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原跋十七首 第 1a 页 WYG1167-0402a.png
原跋十七首
戴氏一经有成篇见之荀卿子与夫贾谊新书者至今
并行人莫之辩六籍尚尔况近世儒先纂述重见叠出
名氏差舛无怪也敷总角于侍旁闻省斋名盖老人庚
子上春甲辰太学皆与之解后行都相得驩甚归而备
言之嘉定已已春敷分教古沔而老人犹需次干越簿
得迎侍而来适省斋令子为小倅一见叙世契求其遗
编读之至骈四俪六遽惊叹以尝载之周益公表启中
原跋十七首 第 1b 页 WYG1167-0402b.png
质诸小倅且称其先君子昔侍亲官沅陵随兄仕澬阳
以笺翰供子弟职既登第尉巴陵形之尺牍履历可见
逮寺簿刘公守衡阳诿以图志手泽具存方其时益公
已登政府岂容远涉熊湘俯从朱墨事也此焉可诬窃
惟益公亦尝名斋以省岂书市之不审耶抑故托之以
售其书耶又岂料刋之家塾而不可紊如是乎即所闻
而识之契家侄迪功郎汉阳军军学教授潜敷敬书
淳熙辛丑春余待试南宫始识廖天民于临安客舍后
原跋十七首 第 2a 页 WYG1167-0402c.png
五年余为巴陵簿天民实领尉曹簿与尉官相近寅夕
相与商确职事之馀觞咏追随之乐殆月无虚旬也久
之天民以侍养弃其官余尝三致书道挽留之意天民
勇于归余怅然自失后二年天民有子登进士第与舍
弟应龙为同年生亦尝寓书交相贺也后二年余外移
衡阳丞心独喜自念他日造官下天民傥犹里居当追
讲旧游也辛亥之秋余就薄宦期拿舟至蒸江则天民
之亡既除丧矣访旧惊呼之念实切于余心犹幸其子
原跋十七首 第 2b 页 WYG1167-0402d.png
之贤崇笃世契交情久弥厚也天民自少力学五举而
后收科于书无所不通而尤䆳于义理之奥于文无所
不工而尤长于吟咏之适今所谓省斋文集者盖天民
既殁之后其子所裒次者如此若其平生弃藁散漫不
存者又不知其几也余与天民厚不待诵其书而已熟
其为人未识天民者傥开是编亦可以想象其风采矣
甲寅孟春因假其集至官舍庄诵数过敬书此以归之
是月晦临江郭应祥书
原跋十七首 第 3a 页 WYG1167-0403a.png
天民廖氏为衡士之望蚤岁以文称谓功名可期许比
收一第已恨其晚官不满能竟抱志以没噫积者多施
者不遐自古文人志士局于命而不获骋者类如此余
于天民盖重叹也余初未识天民往岁均父弟官潭之
益阳天民伯氏实同僚友相得驩甚别去音驿数相闻
也余家临川当湖广冲道天民伯仲间岁游上都以余
弟之素也约赍寄径必过吾庐因得满慰畴昔及是羁
官于衡天民已隔世访旧悼亡不可为怀乃今于其子
原跋十七首 第 3b 页 WYG1167-0403b.png
益仲得遗文而读之又为之䀌然以悲益仲以文字发
身能世其科方发轫乎荣涂朝天津暮西极盖未易量
也所谓不在其身必在其子孙乎敬书数语疥于卷末
庆元初祀立夏临川孙次康书
省斋先生学粹文丽名声振荆楚南金顷尝邂逅仝赴
南宫固亲炙其一二矣今又与贤嗣益仲同官酉阳一
日出示省斋文集十卷敛祍敬诵如游荆山而获珠璧
烂然心目其所得岂易量耶然高文大册世儒或能之
原跋十七首 第 4a 页 WYG1167-0403c.png
至于拟对廷策忠概梗梗条画数劄惟恐为斯人蠹其
尊主爱人之心视古亡愧使天假之年展尽底蕴则陆
宣公数十百篇仁义之炳炳者又何逊益仲示教之时
南金将行矣惜不及传录异时板行四方市以为矜式
当不在众人后庆元四年七月朔酉阳冷官丁南金谨

尝闻晋人孙绰天台赋成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
当作金石声范每诵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以是观
原跋十七首 第 4b 页 WYG1167-0403d.png
之则昔贤传咏之际其文识趣向皆自标致何其俊迈
不群也此来乘障辰阳方瘁朱墨于垂满之日适秋卿
出示其先正所作省斋文集用是肃容亟乘公暇敬味
辞藻睹奥弘义甚若列锦绣陈珠玑于燕几之上粲然
悦目使人顾接为之不暇及惜乎宽闲之意已切徒慕
三馀不能久于篇籍之囿秪益叹美而已庆元四年岁
次戊午仲秋二十有八日荆溪慕容縡书
余假守辰溪自京口溯江西上至鄂渚由岳阳过武陵
原跋十七首 第 5a 页 WYG1167-0404a.png
所见士大夫往往道秋官廖益仲之贤洎抵郡有青衫
槐简气和而貌粹表于稠人中虽未接词望而知其为
益仲矣他日获观其文考其行事皆杰出流辈余心敬
焉因间携示先府君省斋文集学问该博议论醇正可
以想见其为人读之耸然生敬然后知益仲之贤盖家
傅有自云庆元五年七月朔敷阳王万全书于郡斋
廖氏之先有尝再通守于辰者考之名记亦既三十有三
载予适踵其官闻之故老烂漫称贤凡所为政今犹可
原跋十七首 第 5b 页 WYG1167-0404b.png
纪此心为之起敬今春益仲来主理院乃其亲孙妙龄
掇世科遭家多难岁一纪始得仕才随事见卓卓有立
不肯效世俗软媚态篇翰奇作直绪馀耳同僚于兹忽
忽数月暇日因出示先公省斋文集庄诵连朝仅能终
卷其文章盖自成一家至于议论闳深著明尤切世务
为亲辞位虽弗克究见于用而立言垂训亦足以贻厥
后人益仲其然岂无所自耶呜呼通守发而为政省斋
敛而为书传之益仲其源一出于学诚所谓世济其美
原跋十七首 第 6a 页 WYG1167-0404c.png
今而后知廖氏之传未泯也喜而为之书庆元五年季
秋上浣昭武叶谦之书于吏隐官舍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骜兄则以伛迨亲则已矣父子之
爱隆也万金之家一旦恶息昵稚隳其赀于岁月之间
或曰数也而君子则病其祝子之不类也遗经遗金数
苟不幸不失为贫而贤苟幸而兴其用也滋远矣君子
之学也饫于所闻而发挥于文章诗歌之欢怨论议之
明䆳择配联异而四六之陈事达意而笺论之识人之
原跋十七首 第 6b 页 WYG1167-0404d.png
美而铭之道鬼神梵箓之情而疏之裒言类法以详古
人之业志时明谊以记有造之绪文之体至多也葩芬
锦烂日炫云移制幅以为程融性以尽神味他人之文
犹为鼓荡激切矧其先人之手泽耶廖益仲合其先君
子之文为十卷衡之高湘之清蓄泄有所自盖五十而
始仕仕数月亲疾而归益仲决科之日尚无恙刘公清
之尝荐之公朝所荐三人逸民招而仕耆英起而仕独
沉弗耀命也嗟夫为人子者思亲之心欲系于无穷今
原跋十七首 第 7a 页 WYG1167-0405a.png
雄编大帙传其亲之所言文于世为人檠范远追韩柳
之声近配苏黄晁张之迹昔沉弗耀而垂日月于无穷
益仲之念亦庶几乎有所托矣君子读其文而有感于
此父子之道有助于斯世是关教化之盛衰故表而出
之庆元戊子十有一月既望丰城孟程跋
省斋之兄顷尉益阳洵实为簿同时因知省斋今其子
谦益仲为辰理官洵适丞郡亦相先后至考厅壁记则
其先二大夫又尝官于前洵幸甚于其家数托雅契不
原跋十七首 第 7b 页 WYG1167-0405b.png
薄所识所知非以行著即以文鸣廖氏世多才子矣而
及其既没皆不得位显要以大其所施人材陆沉州县
可胜计哉读省斋遗文重为掩卷三叹因勉其子曰文
行亢宗其在益仲嘉泰命元中和节临川孙洵书
文者行之宾观其文知其为人贤不肖于此有稽焉盖
弸诸中而彪诸外灿然有不可掩者是文也仆晚生不
及拜省斋于床下随亲官辰阳与其子益仲游间出遗
文一编以示仆仆捧帙而问曰是固淳熙间部使者以
原跋十七首 第 8a 页 WYG1167-0405c.png
卓行荐者耶其辞以为先生第奉常初官为主书吏太
夫人垂白在堂恋恋乡土先生承颜顺志奉板舆欣然
以归不复以仕进为念噫斯人也其文章从可知矣开
卷跽读果如仆言文中子有云君子哉思王也其文典
以雅仆于先生亦云峕嘉泰初元二月望日九江王遇
谨跋
迈尝曰以仕宦世其家易以文章世其家难貂蝉七叶
盈床象笏此世禄之尤盛者而天下未尝无其人至于
原跋十七首 第 8b 页 WYG1167-0405d.png
诗书事业克守其绪使先人之遗风不坠于数十百年
之后者盖绝无而仅有也嗟夫彼何为乎易此何为乎
难耶毋亦利禄者众人之所乐趋而文章者世胄之所
不暇为乎省斋先生以诗文知名湖南而其子益仲复
能辛苦卓立以承其志益仲与迈游久矣常时一觞一
咏见其纯深典雅宛然省斋之遗绪可谓能以文章世
其家者而今而后吾知省斋之名益不泯矣故喜书之
王迈浩翁跋
原跋十七首 第 9a 页 WYG1167-0406a.png
始予识省斋之兄长民于长沙城中既又识省斋之子
益仲于长沙学中虽未识省斋而奏名礼部实与之联
名后三年遂与益仲同受敕于集英殿下今省斋亡矣
卒不及识矣读其遗文其孝友静退尚可以想见其彷
佛云耳益仲方以文章政事大其家昌其身以显其父
祖此书将传之千百年则省斋岂终亡乎哉环涧王容

伏读省斋秋夜读书示儿诗有曰立身正要先忠孝力
原跋十七首 第 9b 页 WYG1167-0406b.png
学尤须造本原又曰要将礼义扶门户长把诗书训子
孙则知公于忠孝礼义得躬行之实而又发为文章皆
本原于诗书身虽不用世子能克家宜也韩集符读书
城南一篇切切然公与相之喻以潭潭府居为夸学者
于此当知所择矣巨野李訦谨题于湖北漕治宣风堂
余尝谓意到成诗理到成文省斋廖君之诗之文乃所
谓意理到而成者非无用之空言也前年冬假守于兹
讲闻廖君文行之高为前太守刘子澄所知荐之于朝
原跋十七首 第 10a 页 WYG1167-0406c.png
而人已亡有年矣一日其令子谦益仲出示文集一编
退食之暇玩味之馀如见其人天不假之年不见之用
惜哉邵武黄瀚书于蒸湘郡斋
同年兄廖益仲以其先公省斋先生文集辱贶伯瑛为
之三复三叹曰此之谓不朽先生之谓也国人皆曰幸
哉有子舍益仲吾谁与归三衢蒋伯瑛敬题
昔司马谈之文迁实发之班彪之文固实发之二公光
燄照映千古以其有子也益仲笃学有大志其文窥班
原跋十七首 第 10b 页 WYG1167-0406d.png
马之门于是省斋可以不朽矣益仲与仆为同僚知之
审故期之远永嘉陈元粹敬题
衡湘间士之服膺儒业者世率为拙学然见于行事往
往能行其所知异乎浮华博习之徒行不顾言廖君天
民其尤章章杰出者君覃思研精于六艺百家之书不
苟务辨博期可行于当世位未通显嘉猷无自而告惠
泽弗加于民平生志气姑寓之于铿锵之文当知君之
所长不独工于文辞而已子谦裒君遗藁类为成书人
原跋十七首 第 11a 页 WYG1167-0407a.png
谓继世以取科第为能亢宗予以为若是者世多有之
若夫标白其先之文发扬其素志俾表表于时传诸不
朽则可谓廖氏有子矣淮与君同志以道义交年长于
淮常以兄事焉见君之文为之永叹谨以是书其后友
弟王淮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