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八 第 1a 页 WYG1192-030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陵川集卷二十八
             元 郝经 撰
  序
   一王雅序
六经具述王道而诗书春秋皆本乎史王者之迹备乎
诗而废兴之端明王者之事备乎书而善恶之理著王
者之政备乎春秋而褒贬之义见圣人皆因其国史之
卷二十八 第 1b 页 WYG1192-0302b.png
旧而加修之为之删定笔削创法立制而王道尽矣孟
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呜呼麟出
非时而圣人没礼乐征伐专于诸侯移于大夫窃于陪
臣处士横议异端并作拆为六七并为孤秦焚荡禁绝
而春秋复亡坏乱极矣王道从何而兴乎战国而下逮
乎汉魏国史仍存其见于词章者如离骚之经传词赋
之绪馀至于郊庙乐章民谣歌曲莫不浑厚高古有三
代遗音而当世之政不备王者之事不完不能纂续正
卷二十八 第 2a 页 WYG1192-0302c.png
变大小风雅之后汉魏而下曹刘陶谢之诗豪赡丽缛
壮峻冲澹状物态寓兴感激音节固亦不减前世骚人
词客而述政治者亦鲜齐梁之间日趋浮伪又恶知所
谓王道者哉隋大业间文中子依放六经续为诗书骋
骥騄而追绝轨甚有意于先王之道乃今坠灭而不传
李唐一代诗文最盛而杜少陵李太白韩吏部柳柳州
白太传等为之冠如子美诸怀古及北征潼关石濠洗
兵马等篇发秦州入成都下巴峡客湖湘八哀九首伤
卷二十八 第 2b 页 WYG1192-0302d.png
时咏物等作太白之古风篇什子厚之平淮雅退之之
圣德诗乐天之讽谏集皆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
中声盛烈止乎礼义抉去污剥备述王道驰骛于月露
风云花鸟之外直与三百五篇相上下惜乎著当世之
事而及前代者略也中统元年今上践阼诏经持节使
宋馆于仪真抑塞之极无所摅泄以为由汉以来千有
馀年圣君英主忠臣义士大儒名贤猛将良吏秽乱篡
逆憸邪奸宄关国体系治乱本废兴不为振而鼓之摛
卷二十八 第 3a 页 WYG1192-0303a.png
光揭耀搜疵指颣则王道从何而明四壁之内无他文
籍乃以素所记忆者取韩杜诸贤义例皆以吾言断自
汉高帝终于陈希夷绝笔于五季之末自高帝至于安
乐公皆为汉如王莽曹操荀彧管宁孙坚孙策等皆为
汉臣吴太帝始为吴魏文帝始为魏相错而书如司马
懿及师昭等皆为魏臣至武帝始为晋而终于桓玄其
刘石诸僭则亦如曹操等书其姓名而杂置于晋君臣
间宋魏南北亦如吴魏相错而书而高欢宇文泰等亦
卷二十八 第 3b 页 WYG1192-0303b.png
同刘石仍为魏臣至齐文宣周武帝则各为一代隋唐
五代亦各为一代其国初僭伪所并灭者皆载于本国
开创帝王之下如本史云凡以母后称制者皆不书得
二百二十一人共二百五十篇小者十馀韵大者六七
十韵名之曰一王雅抑扬刺美反复讽咏期于大一统
明王道补缉前贤之所未及者而已非敢妄意于大经
大法之后而辄自振暴故不计其工拙焉始于三年秋
闰九月十有九日终于四年春二月十有三日越十有
卷二十八 第 4a 页 WYG1192-0303c.png
五日陵川郝经序
   春秋制作本原序
春秋以一字为义一句为法杂于数十国之众绵历数
百年之远而其所书虽加笔削不离乎史氏纪事之策
而无他辞说是以圣人制作之意难为究竟学者往往
以私意观圣人因其所书而为之说其说愈肆其意愈
远其例愈繁其法愈乱卒使大经大典昧没而不明盖
不求其本原而徒用力于支流也夫大匠之作室必先
卷二十八 第 4b 页 WYG1192-0303d.png
定规模量其高卑广厚间架栋宇有成室于胸中而后
基构则不愆于素圣人制作一经垂训万世又非一室
之比岂无所素定之规模乎夫其经天纬地彰往察来
始终先后本末原委有一定不易之理然后为一定不
易之法自隐公至获麟年虽远国虽众事虽多则若网
在纲有条不紊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在夫是也学者
乃于条目之外事迹之下求圣人之旨难矣哉故必挈
其纲持其要探其本原观其规模溯洄从之而后顺流
卷二十八 第 5a 页 WYG1192-0304a.png
而下则浩乎其沛然矣今自圣经之外求圣人所以制
作之本原各从其类而为之说始于心法制作次之言
圣人制作之意不在于史氏之迹皆断自圣心也其次
言托始寓终之意其次言为经立名之意其次言即用
鲁史之意春秋之义以王道行王权以王权正名分也
故又次之其法则变周制上以尊王室内以正鲁国外
以治诸侯故又次之春秋之中其事则五霸五霸桓公
为盛故以桓公为首晋文次之秦穆楚庄宋襄又次之
卷二十八 第 5b 页 WYG1192-0304b.png
晋楚更霸而陈郑叛服为中国之轻重故陈郑又次之
中国之衰吴越遂霸故吴越又次之中国之所以微由
蛮貊之横也吴越则进于中国而蛮貊则终于蛮貊故
蛮貊又次吴越也诸侯之衰政在大夫而春秋终矣故
大夫又次之而后举其要义正其名号别其爵命辨其
伦类定其次叙而谨其始圣人始以心法变文制作至
是则王法成矣故终之以王法共三十一篇始为升天
之阶望道之门尔或曰圣人制经无一字之辞说但一
卷二十八 第 6a 页 WYG1192-0304c.png
章一句才万馀言而已而吾子之说未尝一说圣经而
直于其外为数万馀言不亦滋蔓乎哉曰说于圣经之
外不敢与经并乃所以尊经也夫圣人不为辞说欲后
人之说之也说者不探其原是以语焉而不详今探其
原而为之说惟恐其不足而其义不备也夫岂多乎哉
八卦之后重而为六十四而为之辞分而为三百八十
四爻又从而为之辞其后圣人又以为未足又从而为
彖象文言系辞说卦等书于圣人之心犹以为未足也
卷二十八 第 6b 页 WYG1192-0304d.png
以圣人之言说圣人之经犹若是矧于千载之下求之
乎末流馀裔虽欲为之滋蔓而不能滋蔓也故今之说
每援易书诗以经明经庶几见圣人制作之意云尔亦
未敢谓之详也中统五年岁舍甲子三月晦陵川郝经
书于仪真馆
   春秋三传折衷序
圣人之道大春秋之旨微由一世之事业著万世之事
业非研覆䆒竟精粗并举本末具见未易学也在厄处
卷二十八 第 7a 页 WYG1192-0305a.png
危以来为春秋作外传以圣人之微意求圣人之大道
不敢躐等循序而进乃自近者始故先定章句音义次
为制作本原比类条目等一本诸经而不及传尊经也
然传为经作经以传著虽曰尊经传亦不可废也春秋
以口授而寖失其传虽大典大法公道正义具于书法
之中各有所见而不没其实原远末分说者不一而羊
亡于多岐则亦昧夫真是之归矣六经自绝于秦复于
汉易书诗周礼礼记仅得其本文独春秋有传其传皆
卷二十八 第 7b 页 WYG1192-0305b.png
出于圣人而不同非总萃钩校备为剖决徵诸大典大
法以求夫真是之归而定于一则圣人之经终不能明
矣夫传之不同自夫传(平/声)之不同也必推本传之所自
而后传可一也仲尼于鲁哀公十一年冬自卫反鲁删
诗定书系周易而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乃作春秋十六
年夏四月卒则其书之成岁月无几当是之时圣门高
弟从圣人在外迁徙往来多历年所分仕他国札瘥夭
昏渐以凋落盖口授之际在夫曾参氏而巳何者曾子
卷二十八 第 8a 页 WYG1192-0305c.png
少孔子四十六岁于诸弟子年最富而其贤亚于颜氏
故独得一贯之传而子贡冉求终不闻性与天道梦奠
之年一王之义必属之曾矣故曾子之学自颜氏之后
独为正大以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为学之本则春王正
月之义也一贯之道大一统之旨也推而为忠恕则予
夺之法絜矩之道也以是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轲孟
轲氏以其师说遂言制作之本曰春秋天子之事春秋
无义战诗亡然后春秋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卷二十八 第 8b 页 WYG1192-0305d.png
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以是数
语发明春秋之大纲后之言春秋者皆莫出乎此其说
有所自而然也惜乎孟轲氏凡而不目不著其传而为
之传而使后之学者纷纷也自孟轲氏发明大纲传春
秋者三家左氏公羊氏榖梁氏其书皆出于西汉而皆
不著其传谓左氏学者谓为左丘明与圣同耻亲授经
于仲尼为经作传丘明虽见称于仲尼而颜曾诸弟子
问答之际一不及焉而不厕于不及门十人者之列岂
卷二十八 第 9a 页 WYG1192-0306a.png
大经大法不授之颜曾之徒而独授之丘明乎且其传
载易文言诗三颂及孝经等皆仲尼晚年所作而经终
孔丘卒传终悼公十四年韩赵魏灭智伯事在春秋后
二十有七年其作传则又在于灭智伯后数年必不甫
灭智伯而书之也如是则传之成在仲尼没后四五十
年之间尔大率以七十年计之则丘明见称之日年甫
十六七圣人与之并称名以为同耻则贤于颜曾远甚
贤于颜曾而称颜曾者屡颜曾问答之际相称道又屡
卷二十八 第 9b 页 WYG1192-0306b.png
而不复一及丘明诸弟子记注之书如论语曲礼檀弓
等及孟轲荀况诸子之论说亦不一及焉按太史公十
二诸侯年表谓孔子之作春秋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
指鲁君子左丘明具论其语成左史春秋则口授其传
指者七十子论其说而成书者丘明也则丘明论七十
子所传之语耳非亲授经于仲尼也先儒谓丘明殆先
贤老彭之流故圣人尊之如此是巳艺文志谓左丘明
鲁史也杜预序谓丘明身为国史躬览载籍亦是巳盖
卷二十八 第 10a 页 WYG1192-0306c.png
左氏鲁左史世掌策书故以左为氏如汉仓氏库氏之
类仲尼没传其经于诸弟子之间而在七十子之列以
其史策为经作传故事见始末而多得其实焉刘向别
录谓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此必有所自然亦可见曾
子之传为不易也申曾子之子起曾子之门弟子也夫
论语曲礼檀弓曾子问大学中庸等皆出于曾子之门
人乐正子春曾元曾申之徒为之记录而子思孟轲传
之也岂大经大法不传之于曾子而传之丘明乎刘向
卷二十八 第 10b 页 WYG1192-0306d.png
所录盖丘明上有曾子字而失之矣春秋所讥多父子
夫妇淫逆之事故不能亲授之子使丘明辈转相传之
申曾子之子而受春秋于丘明曾子于诸弟子年最少
则丘明又少于曾子其学出于曾子无疑也严氏春秋
又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
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此又
妄焉者也圣人修经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岂与其
徒公然如京师探天子之史而观之以讥贬当世必不
卷二十八 第 11a 页 WYG1192-0307a.png
然矣圣人修经高弟如曾闵文学如游夏而皆不与岂
独与丘明共之乎亲受传旨犹不敢与又况与圣人同
时并修分为经传乎故此为尤妄焉者也为公榖之学
者以孝经说云春秋属商孝经属参闵因序云孔子受
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贡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
百二十国宝书遂谓公羊高榖梁淑受经于子夏彼皆
汉兴以来谶纬曲说岂可以为按夫圣人修经子夏以
文学称使之从周太史请求记录与鲁史左验卒成其
卷二十八 第 11b 页 WYG1192-0307b.png
书事或有之谓春秋之义授之商而商传之公榖二氏
而为之传则未敢以为然也而公羊氏于昭公二十五
年称孔子者一文公四年称高子者一庄公三十年称
子司马子者一闵公元(原本/作二)年称子女子者一隐公二
年定公元年称子沈子者二庄公三年二十三年僖公
二十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称鲁子者五谷梁氏于桓
公三年十四年僖公十七年成公五年昭公五年哀公
十三年称孔子者六定公元年称沈子者一隐公五年
卷二十八 第 12a 页 WYG1192-0307c.png
桓公九年称尸子者二桓公二年称子贡者一僖公二
十四年称蘧伯玉者一公羊氏终篇非惟不及子夏但
称孔子者一而孔门高弟皆不及焉谷梁氏亦不及子
夏而称孔子者六称子贡者一而其馀高弟亦皆不及
焉夫加子于上者辟圣人直称子也直称子尊而师之
也故公羊氏之称子沈子子司马子子女子与自称子
公羊子皆其师友也其称高子与谷梁氏之尸子沈子
等皆其师也故尊之与孔子同榖梁氏于隐公五年自
卷二十八 第 12b 页 WYG1192-0307d.png
称曰榖梁子而上不加子榖梁氏之门人尊称之也其
蘧伯玉则记孔子之时贤大夫之言亦著其师之所授
者也独公羊氏称鲁子者五与孔子直称子同则著其
师之所传故推尊之如孔子亦如孔子既没门弟子之
称有子师事而尊称之也既尊之又屡称之岂非本其
所自而乐道之欤孔门之高弟一不及焉语孟传注无
所谓鲁子者而屡称焉故尝疑鲁为曾曾鲁之文相近
传写之误遂以曾子为鲁子昔人辨古文之差以鱼为
卷二十八 第 13a 页 WYG1192-0308a.png
鲁此岂非误曾为鲁乎且公羊氏于昭公十九年许世
子止杀君之传以乐正子春为说乐正子春曾子之弟
子则鲁子为曾子无疑也左氏则言授之曾申公羊氏
则屡称曾子榖梁氏言子贡而不及子夏盖左氏公羊
氏皆出曾子而榖梁氏授之沈子尸子之徒沈子尸子
之徒则受之曾子也二氏之传出于曾子非出于子夏
明矣三传之传皆本诸曾子故其传正左氏之传本自
史臣是以序事精博丽缛典赡而约之以制使圣人笔
卷二十八 第 13b 页 WYG1192-0308b.png
削之旨有徵而可按公榖二氏口授其义而为之传故
其文约其辞切其辨精反复诘折使圣人微婉之旨可
推而见由曾子而来转相授受其人不能皆如子思是
以不及孟轲氏之醇而其说亦有戾于圣人者故春秋
之旨由三传而得者十六七由三传而惑者十四五西
汉以来专门授受言左氏者黜公榖言公榖者黜左氏
互为短长相与讦击至于师弟异而父子不同文辞枝
叶户牖穿凿末流散殊泾渭淆混始则一经而三经末
卷二十八 第 14a 页 WYG1192-0308c.png
乃三传而百传左氏之学至晋杜预始为集传而一以
左氏义例典礼为本不杂乎他以遏众说公羊氏之学
最盛于汉董仲舒发明大旨至东汉何休为之注以明
所得虽远探力穷而推演图谶反有累夫传者榖梁之
学亦盛于汉至宋范宁为集解并采何杜且列诸家取
其所长以释经传示不敢专三传之学始定著而纷更
之流少杀矣唐兴孔颖达为六经作疏乃取三家之注
以疏三传而颖达为左氏经传作疏而不取公榖氏其
卷二十八 第 14b 页 WYG1192-0308d.png
同僚杨士勋疏之遂行于世然其学终莫能通而圣人
之意散一王之统分真是之旨终惑而莫能解虽然由
三传以学春秋如岷山导江虽别为沱为九为东为中
北支流馀裔汎入洞庭彭蠡要之发源注海而朝宗者
不外焉三传之说虽不同要之出于圣人之门而学有
所自终不外圣人之书法自王通为三传作而春秋散
之言而卢仝辈遂谓三传当束高阁而独抱遗经陆淳
啖助赵匡等因之遂创为之传自是春秋之学不专于
卷二十八 第 15a 页 WYG1192-0309a.png
三传矣宋兴以来诸儒叠出各为作传以明圣人之旨
莫不自以为孟轲复出而其义例殆皆不能外乎三传
而每以三传为非夫圣人不欺天下后世作为六经确
然如乾隤然如坤易简示人而天下之理得故本诸易
以求其理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礼
以求其制本诸语孟以求其说本诸大学中庸以求其
心本诸左氏以求其迹本诸圣人之经以求其断则春
秋不吾欺也不吾蔽也圣人之意可见而三传之传之
卷二十八 第 15b 页 WYG1192-0309b.png
自之本之差得矣今于圣经下各具三家之说以左氏
为按故先之且变其错经之体各类于本经下使即经
以见传以公榖二氏为断故公羊氏次之而榖梁氏又
次之其传故各附经后因之而不革杜何范之注则或
去或取各见于本传下从而为之说先辨经之不同者
而次及于传三家之说同于真是则同真是之皆失其
义则皆是正之一得而二失则一得而二失之二得而
一失则二得而一失之不纯任传而一以经为据使不
卷二十八 第 16a 页 WYG1192-0309c.png
相矛盾而吻合于经庶几圣人之意因三传以传三传
之学不为诸儒所乱而学者知所从不茫然惑惶以自
乱名曰春秋三传折衷俾三传为一传折之以义理之
至中归之于义理之至当有万不同贯而一之俾万世
之事业不外乎万六千言之文学者不复窃三传以自
私名家而复厚诬之也僭妄之罪固无所逭为道受责
亦所甘心焉耳中统六年春二月辛丑朔陵川郝经书
于仪真馆
卷二十八 第 16b 页 WYG1192-0309d.png
   春秋外传序
天之于人有所穷而后有所不穷穷者其时也不穷者
其道也是以圣人于易每申明穷之理而辄系之以不
穷于乾则系之以坤于泰则系之以否于剥则系之以
复于既济则系之以未济复为之言曰易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则道之所以不穷者皆自夫穷而得之也昔
者文王周公孔子孟轲尝穷矣拘而演易变而制礼老
不用而修六经尼不行而著七篇一时之穷万世之不
卷二十八 第 17a 页 WYG1192-0310a.png
穷也故张籍尝遗韩文公书劝令著书如孟轲扬雄以
传后文公谓古之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为书书者
皆所不行乎今而行乎后世者也及贬斥去位始为原
道等以左右六经则古之圣贤之为书皆自夫忧患困
厄穷而无所为而后为不穷之事业以自见于后也金
源氏之亡朔南搆兵几三十年上即位之元年始下武
昌之诏诏经持节使宋谕以弭兵息民意而奸宄乐祸
误为款兵拘于仪真之扬子院经之始入三十有八年
卷二十八 第 17b 页 WYG1192-0310b.png
矣岁在庚申至于甲子犹不见释经之穷则固同夫古
之圣贤矣而不德瞢昧以自速戾其敢望于古之圣贤
乎然而宋人以一国穷予天不以道穷于予也岂可以
人之穷而并天之不穷者而弃之以自绝哉河阳荀宗
道尝受学于予时以书状官从行于是五年之间讲肄
不辍甲子春宗道请传春秋之学且志其说而无书以
为㨿乃以故所记忆者为春秋外传盖自三传之外而
为是不敢自同于三传也以春秋正经多不同乃为论
卷二十八 第 18a 页 WYG1192-0310c.png
次作章句音义八卷求圣人之意者必探其本以为纲
乃作制作本原三十一篇十卷春秋一书义在于事必
比事而观其义可见乃为比类条目一百三十篇十二
卷三传之说不同故圣经之旨不一乃为三传折衷俾
经之大义定于一凡五十卷卷首又著三传序论列国
序论一卷呜呼穷于人而不敢自穷于天是以为是非
敢妄意于古之圣贤之穷而亦为之书也其间讹缺谬
戾者甚众俟变通之日取诸书以考实之庶几有成而
卷二十八 第 18b 页 WYG1192-0310d.png
见素患难之志云既具草以授宗道复为书此以冠篇
首中统六年春二月十三日陵川郝经书于仪真馆
 
 
 
 
 
 陵川集卷二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