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四九四 第 21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九十四

卷四九四 第 1a 页
 权德舆(十二)

** 昭文馆大学士壁记

圣人南面以理天下。在崇起教化。缉熙于光明。太宗文皇
帝敷文德。建皇极。始于宏文殿侧创宏文馆藏书以实之。
思与大雅闳达之伦。切劘理道。金玉王度。盛选重名虞世
南褚亮而下。为之学士。更直密侍于其中。其论思应对。或
至夜艾。诞章远猷。讲议启迪。武德贞观之泽。洽于元元。厥
有助焉。其后徙于门下省。景龙初始置大学士。名命益重。
多以宰司处之。所以登闳古先。腴润大政。则汉廷之金马
卷四九四 第 1b 页
石渠。兰台延阁。方斯陋矣。按六典。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
事。每二府爰立。则统于黄枢。而或置或否。不为恒制。后二
十年閒。斯职阙焉。前年秋八月。今河中司空公居之。今年
夏五月。相国萧公居之。公粹清庄重。山立泉塞。苞孔门之
四教。蕴洪范之三德。静若彝器。扣如黄钟。由小司徒升左
辅。乃莅斯职。于是戒官师。稽宪令。贵游青衿。辨志乐偫。皆
循其方而逊其业。且以左户之羡财百万。附益而修饰之。
公署书府。静深华敞。清禁之内。辅臣攸居。宜乎舒六艺而
卷四九四 第 2a 页
调四气于此室也。初公之王父考功府君。在中宗朝为直
学士。懿文含章。休有厥声。至公则聿修之宏大。贻厥之昌
阜。尽在是矣。至若命馆之名。再为修文。终为昭文。改复岁
月。传诸故志。前贤名氏。宜列屋壁。公以德舆交代于中台
之任。踊跃于大冶之中。惠然授。使得论次。自景龙二年李
赵公峤始受命为大学士。至公凡若干人。楬而书之。所以
备文馆之故实。广台臣之年表。抑公之命也。不敢辞焉。元
和二年秋九月记。

** 吏部员外郎南曹厅壁记

卷四九四 第 2b 页

汉廷尚书郎辨章制度。主文章起草之任。东汉方冠以曹
名。用诸曹功次超卓者。转迁选部。魏晋已还。其任寖剧。国
家纪律昭明。官修其方。凡荐绅之伦未命为大夫者。满岁
皆调于毂下。启事赋录。必先有司。初上元中。天官赵郡李
敬元号为称职。以覆视官簿。差次裁成。端本肇末。不得不
重。乃请外郎一人颛南曹之任。其后或诏同曹郎分主之。
或诏他曹郎权居之。皆难其才而慎斯举也。大抵膺是命
者。多士必属耳目焉。以其公私能否之闻。不可遏也。以事
之委会。吏之奇邪。因缘诡故。中若市道。居之者通则阔略。

卷四九四 第 3a 页

守或深刻。苟成绩于是。则翰飞不暇。登二掖。赞六职。得之
夷易。疾若传置。太原王仲舒字宏中。温毅廉直。清方敦实。
风概资才。迈乎偫伦。贞元十年冬。繇诸侯部从事贤良对
策。历左右谏列仪曹考功郎。十八年实受斯命。类能故也。
于是用心坚明忠恕。循理官业。程品具举。尤违自绝。然后
以状之成。质于冢宰小宰。罢遣者不讟。受禄者不诬。恢恢
然投其虚而芒刃不顿。君子以宏中之道为折中矣。昔春
秋书士縠曰。堪其事也。鲁语曰。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今
卷四九四 第 3b 页
因官署而举事任。春秋邱明之志也。至若龙朔咸亨。改复
之说。此皆不书。

** 司门员外郎壁记

周官司门为司徒之属。今为司寇之属。员外郎于周为上
士。后数更其名。至隋为承务郎。武德初方定为今制。秩从
六品上。大凡自汉魏以还。典曹理事。虽时有污崇。官有轻
重。或百职耗废。杂而多端。而郎位皦然。未尝有卤莽进越
非其任者。盖宗公贵仕。多由此涂出。所以储明才。练官业。
必于是焉。方今车书尉候。通道旁午。而斯任尤剧。彭城仲
子陵。修词而筮仕。说经有师道。自博士祠部郎稍迁于兹。

卷四九四 第 4a 页

且以南辕铨藻之勤。久次而后至。循(一作修)性自牧。闇然君
子之道也。况大雅之匪懈。孔门之政事。古谊家法。久于讲
贯。遵修砥砺。其可量耶。至若门关出入之籍。设险闲邪之
义。讥而不征。守而不紊。列在令典。端如贯珠。故可略于此。
仲侯以故志屋壁之隙坏磨灭。使鄙夫书而补之。贞元辛
巳岁夏六月记。

** 秘书郎厅壁记

按六典。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分掌四部书。以甲乙丙丁
卷四九四 第 4b 页
为之目。昔汉武帝聚天下文籍于广内。谓之中秘书。魏晋
之际。秘书与中书。或分或合。故云职近日月。宜居三台之
上。丞郎之位。与南宫相亚。历代辨论。与时轻重。国初思汉
廷延阁之制。薄江左贵游之选。始以岑江陵虞永兴褚河
南迭为之。厥后彬彬多文学之士。然则先王之法制。官师
之训典。九流百氏。如贯珠然。学与仕皆优。而旋相为用者。
其在兹乎。今年春。荥阳郑君具瞻。自泾阳尉承诏授任。郑
君质重而有敏行。坦夷而含明识。且今中书相君之令弟
也。方以结绶满岁。调于选部。言吏资者。积三迁而后至。今
超居之。有以见择贤审官。与怡怡绰绰之道。为尽美矣。在
卷四九四 第 5a 页
晋郑默领中外三阁。始删烦文。而朱紫不杂。开元初。君之
王考颍川府君叔祖刑部府君。皆繇礼官博士继登其任。
诸父诸兄。或解巾以司雠校。或功次而奉朝请。含章筮仕。
多在于斯。犹桓公武公之代为卿士。盖善于其职而宜之
之义也。谓鄙人尝学旧史。能知书府官业之所繇。是俾编
次郎位。彰施屋壁。时贞元庚辰秋七月记。

** 京兆少尹西厅壁记

汉制。三辅丞秩六百石。至东汉秩千石。魏晋为京兆郡。则
曰治中。至隋则曰司马。又曰赞治。国家沿前代之故。再更
卷四九四 第 5b 页
其名。至开元初。命为少尹。其员二。其品四。纲纪众务。而分
贰之。上助官师表则之重。而佐其慈惠。下董掾史属城之
理。而推其功善。大积而不挠。中行而有伦。和协辑睦。宣明
教令。非文行政事之全者。不得居之。贞元十六年春二月。
诏宏农杨于陵字达夫自吏部郎中莅其职。先是达夫之
佐元侯也。四入御史府。登天台也。五为剧曹郎。懿文菁华。
履行直温。折中宪令。克勤细大。是宜典司名命。列侍左右。
而犹以吏理扬历于浩穰之府。抑天之爱人。俾覆露于毂
下耶。或姑阅其能。而将大授之耶。初西厅少尹视事之堂。

卷四九四 第 6a 页

大历中。其长黎氏。以胜势之近。取为亭沼。故移创于是。自
后厥官罕备。居之者不推本所代。而斯宇寖废。及达夫之
拜未浃旬。其僚继之。于是达夫徵缺员以循旧常。宏必葺
以办攸处。用宿其业而修其方。凡所颛督。武备厩置。刑书
纠禁。工徒启塞。三右曹之事。大凡天子县内之理。无不赞
也。无不抗也。称职者或退其品而选于近侍。或进其材而
擢为大吏。佐六官。分十联。皆其迁次然也。以旧记湮落。虑
失其传。今断自太极元年而下。列其名氏岁月。俾风采相
卷四九四 第 6b 页
属。且为故志云。

** 黔州观察使新厅记

古者诸侯路寝。成则考之。今刺史颁诏条。而都府兼支郡。
辩章命令。必有攸处。署者位之表也。一方之所属目焉。黔
中为楚西南徼道。在汉为武陵。庄蹻循江以略地。唐蒙浮
船以制越。五溪襟束。为一都会。长人者急之则愁扰以走
险。缓之则横猾而犯禁。故分命者得持节按部而辑绥之。
视他邦授律之不若也。元和二年夏六月。制诏商州刺史
陇西李君。以中执法剖符兹土。凡四使十五郡五十馀城。
裔夷岩险。以州部修贡职者。又数倍焉。察廉经理。招徕教
卷四九四 第 7a 页
化。以柔远人。以布王泽。先是兵火焚如之后。公堂庳陋。飨
士接宾。礼容不称。君乃规崇构。开华轩。西厢东序。靓深宏
敞。广厦翼张。长梁翚飞。修廊股引。丽谯对起。自堂徂庭。陟
降攸宁。耀勿[:#AS-FBEC:●]目爽乎光明。宣慈和以洽平。君子谓福黔
人于此堂也信矣。李君敏肃而才。代为宗室吏师。先尚书
尝繇大农赋政于此。凡七易守臣。而君嗣其职。老壮感泣。
犹郑人宜桓武之世焉。君之长寿安也。则泉曰喷玉。在湖
也。则亭曰白蘋。在商也。则馆曰丹水。皆得胜概。流为咏歌。
及兹则兴事任力。休嘉宏大。此物此志。惠于斯人。其他可
卷四九四 第 7b 页
知也。其陟明可前知也。书事以志美。其古史记之遗乎。三
年冬十月。兵部侍郎权德舆记。

** 开州刺史新宅记

记曰。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况吏者人之师。宅者章之次。君
子之所宁体。诸侯之所赋事。宜以车服视其等威。汉中支
郡曰盛山。所理阨狭。乾元上元之閒。岁比凶灾。萑蒲相聚。
戕害烧夷。州壤萧然。后之长人者。始葺蓬茨。仅蔽风雨而
已。贞元八年夏四月。北海唐侯文编承诏为郡。既至。则敷
宣化条。易廉平。居者胥悦。流者自复。期月有成。三年大
卷四九四 第 8a 页
穰。狱有茂草。野无弃地。既均而安。既阜而蕃。官修其方。物
有其容。乃喟然顾其屋曰。是之不修。政将安寄。度农功之
隙。因悦使之众。合于古常。得其时制。殖殖广庭。渠渠中堂。
堂下布武。席閒函丈。工徒不劳。里旅不烦。攸介攸止。为仁
为义。君子多之。邦人宜之。其洁而中礼。俭以成德。与夫臧
文之山藻。赵武之轮奂异矣。先是地无井泉。人汲江流。挈
瓶悬绠。力惫用寡。乃并北山之下。习坎疏蒙。股而引之于
阛阓之东。顺其性而流不竭。通其变而人不倦。荫以新亭。
漻然而清。州闾幼艾。得以齐饮食而蠲疵疠矣。便安之政。
卷四九四 第 8b 页
触类而长。始于郡斋。洽于封内。初文编以文行馨香。为左
史仪曹郎。记事而为春秋。含章而陈奏议。及是则推诚以
爱人。条鬯而休嘉。连帅丞相。以为表率。裕于才者。其无方
乎。盖陟明翰飞。将激而远之于是邦也。古之成室。主人落
之。宾亦发焉。德舆与文编游久。聆其功善。寓此直书。用代
发礼。且以酾泉之智。因而广之。时十三年冬十月。文编居
部之六岁也。

** 宣州响山新亭新营记

元和二年冬十月。宣城长帅中执法襄阳郡王路公作新
卷四九四 第 9a 页
亭新营。凡周月而厥功成。书时。且便于人故也。先是郡城
之南。阨狭硗确。山木不剪。谯门不开。公因暇日。观视原野。
直南一里所。得响山焉。两崖耸峙。苍翠对起。其南得响潭
焉。清泚可鉴。萦回澹淡。又其南则博敞平夷。澶漫逶迤。从
古之隙地。是邦之休利。目与心会。闇然自得。悉以条陈。实
蒙可报。乃量日力。计徒庸。辟于弇中。成是夷道。揭东西二
亭于双峰之上。相距二百步。华轩峻宇。皆据胜势。广厦疏
寮。可栖颢气。碧山亘目。清流在下。跨以虹梁。抵兹近郊。因
其爽垲。乃列营署。度野以步。度堂以筵。上栋下宇。各有区
卷四九四 第 9b 页
处。规地之广袤。分左右营部隶焉。牙门亲军而下。左至八。
右至七。既而左次莽平。采石之师与宴设堂又在焉。广场
閒馆。䆗窱萦带。可以阅军实。可以容宴豆。度羡财则不费。
因悦使则不劳。巽之申命。师之畜众。楚庄之匏居。卫文之
楚邱。得其时制而不烦官业。尽在是矣。初舆师所处。在郡
之北偏。地泐垫下。水泉沮洳。积弊不迁。介夫病焉。至是则
修武备。建长利。寝兴得安其室处。坐起以观其习变。而公
又飨士于斯。娱宾于斯。公之心泰则神王。神王则中和旁
达。士之体宁则气全。气全则馀勇可贾。夫然。则不出楹阶
卷四九四 第 10a 页
俎豆之閒。而威惠交修。上下浃洽。在此物也。以公之平粹
淑均。天资吏师。昔尝四剖符。一司武。皆有利泽施于州壤。
及是则贵为元侯。疏以大封。推心术而行于理所。繇属城
而流于支郡。程功厎绩。观发知智。亭与营之制宜乎哉。前
贤之以循政闻者有矣。而遗美于是。岂徯公之为而裕斯
人耶。凡由此涂出者。东南抵于歙。西北抵于泾。肩摩毂击。
往复自便。绝东溪有浮桥。过西亭则莲池。触类滋长。皆为
绝境。公以鄙夫春秋之徒也。绘而传焉。使实录于石。时三
年夏五月记。

卷四九四 第 10b 页

** 洪州西山风雨池记

山林川谷。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钟
陵风雨池。在西山洪井之北。发源山椒。派分脉散。清浅数
里。汇归于兹。石壁峭绝。泉流其下。信乎精气之所回复。风
雨之所蓄泄。邦人敬享。相传名之。并山北下二十馀里。有
望祀之地。祠宇以神之。蘋蘩以荐之。祈农望岁。于是乎在。
祀之丰约。在德之轻重。报之迟速。视诚之薄厚。大夫李公。
理江西三年。宽仁清净。正德利用。以黄韩笃厚之化。易吴
楚剽轻之俗。里闾之閒。歌颂相闻。岁在丁卯六月大旱。公
卷四九四 第 11a 页
勤身焦思所以救之之道。撰日洁诚。有事于神。斋心夕往。
舣舳宵济。厥明至于山下。达于祠宇。精诚旁魄。灵贶交感。
通山泽之气。致阴阳之和。和气薰然。蒸为时雨。未彻奠而
繁阴起。不崇朝而甘液遍。荡洒疵疠。布之休和。自时厥后。
庶徵咸若。茂遂生物。登成甫田。而所治七诸侯。如公之诚。
各修其封内之祀。化彼灾沴。为釐为福。其或散为祥风。结
为卿云。纷纶葳蕤。奔走来告。繇是九江之西。岁用大穰。昔
董仲舒推阴阳启闭之数。相区区江都之地。用无饥年。前
史书之。况我公察廉八郡。政成化洽。人有顽薄之俗。以诚
卷四九四 第 11b 页
革。岁有水旱之沴。以德胜。庶富斯民。如此之盛也。春秋时。
国有史氏。君举必书。德舆从事于公。记事之徒也。以公之
仁。池之神。明德参会。若合符节。是用追琢岩石。俾邦人识
之。时贞元三年八月庚子记。

** 太宗飞白书荅诏记

太宗文皇帝飞白书十二句五十五字者。贞观十六年荅
右散骑常侍刘洎之诏也。吾观古之令主。未尝不虚已以
纳谏。古之良臣。未尝不匪躬以尽直。然后百度贞。九有清。
繇此物也。初太宗与公卿大臣往复古义。以聪明示偫下。

卷四九四 第 12a 页

洎退而上书。其大旨以为动神机。纵天辩。不若凝旒虚襟。
以至公慎取舍而已。故沃心以纳。优诏以荅。嘉其忠。故以
诚词。渥其礼。故以手翰。史臣实录。具载其事。有都官郎中
窦暨者。博古尚艺贞元初。得其书于人閒。太清宫道士卢
元卿又得之于窦氏。元卿工为篆隶八分诸书。具其家法。
保而藏之久矣。元和五年夏四月。予以太常斋荐于宫。师
因出而示予。予乃整衣冠。离次捧视。且以见圣唐建巍巍
无穷之基。在此编也。至若缥缈鸿飞之势。轻浓蝉翼之状。
卷四九四 第 12b 页
子敬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稽合众美。裁成绝艺。又以
见哲王之馀裕。书圃之逸品云。

** 信州南岩草衣禅师宴坐记

信州南岩。有清净宴坐之地。而禅师在焉。师所由来。莫得
而详。初州人析薪者遇之于中野。其形块然。与草木俱。咨
于州长。乃延就兹地。三十年矣。州人不知其所以然也。遂
以草衣号焉。足不踏地。口不尝味。日无昼夜。时无寒暑。寂
然之境。一绳床而已。万有嚣然。此心不动其内。则以三世
五蕴。皆从妄作。然后以无有法谛。观十二因缘。于正智中。
得真常真我。方寸之地。湛然虚无。身及智慧。二俱清净。微
卷四九四 第 13a 页
言软语。有时而闻。涉其境之远近。随其根之上下。如雨润
万物。风行空中。履其门阈。皆获趣入。若非斡元机于无际。
穷实相之源底。则四时攻于外。百疾生于内矣。古所谓遗
物离人而立于独者。禅师得之。呜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
迁于物。则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牵挛羁锁。荡而不复。至人
则返静于动。复性于情。夭寿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盖出
谛之一说耳。于禅师之道。其犹稊稗耶。建中二年。予以使
役。道于上饶。时左司郎崔公出为郡佐。探禅师之味也熟。
为予详言之。拂拭缨尘。携手接足。洗我以善。得于仪形。且
卷四九四 第 13b 页
以为楞严之妙旨。毗耶之密用。皆在是矣。又焉知此地之
宴坐。不为他方之说法乎。粗书闻见。以志于石。

** 许氏吴兴溪亭记

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
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
夸目奓心者。或大其闬闳。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
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
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
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岸鹖
卷四九四 第 14a 页
冠。支邛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
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有田二顷。傅于亭下。镃基之
功。出于僮指。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
岁实之羡。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则是非
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于胸中。嚱夫。举世徇物
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缪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代耕
筮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而无秕
政。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
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
卷四九四 第 14b 页
词云。

** 会稽虚上人石帆山灵泉北坞记

灵泉北坞之主人曰大苾刍虚公。于诸佛微言义味之中。
深入圆净。以辩才实智离于二边。尝经行于邪溪稽山之
下。初石帆山侣。有颍川陈公表。久挂法冠。抗迹尘外。既以
自适为适。且悦虚公之风。乃舍其北坞。为公禅诵之地。公
既至。则疏蘙荟。刳拥肿。随其污崇。作为胜势。先是此山无
泉。远汲溪流。人既劳止。而水之为用不足。公乃默以心感。
恍若有通。崖隒之下。微得泉脉。及薙草转石。渠潺沮洳。畚
卷四九四 第 15a 页
之锸之。决之浚之。喷若玉窦。泄为瑶池。净如醍醐。莹若琉
璃。疑青莲可植。金沙在下。惠风天籁。相为虚寂。然后殖碧
鲜以相接。引清流而备用。以盥以漱。以糜以茗。或以助火
化。或以袪热恼。日用无穷。不知其功。使夫后学趋道之徒
至于此者。则浣濯缨尘。渐渍法味。还源复性。以声荣为累。
不其至哉。贞元初。州牧左常侍王君行春访道。因以泉名
坞。又前代隐贤。多游践于兹。自东晋而下。谢敷王子敬支
遁帛道猷洪偃。皆有遗迹留于岩中。今兹公宗本之外。又
互以胜概标品。徐会稽公李渤海则命其溪曰五云。谏大
卷四九四 第 15b 页
夫齐君遐举则命其山曰玉笥。其馀冠柱后惠文者。有王
氏张氏陆氏。率用仁智。乐兹清辉。嘉名竞爽。以傲轩毂。日
至泉下。为公宗雷。虽匡山之社。锡杖所叩。不是过也。每元
关道机。演畅微妙。闻其一音。皆摄妄缘。以趋静性。居常淡
然。与灵泉为侣。盖戒本其洁。定因其止。惠取其用。然后观
身及泉。二俱无碍。清净洄澓。无入而不自得焉。问法者又
因泉以见虚公之道。斯为至矣。三年春。获与公遇。俾予传
信。故不敢没其美。又不敢蔓其辞。时岁在丁卯二月甲子
日。

卷四九四 第 16a 页

** 司徒岐公杜城郊居记

司徒岐国公。以盛德相三朝。以大中敷五教。帝载协和。泰
阶跻平。既致用于方内。亦宅心于事外。神京善地。启夏南
出。凡十有六里。而仁智之居在焉。萦回岩巘。左右胜势。径
术逶迤于木杪。亭台山[:#AS-FBED:●]蹇嵼于山腹。下崇冈。冒青苍。步
履平夷。以至于堂皇。四敞宾榻。中容宴豆。孤斋閒馆。幽概
随之。乃开洞穴。以通泉脉。其流泠泠。或决或渟。激而杯行。
瀑为玉声。初蒙于山下。终汇于池际。白波沦涟。缭以方塘。
卷四九四 第 16b 页
轻舻缓棹。沿洄上下。见烟霞澄霁之状。鱼鸟飞沈之适。濯
于潺湲。风于碧鲜。红葩火然。素英雪翻。芊眠葱倩。杳窱回
合。含虚籁以四达。溯清辉而交映。故其休沐燕息。盍簪投
辖。则有鸣佩拖绅。宗工隽人。金闺玉堂之宾。淑姿修态。流
光含睇。回风遏云之艺。中饮笑抃。交欢击节。不知公相之
为贵。适其适故也。易坤之说曰。君子以厚德载物。诗曰。恺
悌君子。求福不回。惟公以德受福。故光明昌大。每温室宴
见。一人尊礼而不名。故其代天工。断国论。卓尔以冠偫后。
暨夫暇日之戾止于斯也。则畅天理。栖颢气。翛然以遗万
物。其无方与。其不器与。昔子房赤松之游。且非代教。安石
东山
卷四九四 第 17a 页
之赏。僻在下国。岂若公密赞化育。内谐恬旷。如春之仁。如
乐之和。以君臣之交感。兼动静之极挚。从古以还。无公比
焉。公之华宗。自汉建平侯徙杜陵。三守本封。几乎千祀。故
城南墟里。多以杜为名。逮今郊居。不忘厥初。又以见积厚
流泽。此焉往复。且公之心无町畦。寿若冈陵。昭融煊赫。未
始有极。德舆谬陪众君子升公之堂。嘉招盛集。靡閒弦晦。
以众美之不可以不纪也。承命遽书。刻于岩石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