者。雁也。故大夫执焉。耿介而一志者。雉也。
故士执焉。视其所执而知其任。是故食愈重而志愈卑。位
卷六○七 第 8a 页
弥尊而道弥广。耿介之志。惟士得以行之。何也。务细而所
试者寡。齿卑而所蔽者众。言未足以动听。故必激发以取
异。行未足以应远。故必砥砺以沽闻。借令由士为大夫。舍
雉而执雁。其志也随之。故耿介之名。不施于大夫矣。况其
上乎。然则为士也不思雉之介。为卿也能思羔之礼欤。今
夫或者不明分推理而观之。则曰此居下而嗜直者。是必
得志而稔其讦矣。彼当介而务宏者。是必处高而肥其德
矣。曾不知讦当其分。则地易而自迁。宏非其所。则志遂而
无制矣。于戏。责士以卿大夫之善。犹喻君以士之行耳。余
试者寡。齿卑而所蔽者众。言未足以动听。故必激发以取
异。行未足以应远。故必砥砺以沽闻。借令由士为大夫。舍
雉而执雁。其志也随之。故耿介之名。不施于大夫矣。况其
上乎。然则为士也不思雉之介。为卿也能思羔之礼欤。今
夫或者不明分推理而观之。则曰此居下而嗜直者。是必
得志而稔其讦矣。彼当介而务宏者。是必处高而肥其德
矣。曾不知讦当其分。则地易而自迁。宏非其所。则志遂而
无制矣。于戏。责士以卿大夫之善。犹喻君以士之行耳。余
卷六○七 第 8b 页
以执贽之道得其分。苟推分明矣。求刑罚之僭滥。得乎。
** 华佗论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
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耶。遂
考竟佗。至苍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
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
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反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
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
之刑。纳贤者之喻。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
** 华佗论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
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耶。遂
考竟佗。至苍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
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
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反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
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
之刑。纳贤者之喻。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
卷六○七 第 9a 页
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
寘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耶。
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
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
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足言
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
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
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藉口以快
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
寘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耶。
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
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
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足言
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
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
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藉口以快
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
卷六○七 第 9b 页
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然犹
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孔颖达云。阳
尊复兼乎阴。阴不能兼乎阳也。他日。余与董生言及易。生
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徵诸揲蓍。夫端策者。
一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四。
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于指閒者十有三策焉。其馀
三十有六。四四而运。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
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孔颖达云。阳
尊复兼乎阴。阴不能兼乎阳也。他日。余与董生言及易。生
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徵诸揲蓍。夫端策者。
一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四。
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于指閒者十有三策焉。其馀
三十有六。四四而运。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
卷六○七 第 10a 页
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
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五
策焉。其馀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
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
少阳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馀二十有八。四
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
分措于指间者十有七策。其馀三十有二。四四而运得八。
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
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斯乾矣。常
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五
策焉。其馀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
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
少阳之数。分措于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馀二十有八。四
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
分措于指间者十有七策。其馀三十有二。四四而运得八。
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
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斯乾矣。常
卷六○七 第 10b 页
遇九。斯得坤矣。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得乾
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
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桉坎二世而为屯。屯
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屯之二
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
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于东宫。始
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AS-9CBB:●]
[:#AS-FBEC:●]
[:#AS-9CBB:●]
(艮下艮上)之随。[:#AS-9CB6:●]
[:#AS-FBEC:●]
[:#AS-9CB9:●]
(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馀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
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
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
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桉坎二世而为屯。屯
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屯之二
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
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于东宫。始
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AS-9CBB:●]
[:#AS-FBEC:●]
[:#AS-9CBB:●]
(艮下艮上)之随。[:#AS-9CB6:●]
[:#AS-FBEC:●]
[:#AS-9CB9:●]
(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馀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
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
卷六○七 第 11a 页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
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于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
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
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
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也。故穆
姜终死于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于此注。以为杂用三
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刘子曰。余与董生言九
六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于左氏二书参焉。若合
卷六○七 第 11b 页
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于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
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
虽余愤然用口舌争。持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
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
贱视。龂龂(五奸反)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
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后学。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
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
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
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
虽余愤然用口舌争。持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
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
贱视。龂龂(五奸反)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
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后学。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
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
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
卷六○七 第 12a 页
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
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馀三十六策。四四运
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
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
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馀二十四策。四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
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馀三十六策。四四运
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
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
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馀二十四策。四四
卷六○七 第 12b 页
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辞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
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第三指(遇四益
三并挂一为八)
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
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
二并挂一为四)
右初指多。第二第三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
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第三指(遇四益
三并挂一为八)
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
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
二并挂一为四)
右初指多。第二第三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
卷六○七 第 13a 页
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第三指(又遇少
谓一二也并止于四)
右初指少。第二指多。第三指又少。以多为主。通计一
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于九)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于八)第三指(遇少谓一
二也止于四)
右初指第二指并多。第三指独少。以少为主。通计二
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于五)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于八)第三指(又遇少
谓一二也并止于四)
右初指少。第二指多。第三指又少。以多为主。通计一
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于九)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于八)第三指(遇少谓一
二也止于四)
右初指第二指并多。第三指独少。以少为主。通计二
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卷六○七 第 13b 页
第一指(遇少止于五)第二指(又遇少止于四)第三指(遇多止于八)
右初指二指并少。三指独多。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
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 右揲蓍数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
夫艮[:#AS-9CBB:●]
[:#AS-FBEC:●]
[:#AS-9CBB:●]
(艮下艮上)之随。[:#AS-9CB6:●]
[:#AS-FBEC:●]
[:#AS-9CB9:●]
(震下兑上)唯六二爻不动。馀五尽变。变者遇九六也。二不动
者。遇八也。
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夫屯[:#AS-9CBA:●]
[:#AS-FBEC:●]
[:#AS-9CB9:●]
(震下坎上)六位尽。不遇六九。故不动。既无所之。即以世爻为
占。桉
卷六○七 第 14a 页
屯是坎宫二世卦。故以一为占。则遇八。夫豫[:#AS-9CB9:●]
[:#AS-FBEC:●]
[:#AS-9CBC:●]
(坤下震上)是震宫一世卦。以初六为占。亦遇八。韦昭于此注
云。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言得此
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为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
不动。所以筮史占之。谓闭而不通者。爻无为也。乾之策二
百一十有六。(谓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当二百一十
六言三十六者举老阳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
十四策六爻当百四十有四言二十四者举老阴也)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
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六十四卦都三
百六十四爻。阴阳相半。各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一爻三十
[:#AS-FBEC:●]
[:#AS-9CBC:●]
(坤下震上)是震宫一世卦。以初六为占。亦遇八。韦昭于此注
云。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言得此
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为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
不动。所以筮史占之。谓闭而不通者。爻无为也。乾之策二
百一十有六。(谓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当二百一十
六言三十六者举老阳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
十四策六爻当百四十有四言二十四者举老阴也)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
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六十四卦都三
百六十四爻。阴阳相半。各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一爻三十
卷六○七 第 14b 页
六策。合为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爻二十四策。合为四
千六百八。
** 右六九之数
一行大衍论云。三变皆刚。太阳之象也。三变皆柔。太阴之
象也。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也。一柔二刚。少阴之象也。少阳
之刚。有始有牡有究。少阴之柔。有始有有牡有究。因综四
象之变。而成八象焉。八象之位。而八卦之本列矣。注云。太
阳始动。施于太阴而生震象之七。(谓少阳之七为震初九)再动于牡
而生坎象之七。(谓再索而得男也)三动于究而生艮象之七。(谓三
索而得男)
千六百八。
** 右六九之数
一行大衍论云。三变皆刚。太阳之象也。三变皆柔。太阴之
象也。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也。一柔二刚。少阴之象也。少阳
之刚。有始有牡有究。少阴之柔。有始有有牡有究。因综四
象之变。而成八象焉。八象之位。而八卦之本列矣。注云。太
阳始动。施于太阴而生震象之七。(谓少阳之七为震初九)再动于牡
而生坎象之七。(谓再索而得男也)三动于究而生艮象之七。(谓三
索而得男)
卷六○七 第 15a 页
(也)太阴始动。施于太阳而生巽象之八。(谓少阴之八为
巽初六)再动于牡而生离象之八。(谓再索而得女也)三动于究而生
兑象之八。(谓三索而得女也)是以九六七八分为八象。
** 右论大衍
国语又云。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
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
济之有。韦昭云。泰三至五震象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
与贞屯悔豫义同。刘子曰。昭此说用互体有震。桉董因之
言天地配亨。是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爻。夫泰乾坤
巽初六)再动于牡而生离象之八。(谓再索而得女也)三动于究而生
兑象之八。(谓三索而得女也)是以九六七八分为八象。
** 右论大衍
国语又云。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
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
济之有。韦昭云。泰三至五震象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
与贞屯悔豫义同。刘子曰。昭此说用互体有震。桉董因之
言天地配亨。是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爻。夫泰乾坤
卷六○七 第 15b 页
体全。内外位正。内为身。外为事。卜得国事也。以外卦为占。
六五居尊位。故统论卦下辞曰。小往大来。爻遇归妹。故曰
天地配亨。何必取互体也。
** 右与董生言易
** 论书
或问乙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答
曰。此诚有之。盖举下之说耳。非蹈中之说。亦犹言居室曰
避燥湿而已。言衣裳曰适寒燠而已。言饮食曰充腹而已。
言车马曰代劳而已。言禄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
六五居尊位。故统论卦下辞曰。小往大来。爻遇归妹。故曰
天地配亨。何必取互体也。
** 右与董生言易
** 论书
或问乙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工与拙何损益于数哉。答
曰。此诚有之。盖举下之说耳。非蹈中之说。亦犹言居室曰
避燥湿而已。言衣裳曰适寒燠而已。言饮食曰充腹而已。
言车马曰代劳而已。言禄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
卷六○七 第 16a 页
以闶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鲜泽为甲。评饮食。必
以精良海陆为贵。第车马。必以华辀绝足为高。迁禄位。必
以重侯累封为意。是数者皆不行举下之说。奚独于书也
行之耶。礼曰。士依于德。游于艺。德者何。曰敏曰至曰孝之
谓。艺者何。礼乐射御书数之谓。是则艺居三德之后。而士
必游之也。书居数之上。而六艺之一也。语曰。饱食终日。无
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是则博奕
不得列于艺。差愈于饱食无所用心耳。吾观今之人。适有
面诋之曰。子书居下品矣。其人必逌尔而笑。或謷然不屑。
以精良海陆为贵。第车马。必以华辀绝足为高。迁禄位。必
以重侯累封为意。是数者皆不行举下之说。奚独于书也
行之耶。礼曰。士依于德。游于艺。德者何。曰敏曰至曰孝之
谓。艺者何。礼乐射御书数之谓。是则艺居三德之后。而士
必游之也。书居数之上。而六艺之一也。语曰。饱食终日。无
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是则博奕
不得列于艺。差愈于饱食无所用心耳。吾观今之人。适有
面诋之曰。子书居下品矣。其人必逌尔而笑。或謷然不屑。
卷六○七 第 16b 页
有诋之曰。子握槊奕棋。居下品矣。其人必然而愧。或艴然
而色。是故敢以六艺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众尚之
移人也。问者曰。然则彼魏晋宋齐间。亦尝尚斯艺矣。至有
君臣争名。父子不让。何哉。答曰。吾始欲求中道耳。子宁以
尚之之弊规我欤。且夫信者美德也。秦缪尚之而贤臣莫
赎。黄老者至道也。窦后尚之而儒臣见刑。道德且不可尚。
矧由道德以下者哉。所谓中道而言书者何。处之文学之
下。六博之上。材钧而善者得以加誉。遇钧而善者得以议
能。所加在乎誉。非实也。不黩于赏。所议在乎过。非罪也。
而色。是故敢以六艺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众尚之
移人也。问者曰。然则彼魏晋宋齐间。亦尝尚斯艺矣。至有
君臣争名。父子不让。何哉。答曰。吾始欲求中道耳。子宁以
尚之之弊规我欤。且夫信者美德也。秦缪尚之而贤臣莫
赎。黄老者至道也。窦后尚之而儒臣见刑。道德且不可尚。
矧由道德以下者哉。所谓中道而言书者何。处之文学之
下。六博之上。材钧而善者得以加誉。遇钧而善者得以议
能。所加在乎誉。非实也。不黩于赏。所议在乎过。非罪也。
卷六○七 第 17a 页
不紊于刑。夫如是。庶乎六书之学。不堙坠而已乎。
** 刘氏集略说
子刘子曰。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
然也。人之词待扣而扬。犹井之利汲耳。始余为童儿。居江
湖间。喜与属词者游。谬以为可教。视长者所行止。必操觚
从之。及冠。举秀才。一幸而中。说有司。惧不厌于众。亟以口
誉之。长安中多循空言以为诚。果有名字。益与曹辈畋渔
于书林。宵语途话。琴酒调谑。一出于文章。俄被召为记室
卷六○七 第 17b 页
参军。会出师淮上。恒磨墨于楯鼻。或寝止偫书中。居一二
岁。由甸服升诸朝。凡三进班。而所掌犹外府。或官课。或为
人所倩。昌言奏记。移让告谕。奠神志葬。咸猥并焉。及谪于
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
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
比耳。前年蒙恩泽。授以郡符。居海壖。多雨慝作。适晴。喜。躬
晒书于庭。得已书四十通。逌尔自哂曰。道不加益。焉用是
空文为。真可供酱蒙药楮耳。它日。子婿博陵崔生关言曰。
某也向游京师。伟人多问丈人新书几何。且欲取去。而某
应曰无有。辄愧起于颜间。今当复西。期有以弭愧者。繇是
岁。由甸服升诸朝。凡三进班。而所掌犹外府。或官课。或为
人所倩。昌言奏记。移让告谕。奠神志葬。咸猥并焉。及谪于
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
所感。辄立评议。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
比耳。前年蒙恩泽。授以郡符。居海壖。多雨慝作。适晴。喜。躬
晒书于庭。得已书四十通。逌尔自哂曰。道不加益。焉用是
空文为。真可供酱蒙药楮耳。它日。子婿博陵崔生关言曰。
某也向游京师。伟人多问丈人新书几何。且欲取去。而某
应曰无有。辄愧起于颜间。今当复西。期有以弭愧者。繇是
卷六○七 第 18a 页
删取四之一为集略。以贻此郎。非敢行乎远也。
** 名子说
魏司空王昶名子制谊。咸得立身之要。前史是之。然则书
绅铭器。孰若发言必称之乎。今余名尔长子曰咸允。字信
臣。次曰同廙。字敬臣。欲尔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小大。咸推
以信。同施以敬。俾物从而众说。其庶几乎。夫忠孝之于人。
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余勖哉。仁义道德。非训所
及。可勉而企者。故存乎名。夫朋友字之。非吾职也。顾名旨
所在。遂从而释之。夫孝始于亲。终于事君。偕曰臣。知终也。
** 名子说
魏司空王昶名子制谊。咸得立身之要。前史是之。然则书
绅铭器。孰若发言必称之乎。今余名尔长子曰咸允。字信
臣。次曰同廙。字敬臣。欲尔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小大。咸推
以信。同施以敬。俾物从而众说。其庶几乎。夫忠孝之于人。
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俟余勖哉。仁义道德。非训所
及。可勉而企者。故存乎名。夫朋友字之。非吾职也。顾名旨
所在。遂从而释之。夫孝始于亲。终于事君。偕曰臣。知终也。
卷六○七 第 18b 页
** 救沈志
贞元季年夏。大水。熊武五溪。斗决于沅。突旧防。毁民家。跻
高望之。溟涬葩华。山腹为坁。林端如莎。湍道驶悍。不风而
怒。崱嶷前迈。浸淫旁掩。柔者靡之。固者脱之。规者旋环之。
矩者颠倒之。轻而汎浮者硠磕之。重而高大者前却之。生
者力音。殪者弛形。蔽流而东。若木柹然。有僧愀焉。誓于路
曰。浮屠之慈悲。救生最大。能援彼于溺。我当为魁。里中儿
愿从三四辈。皆狎川勇游者。相与乘坚舟。挟善器。维以修[:#AS-FEEB:●
]
[:#AS-FBED:●]乍。杙于崇邱。水当洄洑。
人易寘力。凝目[:#AS-FBED:●]卢执用。俟可而拯。大
卷六○七 第 19a 页
凡室处之类。穴居之汇。在牧之偫。在豢之驯。上罗黔首。下
逮毛物。拔乎洪澜。致诸生地者。数十百焉。适有挚兽。如鸱
夷而前。攫持流蘖。首用不陷。隅目旁睨。其姿弭然。甚如六
扰之附人者。其徒将取焉。僧趣诃之曰。第无济是为。目之
可里所。而不能有所持矣。舟中之人曰。吾闻浮图之教贵
空。空生普。普生慈。不求报施之谓空。不择善恶之谓普。不
逆穷困之谓慈。向也生必救。而今也穷见废。无乃计善恶
而忘普与慈乎。僧曰。甚矣问之迷且妄也。吾之教。恶乎无
善恶哉。六尘者。在身之不善也。佛以贼视之。末伽声闻者。
逮毛物。拔乎洪澜。致诸生地者。数十百焉。适有挚兽。如鸱
夷而前。攫持流蘖。首用不陷。隅目旁睨。其姿弭然。甚如六
扰之附人者。其徒将取焉。僧趣诃之曰。第无济是为。目之
可里所。而不能有所持矣。舟中之人曰。吾闻浮图之教贵
空。空生普。普生慈。不求报施之谓空。不择善恶之谓普。不
逆穷困之谓慈。向也生必救。而今也穷见废。无乃计善恶
而忘普与慈乎。僧曰。甚矣问之迷且妄也。吾之教。恶乎无
善恶哉。六尘者。在身之不善也。佛以贼视之。末伽声闻者。
卷六○七 第 19b 页
在彼之未寤也。佛以邪目之。佛恶乎无善恶耶。吾向也所
援而出死地者众矣。形乾气还。各复本状。蹄者踯躅然。羽
者翘萧然。而言者諓諓然。随其所之。吾不尸其施也。不德
吾则已。乌能害为。彼形之乾。髬髟[:#AS-FBEC:●]而之姿也。彼气之还。
暴悖之用也。心足反噬而齿甘最灵。必肉吾属矣。庸能踯
躅諓諓之比欤。夫虎之不可使知恩。犹人之不可使为虎
也。非吾自遗患焉尔。且将遗患于众多。吾罪大矣。子刘子
曰。余闻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僧之
言远矣。故志之。
援而出死地者众矣。形乾气还。各复本状。蹄者踯躅然。羽
者翘萧然。而言者諓諓然。随其所之。吾不尸其施也。不德
吾则已。乌能害为。彼形之乾。髬髟[:#AS-FBEC:●]而之姿也。彼气之还。
暴悖之用也。心足反噬而齿甘最灵。必肉吾属矣。庸能踯
躅諓諓之比欤。夫虎之不可使知恩。犹人之不可使为虎
也。非吾自遗患焉尔。且将遗患于众多。吾罪大矣。子刘子
曰。余闻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僧之
言远矣。故志之。
卷六○七 第 20a 页
** 含辉洞述
河东薛公景晦。以文无害为尚书刑部郎中。以讪为道州
刺史。居郡大理。至于无事。清机羡溢。尽付山水。一旦以书
来誇曰。吾得异境于近郊。自城西门并南山。俯江水。有石
穹然如夏屋。其左右前后。又如回廊曲房。藻绣彫彤之象。
云生日入。怪状迭发。水石卉木。杳非人寰。意其当为食霞
御气者之所游息。委蜕而去。不知其几千百年。逮今得诸
黄冠野夫。及请而往。因名其地曰含辉洞。盖诗家流所谓
卷六○七 第 20b 页
山水含清辉者是已。吾子常以词雄于世。盍为我志焉。愚
得书。退而深惟。若薛公者。少居江湖间。游名山。东探禹穴。
历四明句曲金华阳羡。南过九江。薄匡庐以涉彭蠡。天下
山水之籍。存乎胸中。第其高下。铢两不失。及是而口呿不
能名。顾谓奇信矣。若江华者。九疑三湘之佳丽地也。前此
二千石御史中执法河南元次山。谏议大夫北平阳亢宗。
司刑大夫东平吕和叔。皆硕人也。考槃招隐之致。恒汲汲
然。卒使兹境贵于异日。岂地爱其宝。有时而发耶。顾谓异。
信矣。夫物之有作。俟言而远。故述焉以书于洞阴曰。营阳
郁郁。山水第一。洞有含辉。游人忘归。忘归孔乐。请言
得书。退而深惟。若薛公者。少居江湖间。游名山。东探禹穴。
历四明句曲金华阳羡。南过九江。薄匡庐以涉彭蠡。天下
山水之籍。存乎胸中。第其高下。铢两不失。及是而口呿不
能名。顾谓奇信矣。若江华者。九疑三湘之佳丽地也。前此
二千石御史中执法河南元次山。谏议大夫北平阳亢宗。
司刑大夫东平吕和叔。皆硕人也。考槃招隐之致。恒汲汲
然。卒使兹境贵于异日。岂地爱其宝。有时而发耶。顾谓异。
信矣。夫物之有作。俟言而远。故述焉以书于洞阴曰。营阳
郁郁。山水第一。洞有含辉。游人忘归。忘归孔乐。请言
卷六○七 第 21a 页
其朔。先是斯境。翳于榛薄。天姿孤绝。凡目所忽。閟其清光。
有待而发。公之来思。探异玩奇。茇野憩林。而民悦之。既悦
其至。益知所嗜。扪陉历岘。来适公志。偶得奇绝。聿来告公。
驾言从之。谷岸溟濛。有石如门。又如垣墉。樛蔓交木。似纶
似组。乃芟乃治。乃可布武。伸脰掉臂。空洞无阻。左右回环。
俨若廊庑。飞泉出窦。练缒花吐。触石吹沙。佩摇弦抚。侧径
寅缘。豁然见天。有石如堂。度之五筵。东西二门。与日明昏。
奥者如室。宣者如轩。因其高下。爰构亭榭。匠生于心。随指
如化。开山剪木。役以私属。结构塈茨。子来嬉嬉。无事而就。
有待而发。公之来思。探异玩奇。茇野憩林。而民悦之。既悦
其至。益知所嗜。扪陉历岘。来适公志。偶得奇绝。聿来告公。
驾言从之。谷岸溟濛。有石如门。又如垣墉。樛蔓交木。似纶
似组。乃芟乃治。乃可布武。伸脰掉臂。空洞无阻。左右回环。
俨若廊庑。飞泉出窦。练缒花吐。触石吹沙。佩摇弦抚。侧径
寅缘。豁然见天。有石如堂。度之五筵。东西二门。与日明昏。
奥者如室。宣者如轩。因其高下。爰构亭榭。匠生于心。随指
如化。开山剪木。役以私属。结构塈茨。子来嬉嬉。无事而就。
卷六○七 第 21b 页
邦人不知。淑清之辰。休浣之时。雅步幅巾。琴壶以随。前无
俗人。与白云期。耳目尽适。形神不羁。元气颢然。观吾朵颐。
遵渚之鸿。有时而飞。石门之下。可以栖迟。此谷而盈。彼邱
而夷。维公之羭。迹永在斯。
** 吏隐亭述
元和十五年。再牧于连州。作吏隐亭海阳湖壖。入自外间。
不知藏山。历级东望。恍非人寰。前有四榭。隔水相鲜。凝霭
苍苍。淙流布悬。架险通蹊。有梁如蜺。轻泳徐转。有舟如翰。
澄霞漾月。若在天汉。视彼广轮。千亩之半。翠丽于是。与世
俗人。与白云期。耳目尽适。形神不羁。元气颢然。观吾朵颐。
遵渚之鸿。有时而飞。石门之下。可以栖迟。此谷而盈。彼邱
而夷。维公之羭。迹永在斯。
** 吏隐亭述
元和十五年。再牧于连州。作吏隐亭海阳湖壖。入自外间。
不知藏山。历级东望。恍非人寰。前有四榭。隔水相鲜。凝霭
苍苍。淙流布悬。架险通蹊。有梁如蜺。轻泳徐转。有舟如翰。
澄霞漾月。若在天汉。视彼广轮。千亩之半。翠丽于是。与世
卷六○七 第 22a 页
殊贯。澄明峭绝。藿靡葱茜。炎景有宜。昏旦迭变。疑昔神鳌。
负山而忭。摧其别岛。置此高岸。海阳之名。自元先生。先生
元结。有铭其碣。元维假符。余维左迁。其间相距。十五馀年。
对境怀人。其犹比肩。天下山水。非无美好。地偏人远。空乐
鱼鸟。谢公开山。涉月忘还。岂曰无娱。伊险且艰。溪山尤物。
城池为伍。却倚佛寺。左联仙府。势拱台殿。光含厢庑。窈如
壶中。别见天宇。石坚不老。水流不腐。不知何人。为今为古。
坚焉终泐。流焉终竭。不知何时。再融再结。
** 传信方述
负山而忭。摧其别岛。置此高岸。海阳之名。自元先生。先生
元结。有铭其碣。元维假符。余维左迁。其间相距。十五馀年。
对境怀人。其犹比肩。天下山水。非无美好。地偏人远。空乐
鱼鸟。谢公开山。涉月忘还。岂曰无娱。伊险且艰。溪山尤物。
城池为伍。却倚佛寺。左联仙府。势拱台殿。光含厢庑。窈如
壶中。别见天宇。石坚不老。水流不腐。不知何人。为今为古。
坚焉终泐。流焉终竭。不知何时。再融再结。
** 传信方述
卷六○七 第 22b 页
余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
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余故申之以书。异日。景晦复寄
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
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馀方。用塞长者之问。皆有
所自。故以传信为目云。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中山刘禹
锡述。
** 魏生兵要述
余为书殿学士四年。所与居皆鸿生彦士。一旦诏下。怀吴
郡章而东。门下生咸惜是行。且曰。吴中富士。必有知书。宜
卷六○七 第 23a 页
为太守所礼者。及下车。阅客籍。森然三千。有钜鹿魏生将
所著书来谒曰。不佞始读书为文章。凡二十年。在贡士中。
孤鸣甚哀。卒无善听者。退而收视易虑。伏北窗下考前言。
成兵要十编。度诸侯未遑是事。将笈而西。求一言以生羽
翼。余取其书观之。始自黄帝伏蚩尤。终于隋氏平江南。语
春秋战国事最备。磅礡下上数千年间。其捃摭评议无遗
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已而乐闻者。子盍行乎。
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铗三五九九之伎颛之
而已。
所著书来谒曰。不佞始读书为文章。凡二十年。在贡士中。
孤鸣甚哀。卒无善听者。退而收视易虑。伏北窗下考前言。
成兵要十编。度诸侯未遑是事。将笈而西。求一言以生羽
翼。余取其书观之。始自黄帝伏蚩尤。终于隋氏平江南。语
春秋战国事最备。磅礡下上数千年间。其捃摭评议无遗
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已而乐闻者。子盍行乎。
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铗三五九九之伎颛之
而已。
卷六○七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