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四六八 第 19a 页
钦定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八

卷四六八 第 1a 页
 陆贽(九)

** 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

隐朝昨日奉宣圣旨。逆贼虽退。犹未收城。令臣审思当今
所务。何者最切。具条录奏来者。伏以初经大变。海内震惊。
无论顺逆贤愚。必皆企竦观听。陛下一言失则四方解体。
一事当则万姓属心。动关安危。不可不慎。臣谓当今急务。
在于审察偫情。若偫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偫情之
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
古及今。未之有也。夫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
卷四六八 第 1b 页
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
陛下安可不审察偫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
乎。此诚当今之所急也。然尚恐为之不易者。盖以朝廷播
越。王命未行。施之空言。人或不信。何以言其然。今天下之
所欲者。在息兵。在安业。天下之所恶者。在敛重。在法苛。陛
下欲息兵。则寇孽犹存。兵固不可息矣。欲安业。则征徭未
罢。业固未可安矣。欲薄敛。则郡县惧乏军用。令必不从矣。
欲去苛。则行在素霁威严。言且无验矣。此皆势有所未制。

卷四六八 第 2a 页

意有所未从。虽施于德音。足慰来苏之望。而稽诸事实。未
符悔祸之诚。且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
必速。盖以言因事而易发。行违欲而难成。易发故有所未
孚。难成故无思不服。今陛下将欲平祸乱。拯阽危。恤烝黎。
安反侧。既未有息人之实。又乏于施惠之资。唯当违欲以
行已所难。布诚以除人所病。乃可以彰追咎之意。副惟新
之言。若犹不然。未见其可。顷者窃闻舆议。颇究偫情。四方
则患于中外意乖。百辟又患于君臣道隔。郡国之志。不达
卷四六八 第 2b 页
于朝廷。朝廷之诚。不升于轩陛。上泽阙于下布。下情壅于
上闻。实事不必知。知事不必实。上下否隔于其际。真伪杂
糅于其间。聚怨嚣嚣。腾谤籍籍。欲无疑阻。其可得乎。物论
则然。人心可见。盖谓含宏听纳。是圣主之所难。郁抑猜嫌。
是众情之所病。伏惟陛下神无滞用。鉴必穷微。愈其病而
易其难。如淬锋溃疣。决防注水耳。可以崇德美。可以济艰
难。陛下何虑不行。而直为此懔懔也。臣谓宜因文武偫官
入参之日。陛下特加延接。亲与叙言。备询祸乱之由。明示
咎悔之意。各使极言得失。仍令一一面陈。军务之际。到即
引对。不拘时限。用表忧勤。周公勤握发吐餐。而天下归心。

卷四六八 第 3a 页

则此义也。又当假之优礼。悦以温颜。言切而理惬者。必赏
导以尽其情。识寡而辞拙者。亦容恕以嘉其意。有谏诤无
隐者。愿陛下叶成汤改过之美。褒其直而勿吝其非。有谋
猷可用者。愿陛下体大禹拜言之诚。奖其能而亟行其策。
至于匹夫片善。采录不遗。庶士传言。听纳无倦。是乃总天
下之智以助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则君臣同志。何
有不从。远迩归心。孰与为乱。化疑梗为訢合。易怨谤为讴
歌。浃辰之间。可使丕变。陛下傥行之不厌。用之得中。从义
卷四六八 第 3b 页
如转圜。进善如不及。推广此道。足致和平。其于昭德塞违。
恐不止当今所急也。虑有愚而近道。事有要而似迂。冀垂
睿思。反覆详览。必或无足观采。舍弃非遥。谨奏。

** 奉天论前所荅奏未施行状

臣某言。贼泚逋诛。尚穴宫禁。陛下思念宗庙。痛伤黎元。仁
孝交感。至于愤激。猥以急务。下询微臣。臣虽鄙懦。尊慕仁
义。荷陛下知己之遇。感陛下思理之诚。愚衷所怀。承问辄
发。不以浅深自揆。不以喜怒上虞。诚缺于周防承顺之规。
是亦忠于陛下一至之分也。前奉诏问。寻具上陈。请延偫
臣。稍与亲接。广咨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壅郁之情。宏采
卷四六八 第 4a 页
拔之道。自献荅奏。迨兹弥旬。不闻施行。不赐酬诘。未审宸
旨。以为何如。昧于忖量。但务竭尽。恐由辞理蹇拙。不能畅
达事情。慺慺血诚。敢愿披沥。频烦黩冒。岂不惭惶。盖犬马
感恩思效之心。眷眷而不能自止者也。臣闻立国之本。在
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
田。言理道所由生也。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
必因人情。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损益生。通天
下之情者。莫智于圣人。尽圣人之心者。莫深于易象。其别
卦也。乾下坤上则曰泰。坤下乾上则曰否。其取象也。损上
卷四六八 第 4b 页
益下则曰益。损下益上则为损。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臣。
天在下而地处上。于位乖矣。而反谓之泰者。上下交故也。
君在上而臣处下。于义顺矣。而反谓之否者。上下不交故
也。气不交则庶物不育。情不交则万邦不和。天气下降。地
气上腾。然后岁功成。君泽下流。臣诚上达。然后理道立。损
益之义。亦犹是焉。上约已而裕于人。人必悦而奉上矣。岂
不谓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诸已。人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
之损乎。然则上下交而泰。不交而否。自损者人益。自益者
人损。情之得失。岂容易哉。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水能载
卷四六八 第 5a 页
舟。亦能覆舟。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
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
必以其心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乃至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夫几者。事之微也。以圣人之德。
天子之尊。且犹慎事之微。乃至一日万虑。岂不以居上接
下。惧失其情欤。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微则万几之虑。
不得不精也。危则覆舟之戒。不得不畏也。夫揆物以意。宣
意以言。言或是非。莫若考于有迹。迹或成败。莫若验于已
行。自昔王业盛衰。君道得失。史册尽在。粲然可徵。与众同
卷四六八 第 5b 页
欲靡不兴。违众自用靡不废。从善纳谏靡不固。远贤耻过
靡不危。故诗书称尧德。则曰稽于众。舍巳从人。数舜之功。
则曰明四目。达四聪。言务同欲也。序禹之所由兴。则曰益
赞于禹。禹拜昌言。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已。改过不
吝。言能纳谏也。歌文王作周。则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美
武王克殷。则曰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言皆从善也。尧舜禹
汤文武。此六君者。天下之盛王也。莫不从谏以辅德。询众
以成功。是则德益盛者虑益微。功愈高者意愈下。及代之
衰也。则道亦反焉。故书曰。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言违
卷四六八 第 6a 页
众也。诗曰。汝炰炰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
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又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言远贤也。书曰。谓人莫已若者亡。诗
曰。惟彼不慎。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人卒狂。言自用也。前
史数桀纣之恶曰。强足以拒谏。辩足以饰非。言耻过也。考
得失于已行之迹。鉴盛衰于已验之符。孰失道而不衰。孰
得理而不盛。报应以类。影响不差。胡可不则而象之。敬而
畏之乎。粤自秦汉。暨于周隋。其间将历千祀。代兴者非一
姓。继覆者非一君。虽所遇殊时。所为异迹。然失众必败。得
卷四六八 第 6b 页
众必成。与尧舜禹汤同务者必兴。与桀纣幽厉同趣者必
覆。全失众则全败。全得众则全成。多同于善则功多。甚同
于恶则祸甚。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此
历代之元龟也。尚恐议者曰。时异事异。臣请复为陛下粗
举近效之尤章章者以辩焉。太宗文皇帝以天纵之才。有
神器之重。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威行如雷霆。明照侔日月。
英略施于百务。圣功被于九歌。固非庶品之所度量。常情
之所钻仰。然犹兢兢畏慎。惧失人心。每戒臣下献规。恒以
危亡为虑。夙兴听理。日旰忘劳。公卿迭趋。庭奏庶务。评议
卷四六八 第 7a 页
得失。与众共之。下无滞情。上无私断。退朝之暇。宴接侍臣。
咨访谋猷。询求过阙。或论往古成败。或问人间事情。每言
及暗主乱朝。则省惧自戒。言及贤君理代。则企竦思齐。言
及稼穑艰难。则上下相匡。务遵勤俭。言及闾阎疾苦。则君
臣同虑。议息征徭。懋德惩违。触类滋长。尚恐过言谬举。既
往难追。每召宰相平章。必遣谏官俱入。小有颇失。随即箴
规。得一善必遽命甄升。听一谏必明加褒锡。故得时无阙
事。人乐输诚。又引文学之流。更直宿于内署。或讲求典礼。
或讽诵诗书。每至夜分。情忘厌倦。夫以太宗之德美。贞观
卷四六八 第 7b 页
之理安。且犹务得人心。其勤若此。是则人心之于理道。可
一日而不接乎。高宗始年。亦亲听纳。故当时翕然归美。以
为有贞观之风。兼赖遗泽在人。先范垂裕。幸无改作。俗以
阜康。数十年间。天下无事。承平之业滋久。倦勤之意颇彰。
燕居益深。接下弥简。前哲之耿光浸远。中宫之威柄潜移。
卒有嗣圣临朝。天授革命。岂不以经邦之道。阙畴咨于大
猷。宴安之怀。溺偏信于近狎。驯致祸变。几将倾邦。虽乱匪
自他。然其失一也。弊俗一靡。馀风遂流。讫神龙景云之间。
皆嬖倖乱朝。聪明不达。元宗躬定大难。手振宏纲。开怀纳
卷四六八 第 8a 页
忠。克巳从谏。尊用旧老。采拔偫材。大臣不敢壅下情。私昵
不敢干公议。朝清道泰。垂三十年。谓化已行。谓安可保。耳
目之娱渐广。忧勤之志稍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贪权窃
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承意趣媚者。则曰时已
太平矣。胡不为乐。有深谋远虑者。谓之迂诞惊众。有谠言
切谏者。谓之诽谤邀名。至尊收视于穆清。上宰养威于廊
庙。议曹以颂美为奉职。法吏以识旨为当官。司府以厚敛
为公忠。权门以多赂为问望。外宠持窃国之势。内宠擅回
天之谣。祸机炽然。燄燄滋甚。举天下如居积薪之上。人人
卷四六八 第 8b 页
惧焚。而朝廷相蒙。曾莫之省。日务游宴。方谓有无疆之休。
大盗一兴。至今为梗。岂不以忽于戒备。逸于居安。惮忠鲠
之怫心。甘谀诈之从欲。渐渍不闻其失。以至于大失者乎。
肃宗惩致寇之由。蕴拨乱之略。虚受广纳。同符乎太宗。招
延询谋。辍食废寝。洞启诚腑。推心与人。豁披胸襟。忘已应
物。故得来苏之望允塞。配天之业勃兴。先皇帝继守恭勤。
而益之以和惠。惠则有感。和则有亲。虽时继艰屯。而众不
离析。理尚宽大。务因循而重作为。然于紫宸听朝。常限三
人奏事。亦宣谕德令。课责侍臣。或赏其尽规。或让以容默。

卷四六八 第 9a 页

性本仁恕。事多含宏。谏虽未从。且不深忤。情苟有阻。终获
上通。故君臣相安。而人亦小息。陛下英姿逸辩。迈绝人伦。
武略雄图。牢笼物表。愤习俗以妨理。任削平而在躬。以明
威照临。以严法制断。流弊日久。浚恒太深。远者惊疑而阻
命。逃死之乱作。近者畏慑而偷容。避罪之态生。君臣意乖。
上下情隔。君务致理。而下防诛夷。臣将纳忠。又上虑欺诞。
故睿诚不布于偫物。物情不达于睿聪。臣于往年。曾任御
史。获奉朝谒。仅欲半年。陛下严邃高居。未尝降旨临问。偫
卷四六八 第 9b 页
臣局蹐趋退。亦不列事奏陈。轩墀之间。且未相谕。宇宙之
广。何由自通。虽复例对使臣。别延宰辅。既殊师锡。且异公
言。未行者则戒以枢密勿论。已行者又谓之遂事不谏。渐
生拘碍。动涉猜嫌。由是人各隐情。以言为讳。至于变乱将
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陛下以今
日之所睹。验往时之所闻。孰真孰虚。何得何失。则事之通
塞。备详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列圣升降之效。历历如
彼。当今理乱之由。昭昭如此。未有不兴于得众。殆于失人。
裕于佥谐。蔽于偏信。济美因乎纳谏。亏德由乎自贤。善始
本乎忧勤。失全萌乎安泰。今陛下将欲悔祸徼福。去危从
卷四六八 第 10a 页
安。若不循太宗创业之规。袭肃宗中兴之理。鉴天宝致乱
之所以。惩今者迁幸之所由。则何以孚圣怀。彰令问。新远
迩之听。归反侧之心乎。前承德音。访及庸鄙。敢缘私议。辄
以献闻。自尔已来。反覆千虑。愚智有分。信非可移。至今拳
拳。犹滞所见。不胜愚诚恳款。谨复布露以闻。臣某惶怖死
罪。谨言。

** 奉天请数对偫臣兼许令论事状

朝隐奉宣圣旨。频览卿表状。劝朕数对偫臣。兼许令论事。
辞理恳切。深表尽忠。朕本心甚好推诚。亦能纳谏。但缘上
卷四六八 第 10b 页
封事及奏对者。少有忠良。多是论人长短。或探朕意旨。朕
虽不受谗谮。出外即谩生是非。以为威福。朕往日将谓君
臣一体。都不堤防。缘推诚信不疑。多被奸人卖弄。今所致
患害。朕思亦无他故。却是失在推诚。又谏官论事。少能慎
密。例自矜衒。归过于朕。以自取名。朕从即位以来。见奏对
论事者甚多。大抵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试加质问。即便辞
穷。若有奇才异能。在朕岂惜拔擢。朕见从前已来。事秪如
此。所以近来不多取次对人。亦不是倦于接纳。卿宜深悉
此意者。圣德广大。如天包容。俯矜狂愚。仍赐奖谕。嘉臣以
卷四六八 第 11a 页
恳切。目臣以尽忠。虽甚庸驽。实怀感励。夫知无不言之谓
尽。事君以义之谓忠。臣之夙心。久以自誓。以此为奉上之
道。以此为报主之资。幸逢休明。获展诚愿。既免罪戾。又蒙
褒称。庶奉周旋。不敢失坠。傥陛下广推此道。施及万方。咸
奖直以矜愚。各录长而舍短。人之欲善。谁不如臣。自然圣
德益彰。偫心尽达。愚衷恳恳。实在于斯。睿眷特深。缕宣密
旨。备该物理。曲尽人情。其于虑远防微。固非常识所逮。然
臣窃谓天子之道。与天同方。天不以地有恶木而废发生。
天子不以时有小人而废听纳。帝王之盛。莫盛于尧。虽四
卷四六八 第 11b 页
凶在朝。而佥议靡辍。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是知人有
邪直贤愚。在处之各得其所而已。必不可以忠良者少。而
阙于询谋献纳之道也。昔人有因噎而废食者。又有惧溺
而自沉者。其为矫枉防患之虑。岂不过哉。愿陛下取鉴于
兹。勿以小虞而妨大道也。臣闻人之所助在乎信。信之所
立由乎诚。守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已。可以教人
不欺。唯信与诚。有补无失。一不诚则心莫之保。一不信则
言莫之行。故圣人重焉。以为食可去而信不可失也。又曰。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物者事也。言不诚则无复有事
卷四六八 第 12a 页
矣。匹夫不诚。无复有事。况王者赖人之诚以自固。而可不
诚于人乎。陛下所谓失于诚信以致患害者。臣窃以斯言
为过矣。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
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由此论之。陛下可审其
所言。而不可不慎。信其所与。而不可不诚。海禽至微。犹识
情伪。含灵之类。固必难诬。前志所谓众庶者至愚而神。盖
以蚩蚩之徒。或昏或鄙。此其似于愚也。然而上之得失靡
不辨。上之好恶靡不知。上之所秘靡不传。上之所为靡不
效。此其类于神也。故驭之以智则人诈。示之以疑则人偷。
卷四六八 第 12b 页
接不以礼。则徇义之意轻。抚不以恩。则效忠之情薄。上行
之则下从之。上施之则下报之。若响应声。若影从表。表枉
则影曲。声淫则响邪。怀鄙诈而求颜色之不形。颜色形而
求观者之不辨。观者辨而求众庶之不惑。众庶惑而求叛
乱之不生。自古及今。未之得也。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若不尽于已而望尽于人。众
必绐而不从矣。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
今方岳有不诚于国者。陛下则兴师以伐之。臣庶有亏信
于上者。陛下则出令以诛之。有司顺命诛伐而不敢纵舍
卷四六八 第 13a 页
者。盖以陛下之所有。责彼之所无故也。向若陛下不诚于
物。不信于人。人将有辞。何以致讨。是知诚信之道。不可斯
须去身。愿陛下慎守而行之有加。恐非所以为悔者也。臣
闻春秋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易曰。日新之
谓盛德。礼记曰。德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书仲虺述成汤
之德。曰用人惟已。改过不吝。周诗吉甫美宣王之功。曰衮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夫礼易春秋。百代不刊之典也。皆
不以无过为美。而谓大善盛德。在于改过日新。成汤圣君
也。仲虺圣辅也。以圣辅而赞扬圣君。不称其无过。而称其
卷四六八 第 13b 页
改过。周宣中兴之贤主也。吉甫文武之贤臣也。以贤臣而
歌诵贤主。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是则圣贤之意。较然
著明。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盖谓人之行已。必有
过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
遂非。迁善则其德日新。是为君子。遂非则其恶弥积。斯谓
小人。故闻义能徙者。常情之所难。从谏勿咈者。圣人之所
尚。至于赞扬君德。歌述主功。或以改过不吝为言。或以有
阙能补为美。中古已降。淳风浸微。臣既尚谀。君亦自圣。掩
盛德而行小道。于是有入则造膝。出则诡辞之态兴矣。奸
卷四六八 第 14a 页
由此滋。善由此沮。帝王之意由此惑。谮臣之罪由此生。媚
道一行。为害斯甚。太宗文皇帝挺秀千古。清明在躬。再恢
圣谟。一变流弊。以虚受为理本。以直言为国华。有面折廷
争者。必为霁雷霆之威。而明言奖纳。有上封献议者。必为
黜心意之欲。而手敕褒扬。故得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致
雍熙之化。没齐尧舜之名。向若太宗徇中主之常情。滞习
俗之凡见。闻过则羞已之短。纳谏又畏人之知。虽有求理
之心。必无济代之效。虽有悔过之意。必无从谏之名。此则
听纳之实不殊。隐见之情小异。其于损益之际。已有若此
卷四六八 第 14b 页
相悬。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
有不危者乎。且以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厎定祸乱之
武。有躬行仁义之德。有致理太平之功。其为休烈耿光。可
谓盛极矣。然而人到于今称咏。以为道冠前古。泽被无穷
者。则从谏改过为其首焉。是知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
之美。莫大于斯。陛下所谓谏官论事。少能慎密。例自矜衒。
归过于朕者。臣以为不密自矜。信非忠厚。其于圣德。固亦
无亏。陛下若纳谏不违。则传之适足增美。陛下若违谏不
纳。又安能禁之勿传。伏愿以贞观故事为楷模。使太宗风
卷四六八 第 15a 页
烈。重光于圣代。恐不可谓此为归过。而阻绝直言之路也。
臣闻虞舜察迩言。故能成圣化。晋文听舆诵。故能恢霸功。
大雅有询于刍荛之言。洪范有谋及庶人之义。是则圣贤
为理。务询众心。不敢忽细微。不敢侮鳏寡。侈言无验不必
用。质言当理不必违。逊于志者不必然。逆于心者不必否。
异于人者不必是。同于众者不必非。辞拙而效速者不必
愚。言甘而利重者不必智。是皆考之以实。虑之以终。其用
无他。唯善所在。则可以尽天下之理。见天下之心。夫人之
常情。罕能无惑。大抵蔽于所信。阻于所疑。忽于所轻。溺于
卷四六八 第 15b 页
所欲。信既偏则听言而不考其实。由是有过当之言。疑既
甚则虽实而不听其言。于是有失实之听。轻其人则遗其
可重之事。欲其事则存其可[:#AS-8949:⿱拱]之人。斯并苟纵私怀。不稽
皇极。于以亏天下之理。于以失天下之心。故常情之所轻。
乃圣人之所重。图远者先验于近。务大者必慎于微。将在
博采而审用其中。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陛下所谓比见
奏对论事。皆是雷同道听涂说者。臣窃以众多之议。足见
人情。必有可行。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槩轻侮。而莫之省纳
也。陛下又谓试加质问。即便辞穷者。臣窃以陛下虽穷其
卷四六八 第 16a 页
辞。而未尽其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何以知其然。臣每
读史书。见乱多理少。因怀感叹。尝试思之。窃谓为下者莫
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
下之不忠。若是者何。两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达于
上。上之情莫不求知于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
下之难知。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九弊者。上有其
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
彊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愞。此三者。臣下之
弊也。上好胜。必甘于佞辞。上耻过。必忌于直谏。如是则下
卷四六八 第 16b 页
之谄谀者顺旨。而忠实之语不闻矣。上骋辩。必剿说而折
人以言。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诈。如是则下之顾望者
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
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愞者避辜。而情
理之说不申矣。夫以区域之广大。生灵之众多。宫阙之重
深。高卑之限隔。自黎献而上。获睹至尊之光景者。踰亿兆
而无一焉。就获睹之中。得接言议者。又千万无一。幸而得
接者。犹有九弊居其间。则上下之情。所通鲜矣。上情不通
于下则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
卷四六八 第 17a 页
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而不见从。则加之
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是使乱多理少。从古以然。考其
初心。不必淫暴。亦在乎两情相阻。驯致其失。以至于艰难
者焉。昔龙逢诛而夏亡。比干剖而殷灭。宫奇去而虞败。屈
原放而楚衰。臣谓夏殷虞楚之君。若知四子之尽忠。必不
剿[:#AS-8949:⿱拱]。若知四子之可用。必不违拒。所以至于忍害而舍绝
者。盖谓其言不足行。心不足保故也。四子既去。四君亦危。
然则言之固难。听亦不易。赵武呐呐而为晋贤臣。绛侯木
讷而为汉元辅。公孙宏上书论事。帝使难宏以十策。宏不
卷四六八 第 17b 页
得其一。及为宰相。卒有能名。周昌进谏其君。病吃不能对
诏。乃曰臣口虽不能言。心知其不可。然则口给者事或非
信。辞屈者理或未穷。人之难知。尧舜所病。胡可以一酬一
诘。而谓尽其能哉。以此察天下之情。固多失实。以此轻天
下之士。必有遗才。臣是以窃虑陛下虽穷其辞。而未穷其
理。能服其口。而未服其心。良有以也。古之王者。明四目。达
四聪。盖欲幽抑之必通。且求闻巳之过也。垂旒于前。黈纩
于侧。盖恶视听之太察。唯恐彰人之非也。降及末代。则反
于斯。聪明不务通物情。视听祇以伺罪衅。与众违欲。与道
卷四六八 第 18a 页
乖方。于是相尚以言。相示以智。相冒以诈。而君臣之义薄
矣。以陛下性含仁圣。意务雍熙。而使至道未孚。臣窃为陛
下怀愧于前哲也。古人所以有耻君不如尧舜者。故亦以
是为心乎。夫欲理天下。而不务于得人心。则天下固不可
理矣。务得人心。而不勤于接下。则人心固不可得矣。务勤
接下。而不辨君子小人。则下固不可接矣。务辨君子小人。
而恶其言过。悦其顺巳。则君子小人固不可辨矣。趣和求
媚。人之甚利存焉。犯颜取怨。人之甚害存焉。居上者易其
害而以美利利之。犹惧忠告之不蔇。况有疏隔而勿接。又
卷四六八 第 18b 页
有猜忌而加损者乎。天生烝人。本以为国。人之有口。不能
无言。人之有心。不能无欲。言不宣于上。则怨讟于下。欲不
归于善。则凑集于邪。圣人知众之不可以力制也。故植谤
木。陈谏鼓。列争臣之位。置采诗之官。以宣其言。尊礼义。安
诚信。厚贤能之赏。广功利之途。以归其欲。使上不至于亢。
下不至于穷。则人心安得而离。乱兆何从而起。古之无为
而理者。其率由此欤。苟有理之之意。而不知其方。苟知其
方而心守不壹。则得失相半。天下之理乱。未可知也。其又
违道以师心。[:#AS-8949:⿱拱]人而任巳。谓欲可逞。谓众可诬。谓专断无
卷四六八 第 19a 页
伤。谓询谋无益。谓谀说为忠顺。谓献替为妄愚。谓进善为
比周。谓嫉恶为嫌忌。谓多疑为御下之术。谓深察为照物
之明。理道全乖。国家之颠危。可立待也。理乱之戒。前哲备
言之矣。安危之效。历代尝试之矣。旧典尽在。殷鉴足徵。其
于措置施为。在陛下明识所择耳。伏愿广接下之道。开奖
善之门。宏纳谏之怀。励推诚之美。其接下也。待之以礼。煦
之以和。虚心以尽其言。端意以详其理。不禦人以给。不自
眩以明。不以先觉为能。不以臆度为智。不形好恶以招谄。
不大声色以示威。如权衡之悬。不作其轻重。故轻重自辨。
卷四六八 第 19b 页
无从而诈也。如水镜之设。无意于妍蚩。而妍蚩自彰。莫得
而怨也。有犯颜谠直者。奖而亲之。有利口谗佞者。疏而斥
之。自然物无壅情。言不苟进。君子之道浸长。小人之态日
消。何忧乎少忠良。何有乎作威福。何患乎妄说是非。如此
则接下之要备矣。其奖善也。求之若不及。用之惧不周。如
梓人之任材。曲直当分。如沧海之归水。洪涓必容。能小事
则处之以小官。立大劳则报之以大利。不忌怨。不避亲。不
抉瑕。不求备。不以人废举。不以巳格人。闻其才必试以事。
能其事乃进以班。自然无不用之才。亦无不实之举。如此
卷四六八 第 20a 页
则奖善之道得矣。其纳谏也。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
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故谏者多。表我之能好。
谏者直。示我之能贤。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
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斯。皆为盛德。是则人君之与谏者
交相益之道也。谏者有爵赏之利。君亦有理安之利。谏者
得献替之名。君亦得采纳之名。然犹谏者有失中而君无
不美。唯恐谠言之不切。天下之不闻。如此则纳谏之德光
矣。其推诚也。在彰信。在任人。彰信不务于尽言。所贵乎出
言则可复。任人不可以无择。所贵乎已择则不疑。言而必
卷四六八 第 20b 页
诚。然后可求人之听命。任而勿贰。然后可责人之成功。诚
信一亏。则百事无不纰缪。疑贰一起。则偫下莫不忧虞。是
故言或乖宜。可引过以改其言。而不可苟也。任或乖当。可
求贤以代其任。而不可疑也。如此则推诚之义孚矣。微臣
所以屡屡尘黩而不能自抑者。盖以陛下有拯乱之志。而
多难未平。有务理之诚。而庶绩未乂。有尧舜聪明之德。而
未光宅于天下。有覆载含宏之量。而未翕受于众情。故臣
每中夜静思。无不窃叹而深惜也。向若陛下有其位而无
必行之志。有其志而无可致之资。则臣固已从俗浮沉。何
卷四六八 第 21a 页
苦而汲汲如是。惟陛下详省所阙。亟行所宜。归天下之心。
济中兴之业。此臣之愿也。亿兆之福也。宗社无疆之休也。
谨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