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三十四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三十四 欧阳文忠公集三十四
 墓志五首
   尚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墓志铭(并序)
尚书驾部员外郎致仕薛君讳长孺字元卿绛州正
平人也赠太傅讳温瑜之曾孙殿中丞赠太师讳化
光之孙右班殿直赠左骁卫大将军讳睦之子尚书
户部侍郎赠司空简肃公兄之子薛为绛大族简肃
公为时名臣君为薛氏良子弟少用简肃公荫补郊
社斋郎将作监主簿太常寺太祝大理评事卫尉大
理寺丞太子右(一作/左)赞善大夫殿中丞国子博士尚
卷三十四 第 1b 页
书虞部比部驾部三员外郎历知赵州临城县通判
汉湖滑三州知彭州坐断狱降监阳武县税会简肃
公夫人薨葬于绛州即起君知州事以办葬岁满通
判成都府未行遂以疾致仕居于许州之郾城嘉祐
六年七月丙午以卒享年六十有一君在汉州州兵
数百杀其军校烧营以为乱君挺身徒步自坏垣入
其营中以祸福语乱卒曰叛者立左胁从者立右于
是数百人者皆趋立于右独叛者十三人亡去州遂
无事明年蜀大饥今韩丞相安抚两川独汉人不甚
殍赐诏书奖谕其在绛也曰绛吾乡里也长老乃吾
卷三十四 第 2a 页
父师子弟犹吾子弟也为立学置学官以教之为政
有惠爱绛人大悦君为人谨默淳质平居似不能言
而其临事如此先娶李氏早亡后娶董氏封范阳县
君子男二人长曰延永兴军醴泉县主簿次曰通蔡
州司户参军孙男曰震孙女三人以治平三年二月
乙酉葬于绛州正平县清原(一作/源)乡周村原将葬其
女弟之夫欧阳脩为之铭曰
维圣有言兮仁勇而寿寿胡不多兮勇则信有为政
乡州兮称于长老柩车来归兮乡人奔走遗思在人
兮刻铭不朽
卷三十四 第 2b 页
   国子博士薛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良孺字得之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少孤育于
其叔父是为简肃公以公荫为将作监主簿太常寺
奉礼郎大理评事将作监丞大理寺丞迁太子右赞
善大夫殿中丞尝知秦州清水县县杂蕃夷君为简
其政令示之必信蕃夷畏爱岁满罢去人甚思之其
后签书通利军判官公事与其军守争事坐停官久
之复为殿中丞迁国子博士监陈州清酒务嘉祐八
年二月甲午以疾卒于官舍享年四十有六宋兴百
年薛姓五显而简肃公以清德直节闻故其家法严
卷三十四 第 3a 页
而子弟多贤材君为人开爽明秀幼为简肃公所爱
若已(一作/过其)子长工书作歌诗尝一举进士不中以荫
补例监库务无所施其能一为民政遂有声平居喜
饮酒谈笑与其亲戚朋友驩然未尝有怨恶其在通
利与其军守所争皆公事既废无怼色至卒穷以死
豁如也呜呼可哀也巳曾祖赠太傅讳温瑜祖赠太
师讳化光父右班殿直赠左骁卫大将军讳睦君娶
张氏故枢密直学士逸之女封仁寿县君先君二岁
而卒子男一人曰逊女三人长适大理评事王正甫
次适太常寺太祝王端甫次尚幼治平三年二月乙
卷三十四 第 3b 页
酉其孤逊举其丧合葬于绛州正平县清原(一作/源)
周村原将葬庐陵欧阳脩曰余薛氏婿也与君游而
贤其人宜有以哀之乃为之铭曰
维古才子兮出于名族嗟吾得之兮既哲而淑有能
不施兮不遐以趣卒困于艰兮泰乎自足绛水深长
兮山冈起伏利我后人兮安于吉卜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并序)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
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
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
卷三十四 第 4a 页
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
生者鲁人之志也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
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
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
出乎已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
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
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一作/忌讳)世俗颇骇其言由是
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一有/欲字)挤之
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
矣不幸遇疾以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
卷三十四 第 4b 页
臣者犹指先王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
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
妻子先生世为农家父讳丙始以仕进官至太常博
士先生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南
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
召秩满迁某军节度掌书记代其父官于蜀为嘉州
军事判官丁内外艰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徕之下
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是
时兵讨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
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
卷三十四 第 5a 页
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巳
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
言诗出太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
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先
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
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
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曰某集者
若干卷其斥佛老时文则有怪说中国论曰去此三
者然后可以有为其戒奸臣宦女则有唐鉴曰吾非
为一世监也其馀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辩雄
卷三十四 第 5b 页
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一有仁/急于利)
(物义果于/有为十字)惟忠能忘其身信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
行也以是行于巳亦以是教于人所谓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孟轲杨雄韩愈氏者未尝一日不诵于
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
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至其违
世惊众人或笑之则曰吾非狂痴者也是以君子察
其行而信其言推其用心而哀其志先生直讲岁馀
杜祁公荐之天子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
乃直集贤院又岁馀始去太学通判濮州方待次于
卷三十四 第 6a 页
徂徕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
友人庐陵欧阳脩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
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一作/寒)馁不自胜今
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
(一无/此字)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
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
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
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
与子之道兮逾(一作/愈)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一/有)
卷三十四 第 6b 页
(亦云/二字)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
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

   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一作赵郡/苏明允)墓志铭
(并序)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
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一无此/二字)久矣当
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
欧阳脩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
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
卷三十四 第 7a 页
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
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
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
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
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祐祖讳杲父讳
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
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巳壮
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
其故职方君笑而不荅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
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馀举
卷三十四 第 7b 页
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
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
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
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一/作)
(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
项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
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
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
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初脩为上其书召
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
卷三十四 第 8a 页
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
禄与陈州项城县(一无/此字)令姚辟同脩礼书为太常因
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
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
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娶程氏大
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
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曰
迟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
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
深矣汨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
卷三十四 第 8b 页
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治平四年十月壬
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
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
谁宜铭铭曰
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自其高曾
乡里称仁伟欤明允大发于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
其存不朽其嗣弥昌呜呼明允可谓不亡
   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
太子少师致仕赠大子太傅胡公讳宿字武平其先
豫章人也后徙常州之晋陵世有隐德为晋陵著姓
卷三十四 第 9a 页
公举进士中天圣二年乙科为真州杨子尉县大水
漂溺居民令不能救公曰拯溺吾职也即率公私舟
活数千人岁满调庐州合淝主簿张丞相士逊称其
文行荐诸朝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
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赐
绯衣银鱼(一有/出字)知湖州为政有惠爱筑石塘百里捍
水患大兴学校学者盛于东南自湖学始公丁母夫
人忧去而州人思之名其塘口胡公塘学者为公立
生祠于学中至今祠之公居丧毁瘠过礼三年不居
于内服除为三司盐铁判官转尚书祠部员外郎判
卷三十四 第 9b 页
度支句院知苏州两浙路转运使召还脩起居注以
本官知制诰兼句当三班院巳而兼判吏部流内铨
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夜盗入禁中惊乘舆斥出
为和州都监怀敏用事久势动中外未几召复故职
公封还辞头不草制论曰卫士之变踪迹连怀敏得
不穷治诛死幸矣岂宜复在左右其命遂止久之拜
公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
兼端明殿学士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
司审刑院群牧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醴泉宫判尚
书礼部遂判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奉使契丹馆伴北
卷三十四 第 10a 页
朝人使亦皆再而虏人严惮之公为人清俭谨默内
刚外和群居笑语欢哗独正容色温温不动声气与
人言必思而后对故其涖官临事慎重不辄发发亦
不可回止而其趣要归于仁厚朝议在官年七十而
不致仕者有司以时按籍举行公以谓养廉耻厚风
俗宜有渐而欲一切以吏议从事殆非所以优老劝
功之意当少缓其事(一作/法)使人得自言而全其美节
朝廷嘉其言是至今行之皇祐新乐成议者多异论
有诏新乐用于常祀朝会而郊庙仍用旧乐公言书
称同律而今旧乐高新乐下相去一律难并(一作/遂)
卷三十四 第 10b 页
而新乐未施于郊庙先用之朝会非先王荐上帝配
祖考之意皆不可(一作遂/不行)近制礼部四岁一贡士议
者患之请更为间岁议巳定公独以为不然曰使士
子废业而奔走无宁岁不知复用三岁之制也众皆
以公言为非行之数年士子果以为不便而卒用三
岁之制仁宗久未有皇子群臣多以皇嗣为言未省
公以学士当作青辞祷嗣(一作/祠)于山川即建言储位
久虚非所以居安而虑危愿择宗室之贤者立之以
慰安天下之心语甚切至公学问该博兼通阴阳五
行天人(一作/文)灾异之说南京鸿庆宫灾公以谓南京
卷三十四 第 11a 页
圣宋所以受命建号而大火主于商丘国家乘火德
而王者也今不领于祠官而比年数灾宜修火祀事
下太常岁以长吏奉祠商丘自公始庆历六年夏河
北河东京东同时地震而登莱尤甚公以岁推之曰
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阴生于子而极于亥
然阴犹彊而未即伏阳犹微而未即胜此所以震也
是谓龙战之会而其位在乾今西北二虏中国之阴
也宜为之备不然必有内盗起于河朔明年王则以
贝州叛公又以为登莱视京师为东北隅乃(一作/易艮)
阳之位也今二州并置金坑多聚民以凿山谷阳气
卷三十四 第 11b 页
损泄故阴乘而动县官入金岁几何小利而大害可
即禁止以宁地道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是岁冬
至祀天南郊以三圣并配明年大旱公曰五行火礼
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
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诏其后并州议
建军为节镇公以星土考之曰昔高辛氏之二子不
相能也尧迁阏伯于商丘主火而商为宋星迁实沉
于台骀主水而参为晋星国家受命始于商丘王以
火德又京师当宋之分野而并为晋地参商仇雠之
星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自宋兴平僣伪并最后服
卷三十四 第 12a 页
太宗削之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谓宜如旧制公
在翰林十年多所补益大扺不为苟止而妄随故其
言或用或不用或后卒如其言然天子察公之忠欲
大用者久矣嘉祐六年八月拜公谏议大夫枢密副
使公既慎静而当大(一作/重)任尤顾惜大体而群臣方
建利害多更张庶事以革弊公独厌之曰变法古人
(一作/今)之难不务守祖宗成法而徒纷纷无益于治也
又以谓契丹与中国通好六十馀年自古未有也善
待夷狄者谨为备而巳今三边武备多弛牧马著虚
名于籍可乘而战者百无一二又谓沧州宜分为一
卷三十四 第 12b 页
路以禦虏此今急务也若其界上交侵小故乃城寨
主吏之职朝廷宜守祖宗之约不宜争小利而隳大
信深戒边臣生事以为功在位六年其论议类皆如
此英宗即位拜(一作/迁)给事中治平三年累上表
仕未(一作/不)允久之拜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
杭州为政不略细故或谓大臣不宜自劳公曰此民
事也吾不敢忽以是民尤爱之明年今上即位迁左
丞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而公
以六月十一日薨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三(一作/二)即以
其年十一月某日葬于某州某县某乡之某原(一作/常州)
卷三十四 第 13a 页
(晋陵县万安/乡之隆亭)公之曾祖讳持累赠太傅曾祖妣欧阳
氏追封晋陵郡太夫人祖讳徽累赠太师祖妣杨氏
追封华阴郡太夫人余氏嘉兴郡太夫人余氏丹阳
郡太夫人龚氏武陵郡太夫人父讳㝝累赠太师兼
中书令妣沈氏追封东阳郡太夫人贝氏南阳郡太
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公累阶光禄大天勋上柱
国开国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
赐推诚保德翊戴功臣初娶吴氏追封兰陵郡夫人
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子男五人长曰宗尧今为
都官员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质国子博士次
卷三十四 第 13b 页
曰宗炎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秘书省正字早卒女四
人皆适士族孙志脩太常寺太祝行脩守秘书省校
书郎简脩试秘书省校书郎世脩德脩安脩奕脩慎
脩益脩公自(一无/此字)为进士知名于时杨文公亿得其
诗题于秘阁叹曰吾恨未识此人其举进士也谢阳
夏公绛荐公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谢公亦以此
自负少尝善一浮图其人将死谓公曰我有秘术能
化瓦石为黄金子其葬我我以此报子公曰尔之后
事吾敢不勉秘术非吾欲也浮图叹曰子之志未可
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显常如布衣时有文集四
卷三十四 第 14a 页
(一有/一字)卷铭曰
允矣胡公顺外刚中惟初暨终一德之恭公之燕居
其气温温举必可法思而后言公在朝廷正色侃侃
蔚有嘉话(一作/谋)忧深虑远不迎利趋不畏势反有或
不从后必如之久(一作/多)而愈信(一作/笃)孰不公思侍从
之亲枢机之密名望三朝清职峻秩恺悌之仁(一作/化)
宜国黄耇七十而止孰云多寿惟善在人刻铭(一作/知名)
不朽
居士集卷第三十四
卷三十四 第 14b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薛长孺墓铭乡州(一作/故州)称于(于一/作于)
苏君墓铭志也悫(一作其/志也悫)
胡公墓铭两浙路(一无/路字)风俗(一作/化)于山(一作/于山)阴生于
(当作/午)入金岁几何(一作岁入/金几何)十一月某日(一作/甲申)
(一本惟曾祖妣用追封/二字祖妣妣皆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