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三十 欧阳文忠公集三十
墓志四首
翰林侍读学士右諌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
公墓志铭(并序)
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上柱国清河
县伯张公讳锡字贶之其先京兆长安人也其祖山
甫从唐僖宗入蜀留不返蜀遭王孟再乱绝于中国
中国更五代天下为宋而蜀平张氏留蜀盖亦巳
五世矣始得去为汉阳人又二世而张氏遂以大显
公为人清方敏默为善不倦而喜自晦敛若不欲人
墓志四首
翰林侍读学士右諌议大夫赠工部侍郎张
公墓志铭(并序)
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上柱国清河
县伯张公讳锡字贶之其先京兆长安人也其祖山
甫从唐僖宗入蜀留不返蜀遭王孟再乱绝于中国
中国更五代天下为宋而蜀平张氏留蜀盖亦巳
五世矣始得去为汉阳人又二世而张氏遂以大显
公为人清方敏默为善不倦而喜自晦敛若不欲人
卷三十 第 1b 页
知其遇人怡怡若无所不可及视其发施于事者其
义有可畏其守有不可夺其能有不可及既巳则若
未尝有所为者少喜读书至其疾革犹不释手自经
史子集百家之说无不记览通达而绝口不道于人
故其(一无/此字)晚始侍读于中上尝叹曰自吾得张锡日
益有所闻以飞白为博学二字赐之曰锡老矣恨得
之晚也公初举进士中大中祥符元年甲科试秘书
省校书郎知南昌县迁萍乡令改著作佐郎又知安
远县徙知新州兴学校以教新人新人有进士自公
始再迁太常博士监染院诏选能吏治畿县公以选
义有可畏其守有不可夺其能有不可及既巳则若
未尝有所为者少喜读书至其疾革犹不释手自经
史子集百家之说无不记览通达而绝口不道于人
故其(一无/此字)晚始侍读于中上尝叹曰自吾得张锡日
益有所闻以飞白为博学二字赐之曰锡老矣恨得
之晚也公初举进士中大中祥符元年甲科试秘书
省校书郎知南昌县迁萍乡令改著作佐郎又知安
远县徙知新州兴学校以教新人新人有进士自公
始再迁太常博士监染院诏选能吏治畿县公以选
卷三十 第 2a 页
知东明前为令者阖门重帘以壅隔废治公至则辟
门去帘告其人曰吾所治者三而巳彊恃力富恃赀
刑恃赎者吾所先也其人以谓公言简必信法简必
严于是豪势者屈而善弱者伸县以大治工部侍郎
李及荐公材堪御史上曰李及清慎人未尝妄有所
举此可信也乃以为监察御史故相丁谓贬崖州至
是议徙内地公疏言谓奸邪弄国罪当死无可怜且
大臣窜逐本与天下弃之今复内还是违天下意由
是止徙道州玉清昭应宫灾坐火事劾当死者百馀
人公疏言天灾可畏不可反以罪人而重天怒愿益
门去帘告其人曰吾所治者三而巳彊恃力富恃赀
刑恃赎者吾所先也其人以谓公言简必信法简必
严于是豪势者屈而善弱者伸县以大治工部侍郎
李及荐公材堪御史上曰李及清慎人未尝妄有所
举此可信也乃以为监察御史故相丁谓贬崖州至
是议徙内地公疏言谓奸邪弄国罪当死无可怜且
大臣窜逐本与天下弃之今复内还是违天下意由
是止徙道州玉清昭应宫灾坐火事劾当死者百馀
人公疏言天灾可畏不可反以罪人而重天怒愿益
卷三十 第 2b 页
脩德以塞谴人乃获免公于御史自监察历殿中侍
御史侍御史知杂事于尚书为员外郎郎中累官至
諌议大夫于外为荆湖北路京东河北转运使江淮
(一有/南字)两浙荆湖发运制置使利夔路安抚使知河中
府滑州于三司为盐铁判官判句院历盐铁度支户
部副使又尝权知谏院判三班审官院太常寺国子
监于侍从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
学士虽其(一作/其虽)自晦其所居人皆以为宜其在京东
籍淄青齐濮济郓六州之人冒耕河壖地收租缗绢
岁二十八万而六州之民争讼遂息其后言利者请
御史侍御史知杂事于尚书为员外郎郎中累官至
諌议大夫于外为荆湖北路京东河北转运使江淮
(一有/南字)两浙荆湖发运制置使利夔路安抚使知河中
府滑州于三司为盐铁判官判句院历盐铁度支户
部副使又尝权知谏院判三班审官院太常寺国子
监于侍从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
学士虽其(一作/其虽)自晦其所居人皆以为宜其在京东
籍淄青齐濮济郓六州之人冒耕河壖地收租缗绢
岁二十八万而六州之民争讼遂息其后言利者请
卷三十 第 3a 页
税天下桥渡以佐军公建言津梁利人而反税之以
为害卒争罢之平居退让未尝肯为人先妖贼王则
反贝州兵围久不克而自河以北军饷调发益急转
运使受命者以疾留不行公自滑州权河北转运使
命至即日驰城下军须皆如其期其于取舍缓急常
如此公居家有常法虽贵显衣服饮食如少贱时事
母至孝与族兄甚相友爱人以为同产(一有平生所/为文章有集)
(十/卷)公以皇祐元年七月十日遇疾卒于京师享年六
十有八上闻震悼以白金三百两赐其家特赠工部
侍郎曾祖讳惟序不仕祖讳文翼复州录事参军赠
为害卒争罢之平居退让未尝肯为人先妖贼王则
反贝州兵围久不克而自河以北军饷调发益急转
运使受命者以疾留不行公自滑州权河北转运使
命至即日驰城下军须皆如其期其于取舍缓急常
如此公居家有常法虽贵显衣服饮食如少贱时事
母至孝与族兄甚相友爱人以为同产(一有平生所/为文章有集)
(十/卷)公以皇祐元年七月十日遇疾卒于京师享年六
十有八上闻震悼以白金三百两赐其家特赠工部
侍郎曾祖讳惟序不仕祖讳文翼复州录事参军赠
卷三十 第 3b 页
太子中舍父讳龟从赠右谏议大夫母南阳郡太君
邓氏自皇祖中舍君家于汉阳遂葬之至公始葬汝
州之襄城某乡某原(一作彰孝/乡保丰原)实五年闰七月十七
日也公初娶程氏再娶孙氏封乐安郡君先公五十
日而卒公子五人曰子骏子充子云(一作子/瑾下同)子谅子
真子真子充皆早卒于公之葬(一作/终)也子骏子云皆
为大理评事子谅大理寺丞有孙十人女三人长适
虞部员外郎杜枢次早卒幼适大理寺丞王縡铭曰
自足乎其中不求乎其外斯惟公之善晦仁能勇于
必为善有应而无远故公晦其终显难于自进以晚
邓氏自皇祖中舍君家于汉阳遂葬之至公始葬汝
州之襄城某乡某原(一作彰孝/乡保丰原)实五年闰七月十七
日也公初娶程氏再娶孙氏封乐安郡君先公五十
日而卒公子五人曰子骏子充子云(一作子/瑾下同)子谅子
真子真子充皆早卒于公之葬(一作/终)也子骏子云皆
为大理评事子谅大理寺丞有孙十人女三人长适
虞部员外郎杜枢次早卒幼适大理寺丞王縡铭曰
自足乎其中不求乎其外斯惟公之善晦仁能勇于
必为善有应而无远故公晦其终显难于自进以晚
卷三十 第 4a 页
见嗟而寿胡不俾其遐呜呼其奈何
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
庆历三年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叛兵烧光化军逐
守吏吏不能捕天子患之问宰相谁可任者宰相言
度支判官尚书虞部员外郎杜某名家子(一有/好字)学通
知古今宜可用乃以君为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
贼平叛兵诛死明年广西欧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
袭破环州陷镇宁带溪普义有众数千以攻桂管宰
相又言前时杜某守横州言蛮事可听宜知蛮利害
天子驿召君见便殿所对合意即除君刑部员外郎
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杜公墓志铭
庆历三年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叛兵烧光化军逐
守吏吏不能捕天子患之问宰相谁可任者宰相言
度支判官尚书虞部员外郎杜某名家子(一有/好字)学通
知古今宜可用乃以君为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
贼平叛兵诛死明年广西欧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
袭破环州陷镇宁带溪普义有众数千以攻桂管宰
相又言前时杜某守横州言蛮事可听宜知蛮利害
天子驿召君见便殿所对合意即除君刑部员外郎
卷三十 第 4b 页
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等使君至宜州
得州人吴香及狱囚欧世宏脱其械使入贼峒说其
酋豪君乘其怠急击之破其五峒斩首数百级复取
环州因尽焚其山林积聚希范穷迫走荔波洞蒙赶
率伪将相数十人以其众降君与将佐谋曰夫蛮习
险恃阻如捕猩猱而吾兵以苦暑难久是进退迟速
皆不可为故常务捐厚利以招之盖威不足以制则
恩不能以怀此其所以数叛也今吾兵虽幸胜然蛮
特败而来耳岂真降者邪啖之以利后必复动乃慨
然叹曰蛮知利而不知威久矣吾将先威而后信庶
得州人吴香及狱囚欧世宏脱其械使入贼峒说其
酋豪君乘其怠急击之破其五峒斩首数百级复取
环州因尽焚其山林积聚希范穷迫走荔波洞蒙赶
率伪将相数十人以其众降君与将佐谋曰夫蛮习
险恃阻如捕猩猱而吾兵以苦暑难久是进退迟速
皆不可为故常务捐厚利以招之盖威不足以制则
恩不能以怀此其所以数叛也今吾兵虽幸胜然蛮
特败而来耳岂真降者邪啖之以利后必复动乃慨
然叹曰蛮知利而不知威久矣吾将先威而后信庶
卷三十 第 5a 页
几信可立也(一无/比字)乃击牛为酒大会环州戮其(一作/之)
坐中者六百馀人而释其尪病胁从与其非因败而
降者百馀人后三日兵破荔波擒希范至并戮而醢
之以醢赐诸溪峒于是叛蛮无噍类而君威震南海
言事者论君杀降为国失信于蛮貊天子置之不问
诏书谕君赐以金帛君即上书引咎六年徙为两浙
转运使筑钱塘堤自官浦至沙陉以除海患明年又
徙河北转运使召见奏事移刻天子益知其材赐金
紫服以遣之是岁夏拜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兵马
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君言杀降臣也宜得罪
坐中者六百馀人而释其尪病胁从与其非因败而
降者百馀人后三日兵破荔波擒希范至并戮而醢
之以醢赐诸溪峒于是叛蛮无噍类而君威震南海
言事者论君杀降为国失信于蛮貊天子置之不问
诏书谕君赐以金帛君即上书引咎六年徙为两浙
转运使筑钱塘堤自官浦至沙陉以除海患明年又
徙河北转运使召见奏事移刻天子益知其材赐金
紫服以遣之是岁夏拜天章阁待制充环庆路兵马
都部署经略安抚使知庆州君言杀降臣也宜得罪
卷三十 第 5b 页
将吏惟臣所使其劳未录不敢先受命天子为君悉
录将吏赏之乃受命自元昊称臣听誓而数犯约抄
(一作/挠)边边吏避生事纵不敢争君始至其酋孟香率
千馀人内附事闻诏君如约君言如约当还而孟香
得罪夏人势无还理遣之必反为边患议未决夏人
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夏兵驱杀边户掠
夺羊(一作/牛)马而求孟香益急朝议责君亟索而还之
君言夏人违誓举兵孟香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
所掠则孟香不可得夏人不肯偿所掠君亦不与孟
香夏人后亦不复敢动君治边二岁有威爱皇祐一
录将吏赏之乃受命自元昊称臣听誓而数犯约抄
(一作/挠)边边吏避生事纵不敢争君始至其酋孟香率
千馀人内附事闻诏君如约君言如约当还而孟香
得罪夏人势无还理遣之必反为边患议未决夏人
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夏兵驱杀边户掠
夺羊(一作/牛)马而求孟香益急朝议责君亟索而还之
君言夏人违誓举兵孟香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
所掠则孟香不可得夏人不肯偿所掠君亦不与孟
香夏人后亦不复敢动君治边二岁有威爱皇祐一
卷三十 第 6a 页
年五月甲子疾卒于官享年四十有六天子震悼赙
恤其家以其子炤为(一有/守字)秘书省校书郎君以荫补
将作监主簿累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阶朝奉郎勋
护军尝以太子中舍知建阳县除民无名租岁以万
计闽俗贪啬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举曰是将分
吾赀君上书请立伍保俾民相察寘之法由是生子
得免闽人久之以君为德多以君姓字名其子曰生
汝者杜君也君讳祀字伟长世为金陵人其曾伯祖
昌业仕江南李氏为江州节度使江南国灭杜氏北
迁今为开封府开封人也曾祖讳某赠给事中祖讳
恤其家以其子炤为(一有/守字)秘书省校书郎君以荫补
将作监主簿累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阶朝奉郎勋
护军尝以太子中舍知建阳县除民无名租岁以万
计闽俗贪啬有老而生子者父兄多不举曰是将分
吾赀君上书请立伍保俾民相察寘之法由是生子
得免闽人久之以君为德多以君姓字名其子曰生
汝者杜君也君讳祀字伟长世为金陵人其曾伯祖
昌业仕江南李氏为江州节度使江南国灭杜氏北
迁今为开封府开封人也曾祖讳某赠给事中祖讳
卷三十 第 6b 页
镐官至龙图阁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父讳某赠尚书
工部侍郎君初娶蒋氏封某县君后娶徐氏封东海
县君女六人其二适人四尚幼子男一人炤也杜氏
自君皇祖侍郎以博学为世儒宗故其子孙皆守儒
学而多闻人君尤博览强记其为文章多论当世利
害甚辩有文集十卷奏议集十二卷其居官以精敏
明干所至有声君学问之馀兼喜阴阳数术之说常
自推其数曰吾年四十六死矣其亲戚朋友莫不闻
其说至其岁果然呜呼可谓异矣所谓命者果有数
邪其果可以自知邪皇祐六年某月日其兄驾部员
工部侍郎君初娶蒋氏封某县君后娶徐氏封东海
县君女六人其二适人四尚幼子男一人炤也杜氏
自君皇祖侍郎以博学为世儒宗故其子孙皆守儒
学而多闻人君尤博览强记其为文章多论当世利
害甚辩有文集十卷奏议集十二卷其居官以精敏
明干所至有声君学问之馀兼喜阴阳数术之说常
自推其数曰吾年四十六死矣其亲戚朋友莫不闻
其说至其岁果然呜呼可谓异矣所谓命者果有数
邪其果可以自知邪皇祐六年某月日其兄驾部员
卷三十 第 7a 页
外郎植与其孤葬君于某县某乡某原铭曰
其敏以达其果以决其守不夺其摧不折其终一节
兹谓不没
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故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卜以至和二年正月某日
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神禾原其素所知秘书
丞李诩与其孤安期谋将乞铭于庐陵欧阳脩安期
曰吾不敢诩曰我能得之乃相与具书币遣君之客
贾绎自长安走京师以请盖君以至和元年五月某
日卒于长安享年四十有六其仕未达而所为未有
其敏以达其果以决其守不夺其摧不折其终一节
兹谓不没
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故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卜以至和二年正月某日
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神禾原其素所知秘书
丞李诩与其孤安期谋将乞铭于庐陵欧阳脩安期
曰吾不敢诩曰我能得之乃相与具书币遣君之客
贾绎自长安走京师以请盖君以至和元年五月某
日卒于长安享年四十有六其仕未达而所为未有
卷三十 第 7b 页
大见于时也然诩节义可信之士以诩能报君而君
能知诩则君之为人可知也巳君讳汉卿字师黯世
居阆中其先博州人因事伪蜀为县令遂留家焉其
曾叔祖省华官至谏议大夫生尧叟尧佐尧咨先后
为将相而君自曾祖而下三世不显曾祖讳省恭不
仕祖讳尧封举进士为虢县主簿王均乱蜀诣阙上
书献破贼策不报遂退老于嵩山父讳渊亦举进士
官至大理寺丞与其兄渐所谓金龟子者皆以文学
知名君生一岁而孤年十三与其母入蜀过凤翔谒
其府尹而吏少君不为之通君直入伏庭下曰陈某
能知诩则君之为人可知也巳君讳汉卿字师黯世
居阆中其先博州人因事伪蜀为县令遂留家焉其
曾叔祖省华官至谏议大夫生尧叟尧佐尧咨先后
为将相而君自曾祖而下三世不显曾祖讳省恭不
仕祖讳尧封举进士为虢县主簿王均乱蜀诣阙上
书献破贼策不报遂退老于嵩山父讳渊亦举进士
官至大理寺丞与其兄渐所谓金龟子者皆以文学
知名君生一岁而孤年十三与其母入蜀过凤翔谒
其府尹而吏少君不为之通君直入伏庭下曰陈某
卷三十 第 8a 页
请见因责尹慢士戒吏不谨尹惭笞吏以谢君君用
叔祖尧咨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丞监沙苑
监权知渭南县民有兄弟争田者吏常直其兄而弟
讼不巳君为往视其田辨其劵书而以田与弟其兄
谢曰我悔欲归弟以田者数矣直惧笞而不敢耳弟
曰我田故多然耻以不直讼兄今我直矣愿以田与
兄兄弟相持恸哭拜而去由是县民有事多相持诣
君得一言以决曲直又知登封县县有恶盗十人巳
谋未发而尉方以事出君募少年选手力夜往捕获
之明日召尉归以贼与之曰得是可以论赏赏未及
叔祖尧咨荫补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丞监沙苑
监权知渭南县民有兄弟争田者吏常直其兄而弟
讼不巳君为往视其田辨其劵书而以田与弟其兄
谢曰我悔欲归弟以田者数矣直惧笞而不敢耳弟
曰我田故多然耻以不直讼兄今我直矣愿以田与
兄兄弟相持恸哭拜而去由是县民有事多相持诣
君得一言以决曲直又知登封县县有恶盗十人巳
谋未发而尉方以事出君募少年选手力夜往捕获
之明日召尉归以贼与之曰得是可以论赏赏未及
卷三十 第 8b 页
下而尉卒尉河南儒者魏景山也老而且贫君为主
其丧事买田宅于汝州以活其妻子通判嘉州治田
讼三十年不决者一日决之秩满嘉人诣转运使乞
留不得时文丞相守成都荐其材而荐者十有五人
通判河中府府有妖狱二百馀人君方以公事之他
州提点刑狱司疑狱有冤召君还视之独留其一人
馀皆释之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天子享明堂推恩
遂迁比部通判宁州决疑狱活一家五人君好学重
气节尝有负其钱数千万辄毁其劵弃之与人交久
而益笃喜为歌诗至于射艺书法医药皆精妙尤好
其丧事买田宅于汝州以活其妻子通判嘉州治田
讼三十年不决者一日决之秩满嘉人诣转运使乞
留不得时文丞相守成都荐其材而荐者十有五人
通判河中府府有妖狱二百馀人君方以公事之他
州提点刑狱司疑狱有冤召君还视之独留其一人
馀皆释之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天子享明堂推恩
遂迁比部通判宁州决疑狱活一家五人君好学重
气节尝有负其钱数千万辄毁其劵弃之与人交久
而益笃喜为歌诗至于射艺书法医药皆精妙尤好
卷三十 第 9a 页
古书奇画每倾赀购之尝自为录藏于家其材能好
尚皆可嘉也母曰仁寿县太君王氏初娶王氏生一
子安期也后娶又曰王氏铭曰
在蜀伪时处昏不迷惟陈最微蜀亡而东高明显融
莫如陈宗惟陈有声自其高曾君世不兴惟兴与伏
有俟而畜其周必复实始自君昌其子孙考铭有文
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
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
嘉祐元年闰三月巳丑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程
尚皆可嘉也母曰仁寿县太君王氏初娶王氏生一
子安期也后娶又曰王氏铭曰
在蜀伪时处昏不迷惟陈最微蜀亡而东高明显融
莫如陈宗惟陈有声自其高曾君世不兴惟兴与伏
有俟而畜其周必复实始自君昌其子孙考铭有文
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
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
嘉祐元年闰三月巳丑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程
卷三十 第 9b 页
公薨于位以闻诏辍视朝二日赠公中书令于是其
孤嗣隆以状上考功移于太常而博士起曰法宜谥
乃谥曰文简明年十月十八日葬公于河南伊阙之
某乡某原(一作神阴/乡张留里)其孤又以请于太史而史臣脩
曰礼宜铭乃考次公之世族官封爵号卒葬时日与
其始终之大节合而志于其墓且铭之曰惟程氏远
有世序自重黎以来其后居中山者出于魏安乡侯
昱之后公讳琳字天球中山博野人也曾祖赠太师
讳新曾祖妣吴国夫人齐氏祖赠太师中书令讳赞
明祖妣秦国夫人吴氏考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
孤嗣隆以状上考功移于太常而博士起曰法宜谥
乃谥曰文简明年十月十八日葬公于河南伊阙之
某乡某原(一作神阴/乡张留里)其孤又以请于太史而史臣脩
曰礼宜铭乃考次公之世族官封爵号卒葬时日与
其始终之大节合而志于其墓且铭之曰惟程氏远
有世序自重黎以来其后居中山者出于魏安乡侯
昱之后公讳琳字天球中山博野人也曾祖赠太师
讳新曾祖妣吴国夫人齐氏祖赠太师中书令讳赞
明祖妣秦国夫人吴氏考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
卷三十 第 10a 页
令(一有/兼字)尚书令冀国公讳元白妣晋国夫人楚氏公
以大中祥符四年举服勤辞学高第为泰宁军节度
掌书记(一作/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秘书丞监左藏
库天僖中诏举辞学履行召试直集贤院今天子即
位迁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是时契丹所遣使者
数出不逊语生事而主者应对多失辞上患之巳而
契丹来贺即位乃选公为接伴使而契丹使者言太
后当遣使通书公遽以礼折之乃巳史官修真宗
实录而起居注阙命公修大中祥符八年以后起居
注遂修起居注迁祠部员外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以大中祥符四年举服勤辞学高第为泰宁军节度
掌书记(一作/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秘书丞监左藏
库天僖中诏举辞学履行召试直集贤院今天子即
位迁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是时契丹所遣使者
数出不逊语生事而主者应对多失辞上患之巳而
契丹来贺即位乃选公为接伴使而契丹使者言太
后当遣使通书公遽以礼折之乃巳史官修真宗
实录而起居注阙命公修大中祥符八年以后起居
注遂修起居注迁祠部员外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卷三十 第 10b 页
以本官知制诰同判吏部流内铨天圣五年馆伴契
丹贺乾元节使使者言中国使至契丹坐殿上位次
高而契丹使来坐次下当陛语甚切不巳而上与大
臣皆以为小故不足争将许之公以谓许其小必启
其大力争以为不可遂止河决滑州初议者言可塞
役既作而后议者以为不可乃命公往视之公言可
塞遂塞之岁中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明年拜
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蜀人轻而喜乱公常先制于无
事至其临时如不用意而略其细治其大且甚者不
过一二而蜀人安之自寮吏皆不能窥其所为正月
丹贺乾元节使使者言中国使至契丹坐殿上位次
高而契丹使来坐次下当陛语甚切不巳而上与大
臣皆以为小故不足争将许之公以谓许其小必启
其大力争以为不可遂止河决滑州初议者言可塞
役既作而后议者以为不可乃命公往视之公言可
塞遂塞之岁中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明年拜
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蜀人轻而喜乱公常先制于无
事至其临时如不用意而略其细治其大且甚者不
过一二而蜀人安之自寮吏皆不能窥其所为正月
卷三十 第 11a 页
俗放灯吏民夜会聚遨嬉盛天下公先戒吏为火备
有失火者使随救之勿白以动众既而大宴五门城
中火吏救止卒宴民皆不知盖其他设施多类此军
士见监军告其军有变监军入白公笑遣之惶恐不
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待告也
可使告者来监军去而告者卒不敢来公亦不问遂
止蜀州妖人有自号李冰神子者署官属吏卒聚徒
百馀人公命捕寘之法而谗之朝者言公妄杀人蜀
人恐且乱矣上遣中贵人驰视之使者入其境居人
行旅争道公善使者问杀妖人事其父老皆曰杀一
有失火者使随救之勿白以动众既而大宴五门城
中火吏救止卒宴民皆不知盖其他设施多类此军
士见监军告其军有变监军入白公笑遣之惶恐不
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待告也
可使告者来监军去而告者卒不敢来公亦不问遂
止蜀州妖人有自号李冰神子者署官属吏卒聚徒
百馀人公命捕寘之法而谗之朝者言公妄杀人蜀
人恐且乱矣上遣中贵人驰视之使者入其境居人
行旅争道公善使者问杀妖人事其父老皆曰杀一
卷三十 第 11b 页
人可使蜀数十年无事使者问其故对曰前乱蜀者
非有智谋豪杰之才乃里闾无赖小人尔惟不制其
始遂至于乱也使者视蜀既无事又得父老语还白
于是上益以公为能迁给事中知开封府禁中大火
延两宫宦者治狱得缝人火斗巳诬伏而下府命公
具狱公立辨其非禁中不得入乃命工图火所经而
后宫人多所居隘其烓灶近版壁岁久燥而焚曰此
岂一日火哉乃建言此殆天灾也不宜以罪人上为
缓其狱故卒得无死者公在府决事神速一岁中狱
常空者四五迁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守御史中
非有智谋豪杰之才乃里闾无赖小人尔惟不制其
始遂至于乱也使者视蜀既无事又得父老语还白
于是上益以公为能迁给事中知开封府禁中大火
延两宫宦者治狱得缝人火斗巳诬伏而下府命公
具狱公立辨其非禁中不得入乃命工图火所经而
后宫人多所居隘其烓灶近版壁岁久燥而焚曰此
岂一日火哉乃建言此殆天灾也不宜以罪人上为
缓其狱故卒得无死者公在府决事神速一岁中狱
常空者四五迁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守御史中
卷三十 第 12a 页
丞是岁以翰林侍读学士复知开封府明年为三司
使治财赋知本末出入有节虽一金不可(一作/敢)妄取
累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司天言
日食明年正旦请移闰月以避之公以谓天有所谴
非移闰可免惟脩德政而巳乃止范仲淹以言事忤
大臣贬饶州巳而上悔悟欲复用之稍徙知润州而
恶仲淹者复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自仲
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一有/一字)出语及仲淹皆
指为党人公独为上开说明其诬枉上意解而后巳
公为人刚决明敏多识故事议论慨然及知政事益
使治财赋知本末出入有节虽一金不可(一作/敢)妄取
累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司天言
日食明年正旦请移闰月以避之公以谓天有所谴
非移闰可免惟脩德政而巳乃止范仲淹以言事忤
大臣贬饶州巳而上悔悟欲复用之稍徙知润州而
恶仲淹者复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自仲
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一有/一字)出语及仲淹皆
指为党人公独为上开说明其诬枉上意解而后巳
公为人刚决明敏多识故事议论慨然及知政事益
卷三十 第 12b 页
奋励无所回避宰相有所欲私辄以语折之至今人
往往能道其语而小人侥倖多不得志遂共以事中
之坐贬光禄卿知颍州巳而上思之徙知青州又徙
大名府居一岁间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
政殿学士北京建与宦者皇甫继明争治行宫事章
交上上遣一御史视其曲直御史直公遂罢继明是
时继明方信用其势倾动中外自朝廷大臣莫不屈
意下之而公被中伤方起未复而独与之争虽小故
不少假也故议者不以公所直为难而以能不为继
明屈为难也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
往往能道其语而小人侥倖多不得志遂共以事中
之坐贬光禄卿知颍州巳而上思之徙知青州又徙
大名府居一岁间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
政殿学士北京建与宦者皇甫继明争治行宫事章
交上上遣一御史视其曲直御史直公遂罢继明是
时继明方信用其势倾动中外自朝廷大臣莫不屈
意下之而公被中伤方起未复而独与之争虽小故
不少假也故议者不以公所直为难而以能不为继
明屈为难也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
卷三十 第 13a 页
使庆历六年拜武昌军节度使陜西安抚使知永兴
军府事明年加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夏人以兵三万
临界上前三日公谍知其来戒诸堡寨按兵闭壁虏
至以为有备引去讫公去不复窥边赵元昊死子谅
祚立方幼三大将共治其国言事者谓可除其诸将
皆以为节度使使各有其所部以分弱其势可遂无
西患事下公公以谓幸人之丧非所以示大信抚夷
狄而谅祚虽幼君臣和三将无异志虽欲有为必无
功而反生事不如因而抚之上以为然皇祐元年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自元
军府事明年加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夏人以兵三万
临界上前三日公谍知其来戒诸堡寨按兵闭壁虏
至以为有备引去讫公去不复窥边赵元昊死子谅
祚立方幼三大将共治其国言事者谓可除其诸将
皆以为节度使使各有其所部以分弱其势可遂无
西患事下公公以谓幸人之丧非所以示大信抚夷
狄而谅祚虽幼君臣和三将无异志虽欲有为必无
功而反生事不如因而抚之上以为然皇祐元年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自元
卷三十 第 13b 页
昊反河西契丹亦犯约求地二边兵兴连岁不解而
公方入与谋议更守西北二方尤知夷狄虚实情伪
山川要害所以行师制胜营阵出入之法于河北尤
详其奏议颇多虽不能尽用其指画规为之际有可
喜也再居大名前后十年威惠信于其人人为立生
祠公自罢政事益不妄与人合亦卒不复用既徙镇
安居三岁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而得
疾享年六十有九公累阶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
开国广平郡爵公食户七千四百而实封二千一百
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娶陈氏封卫国夫人
公方入与谋议更守西北二方尤知夷狄虚实情伪
山川要害所以行师制胜营阵出入之法于河北尤
详其奏议颇多虽不能尽用其指画规为之际有可
喜也再居大名前后十年威惠信于其人人为立生
祠公自罢政事益不妄与人合亦卒不复用既徙镇
安居三岁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而得
疾享年六十有九公累阶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
开国广平郡爵公食户七千四百而实封二千一百
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娶陈氏封卫国夫人
卷三十 第 14a 页
子男四人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
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五人长适职方员外郎荣諲
次适秘书丞韩缜次适都官员外郎晁仲约(一作/绰)次
适大理寺丞吴得次适将作监主簿王称孙三人长
曰伯孙次曰公孙皆太常寺太祝次曰昌孙守秘(一/作)
(挍)书郎有文集奏议六十卷公平生寡言笑慎于知
人既巳知之久而益笃喜饮酒引满然人罕得其驩
而与余尤相好也铭曰
君子之守志于不夺不学而刚有摧必折毅毅䄇公
其刚不屈公在政事有谔其言直虽不容志岂不完
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五人长适职方员外郎荣諲
次适秘书丞韩缜次适都官员外郎晁仲约(一作/绰)次
适大理寺丞吴得次适将作监主簿王称孙三人长
曰伯孙次曰公孙皆太常寺太祝次曰昌孙守秘(一/作)
(挍)书郎有文集奏议六十卷公平生寡言笑慎于知
人既巳知之久而益笃喜饮酒引满然人罕得其驩
而与余尤相好也铭曰
君子之守志于不夺不学而刚有摧必折毅毅䄇公
其刚不屈公在政事有谔其言直虽不容志岂不完
卷三十 第 14b 页
谓公不显公位将相岂无谋谟胡不以访老于辅藩
(一作/藩辅)白首犹壮公虽在外邦国之光奄其不存士夫
曷望吉卜之从兆此新冈惟其休声逾(一作/愈)远弥长
居士集卷第三十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一作/藩辅)白首犹壮公虽在外邦国之光奄其不存士夫
曷望吉卜之从兆此新冈惟其休声逾(一作/愈)远弥长
居士集卷第三十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卷三十 第 15a 页
杜待制墓志知建安县建本吉本同而蜀本衢本
作建昌罗氏本作建阳朝佐按仁宗实录杜𣏌传
作建阳今从之
张公墓铭读于(一作/于)新人有进士(人一/作之)乃以为(一作/乃以)
(公/为)工部(二字上一/有尚书字)
杜公墓铭四十六(一作四/十有六)
程文简公墓铭八年以后起居江(此下一有二/十卷三字)告其
军(一作告/某军)
作建昌罗氏本作建阳朝佐按仁宗实录杜𣏌传
作建阳今从之
张公墓铭读于(一作/于)新人有进士(人一/作之)乃以为(一作/乃以)
(公/为)工部(二字上一/有尚书字)
杜公墓铭四十六(一作四/十有六)
程文简公墓铭八年以后起居江(此下一有二/十卷三字)告其
军(一作告/某军)
卷三十 第 1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