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四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四十三
序七首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脩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
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生于高门世
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
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
虽君子犹或难之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
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书曰不自
满假又曰汝惟不矜不伐(一有/夫字)以舜禹之明(一有/且字)犹
序七首
送秘书丞宋君归太学序
陋巷之士甘藜藿而脩仁义毁誉不干其守饥寒不
累其心此众人以为难而君子以为易生于高门世
袭轩冕而躬布衣韦带之行其骄荣佚欲之乐生长
于其间而不溺其习日见于其外而不动乎其中此
虽君子犹或难之学行足以立身而进不止材能足
以高人而志愈下此虽圣人亦以为难也书曰不自
满假又曰汝惟不矜不伐(一有/夫字)以舜禹之明(一有/且字)犹
卷四十三 第 1b 页
以是为相戒惧况其下者哉此诚可谓难也巳广平
宋君宣献公之子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
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君少自立
不以门地骄于人既长学问好古为(一无/此字)文章天下
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慊然常若不足于已
者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
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
出其(一作/于)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
之而后至也学(一作/进)而不止高而愈下予自其幼见
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
宋君宣献公之子公以文章为当世宗师显于朝廷
登于辅弼清德著于一时令名垂于后世君少自立
不以门地骄于人既长学问好古为(一无/此字)文章天下
贤士大夫皆称慕其为人而君慊然常若不足于已
者守官太学甘寂寞以自处日与寒士往来而从先
生国子讲论道德以求其益夫生而不溺其习此盖
出其(一作/于)天性其见焉而不动于中者由性之明学
之而后至也学(一作/进)而不止高而愈下予自其幼见
其长行而不倦久而愈笃可知其将无所不至焉也
卷四十三 第 2a 页
孟子所谓孰能禦之者欤予陋巷之士也遭时奋身
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
其夺也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
之所难者为难能也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
久处而不厌也留之数日而去于其去也不能忘言
遂为之序庐陵欧阳脩述
送徐无党南归序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
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巳而众人之中有圣
窃位于朝守其贫贱之节其临利害祸福之际常恐
其夺也以予行君子之所易者犹若是知君行圣贤
之所难者为难能也岁之三月来自京师拜其舅氏
予得延之南斋听其论议而慕其为人虽与之终身
久处而不厌也留之数日而去于其去也不能忘言
遂为之序庐陵欧阳脩述
送徐无党南归序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
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巳而众人之中有圣
卷四十三 第 2b 页
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
者虽死而不朽逾(一作/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
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
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
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
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
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
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
巷曲肱饥卧而巳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
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一作/以)及而后
者虽死而不朽逾(一作/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
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
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
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
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
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
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
巷曲肱饥卧而巳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
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一作/以)及而后
卷四十三 第 3a 页
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
待施于事况于(一作/其)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
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馀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
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
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
心与力之劳(一作/勤)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
以死者虽有迟有速(一作其迟/速虽异)而(一作/然)卒与三者同
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
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一无/此字)
待施于事况于(一作/其)言乎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
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
百馀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
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
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
心与力之劳(一作/勤)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
以死者虽有迟有速(一作其迟/速虽异)而(一作/然)卒与三者同
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
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一无/此字)
卷四十三 第 3b 页
者皆可悲也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
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一/有)
(而/字)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
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
亦因以自警焉
廖氏文集序
自孔子殁而(一无/此字)周(一有/益字)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
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
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
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
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一/有)
(而/字)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
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
亦因以自警焉
廖氏文集序
自孔子殁而(一无/此字)周(一有/益字)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
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
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
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
卷四十三 第 4a 页
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
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
欲夺众人之所信(一作/好)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余以
谓自孔子没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脩者为是
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脩同其说也又二
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
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
胜而(二字一/作以)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一有/也字)其将与
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一作/载)于其
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
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
欲夺众人之所信(一作/好)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余以
谓自孔子没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脩者为是
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脩同其说也又二
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
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
胜而(二字一/作以)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一有/也字)其将与
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一作/载)于其
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
卷四十三 第 4b 页
于今世也(一作今/之世矣)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
其兄称之遗文百馀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
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
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一有/矣字)始余之待于后
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称者未尝闻余言盖
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
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一作/载)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
知名于湖南而称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
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
呜呼知(一有/有字)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一有/有字)所畜者必
其兄称之遗文百馀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
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
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一有/矣字)始余之待于后
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称者未尝闻余言盖
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
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一作/载)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
知名于湖南而称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
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
呜呼知(一有/有字)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一有/有字)所畜者必
卷四十三 第 5a 页
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嘉与称不
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
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脩
序
外制集序(一作庆/历制草)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
锐意天下事始用諌官御史疏追还夏竦制书既而
召韩琦范仲淹于陜西又除富弼枢密副使弼仲淹
琦皆惶恐顿首辞让至五六不巳手诏趣琦等就道
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对以辞不得见遣中贵人趣送
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
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脩
序
外制集序(一作庆/历制草)
庆历三年春丞相吕夷简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
锐意天下事始用諌官御史疏追还夏竦制书既而
召韩琦范仲淹于陜西又除富弼枢密副使弼仲淹
琦皆惶恐顿首辞让至五六不巳手诏趣琦等就道
甚急而弼方且入求对以辞不得见遣中贵人趣送
卷四十三 第 5b 页
閤门使即受命呜呼观琦等之所以让上之所以用
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一作/逢)万世一遇而君臣之际
何其盛也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
人亦与其选夏四月召自滑台入諌院冬十二月拜
右正言知制诰是时夏人虽数请命而西师尚未解
严京东累岁盗贼最后王伦暴起沂州转劫江淮之
间而张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邓以惊京西州县之吏
多不称职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劝农桑兴学校破
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
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进贤能患百职之不
琦等者可谓圣贤相遭(一作/逢)万世一遇而君臣之际
何其盛也于是时天下之士孰不愿为材邪顾予何
人亦与其选夏四月召自滑台入諌院冬十二月拜
右正言知制诰是时夏人虽数请命而西师尚未解
严京东累岁盗贼最后王伦暴起沂州转劫江淮之
间而张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邓以惊京西州县之吏
多不称职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劝农桑兴学校破
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其蠹吏知磨
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进贤能患百职之不
卷四十三 第 6a 页
修而申行赏罚之信盖欲修法度矣予时虽掌诰命
犹在諌职常得奏事殿中从容尽闻天子所以更张
庶事忧闵元元而劳心求治之意退得载于制书以
讽晓训敕在位者然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
注又修编敕日与同舍论议治文书所省不一而除
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巳迫丞相出故不得专一思虑
工文字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
文嗟夫学者文章见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
又遭人主致治之盛若脩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
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明
犹在諌职常得奏事殿中从容尽闻天子所以更张
庶事忧闵元元而劳心求治之意退得载于制书以
讽晓训敕在位者然予方与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
注又修编敕日与同舍论议治文书所省不一而除
目所下率不一二时巳迫丞相出故不得专一思虑
工文字以尽导天子难谕之意而复诰命于三代之
文嗟夫学者文章见用于世鲜矣况得施于朝廷而
又遭人主致治之盛若脩之鄙使竭其材犹恐不称
而况不能专一其职此予所以常遗恨于斯文也明
卷四十三 第 6b 页
年秋予出为河北转运使又明年春权知成德军事
事少间发向所作制草而阅之虽不能尽载明天子
之意于其所述百(一作/而)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盖王
者之训在焉岂以予文之鄙而废也于是录之为三
卷予自直阁下儤直八十始满不数日奉使河东还
即以来河北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馀篇云三月二
十一日序
礼部唱和诗序
嘉祐二年春予幸得从五人者于尚书礼部考天下
所贡士凡六千五百人盖绝不通人者五十日乃于
事少间发向所作制草而阅之虽不能尽载明天子
之意于其所述百(一作/而)得一二足以章示后世盖王
者之训在焉岂以予文之鄙而废也于是录之为三
卷予自直阁下儤直八十始满不数日奉使河东还
即以来河北故其所作才一百五十馀篇云三月二
十一日序
礼部唱和诗序
嘉祐二年春予幸得从五人者于尚书礼部考天下
所贡士凡六千五百人盖绝不通人者五十日乃于
卷四十三 第 7a 页
其间时相与作为古律长短歌诗杂言庶几所谓群
居燕处言谈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
故其为言易而近择而不精然绸缪反复若断若续
而时发于奇怪杂以诙嘲笑谑及其至也往往亦造
于精微夫君子之博取于人者虽滑稽鄙俚犹或不
遗而况于诗乎古者诗三百篇其言无所不有惟其
肆而不放乐而不流以卒归乎正此所以为贵也于
是次而录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传于六家呜呼吾
六人者志气可谓盛矣然壮者有时而衰衰者有时
而老其出处离合参差不齐则是诗也足以追惟平
居燕处言谈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
故其为言易而近择而不精然绸缪反复若断若续
而时发于奇怪杂以诙嘲笑谑及其至也往往亦造
于精微夫君子之博取于人者虽滑稽鄙俚犹或不
遗而况于诗乎古者诗三百篇其言无所不有惟其
肆而不放乐而不流以卒归乎正此所以为贵也于
是次而录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传于六家呜呼吾
六人者志气可谓盛矣然壮者有时而衰衰者有时
而老其出处离合参差不齐则是诗也足以追惟平
卷四十三 第 7b 页
昔握手以为笑乐至于慨然掩卷而流涕嘘嚱者亦
将有之虽然岂徒如此而止也览者其必有取焉庐
陵欧阳脩序
内制集序
昔钱思公尝以谓朝廷之官虽宰相之重皆可杂以
他才处之惟翰林学士非文章不可思公自言为此
语颇取怒(一作/怨)于达官然亦自负以为至论今学士
所作文书多矣至于青词斋文必用老子浮图之说
祈禳秘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诏(一作/诰)取
便于宣读常拘以世俗所谓四六之文其类多如此
将有之虽然岂徒如此而止也览者其必有取焉庐
陵欧阳脩序
内制集序
昔钱思公尝以谓朝廷之官虽宰相之重皆可杂以
他才处之惟翰林学士非文章不可思公自言为此
语颇取怒(一作/怨)于达官然亦自负以为至论今学士
所作文书多矣至于青词斋文必用老子浮图之说
祈禳秘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诏(一作/诰)取
便于宣读常拘以世俗所谓四六之文其类多如此
卷四十三 第 8a 页
然则果可谓之文章者欤予在翰林六年中间进拜
二三大臣皆适不当直而天下无事四夷和好兵革
不用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号令训戒约束自非因
事无以发明矧予中年早衰意思零落以非工之作
又无所遇以发焉其屑屑应用拘牵常格卑弱不振
宜可羞也然今文士尤以翰林为荣选予既罢职院
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馀篇因不忍弃况其
上自朝廷内及宫禁下暨蛮夷海外事无不载而时
政记日历与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记未必不有
取于斯焉呜呼予且老矣方买田淮颍之间若夫凉
二三大臣皆适不当直而天下无事四夷和好兵革
不用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号令训戒约束自非因
事无以发明矧予中年早衰意思零落以非工之作
又无所遇以发焉其屑屑应用拘牵常格卑弱不振
宜可羞也然今文士尤以翰林为荣选予既罢职院
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馀篇因不忍弃况其
上自朝廷内及宫禁下暨蛮夷海外事无不载而时
政记日历与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记未必不有
取于斯焉呜呼予且老矣方买田淮颍之间若夫凉
卷四十三 第 8b 页
竹簟之暑风曝茅檐之冬日睡馀支枕念昔平生仕
宦出处顾瞻玉堂如在天上因览遗藁见其所载职
官名氏以较其人盛衰先后孰在孰亡足以知荣宠
为虚名而资笑谈(一作/谈笑)之一噱也亦因以誇于田夫
野老而已嘉祐六年秋八月二日庐陵欧阳脩序
帝王世次图序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谓显人矣而后世犹
失其传者岂非以其远也哉是故君子之学不穷远
以为能而阙其不知慎所传以惑世也方孔子时周
衰学废先王之道不明而异端之说并起孔子患之
宦出处顾瞻玉堂如在天上因览遗藁见其所载职
官名氏以较其人盛衰先后孰在孰亡足以知荣宠
为虚名而资笑谈(一作/谈笑)之一噱也亦因以誇于田夫
野老而已嘉祐六年秋八月二日庐陵欧阳脩序
帝王世次图序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谓显人矣而后世犹
失其传者岂非以其远也哉是故君子之学不穷远
以为能而阙其不知慎所传以惑世也方孔子时周
衰学废先王之道不明而异端之说并起孔子患之
卷四十三 第 9a 页
乃修正诗书史记以止纷乱之说而欲其传之信也
故略其远而详其近于书断自唐虞以来著其大事
可以为世法者而巳至于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
尝道者以其世远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没异端之
说复兴周室亦益衰乱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先王之
道中绝汉兴久之诗书稍出而不完当王道中绝之
际奇书异说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托于孔
子之徒以取信于时学者既不备见诗书之详而习
传盛行之异说世无圣人以为质而不自知其取舍
真伪至有博学好奇之士务多闻以为胜者于是尽
故略其远而详其近于书断自唐虞以来著其大事
可以为世法者而巳至于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
尝道者以其世远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没异端之
说复兴周室亦益衰乱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先王之
道中绝汉兴久之诗书稍出而不完当王道中绝之
际奇书异说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托于孔
子之徒以取信于时学者既不备见诗书之详而习
传盛行之异说世无圣人以为质而不自知其取舍
真伪至有博学好奇之士务多闻以为胜者于是尽
卷四十三 第 9b 页
集诸说而论次初无所择而惟恐遗之也如司马迁
之史记是矣以孔子之学上述前世止于尧舜著其
大略而不道其前迁远出孔子之后而乃上述黄帝
以来又详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务胜宜其失之多
也迁所作本纪出于大戴礼世本诸书今依其说图
而考之尧舜夏商周皆同出于黄帝尧之崩也下传
其四世孙舜舜之崩也复上传其四世祖禹而舜禹
皆寿百岁稷契于高辛为子乃同父异母之兄弟今
以其世次而下之汤与王季同世汤下传十六世而
为纣王季下传一世而为文王二世而为武王是文
之史记是矣以孔子之学上述前世止于尧舜著其
大略而不道其前迁远出孔子之后而乃上述黄帝
以来又详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务胜宜其失之多
也迁所作本纪出于大戴礼世本诸书今依其说图
而考之尧舜夏商周皆同出于黄帝尧之崩也下传
其四世孙舜舜之崩也复上传其四世祖禹而舜禹
皆寿百岁稷契于高辛为子乃同父异母之兄弟今
以其世次而下之汤与王季同世汤下传十六世而
为纣王季下传一世而为文王二世而为武王是文
卷四十三 第 10a 页
王以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孙纣而武王以十四世
祖伐十四世孙而代之王何其缪哉呜呼尧舜禹汤
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其盛德大业见于行事而
后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巳论著之矣其久远难明之
事后世不必知不知不害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
夫孔子所以为圣人者其智知所取舍皆如此
后序
余既略论帝王世次而见本纪之失犹谓文武与纣
相去十五六世其缪较然不疑而尧舜禹之世相去
不远尚冀其理有可通乃复以尚书孟子孔安国皇
祖伐十四世孙而代之王何其缪哉呜呼尧舜禹汤
文武之道百王之取法也其盛德大业见于行事而
后世所欲知者孔子皆巳论著之矣其久远难明之
事后世不必知不知不害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
夫孔子所以为圣人者其智知所取舍皆如此
后序
余既略论帝王世次而见本纪之失犹谓文武与纣
相去十五六世其缪较然不疑而尧舜禹之世相去
不远尚冀其理有可通乃复以尚书孟子孔安国皇
卷四十三 第 10b 页
甫谧诸书参考其寿数长短而尤乖戾不能合也据
书及诸说云尧寿一百一十六岁舜寿一百一十二
岁禹寿百岁尧年十六即位在位七十年年八十六
始得舜而试之二年乃使摄政时舜年三十居试摄
通三十年而尧崩舜服尧丧三年毕乃即位在位五
十年而崩方舜在位三十三年命禹摄政凡十七年
而舜崩禹服舜丧三年毕乃即位在位十年而崩由
是言之当尧得舜之时尧年八十六舜年三十以此
推而上之是尧年五十七已见四世之玄孙生一岁
矣舜居试摄及在位通八十二年而禹寿百岁以禹
书及诸说云尧寿一百一十六岁舜寿一百一十二
岁禹寿百岁尧年十六即位在位七十年年八十六
始得舜而试之二年乃使摄政时舜年三十居试摄
通三十年而尧崩舜服尧丧三年毕乃即位在位五
十年而崩方舜在位三十三年命禹摄政凡十七年
而舜崩禹服舜丧三年毕乃即位在位十年而崩由
是言之当尧得舜之时尧年八十六舜年三十以此
推而上之是尧年五十七已见四世之玄孙生一岁
矣舜居试摄及在位通八十二年而禹寿百岁以禹
卷四十三 第 11a 页
百年之间推而上之禹即位及居舜丧通十三年又
在舜朝八十二年通九十五年则当舜摄试之初年
禹才六岁是舜为玄孙年三十时见四世之高祖方
生六岁矣至于舜娶尧二女据图为曾祖姑虽古远
世异与今容有不同然人伦之理乃万世之常道必
不错乱颠倒之如此然则诸家世次寿数长短之说
圣经之所不著者皆不足信也决矣
居士集卷第四十三
在舜朝八十二年通九十五年则当舜摄试之初年
禹才六岁是舜为玄孙年三十时见四世之高祖方
生六岁矣至于舜娶尧二女据图为曾祖姑虽古远
世异与今容有不同然人伦之理乃万世之常道必
不错乱颠倒之如此然则诸家世次寿数长短之说
圣经之所不著者皆不足信也决矣
居士集卷第四十三
卷四十三 第 11b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送秘书丞宋君序为相戒惧(一无/为字)久处(一作/久游)
廖氏文集序千岁(一作数/千载)
外制集序谏职(一作/谏院)尽导(一作/尽道)
礼部唱和诗序三篇(一作/二篇)
帝王世次图序十四世(四当作六/后序可證)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送秘书丞宋君序为相戒惧(一无/为字)久处(一作/久游)
廖氏文集序千岁(一作数/千载)
外制集序谏职(一作/谏院)尽导(一作/尽道)
礼部唱和诗序三篇(一作/二篇)
帝王世次图序十四世(四当作六/后序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