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第 1a 页 WYG1139-0391c.png

默堂集卷
十四 宋 陈渊 撰
与李泰发尚书
渊侧闻尚书重名久矣阳朔之行渊实亲见靖康鲠论
得之先生长者为详宣城之政人人能道之至于出处
去就又有大过人者盖尝愿见而不可得而自到临安
以来执事适出今幸大旆之旋辄以平昔慕望之勤冀
瞻风采而又以声气臭味之似布腹心于左右投机之
卷十四 第 1b 页 WYG1139-0391d.png

闻宰相之进退天下安危治乱之所系焉自朋党之论
兴天下之士有诋讦大臣摇夺公议以行其私者台谏
侍从之臣莫之敢救
为直而以誉其人为谄由是贤者在上孑然无助方将
犯天下之所难以持危扶颠为务而异意之人以不便
于己巧为邪说媒孽其短深排而力攻之人主或不察
贤者又勇于必退小人得计而天下之事去矣自上即
卷十四 第 2a 页 WYG1139-0392a.png

则朋党之论有以害之也去年范丞相去位上既灼见
前日轻信之失奋然不顾擢用二相其一以有天下之
大功其一以有天下之大节自是高举远引无所附离
之人争先淬砺不爱其身以徇国家之急上亦倾心倚
注指日以冀成功以谓小人之言自兹可息中兴之业
庶几有济而比者至有寒士献书阙下大肆狂悖
蔽圣主之聪明其言所指不一盖皆所谓安危治乱之
卷十四 第 2b 页 WYG1139-0392b.png

释而不论则后日之患将有不可胜言者矣窃意此书
非寒士所能为观其文辞委曲若素在朝廷之上者是
必奸人有以使之也盖两年来君子登用小人稍退黜
群枉失势期免后祸且图进身故伺隙抵𡾟借人之笔
舌以逞其欺罔之说将变已定之计为今日之害此甚
可虑也且非特如是而已必又内连左右近习之徒外
结背公死党之士相为应援以中陷忠良此而可忍孰
卷十四 第 3a 页 WYG1139-0392c.png

有公论不足深校然今日淮西之事上所委任不为不
重将由是恢复中原
万世无疆之计万一鼓行而前而谗邪之徒相与瑕疵
之于后欲求不世之勋于千数百里之外岂不难哉况
其言潜倾大臣而以其所汲引之人为有党此又不可
不辨者愿以区区之意闻于上若圣主已览其奏洞然
不疑则前日阃外之寄便当身任其责虽冒危难所不
卷十四 第 3b 页 WYG1139-0392d.png

荐詹方行
渊等伏睹本州迪功郎监合同场詹勉学问粹深操履
坚正方崇观政宣间学校之士务为诡辞曲说追逐时
好唯恐不售而勉独以谢显道陈可中为师穷幽极微
期于自得晚得一官为贫就禄不求苟合可谓自信甚
笃躬行无
钧慈考其所学特赐旌别庶几晚进有所激劝不为无
卷十四 第 4a 页 WYG1139-0393a.png

与李丞相论王权等家属
渊窃惟江西盗贼服叛不常皆缘自来治之无法所以
连年猖獗不已大为民害比者王权苏胜刘文脩潘汝
霖等四人伏诛上下交庆乃知天之所不赦亦必待人
而后行也自兹凶渠宜亦知所畏慑而一路之害可悉
除矣然前日贼首赴使司惟苏胜以其老弱偕至比以
呈禀蒙钧旨押下吉州并王权等家属并送千里外军
卷十四 第 4b 页 WYG1139-0393b.png

为轻典缘王权等之党无虑数百人当时皆受招安后
来有违节制者四人
诛其家属不可依其馀党而尽释之乎夫诛四人违节
制也释其家属从吉州之始招也如是则既来者足以
安其反侧之心未来者亦可以开其自新之路人情爱
生而恶死使来者知必可以得生孰肯舍生而就死哉
消弭未然之患或出于此渊愚意欲乞以此四人家属
卷十四 第 5a 页 WYG1139-0393c.png

所归两得其道也傥有可采伏望不弃狂言特赐施行
论考实
臣闻人主之道在乎知人而知人之要莫若考实不考
其实而欲以耳目之所闻见心志之所测度期于得人
虽尧
使之同一皂枥羁縻而饮食之虽骐骥亦何以自别乎
故必待历块超涧奔逸绝尘然后知其异于凡马也尧
卷十四 第 5b 页 WYG1139-0393d.png

试以功考其实也车服以庸因其实而用之耳若舜之
在下尧既闻其聪明矣又历试之至于用鲧亦然四岳
举之尧曰方命圯族既而曰试可乃已自今观之若舜
者宜不待试而若鲧者又不必试然且云尔者考其实
而已唯考其实故舜之圣终有以底绩而鲧之不肖不
能逃其罪于九载之后也乃者朝廷进用人才间有异
于是者虽陛下明于知人处之莫不曲当无可议者然
卷十四 第 6a 页 WYG1139-0394a.png

其无为非识者莫能辨逮遇事之后虽庸人亦得而可
否之故用人之际唯在考实考实之法非固尚劳绩而
略志节也所以审众情而核真伪者不得不然也况庶
官之于侍从如霄壤之不相侔百官之于台省如泾渭
之不相似若不待其经历既久名称流闻人人皆以为
宜迁然后授之亦恐艰难之际终不足以厌人望矣臣
故以尧舜考实之道为献位卑言高唯陛下裁赦
卷十四 第 6b 页 WYG1139-0394b.png

匹夫角力壮羸不等则壮者必胜使二羸而当一壮则
胜负未可知也又况于羸者之多乎故闾阎细民以父
子昆弟之多寡为强弱急难之际岂无他人不若亲戚
为可恃
武王克商同时而封者五十三人而异姓不在是焉当
时不以为私后世不以为过岂其才智皆足以过人而
德业皆可以服天下乎所以布枝叶而芘本根强手足
卷十四 第 7a 页 WYG1139-0394c.png

者其以此耳今北朝之强既与吾为敌国而吾之亲族
衰替未有甚于此时不图所以紏集而简拔之使居腹
心之地以为吾援壮羸异势其何以济此北朝所以轻
视中国易发而难制也顷者敌骑凭陵二帝北狩戚属
之在东都者席卷而从之独陛下一人适居于外天实
留之以兴我宋其馀宗室散处遐方下国又皆疏属卑
秩不近畿甸幸而获免亦已寡矣谓
卷十四 第 7b 页 WYG1139-0394d.png

官高闻望素著者俾领方面或处监郡之任其次委以
州县掌兵之职若已尝出仕而贪墨残忍不才无能者
姑仍其旧后生可教者教之俟其成就然后用焉如此
则数年之后声绩传播将有如汉之河间东平者出夷
狄闻之必谓中国亲族多贤足以自辅自然畏威而不
敢肆矣昔仁祖朝富弼在枢府仁祖诏弼专管北事弼
因上安边十三策其一则论宗室当教而用之所以强
卷十四 第 8a 页 WYG1139-0395a.png

相以治国事以掌兵柄所以自强而中国未闻有皇亲
可以为朝廷屏翰者敌必谓王室孤危无所扶助本根
不固易以
时也其后熙宁元丰间始行教养考试之法英才辈出
虽未尝大用无赫赫功名震耀海内而亦不得为无人
也不幸遭值寇攘往往罹害流离殊邦凋丧殆尽今乂
有甚于仁祖以前矣然弼言于仁祖时是时海内乂安
卷十四 第 8b 页 WYG1139-0395b.png

当今日其所献计又宜如何也区区管见惟陛下深念
之
论除盗贼
天命惟周公不敢知然今日之事以理观之天之眷宋
未有艾也何则祖宗之德泽在人未竭而民之戴宋未
有穷已故也臣请试言之昔我太祖皇帝市不易肆而
得天下
卷十四 第 9a 页 WYG1139-0395c.png

世以至今日中间奸臣继执国命百姓征税无所措其
手足故北朝得以侵侮中国自古王室遽尔败坏遂至
于不可支持者未有酷于此时然民心犹未离也岂非
祖宗德泽在人未竭而民之戴宋无穷乎观民之从违
则天意可得而知矣方渊圣入继大统虽兄弟之间不
能无疑而独于陛下亲厚此有以见天意也当是时大
臣如耿南仲之徒苟可以献疑于渊圣者无所不至及
卷十四 第 9b 页 WYG1139-0395d.png

城不可得也此又有以见天意也使北之行未果敌已
入寇方图引还而二圣远狩皇族内
而陛下适远父兄之侧故王室陵夷而宗庙社稷赖陛
下复存此又有以见天意也天留陛下以兴我宋其意
之笃盖如此当此之时但当钦承天意以追复宗祖之
旧而已盖天之所以付陛下甚重而其责亦不轻若二
圣未归宗社未复天人未一金人之仇未报则祖宗之
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1139-0396a.png

黾勉坐薪尝胆而以为忧也然以今日之势观之则有
未能遽如陛下所欲者盖大江之南荆湖之间与夫闽
广之寇尚为内患故也夫归二圣复宗社一天人以报
金人之仇而内患不除若出师北向以穷远略则鼠窃
狗偷近生肘腋亦足以牵制我矣故当先静其内然后
外乱可弭
者朝廷尝命宰执副以大将先由福建以次及江东西
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1139-0396b.png

必图所以守之慎择守令毋拘以常制而使之以爱民
为本岂独施于内而已哉虽削平僭窃威服遐方而臣
之亦可也
论时事十一
卫兵
臣闻兵以强弱多寡为轻重常使内重而外轻则王室
尊而诸夏安矣昔楚汉相拒于荥阳京索之间天下之
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1139-0396c.png

陈平犹以为未足又得韩信属之以数十万之兵战胜
攻取无不
业未成昔之蹑足而封者已据千里之地汉虽灭楚而
轻重之势又变矣故信之王高帝之所深忧也方高帝
筑坛以拜信既委之以诸将之兵矣而高帝所将之兵
犹众也其分兵多于信所以使之东向以争天下而于
己未能去兵者亦所以制信是以云梦之会信不得遁
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1139-0396d.png

陛下禽也呜呼此高帝所以能并一天下而终于无患
也与今自人主不复将兵而诸将在外人提数十万之
师朝廷所资以禦夷狄除寇盗者而进退去就唯其所
欲此岂非可虑之事乎而枢密三衙尚仍旧法自相牵
制而所蓄之兵益损于旧使其力足以
使之者非其人况强弱多寡相什百耶故臣愚愿增其
数使与外兵略相当而又去资格私昵之弊搜求杰特
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1139-0397a.png

事则统之以出战力饱而气不挫有所不出出则宜无
不胜矣如是则人主虽不将兵其与亲御六军何异既
以增重朝廷之势而又使诸将望风知惧艰难之际有
所招麾不敢首鼠自营以为一身计此亦今日之急务
也
薄敛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
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1139-0397b.png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夫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七
十而助
用之犹不足而告之以什一之法不亦迂乎此儒者之
论所以多不见听于时君而商财㩁利之臣所以常得
行其计也然世之患不足者始则多取于民民既不足
又从而暴敛之掊克屡兴于是有转徙流散去而为盗
贼者终于不足虽加之以刑戮财何自而得乎非特如
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1139-0397c.png

之虽若甚迂直在其中矣
用老成
夫学然后知其不足经历既久然后知其误谬方少年
恃其天资过人盛气以待物更事之后未有无悔者也
悔而知改犹足以为善悔而不改终于败国亡家者有
之矣故
老成之人可尊而不可忽人主深居九重之中稼穑艰
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1139-0397d.png

权年未及冠而能使曹操望其营垒曰生子当如孙仲
谋此可谓一时豪杰之主矣然其母尝以属张昭故昭
每谏之必以太后为言我太祖皇帝英伟之资无与伦
比而杜太后常令赵普辅之夫孙权之智不减张昭而
太祖之圣岂赵普所可跂及乎取其经变之多历事之
久而已况于不及二君而欲弃老成之人未见其可也
用有德
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1139-0398a.png

其
一不可用或偏焉必不能有所济矣故书曰凡厥庶民
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才智与有德者之谓也或曰
治平之时惟德是任艰难之际所当用者才与智而已
是不然夫有德者何施而不可昔高帝定天下天下所
谓杰然者三人既已为其腹心爪牙之用矣其馀如曹
参周勃陈平亦皆足以相国才智之徒盖不少也然必
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1139-0398b.png

邓耿贾之流二十八人者依乘风云俱有可称所谓才
智者亦众矣然必起良吏卓茂以为太傅然后风俗以
变由是言之才智之士艰难之时虽不可无而有德者
亦不宜忽矣
夫实之不可不覈久矣今使寒族与世胄并进则世胄
疑于练习老成与少壮俱用则少壮疑于敢为朴茂与
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1139-0398c.png

疑于通晓如不覈其实方且任情违理以私害公断而
用之是使寒族老成朴茂木讷之人皆见弃于一时岂
不亦甚可惜哉故人主惟实之求见其可而后用之内
以自信外以信于人故谗邪不能损其明欺蔽不能乘
其间而天下之真贤寔能相与弹冠而起为吾所用矣
圣学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
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1139-0398d.png

生而知之者知其理而已至于仪章器数其在事物之
间者盖有不能尽知也故孔子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
襄问官名于郯子尝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曰十室
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焉不如某之好学也又曰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又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故孟子
曰夫圣孔子不居夫居其圣则终至于不能圣唯不居
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1139-0399a.png

求谏(四/)
天地至大日月至明而人之游乎覆载之中出乎照临
之
为得狂疾矣何则天地日月非赞誉之所能益而亦无
待乎人之赞誉也人主之德其大如天地其明如日月
盖其所当然者虽赞誉何加焉故其平居所宜闻者切
直之论而已虚辞饰说以相媚悦非所急也且凡赞誉
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1139-0399b.png

主何利焉若夫切直之言乃人主之利而乂人臣之所
不利故人主闻切直之言常少而闻赞誉之语常多此
不可不察也开道而求諌和颜而受之犹惧不至况乐
软熟喜便佞而恶闻其过乎昔在崇观迄于宣和一时
用人往往将顺者多而正救者少驯至败乱职此之由
诚愿推切直之为利监赞誉之
䛕佞者虽寡必远则下情得以上通而天下治矣
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1139-0399c.png

昔之治世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夫谤犹
不废也非直不废而已舜之求言乃立谤木是使人谤
己也而周公之戒成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
是又不禁人之詈己也由是言之后世所谓谤讪之刑
指斥之诛岂古之道哉祖宗之时谤讪指斥之律盖有
不得已行之者自绍圣以来至于宣和之末何多也使
诚有是事闻而改之可也又岂可以一人之势而尽钳
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1139-0399d.png

闻之将有藏其身而不见胶其口而不言者矣此今日
之祸所由致真宗朝有
其所讼之事以示外廷曰若以其言尽付之有司所冤
未直而指斥之罪先加之矣真宗之心与舜周公之心
可谓不期而合者也后之子孙其可不以为法乎陆贽
曰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諌者直示我之能贤谏者之狂
愚明我之能恕諌者之漏泄彰我之能从有一于兹皆
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1139-0400a.png

又
人之所以恶闻其过者求已胜也而不知求胜于人终
莫能胜唯不求胜乃能胜人书曰予视天下愚夫愚妇
一能胜予夫如是故能合天下之胜已者资之以成已
何虑乎不胜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孟子曰
古之君子
而君子有过亦以改之为贵未闻有恶闻其过者此所
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1139-0400b.png

乎何则今人之为不善其知而故为之者固不足道有
以善为之莫之觉而入于不善者是其始于善不善特
未明也有人于此指摘其瑕疵而讥议之则其见闻智
愚必有以胜于我矣若拒而不受彼言之者固无所损
而吾之不善自若也如取其言之善以为一已之有是
以取天下之善为吾之善也虽欲不胜人其可得乎
又
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1139-0400c.png

人之常谈而圣人取之盖人主惟不知其过故与乱同
事而
之道吾恶者非师而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不善者犹将内自
省焉而以为师而况于攻吾之恶乃所以进我于善也
其可师也明矣仲虺之诰汤曰能自得师者王如是而
得师又岂因人而得之哉不因人而得之夫是之谓自
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1139-0400d.png

闽寇(二/)
闽中之寇本缘饥馑方其时补助赈济之政不加焉暴
贼横敛又从而困苦之民穷而无告此其所以为寇也
若乘其未炽诛其渠帅而抚其馀党使之各安其业莫
或扰之
难图又不得已而招之招之之赏既厚复使之私有其
众而莫为之散愚民有获爵之荣而不失为寇之利几
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1139-0401a.png

之前者未败后者继作衮衮不休终莫能禁职其事者
始忿疾焉于是阳招而阴诛之既招而诛无以示信谁
复可诱于是数请益兵而果于殄灭矣然而聚兵既多
则又有馈饷烦费之患不免重科于民盗贼焚劫之于
前官吏诛求之于后而民始不聊亦相率而为乱矣此
所以上勤圣主宵旰之忧未能遽解远方积年涂炭之
祸也今朝廷遣一参政副以大将统兵数万以穷讨之
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1139-0401b.png

失业之民狃于故态辄复再叛其可再以大兵除之乎
故为今之计不若预择士人之有智略而熟于其事者
付以强卒三二千令漕司日给其费以备缓急仍权罢
本路一岁上供之物听得募士或遇窃发使人人得以
自效有功者赏之庶几豪强者在官乐于杀寇而惮于
为寇而又申饬郡县之吏举行比年宽恤之诏应公家
逋负之物有未输者一切蠲除之如是则流亡归业百
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1139-0401c.png

又
闽中之寇可以计败而不可以力胜今以大兵临之力
若有馀矣然大兵之出不可以为常使彼逆知大兵供
亿之难赏给之厚朝廷重于扰民不复再出既去而复
叛则如
故尝谓以大兵而讨穷寇犹之杀虎然今以十人而制
一虎则虎必可擒矣然机阱不设虎有奔突之患其势
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1139-0401d.png

也故杀虎者必广为机阱多方以误之俟其既陷然后
以强弓毒矢加焉而虎不能脱矣此所谓以计败也盖
兵诡道也临机应变不一而足全在得人而已若所乘
之势或殊则所操之术亦异今闽中之地不满千里而
山川林麓常居五分之四虽有长刀大剑冲突之骑何
所用之故异时为贼所陷者皆精锐之兵不量可否骤
进而深入之之过也然则大兵非不能胜也虽或胜之
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1139-0402a.png

其土豪率其土人以本路官军制节之假以岁月期于
必得散据其要害而伺察其出入左右交攻纵横相援
闪误追诱冲陷掩袭纵未即擒必不能广为州县之害
矣又且减费用之烦省科率之扰民之所愿何惮而不
为耶夫冲城之器不可以窒穴致远之技不可以捕鼠
昔人论之详矣若以为贼徒之众非王师不可必诛然
自古盖有以少击众者亦在朝廷精选智略之士运用
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1139-0402b.png

用兵必先脩政事
用兵中兴之一事耳然事有相待而后成者不一而足
而今之言兵者勇于必进不恤其他故不得不为之虑
也臣
效与夫宣王所以成中兴之业其迹可得而言者盖自
鹿鸣以至鱼丽文武之诗也自南有嘉鱼以至菁菁者
莪成王之诗也自六月以至无羊宣王之诗也孔子尝
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1139-0402c.png

不足以为文武继于后者不如是不足以为成王后之
为君者得此则治失此则乱六月之序曰小雅尽废四
夷交侵中国微矣则失乎此者也车攻之序曰能内脩
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则得乎此者也夫自文
武至于成王其诗亦多目矣一诗废则一事阙苟有所
阙已不纯乎文武之政而况于纪纲文章荡然大坏乎
彼宣王中兴非能舍文武之
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1139-0402d.png

夷狄攘夷狄必本于修政事政事既修然后兵可用未
有政事不修而先于用兵者也臣故曰事有相待而后
成者不一而足为是故耳今姑以兵之一事言之而明
其所以相待者如器械之备馈饷之烦赏给之费与夫
修城浚池选将练卒之故是皆不可阙者一有不至兵
不可出矣亦安得不为之虑乎盖古者用兵能发之必
思所以胜之能胜之必思所以守之发而不胜不如不
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1139-0403a.png

付下念生灵之所爱戴大脩政事使在我者无可乘之
隙而在彼者有来苏之愿则天戈所至宜无不承顺者
矣
意幸甚
学者以孔孟为师
昔者孟轲著书七篇其末章历叙尧舜至于孔子有见
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而其终继之以去圣人之世
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1139-0403b.png

尔则亦无有乎尔其意以谓道之在天下自古至今无
适不然必有人焉发明而推行之然后传之万世而无
弊是数圣人者道之赖以传者也道固不穷传亦无尽
由孔子而来至于轲犹可以耳目接也得其传者非轲
而谁故自汉迄唐知道之士如扬雄韩愈莫不推尊孟
氏而世之言道
也岂诸子百家之所可拟欤近者陛下诏天下学者当
卷十四 第 25a 页 WYG1139-0403c.png

孟之言载在方册昭如日星有目者之所共睹有心者
之所共知其要焉在岂非所谓大中至正之道乎大中
至正之道则孔孟之所以为孔孟也若夫诸子百家之
学或蔽于人而不知天或蔽于天而不知人或蔽于为
我而不足以及物或蔽于兼爱而不足以成已幽明殊
归内外不合于是诙诡谲怪之论兴诐邪

而大中至正之道始不行矣今欲学者以孔孟为师则
卷十四 第 25b 页 WYG1139-0403d.png

适从若朝廷尚不免以文章取人谓宜明诏
去处毋溺于诸子百家之说唯大中至正之道是从俾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志复行于今岂唯今日学者之
幸将天下后世实幸
仁政得民心
治天下有万世不易之道有一时解纷之计不易之道
犹饥渴之于饮食不可一日而无解纷之计若病之用
卷十四 第 26a 页 WYG1139-0404a.png

不富兵之不强耳是以当时谋臣策士非富国强兵之
说不进于其君而孟子则鄙之曰仲尼之徒无道齐晋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故虽管仲之于威公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其功可谓盛矣而孟子犹不为也岂以管
仲之所成就者
方梁惠王以天下莫强之国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
辱于楚欲以一洒其耻问于孟子宜其有甚高绝异之
卷十四 第 26b 页 WYG1139-0404b.png

对之以施仁政于民省刑薄敛深耕易耨脩其孝弟忠
信而已又何其不切与盖济一时之急者不过富国而
强兵行万世而无弊者非仁政不可也夫仁政得民之
术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
其心斯得民矣彼所谓富国者困民之本也所谓强兵
者毒民之资也以是而欲得民之心不亦难乎虽然不
言富国非委货财而不取也不言强兵非消甲兵而不
卷十四 第 27a 页 WYG1139-0404c.png

既得以之足食则君孰与不足以之治兵则效死而民
弗去此汤武之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今为兵而理财
取财而虐民民不堪命将转而为盗贼奸宄莫禁饥馑
乘之其患有不可胜言者矣愿思孟子之言脩仁政以
固民心毋以祖宗之德泽未替为言而忽于恤民则天
下幸甚
论心过
卷十四 第 27b 页 WYG1139-0404d.png

而万世所法焉苟知过而改之亦何足以累德哉故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夫圣贤之过
二有形于事者周孔之过也有动于心者颜子之过也
形之于事
当克则当改之于方作故有心过有行过人主之所宜
改者心过而已心过不作而行过亦无矣颜子之不贰
过过于心不贰之于行也故孔子之称颜回曰有不善
卷十四 第 28a 页 WYG1139-0405a.png

宗之设谏官盖不自以为无过使之进谏以补过也然
形于事者可得而言而每患于难改动于心者宜若易
改而每患于难言故心过非自知而改之不可也孔子
之语颜回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所防者心过而已盖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
乡者人心也而人君之在天下一日万几语默动静之
间所应多矣安能无过而居补过之职
卷十四 第 28b 页 WYG1139-0405b.png

矣心有偏焉过也心而不偏则无过矣心有利焉过也
义而忘利则无过矣是三者正心也理义之心也过或
生焉如太空之有云雾乍起乍灭而空之体常自若也
如明鉴之有尘埃或去或留而鉴之体常自若也于此
乎知之则偏私与利将无所容矣是之为说见于论语
之所谓仁子思之所谓诚孟子之所谓性尧舜之所以
帝禹汤文武之所以王以心传心后之王者不可不知
卷十四 第 29a 页 WYG1139-0405c.png

职事辄陈所学庶几涓尘有补海岳区区僭言惟陛下
赦之
经筵进故事
宴见上或时不冠至如见黯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
帐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其
见敬礼如此
卷十四 第 29b 页 WYG1139-0405d.png

言言无不尽故诸侯将叛畏之而不敢发黯于是为有
功于汉矣臣窃以谓黯之忠古今鲜俪然使武帝弃而
不用黯言何所发哉淮南寝谋虽曰惮黯亦武帝用之
之功也何以言之方武帝欲崇儒术以兴礼乐则用公
孙弘为丞相欲定律令以振纪纲则用张汤为御史大
夫欲攘夷狄以强中国则用卫青为大将军丞相固上
所亲信御史大夫
卷十四 第 30a 页 WYG1139-0406a.png

多诈始与人建议后皆倍之又责汤不能安国富民何
空取高帝约束纷更之为又或说黯以为大将军尊重
不可不拜黯曰使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黯之正直
不挠如此以故朝廷一时贵臣莫不惮之盖不特如是
而已武帝招延士大夫常若不足然性严峻或小有犯
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当时在位谁不惴恐而
黯面折廷诤终无所屈尝谓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
卷十四 第 30b 页 WYG1139-0406b.png

又以为愚又以为不学若不能堪者至其与严助论黯
则必以社稷之臣目之此固武帝之所甚重
也故史载武帝之待遇黯曰大将军侍中上踞厕视之
丞相宴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盖
武帝之钦礼黯其过于丞相大将军如此则凡为将相
大臣者安得而不惮故淮南惮黯由将相大臣惮之也
将相大臣惮黯由武帝钦礼之也然则淮南寝谋非武
卷十四 第 31a 页 WYG1139-0406c.png

我所欲其谁敢抗之以其莫敢抗也泰然居于民上无
所畏忌则贤者惧祸亦将远引深藏不复为世用矣贤
者不为世用而谗谄面谀之人得志其不及于危乱者
无是道也故如武帝之好兵喜杀穷奢极侈实无足取
至其钦礼汲黯以绝未萌之祸后世不可不法也祖宗
之设台谏官所以
汲黯其谁敢不惮使常得其人又不亟除而轻去之臣
卷十四 第 31b 页 WYG1139-0406d.png

之而有馀及其盛也以干戈取之而不足故崇奖台谏
莫尚于祖宗之法惟陛下念之
进写龟山先生论语解
臣昨面奉圣谕令杨适脩写父时解论语及礼记中庸
义进入臣除已同共校对恭依圣训作大字脩写投进
讫今来臣又别缮写到小字本共壹拾壹册见在殿门
外秖侯进入伏望圣慈特赐宣索取进止
卷十四 第 32a 页 WYG1139-0407a.png

卷十四 第 32b 页 WYG1139-0407b.png

默堂集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