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第 1a 页 WYG1186-02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鲁斋集卷十六 宋 王柏 撰
辨
诗十辨
序曰圣人之道以书而传亦以书而晦夫天高地下万
物散殊皆与道为体然载道之全者莫如书既曰以是
而传又曰以是而晦何也在昔上古教化隆盛学校修
明圣人之道流行宣著虽无书可也惟教化有时而衰
鲁斋集卷十六 宋 王柏 撰
辨
诗十辨
序曰圣人之道以书而传亦以书而晦夫天高地下万
物散殊皆与道为体然载道之全者莫如书既曰以是
而传又曰以是而晦何也在昔上古教化隆盛学校修
明圣人之道流行宣著虽无书可也惟教化有时而衰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1186-0228b.png
学校有时而废道之托于人者始不得其传然后笔于
言存于简册以开后之学者而书之功大矣及其专门
之学兴而各主其传训诂之义作而各是其说或胶于
浅陋或骛于高远援据傅会穿凿支离诡受以饰私驾
古以借重执其词而害于意者有之袭其讹而诬其义
者有之遂使圣人之道反晦蚀残毁卒不得大明于天
下故曰以书而晦此无他识不足以破其妄力不足以
排其非后世任道者之通病也紫阳朱夫子出而推伊
言存于简册以开后之学者而书之功大矣及其专门
之学兴而各主其传训诂之义作而各是其说或胶于
浅陋或骛于高远援据傅会穿凿支离诡受以饰私驾
古以借重执其词而害于意者有之袭其讹而诬其义
者有之遂使圣人之道反晦蚀残毁卒不得大明于天
下故曰以书而晦此无他识不足以破其妄力不足以
排其非后世任道者之通病也紫阳朱夫子出而推伊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1186-0229a.png
洛之精蕴取圣经于晦蚀残毁之中专以四书为义理
之渊薮于易则分还三圣之旧于诗则掇去小序之失
此皆千有馀年之惑一旦汛埽平荡其功过孟氏远矣
然道之明晦也皆有其渐盖非一日之积集其成者不
能无赖于其始则前贤之功有不可废正其大者不
能无遗于其小则后学之责有不可辞大抵有探讨之
实者不能无所疑有是非之见者不容无所辨苟轻于
改而不知存古以缺疑固学者之可罪狃于旧而不知
之渊薮于易则分还三圣之旧于诗则掇去小序之失
此皆千有馀年之惑一旦汛埽平荡其功过孟氏远矣
然道之明晦也皆有其渐盖非一日之积集其成者不
能无赖于其始则前贤之功有不可废正其大者不
能无遗于其小则后学之责有不可辞大抵有探讨之
实者不能无所疑有是非之见者不容无所辨苟轻于
改而不知存古以缺疑固学者之可罪狃于旧而不知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1186-0229b.png
按理以复古岂先儒所望于后之学者虽后世皆破裂
不完之经而人心有明白不磨之理纵未能推人心之
理以正破裂不完之经何忍徇破裂不完之经以坏明
白不磨之理乎予因读诗而薄有疑既而思益久而疑
益多不揆浅陋作诗十辨一曰毛诗辨二曰风雅辨三
曰王风辨四曰二雅辨五曰赋诗辨六曰豳风辨七曰
风序辨八曰鲁颂辨九曰诗亡辨十曰经传辨非敢妄
疑圣人之经也直欲辨后世之经而已
不完之经而人心有明白不磨之理纵未能推人心之
理以正破裂不完之经何忍徇破裂不完之经以坏明
白不磨之理乎予因读诗而薄有疑既而思益久而疑
益多不揆浅陋作诗十辨一曰毛诗辨二曰风雅辨三
曰王风辨四曰二雅辨五曰赋诗辨六曰豳风辨七曰
风序辨八曰鲁颂辨九曰诗亡辨十曰经传辨非敢妄
疑圣人之经也直欲辨后世之经而已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1186-0229c.png
毛诗辨
愚尝求三百篇之诗矣固非唐虞夏商之诗也固非尽
出于周公之所定也亦非尽出于夫子之所删也周公
之旧诗不满百篇先儒以为正风正雅是也夫子之删
固非删周公之所已定删周公之后庞杂之诗存者止
二百有馀篇先儒以为变风变雅是也颂虽无正变之
分而实有正变之体周公夫子合而为三百篇而总系
之于周也然今之所谓三百篇者皆周公夫子之旧乎
愚尝求三百篇之诗矣固非唐虞夏商之诗也固非尽
出于周公之所定也亦非尽出于夫子之所删也周公
之旧诗不满百篇先儒以为正风正雅是也夫子之删
固非删周公之所已定删周公之后庞杂之诗存者止
二百有馀篇先儒以为变风变雅是也颂虽无正变之
分而实有正变之体周公夫子合而为三百篇而总系
之于周也然今之所谓三百篇者皆周公夫子之旧乎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1186-0229d.png
愚不得而知也昔成康既没之后至孔子时未五百年
虽经幽厉之暴乱而贤人君子之隐于下者未绝也太
史册府之掌藏未亡也太师矇瞽之音调未失也而雅
颂庞杂已荒周公之旧制夫子自卫反鲁然后正之况
东迁之后周室已极衰微夫子既没而大义已乖乐工
入河入海而声益废功利攘夺干戈相寻视礼乐为无
用之器至于秦政而天下之势大乱极坏始与吾道为
夙怨大仇遂举诗书而焚灭之名儒生者又从而坑戮
虽经幽厉之暴乱而贤人君子之隐于下者未绝也太
史册府之掌藏未亡也太师矇瞽之音调未失也而雅
颂庞杂已荒周公之旧制夫子自卫反鲁然后正之况
东迁之后周室已极衰微夫子既没而大义已乖乐工
入河入海而声益废功利攘夺干戈相寻视礼乐为无
用之器至于秦政而天下之势大乱极坏始与吾道为
夙怨大仇遂举诗书而焚灭之名儒生者又从而坑戮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1186-0230a.png
之偶语诗书者复厉以大禁其祸惨烈振古所无汉定
之后诗忽出于鲁出于齐燕国风雅颂之序篇什章句
之分吾安知其果无脱简殽乱而尽复乎周公孔子之
旧也夫书授于伏生之口止二十有八篇参之以孔壁
之藏又二十有五篇然其亡失终不可复见者犹有四
十有馀篇其存者且不胜其错乱讹舛为万世之深恨
今不知诗之为经藏于何所乃如是之秘传于何人乃
如是之的遭焚禁之大祸而三百篇之目宛然如二圣
之后诗忽出于鲁出于齐燕国风雅颂之序篇什章句
之分吾安知其果无脱简殽乱而尽复乎周公孔子之
旧也夫书授于伏生之口止二十有八篇参之以孔壁
之藏又二十有五篇然其亡失终不可复见者犹有四
十有馀篇其存者且不胜其错乱讹舛为万世之深恨
今不知诗之为经藏于何所乃如是之秘传于何人乃
如是之的遭焚禁之大祸而三百篇之目宛然如二圣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1186-0230b.png
人之旧无一篇之亡一章之失诗书同祸而存亡之异
辽绝乃如此吾斯之未能信夫天下之书合千万人之
言如出于一人之口吾知其传之之的也虽数人之言
而亦不能不异者吾知其传之之讹也以其传之之的固
幸其言之无不同以其传之之讹亦幸其言之有所异
也何者与其彼此俱失而无它左验固不若互得互失
而可以参考也是以汉初最善复古而齐韩鲁三家之
诗并列于学官惟毛苌者最后出其言不行于天下而
辽绝乃如此吾斯之未能信夫天下之书合千万人之
言如出于一人之口吾知其传之之的也虽数人之言
而亦不能不异者吾知其传之之讹也以其传之之的固
幸其言之无不同以其传之之讹亦幸其言之有所异
也何者与其彼此俱失而无它左验固不若互得互失
而可以参考也是以汉初最善复古而齐韩鲁三家之
诗并列于学官惟毛苌者最后出其言不行于天下而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1186-0230c.png
独行于北海郑康成北海之人也故为之笺自是之后
学者虽不识毛苌而笃信康成故毛诗假康成之重而
排迮三家独得盛行于世毛郑既孤行而三家牴牾之
迹遂绝而不得参伍错综以订其是非凡诗家疏义等
学合十有二种凡九十馀家至本朝又三十馀家无非
推尊毛郑崇尚小序学者惑于同而忘其异遂信其传
之之果的也且苌自谓其学传于子夏按子夏少夫子
四十一岁至汉已三百年乌在其为得于子夏哉若传
学者虽不识毛苌而笃信康成故毛诗假康成之重而
排迮三家独得盛行于世毛郑既孤行而三家牴牾之
迹遂绝而不得参伍错综以订其是非凡诗家疏义等
学合十有二种凡九十馀家至本朝又三十馀家无非
推尊毛郑崇尚小序学者惑于同而忘其异遂信其传
之之果的也且苌自谓其学传于子夏按子夏少夫子
四十一岁至汉已三百年乌在其为得于子夏哉若传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1186-0230d.png
于子夏之门人则流派相承具有姓氏不应晦昧湮没
诡所授受以诳后世惟鲁诗有原见称于史至西晋而
已亡陆机虽撰毛公相传之序上接子夏而又与释文
无一人合其伪可知愚是以于毛诗尤不能不疑也
风雅辨
昔者朱子破千载之惑退黜小序删夷缠绕作为诗传
自诗之湮没经几何年而一旦洗出本义明白简直可
谓骏功无有遗恨惟风雅之别虽有凡例而权之篇什
诡所授受以诳后世惟鲁诗有原见称于史至西晋而
已亡陆机虽撰毛公相传之序上接子夏而又与释文
无一人合其伪可知愚是以于毛诗尤不能不疑也
风雅辨
昔者朱子破千载之惑退黜小序删夷缠绕作为诗传
自诗之湮没经几何年而一旦洗出本义明白简直可
谓骏功无有遗恨惟风雅之别虽有凡例而权之篇什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1186-0231a.png
犹未坦然故其答门人之问亦多未一于是有腔调不
同之说有体制不同之说有词气不同之说或以地分
或以时分或以所作之人而分诸说皆可参考惟腔调
不传其说不可考也近世儒者乃谓义理之说胜而声
歌之学日微古人之诗用以歌非以说义也不能歌之
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究其为说主声而不主义
如此则虽郑卫之声可荐于宗庙矣天作清庙可奏于
宴豆之间矣可谓舍本而逐末凡歌声悠扬于喉吻而
同之说有体制不同之说有词气不同之说或以地分
或以时分或以所作之人而分诸说皆可参考惟腔调
不传其说不可考也近世儒者乃谓义理之说胜而声
歌之学日微古人之诗用以歌非以说义也不能歌之
但能诵其文而说其义可乎究其为说主声而不主义
如此则虽郑卫之声可荐于宗庙矣天作清庙可奏于
宴豆之间矣可谓舍本而逐末凡歌声悠扬于喉吻而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1186-0231b.png
感动于心思正以其义焉耳苟不主义则歌者以何为
主听者有何可味岂足以薰蒸变化人之气质鼓舞动
荡人之志气哉善乎朱子之答陈氏体仁也举书曰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故曰诗出于志乐出于诗
乐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又曰古乐散亡无复
可考而欲以声求诗则未知古乐之遗声今皆可以推
而得之乎三百篇皆可协之音律而被之弦歌已乎既
未必可得则今之所讲得无有画饼之讥耶所谓腔调
主听者有何可味岂足以薰蒸变化人之气质鼓舞动
荡人之志气哉善乎朱子之答陈氏体仁也举书曰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故曰诗出于志乐出于诗
乐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又曰古乐散亡无复
可考而欲以声求诗则未知古乐之遗声今皆可以推
而得之乎三百篇皆可协之音律而被之弦歌已乎既
未必可得则今之所讲得无有画饼之讥耶所谓腔调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1186-0231c.png
之说灼知朱子晚年之所不取也至于楚辞之集注后
诗传二十年风雅颂之分其说审矣其言曰风则闾巷
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燕享朝会公卿大夫之作颂
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以此例推之则所谓体制
词气所谓以时以地以所作之不同等说皆有条而不
紊矣窃谓朱子所条之凡例正以周公所定风雅颂而
别之律以先儒所谓正风正雅者无一不合但于所谓
变风变雅者有不得而同后学无以处此遂横生枝叶
诗传二十年风雅颂之分其说审矣其言曰风则闾巷
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雅则燕享朝会公卿大夫之作颂
则鬼神宗庙祭祀歌舞之乐以此例推之则所谓体制
词气所谓以时以地以所作之不同等说皆有条而不
紊矣窃谓朱子所条之凡例正以周公所定风雅颂而
别之律以先儒所谓正风正雅者无一不合但于所谓
变风变雅者有不得而同后学无以处此遂横生枝叶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1186-0231d.png
以求合凡例而不能按据凡例以釐正舛讹所以辨义
起而卒不能定故为之言曰先儒正其大义而不能不
遗其小节以待后之学者此也
王风辨
诗何自而始乎于尧之时出于老人儿童之口者四字
为句两句为韵岂尝学而为哉冲口而出转喉而声皆
有自然之音节虞舜君臣之赓歌南风五弦之韵语与
夫五子御母述戒之章体各不同历夏商以来讴吟于
起而卒不能定故为之言曰先儒正其大义而不能不
遗其小节以待后之学者此也
王风辨
诗何自而始乎于尧之时出于老人儿童之口者四字
为句两句为韵岂尝学而为哉冲口而出转喉而声皆
有自然之音节虞舜君臣之赓歌南风五弦之韵语与
夫五子御母述戒之章体各不同历夏商以来讴吟于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1186-0232a.png
下者格调纷纷杂出而无统周公于功成治定之后制
作礼乐推本文王之所以王周者化基于衽席而风动
于邻国取其声诗义理深长章句整齐者定为一体适
有合于康衢击壤之章而重之名之曰风被之管弦以
为家乡邦国之用止二十馀篇而已及其立为学宫取
为燕享宗庙朝会之用亦因以放此章句总为一代之
乐及夫子祖述周公之意删取后世之诗以合乎风雅
颂者亦不敢参以别体故周七百年之诗如出于一人
作礼乐推本文王之所以王周者化基于衽席而风动
于邻国取其声诗义理深长章句整齐者定为一体适
有合于康衢击壤之章而重之名之曰风被之管弦以
为家乡邦国之用止二十馀篇而已及其立为学宫取
为燕享宗庙朝会之用亦因以放此章句总为一代之
乐及夫子祖述周公之意删取后世之诗以合乎风雅
颂者亦不敢参以别体故周七百年之诗如出于一人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1186-0232b.png
之手非作之者共此格调也乃取之者守此格调也三
百篇既同此格调而又有风雅颂之名者何也盖作之
之意不同而用之之节亦异今先以风言之周未有天
下之时近而宫女远而南国被文王之化形于辞者此
风也周既有天下之后分封诸国列国之民感国君之
化有美有恶焉形而为歌咏者亦此风也王国之中感
后王之化亦有美有恶焉形而为歌咏者亦此风也凡
在下之作槩谓之风初不系周之盛衰但当其盛时风
百篇既同此格调而又有风雅颂之名者何也盖作之
之意不同而用之之节亦异今先以风言之周未有天
下之时近而宫女远而南国被文王之化形于辞者此
风也周既有天下之后分封诸国列国之民感国君之
化有美有恶焉形而为歌咏者亦此风也王国之中感
后王之化亦有美有恶焉形而为歌咏者亦此风也凡
在下之作槩谓之风初不系周之盛衰但当其盛时风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1186-0232c.png
如二南当其衰时风如黍离何独于东迁之后雅始降
而为风乎平王之雅不可降而为风犹文王之风不可
升而为雅其曰国风者周为商列国之风也其曰王风
者周王天下以后之风也风只此风也风之上所系有
不同耳安有可升可降之理哉后世因降之一字遂谓
平王以前有雅无风虽风亦强名曰雅是皆于降字之
义有所未明于是风雅之部分杂矣况周自武成以来
至平王时且三百五十年成康之际仁义渐摩薰陶情
而为风乎平王之雅不可降而为风犹文王之风不可
升而为雅其曰国风者周为商列国之风也其曰王风
者周王天下以后之风也风只此风也风之上所系有
不同耳安有可升可降之理哉后世因降之一字遂谓
平王以前有雅无风虽风亦强名曰雅是皆于降字之
义有所未明于是风雅之部分杂矣况周自武成以来
至平王时且三百五十年成康之际仁义渐摩薰陶情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1186-0232d.png
性教化盛矣内而妾媵之微外而井里之众环王畿千
里之地卒无能吐一词歌一语与丰岐江汉之诗律吕
相应寂寥湮没终无一章之风可以备圣人之删存逮
东迁之后土地日蹙一旦兴起播之篇咏遽有十章之
风岂理也哉至于何彼秾矣一诗平王以后之诗也合
次于王风明矣今乃强尊之而名于二南或谓武王之
诗则又强抑之列国之类进退无据以此推之它可知
矣愚敢谓二雅之中不合于正雅之体用者皆当归之
里之地卒无能吐一词歌一语与丰岐江汉之诗律吕
相应寂寥湮没终无一章之风可以备圣人之删存逮
东迁之后土地日蹙一旦兴起播之篇咏遽有十章之
风岂理也哉至于何彼秾矣一诗平王以后之诗也合
次于王风明矣今乃强尊之而名于二南或谓武王之
诗则又强抑之列国之类进退无据以此推之它可知
矣愚敢谓二雅之中不合于正雅之体用者皆当归之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1186-0233a.png
王风焉
二雅辨
愚又考小雅之正诗其为体有二一曰燕享宾客之乐
二曰劳来行役之乐朱子所谓欢忻和说以尽群下之
情者也大雅之正诗其体一曰会朝之乐而已朱子所
谓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者也据二雅之体而正今
之诗以正小雅而乱入正大雅者有之而正雅亦不得
为全无疵矣至于变雅之中有变雅之正者焉有变雅
二雅辨
愚又考小雅之正诗其为体有二一曰燕享宾客之乐
二曰劳来行役之乐朱子所谓欢忻和说以尽群下之
情者也大雅之正诗其体一曰会朝之乐而已朱子所
谓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者也据二雅之体而正今
之诗以正小雅而乱入正大雅者有之而正雅亦不得
为全无疵矣至于变雅之中有变雅之正者焉有变雅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1186-0233b.png
之变者焉有章句繁多词语严密有似大雅之体者焉
又有言语郑重义理曲折又皆王公大人之作者然施
之于燕享非所宜用之于朝会又不可无乃出于放臣
逐子出妻怨妇樽酒慰劳之所奏者乎此又变雅之再
变者也或谓决古人之疑只有义理證验两事今求之
义理固亦可通责以證验绝无可考不能不反致疑也
予应之曰诸经悉出煨烬之馀苟无可验而汉儒臆度
之说何可凭哉圣人于杞于宋尚有不足徵之叹况求之
又有言语郑重义理曲折又皆王公大人之作者然施
之于燕享非所宜用之于朝会又不可无乃出于放臣
逐子出妻怨妇樽酒慰劳之所奏者乎此又变雅之再
变者也或谓决古人之疑只有义理證验两事今求之
义理固亦可通责以證验绝无可考不能不反致疑也
予应之曰诸经悉出煨烬之馀苟无可验而汉儒臆度
之说何可凭哉圣人于杞于宋尚有不足徵之叹况求之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1186-0233c.png
后世乎有一于此与其求之于汉儒臆度之说孰若只
求之于正雅之中词气体格分画施用岂不晓然其为
證验莫切于此尚何外求哉且夫怡怡酬勤之情与讥
刺怨伤之意其心不同也称述先王之盛德大业与感
慨后世之昏朝乱政其言不同也协之以八音和之以
六律由是美教化厚风俗与夫私心邪念闻之而有所
惩警者其用不同也发之于人心者既不同形之于言
语者亦且异施之于事者俱无所合有是三不同而得
求之于正雅之中词气体格分画施用岂不晓然其为
證验莫切于此尚何外求哉且夫怡怡酬勤之情与讥
刺怨伤之意其心不同也称述先王之盛德大业与感
慨后世之昏朝乱政其言不同也协之以八音和之以
六律由是美教化厚风俗与夫私心邪念闻之而有所
惩警者其用不同也发之于人心者既不同形之于言
语者亦且异施之于事者俱无所合有是三不同而得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1186-0233d.png
以同谓之雅可乎虽圣人规模宽广而条列不应紊乱
如此其始出于降风之一言而不知其所谓降之义遂
使后世不识二圣人礼乐之正意诵之者冥然听命于
小序良可悲也愚故谓变雅之不合于正雅者悉归之
王风其说审矣
赋诗辨
作诗所以言志也赋诗亦以观志也观其志不若观其
礼志无定而礼有则也夫歌咏者发于天机之自然而
如此其始出于降风之一言而不知其所谓降之义遂
使后世不识二圣人礼乐之正意诵之者冥然听命于
小序良可悲也愚故谓变雅之不合于正雅者悉归之
王风其说审矣
赋诗辨
作诗所以言志也赋诗亦以观志也观其志不若观其
礼志无定而礼有则也夫歌咏者发于天机之自然而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1186-0234a.png
人心不可饰于仓卒之一语是皆可以观其志之所向
而吉凶祸福之占亦因此而定此春秋之时所以赋诗
于盟会燕享之际而有不可掩其本心之情伪者盖一
吟一咏声转机萌事形诗中志形诗外真情故态不能
矫诬自非义理素明于胸中而有能勉强不失于金石
笾豆之间哉当是时惟郑国七子六卿之赋为最盛而
赵文子韩宣子于立谈之顷犹足以定其终身之所就
亦可谓善观矣予则谓善观乐者不观其志而观其礼
而吉凶祸福之占亦因此而定此春秋之时所以赋诗
于盟会燕享之际而有不可掩其本心之情伪者盖一
吟一咏声转机萌事形诗中志形诗外真情故态不能
矫诬自非义理素明于胸中而有能勉强不失于金石
笾豆之间哉当是时惟郑国七子六卿之赋为最盛而
赵文子韩宣子于立谈之顷犹足以定其终身之所就
亦可谓善观矣予则谓善观乐者不观其志而观其礼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1186-0234b.png
先儒所谓礼先乐后者盖事有序而后能和此乐之本
也以燕享而及宗庙之乐谓之亵可也以诸侯而奏朝
会之乐谓之僭可也虽有事證恐不得谓之当然惟二
南之乐得人伦之正为教化之先可以用之乡人用之
邦国小雅之乐已不同矣有天子宴诸侯之乐焉有上
下通用之乐焉此则截然而不可乱舞位且有多少之
数歌词岂无异同之分玩其义审其音则乐之本不待
索之于铿锵节奏之末而后知昭懿之后僭礼已多况
也以燕享而及宗庙之乐谓之亵可也以诸侯而奏朝
会之乐谓之僭可也虽有事證恐不得谓之当然惟二
南之乐得人伦之正为教化之先可以用之乡人用之
邦国小雅之乐已不同矣有天子宴诸侯之乐焉有上
下通用之乐焉此则截然而不可乱舞位且有多少之
数歌词岂无异同之分玩其义审其音则乐之本不待
索之于铿锵节奏之末而后知昭懿之后僭礼已多况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1186-0234c.png
东迁乎夫君臣之分天地之常经也毁冠裂冕暴灭宗
周逆理乱常之事接武于史人心之乐丧坏无馀乌足
以责之于钟鼓律吕之中犹有降杀等威之别哉如晋
侯之赋假乐赋既醉齐侯之赋蓼萧此诸侯僭天子之
乐也楚令尹之赋大明季武子之赋绵韩宣子之赋我
将此大夫僭天子之乐也鲁曰秉周礼其宴范宣子也
为之赋彤弓宣子不敢当归美于文公焉其宴宁武子
也亦为赋彤弓赋湛露武子以为肄业之所及而诡辞
周逆理乱常之事接武于史人心之乐丧坏无馀乌足
以责之于钟鼓律吕之中犹有降杀等威之别哉如晋
侯之赋假乐赋既醉齐侯之赋蓼萧此诸侯僭天子之
乐也楚令尹之赋大明季武子之赋绵韩宣子之赋我
将此大夫僭天子之乐也鲁曰秉周礼其宴范宣子也
为之赋彤弓宣子不敢当归美于文公焉其宴宁武子
也亦为赋彤弓赋湛露武子以为肄业之所及而诡辞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1186-0234d.png
焉礼乐之大分尚有间存于人心者鲁之所秉亦微矣
固无望于他国也是以晋享穆叔而奏肆夏奏文王穆
叔俱不拜亦似乎知礼者其对曰肆夏天子所以享元
侯也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此果穆叔之言乎抑传之
果无误乎是皆未可知也棠棣之诗周公之诗也左氏
以为召穆公之作楚歌武颂而三章六章与今诗差互
亦何以知其为楚之差毛郑之差左氏之差也至于鲁
三家者尝以雍彻矣非有圣人之明训后世亦将以为
固无望于他国也是以晋享穆叔而奏肆夏奏文王穆
叔俱不拜亦似乎知礼者其对曰肆夏天子所以享元
侯也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此果穆叔之言乎抑传之
果无误乎是皆未可知也棠棣之诗周公之诗也左氏
以为召穆公之作楚歌武颂而三章六章与今诗差互
亦何以知其为楚之差毛郑之差左氏之差也至于鲁
三家者尝以雍彻矣非有圣人之明训后世亦将以为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1186-0235a.png
当然而反證雍之可以通用矣大抵左氏之言多失之
诬而春秋之礼亦失之僭皆不可引为三百篇之證愚
故曰宴享而奏宗庙之乐谓之亵可也诸侯而用朝会
之乐谓之僭可也虽有事證不得谓之当然
豳风辨
豳何为而有诗也豳之有诗非周公之意也以今七月
篇考之盖周公推王业之原本出于后稷播种之功以
成王尚幼未知稼穑之艰难故纪其天时之变迁人事
诬而春秋之礼亦失之僭皆不可引为三百篇之證愚
故曰宴享而奏宗庙之乐谓之亵可也诸侯而用朝会
之乐谓之僭可也虽有事證不得谓之当然
豳风辨
豳何为而有诗也豳之有诗非周公之意也以今七月
篇考之盖周公推王业之原本出于后稷播种之功以
成王尚幼未知稼穑之艰难故纪其天时之变迁人事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1186-0235b.png
之勤劳使瞽矇朝夕讽于成王之侧与无逸之书实相
表里其忠诚恳恻之意笃厚如此然其诗不立之学官
不播之二雅毛苌忽名之曰豳风则何以知其为周公
之意也邪夫子感周公之作取之以为法于后世以凡
例律之谓宜存之于变雅也明矣今侪之以风系之以
豳不能不启学者之惑故昔人尝考之于齐鲁韩三家
俱无所谓七月之章而毛氏独有之谓其非周公之作
固无所考以杜毛氏之口谓其果列于豳风之中则后
表里其忠诚恳恻之意笃厚如此然其诗不立之学官
不播之二雅毛苌忽名之曰豳风则何以知其为周公
之意也邪夫子感周公之作取之以为法于后世以凡
例律之谓宜存之于变雅也明矣今侪之以风系之以
豳不能不启学者之惑故昔人尝考之于齐鲁韩三家
俱无所谓七月之章而毛氏独有之谓其非周公之作
固无所考以杜毛氏之口谓其果列于豳风之中则后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1186-0235c.png
世之疑不一而毛氏亦无以释其惑也诗远无传也久
矣且其事始于后稷系之以邰可也而其诗作于周公
系之以周可也今不邰不周冠以公刘太王之豳上无
以见其始下无以见其成曰七月曰九月夏正也曰一
之日曰二之日周正也一章之中二正并举何哉况公
刘太王商之列国也岂有不受商之正朔乃上称夏正
下创周正是不待商纣之淫乱而先有篡商之志也愚
故知其必非周公之意也或谓七月之诗恐与豳诗差
矣且其事始于后稷系之以邰可也而其诗作于周公
系之以周可也今不邰不周冠以公刘太王之豳上无
以见其始下无以见其成曰七月曰九月夏正也曰一
之日曰二之日周正也一章之中二正并举何哉况公
刘太王商之列国也岂有不受商之正朔乃上称夏正
下创周正是不待商纣之淫乱而先有篡商之志也愚
故知其必非周公之意也或谓七月之诗恐与豳诗差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1186-0235d.png
互揉乱而传者失其真欤歌豳之文见于周礼之籥章
既曰豳诗又曰雅颂且无所谓风之文安有一诗以备
三礼之用欧阳公遂并周礼而毁之则过矣王氏谓豳
故有诗而今亡后世妄补之云耳此言近之矣是皆以
部分未安章句可疑而生此纷纷之说也夫七月而系
之以豳犹云可也使周公东征九诗而俱系之以豳无
乃太远乎是故文中子谓君臣相诮其能正乎成王终
疑周公其风变矣惟周公能正其变故夫子系之以豳
既曰豳诗又曰雅颂且无所谓风之文安有一诗以备
三礼之用欧阳公遂并周礼而毁之则过矣王氏谓豳
故有诗而今亡后世妄补之云耳此言近之矣是皆以
部分未安章句可疑而生此纷纷之说也夫七月而系
之以豳犹云可也使周公东征九诗而俱系之以豳无
乃太远乎是故文中子谓君臣相诮其能正乎成王终
疑周公其风变矣惟周公能正其变故夫子系之以豳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1186-0236a.png
其意深远可谓曲推其妙长乐刘氏则谓不使成王之
世有变雅之声而摄引其诗使还周公也其说益巧矣不
知夫子之意果如是乎如文中子之说豳本变风以周
公能复升为正风如刘氏之说豳实雅也变而为风曰
风曰雅曰正曰变可降可升得以意定初无定体不知
圣人之法果如是乎夫鸱鸮之名见于金縢之书金縢
之篇系于洪范旅獒之后圣人于书未尝有回互委曲
之意而于诗乃极其干旋抆拭之功圣人之心光明正
世有变雅之声而摄引其诗使还周公也其说益巧矣不
知夫子之意果如是乎如文中子之说豳本变风以周
公能复升为正风如刘氏之说豳实雅也变而为风曰
风曰雅曰正曰变可降可升得以意定初无定体不知
圣人之法果如是乎夫鸱鸮之名见于金縢之书金縢
之篇系于洪范旅獒之后圣人于书未尝有回互委曲
之意而于诗乃极其干旋抆拭之功圣人之心光明正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1186-0236b.png
大必不如是之苟率也夫豳谷(阙/) 西北之陲也三监
东南之壤也地之相去也数千馀里事之先后也数百
馀载有周公自作之诗焉有军士百姓之诗焉今杂然
强附苟合于一风之中孰谓夫子之圣有如是之部分
哉汉儒无识大略如此故愚愿以豳风七诗以类分入
于变雅焉或者难之曰十三国风其来已久今遽缺其
一无乃太骇乎愚曰不然列国之有风既未知其果定
于十三之数乎而十三国之名亦未知其果为弼鄘卫
东南之壤也地之相去也数千馀里事之先后也数百
馀载有周公自作之诗焉有军士百姓之诗焉今杂然
强附苟合于一风之中孰谓夫子之圣有如是之部分
哉汉儒无识大略如此故愚愿以豳风七诗以类分入
于变雅焉或者难之曰十三国风其来已久今遽缺其
一无乃太骇乎愚曰不然列国之有风既未知其果定
于十三之数乎而十三国之名亦未知其果为弼鄘卫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1186-0236c.png
王郑魏唐秦陈桧曹豳果有诗则当列于二南之上与
其推本文王之化又岂若推原后稷之功之为深远哉
豳之为风可以知其决非周公之意也
风序辨
读书不能无疑疑而无所考缺之可也可疑而不知疑
此疏之过也当缺而不能缺此赘之病也夫鲁宋之无
风说者以为王者之后不陈其国之诗此亦因其无诗
而强为之说而不计其理之未通也曰唐曰曹曰卫于
其推本文王之化又岂若推原后稷之功之为深远哉
豳之为风可以知其决非周公之意也
风序辨
读书不能无疑疑而无所考缺之可也可疑而不知疑
此疏之过也当缺而不能缺此赘之病也夫鲁宋之无
风说者以为王者之后不陈其国之诗此亦因其无诗
而强为之说而不计其理之未通也曰唐曰曹曰卫于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1186-0236d.png
鲁为兄弟之国也曰陈与宋俱帝王之后也夫陈卫唐
曹何不得与宋鲁并而独陈其诗乎其说穷矣列国之
诗俱得陈之于周之天王固非关于鲁也夫子删其繁
乱岂求之周太史尽举而归鲁以定其黜陟也哉特以
鲁用天子之礼乐太师传于周而奏于鲁也夫子因得
而删之耳其传于鲁者固未必尽得周之所藏周纲不
竞诸侯不臣其本国之诗亦未必尽陈于周也则其所
遗逸者亦多矣凡后世名为逸诗者不知夫子既删之
曹何不得与宋鲁并而独陈其诗乎其说穷矣列国之
诗俱得陈之于周之天王固非关于鲁也夫子删其繁
乱岂求之周太史尽举而归鲁以定其黜陟也哉特以
鲁用天子之礼乐太师传于周而奏于鲁也夫子因得
而删之耳其传于鲁者固未必尽得周之所藏周纲不
竞诸侯不臣其本国之诗亦未必尽陈于周也则其所
遗逸者亦多矣凡后世名为逸诗者不知夫子既删之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1186-0237a.png
馀乎抑汉儒传诵之遗乎此皆无所考而当缺者况国
风之次序尤不必赘为之辞夫十三国之次序不同之
说有三曰周召弼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者此
夫子未删诗之前季札所听周乐之次序也曰周召弼
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者此郑康成诗谱之次
序也曰周召弼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
之次序也程子亦因今序而为之说谓邶鄘卫之所以
先者卫首并邶鄘为乱首也此亦因文未有以證其决
风之次序尤不必赘为之辞夫十三国之次序不同之
说有三曰周召弼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者此
夫子未删诗之前季札所听周乐之次序也曰周召弼
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者此郑康成诗谱之次
序也曰周召弼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
之次序也程子亦因今序而为之说谓邶鄘卫之所以
先者卫首并邶鄘为乱首也此亦因文未有以證其决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1186-0237b.png
然为夫子之旧序则其先后之间不害大义诚有不必
穿凿者故欧阳公曰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者经师
之本也讲大师之职因其失传而妄为之说者经师之
末也得其本而不通乎末缺其疑可也虽其本有不能
达者犹将缺之况其末乎其说得之矣今又自为诗谱
定其次序而又不能不惑于小序之失何躬病之而躬
蹈之乎惟朱子去小序之外此等皆置而不复讲其意
深矣学者但当悼后世之不幸不得见圣人之旧经相
穿凿者故欧阳公曰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者经师
之本也讲大师之职因其失传而妄为之说者经师之
末也得其本而不通乎末缺其疑可也虽其本有不能
达者犹将缺之况其末乎其说得之矣今又自为诗谱
定其次序而又不能不惑于小序之失何躬病之而躬
蹈之乎惟朱子去小序之外此等皆置而不复讲其意
深矣学者但当悼后世之不幸不得见圣人之旧经相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1186-0237c.png
与沈潜玩味其无所疑者斯可矣则其可疑者虽圣人
复生亦将阙之也已
鲁颂辨
缺疑之义为其无所考證不得已而缺之也或幸而有
所考證亦何为而不决之哉夫鲁之有颂亦变颂也惟
閟宫一篇独欧阳公历考僖公之时初无所谓淮夷徐
方荆楚之功深以为疑其所论辨亦详且明若遂以为
非僖公之诗乎则诗中有周公之孙庄公之子两句终
复生亦将阙之也已
鲁颂辨
缺疑之义为其无所考證不得已而缺之也或幸而有
所考證亦何为而不决之哉夫鲁之有颂亦变颂也惟
閟宫一篇独欧阳公历考僖公之时初无所谓淮夷徐
方荆楚之功深以为疑其所论辨亦详且明若遂以为
非僖公之诗乎则诗中有周公之孙庄公之子两句终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1186-0237d.png
不可泯没是以朱子于他篇皆曰无所考独以此篇为
僖公之诗无疑者正以此两句为可信也愚尝即其诗
而熟味之固不敢以为非僖公之诗也意其间有颠倒
参错之误是盖传之者之过也若引孟子之言为据则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为颂周公也审矣又尝考周公之
世家虽周公亦未尝有戎狄荆舒之役然亦无他明證
不敢必以为非周公之事也孟子之时诗书未火宜得
其实又不应无所据而两(阙/) 就其说虽(阙/) 取
僖公之诗无疑者正以此两句为可信也愚尝即其诗
而熟味之固不敢以为非僖公之诗也意其间有颠倒
参错之误是盖传之者之过也若引孟子之言为据则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为颂周公也审矣又尝考周公之
世家虽周公亦未尝有戎狄荆舒之役然亦无他明證
不敢必以为非周公之事也孟子之时诗书未火宜得
其实又不应无所据而两(阙/) 就其说虽(阙/) 取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1186-0238a.png
义固善诗者之常至于提鲁颂之号而以僖公易以周
公亦恐孟子不如是之耄也或以为僖公四年尝从齐
桓公伐楚鲁遂以为僖公之功也当是之时楚方强大
桓公且不敢与之战而卒与之同盟在齐犹为可羞况
于僖公因齐之师从人之役进无尺寸之功而敢退为
虚诞之辞侈大浮誇以诳国人夫子尚何所取以播其
丑哉必不然矣若夫徐方淮夷之事则与荆楚不同圣
人存之于书载之于费誓之篇其为颂伯禽之言昭灼
公亦恐孟子不如是之耄也或以为僖公四年尝从齐
桓公伐楚鲁遂以为僖公之功也当是之时楚方强大
桓公且不敢与之战而卒与之同盟在齐犹为可羞况
于僖公因齐之师从人之役进无尺寸之功而敢退为
虚诞之辞侈大浮誇以诳国人夫子尚何所取以播其
丑哉必不然矣若夫徐方淮夷之事则与荆楚不同圣
人存之于书载之于费誓之篇其为颂伯禽之言昭灼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1186-0238b.png
明验无可疑者顾读之者偶未思耳又窃意土田附庸
之下辞气未终血脉不贯移泰山岩岩保有凫绎两章
于此伦序方整既不害其为僖公之诗亦不妨以为伯
禽之事至于则莫我敢承以下文意亦不相接俾尔昌
而炽一段当承于亦其福汝之后方为联属古人作诗
章句虽重而有味条理虽宽而实密必不如是之断续
破碎也观此一诗命辞措意雅奥渊原必出于贤人君
子之手而周公伯禽之鲁气象尚可挹也则其断续破
之下辞气未终血脉不贯移泰山岩岩保有凫绎两章
于此伦序方整既不害其为僖公之诗亦不妨以为伯
禽之事至于则莫我敢承以下文意亦不相接俾尔昌
而炽一段当承于亦其福汝之后方为联属古人作诗
章句虽重而有味条理虽宽而实密必不如是之断续
破碎也观此一诗命辞措意雅奥渊原必出于贤人君
子之手而周公伯禽之鲁气象尚可挹也则其断续破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1186-0238c.png
碎之疵可以知其为传者之误惟駉与有駜二诗未知
其为何时之诗详考其思乐泮水一篇则可以知其为
颂伯禽之诗盖其诗专以平淮夷来献馘于泮宫而作
也夫鲁之盛无出于伯禽之时自是以后武功不竞世
为弱国乌有此隽伟之绩哉祝而愿之之说凿尤甚矣
盖愿祝之辞与铺陈事实之辞语脉迥异且曰穆穆鲁
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味其辞气雍肃句法庄重非伯禽
其为何时之诗详考其思乐泮水一篇则可以知其为
颂伯禽之诗盖其诗专以平淮夷来献馘于泮宫而作
也夫鲁之盛无出于伯禽之时自是以后武功不竞世
为弱国乌有此隽伟之绩哉祝而愿之之说凿尤甚矣
盖愿祝之辞与铺陈事实之辞语脉迥异且曰穆穆鲁
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味其辞气雍肃句法庄重非伯禽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1186-0238d.png
其谁当之愚故曰幸而有所考證而求其考證之的又
孰出于圣人之书既足以破后世之惑亦胡为而不决
哉
诗亡辨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集注曰
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诗
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此朱子本程子杨氏之
说而赵岐未有此论也二说本甚密以之释孟子之言
孰出于圣人之书既足以破后世之惑亦胡为而不决
哉
诗亡辨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集注曰
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诗
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此朱子本程子杨氏之
说而赵岐未有此论也二说本甚密以之释孟子之言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1186-0239a.png
妄疑其少疏也盖自穆王以来政教号令已不及于天
下虽宣王修政教于幽厉之间晚已不竞平王东迁而
周道衰二雅于是不复作矣此程子之言确为至论黍
离之诗周大夫之作也以王之大夫而作为是诗归之
于雅宜也然其闵周室之倾覆伤宗庙尽为禾黍其辞
悲其意深与称述先王盛德大业者固不侔矣施之于
燕享非所宜奏之于朝会又不可继之于二雅之正经
无是辞也实同于风土情思之作谓之王风可也以其
下虽宣王修政教于幽厉之间晚已不竞平王东迁而
周道衰二雅于是不复作矣此程子之言确为至论黍
离之诗周大夫之作也以王之大夫而作为是诗归之
于雅宜也然其闵周室之倾覆伤宗庙尽为禾黍其辞
悲其意深与称述先王盛德大业者固不侔矣施之于
燕享非所宜奏之于朝会又不可继之于二雅之正经
无是辞也实同于风土情思之作谓之王风可也以其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1186-0239b.png
作于大夫也故曰降此杨氏之言包括详尽然孟子之
言实二经始终之要亦义理之所关也若谓夫子止因
雅亡而作春秋则雅者自为朝会之乐春秋者自为鲁
国之史事情阔远而脉络不贯且孟子言王者之迹熄
而诗亡非曰王者之诗亡也凡言诗风雅颂俱在其中
非独以为雅诗也是知迹熄二字包含有味然后二字
承接有序所当涵泳而研究之若视为浮辞而删节摆
脱则情间而理迂恐与孟子本意不无少舛也惟河汾
言实二经始终之要亦义理之所关也若谓夫子止因
雅亡而作春秋则雅者自为朝会之乐春秋者自为鲁
国之史事情阔远而脉络不贯且孟子言王者之迹熄
而诗亡非曰王者之诗亡也凡言诗风雅颂俱在其中
非独以为雅诗也是知迹熄二字包含有味然后二字
承接有序所当涵泳而研究之若视为浮辞而删节摆
脱则情间而理迂恐与孟子本意不无少舛也惟河汾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1186-0239c.png
王氏窥见此意直以春秋诗书同曰三史其义深矣愚
窃意王制有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
风自昭王胶楚泽之舟穆王回徐方之驭而巡狩绝迹
夷王方下堂而见诸侯如敌国矣而政教号令固已不
及于天下而诸侯亦岂有陈诗之事哉民风之善恶于
是不得而知也宣王复古仅能会诸侯于东都二雅虽
中兴而诸国之风亦无有也诸国之风既不得而知今
见于三百篇之中者又多东迁以后之诗无乃得之于
窃意王制有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
风自昭王胶楚泽之舟穆王回徐方之驭而巡狩绝迹
夷王方下堂而见诸侯如敌国矣而政教号令固已不
及于天下而诸侯亦岂有陈诗之事哉民风之善恶于
是不得而知也宣王复古仅能会诸侯于东都二雅虽
中兴而诸国之风亦无有也诸国之风既不得而知今
见于三百篇之中者又多东迁以后之诗无乃得之于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1186-0239d.png
乐工之所传诵而陈诗之法则不举久矣至夫子时传
诵者又不可得益不足以尽著诸国民风之善恶然后
因鲁史以备载诸国之行事不待褒贬而善恶自明故
诗与春秋体虽异而用则同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知
春秋者亦莫深于孟子而后世犹有未明其义者愚每
谓至此未能释然乃因为之辨
经传辨
自咸阳三月之燄熄而经已灰后世不幸而不得见圣
诵者又不可得益不足以尽著诸国民风之善恶然后
因鲁史以备载诸国之行事不待褒贬而善恶自明故
诗与春秋体虽异而用则同说春秋者莫先于孟子知
春秋者亦莫深于孟子而后世犹有未明其义者愚每
谓至此未能释然乃因为之辨
经传辨
自咸阳三月之燄熄而经已灰后世不幸而不得见圣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1186-0240a.png
人之全经也久矣出于煨烬之馀者率皆伤残毁裂而
不可缀补经生学士不甘于缺疑而耻于有所不知又
不敢诵言其为伤残毁裂之物于是研精极思刳剔辏
订雕刻藻缋日入于诡而伤残毁裂之书又从而再坏
矣江左儒先尊经过厚而忘其再坏乃以为先王之教
未经践蹂岿然独全者惟风雅颂而止耳又谓圣人欲
以诗人之平易而救五经之支离孰知后世反以五经
之支离而变诗之平易是殆不然当三百篇之全之时
不可缀补经生学士不甘于缺疑而耻于有所不知又
不敢诵言其为伤残毁裂之物于是研精极思刳剔辏
订雕刻藻缋日入于诡而伤残毁裂之书又从而再坏
矣江左儒先尊经过厚而忘其再坏乃以为先王之教
未经践蹂岿然独全者惟风雅颂而止耳又谓圣人欲
以诗人之平易而救五经之支离孰知后世反以五经
之支离而变诗之平易是殆不然当三百篇之全之时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1186-0240b.png
而五经未尝碎缺当五经之支离而诗亦未尝平易又
以后世伤残毁裂之经视圣人完全严密之经又非所
以言圣人之时之经也六经虽同一道而各有体犹四
时均一气而各有用此皆天理之不容已虽圣人亦不
可得而以意损益之也圣人初何容心以此救彼哉若
彼待此救则各有一偏则圣人之经在圣人之时已非
全书矣于理有所未通然诗之为教所以异于他经者
自有正说当周之初虽有易而本之卜筮虽有书而藏
以后世伤残毁裂之经视圣人完全严密之经又非所
以言圣人之时之经也六经虽同一道而各有体犹四
时均一气而各有用此皆天理之不容已虽圣人亦不
可得而以意损益之也圣人初何容心以此救彼哉若
彼待此救则各有一偏则圣人之经在圣人之时已非
全书矣于理有所未通然诗之为教所以异于他经者
自有正说当周之初虽有易而本之卜筮虽有书而藏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1186-0240c.png
之史官仪礼未尝著周官未颁麟未出而春秋未有朕
兆也周公祖述虞舜命夔典乐之教于是诏太师教以
六诗是以诗之为教最居其先然其所以为教者未有
训故传注之可说不过曰此为风此为雅颂此为比兴
此为赋而已使学之者循六义而歌之玩味其词意而
涵泳其性情苟片言有得而万理冰融所以销其念虑
之非而节其气质之杂莫切于此此诗之所以为教者
然也汉之刘歆得见闻之近乃谓诗萌芽于文帝之时
兆也周公祖述虞舜命夔典乐之教于是诏太师教以
六诗是以诗之为教最居其先然其所以为教者未有
训故传注之可说不过曰此为风此为雅颂此为比兴
此为赋而已使学之者循六义而歌之玩味其词意而
涵泳其性情苟片言有得而万理冰融所以销其念虑
之非而节其气质之杂莫切于此此诗之所以为教者
然也汉之刘歆得见闻之近乃谓诗萌芽于文帝之时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1186-0240d.png
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吾故知
各出其讽诵之馀追残补缺以足三百篇之数耳乌得
谓之独全哉自是以来承讹踵陋训诂传注之学日盛
而六义之别反堙至程夫子始曰学诗而不分六义岂
能知诗之体其门人谢氏又曰学诗须先识六义体面
而讽咏以得之故朱子亦以为古今声诗条理无出于
此是以于诗集传每章之下分别比兴赋之三义而风
雅颂姑从其旧非谓风雅颂部分已明而不当易也亦
各出其讽诵之馀追残补缺以足三百篇之数耳乌得
谓之独全哉自是以来承讹踵陋训诂传注之学日盛
而六义之别反堙至程夫子始曰学诗而不分六义岂
能知诗之体其门人谢氏又曰学诗须先识六义体面
而讽咏以得之故朱子亦以为古今声诗条理无出于
此是以于诗集传每章之下分别比兴赋之三义而风
雅颂姑从其旧非谓风雅颂部分已明而不当易也亦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1186-0241a.png
非谓于六义中风雅颂可缓而不必辨也特以其无所
考验而难于定耳朱子且难于定后世孰从而定之哉
间尝窃思朱子之作易本义也因晁氏古易复其经传
之旧于以正后世离经合传之缪以是知周公之诗与
夫子之诗必不杂出于风雅颂之中夫子未删之前周
公之诗虽或庞杂犹幸正变之说尚存于既删之后故
敢祖是例以析之详味其正经之旨则汉儒殽乱之病
不待疏驳而自见矣昔朱子尝谓分诗之经分诗之传
考验而难于定耳朱子且难于定后世孰从而定之哉
间尝窃思朱子之作易本义也因晁氏古易复其经传
之旧于以正后世离经合传之缪以是知周公之诗与
夫子之诗必不杂出于风雅颂之中夫子未删之前周
公之诗虽或庞杂犹幸正变之说尚存于既删之后故
敢祖是例以析之详味其正经之旨则汉儒殽乱之病
不待疏驳而自见矣昔朱子尝谓分诗之经分诗之传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1186-0241b.png
此说得之吕伯恭而朱子因立此例于楚词集注今推
本二先生之意而为是编因著其所疑于前以待有道
者正之
鲁斋集卷十六
本二先生之意而为是编因著其所疑于前以待有道
者正之
鲁斋集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