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第 1a 页
外集卷第二十四 欧阳文忠公集七十四
近体赋(诗附)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并引状)
臣伏睹今月十三日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
初出中外群臣皆欢然以谓至明至圣有小心翼翼
事天之意盖自四年来天灾频见故陛下欲脩应天
以实之事时谓出题以询多士而求其直言外议皆
称自来科埸只是考试进士丈辞但取空言无益时
事亦(一作/未)有人君能上思天戒广求规谏以为试题
者此乃自有殿试以来数百年间景美之事独见于
近体赋(诗附)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并引状)
臣伏睹今月十三日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
初出中外群臣皆欢然以谓至明至圣有小心翼翼
事天之意盖自四年来天灾频见故陛下欲脩应天
以实之事时谓出题以询多士而求其直言外议皆
称自来科埸只是考试进士丈辞但取空言无益时
事亦(一作/未)有人君能上思天戒广求规谏以为试题
者此乃自有殿试以来数百年间景美之事独见于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陛下然臣窃虑远方贡士乍对天威又迫三题不能
尽其说以副陛下之意臣忝列书林粗知文字学浅
文陋不自揆度谨拟御题撰成赋一首不敢广列前
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臣闻古者圣
帝明王皆不免天降灾异惟能脩德脩政则变灾为
福永享无穷之休臣不胜大愿其赋一首谨随状上进
赋(推诚应天/岂尚文饰)
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
固当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治情彼虽不言谪见
以时而下告吾其脩德祸患可销于未萌臣闻天所
尽其说以副陛下之意臣忝列书林粗知文字学浅
文陋不自揆度谨拟御题撰成赋一首不敢广列前
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臣闻古者圣
帝明王皆不免天降灾异惟能脩德脩政则变灾为
福永享无穷之休臣不胜大愿其赋一首谨随状上进
赋(推诚应天/岂尚文饰)
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
固当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治情彼虽不言谪见
以时而下告吾其脩德祸患可销于未萌臣闻天所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助兮惟善则降祥德苟至兮虽妖而不胜皆由人事
之告召然后天心之上应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
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戒惧之心所以保安于万乘
臣请述当今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證至如阳能和阴
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而可推(去年/大旱)阴不侵
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而可届(去年河东/地频动)
又如黑者阴之色晦者阴之时或暴风惨黑而大至
白昼晦冥而四垂(康定元年三月/黑风起白日晦)日食正旦雨冰木
枝(今春/二月)如此之类皆阴之为盖阴为小人与妇人又
为大兵与蛮夷若四者之为患则群阴之失宜故天
之告召然后天心之上应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
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戒惧之心所以保安于万乘
臣请述当今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證至如阳能和阴
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而可推(去年/大旱)阴不侵
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而可届(去年河东/地频动)
又如黑者阴之色晦者阴之时或暴风惨黑而大至
白昼晦冥而四垂(康定元年三月/黑风起白日晦)日食正旦雨冰木
枝(今春/二月)如此之类皆阴之为盖阴为小人与妇人又
为大兵与蛮夷若四者之为患则群阴之失宜故天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象以此告吾君不谓不至陛下所宜奉天戒不可不
思是谓应以实者臣敢列而言之若夫慎择左右而
察小人则视听之不惑肃清宫闱而减冗列则恭俭
而成式况乎远佞人者孔宣父之明训放宫女者唐
太宗之盛德又若西师久不利宜究兵弊而改作叛
羌久未服宜讲庙谋之失得在陛下之至圣行此事
而不忒庶天意之可回虽有灾而自息方今民疲赋
敛之苦又值饥荒之年赀财尽于私室苗稼尽于农
田劫掠居人盗贼并起流离道路老幼相连陛下视
民如子覆民如天在于仁圣非不矜怜故德音除刻
思是谓应以实者臣敢列而言之若夫慎择左右而
察小人则视听之不惑肃清宫闱而减冗列则恭俭
而成式况乎远佞人者孔宣父之明训放宫女者唐
太宗之盛德又若西师久不利宜究兵弊而改作叛
羌久未服宜讲庙谋之失得在陛下之至圣行此事
而不忒庶天意之可回虽有灾而自息方今民疲赋
敛之苦又值饥荒之年赀财尽于私室苗稼尽于农
田劫掠居人盗贼并起流离道路老幼相连陛下视
民如子覆民如天在于仁圣非不矜怜故德音除刻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削之令赦书行赈济之权然而诏令虽严州县之吏
多慢人死相半朝廷之惠未宣夫天至高远也惟可
动以精诚民之休戚也皆系君之好尚惟善政之能
惠则休符之并贶而况富有四海之大独制万民之
上一言之出兮谁敢不从百事责实兮自然无旷发
号施令在圣意之必行变灾为祥则太平之可望今
汉史有五行之志尚书有洪范之文愿诏侍臣之讲
说许陈古事于听(一作/聪)闻可以见自召妖灾虽由于
时政能招福应亦自于明君故禾偃于风表周王之
觉悟雉鸣于鼎成商帝之功勋盖恐惧脩省者实也
多慢人死相半朝廷之惠未宣夫天至高远也惟可
动以精诚民之休戚也皆系君之好尚惟善政之能
惠则休符之并贶而况富有四海之大独制万民之
上一言之出兮谁敢不从百事责实兮自然无旷发
号施令在圣意之必行变灾为祥则太平之可望今
汉史有五行之志尚书有洪范之文愿诏侍臣之讲
说许陈古事于听(一作/聪)闻可以见自召妖灾虽由于
时政能招福应亦自于明君故禾偃于风表周王之
觉悟雉鸣于鼎成商帝之功勋盖恐惧脩省者实也
卷二十四 第 3b 页
在乎不倦祈禳消伏者文也皆不足云臣生逢纳諌
之圣明不间直言之狂斐惟冀愚衷(一作/忠)之可采苟
避诛夷而则岂盖赋者古人规諌之文臣故敢上干
于旒扆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良玉非琢/安得成器)
至宝虽美因人乃彰欲成器而斯尚由载琢以为良
瑕玷弗施始中含于温润切瑳有则取应用于圆方
披大礼之遗言洞先儒之所录以谓玉不因琢器莫
得以自贵人不因学道无由而内勖故我诱之于人
谕之以玉内含其美虽禀质而可嘉外饰其形假载
之圣明不间直言之狂斐惟冀愚衷(一作/忠)之可采苟
避诛夷而则岂盖赋者古人规諌之文臣故敢上干
于旒扆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良玉非琢/安得成器)
至宝虽美因人乃彰欲成器而斯尚由载琢以为良
瑕玷弗施始中含于温润切瑳有则取应用于圆方
披大礼之遗言洞先儒之所录以谓玉不因琢器莫
得以自贵人不因学道无由而内勖故我诱之于人
谕之以玉内含其美虽禀质而可嘉外饰其形假载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雕而后足然以宝有可尚世诚所希价连城而有待
气如虹而上挥礼神之用斯在磨玷之言则非禀尔
天真包十德而成质制由工巧参六瑞以凝辉然则
攻自它山列乎良璞虽曰宝也不能效于自用虽曰
坚也未有成于不琢美在中矣徒内抱于英华砻而
错诸始外成于圭角岂不以玉者华于国而可重器
者用于人而克安规矩殊形于圭璧短长具制于躬
桓亦犹在镕者金必资乎锻砺之设从绳者木遂分
乎曲直之端且夫人务其师玉贵其德𪫬虽本善不
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稽匪刻
气如虹而上挥礼神之用斯在磨玷之言则非禀尔
天真包十德而成质制由工巧参六瑞以凝辉然则
攻自它山列乎良璞虽曰宝也不能效于自用虽曰
坚也未有成于不琢美在中矣徒内抱于英华砻而
错诸始外成于圭角岂不以玉者华于国而可重器
者用于人而克安规矩殊形于圭璧短长具制于躬
桓亦犹在镕者金必资乎锻砺之设从绳者木遂分
乎曲直之端且夫人务其师玉贵其德𪫬虽本善不
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稽匪刻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匪雕之说理实异斯嘉如切如磋之言义诚有得彼
大圭贵乎尚质鸣佩取乎扬声虽效珍而并用在设
谕以非精曷若彰教诲而有渐譬琢雕而可成是故
西琥东圭舍规模而安创半璋全璧非制度以难明
向若追琢不加刻画非备虽缜密以含彩在文华而
曷视故杨子以谓玉不雕则璠玙不作器
国学试人主之尊如堂赋(堂陛隆峻/人主尊矣)
位既异等君宜有常惟居尊而体国爰取谕于如堂
望而畏之使下民之咸仰高为贵者譬远地以同彰
稽往谍之遗文懿嘉言之洞启谓立制于君上谕相
大圭贵乎尚质鸣佩取乎扬声虽效珍而并用在设
谕以非精曷若彰教诲而有渐譬琢雕而可成是故
西琥东圭舍规模而安创半璋全璧非制度以难明
向若追琢不加刻画非备虽缜密以含彩在文华而
曷视故杨子以谓玉不雕则璠玙不作器
国学试人主之尊如堂赋(堂陛隆峻/人主尊矣)
位既异等君宜有常惟居尊而体国爰取谕于如堂
望而畏之使下民之咸仰高为贵者譬远地以同彰
稽往谍之遗文懿嘉言之洞启谓立制于君上谕相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承于堂陛盖以贵贱殊品尊卑异礼下临于物必也
尊严而有仪上譬于堂所以崇高乎正体诚以赫赫
化被巍巍道隆俨正宁以居极统群黎于宅中盖取
乎驭民之贵非资于构厦之功位正当阳若盛九筵
之制民欣戴后如瞻七尺之崇然则堂非高则偪下
而易陵君弗尊则保位而难慎卑高必贵乎不渎上
下于焉而克顺迩臣内附类榱栋之相依(一作/高)列辟
下陈由陛廉而比峻岂不以富有函夏躬临兆民示
臣庶之弗越表等威之有伦将使制尔万国宗予一
人下绝僣王非历阶之可及世惟与子彰肯构以相
尊严而有仪上譬于堂所以崇高乎正体诚以赫赫
化被巍巍道隆俨正宁以居极统群黎于宅中盖取
乎驭民之贵非资于构厦之功位正当阳若盛九筵
之制民欣戴后如瞻七尺之崇然则堂非高则偪下
而易陵君弗尊则保位而难慎卑高必贵乎不渎上
下于焉而克顺迩臣内附类榱栋之相依(一作/高)列辟
下陈由陛廉而比峻岂不以富有函夏躬临兆民示
臣庶之弗越表等威之有伦将使制尔万国宗予一
人下绝僣王非历阶之可及世惟与子彰肯构以相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因是知制众室者莫先乎堂奄九有者必尊其主盖
兼统于邦国匪专称于栋宇化有于下奉穆穆以深
居仰之弥高若耽耽之可睹盖由堂不可以卑而乱
制君不可以黩而不尊喻穹隆于九仞用总制于群
元且异夫盖之如天但述居高之旨就之如日惟明
照下之言大哉陛峻而堂高者势之然臣贵而君尊
者国之理伊制度之有别俾崇高而是视所以建公
卿大夫而天子加焉其尊也于斯见矣
诏重修太学诗
汉诏崇儒术虞庠讲帝猷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
兼统于邦国匪专称于栋宇化有于下奉穆穆以深
居仰之弥高若耽耽之可睹盖由堂不可以卑而乱
制君不可以黩而不尊喻穹隆于九仞用总制于群
元且异夫盖之如天但述居高之旨就之如日惟明
照下之言大哉陛峻而堂高者势之然臣贵而君尊
者国之理伊制度之有别俾崇高而是视所以建公
卿大夫而天子加焉其尊也于斯见矣
诏重修太学诗
汉诏崇儒术虞庠讲帝猷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照烂云甍丽回环璧水流冠童仪盛鲁蒿柱德同周
舞翟弥文郁横经盛礼脩微生听昕鼓愿齿夏弦游
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平土之职/图掌舆地)
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
奉水土以勤修慎司无旷览山川而尽载按谍惟精
所以专一官而克谨辨九区而厎平者也伊昔令王
尊临下土以谓绵宇非一不可以周览众职异守俾
从于各主故我因地理(二字一/作舆地)之察宜建冬官而法
古将使如指诸掌括乎地以无遗皆聚此书著之图
而可睹险固咸在方隅异宜分形胜以昭若庶指陈
舞翟弥文郁横经盛礼脩微生听昕鼓愿齿夏弦游
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平土之职/图掌舆地)
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
奉水土以勤修慎司无旷览山川而尽载按谍惟精
所以专一官而克谨辨九区而厎平者也伊昔令王
尊临下土以谓绵宇非一不可以周览众职异守俾
从于各主故我因地理(二字一/作舆地)之察宜建冬官而法
古将使如指诸掌括乎地以无遗皆聚此书著之图
而可睹险固咸在方隅异宜分形胜以昭若庶指陈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而辨之度地居民既脩官而有旧辨方正位俾披文
而可知其或作屏建亲命侯封国小大有民社之制
远迩异封圻之式非图无以辨乎数非官无以奉其
职主于空土既险阻之尽明别尔分疆志广轮而可
识诚由据函夏之至要赞大君之永图上以体国而
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参古号于周官各司其局辨
群方于禹迹无得而踰是何标区域以并分限华夷
而靡爽域中所以张乎大天下无以逾其广亦犹五
土异物必辨于司徒之官九州有宜乃命乎职方之
掌用能三壤咸则四民奠居穷人迹于遐域包坤载
而可知其或作屏建亲命侯封国小大有民社之制
远迩异封圻之式非图无以辨乎数非官无以奉其
职主于空土既险阻之尽明别尔分疆志广轮而可
识诚由据函夏之至要赞大君之永图上以体国而
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参古号于周官各司其局辨
群方于禹迹无得而踰是何标区域以并分限华夷
而靡爽域中所以张乎大天下无以逾其广亦犹五
土异物必辨于司徒之官九州有宜乃命乎职方之
掌用能三壤咸则四民奠居穷人迹于遐域包坤载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于方舆且异夫充国论兵但模方略之状酂俟创业
惟收图籍之馀彼夏贡纪乎州名汉史标乎地志虽
前策之并载在设官而未备曷若我谨三公于汉仪
专掌图于舆地
翠旌诗
盛礼郊仪肃纯音帝乐清葳蕤飘翠羽赫奕展华旌
凤邸光交覆鸾旗色共明缤纷拂葩盖辉映杂緌缨
且异文竿饰非同翿舞名竹宫歌毖祀雅曲播遗声
殿试藏珠于渊赋(君子非贵/难得之物)
稽治古之敦化仰圣人之作君务藏珠而弗宝俾在
惟收图籍之馀彼夏贡纪乎州名汉史标乎地志虽
前策之并载在设官而未备曷若我谨三公于汉仪
专掌图于舆地
翠旌诗
盛礼郊仪肃纯音帝乐清葳蕤飘翠羽赫奕展华旌
凤邸光交覆鸾旗色共明缤纷拂葩盖辉映杂緌缨
且异文竿饰非同翿舞名竹宫歌毖祀雅曲播遗声
殿试藏珠于渊赋(君子非贵/难得之物)
稽治古之敦化仰圣人之作君务藏珠而弗宝俾在
卷二十四 第 7b 页
渊而可分效乎至珍虽希世而弗产弃于无用媲还
浦以攸闻得外篇之寓言述临民之致理将革纷华
于媮俗复芚愚于赤子谓非欲以自化则争心之不
起盖贱货者为贵德之义敦本者由抑末而始示不
复用虽乎宝而奚为舍之则藏秘诸渊而有以诚由
窒民情者在杜其渐防世欲者必藏其机使嗜欲不
得以外诱则淳朴于焉而可归将抵璧以同议谅弹
雀而诚非照乘无庸尽遗埼岸之侧连城奚取皆沉
媚水之辉用能崇俭德以外昭复淳风而有谓民心
朴以归本物产全而靡费珍虽无胫俾临渊而尽除
浦以攸闻得外篇之寓言述临民之致理将革纷华
于媮俗复芚愚于赤子谓非欲以自化则争心之不
起盖贱货者为贵德之义敦本者由抑末而始示不
复用虽乎宝而奚为舍之则藏秘诸渊而有以诚由
窒民情者在杜其渐防世欲者必藏其机使嗜欲不
得以外诱则淳朴于焉而可归将抵璧以同议谅弹
雀而诚非照乘无庸尽遗埼岸之侧连城奚取皆沉
媚水之辉用能崇俭德以外昭复淳风而有谓民心
朴以归本物产全而靡费珍虽无胫俾临渊而尽除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事异暗投永沉川而不贵然而道既散则民薄风一
浇而朴残玩好既纷乎外役质素无由而内安故我
斥乃珍奇之用绝乎侈靡之端将令物遂乎生老蚌
蔑剖胎之患民知非尚骊龙无探颔之难是则恢至
治之风扬淳古之式不宝于远则知用物之足不见
其欲则无乱心之惑上苟贱于所好下岂求于难得
是虽宝也将去泰而去奢从而屏之使不知而不识
彼捐金者由是类矣摘玉者可同言之谅率归于至
理寔大化于无为致尔汉皋之滨各全其本虽有淮
蠙之产无得而窥自然道著不贪时无异物民用遵
浇而朴残玩好既纷乎外役质素无由而内安故我
斥乃珍奇之用绝乎侈靡之端将令物遂乎生老蚌
蔑剖胎之患民知非尚骊龙无探颔之难是则恢至
治之风扬淳古之式不宝于远则知用物之足不见
其欲则无乱心之惑上苟贱于所好下岂求于难得
是虽宝也将去泰而去奢从而屏之使不知而不识
彼捐金者由是类矣摘玉者可同言之谅率归于至
理寔大化于无为致尔汉皋之滨各全其本虽有淮
蠙之产无得而窥自然道著不贪时无异物民用遵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乎至俭地宝蕃而不屈所以虞舜垂衣亦由斯而弗
咈
博爱无私诗
赏以春夏赋(天子行赏/钦顺时令)
赏出于国时行在天纪勋庸而有序顺春夏以昭宣
无忘尔劳法蠢生而布惠用嘉乃绩因长养以旌贤
原夫执政者君为民之纪惧赏罚之一失则恩威之
两弛受焉不以其私赐之非为其喜盖夫欲固其国
者必谨国之常能奉乎天者是谓天之子将出令以
无僣必顺时而后轨显庸制爵爰占星鸟之中茂德
咈
博爱无私诗
赏以春夏赋(天子行赏/钦顺时令)
赏出于国时行在天纪勋庸而有序顺春夏以昭宣
无忘尔劳法蠢生而布惠用嘉乃绩因长养以旌贤
原夫执政者君为民之纪惧赏罚之一失则恩威之
两弛受焉不以其私赐之非为其喜盖夫欲固其国
者必谨国之常能奉乎天者是谓天之子将出令以
无僣必顺时而后轨显庸制爵爰占星鸟之中茂德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建官当俟薰风之始且夫春居东以首岁夏司南而
执衡在气为燠于时主生东动也以之起南任也以
之成我所以推本万事之理钦象四时之行政刑由
是以有度寒暑于焉而不争颁以土田顺木行而养
育昭其服物助火德之光明故曰天之大端在阴阳
君之大柄在刑赏操其柄以归巳求其端而取象法
太蔟赞阳之月行庆有常体林钟种物之时劝功无
爽诚以赏当则民恊泽流而德深但虑过时之失敢
怀虚受之心故月令有布德之文前规具在景风为
赐爵之候往牒攸钦呜呼王者畏天以临民天道在
执衡在气为燠于时主生东动也以之起南任也以
之成我所以推本万事之理钦象四时之行政刑由
是以有度寒暑于焉而不争颁以土田顺木行而养
育昭其服物助火德之光明故曰天之大端在阴阳
君之大柄在刑赏操其柄以归巳求其端而取象法
太蔟赞阳之月行庆有常体林钟种物之时劝功无
爽诚以赏当则民恊泽流而德深但虑过时之失敢
怀虚受之心故月令有布德之文前规具在景风为
赐爵之候往牒攸钦呜呼王者畏天以临民天道在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人而可信事与时合则为和而为福时与事逆则有
灾而有馑在乎察动静以为本布仁恩而克慎亦由
狝田主教非仲秋而不行议狱龂刑须大冬而乃顺
故能光昭国体钦奉邦彝用岂有于踰德举无闻于
振时且异夫赐以鞶缨示假人而取诮赠其衮冕讥
锡命以非宜大哉君之举者必书上之出者为令苟
违时而不度惧招尤而失正故左氏载声子之言以
戒后王之立政
畏天者保其国赋(祗畏天道/能守其国)
圣人以凝命恭默膺图肃祗爰务畏天之义但彰保
灾而有馑在乎察动静以为本布仁恩而克慎亦由
狝田主教非仲秋而不行议狱龂刑须大冬而乃顺
故能光昭国体钦奉邦彝用岂有于踰德举无闻于
振时且异夫赐以鞶缨示假人而取诮赠其衮冕讥
锡命以非宜大哉君之举者必书上之出者为令苟
违时而不度惧招尤而失正故左氏载声子之言以
戒后王之立政
畏天者保其国赋(祗畏天道/能守其国)
圣人以凝命恭默膺图肃祗爰务畏天之义但彰保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国之规惟帝难之翼翼固钦于乾道为人上者兢兢
慎守于邦基用能御宝位而惟永隆昌运以咸熙者
也探齐王之式陈懿子舆之所谓将设治民之术先
本为君之贵且曰天惟简在诚由乎不敢荒宁国乃
洽平是宜乎克自抑畏惠此方国钦若昊天实克遵
于慄慄示无爽于乾乾虑威宣咫尺之间所以严恭
罔怠致疆启幅员之内所以厎定无愆盖由仰高明
以惟勤遂邦家而永保又新之戒斯在无逸之篇可
考顺帝之则始敦危惧之诚俾民不迷终得阜安之
道岂不以天者本降鉴而是显国者在缉绥而以兴
慎守于邦基用能御宝位而惟永隆昌运以咸熙者
也探齐王之式陈懿子舆之所谓将设治民之术先
本为君之贵且曰天惟简在诚由乎不敢荒宁国乃
洽平是宜乎克自抑畏惠此方国钦若昊天实克遵
于慄慄示无爽于乾乾虑威宣咫尺之间所以严恭
罔怠致疆启幅员之内所以厎定无愆盖由仰高明
以惟勤遂邦家而永保又新之戒斯在无逸之篇可
考顺帝之则始敦危惧之诚俾民不迷终得阜安之
道岂不以天者本降鉴而是显国者在缉绥而以兴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畏乎天表降鉴之甚迩保乎国示缉绥而可凭审虽
休勿休之理遵日慎一日之称是故惧无灾以为怀
见楚庄之勿伐不敢康而在念识周成之有能夫如
是则垂拱是图持盈可久不遑启居兮以圆灵之是
奉无敢暇豫兮以中区而自守昭事而宜乎宗社咸
宁之旨攸同钦承而惠彼民人设险之功何有不然
又安得惟寅谨尔匪懈昭其盖足惮于覆焘必克固
于蕃维周诗垂陟降之文亦足畏也荐雷著修省之
说于时保之至哉阐绎圣猷铺昭皇极眷戁悚以为
本在抚绥而作式有以见惟天为大而君则之故定
休勿休之理遵日慎一日之称是故惧无灾以为怀
见楚庄之勿伐不敢康而在念识周成之有能夫如
是则垂拱是图持盈可久不遑启居兮以圆灵之是
奉无敢暇豫兮以中区而自守昭事而宜乎宗社咸
宁之旨攸同钦承而惠彼民人设险之功何有不然
又安得惟寅谨尔匪懈昭其盖足惮于覆焘必克固
于蕃维周诗垂陟降之文亦足畏也荐雷著修省之
说于时保之至哉阐绎圣猷铺昭皇极眷戁悚以为
本在抚绥而作式有以见惟天为大而君则之故定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于万国
斲雕为朴赋(除去文饰/归彼淳朴)
德以俭而为本器有文而可除爰斲载雕之饰将全
至朴之馀篆刻未销见背伪归真之始镂章咸灭知
去华务实之初稽史牒之前闻述政风而遐举懿淳
俭之攸尚斥浮华而可沮谓乎防世伪者在塞其源
全物性者必反其所素以为贵将抱朴而是思焕乎
有文俾运斤而悉去诚由淳自浇散器随朴分骋匠
巧而伤本掩天真而蔑闻故我反淳风而矫正杜末
作之纷纭剖刻桷之形复采椽而不琢灭镂簋之僣
斲雕为朴赋(除去文饰/归彼淳朴)
德以俭而为本器有文而可除爰斲载雕之饰将全
至朴之馀篆刻未销见背伪归真之始镂章咸灭知
去华务实之初稽史牒之前闻述政风而遐举懿淳
俭之攸尚斥浮华而可沮谓乎防世伪者在塞其源
全物性者必反其所素以为贵将抱朴而是思焕乎
有文俾运斤而悉去诚由淳自浇散器随朴分骋匠
巧而伤本掩天真而蔑闻故我反淳风而矫正杜末
作之纷纭剖刻桷之形复采椽而不琢灭镂簋之僣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反木器于无文则知工巧尽捐浮淫是抑道尚取乎
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圭磨岳镇归璞玉以全真罍去
山云表瓦樽而务德是则遵乎朴者将反始而臻极
斲乎雕者恶乱真而饰非约浇风于一变矫治古以
同归砻而错诸尽灭彫虫之巧质为贵者宁惭朽木
之讥用能杜文彩之焕然返淳和而遵彼雕虽著则
尚可磨也朴其复则在其中矣弃末反本小巧之工
尽捐革故取新见素之风可美彼琢玉然后成器命
工列乎彫人务以文而胜质徒散朴以还淳曷若剞
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镂之华尽减其德乃真懿
反本理何求于外饰圭磨岳镇归璞玉以全真罍去
山云表瓦樽而务德是则遵乎朴者将反始而臻极
斲乎雕者恶乱真而饰非约浇风于一变矫治古以
同归砻而错诸尽灭彫虫之巧质为贵者宁惭朽木
之讥用能杜文彩之焕然返淳和而遵彼雕虽著则
尚可磨也朴其复则在其中矣弃末反本小巧之工
尽捐革故取新见素之风可美彼琢玉然后成器命
工列乎彫人务以文而胜质徒散朴以还淳曷若剞
劂之功靡施大巧若拙刻镂之华尽减其德乃真懿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之隆者非假饰以为资俭之至者匪奇淫而是觉但
期乎去泰去甚宁患乎匪雕匪斲有以知一变至道
之风由是而复归乎朴
祭先河而后海赋(王者行祭/先务其本)
在祭者必有常典务本者贵乎不忘既先河而告备
乃后海以为常币玉始陈恭视诸侯之渎牲牢继列
方祠百谷之王探国典之旧文抚礼经之大旨以谓
河导其派本一勺而始矣海纳其会实百川之委也
祀容肃设必先有事于灵长望秩并修然后功归于
善下诚以决九川而分导括众流而混并一则穷本
期乎去泰去甚宁患乎匪雕匪斲有以知一变至道
之风由是而复归乎朴
祭先河而后海赋(王者行祭/先务其本)
在祭者必有常典务本者贵乎不忘既先河而告备
乃后海以为常币玉始陈恭视诸侯之渎牲牢继列
方祠百谷之王探国典之旧文抚礼经之大旨以谓
河导其派本一勺而始矣海纳其会实百川之委也
祀容肃设必先有事于灵长望秩并修然后功归于
善下诚以决九川而分导括众流而混并一则穷本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而有自一则兼容而积成是用分礼章而异数昭祭
典以推行命祀首陈始则出图之所祷辞以设方祈
纪地之名用能缛乃令仪昭夫重祭利万物以斯善
用五材而并济无文既秩禜经渎以领祠群望继行
祷朝宗而用币外则尽物中惟告虔既义取于源委
乃礼分于后先一祷致诚必告荣光之涘大川并走
嗣临重润之渊得非众岳肇乎一拳椎轮生乎五辂
考厥初之攸在彰返始而为务亦犹文王之祀虽贵
不踰后稷之尊齐人之事将行敢越配林之故是知
河必居首取发源而肇兹海不自大由积众以成其
典以推行命祀首陈始则出图之所祷辞以设方祈
纪地之名用能缛乃令仪昭夫重祭利万物以斯善
用五材而并济无文既秩禜经渎以领祠群望继行
祷朝宗而用币外则尽物中惟告虔既义取于源委
乃礼分于后先一祷致诚必告荣光之涘大川并走
嗣临重润之渊得非众岳肇乎一拳椎轮生乎五辂
考厥初之攸在彰返始而为务亦犹文王之祀虽贵
不踰后稷之尊齐人之事将行敢越配林之故是知
河必居首取发源而肇兹海不自大由积众以成其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导洪流而并注散灵润以旁滋顾乃滥觞之因必有
先也视尔委输之广然后从之异哉祭尚洁诚礼惟
思反将展报以为义必讨源而自远故夫三王之祭
川必务其本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良匠之诲/人以规矩)
工善其事器无不良用准绳而相诲由规矩以为常
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
载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以祖善必诲人而攸尚
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
诚以人于道也非学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
先也视尔委输之广然后从之异哉祭尚洁诚礼惟
思反将展报以为义必讨源而自远故夫三王之祭
川必务其本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良匠之诲/人以规矩)
工善其事器无不良用准绳而相诲由规矩以为常
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圆方
载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以祖善必诲人而攸尚
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
诚以人于道也非学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既谆谆而诲尔俾拳拳而服之默受以全曲则轮而
直则轸动皆有法完为鞠而断为棋然则道不可以
弗知人不可以无诲苟审材之义失则教人之理昧
规矩有取为圭为璧以异宜制度可询象地象天以
是配匠之心也本乎大巧工之事也作干圣人因从
绳而取谕彰治材而有伦学在其中辨盖舆之异状
艺成而下明凿枘之殊陈义不徒云道皆有以将博
我而斯在宁小巧而专美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
之精异扁人之斲轮但述苦甘之旨是知直在其中
者谓之矩曲尽其妙者本乎规然工艺以斯下俾后
直则轸动皆有法完为鞠而断为棋然则道不可以
弗知人不可以无诲苟审材之义失则教人之理昧
规矩有取为圭为璧以异宜制度可询象地象天以
是配匠之心也本乎大巧工之事也作干圣人因从
绳而取谕彰治材而有伦学在其中辨盖舆之异状
艺成而下明凿枘之殊陈义不徒云道皆有以将博
我而斯在宁小巧而专美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
之精异扁人之斲轮但述苦甘之旨是知直在其中
者谓之矩曲尽其妙者本乎规然工艺以斯下俾后
卷二十四 第 14a 页
来之可师道或相营引圆生方生而作谕言如未达
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朴斲为工剞劂斯主玩其
役以虽未听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谓学者之诲人亦
必由于规矩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鲁公之后某本周礼/见振奇集巳下续添)
侯国脩度时王著彝惟东鲁之大本秉西周之旧仪
曲阜袭封率奉先规之盛镐京遗法限为至治之基
说者谓惟王建邦裂疆分土禀正朔者归于元后尊
制度者合于前古惟周之典世为大则惟鲁之盛法
为常矩及夫姬道衰逸邦侯侵侮虽周公之才之美
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朴斲为工剞劂斯主玩其
役以虽未听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谓学者之诲人亦
必由于规矩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鲁公之后某本周礼/见振奇集巳下续添)
侯国脩度时王著彝惟东鲁之大本秉西周之旧仪
曲阜袭封率奉先规之盛镐京遗法限为至治之基
说者谓惟王建邦裂疆分土禀正朔者归于元后尊
制度者合于前古惟周之典世为大则惟鲁之盛法
为常矩及夫姬道衰逸邦侯侵侮虽周公之才之美
卷二十四 第 14b 页
不行于时文王之德之纯尽在于鲁述夫礼与时至
教由治隆翊奉孺子位为上公千乘之国仰有遗法
数世之后敢弃元功虽治邦治刑尚可宏宣于祖业
而教典教法■能固本于民风大德纯纯兮世不敢
忘至文微微兮流而自远守茂典之惟永遵飞(疑)休
而可损一变于道圣人之后所以昌百世可知先王
之法以为本且夫德固则邦化法行则教流治而久
于诸侯则莫若鲁教而正于三代则莫如周在隐桓
之世力行纯轨至定哀之后不弃芳猷盖固蒂以惟
至以治人而可求彼虽发叹于诗人改王室而作离
教由治隆翊奉孺子位为上公千乘之国仰有遗法
数世之后敢弃元功虽治邦治刑尚可宏宣于祖业
而教典教法■能固本于民风大德纯纯兮世不敢
忘至文微微兮流而自远守茂典之惟永遵飞(疑)休
而可损一变于道圣人之后所以昌百世可知先王
之法以为本且夫德固则邦化法行则教流治而久
于诸侯则莫若鲁教而正于三代则莫如周在隐桓
之世力行纯轨至定哀之后不弃芳猷盖固蒂以惟
至以治人而可求彼虽发叹于诗人改王室而作离
卷二十四 第 15a 页
黍何俟兴言于声子见易象之与春秋盖夫与治同
道罔不兴安上治民莫如礼礼与邦化则莫窥其枝
叶法因时至则深蟠其根柢亦如齐有太公之遗制
定作民彝杞观夏道之可知式成邦体呜呼圣之所
治人不可追移茂实以参用著通规而有宜遂使化
民之议有所经理之大者治国之君无乱纪则而行
之大哉周世所行鲁邦慎守秉其法为治之极则其
文延付而后故仲孙知鲁而不可取者礼为本焉致
邦仪之含厚
秋狝诗(见古省/题诗)
道罔不兴安上治民莫如礼礼与邦化则莫窥其枝
叶法因时至则深蟠其根柢亦如齐有太公之遗制
定作民彝杞观夏道之可知式成邦体呜呼圣之所
治人不可追移茂实以参用著通规而有宜遂使化
民之议有所经理之大者治国之君无乱纪则而行
之大哉周世所行鲁邦慎守秉其法为治之极则其
文延付而后故仲孙知鲁而不可取者礼为本焉致
邦仪之含厚
秋狝诗(见古省/题诗)
卷二十四 第 15b 页
豳籥迎寒至商飙应节流戎容修大狝杀气顺行秋
多稼登方茂三农隙始休饮归军实献誓众黻为裘
索享仪非蜡围田礼异蒐国威思远播神武畅皇猷
外集卷第二十四
进拟御试赋引状自四年来(四字下一/有五字)
玉不琢不成器赋可成(一作/可名)难成(一作/难明)
赏以春夏赋必顺(一作/先顺)东动也以之起南任也以之
成(一作东动也事之以/发南任也物之以成)养育(一作/长育)有常(一作/无差)无爽(一/作)
多稼登方茂三农隙始休饮归军实献誓众黻为裘
索享仪非蜡围田礼异蒐国威思远播神武畅皇猷
外集卷第二十四
进拟御试赋引状自四年来(四字下一/有五字)
玉不琢不成器赋可成(一作/可名)难成(一作/难明)
赏以春夏赋必顺(一作/先顺)东动也以之起南任也以之
成(一作东动也事之以/发南任也物之以成)养育(一作/长育)有常(一作/无差)无爽(一/作)
卷二十四 第 16a 页
(不/爽)具在(一作/其载)往牒攸钦(一作往/谍攸藏)事逆(一作/事戾)有灾而有
馑(一作或灾/而或馑)主教(一作/主杀)而不行(不一/作后)故能(一作/盖其)且异
夫赐以鞶缨(一作岂北夫/赐以繁缨)赠其衮冕(一作赠/夫衮冕)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完为鞠(完当/作梡)
馑(一作或灾/而或馑)主教(一作/主杀)而不行(不一/作后)故能(一作/盖其)且异
夫赐以鞶缨(一作岂北夫/赐以繁缨)赠其衮冕(一作赠/夫衮冕)
大匠诲人以规矩赋完为鞠(完当/作梡)
卷二十四 第 16b 页
卷二十四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四 欧阳文忠公集二十四
墓表八首
石曼卿墓表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
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一作/喜)其来
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
常博士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
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
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一作/干)酒然
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
墓表八首
石曼卿墓表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
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一作/喜)其来
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
常博士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
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
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一作/干)酒然
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
卷二十四 第 1b 页
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
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
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一有/第字)真宗推
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
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
为政也县有治声(一有用荐/者三字)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
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
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庄献明肃(一/有)
(皇/字)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
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
阁校理卒于京师曼卿少举进士不中(一有/第字)真宗推
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
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
为政也县有治声(一有用荐/者三字)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
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
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庄献明肃(一/有)
(皇/字)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
卷二十四 第 2a 页
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
曼卿固止之乃巳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
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馀年曼
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
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一无/二字)河东陜西之民得乡
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
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
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
不若募其敢行者(一有/用字)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
曼卿固止之乃巳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
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馀年曼
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
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一无/二字)河东陜西之民得乡
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
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
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
不若募其敢行者(一有/用字)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
卷二十四 第 2b 页
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
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
平生趣(一作/取)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
尽忻欢(一作/欢忻)及间而可不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
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有子济滋天子闻
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
清之先茔其友欧阳脩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
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
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一无/得字)难
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
平生趣(一作/取)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
尽忻欢(一作/欢忻)及间而可不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
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有子济滋天子闻
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
清之先茔其友欧阳脩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
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
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一无/得字)难
卷二十四 第 3a 页
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
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
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
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
哀也夫
尚书屯田员外郎李君墓表
汉水东至乾德汇而南民居其冲水悍暴而岸善崩
然其民尤富完其下南山(一作/山南)之材治室屋聚居盖
数千家皆安然易汉而自若者以有石堤为可恃也
景祐五年余始为其县令既行汉上临石堤问其长
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
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
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
哀也夫
尚书屯田员外郎李君墓表
汉水东至乾德汇而南民居其冲水悍暴而岸善崩
然其民尤富完其下南山(一作/山南)之材治室屋聚居盖
数千家皆安然易汉而自若者以有石堤为可恃也
景祐五年余始为其县令既行汉上临石堤问其长
卷二十四 第 3b 页
老皆曰吾李君之作也于是喟然而叹求李君者得
其孙厚厚举进士好学能自言其世云李氏贝州清
河人君举进士中淳化三年乙科镇州真定主簿齐
化基为吏以强察自喜恶君廉直不为屈多求事可
酿为罪者责君理之君辨愈明不可污卒服其能反
荐之迁威虏军判官秩满(一无/二字)河北转运使又荐为
冀州军事判官逾年(一无/二字)吏部考(一无/此字)籍凡四较考
者外皆召还公考当召是时契丹侵边冀州独乞留
君督军饷课为最多迁大理寺丞乘传治(一作/理)壁州
疑狱既还转运使又请通判冀州督旁七县军饷课
其孙厚厚举进士好学能自言其世云李氏贝州清
河人君举进士中淳化三年乙科镇州真定主簿齐
化基为吏以强察自喜恶君廉直不为屈多求事可
酿为罪者责君理之君辨愈明不可污卒服其能反
荐之迁威虏军判官秩满(一无/二字)河北转运使又荐为
冀州军事判官逾年(一无/二字)吏部考(一无/此字)籍凡四较考
者外皆召还公考当召是时契丹侵边冀州独乞留
君督军饷课为最多迁大理寺丞乘传治(一作/理)壁州
疑狱既还转运使又请通判冀州督旁七县军饷课
卷二十四 第 4a 页
尤多而民不劳遭岁饥悉出庾粟以贷民且曰凶丰
甚必复使丰而归诸庾是化吾朽积而为新乃两利
也转运使以为然因请君益贷贝魏沧■诸州后岁
果丰饥民德君粟归诸庾无后者盖赖而活者数十
万家(一本有/居三年)转运使上冀人言乞留许留一岁就拜
殿中丞岁满将去冀民夜私入其府堑其居若不可
出君谕之乃得去通判河南(一有/府字)未行契丹兵指邢
洺天子择吏之能者改君通判邢州其守(一无/二字)赵守
一当守邢以捍寇辞不任邢事天子曰李某佐汝可
无患守一至邢悉以州事任君御史中丞王嗣宗辟
甚必复使丰而归诸庾是化吾朽积而为新乃两利
也转运使以为然因请君益贷贝魏沧■诸州后岁
果丰饥民德君粟归诸庾无后者盖赖而活者数十
万家(一本有/居三年)转运使上冀人言乞留许留一岁就拜
殿中丞岁满将去冀民夜私入其府堑其居若不可
出君谕之乃得去通判河南(一有/府字)未行契丹兵指邢
洺天子择吏之能者改君通判邢州其守(一无/二字)赵守
一当守邢以捍寇辞不任邢事天子曰李某佐汝可
无患守一至邢悉以州事任君御史中丞王嗣宗辟
卷二十四 第 4b 页
推直官遂荐为御史以疾不拜求知光化军作所谓
石堤者孙何荐其材拜三司户部判官改知建州皆
以疾辞又求知汉阳军居三岁而汉阳之狱空者二
岁卒以疾解退居于汉旁大中祥符六年五月某日
卒于家遂葬县东遵教乡之友于村子孙因留家焉
君讳仲芳字秀之享年五十有三(一作/二)官至尚书屯
田员外郎君为人敦敏而材以疾中止(一有善不享/其厚用不既)
(其/能)余闻古之有德于民者殁则乡人祭于其社今民
既不能祠君于(一作/于)汉之(一无/之字)旁而其墓幸在其县
余令也又不表以示民呜呼其何以章乃德俾其孙
石堤者孙何荐其材拜三司户部判官改知建州皆
以疾辞又求知汉阳军居三岁而汉阳之狱空者二
岁卒以疾解退居于汉旁大中祥符六年五月某日
卒于家遂葬县东遵教乡之友于村子孙因留家焉
君讳仲芳字秀之享年五十有三(一作/二)官至尚书屯
田员外郎君为人敦敏而材以疾中止(一有善不享/其厚用不既)
(其/能)余闻古之有德于民者殁则乡人祭于其社今民
既不能祠君于(一作/于)汉之(一无/之字)旁而其墓幸在其县
余令也又不表以示民呜呼其何以章乃德俾其孙
卷二十四 第 5a 页
刻石于隧以永君之扬(一作/赐)
内殿崇班薛君墓表
公讳塾字宗道姓薛氏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简肃
公之弟薛之世德终始有简肃公之志与碑公官至
内殿崇班以某年某月某日卒官于蜀州其子仲孺
以其丧归葬于绛州之正平先葬而来乞铭以志予
幸尝纪次简肃公之德而又得铭公其铭曰公躬直
清官以材称惟贤是似不愧其兄既葬而仲孺又来
请曰铭之藏诚(一作/者)以永吾先君于不朽然不若碣
于隧以表见于世之昭昭也予惟薛氏于绛为著姓
内殿崇班薛君墓表
公讳塾字宗道姓薛氏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简肃
公之弟薛之世德终始有简肃公之志与碑公官至
内殿崇班以某年某月某日卒官于蜀州其子仲孺
以其丧归葬于绛州之正平先葬而来乞铭以志予
幸尝纪次简肃公之德而又得铭公其铭曰公躬直
清官以材称惟贤是似不愧其兄既葬而仲孺又来
请曰铭之藏诚(一作/者)以永吾先君于不朽然不若碣
于隧以表见于世之昭昭也予惟薛氏于绛为著姓
卷二十四 第 5b 页
简肃公于公为兄弟而公之世德予既见之铭而其
子又欲碣以昭显于世可谓孝矣然予考古所谓贤
人君子功臣烈士之所以铭见于后世者其言简而
著及后世衰言者自疑于不信始繁其文而犹患于
不章又备其行事惟恐不为世之信也若薛氏之著
于绛简肃公之信于天下而予之铭公不愧于其兄
则公之铭不待繁言而信也然其行事终始予亦不
敢略而志诸墓矣今之碣者无以加焉则取其可以
简而著者书之以慰其子之孝思而信于绛之人云
连处士墓表
子又欲碣以昭显于世可谓孝矣然予考古所谓贤
人君子功臣烈士之所以铭见于后世者其言简而
著及后世衰言者自疑于不信始繁其文而犹患于
不章又备其行事惟恐不为世之信也若薛氏之著
于绛简肃公之信于天下而予之铭公不愧于其兄
则公之铭不待繁言而信也然其行事终始予亦不
敢略而志诸墓矣今之碣者无以加焉则取其可以
简而著者书之以慰其子之孝思而信于绛之人云
连处士墓表
卷二十四 第 6a 页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
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
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
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
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
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处
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𥙿尝为应山
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
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
左右十馀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赀悉散以赒
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
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
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
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
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处
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𥙿尝为应山
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
少举毛诗一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
左右十馀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赀悉散以赒
卷二十四 第 6b 页
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赀也岁饥出谷万斛
以粜而市榖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
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
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
舍之而去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
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
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一/作)
(当与/处士)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
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处
以粜而市榖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
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
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
舍之而去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
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
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一/作)
(当与/处士)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
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处
卷二十四 第 7a 页
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
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
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
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
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
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一作/云)八年闰正月
一日庐陵欧阳脩述
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表
君讳谷字应之世为开封尉氏人曾祖节祖遇皆不
仕父炳为郑州原武县主簿因留家焉今为原武人
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
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
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
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
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一作/云)八年闰正月
一日庐陵欧阳脩述
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表
君讳谷字应之世为开封尉氏人曾祖节祖遇皆不
仕父炳为郑州原武县主簿因留家焉今为原武人
卷二十四 第 7b 页
也君举进士及第为河阳河南主簿苏州观察推官
开封府士曹参军迁著作佐郎知阳武县通判眉州
累迁屯田员外郎复知阳武县以疾致仕卒于家享
年五十有九君为人刚介(一作/毅)好学问事父母孝与
朋友信其为吏洁廉所至有能称其在河南时予为
西京留守推官与谢希深尹师鲁同在一府其所与
游虽他掾属宾客多材贤少壮驰骋于一时而君居
其间年尚少独苦羸病肺唾血者巳十馀年幸其疾
少间辄亦从诸君饮酒诸君爱(一作/惜)而止之君曰我
岂久生者邪虽他人视君亦若不能胜朝夕者其后
开封府士曹参军迁著作佐郎知阳武县通判眉州
累迁屯田员外郎复知阳武县以疾致仕卒于家享
年五十有九君为人刚介(一作/毅)好学问事父母孝与
朋友信其为吏洁廉所至有能称其在河南时予为
西京留守推官与谢希深尹师鲁同在一府其所与
游虽他掾属宾客多材贤少壮驰骋于一时而君居
其间年尚少独苦羸病肺唾血者巳十馀年幸其疾
少间辄亦从诸君饮酒诸君爱(一作/惜)而止之君曰我
岂久生者邪虽他人视君亦若不能胜朝夕者其后
卷二十四 第 8a 页
同府之人皆解去而希深师鲁与当时少壮驰骋者
丧其十八九而君癯然唾血如故后二十年始以疾
卒君虽病羸而力自为善居官为吏未尝废学问多
为贤士大夫所知乃知夫康强者不可恃以久而羸
弱者未必不能生虽其迟速长短相去几何而彊者
不自勉或死而泯没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称
于后世君其是巳君尝谓予曰吾旦暮人耳无所取
于世也尚何区区于仕哉然吾常哀禄之及于亲者
薄若幸得不死而官登于朝冀窃国家褒赠之宠以
荣其亲然后归病于原武之庐足矣乃益买田治室
丧其十八九而君癯然唾血如故后二十年始以疾
卒君虽病羸而力自为善居官为吏未尝废学问多
为贤士大夫所知乃知夫康强者不可恃以久而羸
弱者未必不能生虽其迟速长短相去几何而彊者
不自勉或死而泯没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称
于后世君其是巳君尝谓予曰吾旦暮人耳无所取
于世也尚何区区于仕哉然吾常哀禄之及于亲者
薄若幸得不死而官登于朝冀窃国家褒赠之宠以
荣其亲然后归病于原武之庐足矣乃益买田治室
卷二十四 第 8b 页
于原武以待君自河南苏州累为名公卿所荐乃迁
著作为郎官赠其父太子中允(一作/舍)母宋氏京兆(一/作)
(司氏/未安)县太君于是遂致仕归于原武营其德政乡之
张固村原将葬其亲卜以皇祐五年十一月某日用
事前四日君亦卒遂以某日从葬于原上予与君游
久记其昔所谓予者且哀君之贤而不幸又嘉君之
志信而有成于其葬也不及铭乃表于其墓君娶祝
(一作/竹)氏封华阳县君有子曰损试将作监主簿至和
二年三月七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
史馆修撰欧阳脩撰
著作为郎官赠其父太子中允(一作/舍)母宋氏京兆(一/作)
(司氏/未安)县太君于是遂致仕归于原武营其德政乡之
张固村原将葬其亲卜以皇祐五年十一月某日用
事前四日君亦卒遂以某日从葬于原上予与君游
久记其昔所谓予者且哀君之贤而不幸又嘉君之
志信而有成于其葬也不及铭乃表于其墓君娶祝
(一作/竹)氏封华阳县君有子曰损试将作监主簿至和
二年三月七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
史馆修撰欧阳脩撰
卷二十四 第 9a 页
龙武将军薛君墓表
薛姓居河东者自唐以来族最盛宋兴百年而薛姓
五显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简肃
公当天圣中参辅大政以亮直刚毅为时名臣公绛
州正平人也有子直孺早卒无后以其弟之子仲孺
为后然其兄弟五人及其诸子皆用公荫禄仕以忠
厚孝谨多材能为绛大族君讳某字某简肃公之兄
也少有高节仕而不得志退老于家以德行文学为
乡善人君少好学工为文辞应有司格既而曰是岂
足学也哉乃弃而不为其后简肃公贵显以恩例补
薛姓居河东者自唐以来族最盛宋兴百年而薛姓
五显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简肃
公当天圣中参辅大政以亮直刚毅为时名臣公绛
州正平人也有子直孺早卒无后以其弟之子仲孺
为后然其兄弟五人及其诸子皆用公荫禄仕以忠
厚孝谨多材能为绛大族君讳某字某简肃公之兄
也少有高节仕而不得志退老于家以德行文学为
乡善人君少好学工为文辞应有司格既而曰是岂
足学也哉乃弃而不为其后简肃公贵显以恩例补
卷二十四 第 9b 页
君右班殿直君笃爱其弟不得巳为强起就职居顷
之卒弃去遂不复仕君居乡里孝悌于其家忠信于
其朋友礼让于其长老乡里之人始而爱久而化既
殁而犹思焉君以天圣二年十一月某日以疾卒于
家享年六十有九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正平县清
原乡之周村原曾祖景赠太保祖温瑜赠太傅父光
化赠太师母曰郑国夫人费氏子男二人长曰长孺
今为尚书虞部员外郎知绛州军州事次曰良孺殿
中丞女三人君以子恩累赠右龙武军将军夫人郑
氏正平县太君君卒之若干年其子始以尚书郎来
之卒弃去遂不复仕君居乡里孝悌于其家忠信于
其朋友礼让于其长老乡里之人始而爱久而化既
殁而犹思焉君以天圣二年十一月某日以疾卒于
家享年六十有九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正平县清
原乡之周村原曾祖景赠太保祖温瑜赠太傅父光
化赠太师母曰郑国夫人费氏子男二人长曰长孺
今为尚书虞部员外郎知绛州军州事次曰良孺殿
中丞女三人君以子恩累赠右龙武军将军夫人郑
氏正平县太君君卒之若干年其子始以尚书郎来
卷二十四 第 10a 页
守是州予薛氏婿也且嘉君之隐德以终而有后乃
为表于其墓既又作诗以遗之曰
伊绛之人其出如云往于周原从我邦君周原有墓
郁郁其松绛无居人惟邦君是从来以春秋执事必
躬邦君在绛礼我耆艾惟父之执其恭敢怠邦君有
政惠我后生从民上冢闾里之荣嗟我绛人孝慈友
悌为善有后惟邦君是视
永春县令欧君墓表
君讳庆字贻孙姓欧氏其上世为韶州曲江人后徙
均州之郧乡又徙襄州之榖城乾德二年分榖城之
为表于其墓既又作诗以遗之曰
伊绛之人其出如云往于周原从我邦君周原有墓
郁郁其松绛无居人惟邦君是从来以春秋执事必
躬邦君在绛礼我耆艾惟父之执其恭敢怠邦君有
政惠我后生从民上冢闾里之荣嗟我绛人孝慈友
悌为善有后惟邦君是视
永春县令欧君墓表
君讳庆字贻孙姓欧氏其上世为韶州曲江人后徙
均州之郧乡又徙襄州之榖城乾德二年分榖城之
卷二十四 第 10b 页
阴城镇为乾德县建光化军欧氏遂为乾德人脩尝
为其县令问其故老乡闾之贤者皆曰有三人焉其
一人曰太傅赠太师中书令邓文懿公其一人曰尚
书屯田郎中戴国忠其一人曰欧君也三人者学问
出处未尝一日不同其忠信笃于朋友孝悌称于宗
族礼义达于(一作/于)乡闾乾德之人初未识学者见此
三人皆尊礼而爱亲之既而皆以进士举于乡里(一/无)
(里/字)而君独黜于有司后二十年始以同三礼出身为
潭州湘潭主簿陈州司法参军监考城酒税迁彭州
军事推官知泉州永春县事而邓公巳贵显于朝君
为其县令问其故老乡闾之贤者皆曰有三人焉其
一人曰太傅赠太师中书令邓文懿公其一人曰尚
书屯田郎中戴国忠其一人曰欧君也三人者学问
出处未尝一日不同其忠信笃于朋友孝悌称于宗
族礼义达于(一作/于)乡闾乾德之人初未识学者见此
三人皆尊礼而爱亲之既而皆以进士举于乡里(一/无)
(里/字)而君独黜于有司后二十年始以同三礼出身为
潭州湘潭主簿陈州司法参军监考城酒税迁彭州
军事推官知泉州永春县事而邓公巳贵显于朝君
卷二十四 第 11a 页
尚为州县吏所至上官多邓公故旧君绝口不复道
前事至终其去不知君为邓公友也君为吏廉贫宗
族之孤幼者皆养于家居乡里有讼者多就君决曲
直得一言遂不复争人至于今传之嗟夫三人之为
道无所不同至其穷达何其异也而三人者未尝有
动于其心虽乾德之人称三人者亦不以贵贱为异
则其幸不幸岂足为三人者道哉然而达者昭显于
一时而穷者泯没于无述则为善者何以劝而后世
之来者何以考德于其先故表其墓以示其子孙君
有子世英为邓城县令世绩举进士君以天圣七年
前事至终其去不知君为邓公友也君为吏廉贫宗
族之孤幼者皆养于家居乡里有讼者多就君决曲
直得一言遂不复争人至于今传之嗟夫三人之为
道无所不同至其穷达何其异也而三人者未尝有
动于其心虽乾德之人称三人者亦不以贵贱为异
则其幸不幸岂足为三人者道哉然而达者昭显于
一时而穷者泯没于无述则为善者何以劝而后世
之来者何以考德于其先故表其墓以示其子孙君
有子世英为邓城县令世绩举进士君以天圣七年
卷二十四 第 11b 页
卒享年六十有四葬乾德之西北广节山之原(一有/云字)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一作/碣)
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讳汝士字尧夫开封
襄邑人也明道二年八月壬寅以疾卒于官享年三
十有七卒之七日葬洛阳北邙山下其友人河南尹
师鲁志其墓而庐陵欧阳脩为之铭以其葬之速也
不能刻石乃得金谷古塼命太原王顾以丹为隶书
纳于(一作/于)圹中嘉祐二年某月某日其子吉甫山甫
改葬君于伊阙之教忠乡积庆里君之始葬北邙也
吉甫才数岁而山甫始生余及送者相与临穴视窆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一作/碣)
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讳汝士字尧夫开封
襄邑人也明道二年八月壬寅以疾卒于官享年三
十有七卒之七日葬洛阳北邙山下其友人河南尹
师鲁志其墓而庐陵欧阳脩为之铭以其葬之速也
不能刻石乃得金谷古塼命太原王顾以丹为隶书
纳于(一作/于)圹中嘉祐二年某月某日其子吉甫山甫
改葬君于伊阙之教忠乡积庆里君之始葬北邙也
吉甫才数岁而山甫始生余及送者相与临穴视窆
卷二十四 第 12a 页
且封哭而去今年春余主试天下贡士而山甫以进
士试礼部乃来告以将改葬其先君因出铭以示余
盖君之卒距今二十有五年矣初天圣明道之间钱
文僖公守河南公王家子特以文学仕至贵显所至
多招集文士而河南吏属适皆当世贤材知名士故
其幕府号为天下之盛君其一人也文僖公善待士
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一无/名字)山水竹林(一作/葱竹)
茂树奇花忹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莽之间余
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而君为人静默
修㓗常坐府治事省文书尤尽心于狱讼初以辟为
士试礼部乃来告以将改葬其先君因出铭以示余
盖君之卒距今二十有五年矣初天圣明道之间钱
文僖公守河南公王家子特以文学仕至贵显所至
多招集文士而河南吏属适皆当世贤材知名士故
其幕府号为天下之盛君其一人也文僖公善待士
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一无/名字)山水竹林(一作/葱竹)
茂树奇花忹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莽之间余
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而君为人静默
修㓗常坐府治事省文书尤尽心于狱讼初以辟为
卷二十四 第 12b 页
其府推官(一作/察推)既罢又辟司录河南人多赖之而守
尹屡荐其材君亦工书喜为诗间则从余游其语言
简而有意饮酒终日不乱虽醉未尝颓堕与之居者
莫不服其德故师鲁志之曰饬身临事余尝愧尧夫
尧夫不余愧也始君之葬皆以其地不善又葬速(一/有)
(其/字)礼不备君夫人崔氏有贤行能教其子而二子孝
谨克自树立卒能改葬君如吉卜君其可谓有后矣
自君卒后文僖公得罪贬死汉东吏属亦各引去今
师鲁死且十馀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年矣其送君而
临穴者及与君同府而游者十盖八九死矣其幸而
尹屡荐其材君亦工书喜为诗间则从余游其语言
简而有意饮酒终日不乱虽醉未尝颓堕与之居者
莫不服其德故师鲁志之曰饬身临事余尝愧尧夫
尧夫不余愧也始君之葬皆以其地不善又葬速(一/有)
(其/字)礼不备君夫人崔氏有贤行能教其子而二子孝
谨克自树立卒能改葬君如吉卜君其可谓有后矣
自君卒后文僖公得罪贬死汉东吏属亦各引去今
师鲁死且十馀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年矣其送君而
临穴者及与君同府而游者十盖八九死矣其幸而
卷二十四 第 13a 页
在者不老则病且衰如予是也呜呼盛衰生死之际
未始不如是是岂足道哉惟为善者能有后而托于
文字者可以无穷故于其改葬也书以遗其子俾碣
于墓且以写余之思焉吉甫今为大理寺丞知缑氏
县山甫始以进士赐出身云翰林学士右諌议大夫
史馆修撰欧阳脩撰
居士集卷第二十四
未始不如是是岂足道哉惟为善者能有后而托于
文字者可以无穷故于其改葬也书以遗其子俾碣
于墓且以写余之思焉吉甫今为大理寺丞知缑氏
县山甫始以进士赐出身云翰林学士右諌议大夫
史馆修撰欧阳脩撰
居士集卷第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13b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连处士墓表罗氏本葬安陆蔽山之原诸本以陆
为陵朝佐按安州安陆郡其倚郭有安陆县应山
乃邻邑今从罗本
石曼卿墓表然好(一无/然字)
连处士墓表连处士(此下一/有者字)
张屯田墓表幸其疾(三字上一/有时字)
龙武将军薛君墓表清原乡(原一/作源)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连处士墓表罗氏本葬安陆蔽山之原诸本以陆
为陵朝佐按安州安陆郡其倚郭有安陆县应山
乃邻邑今从罗本
石曼卿墓表然好(一无/然字)
连处士墓表连处士(此下一/有者字)
张屯田墓表幸其疾(三字上一/有时字)
龙武将军薛君墓表清原乡(原一/作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