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九 第 1a 页
外集卷第十九 欧阳文忠公集六十九
  书四
   答宋咸书(至和三年)
某启去年冬承惠问时以奉使契丹不皇为答兹者
人至辱书岂胜感愧某区区于比无补当时徒于京
师大众中汩汩人事旧学都废耳不闻仁义之言久
矣惟君子不以甘荣禄走声利之徒见待时有所教
幸甚幸甚天日之高以其下临于人者不远而自古
至今积千万人之智测验之得其如此故时亦有差
者由不得其真也圣人之言在人情不远然自战国
卷十九 第 1b 页
及今述者多矣所以吾侪犹不能默者以前人未得
其真也然亦当积千万人之见庶几得者多而近是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止也足下以为如何尚或不然
当赐教向热为政外自重以副所怀不宣某再拜
   与集贤杜相公(庆历四年秋)
脩皇恐顿首三两日不审尊体动止何似某被催赴
任不得躬造门下岂胜恋恋之诚保州叛卒必欲招
之而外不退兵虽使忠臣孝子不免疑惑今又闻有
筑城之请虽知朝廷不以为是而便宜之旨巳下军
前万一他事尽如筑城之缪遂不请而便宜从事脱
卷十九 第 2a 页
有败误则一方之事系天下安危伏惟聪明何以裁
处某才薄力劣不足以备急缓(一作/缓急)之用若止于调
发输饷此俗吏之所能为故自请愿与田李共议兵
事至今寝而不报内窃自度不报诚宜然朝廷既已
力排言事者而托以用才于外今反疑之而不任以
事何以解言者之惑哉此某之不可谕也秋暑尚繁
伏惟为国自重
   答李大临学士书
脩再拜人至辱书甚慰永阳穷僻而多山林之景又
尝得贤士君子居焉脩在滁之三年得博士杜君与
卷十九 第 2b 页
处甚乐每登临览泉石之际惟恐其去也其后徙官
广陵忽忽不逾岁而求(一作/来)颍在颍逾年差自适然
滁之山林泉石与杜君共乐者未尝辄一日忘于心
也今足下在滁而事陈君与居足下知道之明者固
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
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
乐也足下所得与脩之得者同而有小异者脩不足
以知道独其遭世忧患多齿发衰因得闲处而为宜
尔此为与足下异也不知足下之乐惟恐其去能与
脩同否况足下学至文高宜有所施于当世不得若
卷十九 第 3a 页
某之恋恋此其与某异也得陈君所寄二图览其景
物之宛然复思二贤相与之乐恨不得追逐于其间
因人还草率
   答陈知明书
脩再拜启人至辱书有秦燕玉马之说何其谦之甚
邪某昨在广陵一相见于众人中未有相知之意及
食将彻案方接足下以言而始知其非众人也然尚
不暇少留以尽脩之所欲得者后常以为恨也去年
辱书于颍又客之来自滁者皆能道足下之事于是
判然以为士之相知或相望于千里或相追于异世
卷十九 第 3b 页
知其道而已不必接其迹也则广陵之不留无足以
为恨此前书所道勤勤备矣某于足下不必见其文
章之自述然后以为知也明矣盖尝辱示诗及书读
而爱之不巳以谓闳博高深必有放纵奔驰而可喜
者虽得之多宜不厌也因复辄有求于足下者譬之
垂涎已啖一脔之味而思快意于五鼎之间也何足
怪哉幸足下无惜
   与王深甫论世谱帖
脩启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前世常多丧乱而
士大夫之世谱未尝绝也自五代迄今家家亡之由
卷十九 第 4a 页
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虽使人人自求其家犹
不可得况一人之力兼考于缪乱亡失之馀能如所
示者非深甫之好学深思莫能也颜谱且留愚有未
达须因见过得请集古录未始委僮奴昨曰大热艰
于检寻今送不次脩再拜
   同前
脩启辱示承旦莫体佳高阳说如此为得之矣载初
元年正月乃永昌年之十一月尔当与永昌同年天
授庚寅载初己丑尔然自天授至长安四年甲辰凡
十五年使自武德不除周年则乾元己亥乃一百四
卷十九 第 4b 页
十二年除周年则大历乙卯为一百四十年乙卯大
历十年也哥舒晃事在八年又江西出兵不当越数
千里出于明州此又可疑前日奉答(一作/启)后再将校
勘却未敢书更俟面议也盖江西出岭路绝近次则
出湖南巳为稍远就令出明州非江西可节制也病
(一作/疾)嗽无悰姑此为报脩顿首
   同前
脩启蒙疏示开益巳多感服何巳唐除周岁诚如所
谕兼密罢明州在建中二年则大历八九年后儆为
明守而密代之以年数推之与乾元之说不较可知
卷十九 第 5a 页
但恐除周之年前人未必如此难以臆断为定当两
载之使来者自择也高阳门徒之说恐便是高阳人
未知何如(一作/如何)郭子仪家传等先送碑当续驰脩再
拜 所推诚好然更深思唐人除周之说恐未必然
也则天是天授中改周惟复是载初相较亦只一年

   与王深甫论五代张宪帖
脩启辱教甚详蒙益不浅所疑所论皆与脩所考验
者同今玩疑之则欲著一小论于传后以哀其忠如
此得否脩之所书只是变赐死为见杀于宪无所损
卷十九 第 5b 页
益宪初节甚明但弃城而走不若守位而死巳失此
节则见杀与赐死同尔其心则可喜但举措不中尔
更为不见张昭传中所载或为录示尤幸目痛草草
不次脩再拜 庄宗月一日遇弑存霸在河中闻变
走太原见杀而宪亦走忻州明宗初三日入洛十日
监国二十日即位宪二十四日死初以此疑之又本
传言明宗郊天宪得昭雪则似非明宗杀之更为思
之如何
   同前
脩启辱教益详尽多荷多荷存霸奔太原人言其马
卷十九 第 6a 页
鞦断疑其战败而来存霸乃以情告仍自髡衣僧衣
见符彦超曰愿为山僧望公庇护彦超亦欲留之俟
朝命为军众所杀若此则宪似知庄宗已崩据张昭
劝宪奉表则知新君立明矣但不知其走忻州何故
也此意可喜而死不得其所尔食后见过更尽高议
可乎脩再拜
   问王深甫五月一日会朝帖
脩启信宿为况清佳前日贪奉笑言有一事数日欲
咨问偶忘之唐时有五月一日会朝之礼略记其始
本出于道家是日君臣集会其仪甚盛而其说不经
卷十九 第 6b 页
不知起自何帝亦记得是开元巳后方有略与批示
其时为幸脩再拜 中间尝罢后又复行复行恐是
宪宗朝亦不记子细
   与杜訢论祁公墓志书
脩启专人至辱书伏承暑热孝履支福深慰企想所
要文字终不曾得的实葬日以谓十日尚远遂未曾
铨次忽辱见索亦莫知葬期远近为一儿子患伤寒
三次劳发已(二字一/作复)一月在床虚乏可忧日夕忧迫
心绪纷乱不能清思于文辞纵使强为之辞亦不工
有玷清德如葬朝逼乞且令韩舍人将行状添改作
卷十九 第 7a 页
志文脩虽迟缓当自作文一篇纪述平生知已先相
公最深别无报答只有文字是本职固不辞虽足下
不见命亦自当作然须慎重要传久远不斗速也苟
粗能传述于后亦不必行(疑)况治命不用邪若葬期
未有日可待即尤好也然亦只月十日可了若以愚
见志文不若且用韩公行状为便缘脩文字简略止
记大节期于久远恐难满孝子意但自报知已尽心
于纪录则可耳更乞裁择范公家神刻为其子擅自
增损不免更作文字发明欲后世以家集为信续得
录呈尹氏子卒请韩太尉别为墓表以此见朋友门
卷十九 第 7b 页
生故吏与孝子用心常异脩岂负知已者范尹二家
亦可为鉴更思之然能有意于传久则须纪大而略
小此可与通识之士语足下必深晓此但因葬期速
恐仓卒不及遂及斯言也幸察京师区区中日为病
患忧煎不时遣人致问夏热节哀自爱
   同前
脩启秋凉不审孝履何似前于递中辱书所示志文
今巳撰了为无得力人遂托李学士送达脩愚鄙辱
正献公知遇不比他人公之知人推奖未有若脩之
勤者脩遇知已未有若公知之深也其论报之分他
卷十九 第 8a 页
事皆云非公所欲惟纪述盛德可以尽门生故吏之
分然以衰病文字不工不能次序万分之一此尤为
愧恨也然所纪事皆录实有稽据皆大节与人之所
难者其他常人所能者在他人更无巨美不可不书
于公为可略者皆不暇书(如作提刑/断狱之类)然又不知尊意
以为何如苟见信甚幸或择一真楷书而字画不怪
者书之亦所以传世易晓之意也刻石了多乞数本
为人来求者多葬事知定十月不知何人篆盖早了
为善昨礼院定谥曰正献(清白守节曰正正避御名/音同所改也文贤有成曰)
(献义兼文/节文正矣)知已今不可得每临公事但知感涕尔渐
卷十九 第 8b 页
寒侍亲千万节哀自爱不宣脩再拜
   问刘原甫侍读入閤仪帖
入閤之礼起自何年(閤是/何殿)开延英亦起何年五日一
起居遂废正衙不坐起何年三者孤陋所不详乞示
其本末
脩启辱示甚烦尊用然得以开释未悟其幸尤多感
刻感刻问此一事本为明宗置内殿起居又复入閤
当时缘昭宗朝误缪不合故事也朔望宣政一事尤
失紫宸入閤本制也(然不见初/起年代)今乃入閤却御前殿
(此自昭/宗失之)延英之对与入閤合仪(亦自昭/宗失之)起居而废正
卷十九 第 9a 页
(自明宗失之/至今遂尔)含元大殿(大朝/会)宣政常朝(谓之正衙/本为玄宗)
(朔望以陵寝荐食不复御正殿始于便殿召入宰臣/巳下此入閤之渐今云朔望御宣政殿大失之矣)
延英便殿(亦谓入閤乃五日一开与宰臣议事宣政/立而奏事讫赐坐茶汤延英赐坐而论事)
(盖渐密而渐亲也昭宗始一日中九度开/延英入閤仍于一度开延英一日行之)前殿入閤
(唐未即于朔望日前殿正观殿行入閤自后唐至国/朝并于文明殿行入閤皆非便殿或指朔望宣政为)
(入閤尤/误说也)脩于史巳不熟于制度又不熟乞为参详之
   与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
脩启向(一作/曩)在河朔不能自闲尝集录前世金石之
遗文自三代以来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间虽罪戾
摈斥水陆奔走颠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忧患悲愁
卷十九 第 9b 页
无聊仓卒未尝一日忘也盖自庆历乙酉逮嘉祐壬
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顾其勤至矣然亦可谓富哉
窃复自念好嗜与俗异驰乃独区区收拾世人之所
弃者惟恐不及是又可笑也因辄自叙其事庶以见
其志焉然顾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则(一作/而)
视前所集录虽浮屠老子诡妄之说常见贬绝于吾
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废者何哉岂非特以其字
画之工邪然则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馀事亦有助
于金石之传也若浮屠老子之说当弃而获存者乃
直以字画而传是其幸而得所托尔岂特有助而巳
卷十九 第 10a 页
哉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得所托则
未必不传也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
挥毫之顷尔窃惟君子乐善欲成人之美者或闻斯
说谓宜有不能却也故辄持其说以进而不疑伏惟
幸察
   与乐秀才第一书(景祐三年续添)
某白秀才乐君足下昨者舟行往来皆辱见过又蒙
以所业一册先之启事宛然如后进之见先达之仪
某年始三十矣其不从乡进士之后者于今才七年
而官仅得一县令又为有罪之人其德爵齿三者皆
卷十九 第 10b 页
不足以称足下之所待此其所以为惭自冬涉春阴
泄不止夷陵水土之气比频作疾又苦多事是以阙
然闻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于中者
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
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
然也易之大畜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谓夫畜于其
内者实而后发为光辉者日益新而不竭也故其文
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之谓也古人之
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孔子
之系易周公之作书奚斯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
卷十九 第 11a 页
自以为经子游子夏子张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
不同各由其性而就于道耳今之学者或不然不务
深讲而笃信之徒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夫
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又其为
辞不规模于前人则必屈曲变态以随时俗之所好
鲜克自立此其充于中者不足而莫自知其所守也
窃读足下之所为高健志甚壮而力有馀譬夫良骏
之马有其质矣使驾大辂而王良驭之节以和銮而
行大道不难也夫欲充其中由讲之深至其深然后
知自守能如是矣言出其口而皆文脩见恶于时弃
卷十九 第 11b 页
身此邑不敢自齿于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过礼之以
贤明巧正见待虽不敢当是以尽所怀为报以塞其
惭某顿首
京本英辞类槁有答乐秀才二书首尾意颇相类
其一居士集所无今录如右其二虽载居士集而
用字或不同并列于左(见居士集四十七卷)
外集卷第十九
 按居士集第四十七卷有答宋咸书论补注周易
卷十九 第 12a 页
 其末云属出疆匆匆不具盖至和二年冬也今此
 卷所载次年夏答咸之书谓去冬不皇为答得非
 前书之后咸复有书而未答耶
答宋咸书兹者人至(此下一/有又字)
与王深甫论世谱前世(真迹世字/下有固字)况一人之力(真迹/况字)
(下有/以字)
同前(以集古跋裴公纪德碣观之则此帖正/论此事其书百四十年处疑脱零数)
同前代亡(一作/代之)
与蔡君谟书自三代(此下一有/秦汉二字)奔走(此下一有山/川险阻四字)
足以示人(不字上一/有恐字)白传(此下一/有也字)
卷十九 第 12b 页
卷十九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十九 欧阳文忠公集十九
  诏册七首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
门下朕承大行之遗命嗣列圣之丕基践祚之初衔
哀罔极遂罹疾恙未获痊和而机政之繁裁决或壅
皇太后母仪天下子育朕躬辅佐先朝练达庶务因
请同于听览蒙曲赐于矜从俾缓忧勤冀速康复候
将来听政日皇太后权同处分文武百官并放朝参
候朕平愈日如故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
卷十九 第 1b 页
敕中书门下朕顷以嗣承大统方执初丧过自摧伤
遂婴疾恙皇太后尊居母道时遘家艰闵余哀荒俯
徇诚请勉同听览用适权宜赖保护之勤劬获清明
而康复恭惟坤德之至静实厌事机之久烦殆此弥
年荐承谆诲顾寔繁于庶政难重浼于睿慈然而方
国多虞则共济天下之务惟时无事亦宜享天下之
安先民有言无德不报虽日以三牲之养未足尽于
予心而刑于四海之风必务先于孝治惟是事亲之
礼盖存有国之规当极尊崇以称朕意应合行仪范
等事令中书门下枢密院参议以闻故兹诏示想宜
卷十九 第 2a 页
知悉
   赐大宗正司诏
敕夫明德以亲九族正家而刑万邦古先哲王罔不
由此朕嗣守丕业率循旧章惟皇属之敦和命宗正
而董正而累圣承继百年盛隆荷宗社之庆灵茂本
支而蕃衍念其性本于仁厚宜广学以勤修顾其日
益于众多必增员而统理故外巳诏于儒学各选于
经师而内仍择于亲贤共司于属籍庶乎恊赞其职
并修厥官糺乃非违先以正而为率勉夫怠堕惟其
善而是从式孚于休以副予意
卷十九 第 2b 页
   赐夏国诏书
朕嗣守丕图日新庶政方推大信以协万邦思与藩
屏之臣永遵带砺之约矧勤王而述职固奕世以推
诚而近年以来将命之使或不体朝廷之意或罔循
规矩之常多于临时率尔改作既官司之有守致事
体以难从且下修奉上之仪本期效顺而君有锡臣
之宠所以隆恩岂宜一介于其间辄以多端而生事
在国家之抚御固廓尔以无疑想忠孝之倾输亦岂
欲其如此故特申于旨谕谅深认于眷怀今后所遣
使人更宜精择不令妄举以紊彝章所有押赐押伴
卷十九 第 3a 页
使臣等亦巳严行戒励苟有违越必寘典刑载惟信
誓之文炳若丹青之著事皆可守言贵弗违毋开间
隙之萌庶敦悠久之好
   英宗遗制
诏内外文武百寮等朕蒙先帝之遗休荷高穹之眷
命获主大器于兹五年乐与群公讲求至治先身以
俭冀臻四海之富康励志之勤未尝一日而暇逸而
忧劳积虑疾恙踰时有加无瘳遂至大渐皇太子顼
睿哲之性天资夙成储两之明人望攸属可于柩前
即皇帝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诸
卷十九 第 3b 页
军赏给并取嗣君处分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
从俭约在外群臣止于本处举哀不得擅离治所成
服三日而除应缘边州镇皆以金革从事不用举哀
于戏死生之理圣智所同惟赖宗社之灵臣邻恊德
辅我元子永康王家咨尔多方当体予意主者施行
   尊皇太后册文
维治平二年岁次乙巳十一月丁巳朔十有六日壬
申嗣皇帝臣顼谨稽首再拜言曰臣闻昔者明王之
以孝治天下者非家至而日见也盖有要道焉推所
以行于已者为天下率尽所以奉其亲者为天下先
卷十九 第 4a 页
而四海靡然而承风矣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
圣而小子获承之以继我仁考之遗休馀烈方与群
公卿士夙夜以思勉其不逮庶几如我仁考付卑之
意以申罔极欲报之心此固慄慄祗惧不敢遑宁者
巳顾惟眇末之质提携鞠育慈仁咻煦至于有成自
我圣母嗣位之始哀迷在疚而忧劳艰难一日万务
恊和绥靖保佑扶持功施邦家亦惟我圣母永惟至
恩大德无物可称是以稽参典礼率吁群心合志一
辞恳恳惓惓不胜大愿谨遣摄太尉具官臣韩琦司
徒具宫臣胡宿奉玉册金宝上尊号曰皇太后恭惟
卷十九 第 4b 页
皇太后圣善明哲柔闲静专粤自正位中宫内助先
帝阴礼修而教行俭德著而下化遂及万国先于正
家逮夫玉几受遗遭时多难勉徇勤请权同听决而
明识远虑动怀谦畏深鉴汉家母后之失讫不践于
外朝及归政冲人合于易之进退不失其正之圣是
惟全节钜美固巳超出前古而垂法后世宜乎盛烈
播于声诗尊名光于典册惟末小子获奉温凊呜呼
殚九州之富以为养未足尽于孝心享万寿之福而
无疆期永承于慈训臣顼诚欢诚抃稽首再拜谨言
居士集卷第十九
卷十九 第 5a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此卷皆任参知政事日中书所用之文公家定本
 元又有濮王典礼奏今既载之濮议更不重出
听政诏候(一作/俟)
册文司徒(二字上/有摄字)
卷十九 第 5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