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四十二 欧阳文忠公集四十二
序九首
韵总序
倕工于为弓而不能射羿与逄蒙天下之善射者也
奚仲工于为车而不能御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
也此荀卿子所谓艺之至者不两能信哉儒者学乎
圣人圣人之道直以简然至其曲而畅之以通天下
之理以究阴阳天地人鬼事物之变化君臣父子吉
凶生死凡人(一作/祸福)之大伦则六经不能尽其说而七
十子与孟轲荀杨之徒各极其辩而莫能殚焉夫以
序九首
韵总序
倕工于为弓而不能射羿与逄蒙天下之善射者也
奚仲工于为车而不能御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
也此荀卿子所谓艺之至者不两能信哉儒者学乎
圣人圣人之道直以简然至其曲而畅之以通天下
之理以究阴阳天地人鬼事物之变化君臣父子吉
凶生死凡人(一作/祸福)之大伦则六经不能尽其说而七
十子与孟轲荀杨之徒各极其辩而莫能殚焉夫以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孔子之好学而其所道者自尧舜而后则详之其前
盖略而弗道其亦有所不暇者欤儒之学者信哉远
且大而用功多则其有所不暇者宜也文字之为学
儒者之所用也其为精也有声形曲直毫釐之别音
响清浊相生之类五方言语风俗之殊故儒者莫暇
精之其有精者则往往不能乎其他是以学者莫肯
舍其所事而尽心乎此所谓不两能者也必待乎用
心专者而或能之然后儒者有以取焉洛僧鉴聿为
韵总五篇推子母轻重之法以定四声考求前儒之
失辩正五方之讹顾其用心之精可谓入于忽微若
盖略而弗道其亦有所不暇者欤儒之学者信哉远
且大而用功多则其有所不暇者宜也文字之为学
儒者之所用也其为精也有声形曲直毫釐之别音
响清浊相生之类五方言语风俗之殊故儒者莫暇
精之其有精者则往往不能乎其他是以学者莫肯
舍其所事而尽心乎此所谓不两能者也必待乎用
心专者而或能之然后儒者有以取焉洛僧鉴聿为
韵总五篇推子母轻重之法以定四声考求前儒之
失辩正五方之讹顾其用心之精可谓入于忽微若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栉(一有/者字)之于发绩(一有/者字)之于丝虽细且多而条理不
乱儒之学者莫能难也鉴聿通于易能知大演之数
又学乎阴阳地理黄帝𡵨伯之书其尤尽心者韵总
也世(一作/聿)本儒家子少为浮图入武当山往来江汉
之旁十馀年不妄与人交有不可其意虽王公大人
亦莫肯顾闻士有一艺虽千里必求之介然有古独
行之节所谓用心专者也宜其学必至焉耳浮图之
书行乎世者数百万言其文字杂以夷夏读者罕得
其真往往就(一有/聿字)而正焉鉴(一无/此字)聿之书(作/韵)非独
有取于吾儒亦欲传于其徒也
乱儒之学者莫能难也鉴聿通于易能知大演之数
又学乎阴阳地理黄帝𡵨伯之书其尤尽心者韵总
也世(一作/聿)本儒家子少为浮图入武当山往来江汉
之旁十馀年不妄与人交有不可其意虽王公大人
亦莫肯顾闻士有一艺虽千里必求之介然有古独
行之节所谓用心专者也宜其学必至焉耳浮图之
书行乎世者数百万言其文字杂以夷夏读者罕得
其真往往就(一有/聿字)而正焉鉴(一无/此字)聿之书(作/韵)非独
有取于吾儒亦欲传于其徒也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送杨寘(一作送杨/二赴剑浦)序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
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
体也(一本有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
(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四十五字)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
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悽然以
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
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
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
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
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
体也(一本有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
(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四十五字)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
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悽然以
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
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
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
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心深而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
忧患(一作思/一作深)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
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
有至者焉(一有是不可以/不学也七字)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
进士举不得志反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
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
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
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
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
酌酒进琴以为别(一无比二字而有说以赠其行挈/道滋之琴而行曰是真可乐也行)
忧患(一作思/一作深)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
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
有至者焉(一有是不可以/不学也七字)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
进士举不得志反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
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
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
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
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
酌酒进琴以为别(一无比二字而有说以赠其行挈/道滋之琴而行曰是真可乐也行)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将学之二/十二字)
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一作自/南丰来)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
于有司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槩以一法考其不中者
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
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一作/咨嗟)
(而)爱惜若取舍非已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
(一作奈何/其不中也)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一作/士)亦
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一作其如/不中法何)不幸有司
尺度一失手(一作/守)则往往失多而得少(一作失多/于所得)呜
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一作自/南丰来)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
于有司有司敛群材操尺度槩以一法考其不中者
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
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一作/咨嗟)
(而)爱惜若取舍非已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
(一作奈何/其不中也)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一作/士)亦
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一作其如/不中法何)不幸有司
尺度一失手(一作/守)则往往失多而得少(一作失多/于所得)呜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呼(二字一/作噫)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
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巳魁垒其于(一无/此字)小者亦
可以中(一作/就)尺度而有司(一有/遽字)弃之可怪也然曾生
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一有/益字)坚
其守予初骇(一作/惊)其文(一有/既字)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
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则已使一有穫则岂不多邪曾
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
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一作而生亦/不一往干之)予岂敢(一作若予/者岂能)
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四字一作士/大夫既莫能)
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
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巳魁垒其于(一无/此字)小者亦
可以中(一作/就)尺度而有司(一有/遽字)弃之可怪也然曾生
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一有/益字)坚
其守予初骇(一作/惊)其文(一有/既字)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
而菑播是勤其水旱则已使一有穫则岂不多邪曾
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
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一作而生亦/不一往干之)予岂敢(一作若予/者岂能)
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四字一作士/大夫既莫能)
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文使知(一有/曾字)生者可以吊有司(一有之/失二字)而贺余之独
得也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
五代之初天下分为十三四及建隆之际或灭或微
其在者犹七国而蜀与江南地最大以周世宗之雄
三至淮上不能举李氏而蜀亦恃险为阻秦陇山南
皆被侵夺而荆人缩手归峡不敢西窥以争故地(一/本)
(注云往时忠万夔施皆属/荆南五代之际为蜀所侵)及太祖受天命用兵不过
(一作/及)万人举两国如一郡县吏何其伟欤(一作/哉)当此
时文初之祖从诸将西平成都及南攻(一作/破)金陵功
得也
送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
五代之初天下分为十三四及建隆之际或灭或微
其在者犹七国而蜀与江南地最大以周世宗之雄
三至淮上不能举李氏而蜀亦恃险为阻秦陇山南
皆被侵夺而荆人缩手归峡不敢西窥以争故地(一/本)
(注云往时忠万夔施皆属/荆南五代之际为蜀所侵)及太祖受天命用兵不过
(一作/及)万人举两国如一郡县吏何其伟欤(一作/哉)当此
时文初之祖从诸将西平成都及南攻(一作/破)金陵功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最多于时(一作最有/功于时)语名将者称田氏田氏功书史
官禄世于家至今而不绝及天下已定(一作天下/既平久矣)将
率无所用其武士君子争以文儒进故文初将家子
反衣白衣从乡进士举于有司彼此一时亦各遭其
埶而然也文初辞业通敏为人敦洁可喜岁之仲春
自荆南西(一作自荆/南而西将)拜其亲于万州维(一作/系)舟夷陵
予与之登高以远望(一作望/山川)遂游东山窥绿萝溪坐
磐石文初爱之(一有/留字)数日乃去(一作/行)夷陵者其地志
云北有夷山以为(一有/之字)名或曰巴峡之险至此地始
平夷盖今文初所见尚未为山川之胜者由此而上
官禄世于家至今而不绝及天下已定(一作天下/既平久矣)将
率无所用其武士君子争以文儒进故文初将家子
反衣白衣从乡进士举于有司彼此一时亦各遭其
埶而然也文初辞业通敏为人敦洁可喜岁之仲春
自荆南西(一作自荆/南而西将)拜其亲于万州维(一作/系)舟夷陵
予与之登高以远望(一作望/山川)遂游东山窥绿萝溪坐
磐石文初爱之(一有/留字)数日乃去(一作/行)夷陵者其地志
云北有夷山以为(一有/之字)名或曰巴峡之险至此地始
平夷盖今文初所见尚未为山川之胜者由此而上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溯江湍入三峡险怪奇绝乃(一作/直)可爱也当王师伐
蜀时兵出两道一自凤州以入一自归州以取忠万
以西今之所经皆王师向所用武处(一作今文初所/历皆向时王师)
(用武/处)览其山川可以慨然而赋矣
谢氏诗序
天圣七年予始游京师得吾友谢景山景山少以进
七中甲科以善歌诗知名(一作以好古能/文知名于时)其后予于
他所又得今舍人宋公所为景山母夫人之墓铭言
夫人好学通经自教其子乃知景山出于瓯闽数千
里之外负其艺于大众之(一无/此字)中一贾而售遂以名
蜀时兵出两道一自凤州以入一自归州以取忠万
以西今之所经皆王师向所用武处(一作今文初所/历皆向时王师)
(用武/处)览其山川可以慨然而赋矣
谢氏诗序
天圣七年予始游京师得吾友谢景山景山少以进
七中甲科以善歌诗知名(一作以好古能/文知名于时)其后予于
他所又得今舍人宋公所为景山母夫人之墓铭言
夫人好学通经自教其子乃知景山出于瓯闽数千
里之外负其艺于大众之(一无/此字)中一贾而售遂以名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知(一作/知名)于人者繄其母之贤也今年予自夷陵至(一/作)
(之)许昌景山出其女弟希孟所为诗百馀篇然后又
知景山之母不独成其子之名而又以其馀遗其女
也景山尝学杜甫杜牧之文以雄健高逸自喜希孟
之言尤隐约深厚(一作/切)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间淑
女之风非特妇人之能言者也然景山尝从今世贤
豪者游故得闻于当时而希孟不幸为女子莫自章
显于世昔卫庄姜许穆夫人录于仲尼而列之国风
(一有/使字)今有杰然巨人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者一
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予固力不足者复何为哉
(之)许昌景山出其女弟希孟所为诗百馀篇然后又
知景山之母不独成其子之名而又以其馀遗其女
也景山尝学杜甫杜牧之文以雄健高逸自喜希孟
之言尤隐约深厚(一作/切)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间淑
女之风非特妇人之能言者也然景山尝从今世贤
豪者游故得闻于当时而希孟不幸为女子莫自章
显于世昔卫庄姜许穆夫人录于仲尼而列之国风
(一有/使字)今有杰然巨人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者一
为希孟重之其不泯没矣予固力不足者复何为哉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复何为哉希孟嫁进士陈安国卒时年二(一作/三)十四
景祐四年八月一日守峡州夷陵县令欧阳脩序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
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皆素贤哉当其王道备
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
教养之渐进有爵福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
齿(一无/二字)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
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
成而忘其教养之具(一作/渐)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
景祐四年八月一日守峡州夷陵县令欧阳脩序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予读周礼至于教民兴学选贤命士之法未尝不辍
而叹息以谓三代之际士岂皆素贤哉当其王道备
而习俗成仁义礼乐达于学孝慈友悌达于家居有
教养之渐进有爵福之劝苟一不勉则又有屏黜不
齿(一无/二字)戮辱之羞然则士生其间其势不得不至于
为善也岂必生知之贤及后世道缺学废苟伪之俗
成而忘其教养之具(一作/渐)至于爵禄黜辱之法又失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其方而不足以劝惧然则土生其间能自为善(二字/一作)
(立)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
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
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
艰而后通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
俗则多穷(一有/困字)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
人皆可使为善士(一无/此字)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
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
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一有/为字)否泰消长之卦能
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立)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赋予其孰能
至哉则凡所谓贤者其可贵于三代之士远矣故善
人尤少幸而有则往往饥寒困踣之不暇其幸者或
艰而后通夫贤者岂必困且艰欤盖高世则难合违
俗则多穷(一有/困字)亦其势然也呜呼人事修则天下之
人皆可使为善士(一无/此字)废则虽天所赋予其贤亦困
于时夫天非不好善其不胜于人力者其势之然欤
此所谓天人之理在于周易(一有/为字)否泰消长之卦能
通其说则自古贤圣穷达而祸福皆可知而不足怪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秀才张生居青州其母贤而知书三子丧其二独生
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
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
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一有/以字)周于生而生尤
好(一有/学字)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
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
岂必(一作/终)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
年三月十九日序
送王陶序(一作刚说送王/先辈之岳阳)
六经皆载圣人之道而易著(著一作/尤明)圣人之用吉凶
最贤行义闻于乡而好学力为古文是谓卓然而不
惑者也今年举进士黜于有司母老而贫无以养可
谓困且艰矣嗟乎予力既不能(一有/以字)周于生而生尤
好(一有/学字)易常以讲于予若归而卒其业则天命之理
人事之势穷达祸福可以不动于其心虽然若生者
岂必(一作/终)穷也哉安知其不艰而后通也哉庆历二
年三月十九日序
送王陶序(一作刚说送王/先辈之岳阳)
六经皆载圣人之道而易著(著一作/尤明)圣人之用吉凶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得失动静进退易之事也其所以为之用者刚与柔
也乾健坤顺刚柔之大用也至于八卦之变六爻之
错刚与柔迭居其位而吉亨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
生焉盖刚为阳为德为君子柔为阴为险为小人自
乾之初九为姤而上至于剥其卦五皆阴剥阳之卦
也小人之道长君子静以退之时也自坤之初六为
复而上至于夬其卦五皆刚决柔之卦也小人之道
消君子动以进而用事之时也夫刚之为德君子之
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其为卦(一有/也字)过泰之三
而四为大壮(一本/昼卦)五为夬(一本/画卦)壮者壮也夬者决也
也乾健坤顺刚柔之大用也至于八卦之变六爻之
错刚与柔迭居其位而吉亨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
生焉盖刚为阳为德为君子柔为阴为险为小人自
乾之初九为姤而上至于剥其卦五皆阴剥阳之卦
也小人之道长君子静以退之时也自坤之初六为
复而上至于夬其卦五皆刚决柔之卦也小人之道
消君子动以进而用事之时也夫刚之为德君子之
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其为卦(一有/也字)过泰之三
而四为大壮(一本/昼卦)五为夬(一本/画卦)壮者壮也夬者决也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四阳虽盛而犹有二阴然阳众而阴寡则可用壮以
(一作以/壮而)攻之故其卦为壮五阳而一阴阴不足为直
可决之而巳故其卦为夬然则君子之用其刚也审
其力视其时知阴险小人之必可去然后以壮而决
之夫勇者可犯也彊者可诎也圣人于壮决之用必
有戒焉故大壮之彖辞曰大壮利正其象辞曰君子
非礼弗履夬之彖辞曰健而说决而和其象辞曰居
德则忌以明夫刚之不可独任也故复始而亨临浸
而长泰交而大壮以众攻其寡夬乘其衰而决之夫
君子之用其刚也有渐而不失其时(一作/宜)又不独任
(一作以/壮而)攻之故其卦为壮五阳而一阴阴不足为直
可决之而巳故其卦为夬然则君子之用其刚也审
其力视其时知阴险小人之必可去然后以壮而决
之夫勇者可犯也彊者可诎也圣人于壮决之用必
有戒焉故大壮之彖辞曰大壮利正其象辞曰君子
非礼弗履夬之彖辞曰健而说决而和其象辞曰居
德则忌以明夫刚之不可独任也故复始而亨临浸
而长泰交而大壮以众攻其寡夬乘其衰而决之夫
君子之用其刚也有渐而不失其时(一作/宜)又不独任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必以正以礼以说以和而济之则功可成此君子动
以进而用事之方也太原王陶字乐道好刚之士也
常嫉世阴险(三字一作/夫君子少)而小人多居京师不妄与人
游力学好古以(一无/此字)自(一作/笃)信自守今其初仕于易
得君子动以进之象故予为刚说以赠之大壮之初
九曰壮于趾征凶夬之初九亦曰壮于趾往不胜为
咎以此见(三字一/作此皆)圣人之戒用刚也不独于其(一作/著于)
彖象而又常深戒于其初呜呼世之君子少而小人
多君之力学好刚以蓄其志未始施之于事也今其
往尤宜慎乎其初(一有/脩述)
以进而用事之方也太原王陶字乐道好刚之士也
常嫉世阴险(三字一作/夫君子少)而小人多居京师不妄与人
游力学好古以(一无/此字)自(一作/笃)信自守今其初仕于易
得君子动以进之象故予为刚说以赠之大壮之初
九曰壮于趾征凶夬之初九亦曰壮于趾往不胜为
咎以此见(三字一/作此皆)圣人之戒用刚也不独于其(一作/著于)
彖象而又常深戒于其初呜呼世之君子少而小人
多君之力学好刚以蓄其志未始施之于事也今其
往尤宜慎乎其初(一有/脩述)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孙子后序(一作书/孙子后)
世所传孙武卜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孙子余顷与撰四库书目所见孙子注者尤多(一有/至二)
(十馀家/五字)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
宜其说者之多也凡人之用智有短长其施设各异
故或胶其说于偏见然无出所谓三家者三家之注
皞最后其说时时攻牧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论兵欲
试而不得者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然
前世言善用兵称曹公曹公尝与董吕诸袁角其力
而胜之遂与吴蜀分汉而王传言魏之诸将出兵千
世所传孙武卜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孙子余顷与撰四库书目所见孙子注者尤多(一有/至二)
(十馀家/五字)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
宜其说者之多也凡人之用智有短长其施设各异
故或胶其说于偏见然无出所谓三家者三家之注
皞最后其说时时攻牧之短牧亦慨然最喜论兵欲
试而不得者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然
前世言善用兵称曹公曹公尝与董吕诸袁角其力
而胜之遂与吴蜀分汉而王传言魏之诸将出兵千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里(一有/公字)每坐计胜败授其成算诸将用之十不失一
一有违者兵辄败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书从事其
精于兵也如此牧谓曹公于注孙子尤略盖惜其所
得自为一书是曹公悉得武之术也然武尝以其书
干吴王阖闾阖闾用之西破楚北服齐晋而霸诸侯
夫使武自用其书止于彊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终不
能灭吴蜀岂武之术尽于此乎抑用之不极其能也
后之学者徒见其书又各牵于已见是以注者虽多
而少当也独吾友圣俞不然尝评武之书曰此战国
相倾之说也三代王者之师司马九伐之法武不及
一有违者兵辄败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书从事其
精于兵也如此牧谓曹公于注孙子尤略盖惜其所
得自为一书是曹公悉得武之术也然武尝以其书
干吴王阖闾阖闾用之西破楚北服齐晋而霸诸侯
夫使武自用其书止于彊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终不
能灭吴蜀岂武之术尽于此乎抑用之不极其能也
后之学者徒见其书又各牵于已见是以注者虽多
而少当也独吾友圣俞不然尝评武之书曰此战国
相倾之说也三代王者之师司马九伐之法武不及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也然亦爱其文略而意深其行师用兵料敌制胜亦
皆有法其言甚有次序而注者汩之或失其意乃自
为注凡胶于偏见者皆抉(一作/排)去傅以巳意而发之
然后武之说不汩而明吾知此书当与三家并传而
后世取其说者往往于吾圣俞多焉圣俞为人谨质
温恭(一有仁厚/而明四字)衣冠进趋眇然儒者也后世之视其
书者与太史公疑张子房为壮夫何异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
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
皆有法其言甚有次序而注者汩之或失其意乃自
为注凡胶于偏见者皆抉(一作/排)去傅以巳意而发之
然后武之说不汩而明吾知此书当与三家并传而
后世取其说者往往于吾圣俞多焉圣俞为人谨质
温恭(一有仁厚/而明四字)衣冠进趋眇然儒者也后世之视其
书者与太史公疑张子房为壮夫何异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
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一有/之字)外见虫鱼草
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
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
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
于有司困于州县几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
人之佐郁其所畜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
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巳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
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
徒知其诗而巳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
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
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
于有司困于州县几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
人之佐郁其所畜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
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巳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
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
徒知其诗而巳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
作于诗尤(一作/最)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
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
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
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
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
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
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
作于诗尤(一作/最)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
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
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
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
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
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
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
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
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
其家得其遗藁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
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
不复云庐陵欧阳脩序
居士集卷第四十二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挍正
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
其家得其遗藁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
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
不复云庐陵欧阳脩序
居士集卷第四十二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挍正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送曾巩序与其(一无/其字)京师之人(四字一作/士大夫)
送田画序十三四(一作十/四五)其在(一作/其存)为蜀所侵(四字/一作)
(入于/蜀)如一郡县吏(一作若取/一郡县吏)功最多于时语名将者
称田氏(一作最有功故当时/语名将者称田氏)于家(一作/其家)反衣(一作/反以)通
敏(一作/精敏)三峡(此下一/有其字)以取(一作/而取)
谢氏诗序泯没(此下一/有必字)
送张唐民序爵福之劝(福一/作禄)岂必(一作岂/皆必)而忘(一作/而亡)
又失(一作/久失)三月(一作/五月)
送王陶序五阳而一阴(一作一阴/而五阳)直可决之(一作则/可直决)
(之)泰交而大(大一/作泰)用其刚(一无/其字)以正以礼以说以和
送田画序十三四(一作十/四五)其在(一作/其存)为蜀所侵(四字/一作)
(入于/蜀)如一郡县吏(一作若取/一郡县吏)功最多于时语名将者
称田氏(一作最有功故当时/语名将者称田氏)于家(一作/其家)反衣(一作/反以)通
敏(一作/精敏)三峡(此下一/有其字)以取(一作/而取)
谢氏诗序泯没(此下一/有必字)
送张唐民序爵福之劝(福一/作禄)岂必(一作岂/皆必)而忘(一作/而亡)
又失(一作/久失)三月(一作/五月)
送王陶序五阳而一阴(一作一阴/而五阳)直可决之(一作则/可直决)
(之)泰交而大(大一/作泰)用其刚(一无/其字)以正以礼以说以和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宋文粹作以礼/以正以和以说)阴险而小人多(而一/作之)君之力学(四字/上一)
(有若/字)施之于事(一无/之字)
(有若/字)施之于事(一无/之字)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