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外集卷第二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七十三
  杂题跋
   书李翱集后
予为西京留守推官得此书于魏君书五十篇子尝
读韩文所作哀欧阳詹文云詹之事既有李翱作传
而此书亡之惜其遗阙者多矣
   书梅圣俞稿后
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
可以感于心欢欣恻怆可以察于声五声单出于金
石不能自和也而工者和之然抱其器知其声节其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廉肉而调其律吕如此者工之善也今指其器以问
于工曰彼簨者簴者堵而编执而列者何也彼必曰
鼗鼓钟磬丝管干戚也又语其声以闻之曰彼清者
浊者刚而奋柔而曼衍者或在郊或在庙堂之下而
罗者何也彼必曰八音五声六代之曲上者歌而下
者舞也其声器名物皆可以数而对也然至乎动荡
血脉流通精神使人可以喜可以悲或歌或泣不知
手足鼓舞之所然问其何以感之者则虽有善工犹
不知其所以然焉盖不可得而言也乐之道深矣故
工之善者必得于心应于手而不可述之言也听之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善亦必得于心而会以意不可得而言也尧舜之时
夔得之以和人神舞百兽三代春秋之际师襄师旷
州鸠之徒得之为乐官理国家知兴亡周衰官失乐
器沦亡散之河海逾千百岁间未闻有得之者其天
地人之和气相接者既不得泄于金石疑其遂独钟
于人故其人之得者虽不可和于乐尚能歌之为诗
古者登歌清庙大师掌之而诸侯之国亦各有诗以
道其风土性情至于投壶飨射必使工歌以达其意
而为宾乐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汉之苏李魏之曹刘
得其正始宋齐而下得其浮淫流佚唐之时子昂李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杜沈宋王维之徒或得其淳古淡泊之声或得其舒
和高畅之节而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
气由是而下得者时有而不纯焉今圣俞亦得之然
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
其似春凄兮其似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陶畅
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斯固得深者邪其感人
之至所谓与乐同其苗裔者邪余尝问诗于圣俞其
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
之得者(一作/直)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
而未能至之者也圣俞久在洛中其诗亦往往人皆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有之今将告归余因求其稿而写之然夫前所谓心
之所得者如伯牙鼓琴子期听之不相语而意相知
也余今得圣俞之稿犹伯牙之琴弦乎
   读李翱文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
(一作/识)其性当读(一作/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
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
荐已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韩为秦
汉间好侠(一作/事)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一作/谕)人者也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
上下其论也凡昔(二字一/作况乃)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
莫若韩愈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
(一作/而)无时尔此其(二字一/作推是)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
云矣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
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
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
忧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悲之心为翱所
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然翱幸不生今
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一作/知)翱忧者又皆
(一作/疏)远与翱无异其馀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
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
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一作/皇)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脩书
   书春秋繁露后
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书百馀篇第云清明竹
林玉柸繁露之书盖略举其篇名今其书才四十篇
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馆中校勘群书
见有八十馀篇然多错乱重复又有民间应募献书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者献三(一作/二)十馀篇其间数篇在八十篇外乃知董
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方俟校勘而予得罪夷陵秀
才田文初以此本示予不暇读明年春得假之许州
以舟下南郡独卧阅此遂志之董生儒者其论深极
春秋之旨然惑于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
其师之说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景
祐四年四月四日书
   书韦应物西涧诗后
右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
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但为州人之患其水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
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然当时偶不以图经考正
恐在州界中也闻左司郭员外新授滁阳欲以此事
问之
   论尹师鲁墓志
志言天下之人识与不识皆知师鲁文学议论材能
则文学之长议论之高材能之美不言可知又恐太
略故条㭊其事再述于后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
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
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脩于师鲁之文不薄矣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而世之无识者不考文之轻重但责言之多少云师
鲁文章不合秪著一句道了既述其文则又述其学
曰通知古今此语若必求其可当者惟孔孟也既述
其学则又述其论议云是是非非务尽其道理不苟
止而妄随亦非孟子不可当此语既述其论议则又
述其材能备言师鲁历贬自兵兴便在陜西尤深知
西事未及施为而元昊臣师鲁得罪使天下之人尽
知师鲁材能此三者皆君子之极美然在师鲁犹为
末事其大节乃笃于仁义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其事
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两事以取信如上书论范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公而自请同贬临死而语不及私则平生忠义可知
也其临穷达祸福不愧古人又可知也既已具言其
文其学其论议其材能其忠义遂又言其为仇人挟
情论告以贬死又言其死后妻子困穷之状欲使后
世知有如此人以如此事废死至于妻子如此困穷
所以深痛死者而切责当世君子致斯人之及此也
春秋之义痛之益至则其辞益深子般卒是也诗人
之意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君子偕老是也不必号
天叫屈然后为师鲁称冤(一作/怨)也故于其铭文但云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意谓举世无可告语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但深藏牢埋此铭使其不朽则后世必有知师鲁者
其语愈缓其意愈切诗人之义也而世之无识者乃
云铭文不合不讲德不辩师鲁以非罪盖为前言其
穷达祸福无愧古人则必不犯法况是仇人所告故
不必区区曲辩也今止直言所坐自然知非罪矣添
之无害故勉徇议者添之若作古文自师鲁始则前
有穆脩郑条辈及有大宋先达甚多不敢断自师鲁
始也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故不是此而非
彼也若谓近年古文自师鲁始则范公祭文已言之
矣可以互见不必重出也皇甫湜韩文公墓志李翱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行状不必同亦互见之也志云师鲁喜论兵论兵儒
者末事言喜无害喜非嬉戏之戏喜者好也君子固
有所好矣孔子言回也好学岂是薄颜回乎后生小
子未经师友苟恣所见岂足听哉脩见韩退之与孟
郊联句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慕其
如此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
而意深又思平生作文惟师鲁一见展卷疾读五行
俱下便晓人深处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
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
   书冲厚居士墓铭后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东南固多学者而徐氏尤为大族其子弟从予学者
往往有闻于时视其子弟则可知其父兄之贤也庐
陵欧阳脩书
   读裴寂传
予尝与尹师鲁论自魏晋而下佐命功臣皆可贬绝
以其贰心旧朝叶成大谋(二字一/作谋主)虽曰忠于所事而
非人臣之正也及读裴寂传迹其终始良有以哉始
寂为晋阳宫监私以宫人馈高祖因见亲昵可谓贰
隋矣及太宗以博奕啖之遂开义师之谋卒成唐室
武周为寇请行自败不即就诛者非特佐命有功岂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非曩时私狎之恩哉坐交沙门法虽免官见放复有
所陈太宗数之曰计公勋庸不至于此数以武德时
(一作/官)政之缪皆归其人又闻妖言不自明乃欲杀人
(一作/灭)口遂被流放列其四罪贷不致理盖由进身
之私恩衰即败也韩彭之功犹终不保况寂也哉
   书梅圣俞河豚鱼诗后
予友梅圣俞于范饶州席上赋此河豚鱼诗余每体
中不康诵之数过辄佳亦屡书以示人为奇赠翰林
东閤书
   书三绝句诗后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前一篇梅圣俞咏泥滑滑次一篇苏子美咏黄莺后
一篇余咏画眉鸟三人者之作也出于偶然初未始
相知及其至也意辄(一作/趣)同归岂非其精神会通遂
暗合耶自二子死余殆绝笔于斯矣翰林东閤书
   跋晏元献公书
右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晏元献公二帖公为人
真率其词翰亦如其性是可佳也
   跋李西台书
嘉祐三年三月晦日和叔携以过余因得览之不能
释手嗟今之人清尚如西台君者何少也遂书其后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而还之庐陵欧阳脩
   同前
李公为人端重清方为当时所重不徒爱其笔迹也
嘉祐三年三月晦日脩题
   跋李翰林昌武书
昌武笔画遒峻盖欲自成一家宜其见称于当时也
脩览其书知此道(七字一/作风雅)寂寞久矣向时苏梅二子
以天下两穷人主张斯道一时士人(一作/人士)倾想其风
采奔走不暇自其沦亡遂无复继者岂孟子所谓折
枝之易第不为邪览李翰林诗笔见故时朝廷儒学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侍从之臣未尝不以篇章翰墨为乐也
   记旧本韩文后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
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一作/彦■)辅颇好学予为儿童
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
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一作/第)因乞
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
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誇荣当
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
文复阅之则喟然(一有/而字)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已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
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
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
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
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
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
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
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
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
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一有/皆字)
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沈没弃废之时予固
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
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
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
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
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秩不足今不复补者
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
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
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题薛公期画
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谓画以形似为难鬼
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极
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
意足是不亦为难哉此画虽传自妙本然其笔力精
劲亦自有嘉处嘉祐八年仲春旬休日窃览而嘉之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题还薛公期书室庐陵欧阳脩题(一作俗言见画鬼/神者易为工以其)
(人不常见也然而隐见出没于有无之际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难矣及其变化飞腾穷奇极怪使人见)
(辄惊绝岂不又难哉此画虽所传好本然其笔力精/劲亦自有佳处庐陵欧阳脩窃览而嘉之遂题其后)
(以还公期书室嘉/祐八年仲春休日)
   跋杜祁公书
右杜祁公墨迹公当景祐中为御史中丞时余以镇
南军掌书记为馆阁校勘始登公门遂见知奖后十
五年余以尚书礼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留守南都
公已罢相致仕于家者数年矣余岁时率僚属候问
起居见公福寿康宁言笑不倦岁馀予遭内艰去居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于颍服除来京师蒙恩召入翰林为学士与公书问
往还无虚月又二岁公以疾薨于家予既泣而论次
公之功德而铭之又集在南都时唱和诗为一卷以
传二家之子孙又发箧得公手书简尺歌诗类为十
卷而藏之余与时寡合辱公之知久而愈笃宜于公
有不能忘矧公笔法为世楷模人人皆宝而藏之然
世人莫若余得之多也嘉祐八年六月晦日
   跋永城县学记
唐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魏晋以来风流
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下逮懿僖昭哀衰亡(一/作)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世)之乱宜不暇矣接乎五代四海分裂士大夫生长
干戈于积尸白刃之间时时犹有以挥翰驰名于当
世者岂又唐之馀习乎如王文秉之小篆李鄂郭忠
恕之楷法杨凝式之行草至于罗绍威钱俶皆武夫
骄将之子酣乐于狗马声色者其于字画亦有以过
人及宋一天下于今百年儒学称盛矣唯以翰墨之
妙中间寂寥者久之岂其忽而不为乎将俗尚苟简
废而不振乎抑亦难能而罕至也盖久而得三人焉
向时苏子美兄弟以行草称自二子亡而君谟书特
出于世君谟笔有师法真草惟意所为动造精绝世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人多藏以为宝而予得之尤多若荔枝谱永城县学
记笔画尤精而有法者故聊志之俾世藏之知余所
好而吾家之有此物也庐陵欧阳某书嘉祐八年岁
在癸卯中元日
   书荔枝谱后
善为物理之论者曰天地任物之自然物生有常理
斯之谓至神圆方刻画不以智造而力给然千状万
态各极其巧以成其形可谓任之自然矣(二十七字/一作千态)
(万状维不以智造而力给一/任之自然故能各极其巧)而其(一无/此字)丑好精粗寿
夭多少皆有常分不有尸之敦为之限数由是言之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又若有为之者(一无此/十字)是皆不可诘于有无之间故
谓之神也牡丹花之绝而无甘实荔枝果之绝而非
名花昔乐天(二字一/作人)有感于二物矣是孰尸其赋予
邪然斯二者惟一(一无/此字)不兼万(一无/此字)物之美故各得
(一作/得各)极其精此于造化不可知而推之至理宜如此
也余少游洛阳花之盛处也因为牡丹作记君谟闽
人也故能识荔枝而谱之因念昔人尝有感于二物
而吾二人者适各得其一之详故聊书其所以然而
以附君谟谱之末嘉祐八年七月十九日庐陵欧阳
脩题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跋学士院题名
余向在翰林七年尝以谓宰辅有任责之忧神仙无
爵禄之宠既都荣显又享清闲而兼有人天之乐者
惟学士也自顷以来叨被恩私俾参政论力疲矣而
勤劳不得少息心衰矣而忧患浩乎无涯却思玉堂
如在天上偶因发箧闲览题名不觉慨然遂书于此
嘉祐八年中秋日
 熙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载览至却思玉堂如在
 天上之语因思余作内制集序亦为此语英宗皇
 帝尝加称赏为之泫然感涕不能止也六一居士书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跋茶录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羲献
以来遗迹见于今者多矣小楷维乐毅论一篇而巳
今世俗所传出故高绅学十家最为真本而断裂之
馀仅存者百馀字尔此外吾家率更所书温彦博墓
铭亦为绝笔率更书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
以此见前人于小楷难工而传于世者少而难得也
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横逸飘发而
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
意之所到必造其精予非知书者以接君谟之论久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故亦粗识其一二焉治平甲辰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
 楷正张芝与旭变怪不常出乎笔墨蹊径之外神
 逸有馀而与羲献异矣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
 不及乌足道哉(此蔡忠惠公所题)
   跋观文王尚书(举正)
右观文学士尚书王公字伯中清德之老也余晚接
公游爱其为人未几公以病卒因录其遗迹而藏之
实思其人不独玩其笔也天圣中公与谢绛希深黄
鉴唐卿修国史余为进士初至京师因希深始识公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而未接其游后三十年余为翰林学士公以书殿兼
职经筵始得窃从公后故得公手笔不多呜呼天圣
之间三人者皆一时之选今皆亡矣其遗迹尤可惜
矧公素以书名当世也治平元年清明前一日书
   跋学士院御诗
列圣御制刻石龛在玉堂北壁扃锁甚严至和元年
秋余初蒙恩召为学士尝因事独对便殿先帝密谕
将幸玉堂及欲如祖宗时夜召学士因问唐朝故事
余奏曰唐世学士以献替为职业至于进退大臣常
参密议故当时号为内相又谓之天子私人其职在
卷二十三 第 16a 页
禁近故唐制学士不与外人交通比来选用非精致
上恩礼亦薄渐见疏外无异百司若圣君有意崇奖
则当渐修故事予遂退而建言不许私谒执政时人
喧然共以为非盖流俗习见近事不知学士为禁职
旧制不通外人也真宗时刘子仪当直既不为丁晋
公草制明日晏元献公入直刘见晏来遽趋(一作/移)
出相遇不揖掩面而过盖当时学士犹交直也近时
当直者多不宿宿者暮入晨出玉堂终日阒然吏人
共守空院而巳职隳事废已久自朝廷近臣皆不知
故事流俗不足怪也因览刻石遂并记之于后治平
卷二十三 第 16b 页
元年清明日
 院中名画旧有董羽水僧巨然山在玉堂后壁其
 后又有燕肃山水今又有易元吉猿及貆皆在屏
 风其诸司官舍皆莫之有亦禁林之奇玩也余自
 出翰苑梦寐思之今中书枢密院惟内宴更衣则
 借学士院解歇每至裴回画下不忍去也
   跋薛简肃公(奎)
右薛简肃公诗并书其背乃天圣四年司农卿李湘
门状是岁丙寅至今丁未实四十二年矣偶得于家
人箧中因褾轴而藏之公之清节直道余既铭之而
卷二十三 第 17a 页
有传在国史此不复书治平四年闰月十八日
   跋醉翁吟
余以至和二年奉使契丹明年改元嘉祐与圣俞作
此诗后五年圣俞卒作诗殆今十有五年矣而圣俞
之亡亦十年也阅其辞翰一为泫然遂轴而藏之熙
宁三年五月十三日
   题青州山斋
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
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
青州始得山斋宴息因谓不意平生想见而不能道
卷二十三 第 17b 页
以言者乃为已有于是益欲希其髣髴竟尔莫获一
言夫前人为开其端而物景又在其目然不得自称
其怀岂人才有限而不可彊将吾老矣文思之衰邪
兹为终身之恨尔熙宁庚戍仲夏月望日题
   跋三绝帖
南唐澄心堂纸为世所珍今人家不复有曼卿诗与
笔称雄于一时今亦未有继者谓之三绝不为过矣
余家藏此盖三十馀年熙宁壬子正月雨中记六一
居士
外集卷第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8a 页
论尹师鲁墓志故条析(石本作故/又条悉)可当之(石本作可/以当之)
而不简(类稿作而/或不简)必求其可当务尽其道理(石本无/二其字)
历贬(石本作历/官屡贬)尽知师鲁(四字上石/本有不字)仁义(石本作/忠义)
(石本无/其字)叫屈(类稿作/叫地)于其铭文(石本无/其字)乃云铭文
(石本无/文字)以非罪(石本无/以字)未必为非(石本作/皆非)故不(此下/一有)
(必/字)若谓(石本作/若为)皇甫湜韩文公墓志李翱行状(类稿/作皇)
(甫湜作韩文公/志与李翱行状)志云(石本作/志言)之戏(石本作/之喜)孔子言(石/本)
(作仲/尼言)故师鲁之志(故字下一/有于字)岂恤(此下石本/有彼字)
跋永城县学记唯以(真迹作/唯于)废而(真迹废字/上有遂字)世人(真/迹)
(无人/字)
卷二十三 第 18b 页
  此卷论尹师鲁墓志即辨志也遂宁府有石刻载
  师鲁妻初怒志文简略新进士孔嗣宗请诣颍州
  与公辨论凡留半月公为添换并遗辨志又荅嗣
  宗两帖与今本书简第七卷同但增一节云此不
  当辨为世人多云云恐尹氏惑之使其妻子不足
  故须委曲近曾录寄范公今录奉呈为语尹氏凡
  三十九字据此则所谓添换尚或可疑姑附于此■
  外集第十九卷与杜訢书云尹氏子卒请韩太尉
  别为墓表以此见朋友与孝子用心常异然则当
  时固无甚添换也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二十三
  碑铭二首
   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
   公神道碑铭(并序)
惟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后世葬河南密而密分
入于管城遂为郑州管城人其封国仍世于鲁惟鲁
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出征入卫乃受遗诏
辅真宗有劳有勤报恤追崇以有兹鲁国是生鲁武
恭公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
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获甚众军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
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
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
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
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
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
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公以将家子
宿卫真宗为内殿直殿前左班都虞候捧日左厢都
指挥使累迁英州团练使今天子即位改博州团练
使知广信军徙知冀州迁康州防禦使历龙神卫捧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马军殿前都
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桂福二州观察使是时章献
太后犹临朝有诏补一军吏公曰补吏军政也敢挟
诏书以干吾军亟请罢之太后固欲与之公不奉诏
乃止及太后上仙有司请卫士坐甲公以为故事无
为太后丧坐甲又不奉诏于是天子知(一作/以)公可任
大事明道二年拜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遂为副
使明年以奉国军留后同知院事又明年领安德军
节度使又明年加检校太尉宣徽南院使公为将善抚
士而识与不识皆喜为之称誉其状貌雄伟动人虽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里儿巷妇外至夷狄皆知其名氏御史中丞孔道辅
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拜武宁军节度使言者
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知随州士皆为之惧
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巳久之徙知(一/作)
(公)曹州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
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
于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庆历
二年起公为保静军留后知青州未行而契丹聚兵
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
节度使知澶州契丹使者过澶州见公喜曰闻公名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久矣乃得见于此邪公为言巳衰老中国多贤士大
夫因指坐客历陈其世家使者竦听是岁徙真定府
定州等路都部署改宣徽南院使判成德军未行徙
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贷
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
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
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
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具糗粮听鼓声
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
州道过京师天子遣中贵人问公欲见否公谢曰备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边无功幸得蒙恩徙内地不敢见明年徙河阳不行
以宣徽使奉朝请已而出判相州六年拜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判澶州明年徙郑州封祁国公又明年乞
骸骨不许以为会灵观使巳而复判郑州徙澶州除
集庆军节度使徙封冀国公皇祐三年遂以太子太
师致仕大朝会许缀中书门下班居一岁天子思之
起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
六年以本官为枢密使徙封鲁国公既而上以富公
弼为宰相是岁契丹使者来公与之射使者曰天子
以公典枢密而用富公为相得人矣语闻上喜赐公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御弓一矢五十公善射至老不衰尝侍上射辞曰幸
得备位大臣举止为天下所视臣老矣恐不能胜弓
矢上再三谕之乃手二矢再拜一发中之遂将释复
位上固勉之再发又中由是左右皆驩呼赐以袭衣
金带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一无/出字)久无
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
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
可胜因敌而胜之尔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
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
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自致仕复起掌枢密凡三岁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以老求去位至六七上为之不得巳以为景灵宫使
徙忠武军节度使又以为同群牧制置使五日一朝
给扶者以子若孙一人是岁公年七十有八矣明年
二月辛未以疾薨于家诏辍视朝二日发哀于(一作/于)
苑中赠太尉中书令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
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
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
不许以其年五月甲申葬于管城明年有诏史臣刻
其墓碑臣愚以谓自国家西定河湟北通契丹罢兵
不用几四十年一日元昊叛幽燕亦犯约二边骚动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而老臣宿将无在者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
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巳足抚士卒名
声巳足动四夷遂登朝廷典掌机密以老还仕复起
干家保有富贵享终寿考虽古之将帅及于是者其
几何人至于出入勤劳之节与其进退绸缪君臣之
恩意可以褒劝后世如古诗书所载皆应法可书(一/作)
(纪)谨按鲁武恭公讳德用字元辅曾祖讳方追封蒋
国公祖讳玄追封䢴(一作/邢)国公皆赠中书令父讳超
建雄军节度使赠尚书令(一有中/书今)追封鲁国公谥曰
武康公娶宋氏武胜军节度使延渥之女初为安定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郡夫人追封荣国公夫人五男四女男曰咸熙东头
供奉官蚤卒次曰咸融西京左藏库使果州团练使
次曰咸庶(一作/度)内殿崇班早卒次曰咸英供备库副
使次曰咸康内殿承制铭曰
鲁始锡封以褒武康爰暨武恭乃克有邦桓桓武恭
其容甚饬伟其名声以动夷狄公治军旅不宽不烦
恩均令齐千万一人公在朝廷出守入卫乃登大臣
与国谋议公曰老矣乞臣之身帝曰休哉汝予旧臣
亟其强起秉我枢钧礼不䈥力老予敢侮公来在庭
拜母蹈舞若子与孙助其兴俯凡百有位谁其敢俦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惟时黄耇天子之优富贵之隆亦有能保孰享其终
如公寿考公有世德载勋旂常刻铭有诏俾嗣其芳
   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并序)
始兴襄公既葬于曲江之明年其子仲荀走于亳以
来告曰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自曾高
以来晦迹嘉遁至于博士府君始有禄仕而襄公继
之以大曲江僻在岭表自始兴张文献公有声于唐
为贤相至公复出为宋名臣盖余氏徙韶历四世始
有显仕而曲江寂寥三百年然后再有闻人惟公位
登天台正秩三品遂有爵土开国乡州以继美前哲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而为韶人荣至于褒恤赠谥始终之宠盛矣盖褒有
诏恤有物赠有告而谥行考功有议有状合而志之
以閟诸幽有铭可谓备矣惟是螭首龟趺揭于墓隧
以表见于后世而昭示其子孙者宜有辞而阙焉敢
以为请谨按余氏韶州曲江人曾祖讳某祖讳某皆
不仕父讳某太常博士累赠太常少卿公讳靖字安
道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知广州
军州事兼广南东路兵马钤辖经略安抚使柱国始
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二百户治平
元年自广朝京师六月癸亥以疾薨于金陵天子恻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然辍视朝一日赙以粟帛赠刑部尚书谥曰襄明年
七月某甲子返葬于曲江之龙归乡成山之原公为
人质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
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暨浮屠老子
之书无所不通天圣二年举进士为赣县尉书判拔
萃改将作监丞知新建县再迁秘书丞刋校三史充
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范公仲淹以言事触宰相得
罪諌官御史不敢言公疏论之坐贬监筠州酒税稍
徙泰州巳而天子感悟亟复用范公而因之以被斥
者皆召还惟公以便亲乞知英州迁太常博士丁母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忧服除遂还为集贤校理同判太常礼院景祐庆历
之间天下怠于久安吏习因循多失职及赵元昊以
夏叛师出久无功县官财屈而民重困天子赫然思
振颓弊以修百度既巳更用二三大臣又增置諌官
四员使言天下事公其一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职公
感激奋励遇事辄言无所回避奸䛕权倖屏息畏之
其补益多矣然亦不胜其怨嫉也庆历四年元昊纳
誓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
国讨贼且告师期请止母与和朝廷患之欲听重绝
夏人而兵不得息不听生事北边议未决公独以谓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
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挠我尔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
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諌议大夫以报公从十馀
骑驰出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帐中辩言
(一作/折)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
夏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是岁以本
官知制诰史馆修撰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来
告捷又以公往报坐习虏语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
以事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公怡然还乡里阖门
谢宾客绝人事凡六年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数矣大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臣有不喜者弟迁光禄少卿于家又以为某(一本作/右领军)
卫将军寿州兵马钤辖辞不拜皇祐二年祀明堂覃
恩迁卫尉卿明年知虔州丁父忧去官而蛮贼侬智
高陷邕州连破岭南州县围广州乃即庐中起公为
秘书监知潭州即日疾驰在道改知桂州广南西路
经略安抚使公奏曰贼在东而徙臣西非臣志也天
子嘉之即诏公经制广东西贼盗乃趋广州而智高
复西走邕州自智高初起交趾请出兵助讨贼诏不
许公以谓智高交趾叛者宜听出兵母沮其善意累
疏论之不报至是公曰邕州与交趾接境今不纳必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忿而反助智高乃以便宜趣交趾会兵又募侬黄诸
姓酋豪皆縻以职与之誓约使听节制或疑其不可
用公曰使不与智高合足矣及智高入邕州遂无外
援既而宣抚使狄青会公兵败贼于归仁智高走入
海邕州平公请复终丧不许诸将班师以智高尚
在请留公广西委以后事迁给事中諌官御史列疏
言公功多而赏薄再迁尚书工部侍郎公留广西逾
年抚缉完复岭海肃然又遣人入特磨袭取智高母
及其弟一人俘于京师斩之拜集贤院学士久之徙
知潭州又徙青州再迁吏部侍郎嘉祐五年交趾寇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邕州杀五巡检天子以谓恩信著于岭外而为交趾
所畏者公也驿召以为广西体量安抚使悉发荆湖
兵以从公至则移檄交趾召其臣费嘉祐诘责之嘉
祐皇恐对曰种落犯边罪当死愿归(一本/作留)取首恶以
献即械五人送钦州斩于界上公还邕人遮道留之
不得明年以尚书左丞知广州英宗即位拜工部尚
书代还道病卒享年六十有五公经制五管前后十
年凡治六州所至有惠爱虽在兵间手不释卷有文
集二十卷奏议五卷三史刋误四十卷娶林氏封鲁
郡夫人子男三人伯庄殿中丞早卒仲荀今为屯田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员外郎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皆适士族孙(一本/有男)
四人孙女五人铭曰
余迁曲江仍世不显奋自襄公有声甚远始兴开国
袭美于前两贤相望三百年间伟欤襄公惟邦之直
始登于朝官有言责左右献纳奸䛕屏息庆历之治
实多补益逢时有事奔走南北功书史官名在夷狄
出入艰勤险夷一德小人之谗公废于里一方有警
公起于家威行信结岭海幽遐公之在焉帝不南顾
胡召其还殒于中路返柩来归韶人负土伐石刻辞
立于墓门以贻来世匪止韶人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三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王武恭公碑河南密(此下一/有县字)过险(一作/遇险)号其军(一作/号令)
(其/军)能捕(一作/敢捕)
余襄公碑曾祖讳从祖讳荣父讳庆(一本/如此)兵马钤辖
(钤字上一/有都字)某甲子(一作/乙酉)成山(一作成/家山)犹留(犹字上一/有然字)
某卫将军(一作雅/州刺史)嘉之(一作/喜之)广东西(一作广/南东西)入海(一/作)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峒)太常寺太祝(一作大/理评事)皆适士族(一作长适职方员/外郎郭师愈次适)
(屯田员外郎孙邵次适宿州观察支使周熊次适秘/书省校书郎章惇𥙿次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淳)
(一尚/幼)孙男四人(一作七人嗣恭嗣昌皆大理评事嗣/隆太常寺奉礼郎嗣徽嗣光嗣立嗣)
(京未/仕)
(右石本所书较集本/加详盖刻时所增)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