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六 欧阳文忠公集二十六
墓志四首
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
公讳仲宣姓尹氏尹氏世居太原无显者由公之父
赠刑部侍郎讳文化始举毛诗登某(一无/此字)科(一有/能字)以
材敏称于当时仕至尚书都官郎中于今人士语尹
氏者往往能称其名字由是始有闻人刑部葬其父
于河南今为河南人公举周易咸平三年中第历梓
州铜山凤翔麟游二主簿京兆府司理参军潞州襄
垣主簿迁汝州梁(一有/县字)怀州武陟二令又迁蜀州军
墓志四首
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
公讳仲宣姓尹氏尹氏世居太原无显者由公之父
赠刑部侍郎讳文化始举毛诗登某(一无/此字)科(一有/能字)以
材敏称于当时仕至尚书都官郎中于今人士语尹
氏者往往能称其名字由是始有闻人刑部葬其父
于河南今为河南人公举周易咸平三年中第历梓
州铜山凤翔麟游二主簿京兆府司理参军潞州襄
垣主簿迁汝州梁(一有/县字)怀州武陟二令又迁蜀州军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事判官荐其能者数十(一作/十数)人拜大理寺丞太子中
舍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员外郎历知汝州之
叶郑州之荥阳(一有/县字)又知大宁监通判华州又知资
州皆有政(一作/能)绩最后知郢州至州之三日晨起衣
冠得疾(一有及寝/而三字)卒实景祐四年三月七日也年七
十一以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葬寿安母郑氏德兴
县太君妻张氏寿安县君子七人源洙湘冲淑沂泳
诸孙十馀人公既卒许州进士朱生游资州资人(一/作)
(州)家家能道公之遗事及闻公丧皆巷哭其吏与民
各以其类之浮屠发哀受吊朱生既得公善十馀事
舍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员外郎历知汝州之
叶郑州之荥阳(一有/县字)又知大宁监通判华州又知资
州皆有政(一作/能)绩最后知郢州至州之三日晨起衣
冠得疾(一有及寝/而三字)卒实景祐四年三月七日也年七
十一以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葬寿安母郑氏德兴
县太君妻张氏寿安县君子七人源洙湘冲淑沂泳
诸孙十馀人公既卒许州进士朱生游资州资人(一/作)
(州)家家能道公之遗事及闻公丧皆巷哭其吏与民
各以其类之浮屠发哀受吊朱生既得公善十馀事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为作遗爱录以遗资人朱生未尝识公者而言若兹
信矣呜呼善人之为善也生不赫赫于当时则其遗
风馀思在乎人者必有时而著公生而为善殁也见
思(一作殁也见称/斯可知也已)铭者所以名其善功以昭后世也
(一有/夫字)铭曰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至于大亨乃烨而敷尹氏之先
久窒不耀自公再世始发其奥公不坠德有善在人
孰当其兴在子与孙(一作在/于子孙)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邓州军州
信矣呜呼善人之为善也生不赫赫于当时则其遗
风馀思在乎人者必有时而著公生而为善殁也见
思(一作殁也见称/斯可知也已)铭者所以名其善功以昭后世也
(一有/夫字)铭曰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至于大亨乃烨而敷尹氏之先
久窒不耀自公再世始发其奥公不坠德有善在人
孰当其兴在子与孙(一作在/于子孙)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
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知邓州军州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事兼管内劝农使上轻车都尉阳夏县开国男食邑
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谢公讳绛字希深其先出于黄
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
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
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
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
为盛族公之皇考曰太子宾客讳涛其爵陈留伯至
公开国又为阳夏男皆在陈郡故用其封复因为陈
郡人然其官邑卒葬随世而迁其谱自八世而下可
见曰八代祖汾为河南缑氏人至五代祖希图始迁
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谢公讳绛字希深其先出于黄
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
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
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
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
为盛族公之皇考曰太子宾客讳涛其爵陈留伯至
公开国又为阳夏男皆在陈郡故用其封复因为陈
郡人然其官邑卒葬随世而迁其谱自八世而下可
见曰八代祖汾为河南缑氏人至五代祖希图始迁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而南或葬嘉兴或葬丽水自皇考巳上三代皆葬杭
州之富阳公以宝元二年四月丁卯来治邓其年十
一月已酉以疾卒于官以远不克归于南即以明年
八月得州之西南某山之阳遂以葬公享年四十有
五初娶夏侯氏先卒今举以祔后娶高氏文安县君
三男六女男某皆将作监主簿女一早亡五尚幼公
之卒其客欧阳脩吊而哭于位退则叹曰初宾客之
薨脩获铭其德纳诸富阳之原今又哭公之丧哭者
在位莫如脩旧盖尝铭其世矣乃论次其终始曰公
年十五起家试秘书省校书郎复举进士中甲科以
州之富阳公以宝元二年四月丁卯来治邓其年十
一月已酉以疾卒于官以远不克归于南即以明年
八月得州之西南某山之阳遂以葬公享年四十有
五初娶夏侯氏先卒今举以祔后娶高氏文安县君
三男六女男某皆将作监主簿女一早亡五尚幼公
之卒其客欧阳脩吊而哭于位退则叹曰初宾客之
薨脩获铭其德纳诸富阳之原今又哭公之丧哭者
在位莫如脩旧盖尝铭其世矣乃论次其终始曰公
年十五起家试秘书省校书郎复举进士中甲科以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奉礼郎知颍州汝阴县迁光禄寺丞上书论四民失
业杨文公荐其材召试充秘阁校理再迁太常丞通
判常州丁母晋陵郡君许氏忧服除迁太常博士用
郑氏经唐故事议昭武皇帝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
生帝天圣中天下水旱而蝗河决坏滑州又上书用
洪范五行京房传推灾异所以为天谴告之意极陈
时所阙失无所讳与修真宗国史迁祠部员外郎
直集贤院通判河南府移书丞相言岁凶嵩山宫宜
罢勿治又上书论妖人方术士不宜出入禁中请追
所赐先生处士号岁满权开封府判官再迁兵部员
业杨文公荐其材召试充秘阁校理再迁太常丞通
判常州丁母晋陵郡君许氏忧服除迁太常博士用
郑氏经唐故事议昭武皇帝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
生帝天圣中天下水旱而蝗河决坏滑州又上书用
洪范五行京房传推灾异所以为天谴告之意极陈
时所阙失无所讳与修真宗国史迁祠部员外郎
直集贤院通判河南府移书丞相言岁凶嵩山宫宜
罢勿治又上书论妖人方术士不宜出入禁中请追
所赐先生处士号岁满权开封府判官再迁兵部员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外郎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论法(一作/诏)禁密花透背
诏书云自内始今内人赐衣复下有司取之是为法
而自戾无以信天下又言后苑作官市龟筒亦禁物
民间非所有有之为犯法因请罢内作诸器皆以其
职言又言有司多(一无/此字)求上旨(一有/多字)从中出而数更
且谓号令数变则亏国体利害偏听则惑聪明请者
务欲各行而守者患于不一请凡诏令皆由中书枢
密院然后行郭皇后废上书用诗白华引申后褒姒
以为戒景祐元年丁父忧服除(一本宾客薨于京/师以丧南归三年)召
试知制诰判流内铨諌者言李照新定乐不可用下
诏书云自内始今内人赐衣复下有司取之是为法
而自戾无以信天下又言后苑作官市龟筒亦禁物
民间非所有有之为犯法因请罢内作诸器皆以其
职言又言有司多(一无/此字)求上旨(一有/多字)从中出而数更
且谓号令数变则亏国体利害偏听则惑聪明请者
务欲各行而守者患于不一请凡诏令皆由中书枢
密院然后行郭皇后废上书用诗白华引申后褒姒
以为戒景祐元年丁父忧服除(一本宾客薨于京/师以丧南归三年)召
试知制诰判流内铨諌者言李照新定乐不可用下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其议议者久不决公为两议曰宋乐用三世矣照之
法不合古吾从旧乃署其一议曰从新乐者异署议
者皆从公署公为人肃然自脩平居温温不妄喜怒
及其临事敢言何其壮也虽或听或否或论高而不
能行或后果如其言皆傅经据古切中时病三代巳
来文章盛者称西汉公于制诰尤得其体世所谓常
杨元白不足多也公既以文知名至于为政无所不
达自汝阴巳有能名佐常州至今常人思之钱思公
守河南悉以事属之是时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
后起二陵于永安至于铁石畚锸不取一物于民而
法不合古吾从旧乃署其一议曰从新乐者异署议
者皆从公署公为人肃然自脩平居温温不妄喜怒
及其临事敢言何其壮也虽或听或否或论高而不
能行或后果如其言皆傅经据古切中时病三代巳
来文章盛者称西汉公于制诰尤得其体世所谓常
杨元白不足多也公既以文知名至于为政无所不
达自汝阴巳有能名佐常州至今常人思之钱思公
守河南悉以事属之是时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
后起二陵于永安至于铁石畚锸不取一物于民而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足修国子学教诸生自远而至者百馀人举而中第
者十八九河南人闻公丧皆出涕诸生画像于学而
祠之初吏部拟官以圭田有无为均公取州县田覆
其实者准其方之物贾(一作/价)差为多少揭之省中它
有名而无实者皆不用人以为便天下之吏有定职
而无定员故选者常患其多而久积吏缘以奸至公
为之选而集者有不逾旬而去天下皆称其平其遇
事尤剧(一有/处字)尤若简而有馀及求知邓州其治益以
宽静为本州遂无事先时有妖僧者以伪言诱民男
女数百人往往昼夜为会凡六七年不废公则取其
者十八九河南人闻公丧皆出涕诸生画像于学而
祠之初吏部拟官以圭田有无为均公取州县田覆
其实者准其方之物贾(一作/价)差为多少揭之省中它
有名而无实者皆不用人以为便天下之吏有定职
而无定员故选者常患其多而久积吏缘以奸至公
为之选而集者有不逾旬而去天下皆称其平其遇
事尤剧(一有/处字)尤若简而有馀及求知邓州其治益以
宽静为本州遂无事先时有妖僧者以伪言诱民男
女数百人往往昼夜为会凡六七年不废公则取其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首恶二人寘之法馀一不问民始知公法可畏而安
于不苛南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之来远而少能及
民而堰(敕列/反)墩破公议复召信臣故渠以罢邓人
岁役而以水与民大兴学舍皆未就而卒始公来邓
食其廪者四十馀人或疑其多及其丧为之制服其
治衣栉才二婢至三从孤弟妹皆聚而食之卒之日
廪无馀粟家无馀赀入哭其堂椸无新衣然平生(一/有)
(好施/宗族)喜宾客谈宴怡怡如也自少而仕凡三十年间
自守不回而外亦不为甚异此其始终大节也(一无/也字)
(下有昔太史公世称其文善以多为少今予不能乃/不暇具书公之事而特著其大者略书之噫公之事)
于不苛南阳堰引湍水溉公田水之来远而少能及
民而堰(敕列/反)墩破公议复召信臣故渠以罢邓人
岁役而以水与民大兴学舍皆未就而卒始公来邓
食其廪者四十馀人或疑其多及其丧为之制服其
治衣栉才二婢至三从孤弟妹皆聚而食之卒之日
廪无馀粟家无馀赀入哭其堂椸无新衣然平生(一/有)
(好施/宗族)喜宾客谈宴怡怡如也自少而仕凡三十年间
自守不回而外亦不为甚异此其始终大节也(一无/也字)
(下有昔太史公世称其文善以多为少今予不能乃/不暇具书公之事而特著其大者略书之噫公之事)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何多欤繁予文而不克究使公而寿且用极其材则/凡今所书又有不暇书而又著其尤大者尔将葬其)
(嗣子某/来乞铭)铭曰
寿吾不知命系其偶不俾其隆安归其咎惟德之明
惟仁之茂惟力之为而公之有
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薛公墓志
铭
明道二年尚书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河东公以疾告
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
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又数以告然
后拜公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罢其
(嗣子某/来乞铭)铭曰
寿吾不知命系其偶不俾其隆安归其咎惟德之明
惟仁之茂惟力之为而公之有
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薛公墓志
铭
明道二年尚书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河东公以疾告
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
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又数以告然
后拜公为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罢其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政事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
兵部尚书公讳奎字宿蓺姓薛氏薛氏之先出于黄
帝之后任姓任姓之别为十族薛者奚仲之始封也
其后奚仲去迁邳而仲虺留居薛春秋之际以国见
经而其子孙后以为氏此其谱也隋唐之间薛姓居
河东者为最盛公绛州正平人也曾王父赠太保讳
某大王父赠太傅讳某王父殿中丞赠太师讳某三
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
策干行在不见用罢公生十馀岁已能属文辞太师
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
兵部尚书公讳奎字宿蓺姓薛氏薛氏之先出于黄
帝之后任姓任姓之别为十族薛者奚仲之始封也
其后奚仲去迁邳而仲虺留居薛春秋之际以国见
经而其子孙后以为氏此其谱也隋唐之间薛姓居
河东者为最盛公绛州正平人也曾王父赠太保讳
某大王父赠太傅讳某王父殿中丞赠太师讳某三
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
策干行在不见用罢公生十馀岁已能属文辞太师
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以赒乡闾曰吾有子矣后何患后五十年公始佐今
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公为人敦笃忠烈果
敢明达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
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秘书省
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巳成书活冤者
四人徙仪州推官士争荐其能丁太夫人忧服除用
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
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迁殿中丞知河南长水
县徙知兴州州旧铸铁钱用功多人以为苦公乃募
民有力者弛其山使自为利而收其铁租以铸悉罢
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公为人敦笃忠烈果
敢明达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
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秘书省
校书郎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巳成书活冤者
四人徙仪州推官士争荐其能丁太夫人忧服除用
荐者拜大理寺丞知兴化军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
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迁殿中丞知河南长水
县徙知兴州州旧铸铁钱用功多人以为苦公乃募
民有力者弛其山使自为利而收其铁租以铸悉罢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役者人用不劳迁太常博士御史中丞向敏中荐公
材中御史就拜监察御史召为殿中侍御史判三司
都磨勘司赐绯衣银鱼出为陜西转运副使坐举人
免官居数月通判陜府岁馀召还台安抚河北称旨
改尚书户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
开扬州河废其三堰以便漕船岁以八百万石食京
师其后罕及其多转吏部员外郎丁太师忧去职不
许居二岁入为三司户部副使与三司使李士衡争
事省中士衡扳时权贵人为助公拜户部郎中直昭
文馆出知延州迁吏部郎中入为龙图阁待制知开
材中御史就拜监察御史召为殿中侍御史判三司
都磨勘司赐绯衣银鱼出为陜西转运副使坐举人
免官居数月通判陜府岁馀召还台安抚河北称旨
改尚书户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
开扬州河废其三堰以便漕船岁以八百万石食京
师其后罕及其多转吏部员外郎丁太师忧去职不
许居二岁入为三司户部副使与三司使李士衡争
事省中士衡扳时权贵人为助公拜户部郎中直昭
文馆出知延州迁吏部郎中入为龙图阁待制知开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封府迁右諌议大夫御史中丞契丹使萧从顺来朝
是时庄献明肃太后垂帘听政从顺举止多不逊
以谓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遂请见之朝议患之
未有以决公独以理折之从顺乃止而嫉公者谗其
漏禁中语由是拜集贤院学士出知并州改知秦州
秦州宿重兵兵尝慊食公为勤俭积畜教民水种岁
中迁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而秦之馀粟积者三百万
征算之衍者三十万覈民旧隐田数百顷所得刍粟
又十馀万秦州之民与其蕃(一作/夷)落数千人诣转运
使请留不果公在开封以严为治肃清京师京师之
是时庄献明肃太后垂帘听政从顺举止多不逊
以谓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遂请见之朝议患之
未有以决公独以理折之从顺乃止而嫉公者谗其
漏禁中语由是拜集贤院学士出知并州改知秦州
秦州宿重兵兵尝慊食公为勤俭积畜教民水种岁
中迁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而秦之馀粟积者三百万
征算之衍者三十万覈民旧隐田数百顷所得刍粟
又十馀万秦州之民与其蕃(一作/夷)落数千人诣转运
使请留不果公在开封以严为治肃清京师京师之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民至私以俚语目公且相戒曰是不可犯也囹圄为
之数空而至今之人犹或目之及居蜀尤有善政民
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一作/阍)
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皆恟恟(一作/詾詾)出异语且观
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
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
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里富人三女皆孤民或妄争
其产公析其赀为三为嫁其女于是人皆以公为仁
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
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逄蒙之
之数空而至今之人犹或目之及居蜀尤有善政民
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一作/阍)
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皆恟恟(一作/詾詾)出异语且观
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媪告其
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
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里富人三女皆孤民或妄争
其产公析其赀为三为嫁其女于是人皆以公为仁
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
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逄蒙之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蜀人(一作/其后)爱且畏之以比
张尚书咏而不苛开封天子之畿益州蜀一都会皆
世号尤难理者而公尤有名其猛宽之政前后异施
可谓知其方矣入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遂拜
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
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
挺立无所牵随然遂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
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
也公尝使契丹与其君臣语而以论议服其坐中其
张尚书咏而不苛开封天子之畿益州蜀一都会皆
世号尤难理者而公尤有名其猛宽之政前后异施
可谓知其方矣入拜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遂拜
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
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
挺立无所牵随然遂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
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
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
也公尝使契丹与其君臣语而以论议服其坐中其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后契丹使来必问公所在及闻已用乃皆喜曰是得
人矣边吏得谍者言契丹欲弃约举兵上亟召大臣
议或欲选将增兵公曰契丹畏誓而贪利且无隙以
开其端其必不动不宜失持重之势而使其可窥已
而卒无事他日上顾公曰果如公言于是益重之明
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
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
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
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
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
人矣边吏得谍者言契丹欲弃约举兵上亟召大臣
议或欲选将增兵公曰契丹畏誓而贪利且无隙以
开其端其必不动不宜失持重之势而使其可窥已
而卒无事他日上顾公曰果如公言于是益重之明
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
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
而拜乎太后不能夺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
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
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一无也字下有/而不至乎大用)
(终/焉)公先娶潘氏早卒后娶赵氏今封金城郡夫人子
男一人直孺大理寺丞女五人长适故职方员外郎
张奇其次适故开封府士曹参军乔易从早亡次适
太原王拱辰早亡次适庐陵欧阳脩次又适王氏公
既贵赠其曾祖而下三室曰太保太传太师追封曾
祖妣某氏某夫人祖妣某氏某夫人妣某氏某夫人
公性孝慈虽在大位家人勤俭不知为骄奢诸子幼
孤抚养不异平生所为文章四(一作/二)十卷直而有气
如其为人五年某月某甲子其孤直孺奉其柩自京
(终/焉)公先娶潘氏早卒后娶赵氏今封金城郡夫人子
男一人直孺大理寺丞女五人长适故职方员外郎
张奇其次适故开封府士曹参军乔易从早亡次适
太原王拱辰早亡次适庐陵欧阳脩次又适王氏公
既贵赠其曾祖而下三室曰太保太传太师追封曾
祖妣某氏某夫人祖妣某氏某夫人妣某氏某夫人
公性孝慈虽在大位家人勤俭不知为骄奢诸子幼
孤抚养不异平生所为文章四(一作/二)十卷直而有气
如其为人五年某月某甲子其孤直孺奉其柩自京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师葬于绛州以某年某月某甲子即事先期状公之
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
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铭曰
薛夏之封以国为姓其后河东隋唐最盛公世载德
实河东人必大其门太师之云公之从事以难为易
参于大政不挠不牵屡决大议有言炳然公不为相
告病还家赗赙之荣尚书是加公有敏德焯其行事
公有令名有司之谥事告之史谥传子孙又刻铭章
纳于墓门
赠尚书度支员外郎张君墓志铭
功行上之太常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
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铭曰
薛夏之封以国为姓其后河东隋唐最盛公世载德
实河东人必大其门太师之云公之从事以难为易
参于大政不挠不牵屡决大议有言炳然公不为相
告病还家赗赙之荣尚书是加公有敏德焯其行事
公有令名有司之谥事告之史谥传子孙又刻铭章
纳于墓门
赠尚书度支员外郎张君墓志铭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君讳思字希圣青州人也曾祖讳庭实不仕祖讳昂
赠尚书职方郎中父讳从化尚书驾部员外郎赠秘
书少监母河南县太君朱氏君天禧四年举进士及
第为潍州司理参军青州益都县主簿开封府仓曹
参军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再迁秘书丞太
常博士通判阆州权知兴元府景祐四年九月十七
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四君世以明经仕宦至
君始为辞章举进士官虽卑事亲能尽其养不知其
禄之薄也退与妻子恶衣蔬食无难色居亲丧尽哀
葬其家三十馀丧乡里称其孝为吏所至有能名京
赠尚书职方郎中父讳从化尚书驾部员外郎赠秘
书少监母河南县太君朱氏君天禧四年举进士及
第为潍州司理参军青州益都县主簿开封府仓曹
参军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益都县再迁秘书丞太
常博士通判阆州权知兴元府景祐四年九月十七
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四君世以明经仕宦至
君始为辞章举进士官虽卑事亲能尽其养不知其
禄之薄也退与妻子恶衣蔬食无难色居亲丧尽哀
葬其家三十馀丧乡里称其孝为吏所至有能名京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柬岁大饥所在盗贼起独君所治益都无盗而赈恤
饥人比他县尤多安抚使以为言诏书褒美在阆州
治嘉陵江石堤民至今赖之君为博士时其弟愈犹
为布衣君尝叹曰吾年四十有七始以进士及第今
且老吾志其衰矣顾其三子曰是必大吾门因独念
其弟愈先君之所爱也乃欲致其仕以冀一子恩得
以命其弟顾贫未能去禄仕每以为恨巳而其子唐
卿举进士第一君闻之喜且泣曰吾志其就矣乃上
书求致仕且欲官其弟愈未及而卒君娶王氏冯翊
县君后君二十二年以卒子男三人唐卿将作监丞
饥人比他县尤多安抚使以为言诏书褒美在阆州
治嘉陵江石堤民至今赖之君为博士时其弟愈犹
为布衣君尝叹曰吾年四十有七始以进士及第今
且老吾志其衰矣顾其三子曰是必大吾门因独念
其弟愈先君之所爱也乃欲致其仕以冀一子恩得
以命其弟顾贫未能去禄仕每以为恨巳而其子唐
卿举进士第一君闻之喜且泣曰吾志其就矣乃上
书求致仕且欲官其弟愈未及而卒君娶王氏冯翊
县君后君二十二年以卒子男三人唐卿将作监丞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通判陜府唐辅孟州济源县尉皆早卒唐民今为秘
书丞女二人长适屯田员外郎任沆次早卒孙男二
人曰危行果行孙女二人皆尚幼君以子恩赠尚书
度支员外郎夫人王氏亦以子恩封长寿县太君以
嘉祐四年十月十二日葬君夫人于青州益都县仁
德乡之南原铭曰
张有世序是为青人君治益都有政于民仕也四方
昌其子孙终必返本斯之谓仁乡人之思封树长存
居士集卷第二十六
书丞女二人长适屯田员外郎任沆次早卒孙男二
人曰危行果行孙女二人皆尚幼君以子恩赠尚书
度支员外郎夫人王氏亦以子恩封长寿县太君以
嘉祐四年十月十二日葬君夫人于青州益都县仁
德乡之南原铭曰
张有世序是为青人君治益都有政于民仕也四方
昌其子孙终必返本斯之谓仁乡人之思封树长存
居士集卷第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熙宁三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尹公墓铭荥阳(此下一有/二县两字)及寝(一作/反寝)朱生(一作朱/公佐)公
善(此下一/有政字)
谢公墓铭终始(一作/始终)
薛简肃公墓铭后世讥我(讥一/作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