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四十七 欧阳文忠公集四十七
  书八首
   荅陜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
脩顿首再拜启急脚(一作/步)至得七月十九日华州所
发书伏审即日尊体动止万福(一有卑情不任/欣慰之至八字)戎狄
侵边自古常事边吏无状至烦大贤伏惟执事忠义
之节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识面者退誇于人以
为荣耀至于游谈布衣之贱往往窃托门下之名矧
今以大谋小以顺取逆济以明哲之才有必成功之
势则士之好功名者于此为时孰不愿出所长少助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万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况闻狂虏猖蹶屡有斥指
之词加之轻侮购募之辱至于执戮将吏杀害边民
凡此数事在于脩辈尤为愤耻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不幸脩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俗见许此岂
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若夫参决军谋经画财利料
敌制胜在于幕府苟不乏人则军书奏记(一有之二/拙三字)
一末事耳有不待脩而堪者矣由此始敢以亲为辞
况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脩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
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
当作亦不为作此师鲁所见今废巳久惧无好辞以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辱嘉命此一端也(一本此下云某虽儒生不知兵事/窃惟兵法有勇有怯必较彼我之)
(利否事之如何要在成功不限迟速某近至京师屡/于诸公间略闻绪言攻守之计此实当时之宜非深)
(思远见者孰能至此/愿不为浮议所移)伏见自至关西辟士甚众古人
所与成事者必有国士共之非惟在上者以知人为
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欲其尽死必深相
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今奇怪豪俊之士往往蒙见
收择顾用之如何尔(一有此在明/哲岂须献言)然尚(一作/但)虑山林
草莽有挺特知义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于门下也
宜少(一作/亦宜)思焉若脩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
敢效庸人苟且乐安佚也(一本此下云伏蒙示书夏/公又以见举某孤贱素未)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尝登其门非执事过见褒称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更无可往之理惟)幸察(一有/焉字)
   荅李诩第一书
脩白人至辱书及性诠三篇曰以质其果是(一有/非字)
自信笃者无所待于人有质于人者自疑者也今吾
子自谓夫子与孟荀杨韩复生不能夺吾言其可谓
自信不疑者矣而返以质于脩使脩有过于夫子者
乃可为(一作/与)吾子辩况脩未及孟荀杨韩之一二也
脩非知道者好学而未至者也世无师久矣尚赖朋
友切磋之益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固
常乐与学者论议往来非敢以益于人盖求益于人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者也况如吾子之文章论议岂易得哉固乐为(一作/与)
吾子辩也苟尚有所疑敢不尽其所学以告既吾子
之自信如是虽夫子不能夺使脩何所说焉人还索
书未知所荅惭惕惭惕脩再拜
   荅李诩第二书
脩白前辱示书及性诠三篇见吾子好学善辩而文
能尽其意之详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故
思与吾子卒其说脩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
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易六十
四卦不言性其言者动静得失吉凶之常理也春秋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性其言者善恶是非之实录也
诗三百五篇不言性其言者政教兴衰之美刺也书
五十九篇不言性其言者尧舜三代之治乱也礼乐
之书虽不完而杂出于诸儒之记然其大要治国脩
身之法也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
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
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予之所谓不言者非谓
绝而无言盖其言者鲜而又不主于性而言也论语
所载七十二子之问于孔子者问孝问忠问仁义问
礼乐问脩身问为政问朋友问鬼神者有矣未尝有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问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数千言其及于性者
一言而巳予故曰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罕言也
书曰习与性成语曰性相近习相远者戒人慎所习
而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明性无
常必有以率之也乐记亦曰感物而动性之欲者明
物之感人无不至也然终不言性果善果恶但戒人
慎所习与所感而勤其所以率之者尔予故曰因言
以及之而不究也脩少好学知学之难凡所谓六经
之所载七十二子之所问者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
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以予之汲汲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于此而不暇乎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
而不暇也又以知圣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
暇也今之学者于古圣贤所皇皇汲汲者学之行之
或未至其一二而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
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一作/文)此予之
所不暇也或有(一作/者)问曰性果不足学乎予曰性者
与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为君子者脩身治人而
巳性之善恶不必究也使性果善邪身不可以不脩
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恶邪身不可以不脩人不可
以不治不脩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书曰惟圣罔念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作狂是也能脩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书曰惟狂克
念作圣是也治道备人斯为善矣书曰黎民于变时
雍是也治道失人斯为恶矣书曰殷顽民又曰旧染
污俗是也故为君子者以脩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
以为言夫七十二子之不问六经之不主言或虽言
而不究岂略之哉盖有意也或又问曰然则三子言
性过欤曰不过也其不同何也曰始异而终同也使
孟子曰人性善矣遂怠而不教则是过也使荀子曰
人性恶矣遂弃而不教则是过也使杨子曰人性混
矣遂肆而不教则是过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诸侯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以行其道或著书累千万言以告于后世未尝不区
区以仁义礼乐为急盖其意以谓善者一日不教则
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混者驱
而率之则可使去恶而就善也其说与书之习与性
成语之性近习远中庸之有以率之乐记之慎物所
感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则殊察其用心则一故予
以为推(一无/此字)其言不过始异而终同也凡论三子者
以予言而一之则譊譊者可以息矣予之所说如此
吾子其择焉
   与荆南乐秀才书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脩颇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
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
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
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荅宜遂
绝而再辱书再而未荅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
也如脩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
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
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仆少从进士举于
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
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
为者由此也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
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
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
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
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
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
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
明效也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
姿不好而彊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巳足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
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
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
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
而巳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
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
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
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
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荅幸察
   荅吴充秀才书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脩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
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
尔非夫辞丰意雄霈然有不可禦之势何以至此然
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脩
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
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
取于脩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脩誉而
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六字一作惠/然而见及)
有所责(一作/求)(一无/此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
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
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
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
而巳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
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
(一作读春秋/者如无诗书)何其用功少而至(此字一/作自然)于至也圣人
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一有/于字)文不难而自至
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
云仲淹方勉焉以模(三字一作彊/区区力作)言语此(一无此字/有而宏博)
(不及孟荀之/雄者十字)道未足而彊(一作/勉)言者也后之惑者徒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巳(此句一作又/溺其悦也)故愈
(一无此/二字)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
轩序(一无此足下/以下一句)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一/作)
(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一作/下)入于渊泉无
不之也(一有何患/不至四字)先辈(一作/足下)之文浩乎霈然可谓善
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
至而不难也脩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
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脩之少进焉
幸甚幸甚脩白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具官脩谨斋沐拜书中丞执事脩前伏见举南京留
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
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
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
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
赦乃天子巳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曰当
罢脩独以为不然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传者
皆云介之所论谓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
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然又不知执事以介为是为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非也若随以为非是大不可也且主簿于台中非言
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
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用言事见罢真可
谓正直刚明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
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
矣脩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
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它日又问
复以进又不用它日又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
掷殿阶(一作/陛)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
归中书它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
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
是偶举之也(一作/邪)若知而举则下可遽止若偶举之
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巳若介虽忤上
而言是也当助以辩若其言非也犹宜曰所举者为
主簿尔非言事也待为主簿不任职则可罢请(一作/请罢)
以此辞焉可也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
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
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今备位之臣百
十邪者正者其糺举一信于台臣而执事始举介曰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
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它事何敢望天子之取信于
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
举动也况今斥介而它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
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它举乎如此
则必得愚闇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
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它取也今
世之官兼御史者例不与台事故敢布狂言窃献门
下伏惟幸察焉
   与曾巩论氏族书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一有/拜字)(一有曾君先/辈足下六字)贬所僻远不与人通辱遣专
人惠书甚勤岂胜愧也示及见托撰次碑文事脩于
人事多故不近文字久矣大惧不能称𫐠世德之万
一以满足下之意然近世士大夫于氏族(一作/族氏)尤不
明其迁徙世次多失其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
如足下所示云曾元之曾孙乐为汉都乡侯至四世
孙据遭王莽乱始去都乡而家豫章考于史记皆不
合盖曾元去汉近二百年自元至乐似非曾孙然亦
当仕汉初则据遭莽世失侯而徙盖又二百年疑亦
非四世以诸侯年表推之虽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终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前汉而国不绝者亦无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时侯才
四传者宣帝时分宗室赵顷王之子景封为都乡侯
则据之去国亦不在莽世而都乡巳先别封宗室矣
又乐据姓名皆不见于年表盖世次久远而难详如
此若曾氏出于鄫者盖其支庶自别有为曾氏者尔
非鄫子之后皆姓曾也盖今所谓鄫氏者是也杨允
恭据国史所书尝以西京作坊使为江浙发运制置
茶盐使乃至道之间耳今云洛苑使者虽且从所述
皆宜更加考正山州无文字寻究(一有不能/周悉四字)幸察
   荅宋咸书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脩顿首白州人(一作/吏)至蒙惠书及补注周易甚善世
无孔子久矣六经之旨失其传其有不可得而正者
自非孔子复出无以得其真也儒者之于学博矣而
又苦心劳神(一作/疲精)于残编朽简之中以求(一作/考)千岁
失传之缪茫乎前望巳远之圣人而不可见杳乎后
顾无穷之来者欲为未悟决难解之惑是真所谓劳
而少功者哉然而(一有/六字)经非一世之书也其传之缪
非一日之失也其所以刋正补缉亦非一人之能也
使学者各极其所见而明者择焉十取其一百取其
十虽未能复六经于无失而卓如日月之明然聚众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人之善以补缉之庶几不至于大缪可以俟圣人之
复生也然则学者之于经(一无/三字)其可巳乎足下于经
(一本二字/作之于学)勤矣(一有其于/经至矣字)凡其所失无所不欲正之
其刋正补缉者众则其所得亦巳多矣脩学(一作/性)
敏明而又无彊力以自济恐终不能少出所见以补
六经(一作/失传)之万一得足下所为故尤区区而不能忘
也属奉使出疆(一本二字/作行有日)匆匆不具(一本具字作/得尽所怀)
(一有以/时字)自爱庐陵欧阳脩再拜
居士集卷第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答陜西范龙图辞辟命书知义(此下/有/可用二字)
答李诩第二书而不究(此下一/有凡字)果善邪果恶邪(邪一/本作)
(而)人性混矣(混字上一有/善恶二字)勤而教之(勤一/作劝)
与荆南乐秀才书当之未暇答(之或作时一/无当之二字)宜绝(二/字)
(上一有/益字)切切(二字一/作勒)遗业(二字一/作道)浮薄(一作/浮巧)悦于(一/作)
(悦/于)为彼(二字上一/有盖字)受祸(一作/获罪)不易(一作/未易)誉者(一无/者字)
辈少年(一作今先/辈年少)方欲(一作/方将)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
两汉之士也(一作如其器焉直可/齐于两汉之士也)慎不可学(一作又/不宜学)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今可谓困(今字下一/有子字)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一作虽/有言安)
(能取信于/先辈哉)
答吴充秀才书何以(一作/孰能)先辈学精(先辈精学一/作矧也足下)
(一作/鲜矣)读易者(三字上一/有使字)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不为过也(也一/作矣)又不知执事(不/一)
(作/未)殿阶上(一作/陛下)终用二臣者(一无/者字)百十(一作/百千)幸察焉
(一作幸/赐察焉)
与曾巩论氏族书僻远(一作/僻绝)当仕(一作/当在)亦未有(一作/亦少)
(得)鄫氏(鄫一/作缯)茶盐使(此下一/有时字)
答宋咸书儒者之于学(一作学者/之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