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经 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三十西
(迪功郎新绍兴府嵊县主簿臣郎)
  奏议
    乞开西湖状 论高丽第一状
    论高丽第二状 乞用刘季孙状
    荐宗室令畤状 乞校正奏议
    谢宣谕劄子 朝辞赴定州状
   乞开西湖状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
州苏轼状奏右臣闻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废兴成
毁皆若有数惟圣人在上则兴利除害易成而难废昔
西汉之末翟方进为丞相始决坏汝南鸿隙陂父老怨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之歌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
谁言者两黄鹄(本传云始汝南旧有鸿隙大陂郡以为/饶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方进为)
(相与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视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遂奏罢之及翟氏灭乡里归)
(恶言方进请陂下良田不得而奏罢陂云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故童谣云云)盖民心之
所欲而托之天以为有神下告我也孙皓时吴郡上言
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忽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开
天下平皓以为已瑞已而晋武帝平吴(吴志孙皓天玺/元年吴郡言临)
(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于是改元大赦后不五年晋武帝)
(平吴孙皓既降/封为归命侯)由此观之陂湖河渠之类久废复开事
关兴运虽天道难知而民心所欲天必从之杭州之有
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唐长庆中白居易为
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馀顷(刺史白公湖石记云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馀/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馀顷此州大抵春多两夏秋多)
(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馀顷田无凶岁矣)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
千人日夜开浚(至今湖上犹有撩湖一司此/钱氏之遗制但名存实亡尔)自 国初
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夲
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以/年)
(谱考之熙宁四年东坡年三十六判官诰院兼判尚书/祠部以论议与时宰不合命摄开封府推官寻乞除外)
(任差通判杭州以十一月到任见公墓志至/哲宗元/祐四年年五十四任翰林学士以台諌屡见攻加以臂)
(疾力请补外遂除龙学知杭州/是年七月二日到任见谢表)遂堙塞其半父考皆言
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
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臣愚无知窃谓西湖有不可废者五天禧中故相王钦
若始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自是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以来每岁四月八日郡人数万会于湖上所活羽毛鳞
介以百万数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万岁寿(真宗天禧/四年太子)
(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止采捕朝/廷从之故每岁郡人放生于湖上至今四月八日士女)
(阗集灵芝寺綵纺襁属相/与放生实始于钦若也)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
为涸辙之鲋(庄周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
(哉周曰诰我且南游吴越激西江之水而濡子可乎鲋/鱼曰吾得斗升之水即沽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
(枯鱼之肆/见杂篇)臣子坐观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一
也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
泌始引湖水作六井(李泌字长源所作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
(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见本集六井记)
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
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人复饮咸苦其势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二也
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记云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
五顷每一伏时可溉五十顷若蓄泄及时则濒河千顷
可无凶岁今虽不及千顷而下湖数十里间茭菱榖米
所获不赀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三也西湖深阔则运河
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则必取足于江潮潮之
所过泥沙浑浊一石五斗不出三岁辄调兵夫十馀万
功开浚而河行市井中盖十馀里吏卒搔扰泥水狼籍
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废者四也天下酒课
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馀万缗而水泉之用仰
给于湖若湖渐浅狭水不应沟则当劳人远取山泉岁
不下二十万功此西湖之不可废者五也臣以侍从出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膺宠寄目睹西湖有必废之渐有五不可废之忧岂得
苟安岁月不任其责辄巳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计二十
五万馀丈度用夫二十馀万功近者㐲蒙 皇帝陛下
太皇太后陛下以本路饥馑特宽转运司上供额斛五
十馀万石出粜常平米亦数十万石约敕诸路不取五
榖力胜税钱东南之民所活不可胜计今又特赐本路
度牒三百而杭独得百道臣谨以圣意增价召人中米
减价以济饥民而增减耗折之馀尚得钱米约共一万
馀贯石臣辄以此钱米募民开湖度可得十万功自今
月二十八日兴功农民父老纵观太息以谓 二圣既
捐利与民活此一方而又以其馀弃兴久废无穷之利
使数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凶岁盖有泣下者臣伏见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民情如此而钱米有限所募未广葑合之地尚存太半
若来者不嗣则前功复弃深可痛惜若更得度牒百道
则一举募民除去净尽不复遗患矣伏望 皇帝陛下
太皇太后陛下少赐详览察臣所论西湖五不可废之
状利害卓然特出圣断别赐臣度牒五十道仍敕转运
提刑司于前来所赐诸州度牒二百道内契勘赈济支
用不尽者更拨五十道价钱与臣通成一百道使臣得
尽力毕志半年之间目见西湖复唐之旧环三十里际
山为岸则农民父老羽毛鳞介同咏圣泽无有穷巳臣
不胜大愿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目下浙中梅两葑根浮动易为除去及六七
  月大雨时行利以杀草芟夷蕴崇使不复滋蔓又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浙中农民皆言八月断葑根则死不复生伏乞
  圣慈早赐开允及此良时兴功不胜幸甚
  又贴黄本州自去年至今开浚运河引西湖水灌
  注其中今来开除葑田逐一利害臣不敢一一烦
  渎天听别具状申三省去讫
   论高丽第一状(杭僧有净源者旧居海滨与舶/客通舶至高丽交誉之元礼末)
(其王子义天航海问道自明州因往拜源/源死其徒窃持其画像附舶往告义天亦)
(使其徒附舶来往祭讫乃言国母使以金/塔二祝/皇帝/太皇太后寿公不纳而)
(连疏奏论朝廷皆从之未几/高丽贡使果至事见墓志)
元祐四年十一月三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知杭州苏
轼状奏臣伏见熙宁以来高丽人屡入朝贡至元丰之
末十六七年间馆待赐予之费不可胜数两浙淮南京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东三路筑城造船建立亭馆调发农工侵渔商贾所在
骚然公私告病朝廷无丝毫之益而夷虏获不赀之利
使者所至图画山川私买书籍议者以为所得赐予太
半归之契丹虽虚实不可明而契丹之彊足以祸福高
丽若不阴相设计则高丽岂敢公然入朝中国有识之
士以为深忧自 二圣嗣位高丽数年不至淮浙京东
吏民有息肩之喜唯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其间凶
险之人犹敢交通引惹以希厚利臣稍闻其事方欲觉
察行遣今月三日准秀州差人押到泉州百姓徐戬擅
于海舶内载到高丽僧统义天手下侍者僧寿介继常
颍流院子金保裴善等五人乃赍到夲国礼宾省牒云
奉夲国王旨令寿介等赍义天祭文来祭奠杭州僧源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阇梨臣巳指挥夲州送承天寺安下选差职员二人兵
级十人常切照管不许出入接客及选有行止经论僧
伴话量行供给不令失所外巳具事由画一奏禀朝旨
去讫又据高丽僧寿介有状称临发日奉国母指挥令
赍金塔二所祝延 皇帝 太皇太后圣寿臣窃观其
意盖为 二圣嗣位数年不敢轻来入贡顿失厚利欲
复遣使又末测圣意故以祭奠源阇梨为名因献金塔
欲以尝试朝廷测知所以待之之意轻重厚薄不然者
岂有欲献金塔为寿而不遣使奉表止因祭奠亡僧遂
致国母之意盖疑中国不受故为此苟简之礼以卜朝
廷若朝廷待之稍重则贪心复启朝贡纷然必为无穷
之患待其巳至然后拒之则又伤恩恭惟圣明灼见惟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状庙堂之议固有以处之臣忝备侍从出使一路怀有
所见不敢不尽以备采择
谨具画一如左
 一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引惹牟利如徐戬者甚
  众访闻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
  严经费用浩汗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
  却受本国厚赏官私无一人知觉者臣谓此风岂
  可滋长若驯致其弊敌国奸细何所不至兼今来
  引致高丽僧人必是徐戬本谋臣巳枷送左司理
  院根勘即当具案闻奏乞法外重行以戒一路奸
  民猾商矣
 一高丽僧寿介有状称临发日国母令赍金塔祝寿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臣以谓高丽因祭奠亡僧遂致国母之意苟简无
  礼莫斯为甚若朝廷受而不报或报之轻则夷虏
  得以为词若受而厚报之则是以重币荅其苟简
  无礼之馈也臣巳一面令管当职员退还其状云
  朝廷清严守臣不敢专擅奏闻臣料此僧势不肯
  巳必云本国遣某来献寿今若不奏归国得罪不
  轻臣欲于此僧状后判云州司不奉朝旨本国又
  无来文难议投进执状归国照会如此处置只是
  臣一面指挥非朝廷拒绝其献颇似稳便如以为
  可乞赐指挥施行
  高丽僧寿介赍到本国礼宾省牒云祭奠源阇梨
  仍诸处等寻师学法臣谓寿介等只是义天手下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侍者非国王亲属其来乃致私奠本非国事待之
  䡖重当与义天殊绝欲乞只许致奠之外其馀寻
  师学法出入游览之类并不许仍与限日却差船
  送至明州令搭附因便海舶归国更不差人船津
  送如有买卖许量办归装不得广作商贩
右谨件如前若如此处置使无厚利以绝其来意上免
朝廷帑廪无益之费下免淮浙京东公私靡弊之患臣
不胜区(区)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论高丽第二状
元祐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龙图阁学士朝奉郎知杭州
苏轼状奏右臣近奏为高丽僧寿介状称临发日奉国
母指挥将金塔二所附寿介前来祝延 皇帝太皇太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后圣寿臣巳一面退还其状仍令本州所差伴话僧思
义只作巳意体问所献金塔次第其高丽僧寿介知臣
不为闻奏方始将出僧统义天付身文字以示思义乃
是欲将金塔二所舍入杭州惠因院等处祝延圣寿仍
云随身收管不可擅动元封俟续有疏文到日方可施
纳以此显见高丽人将此金塔尝探中国意度臣既退
还其状将来必是自将此塔舍在惠因等院既是衷私
舍施僧院即朝廷难为回赐若受而不报夷虏性贪或
生怨望伏望朝廷检会臣前奏早赐指挥如寿介等将
上件金塔舍施亦乞只作臣意度一面荅不奉朝旨不
敢令僧院收留所贵稍绝后患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贴黄臣体问得惠因院亡僧净源本是庸人只因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多与往还致商人等于高丽国中妄有谈说是致
  义天远来从学因此夲院厚获施利(杭人至今犹/目南山惠因)
(为高/丽寺)而淮浙官私遍遭扰乱(按旧例高丽人使每/至吴越七州实费二)
(万四千馀缗而/民间之买不在)今来又访闻得还是本院行者姓
  颜人赍持净源真影舍利随舶船过海是致义天
  复差人祭奠臣见令所司根勘候见诣实奏闻次
  今来若许惠因院收留金塔乃是庸人奸猾自图
  厚利为国生事深为不可
   乞用刘季孙状(字景文世家开封府以恤典得/官少笃学能诗文公守/塘日)
(上章荐之/除知隰州)
元祐五年十一月 日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郎知杭
州苏轼状奏右臣自少闻赵元昊寇延州危急环庆将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官刘平以孤军来援奸臣不救平遂战没竟骂贼不食
而死(康定元年正月元昊围延州范雍召知庆州刘平/来赴援与贼战三川口平左右耳胫中流矢内持)
(兵马都监黄德和率兵遁平转战三日救兵不至遂被/执平不食骂贼曰狗贼我胫长三尺何不速杀縳我何)
(之乃遇害德和教败卒称平降诏遣庬籍往讯之具得/其状遂腰斩德和于河中赠平忠武军莭度使兼侍中)
(殿前都指挥使封其妻为/南阳郡夫人仍录用诸子)平有数子皆才用绝人不幸
早世今臣所与同僚路分都监左藏副使刘季孙则平
之少子笃志力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石林诗话云刘/季孙能诗初以)
(古班殿直监饶州酒王荆公为江东提点刑狱巡历至/饯按/酒务始至厅事见屏间有题小诗曰呢喃燕子)
(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傍人应不解杖藜携酒/看支山大称赏之问专知官谁所作以季孙对即召与)
(之语嘉叹升车而去不复问务事既至薄舍适郡学生/持状立庭下请差官挕学事公判监酒殿直一郡大惊)
(遂知名云其工诗如此曾端伯诗选云东坡尝荅季孙/书其大略云公每发言雄如风/阵马迅霆激电不意)
(于中复有祥光异彩纡馀致腻盎如阳春淑艳时花荑/女诚不足比其态度此所谓不测之神也其能文又可)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知)轻利重义(季孙死之日家无一文但/有书三万轴尽数百幅尔)虽文臣中亦未
易得况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至于奋不顾
身临难守节以臣度之必不减平今平诸子独有季孙
在而年已五十有八虽备位将领未尽其用伏望朝廷
特赐采察擢置边庭要害之地观其设施别加升进不
独为忠义之劝亦以广文武之用如蒙朝廷擢用后犯
入己赃及不如所举臣甘伏朝典
   荐宗室令畤状(令畤字德/元祐中东坡知颍/州令畤为签判喜其才善为作)
(字说同陈履常欧阳叔弼昆季从公诗酒/胜集秋阳赋洞庭春色赋皆为德麟作也)
元祐七年五月初五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颍州
苏轼状奏右臣闻之诗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宗室之
有人邦家之光社稷之卫也周之盛时其卿士皆周召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毛原(言当时卿士多出于周/公召公毛公原伯之后)非王之伯叔父则其子弟
也逮至两汉间平之德(史臣称河间献王为大雅不群/而东平王苍有为善最乐之语)
(见两汉/夲传)歆向之文(向乃宗正刘德之子歆/即向子皆以文学称)天下以为口
实而唐之宗室武略如道宗孝恭(唐宗室列传云国朝/宗室惟道宗孝恭最)
(实道宗破突厥走吐谷浑拔盖牟城孝恭/破江陵/俘萧铣擒辅公祐其武略可知)文章如白与贺
(李白兴元皇帝九世孙李贺/系出郑王后皆列文艺传)不可以一二数而以功
名至宰相者有九人焉(宗室宰相传赞云周之卿士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唐宰相以)
(宗室进者有九乂焉今以本传考之李适之常山王孙/李林甫长平王曾孙俱相元宗李岘吴王恪孙相南宗)
(李勉郑惠王曾孙相德宗李夷简郑惠王四世孙相宪/宗李程李石皆襄邑王五世孙相敬宗文宗石弟福相)
(宣宗僖宗李回新㒷/王六世孙相武宗)自建隆以来 累圣执谦不私其
亲干国治民不及宗子虽有文武异才终身不试 神
宗皇帝实始慨然欲出其英髦与天下共之故增立教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养选举之法(神宗熙宁二年十一月甲戌诏裁宗室授/官法惟/宣祖/太祖/太宗之子孙挈)
(其后各封国公世世不绝其馀元孙之子将军以/下听出外官袒免之子更不赐名授官许令庶㪯)行之
二十年出入中外渐就器使而未见有卓然显闻称
先帝意者岂无其人盖朝廷未有以大耸劝之耳臣伏
见承议郎签书颖州节度判官厅公事令畤事亲笃孝
内行纯备博学经史手不释卷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
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臣尝见其所著
述笔力雅健博贯子史盖清庙之瑚琏明堂之𣏌梓也
使其生于幽远犹当擢用而况近托肺腑(中山靖王胜/传云臣得蒙)
(肺/附)巳蒙试用者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
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于海内成先帝之意不
以臣人微言轻而废其请也若后不如所举臣甘伏朝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乞校正奏议劄子(公尝荅俞括书云文人之盛/莫若近世然私所㰸慕者独)
(陆宣公一人家有宣公奏议善夲须侍讲/读缮写奏御区区之忠自谓庶几于孟轲)
(之钦王且欲㪯天下家藏此方人挟此/术以待世之病者此仁人君子至情也)
元祐八年五月七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
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同吕希哲吴安诗礼稷赵彦
若范祖禹顾临劄子奏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
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
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
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巳经效于世间
不必皆从于巳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夲王佐学为帝
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子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智如此然文章无传焉)辩如贾谊而术不疏(观谊治/安策其)
(办可见然欲用三表五/饵以制匈奴其术巳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
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諌之
以忠厚(如论解萧复姜公/辅赵贵先之类)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
以推诚(如请数对群臣谓诚信/不可斯须去身之类)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
兵为先(如既收河中即/请罢兵之类)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
(如请罢琼林大/盈二库之类)至于用人听言之法(如请许台省长官/㪯荐属吏与请许)
(群臣论事之类皆/用人听言之法也)治边驭将之方(如论沿边守备事宜/与论两河淮西利害)
(之类皆治边/驭将之方也)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贽夲传云/贽尝为帝)
(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昔成汤罪巳以/㒷楚昭一言复国陛下诚不吝改过使臣持笔亡所忌)
(庶叛者革/心帝从之)去小人以除民患(如论裴延龄/奸蠹之类)惜名器以待
有功(如两论进献瓜/果人拟官之类)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正观可得
而复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 陛下圣明必
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
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本传云唐因文帝问赵/将李齐之䝨唐对曰齐)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向已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帅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李齐知其为)
(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魏相条晁
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夲传云相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
(务在奉行故事而巳数条汉㒷以来国家便宜行/事及䝨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
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
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
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
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写进呈愿 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
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
区之意取进止
   谢宣谕劄子
元祐八年五月二十四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劄子奏臣伏准今月二
十二日弟门下侍郎辙奉宣圣旨缘近来众人正相捃
拾令臣且顷省事者天慈深厚如训子孙委曲保全如
爱支体感恩之涕不觉自零伏念臣才短数奇(李广传/广数奇)
(言其命只/不耦合也)性疏少虑半生犯患垂老困谗非 二圣之
深知虽百死而何赎伏见东汉孔融才疏意广负气不
屈是以遭路粹之冤(孔融与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陷成其罪遂令丞相祭酒路粹枉)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状奏融去昔在北海招合徒众欲相不轨及处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
(下狱弃市事/见后汉夲传)西晋嵇康才多识寡好善闇人是以遇钟
会之祸(晋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木之下以自/资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辨故往造)
(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
(憾之及是坐吕安累系狱会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言康欲助母丘)
(俭反赖山涛不听宜因衅除之/帝既信会遂并遇害事见本传)当时为之扼腕千古为
之涕流臣本无二子之长而兼有昔人之短若非 陛
下至公而行之以恕至仁而照之以明察消长之往来
辨利害于疑似则臣巳下从二子游久矣(朱云传云呼/曰臣得从尨)
(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岂复有今日哉谨当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便须刻骨岂独书绅庶全蝼蚁之躯以报丘山之德
   朝辞赴定州状(公既有定州之命于朝辞日复/欲有所论列得旨免朝辞故上)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此/奏)
元祐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左朝奉郎新知定州苏轼状奏右臣闻天下治乱出
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至于小民皆能自通大乱之
极至于近臣不能自达易曰天地交泰其词曰上下交
而其志同又曰天地不交否其词曰上下不交而天下
无邦夫无邦者亡国之谓也上下不交则虽有朝廷君
臣而亡国之形巳具矣可不畏哉臣不敢复引衰世昏
主之事只如唐明皇中兴刑措之君也而天宝之末小
人在位下情不通则鲜于仲通以二十万人全军陷没
于泸南明皇不知驯致其事至安禄山反兵巳过河而
明皇犹以为忠臣(事见/上注)此无他下情不通耳目壅蔽则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其渐至于此也臣在经筵数论此事 陛下为政九年
除执政台諌外未尝与群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
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今者祥除之后听政之初当
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虽不肖蒙 陛下擢为河
北西路安抚使沿边重地此为首冠臣当悉心论奏
陛下亦当垂意听纳 祖宗之法边帅当上殿面辞而
陛下独以本任阙官迎接人众为词降旨拒臣不令上
殿此何义也臣若伺候上殿不过更留十日夲任阙官
自有转运使权摄无所阙事迎接人众不过更支十日
粮有何不可而使听政之初将帅不得一面天颜而去
有识之士皆谓 陛下厌闻人言意轻边事其兆见于
此矣臣备位讲读日侍帷幄前后五年可谓亲近方当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戍边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亦难矣易
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曰帝出乎震相见乎离
夫圣人作而万物睹今 陛下听政之初不行乘乾出
震见离之道废 祖宗临遣将帅故事而袭行垂帘不
得巳之政此朝廷有识所以惊疑而忧虑也臣不得上
殿于臣之私别无利害而于听政之始天下属目之际
所损圣德不小臣巳于今月二十七日出门非敢求登
对然臣始者本俟上殿欲少效愚忠今来不敢以不得
对之故便废此言惟 陛下察臣诚心少加采纳古之
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
之情毕陈于前不过数年自然知利害之直识邪正之
实然后应物而作故作无不成臣敢以小事譬之夫操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舟者常患不见水道之曲折而水滨之立观者常见之
何则操舟者身寄于动而立观者常静故也奕棋者胜
负之形虽国工有所不尽而袖手旁观者常见之何则
奕者有意于争而旁观者无心故也若人主常静而无
心天下其孰能欺之汉景帝即位之初首用晁错更易
法令黜削诸侯遂成之国之变景帝往来东宫间寒心
者数月终身不敢复言兵(张汤传博士狄山曰孝景时/吴楚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
(间天下寒心数月吴楚已破竟景帝不言兵天/下富实颜师古曰往来东宫谓咨谋于太后)武帝即
位未几遂欲用兵鞭挞四夷兵连祸结三十馀年然后
下哀痛诏封宰相为富民侯(事见/上注)臣以此知古者英睿
之君勇于立事未有不悔者也景帝之悔速故变而复
安武帝之悔迟故几至于乱虽迟速安危小异然比之
卷三十四 第 15a 页
常静无心终始不悔如孝文帝者不可同年而语矣今
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
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
利害之真邪正之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
无恨 陛下亦无悔上下同享太平之利则虽尽南山
之竹不足以纪圣功兼三宗之寿不足以报圣德由此
观之 陛下之有为惟忧太蚤不患稍迟亦巳明矣臣
又闻为政如用药方今天下虽未大治实无大病古人
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前汉艺文志云经方者夲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以通用)
(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虽未能尽除小
疾然贤于误服恶药觊万一之利而得不救之祸者远
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 陛下轻有改变故辄进
卷三十四 第 15b 页
此说敢望 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
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臣不胜忘
身忧国之心冒死进言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三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