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四十四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四十四 欧阳文忠公集四十四
  序六首(传一首附)
   思颍诗后序
皇祐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
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巳有终焉之
意也尔来俯仰二十年间(一无/此字)历事三朝窃位二府
宠荣巳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
颍之念未尝(一有一/日二字)少忘于心(一无此/二字)而意(一作/心)
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
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间旷之优其进
卷四十四 第 1b 页
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
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一有葺弊/庐以四字)决归休之计也乃
发旧藁得自南京以后诗十馀篇皆思颍之作以见
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不类勌飞之鸟然后知还
惟恐勒移之灵却回俗驾尔治平四年五月三日庐
陵欧阳脩序
   归田录序
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
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有闻而
诮余者曰何其迂哉子之所学者修仁义以为业诵
卷四十四 第 2a 页
六经以为言其自待者宜如何而幸蒙人主之知备
位朝廷与闻国论者盖八年于兹矣既不能因时奋
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
以徇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当
其惊风骇浪卒然起于不测之渊而蛟鳄鼋鼍之怪
方骈首而闯伺乃措身其间以蹈必死之祸赖天子
仁圣恻然哀怜脱于垂涎之口而活之以赐其馀生
之命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盖方其壮也犹
无所为今既老且病矣是终负人主之恩而徒久费
大农之钱为太仓之鼠也为子计者谓宜乞身于朝
卷四十四 第 2b 页
远引疾去以深戒前日之祸(十一字一作/退避荣宠)而优游田
亩尽其天年犹足窃知止之贤名而乃裴回俯仰久
之不决此而不思尚何归田之录乎余起而谢曰凡
子之责我者皆是也吾其归哉子姑待治平四年九
月乙未欧阳脩序
   仲氏文集序
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所谓命其果可知乎贵贱穷亨
用舍进退得失成败其有幸有不幸或当然而不然
而皆不知其所以然者则推之于天曰有命夫君子
所谓知命者知此而已盖小人知在我故常无所不
卷四十四 第 3a 页
为君子知有命故能无所屈凡士之有材而不用于
世有善而不知于人至于老死困穷而不悔者皆推
之有命而不求苟合者也余读仲君之文而想见其
人也君讳讷字朴翁其气刚其学古其材敏其为文
抑扬感激劲正豪迈似其为人少举进士官至尚书
屯田员外郎而止君生于有宋百年全盛之际儒学
文章之士得用之时宜其驰骋上下发挥其所畜振
耀于当世而独韬藏抑郁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
屈以合世故世亦莫之知也岂非知命之君子欤余
谓君非徒知命而不苟屈亦自负其所有者谓虽抑
卷四十四 第 3b 页
于一时必将伸于后世而不可掩也君之既殁富春
孙莘老状其行以告于史临川王介甫铭之石以藏
诸幽而余又序其集以行于世然则君之不苟屈于
一时而有待于后世者其不在吾三人者邪噫余虽
老且病而言不文其可不勉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
知亳州庐陵欧阳脩序
   续思颍诗序
皇祐二年余方留守南都已约梅圣俞买田于颍上
其诗曰优游琴酒逐渔钓上下林壑相攀跻及身彊
健始为乐莫待衰病须扶携此盖余之本志也时年
卷四十四 第 4a 页
四十有四其后丁家艰服除还朝遂入翰林为学士
忽忽七八年间归颍之志虽未遑也然未尝一日少
忘焉故其诗曰乞身当及彊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盖叹前言之未践也时年五十有二自是误被选擢
功尘二府遂历三朝盖自嘉祐治平之间国家多事
固非臣子敢自言其私时也而非才窃位谤咎巳盈
赖天子仁圣聪明辨察诬罔始终保全其出处俯仰
十有二年今其年六十有四盖自有蹉跎之叹又复
一纪矣中间在亳幸遇朝廷无事中外晏然而身又
不当责任以谓臣子可退无嫌之时遂敢以其私言
卷四十四 第 4b 页
天子恻然闵其年犹未也谓尚可以勉故奏封十上
而六被诏谕未赐允俞今者蒙上哀怜察其实病且
衰矣既不责其避事又曲从其便私免并得蔡俾以
偷安此君父廓大度之宽仁遂万物之所欲覆载含
容养育之恩也而复蔡颍连疆因得以为归老之渐
冀少偿其夙愿兹又莫大之幸焉初陆子履以余自
南都至在中书所作十有三篇为思颍诗以刻于石
今又得在亳及青十有七篇以附之盖自南都至在
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亳及青三年而得十
有七篇以见余之年益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渐短其
卷四十四 第 5a 页
心渐迫故其言愈多也庶几览者知余有志于彊健
之时而未偿于衰老之后幸不讥其践言之晚也熙
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序
   江邻几文集序
余窃不自揆少习为铭章因得论次当世贤士大夫
功行自明道景祐以来名卿钜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至于朋友故旧平居握手言笑意气伟然可谓一时
之盛而方从其游遽哭其死遂铭其藏者是可叹也
盖自尹师鲁之亡逮今二十五年之间相继而殁为
之铭者至二十人又有余不及铭与虽铭而非交且
卷四十四 第 5b 页
旧者皆不与焉呜呼何其多也不独善人君子难得
易失而交游零落如此反顾身世死生盛衰之际又
可悲夫而其间又有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阨流
离以死与夫仕宦连蹇志不获伸而殁独其文章尚
见于世者则又可哀也欤然则虽其残篇断藁犹为
可惜况其可以垂世而行远也故余于圣俞子美之
殁既已铭其圹又类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
殷勤者以此也陈留江君邻几常与圣俞子美游而
又与圣俞同时以卒余既志而铭之后十有五年来
守淮西又于其家得其文集而序之邻几毅然仁厚
卷四十四 第 6a 页
君子也虽知名于时仕宦久而不进晚而朝廷方将
用之未及而卒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而论议
多所发明诗尤清淡闲肆可喜然其文巳自行于世
矣固不待余言以为轻重而余特区区于是者盖发
于有感而云然熙宁四年三月日六一居士序
   薛简肃公文集序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
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
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
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
卷四十四 第 6b 页
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
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
见于文章彼四人者犹不能于(一无/此字)两得况其下者
乎惟简肃公在真宗时以材能为名臣仁宗母后时
以刚毅正直为贤辅其决大事定大议嘉谋谠论著
在国史而遗风馀烈至今称于士大夫公绛州正平
人也自少以文行推于乡里既举进士献其文百轴
于有司由是名动京师其平生所为文至八百馀篇
何其盛哉可谓兼于两得也公之事业显矣其于文
章气质纯深而劲正盖发于其志故如其为人公有
卷四十四 第 7a 页
子直孺早卒无后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为后公之
文既多而往往流散于人间公期能力收拾盖自公
薨后三十年始克类次而集之为四十卷公期可谓
能世其家者也呜呼公为有后矣熙宁四年五月日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
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
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
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卷四十四 第 7b 页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一作/老翁)
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
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
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
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
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
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
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
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
卷四十四 第 8a 页
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
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一/作)
(方)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
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
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
巳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
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巳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
吾素慕之(二字一/作志)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
卷四十四 第 8b 页
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彊
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
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居士集卷第四十四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归田录序怨嫉(一作/怨恨)无所(一作/无可)
六一居士传曰吾家(三字上一/有对字)所诮(一作/所谓)聊以(一作/所以)
无称(一作/无补)
卷四十四 第 9a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