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外集卷第二十一 欧阳文忠公集七十一
  谱
   石本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
子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以世相传至于允常
子曰句践是为越王越王句践传五世至王无疆为
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皆受封于楚而无
疆之子蹄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其后
子孙遂以为氏当汉之初有仕为涿郡太守者子孙
遂居于北或居青州之千乘或居冀州之渤海千乘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之显者曰生字和伯为汉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
尚书者是也渤海之显者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
赫欧阳坚石者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其兄子
质以其族南奔居于长沙其七世孙曰景达仕于齐
不显至其孙頠頠子纥仕于陈纥子询询子通仕于
唐四世有闻遂显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
因家于吉州自琮八世生万又为吉州安福令其后
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而脩之皇祖始居
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置永丰县而沙溪分属永丰
今谱虽著庐陵而实为吉州永丰人也盖自亭侯蹄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因封命氏自别于越其后子孙散亡不可悉纪其可
纪者千乘渤海而已千乘之族自生传八世至歙子
复无后世绝经不传家其他子孙亦皆微弱遂不复
见而渤海之后独见于今然中间失其世次者再盖
自质奔长沙至于景达七世而始见自琮至于安福
府君又八世而始见其后遂不绝安福府君之九世
孙曰脩当皇祐至和之间以其家之旧谱问于族人
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列其世次为谱图
一篇自景达以后始得其次叙
谱图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安福府君讳万事迹阙
处士讳雅字正言高年不仕德行称于乡里夫人龙

韶阳府君讳效字德用为韶州韶阳主簿夫人周氏
处士讳托字达明隐德不仕乡里称之凡民有争决
之官府者后多复诉讼有从处士平其曲直者遂不
复争夫人王氏
令公府君讳郴字可封仕南唐为武昌令吉州军事
衙推官至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性至孝兄
弟相友爱有紫芝一茎两葩生于楹乡人以为孝德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所感为著赋颂享年九十有四葬欧桂里横溪保之
燕湖夫人刘氏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
令夫人累封楚国太夫人
屯田府君讳俊(第三/十六)仕南唐为洪州屯田院判官享
年五十七葬栗源夫人李氏
处士讳伸(第三/十七)守道不仕享年七十有三葬滁陂夫
人萧氏
屯田府君讳仪(第三/十八)字象之仕南唐举进士及第官
至屯田郎中府君之登进士第也父母皆在乡里荣
之乃改庐陵之文霸乡安德里为儒林乡欧桂里其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所居履顺坊为具庆坊享年五十有五葬官山夫人
王氏
处士讳伾(第三/十九)守道不仕夫人王氏张氏
静江府君讳信(第四/十)仕南唐为静江军团练使(据宋/奭所)
(撰安福太君墓志列序八子官封云信为静/江军团练使兼宪秩南唐官品疑与今异)享年二
十有五葬曾家㽵夫人郭氏
令公府君讳偃(第四/十一)少以文学著称南唐耻从进士
举乃诣文理院上书献其所为文十馀万言召试为
南京街院判官享年三十八葬吉水之回陂夫人李
氏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夫人累封吴国太夫人
处士讳佺(第四/十二)晦迹不仕享年四十有七葬东田夫
人陆氏
工部府君讳仿(第四/十三)仕皇朝为许田令葬奉新累赠
工部侍郎夫人李氏
处士讳翱事迹阙
处士讳宏事迹阙
处士讳猛葬马家坑夫人郑氏
水部府君讳谷为筠州团练副使官至检校水部员
外郎葬傅家坑夫人王氏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封州府君讳宽为封州司理参军葬早禾坑夫人边

工部府君讳载字则之淳化三年进士及第欧阳氏
自江南归朝以进士登科者自府君始为人方重寡
言真宗皇帝尝自择御史府君以秘书丞拜监察御
史后知泗州毁龟山佛寺诛妖僧数十人为政清廉
简静所至官舍不窥园圃至果烂堕地家人无敢拾
者官至尚书工部郎中享年六十有八夫人金坛县
君米氏
处士讳素事迹阙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处士讳端事迹阙
崇公讳观字仲宾事具泷冈阡表享年五十有九葬
吉水沙溪之泷冈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兼尚书令追封崇国公夫人彭城郡大君郑氏累封
魏国太夫人享年七十有二祔葬泷冈
处士讳旦隐德不仕事母以孝为乡里所称葬乌龟
塘夫人彭氏
兵部府君讳晔字日华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官至都
官员外郎历知桂阳监端黄永三州所至有能称尤
长于决疑狱所得俸禄分养孤遗其兄之子脩少孤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教之如巳子享年七十有九葬安州应城之彭乐村
夫人福昌县君范氏其后兄子脩者以参知政事遇
今上登极恩赠府君兵部员外郎
处士讳剪事迹阙
处士讳羽事迹阙
职方府君讳颍字孝叔咸平三年进士及第官至尚
书职方郎中历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八州为政务
严明有威惠以本官分司享年七十有三家于荆南
遂葬焉夫人广陵县君曾氏
奉职府君讳顗为三班奉职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殿直府君讳顼为右班殿直
 谱例曰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
 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
 孙而别自为世如此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
 于谱者不胜其繁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
 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此人情之常也玄孙既别
 自为世则各详其亲各系其所出是详者不繁而
 略者不遗也凡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谱谍
 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例而审求之(诸房谱皆以/此图为首)
   集本欧阳氏谱图序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吉州 庐陵县 儒林乡 欧阳里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
子于(一作/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馀世(五字一作历/夏商周以世)
(相/传)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句践是为越王越王句践
卒子王鼫与立自鼫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
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
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
乌程欧馀山之阳(二十六字一作而无疆之子蹄封/于乌程欧馀山之阳为欧阳亭侯)
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
(一有闽/君字)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而欧阳亭侯(一有/蹄字)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之后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一居冀
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千乘(十四字一作或居青州/之千乘或居冀州之渤)
(海)其居千乘(四字一作/千乘之显)者曰(一有生/字二字)和伯仕于汉世
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者是也其居渤海
(四字一作/渤海之显)者仕于晋最显(一无/五字)曰建字坚石所谓渤
海赫赫欧阳坚石者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其
兄子质以其族奔于长沙由是子孙复于南仕于陈
者曰頠威名著于南海頠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
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封望自
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今为吉州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吉水人也自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令万生某某
生雅雅生效效生托托生皇高祖府君府君生子八
人于世次为曾祖今图所列子孙皆出于八祖自安
福府君以来遭唐末五代之乱江南陷于僭伪欧阳
氏遂不显然世为庐陵大族而皇祖(一有少/卿二字)府君以
儒学知名当世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儒林云及宋兴
天下一八祖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然自宋兴三十
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后
又三十年某与其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殆将
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盖自八祖以来传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六世百年或绝或微分散扶疏而其达于仕进者何
其迟而又少也今某获承祖考之馀休列官于朝叨
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于无
闻夫无德而禄辱也适足以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
之显哉呜呼自通而上其行事见于史自安福府君
而下遭世故而无所施焉某不幸幼孤不得备闻祖
考之遗德然传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
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
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某又尝闻长老言当黄巢
攻破江西州县时吉州尤被其毒欧阳氏率乡人捍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贼赖而保全者千馀家子孙宜有被其阴德者顾某
不肖何足以当之传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今八祖
之子孙甚众苟吾先君诸父之行于其躬教于其子
孙者守而不失其必有当之者矣故图其世次传于
族人又志于其石以待自八祖以来迁徙婚嫁官封
名谥与其行事则具于谱(一本自以其族奔于长沙/至其行事则具于谱五百)
(五十七字改云以其族南奔已而晋室大乱欧阳氏/之诸族曰举曰迹曰纯亦以其族随晋渡江散居丹)
(阳吴郡豫章然皆不显而质之族居于长沙其七世/孙曰景达仕于齐无所称至其孙頠頠子纥纥子询)
(询子通仕于唐四世有闻遂显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于吉州自琮八世生万万又为吉)
(州安福县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庐陵或居吉水/而谱著庐陵县儒林乡欧阳里为定者因其旧也初)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可悉纪其不可纪者千乘渤海之后盖其后亡在乎
人有其人虽历千载不绝其人无所称其世辄没不
见可不勉哉千乘之族以尚书显于汉自生传歙八
世歙子复无后世绝经不传家其他子孙亦遂微弱
不复见而渤海之后独见于今然或微或绝中间失
其世次者再盖自质奔长沙至于景达七世而始见
自琮至于安福府君又八世而始见其后遂不绝安
福府君之九世孙曰脩当皇祐至和之间以其家之
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正其同异大
抵文字残阙其言又不纯雅然取其所同多者并列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其世次为谱图一篇而略存其旧谱所载旧谱前列
魏司空清河崔林宋太保王弘齐太尉王俭梁御史
中丞王僧孺尚书兵部马将臣贾贽等上又列唐吏
部尚书高士廉中书舍人徐令言等重定其谱多载
千乘之族至歙而止魏晋已后无复次序疑其脱乱
不真其尤可疑者汉书曰生子和而谱自涿郡太守
而下列其十世而无生太守亡其名字有其夫人曰
楚春申君之女也生子曰睦字公安睦夫人陈氏生
子曰钦字子敬钦夫人张氏生三子曰容曰述曰兴
皆不著其字而云同受业于济南伏生容为博士其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夫人夏侯氏生子曰巨字孝仁巨夫人戴德之女生
子曰远字叔游远夫人倪宽之女生子曰高字彦士
高夫人孔安国之女生子而亡其名有其字曰仲仁
仲仁夫人赵氏生子曰地馀字长宾地馀夫人戴氏
生二子曰崇曰政政字少翁夫人孙氏生子曰歙字
正思汉氏以歙为和伯八世孙然今谱无生而有容
又云容受尚书于伏生自容至歙八世疑汉所谓欧
阳生者以其经师谓之生如伏生之类而其实名容
容字和伯于义为通此其可疑者也汉书曰高字阳
而谱字彦士小不同此不足怪其夫人世家无可考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證莫知其是非故存之至于他说可知其缪者皆不
录渤海之族自景达以下至于通事见于史记谱尤
详自幼明以下至于今或见于谱或得于家而多阙
谨录乎左以俟乎将来(自此后历序谱中名字官爵/寿数丧葬及夫人名氏有事)
(迹可纪者各/随其人纪之)
 谱例曰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
 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如此
 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于谱者不胜其繁宜
 有远近亲疏之限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
 之此人情之常也玄孙既别自为世则各详其亲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各承其所出是详者不繁而略者不遗也凡诸房
 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谱谍互见亲疏有伦宜视
 此谱为例而审求之
外集卷第二十一
 前贤遗文往往集本异于石本按公集古录跋盘
 谷诗序云以集本校济源石刻或小不同疑刻石
 误窃谓非误也后或改定尔故此谱不敢专以碑
 为正而存集本于后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集本欧阳氏谱图序凡玄孙(凡字上一/有故字)字彦士(士一/作世)
(又作/事)
 谱图二本其甚不同者如集本载宽四子素一子
 皆不名晓而石本则谓宽之第四子素之第二子
 皆名晓岂晓尝出继耶又集本肃生一子顗唐书
 世系表亦同而石本无之其间世次与表又多差
 殊二书皆经公手不应异同如此当考
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当中虎
居上𢉖居下雕雉猿居右雁兔鱼居左而物各有筹
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而饮之射者所以为群居之
乐也而古之君子以争九射之格以为酒祸起于争
争而为欢不若不争而乐也故无胜负无赏罚中者
不为功则无好胜之矜不中者无所罚则无不能之
诮探筹而饮饮非觥也无所耻故射而自中者有不淂
免饮而屡及者亦不得辞所以息争也终曰为乐而
不耻不争君子之乐也探筹之法一物必为三筹盖
射宾之数多少不常故多为之筹以备也凡今宾主
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之数九人则人探其一八人则置其熊筹不及八人
而又少则人探其一而置其馀筹可也益之以筹而
人探其一或二皆可也惟主人临时之约然皆置其
熊筹中则在席皆饮若一物而再中则视执筹者饮
量之多少而饮器之大小亦惟主人之命若两筹而
一物者亦然凡射者一周既饮釂则敛筹而复探之
筹新而屡变矢中而无情或适当之或幸而免此所
以欢然为乐而不厌也
  醉翁亭记云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恐或谓
  此
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二十一 欧阳文忠公集二十一
  碑铭四
   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
(一作/墓志)(并序)
公讳致尧字某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一本作/少有大)
(志以文/行知名)当李氏时不就乡里之举李氏亡太平兴国
八年(一有/始字)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
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献文章太宗奇之召拜著
作佐郎直史馆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
两浙转运使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时旧恩多不法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吏莫敢近公(一本有曰/此吾职也)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
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
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
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一本下有/事卒不行)公既绳其大而人
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
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一作/姓)交结权贵(一本作豪/又有恃其)
(声/势)号为难治公居岁馀诸豪敛手莫(一作/不)敢犯公法
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一本下有夫敢以法加/诸豪乃彊吏之所能尔)
(使诸豪不敢干其法此为/法之本意而人之难也故)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
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郎判三司盐铁勾院是时李
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
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
而囚之自陜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
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一有/如此)
(字)不可予继迁巳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
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
将召以知制诰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巳出为京西转
运使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
潘惟岳(一作/吉)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一有/可字)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
释不问其后惟岳(一作/吉)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
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
贤经略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
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一有/以事)而兵多势重非易可
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真宗难其言为诏
陜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一无/而巳)公度言终不合
乃辞行会召赐金紫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
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巳贬而王超兵
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公贬逾年复为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丁母忧服除拜吏部员外郎知
泉州徙知苏州又徙知扬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
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一有/日字)误入添
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
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
享年六十有六遗戒无以佛污我家人如其言公之
曾祖讳某某官曾祖妣某氏某县君祖讳某某官祖
妣某氏某县君考讳某某官妣某氏某县君子男七
人曰某(一本曰某二/字作某等)女若干人用其子易占恩再迁
右諌议大夫初葬南丰之东园水坏其墓某年月日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改葬龙治(一作/冿)乡之源(一作/原)头庆历六年夏其孙巩
称其父命以(一有公/之事)来请曰愿有述遂为之述曰维
曾氏始出于鄫鄫为姒姓之国微不知其始封春秋
之际莒灭鄫而子孙散亡其在鲁者自别为曾氏盖
自鄫远出于禹历商周千有馀岁常微不显及为曾
氏而蒧参元西始有闻于后世而其后又晦复千有
馀岁而至于公(一作千有馀岁/而又显于公焉)夫晦显常相反覆(一/作)
(复)而世德之积者久则其发也宜非一二世而止矧
公之有不得尽施而有以遗其后世乎是固不宜无
铭者巳公当太宗真宗时言事屡见听用自言西事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不合而出遂以卒于外然在外所言(一本作然其在/外所言尤多)
如在朝廷而任言责者(一本/无者)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
敢言者予于其论议既不能尽载而亦有所不得载
也取其初不见用久而益可思者(一本/有将)特详焉所以
见公之志也铭曰
公于事明由学而知先知逆决(一本作逆/决臧否)有若蓍龟
告而不欺不顾从违初虽不信后必如之公所论议
(一作/议论)敢人之难古称君子有德有言德畜不施言犹
可闻铭而不朽公也长存
   尚书度支郎中天章阁待制王公神道碑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铭(并序)
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大名莘人自唐同光初公之皇
曾祖鲁公举进士第一显名当时官至右拾遗历(一/有)
(仕/字)晋汉周而皇祖晋公益以文章有大名逮事太祖
太宗官至兵部侍郎当真宗时伯父文正公居中书
二十馀年天下称为贤宰相今天子庆历三年公与
其弟素皆待制天章阁自同光至庆历盖百有二十
馀年王氏更四世世(一作/代)有显人或以文章或以功
德公生累世富贵而操履甚于寒士性笃孝悌厚于
朋友乐施与以赒人而妻子常不自给视荣利淡若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无意平居苦疾病退然如不自胜及临事介然(一有/不可)
(回夺/字)有仁者之勇君子之刚乐人之善如自已出初
范仲淹以言事贬饶州方治党人甚急公独扶病率
子弟饯于东门留连数日大臣有以让公曰长者亦
为此乎何苦自陷朋党公徐对曰范公天下贤者顾
某何敢望之然若得为党人公之赐某厚矣闻者为
公缩颈其为待制之明年出守于陜又明年小人连
搆大狱坐贬废者十馀人皆公素所贤者闻之悲愤
叹息或终日不食(一上有语于人曰善人/若此吾不乐在世矣)因数剧饮
大醉公既素病益以酒遂卒公初以荫补太常寺太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祝监都进奏院献其文章召试赐进士及第校勘馆
阁书籍遂为集贤校理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负材
自喜颇以新进少公议事则曰少年乃与丈人争事
耶公曰受命佐君事有当争职也宗旦虽屡屈折而
政常得无失稍德公助已为之加礼宗旦得盗铸钱
者百馀人以诧(一作/托)公公曰事发无迹何从得之曰
吾以术(一有/阴字)钩出之公愀然曰仁者之政以术钩人
寘之死而又喜乎宗旦惭服悉缓出其狱始大称公
曰君子也判尚书刑部吏部南曹知蔡州始至发太
奸吏一人去之绳诸豪猾以法与转运使争曲直事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有下而不便者皆格不用既去其害政者然后崇学
校一以仁恕临下其政知宽猛必使吏畏而民爱其
为他州州率大而难治必常有善政皆用此入为开
封府推官巳而其兄雍为三司判官公曰省府皆要
职吾岂可兄弟居之求知寿州徙庐州盗有杀其徒
而并其财者获之寘于法大理駮曰法当原公以谓
盗杀其徒而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而开其自
新若杀而不首既获而亦原则公行为盗而第杀一
人既得兼其财又可以赎罪不获则肆为盗(一本公/行为盗)
(以相杀兼其财/不获则为盗)获则引以自原如此盗不可止非法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意疏三上不能争公叹曰吾不胜法吏矣乃上书自
劾请不坐佐吏公坐贬监灵仙宫其后议者更定不
首之罪(一作其后韩某知审/刑院议正首之罪)卒用公言(一作/议)为是而
公贬犹不召资政殿学士郑戬翰林学士叶清臣讼
公无罪始起知泰(一夲/作秦)州迁荆湖北路转运使当用
(一作/治)兵西方急于财用之时独不进羡馀其赋敛近
宽平治以常法故他路不胜其弊而荆湖之人自若
(一作独/若平日)权知荆南府民有讼婚者诉曰贫无赀故后
期问其用几何以俸钱与之使婚获盗窃人衣者曰
(一本有平/生不为过)迫于饥寒而为之公为之哀怜取衣衣之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遣去荆人比公为子产召为史馆修撰遂拜天章阁
待制判吏部流内铨号为称职而于选法未尝有所
更易人或问之公曰选法具备如权衡在执者不欺
其轻重耳何必屡更其法(一作/器)是岁天子开天章阁
召大臣问天下事以手诏责范公等(一本作是时天/子感悟党人说)
(进用范公/等在左右)而议事者争言天下利害务欲更革诸事
公独无一言问之则曰吾病未能也公于荣利既薄
临祸福不为喜惧其视世事若无一可以动其心者
惟以天下善人君子亨否为巳休戚遂以此卒此其
为志岂小哉岂有(一作/以)病而不能者哉公诚素病而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任之以事所至必皆有为使其寿且不死而用其必
(一作/如)有所为(一本而任之大用/其必大有为于事)岂其不欲空言而巳
(一本已/作无益)者哉呜呼公享年(一作公/年止)四十有五官至度
支郎中阶朝奉大夫勋上护军爵平晋男娶周氏某
县君生子某曾祖讳某祖讳某皆赠太师尚书中书
令考讳某官至兵部郎中有贤行赠户部尚书公以
某年某月某日卒于陜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所先
茔之次铭曰
仕不为利以行其仁处丰自薄而清厥身其仁谁思
不在吏民其清孰似(一作/嗣)以遗子孙(一有生虽有/止殁也长存)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以昭之以告后人
   袁州宜春县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
   国公程公神道碑铭(并序)
上即位之十有六年(一有/以字)今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
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程公自三司使吏部侍郎为
参知政事乃诏有司宠其祖考于是赠其皇考故袁
州宜春县令为太子少师公在政事迁尚书左丞又
赠太子太师其为资政殿学士工部尚书又赠太师
中书令其为宣徽北(一作/南)院使武昌军节度使又赠
兼尚书令其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追封定国公徙镇镇安(一作徙/镇安军)又追封冀国公惟冀
(一无此/三字)公讳某字某少举明经仕不得志退居于
家畜德不施贻其后世而相国太师实为之子初以
文学举进士高第历馆阁掌制命俊德伟望显于朝
廷遂为中丞执国之宪尹正京邑有声蜀都乃由三
司入与大政公亦自太常博士累赠兵部侍郎遂迁
太师中书尚书令位皆一品有国定冀以启其封虽
发不自躬而其施益远晦于一时而显于百世盖夫
享于身者有时而止施于后者其耀无穷表于其乡
以劝为善可谓仁人之利博矣惟程氏之先自重黎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历夏商周而程伯休父始见于诗书其后世远而分
至唐定氏族而程氏之望分为七中山之程盖出于
魏安乡侯昱之后也公世为中山博野人曾祖讳某
祖讳某赠太师祖妣齐氏吴国夫人考讳某赠太师
中书令妣吴氏秦国夫人当唐末五代天下乱于兵
程氏再世不仕后唐长兴三年公之皇考以神童举
官至太子赞善大夫宋兴(一本有/天下一)于今百年而程氏
亦再显太平兴国初公之从祖羽佐太宗自晋王即
皇帝位为文明殿学士官至兵部侍郎今相国太师
出入将相为时名臣子孙蕃昌世族昭著推其所自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来者远矣初公与其仲父象明同举春秋皆中第是
时从祖以给事中知开封府召公及象明谓曰吾新
被宠天子待罪于此不欲子弟并登科(一有/选字)使其自
择去就公因让其从父自引去从祖颇贤之其后累
举不中从祖谓曰由我困汝退而使人察公无悔色
由是大嗟异之以为不可及太平兴国五年遂以明
经中第为虔州赣县尉蔡州上蔡主簿袁州宜春令
所至皆有惠爱公事母至孝与其兄弟怡怡为乡里
所称而仕宦不求名誉为赣县尉七年不代既罢宜
春遂不复仕退居于蔡州淳化三年七月某日(一作/甲子)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以疾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九以天圣十年十一月某
(一作/甲子)葬于郑州管城县马亭乡之北田村夫人楚
氏追封晋国夫人子男五人长曰瓘官至太常博士
次曰瑗曰琬皆早卒次曰琳相国太师也次曰琰国
子博士女一人适某人诸孙九人铭曰
远矣程侯颛顼之苗始自重黎历夏商周惟伯休父
声诗孔昭世不绝闻盛于有唐程分为七三祖安乡
广平中山以暨济阳中山之程出自灵洗实昱裔孙
仕于陈季陈灭散亡播而北迁公世中山为博野人
道德家潜孝悌邦闻不耀自躬以贻后昆惟后有人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将相文武有国宠章覆其考祖定冀之封实开土宇
程世其隆公多孙子有畜其源发而孰禦刻铭高原
以示来者
   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师
   中书令程公神道碑铭(并序)
惟文简公既葬之二年其子嗣隆泣而言于(一作/于)
曰先臣幸得备位将相官阶品皆第一爵勋皆第二
请得立碑如令于是天子曰噫惟尔父琳有劳于我
国家余其可忘乃大书曰旌劳之碑遣中贵人即赐
其家曰以此名尔碑又诏史臣脩曰汝为之铭臣脩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与文简公故往来知其人又尝志其墓又尝述其世
德于冀公太师之碑得其世次官封功行最详乃不
敢辞惟公字天球姓程氏曾祖讳新赠太师曾祖妣
吴国夫人齐氏祖讳赞明赠太师中书令祖妣秦国
夫人吴氏考讳元白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令兼
尚书令冀国公妣晋国夫人楚氏公举大中祥符四
年服勤词学高第试秘书省校书郎泰宁军节度推
官改著作佐郎知并州寿阳县秘书丞监左藏库天
禧中诏选文学履行召试直集贤院今天子即位迁
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会修真宗实录而起居注
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阙命公追修大中祥符八年已后书成遂修起居注
迁祠部员外郎提举诸司库务以本官知制诰同判
吏部流内铨契丹尝遣使贺上即位命公迓之使者
妄有所言公折以理遂屈服其后又遣使贺天圣五
年乾元节天子思公前尝折其使乃以公为馆伴使
使者果言契丹见中国使者坐殿上位次高而中国
见契丹使者位下当迁议者以为小故可许虽天子
亦将许之公争以谓契丹所以与中国好者守先帝
约也一切宜用故事若许其小将启其大天子是之
乃止岁中迁右諌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丞相张文节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公少所称许而最知公方除中丞文节当执笔喜曰
不辱吾笔矣明年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公性方重
寡言笑凡所处画常先虑谨备所以条目巨细甚悉
至临事简严僚吏莫能窥其际尝夜张灯会五门大
集州民而城中火起吏如公教不以白而随即救止
终宴民去始稍知火监军得告者言军谋变惧而入
白公笑曰岂有是哉监军惶惑不敢去公曰军中动
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能隐也已而卒无事其他
多类此蜀妖人自名李冰神子署官属吏卒以恐蜀
人公捕斩之而谤者言公妄杀人蜀且乱天子遣人
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驰视之使者还言蜀人便公政方安乐而诛妖人所
以止乱由是天子益知公贤召为给事中知开封府
前为府者苦其治剧或不(一无/不字)满岁罢不然被谤讥
或以事去独公居数岁久而治益精明盗讼稀少狱
屡空诏书数下褒美迁工部侍郎龙图阁(一有/直字)学士
守御史中丞久之天子思其治召为翰林(一有侍/读字)
士复知开封府明年为三司使不悦苟利不贪近功
时议者患民税多目吏得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
公以谓合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
增之是重困民也议者莫能夺其于出入尤谨禁中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时有所取未尝肯予宦官怒言陛下虽有(一作/所)欲物
在程某何可得公曰臣所以为陛下惜尔天子以为
然累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一有/迁尚)
(书左/丞)公益自信不疑宰相有所欲私辄众折之其语
至今士大夫能道也初范仲淹以言事忤大臣贬饶
州巳而上悔悟欲复用之稍徙知润州而恶仲淹者
遽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自仲淹贬而朋
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公
独为上开说上意解而后巳是时元昊叛河西朝廷
多故公在政事补益尤多而小人侥倖皆不便遂以
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事中之坐贬为光禄卿知颍州巳而徙知青州又徙
大名府居一岁中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
政殿学士北京建遂以为留守宦者皇甫继明方用
事主治行宫务广制度以市恩公为裁抑之与继明
章交上天子遣一御史往视之还直公天子为罢继
明独委公以建都事公自知政事以论议不私见嫉
被贬斥巳稍复见用遂与继明争曲直由是益不妄
合于世虽不复大用而契丹方遣使数有所求兵诛
元昊未克西北宿重兵公于是时天子常委以河北
陜西之重留守北京凡四年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学士河北安抚使庆历六年拜武昌军节度使陜西
安抚使知永兴军府事明年加宣徽北院使鄜延路
经略使马步军都部署判延州仍兼陜西安抚使皇
祐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留守北京其于二方
威惠信著尤知夷狄情伪山川险易行师制敌之要
其在延州夏人数百驱畜产至界上请降言契丹兵
至衙头矣国且乱愿自归公曰契丹兵至元昊帐下
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乎闻夏人方捕叛族此
其是乎不然诱我也拒而不受巳而夏人果以兵数
万临界上公戒诸堡塞无得数(一作/辄)出兵夏人以为
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有备引去自此不复窥边公于河北最久民爱之为
立生祠明年改武胜军节度使犹在北京又改镇安
军节度使在镇四年犹上书镇安一郡尔不足以自
效愿复守边书未报得疾以至和三年(一作嘉/祐元年)闰三
月七日己丑薨于陈州之正寝享年六十有九天子
辍视朝二日赠中书令谥曰文简(一本有以嘉祐二/年十月十八日葬)
(河南府伊阙县/神阴乡张刘里)明年祫享太庙推恩加赠公太师尚
书令公累阶至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广平郡爵
公封户七千四百而实封贰阡壹伯赐号推诚保德
守正翊戴功臣娶陈氏封卫(一作/陈)国夫人子男四人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博士嗣先
大理寺丞女五人皆适良族谨按程氏之先出自重
黎至休父为周司马国于程其后子孙遂以为氏自
秦汉以来世有其人程氏必显而各以其所居著姓
后世因之至唐尤盛号称中山程氏者皆祖魏安乡
侯昱公中山博野人也世有积德至公始大显闻臣
脩以谓古者功德之臣进受国宠退而铭于器物非
独私其后世所以不忘君命示国有人而诗人又播
其事声于咏歌以扬无穷今去古远为制不同而犹
有幽堂之石隧道之碑得以纪德昭烈而又幸蒙天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子书而名之其所以照临程氏恩厚宠荣出古远甚
而臣又得刻铭其下铭臣职也惧不能称铭曰
程以国氏世远支分因居著姓各以其人公世中山
在昔有闻充大自公厥声以振乃秉国钧乃授将钺
出入其勤险夷一节帝曰噫欤余有劳臣何以旌之
有烂其文惟此劳臣实余同德忧国在心匪劳以力
二方有事诸将无功俾我旧老不遑居中间息近藩
庶休厥躬有请未(一作/啬其)报奄云其终殁而后巳兹可
谓忠惟帝之褒其言甚简铭以述之万世丕显
居士集卷第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冀国程公神道碑遂迁少师中书尚书位皆一品
(朝佐)考是时未置三少虽有太子少师乃非一品
 今诸本皆作少师当是笔误合作太师罗本尚书
 下有令字今从之
 程文简公神道碑除中丞日丞相张文节公当执
 笔喜曰不辱吾笔矣(朝佐)按文简两为中丞其初
 在天圣五年九月时文节为集贤相实当笔明年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三月文节薨后数年当明道二年十月文简方再
 守中丞诸本误载文节之言于再除之后惟罗氏
 本移附初除之下今从之又诸本作至和三年闰
 三月薨惟罗氏本作嘉祐元年(朝佐)按仁宗实录
 至和三年九月下诏改嘉祐元年则闰三月固宜
 系之至和但史官例书新元则至和合尽二年罗
 氏本亦有所据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谏议大夫曾公碑遣使(一有/者字)十万(一作数/十万)某日卒(一/本)
(书二/十日)再迁(一作/赠)龙治乡(治一/作也)
待制王公碑入为(二字一作/又尝为)之时独(三字一/作而)近宽(二/字)
(上一有/务字)曾祖讳彻祖讳祜考讳旭公以庆历五年七
月二十六日卒(一本所/书如此)
冀国程公碑公讳元白祖讳新考讳赞明(一夲/如此)再世
(一作/累世)
程文简公干久之(一作/顷之)命置一(置一/作寘)被贬斥巳(一有/而字)
降者乎(一无/乎字)堡塞(一作/堡寨)犹上书(一有/言字)广平郡(三字上/脱开国)
(二/字)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