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1155-072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双溪类稿卷二十六    宋 王炎 撰
  考古杂论
   禘祫论
禘祫宗庙之大事也祫者合也禘者谛也毁庙之主陈
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是故谓之祫此
公榖二氏所传也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诸侯及其太祖以审谛昭穆是故谓之禘此戴氏所记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1155-0727b.png
也周官以宗伯掌邦礼禘祫无见焉然六享之目一曰
肆献祼二曰馈食皆在时祭之上即为禘祫不疑矣郑
康成之传礼其论禘祫甚详而有四失焉其乱礼之经
者有一其失礼之节者有三祭法记四代之禘虞夏皆
禘黄帝商周皆禘喾所记虽未必皆是而禘固宗庙之
事也康成则曰周颂廱之禘祀文王也商颂长发之大
禘祭天于圜丘而配以太祖也出一已之臆说汨郊庙
之定制所谓乱礼之经者此也既虞而升祔谓之祫事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1155-0728a.png
与大事之祫实异而名同祥禫而后禘以定昭穆之序
禘而后祫其先后不可易置康成乃以升祔祫事为證
遂言先祫而后禘此失礼之节者一也禘祫之祭庙祧
之主或在然祫则太祖东向禘则祖之所自出者东向
而太祖配之祫大于时祭禘大于祫明矣康成乃谓禘
小而祫大此失礼之节者二也祫非不酌祼也而以食
为主故周官馈食又谓之朝享以是知其为祫禘非不
荐食也而以祼为主故周官肆祼献又谓之追享以是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1155-0728b.png
知其为禘康成乃以肆祼献为祫馈食为禘此失礼之
节者三也去此四失禘祫之礼正矣然则舍康成之失
议禘祫可以无疑乎自汉以来诸儒异论其不可不辨
者犹有三焉天子有禘有祫诸侯有祫无禘一疑也三
年一祫五年一禘二疑也祫礼行于三时禘礼行于孟
夏三疑也夫祫祭太祖东向则天子诸侯之礼同禘非
常之祭也诸侯止于及其太祖而王者及其祖之所自
出则隆杀有辨而曰天子有禘有祫诸侯有祫无禘此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1155-0728c.png
因大传不王不禘之说而失之也国语言荒服终王此
蕃国世一见者也颜师古释之曰新王即位乃来助祭
此乃禘祭之时非是则不禘故丧服小记论虞祔祥禫
之祭而及于不王不禘则天子新即位而后禘其义甚
明而谓天子有禘诸侯无禘不已疏乎此不可不正其
误也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此公羊五年再殷祭之说也
公羊盖失之矣而韦元成乃为之说曰五年而再殷祭
言一禘一祫也礼纬因之张纯又为之说曰三年一闰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1155-0728d.png
天道之小成五年再闰天道之大成以是为禘祫之节
郑康成又因之且谓鲁礼三年丧毕而祫太祖禘于群
庙自后五年而再殷祭其说益以乖异不同夫新主入
庙昭穆递迁则有禘自是而后有祫而无禘此不可不
明其失也禘之时月经无明文而戴记则曰天子礿犆
祫禘祫尝祫烝诸侯礿犆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春祠
夏礿周礼也春礿夏禘殷礼也文献不足夫子不能讨
论夏商之礼汉儒何从知之乎是以知其说之不足證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1155-0729a.png
也张纯曰禘以四月取纯阳之在上祫以十月取百物
之皆备也其说未为皆得也春夏难于备物故礿祠之
礼薄盖不可以祫于斯时而秋荐新故谓之尝冬备物
故谓之烝祫于秋冬夫岂不可安用必以十月乎若夫
禘礼取四月之纯阳则失之矣明堂位记鲁礼季夏六
月禘于太庙郑康成从而迁就其说曰周六月夏四月
也则尤失之矣春秋书禘于庄公则以五月禘于太庙
则以七月未闻其必用四月也盖禘行于祥禫之后祥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1155-0729b.png
禫既无定时则禘礼亦无定月此又不可不明其失也
议礼者不能正其误明其失故自汉至唐禘祫不合于
圣人之经颜其卿曰禘祫懿祖东向而太祖以下列于
昭穆则禘祫无辨非经也韦武曰祫宜献祖东向禘宜
太祖东向则以禘为祫以祫为禘尤非经也经文固残
缺矣其意犹可考也而诸儒汨之辑诸儒之论用经以
折衷其是非此吾所以著论之意也
   郊祀论上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1155-0729c.png
郊祀国之重事也先王之礼犹可以考之于经而诸儒
异论者经之所著不同也盖其不同者有四郊丘之制
也天帝之号也天地分合之异也春冬时日之差也郊
丘之不同者有三周官谓之圜丘戴记谓之南郊又谓
之泰坛郑康成之说曰祀昊天于圜丘谓之禘祀五帝
于南郊谓之郊而泰坛无说康成之言非也兆于南以
就阳位于郊故谓之郊夫子尝有是言矣王肃曰筑丘
以象天体是谓圜丘圜丘人所造也是谓泰坛兆于国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1155-0729d.png
南是为南郊然则南郊也圜丘也泰坛也其名有三其
实一也天帝之异有三曰昊天曰上帝曰五帝天洎五
帝为上帝孔安国之说也天为昊天元天为上帝五方
之帝为五帝郑司农之说也孔郑之说质之于经固已
不合而郑康成则又曰昊天上帝者天皇大帝也五帝
者始于青帝灵威仰终于黑帝黑光叶也以纬乱经虽
不辨可以知其无稽夫遍覆无外故以天名主宰造化
故以帝名在书言类于上帝而又言告于皇天在周官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1155-0730a.png
以为禋祀昊天上帝则昊天上帝一而已矣是故诗书
所载有皇天上帝之言有昊天上帝之言而周官始有
五帝之名夫上帝至尊无二而有五帝何也上帝天帝
也五帝五人帝也何以知之以周礼而知之掌次大旅
上帝则张毡案朝日祀五帝则张次上帝在朝日之先
五帝在朝日之下则五帝非天帝其證一也宗伯兆五
帝于四郊四类四望亦如之郊兆于四类之先则五帝
非天帝其證二也司服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1155-0730b.png
帝亦如之既言上帝又言五帝则五帝非天帝其證三
也吕不韦之月令尝言五帝矣春则太皞夏则炎帝秋
则少昊冬则颛顼夏秋之交则黄帝不以五帝为天也
魏相之奏亦尝言五帝矣太皞乘震炎帝乘离黄帝乘
坤少昊乘兑颛顼乘坎亦不以五帝为天也秦汉间言
五帝者皆五人帝而已其说必有所从受也古之祭天
者主于上帝其配以祖周公既成洛邑用牲于郊牛二
其一帝牛其一稷牛夫礼简则严严则敬是故事天所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1155-0730c.png
以报本尊祖故以配天严敬之义也合上帝与五帝而
谓之六天则近于诬矣天地分合之异先儒考于经者
未审也春秋传曰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尊天而亲地隆
杀固有辨焉犹之宗子祭父支子不得祭父而可以祭
母父尊故也天子祭天诸侯不得祭天而可以祭土天
尊故也古之祭地者有社则又有大社大社谓之冢土
未有北郊方丘之名也社祭土主阴气也祭帝于郊以
定天位祀社于国以列地利而子思曰郊社之礼以事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1155-0730d.png
上帝明地不可与天相并尊天之义也周官论国之神
位左祖右社此王社也泽中方丘此冢土也即古人所
谓大社也书谓之冢土礼谓之方丘而戴记谓之泰折
折则方矣其名有三其实亦一也至汉匡衡乃有南北
郊之说则失先王尊天亲地之意矣新莽始有天地合
祭祖妣并配之说则又失先王之意益甚矣虽然莽之
说因周颂之言而失之也周官夏日至祀地于方丘冬
日至祀天于圜丘则曰此天地分祀之證也夫春夏祈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1155-0731a.png
榖其诗为噫嘻祈有二祭而所歌者噫嘻一诗也秋冬
报其诗为丰年报有二祭而所歌者丰年一诗也昊天
有成命之诗可歌以祭天岂不可歌以祭地乎以先王
之行事质之武王东伐告于皇天后土矣告于皇天则
类于上帝是也告于后土则宜于冢土是也是天地未
尝合祭者一也周公之祭于洛邑丁已用牲于郊戊午
社于新邑是天地未尝合祭者二也以武王周公之行
事而求其制礼之意则天地未尝合祭无疑矣冬春时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1155-0731b.png
日之异则戴记之言失之也其言曰郊之祭也以迎长
日之至又曰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而继之以
卜郊夫日至而郊周礼也卜日用辛鲁礼也杂周鲁之
礼而兼记之而郊之时日紊矣盖周人之郊有二皆无
所用卜日至而郊报本之郊也故其礼行于一阳之初
复启蛰而郊祈榖之郊也故其礼行于农事之将兴制
礼之意坦然易明戴记言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
用上辛吾是以知其合周鲁之郊而紊其时日也诸儒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1155-0731c.png
异论为礼经之蠹者多矣去其异论之蠹而究其礼经
之正经虽残缺礼意则固可知也已矣
   郊祀论下
郊丘之辨有三圜丘以事上帝方丘以事地祗而四郊
以事五帝圜丘谓之南郊方丘不谓之北郊何也因理
而处其当然者义也因义而制其节文者礼也苟无节
文不足以为礼是故祭地之位戴记谓之泰折周官谓
之方丘诗书谓之冢土而正其名曰大社不曰北郊所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1155-0731d.png
以定天地之尊卑也记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而
公羊氏亦曰天子祭天诸侯祭土诸侯既有社矣谓之
祭土不谓之祭地何也吾于孔安国韩婴之言有證也
天子封土五色以立大社其命诸侯惟以方色之土予
之使归而立社则诸侯之国有社而无五土之大社等
级有间是故诸侯可以谓之祭社其祭社可以谓之祭
土不可以谓之祭地而天子祭天谓之南郊其祭地不
谓之北郊皆所以谨礼之节文也夫子曰礼者义之实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1155-0732a.png
也祭天于郊南面阳也祭地于社北面阴也天尊地卑
王者父天母地不敢悖尊卑之大义也汉儒记礼之言
曰祭帝于郊以定天位祀社于国以列地利以帝对社
则社主于祭地其證一也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
于社而百货可殖以郊对社则社主于祭地其證二也
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夫社坛而不
屋谓之达天地之气则社主于祭地其證三也天神莫
尊于上帝地祗莫尊于后土是故事天于郊所以祀上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1155-0732b.png
帝也事地于社所以祭后土也而郑康成则曰方丘所
祭神在昆崙者也北郊所祭神州地祇也甚矣其说之
不经也若夫四郊之祀五帝亦谓之郊则与祀后土者
有异义焉天地相配疑于相敌五帝贵于百神而降于
大祇是故祭地不命曰北郊嫌也祀五帝命曰四郊无
嫌也故凡经之言上帝者皆天也其言五帝皆人帝也
记曰天子祭天地祭四方诸侯方祀祭四方则祀五帝
于四郊是也方祀则祀五神之在其方者也郊丘之义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1155-0732c.png
天神地祗人鬼之等于经皆有见焉则先王之礼意犹
存自郑康成引纬乱经持诡说以汨正论而先王之礼
遂晦而不明盖汉儒之论经党同伐异求伸其专门之
说自世祖以来谶纬之学盛行是故何休假纬书以言
春秋康成假纬书以言礼皆欲因时君所好借纬为重
而求其说之胜也昔人固有知其失者矣王肃曰郑氏
学行孔氏之路枳棘充焉盖诋其以纬乱经也后世之
言礼者考信于经合于经则得之不合于经则失之故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1155-0732d.png
吾之论郊祀详于稽经而略于议史也
   周礼论
周官六典周公经治之法也秦人秉竹简以畀炎火汉
兴诸儒传于煨烬之馀藏于岩穴之间其书已亡而幸
存汉既除挟书之律武帝时六典始出帝不以为善作
十论七难以排之藏于秘府不立于学官其书虽存而
如亡天下之治不可无法犹之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
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六典之备也武帝之志欲驰鹜于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1155-0733a.png
规矩准绳之外虽四代之书且以为朴学而弗好其于
周礼何有立论排之宜矣东都诸儒知有周礼而其说
不同以为战国阴谋之书者何休也以为周公致太平
之迹者郑康成也六官所掌纲正而目举井井有条而
诋之以为战国之阴谋休谬矣而康成以为致太平之
迹其说亦未然也治法至太平而大备而所以致太平
者不专系于法之详也周公辅政管蔡流言不安于朝
而之于东都及其鸱鸮之诗作金縢之书启然后成王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1155-0733b.png
逆公以归既归之后伐管蔡作洛邑迁殷民管蔡既平
殷民既迁洛邑既成公则归政于成王矣当公归政之
时成王莅政之初淮夷犹未定也而况公未归政管蔡
未平殷民未迁洛邑未成虽有六典安得尽举而行之
成王即政巡侯甸伐淮夷中外无事还归在丰作周官
之书以戒饬卿士大夫则周公之经制盖施行于此时
吾是以知六典之法至太平而后备非用六典而能致
太平也夫为治有定法天下无定时时异则法异虽尧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1155-0733c.png
舜禹相授一道法亦不能无损益也分画九州尧之制
也至舜则析而为十有二州分命羲和尧之制也至夏
则羲和合为一官圣人察人情观世变立法经治虽不
可变亦不可泥古此周公之意也而读周礼者至今不
能无疑王畿不可以方千里也五服不可以分为九服
也三等之国不可斥之以为五等也井田之制积同为
成积丘为县都内外不容异制也或者见其可疑则曰
周礼非周公之全书也盖汉儒以意易之者多矣汉儒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1155-0733d.png
之言周礼诚不能无失然亦不敢遽变其意也考之于
经见其可疑举而归罪于汉儒岂得为至论哉且夫禹
之五服服五百里各指一面言之故东西相距而为五
千周之九服方五百里则以其方广言之东西相距其
地亦止于五千又何斥大封域之有且梁州之地职方
所无周公岂不能复先王之故土而治之然而不在封
域之内者务广德不务广地可知矣言其斥大封域而
为九服考之不详之故也周之洛邑虽曰天地之中北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1155-0734a.png
近大河东西长而南北狭不可以规方千里然温在今
之河北下阳在今之河东皆畿内地不以河为限也若
曰洛在河南不能规方千里则商人之都在河北涯邦
畿千里何以见于商颂则言千里王畿之非实者亦考
之不详之故也井田之法凡九夫为井皆以成田言之
沟洫道涂不与焉内而乡遂外而县都其法一也然在
乡遂则自一井积之方十里为成又自一成积之方百
里为同所以定乡遂授田之数也在家邑则自一井积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1155-0734b.png
而为邑为邱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所以定公卿之
采地也郑康成不察内之成同外之邑都皆自一井积
之见其广狭不同而以为井田异制又为之说曰一甸
之地旁加一里以为成一都之地旁加十里而为同此
康成之误有以汨经之文而遂谓先王井地之制不应
内外异法此又考之不详之过也若夫三等之国分为
五等则周公之意盖逆虑世变而求有以制之也唐虞
之世天下号为万国然强则肆弱则屈敌则争于是迭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1155-0734c.png
相兼并至周之初宇内不过千八百国则向之万国社
稷邱墟十七八矣周公于是欲分而为五等自公以下
所食之地少附庸之国多欲其以大比小以小事大庶
几可以小大相维然必建邦国之时方定其地初非取
先王经制之国尽从而更张之也盖周公虽定六官之
制亦度时措之宜而行之盖有定其制而未行者矣亦
有已行之后世随时而变者矣定鼎郏鄏谓之建国以
为民极然成康未尝都洛幽王之败周始东徙此所谓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1155-0734d.png
定其制而未行者三等之国分为五等法虽立而未行
亦此意也五刑之罪二千五百穆王变为祥刑凡三千
条穆王去成王未远也然不用周公之法吕刑一书夫
子盖有取焉此所谓后世随时而变者也若曰徙封数
大国则诸侯尽扰司徒之制言封国不言徙国以封为
徙此又考之不详之过也虽然前辈之所疑者吾固推
经意而辨之矣周礼犹有可疑者先儒盖未之疑也祀
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且祀昊天于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1155-0735a.png
南至服裘为宜祀黄帝于季夏盛暑之月而亦服裘可
乎王搢大圭又执镇圭以朝日考工记谓之大圭其长
三尺杼上葵首郑康成谓玉方一寸其重一斤若圭长
三尺设若其博二寸有半其厚四分则其重殆三十斤
而王能搢之乎王乘玉辂建太常维者六人服皆衮冕
夫衮冕王与上公之服也维太常者徒行于车后乃亦
衣龙衮与王同服不几于尊卑无辨乎太宰六官之长
也其属六十而内小臣寺人九嫔世妇女御之职皆与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1155-0735b.png
焉以天子之正卿而宦寺宫妾悉为之属不已亵乎天
官既有世妇春官又有世妇且曰每宫卿二人谓之妇
则不得以为卿郑康成乃曰如汉有长秋亦以士人居
之夫士人为卿则又不得谓之妇矣且王后六宫而天
子六卿若宫有二卿则卿十有二人何其数之多耶周
礼一书今学者所传康成之训释也则康成可谓有功
于周礼矣虽然六官之制度以康成而传亦以康成而
晦盖康成之于经一则以纬说汨之一则以臆说汨之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1155-0735c.png
是以周公之典其意不得不晦也周公之典既晦是以
学者不得不疑也前辈之所疑者不揆其僣而释之而
吾之所疑则世未有辨之者后必有能辨之者矣故表
其说以待来者考正焉
   明堂论
郊以事天庙以事祖祢三代之达礼也明堂以享帝则
非郊以享亲则非庙夏商所未有也而周始为之故夫
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1155-0735d.png
配上帝武王之伐商而归也祀明堂以教民知孝其礼
行于朝觐耕籍养老之先而严父配天之义夫子不属
之武王而属之周公者盖明堂之礼武王主其祀而行
之其制度则周公明其义而为之也夫义者礼之质也
故礼虽先王未之有而可以义起周公达于义者也其
在周颂思文后稷配天之乐章也我将祀文王于明堂
之乐章也后稷始封之君而以配天于郊故曰后稷生
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尊祖也万物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1155-0736a.png
本乎天人本乎祖尊祖以明有本此百世所不变者也
而周之王业实成于文王夫易始于乾坤以定君臣之
分则北面事商者文王之心文王非有意于王天下也
虽然诗之国风始于关睢小雅始于鹿鸣大雅始于文
王颂始于清庙皆文王之诗也关睢有王者之化鹿鸣
有王者之政大雅始于文王则受命作周矣颂始于清
庙则盛德有百世之祀矣武王之伐商也誓于孟津誓
于牧野其伐商而归也告于群后无不以文王为言则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1155-0736b.png
王业成于武王而所以成之者文王也配天于郊则不
可以二太祖之尊烝尝于庙则不足以明文王之德是
故宗祀明堂以配上帝此义之所当然礼之所从起而
非厚于其祢也知此则周公制礼之义明矣而所可疑
者明堂之制度也考工记固尝言之矣夏有世室宗庙
之制也殷有重屋路寝之制也而周有明堂其制一堂
而五室郑康成曰或举宗庙或举路寝或举明堂互言
之以明其同制康成之言固不足證而考工所记亦未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1155-0736c.png
可尽信也其未可尽信者何也若有堂室而无坛墠则
严父配天当在宫室之中矣先王之礼非特禋祀上帝
于郊丘也祀日月星辰祀四郊祀方望山川皆坛而不
屋汉文帝作庙以祀五帝于渭阳夫五帝五人帝也祀
之于庙人且议其非礼况祀天帝之尊乃即宫室行事
而谓周公为之乎故曰考工所记未可以尽信也夫考
工记先秦古书也且难以尽信则诸家之异说纷纷从
可知矣是故莫若求之于经夫传记有之经无之不得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1155-0736d.png
已而从传记可也传记有之经亦有之舍传记而从经
可也舍经而从传记可乎哉此理至易晓也二礼周公
之经也周官司仪将合诸侯则为坛三成宫旁一门此
明堂之说也然略而未详仪礼所载则详矣诸侯觐于
天子为宫四门为坛其深二尺加方明于其上而设六
玉焉上圭下璧祀帝也圭璋琥璜祀四方也于是拜日
礼月祭天燔柴此则明堂之坛而祀神以为盟也既盟
王设几即席诸侯之驾不入王门奠圭缫上此则明堂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1155-0737a.png
之宫而明诸侯以为朝会也其盟会诏于明神是故谓
之明堂郑康成曰王巡守至于方岳诸侯来会亦为此
宫以见之康成以知方岳之为此宫而不知此宫之为
明堂是说也吾于孟子有證焉齐国于泰山之下者也
宣王之时明堂尚存赵岐曰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
巡守朝诸侯之处也是说也吾于班史有證焉汉武帝
之东封也泰山东北阯有古时明堂处则宫坛不存而
其阯犹在也虽然郑康成赵台卿知时会殷同之有明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1155-0737b.png
堂而未能明夫所以朝诸侯祀五帝之义也周公祀文
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盖即其坛而祀之辅成王负扆以
朝诸侯盖即其宫而朝之由此言之明堂制度与其礼
典晓然如指诸掌可以决千载之疑议摈诸家之异说
矣夫诸家之说不一皆臆度而意之也是故或失之诞
或失之谲或失之陋或失之侈或失之杂皆非所以论
周公之典礼也吕不韦之月令南有明堂左右有个与
月迁徙以视朝而布政此失之诞者也大戴之记则曰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1155-0737c.png
上圆下方九室每室四户八牖元谭新论又从而广之
以为有四闼以法四时十二坐以法十二月此失之侈
者也蔡邕所论又以太庙灵台辟雍合为一区此失之
杂者也晏子春秋所传茅茨蒿柱则陋而不中礼公玉
带所图复道曾楼则诡而不经折之以二礼其说盖不
攻而自破也大抵圣人制礼必有大经而寓于度数则
有节文大经本也议礼者之所当重节文末也议礼者
之所当轻明堂之礼下则以朝诸侯上则以事上帝大经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1155-0737d.png
存焉若夫坛墠之有崇卑堂室之有广狭区区节文之
末酌其宜而为之虽或异于古人何病焉自汉以来儒
者之议明堂至今不决而考礼经残阙之文断以臆见
则备矣虽然汉儒所传不敢尽诬以为非亦不可尽信
以为是故详其义于礼经而折衷焉所以不避其僭也
   宗子论
仁义人道之大端也仁莫重于亲亲义莫严于尊尊下
治子孙旁治族属亲亲之道也上正祖祢尊尊之道也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1155-0738a.png
祖远而易忘族散而易疏先王于是因仁义而为之节
文故礼必有宗所以继祖于上而合族于下也诸侯不
敢祖天子不可以二至尊也大夫不敢祖诸侯不可以
二一国之尊也是故诸侯之世子继统为君世子之昆
弟同所出者为适子异所出者为庶子而适子则先君
之别子也曷为谓之别子不得弥其先君也曷为不得
祢其先君公庙不可设于私家也是故旁出者以是为
始故曰别子为祖别子之适长君命其族人宗之故曰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1155-0738b.png
继别为宗别子之庶长子与庶子之庶长子其兄弟宗
之故曰继祢者为小宗宗之为言尊也上继祖祢是故
族人尊之也祖者本也本不可二大宗一而已矣此百
世不迁之宗也故曰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
迁者也而小宗有四其所继者祢祖曾高此五世则迁
之宗也故曰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夫亲亲者
以三为五以五为九骨肉之戚主于恩爱以为仁因其
远近而辨其等差以为义而又修其节文以为礼自斩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1155-0738c.png
衰三年而杀之四世而缌五世袒免而服尽矣服尽则
宗易宗易则祖迁昭穆之疏且远者不复可相属也是
故有百世不迁之宗明祖祢之正体也均公子也而正
体以适为重有适而无庶则有大宗而无小宗有庶而
无适则有小宗而无大宗所出惟已而已则无宗亦莫
之宗是三者公子未必皆然君命其大夫士之庶者使
宗其大夫士之适者傥适子非止一人适长必有君命
然后为宗此则宗道之正也是故有适而宗适此大宗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1155-0738d.png
也其服齐衰九月其母之服如小君其妻之服齐衰三
月无适而宗庶此小宗也其服大功九月而其母妻无
服夫为之服者敬宗也敬宗所以尊祖也齐衰之服重
大功之服轻大宗继祖小宗继祢而不得继祖是故降
杀其服所以致察于小大之辨也庶子不祭祖祢其祭
必于宗子明正体之重也庶子不继祖祢故不为长子
斩尊正体而不二其统也适子庶子虽富贵必以寡约
入宗子之家衣服车马献其上牲献其上若非所献不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1155-0739a.png
敢入宗子之门以祖之正体为尊且重不得以爵禄加
之也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大夫则有庙矣而以上牲
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不可
以爵命之贵贱而紊适庶之辨也宗子去国庶子为大
夫而居者其祭谓之摄主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
常事不厌祭不旅不假不绥祭不配不归肉避正主也
其无爵而居者祭则望墓而为坛宗子既没告于墓而
后祭于家不可遽以庶而代宗也夫缌之为服之穷也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1155-0739b.png
袒免之为无服也自是以往疏矣昭穆各以其属相从
宗则一而不变也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
虽百世而尊卑长幼亲可序者由有宗也故曰尊祖故
敬宗敬宗故收族公族异于庶姓而仁义行焉人道竭
矣后世宗子之法既亡非缌麻之服相视几如路人冠
婚不共其喜丧葬不共其忧又稍疏焉则昭穆不复可
齿是无类也谱牒不存则曾高而上不知其世系之所
自出是无本也仁之薄而遗其所亲义之失而忘其所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1155-0739c.png
尊礼之废而无以为仁义之节文公卿大夫之贵莫能
继祖而收族也其流及于庶人人情日薄风俗日坏又
何怪焉
   运气论
五运六气之说不见于儒者之六经而见于医家之素
问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
火已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虽甚精于
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1155-0739d.png
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且夫寒
暑燥湿风火者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
水火者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而五运行于其
间即五行之化气也天数中于五戊居之地数中于六
已居之戊己土也化气必以五六故甲己化土而居于
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
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己次之此化气之序也地之
三阴三阳亦五行尔而火独有二五行之妙理也盖木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WYG1155-0740a.png
王于东火王于南金王于西水王于北而土王于四维
戊附于戌而在乾已附于辰而在巽而未之对冲在丑
故辰戌丑未寄王之位也未在西南其卦为坤其时为
长夏以其处四时之中吕氏月令谓之中央土此土正
王之位也春木生火秋金生水冬水生木而夏火制金
生气绝矣惟土王于西南然后以火生土以土生金四
时之序循环不穷然火方王于午土遽王于未则火气
必耗故君火以名其气温而未热相火以位与太阴同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WYG1155-0740b.png
处未申之间奉君令以行暑气于是火不耗于土不屈
于金故丙盛则庚伏此火所以独分君相之位也天气
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曰行四周而
为一纪天以六为节故气以六期而为一备地以五为
制故运以五岁而为一周运统一岁于四时之表气分
六位于一岁之中风雨燥湿寒暑其应有候其至有期
然用以占焉往往不效非素问之无验用其说者知常
而不知变故也凡物理有常必有变虽天地之运动往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WYG1155-0740c.png
来消息盈虚可以逆其必然者常也若其变则无所不
至可知而不可必也尝试即其常而言之五太之运是
为太过其至先时五少之运是为不及其至后时惟平
气则不疾不徐其至以时其大略如此火运上临少阴
水运上临太阳木运上临厥阴金运上临阳明土运上
临太阴谓之天符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
临子土运临四维谓之岁会五太与在泉气同谓之同
天符五少与在泉气同谓之同岁会若是者其气和土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WYG1155-0740d.png
运上见厥阴火运上见太阳谓之天刑运水运上见少
阳金运上见厥阴谓之运刑天若是者其气乖此皆五
运之常也主气各居一步厥阴主初少阴少阳次之太
阴阳明又次之太阳主终六位不迁客气与岁推移子
岁太阳之水为初丑岁厥阴之木为初迭相往来而少
阳之为初气乃在太阴之后半岁已前司天主之半岁
已后在泉主之其大略如此若其情则有相得与不相
得其位则有顺有逆相得者木火相临火土相临之类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WYG1155-0741a.png
也不相得者金木相临水火相临之类也父临子则顺
木居少阳之位是已反此则寒水居金位斯逆矣君临
臣则顺君火居少阳之位是已反此则相火居君火之
位斯逆矣此皆六气之常也及论其变则有正有邪于
是有变有胜有复有郁有发有淫有承当时而行者正
也非时而行者邪也当时而行其过则为变非时而行
其至则为胜其救则为复抑而不伸则为郁郁而怒起
则为发陵其所胜则为淫极而必反则为承假如太角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WYG1155-0741b.png
之化为启拆而变为摧拉太徵之化为暄燠而变为炎
烈正化之为变者然也少角木气不足清胜而热复少
徵火气不足寒胜而雨复邪化之正复然也寒甚而无
阳燄是为火郁热甚而无凄清是为金郁抑而不伸者
然也水郁而发则为冰雹土郁而发则为飘骤郁而怒
起者然也风淫所胜则克太阴热淫所胜则克阳明陵
其所胜者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湿土之下风气承之
极则有反者然也然摧拉之变不应普天悉皆大风炎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WYG1155-0741c.png
烈之变不应薄海悉皆燔灼清气之胜不应宇宙无不
明洁雨气之复不应山泽无不蒸溽郁也发也淫也承
也其理皆然凡此者其应非有候其至非有期是以可
知而不可必也其应非有候则有不时而应者矣其至
非有时则有卒然而至者矣是故千里之远其变相似
者有之百里之近其变不同者亦有之即其时当其处
随其变而占焉则吉凶可知况素问所以论天地之气
化者将以观其变而救民之疾也夫大而天地小而人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WYG1155-0741d.png
之一身五行之气皆在焉天地之气有常无变则人亦
和平而无灾天地之气变而失常则疾疠之所从出也
是故木气胜则肝以实病脾以虚病火气胜则心以实
病肺以虚病此医者所能致察儒者不得其详也至于
官天地理阴阳顺五行使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
风秋无苦雨和平之气行于两间国无水旱之灾民无
妖孽之疾此儒者所当致察医家未必能知也素问亦
略言之矣五行之精是为五纬与运气相应有岁星有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WYG1155-0742a.png
畏星以此察其行之逆顺而占其吉凶然必曰德者福
之过者罚之则是运气之和平而为休祥有德者召之
也运气之乖戾而为灾𤯝有过者致之也虽然其说略
而未详吾儒之经则详矣洪范九畴始于五行中于皇
极终于五福六极圣人建极于上以顺五行之用是以
天下之民有五福而无六极有五福皆可以康宁矣无
六极皆免于疾病此其道固有行乎运气之外者是谓
大顺成周之时尝见之由庚之诗作而阴阳得由其道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WYG1155-0742b.png
华黍之诗作而四时不失其和由仪之诗作而万物各
得其宜此建皇极顺五行使民有五福而无六极之验
也是故素问方伎之书而洪范则圣人经世之大法也
知有素问不知有洪范方伎之流也知有洪范不知有
素问儒者何病焉
   卦变论
卦变之说谓乾坤为父母而姤复为小父母六画成卦
凡一阳五阴皆自复变一阴五阳皆自姤变二阳四阴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WYG1155-0742c.png
皆自临变二阴四阳皆自遁变三阳三阴皆自泰变三
阴三阳皆自否变其说不闻于先儒而言于邵氏至汉
上朱氏从之且乾坤为父母其交则为三男三女复卦
上坤下震震乃乾一索而得男姤卦上乾下巽巽乃坤
一索而得女若复姤为小父母则姤有乾复有坤乾坤
反系复姤所生而震巽二卦亦非出于乾坤不知从何
而来且夫子彖易尝言刚柔之变惟贲尤详曰柔来而
文刚分刚上而文柔诸家即曰贲自泰来盖祖邵氏说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WYG1155-0742d.png
也然贲上艮下离坤体得乾一刚而成艮是谓分刚上
而文柔乾体得坤一柔而成离是谓柔来而文刚刚柔
相反出于乾坤之变夫子之言如此未闻其言泰变为
贲也且杂卦首曰乾刚坤柔自乾坤生六子则刚柔相
杂故六十四卦其刚皆出于乾其柔皆出于坤刚来下
柔为随柔进上行为晋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
同为涣皆刚柔之变也且随上兑而下震初上二爻不
变则为乾坤变则坤之初居上而为兑乾之上居初而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WYG1155-0743a.png
成震故曰刚来而下柔晋上离而下坤离卦在上六五
以柔而居君位故曰柔进而上行涣上巽而下坎坎得
乾之刚而为中爻今居二而得中是谓来而不穷巽得
坤之一柔而为初爻今居四而附五是谓柔得位而上
同然则凡卦二阴二阳变于临遁三阴三阳变于泰否
夫子未尝言是邵氏之徒言之诸家皆从其说此吾所
未晓也朱子发用卦变以解经至无妄而力主其说且
曰无妄上乾下震若震一爻其刚自乾来则上卦未尝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WYG1155-0743b.png
损乾一刚是卦四刚二柔自临遁而变明矣然详观夫
子之言于随于涣皆曰刚来则是上卦一刚来而为初
二两爻于无妄独曰刚自外来加一外字则其初未尝
损上卦之一刚也盖大畜上艮下乾则一刚在外反为
无妄则艮变为震或谓大畜一刚在内自外来者自大
畜而来也序卦先无妄后大畜谓大畜刚上自无妄而
变可也谓无妄刚自外来由大畜而变于序先后不合
殊不知序卦先旡妄而后大畜杂卦又先大畜而后无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WYG1155-0743c.png
妄谓刚自外来由大畜而变何不可之有其说亦未尽
盖旡妄储贰之卦上乾为父下震为长子不损乾之一
刚所以见其父道之全震为长子初有一刚实自乾而
得之故夫子加外字以别之也况反对自与卦变不同
子发以反对为卦变则尤失之盖邵氏之学长于占筮
文王之演易不专为占筮用也静而正心诚意动而开
物成务易皆具焉惟以占筮论之则古人如管辂郭璞
关朗之徒足以尽易之道矣不特邵氏能之也读易者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WYG1155-0743d.png
舍夫子所已言求夫子所未言恐非圣人意也卦变之
说存而勿论斯可矣
 
 
 
 
 
 双溪类槁卷二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