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第 1a 页
外集卷第十八 欧阳文忠公集六十八
书三
与谢景山书
脩顿首再拜景山十二兄法曹昨送马人还得所示
书并古瓦砚歌一轴近著诗文又三轴不胜欣喜景
山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俊逸之气就
于法度根蒂(一作/柢)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于
人乃知驵骏之马奔星覆驾及节之銮和以驾五辂
而行于大道则非常马之所及也古人久困不得其
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接舆屈原之辈是也景
书三
与谢景山书
脩顿首再拜景山十二兄法曹昨送马人还得所示
书并古瓦砚歌一轴近著诗文又三轴不胜欣喜景
山留滞州县行年四十独能异其少时俊逸之气就
于法度根蒂(一作/柢)前古作为文章一下其笔遂高于
人乃知驵骏之马奔星覆驾及节之銮和以驾五辂
而行于大道则非常马之所及也古人久困不得其
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接舆屈原之辈是也景
卷十八 第 1b 页
山愈困愈刻意又能恬(一作/安)然习于圣人之道贤于
古人远矣某尝自负平生不妄许人之交而所交必
得天下之贤才今景山若此于吾之交有光所以某
益得自负也幸甚幸甚与君谟往还书不如此何以
发明然何必惧人之多见也若欲衒长而耻短则是
有争心于其中有争心则意不在于谋道也荀卿曰
有争气者不可与辩此之谓也然君谟既规景山之
短不当以示人彼以示人景山不当责之而欲自蔽
也愿试思之此县常有人入京频得书信往还今者
兹人入京作书多未能子细夏热千万自爱
古人远矣某尝自负平生不妄许人之交而所交必
得天下之贤才今景山若此于吾之交有光所以某
益得自负也幸甚幸甚与君谟往还书不如此何以
发明然何必惧人之多见也若欲衒长而耻短则是
有争心于其中有争心则意不在于谋道也荀卿曰
有争气者不可与辩此之谓也然君谟既规景山之
短不当以示人彼以示人景山不当责之而欲自蔽
也愿试思之此县常有人入京频得书信往还今者
兹人入京作书多未能子细夏热千万自爱
卷十八 第 2a 页
答李淑内翰书
脩启脩违去门馆今三年矣罪弃之迹不敢自齿于
人是以虽有诚心饥渴之勤而奏记通问弥时旷阙
惟恃怜悯宽而置之今月六日邮中蒙赐手书加以
存恤憔悴之意感悦何胜幸甚幸甚问及五代纪传
脩曩在京师不能自闲辄欲妄作幸因馀论发于教
诱假以文字力欲奖成不幸中閒自罹咎责尔来三
年陆走三千水行万里勤职补过营私养亲偷其暇
时不敢自废收拾缀缉粗若有成然其铨次去取须
有义例论议褒贬此岂易当故虽编摭甫就而首尾
脩启脩违去门馆今三年矣罪弃之迹不敢自齿于
人是以虽有诚心饥渴之勤而奏记通问弥时旷阙
惟恃怜悯宽而置之今月六日邮中蒙赐手书加以
存恤憔悴之意感悦何胜幸甚幸甚问及五代纪传
脩曩在京师不能自闲辄欲妄作幸因馀论发于教
诱假以文字力欲奖成不幸中閒自罹咎责尔来三
年陆走三千水行万里勤职补过营私养亲偷其暇
时不敢自废收拾缀缉粗若有成然其铨次去取须
有义例论议褒贬此岂易当故虽编摭甫就而首尾
卷十八 第 2b 页
颠倒未有卷第当更资指授终而成之庶几可就也
蕞尔之质列(一作/限)于囚拘瞻望门墙岂任私恨
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脩白孙生足下丁元珍书至辱所示书及杂文二篇
辞博义高而不违于道甚喜甚喜元珍言足下好古
自守不妄接人虽居乡闾罕识其面其特立如此而
乃越千里以书见及若某者何以当之岂足下好忽
近而慕远邪得非以道见谋不为远近亲疏然者也
仆愚学不足以自立而气力不足以动人而言不见
信于世不知足下何为而见及今又岂足下所取信
蕞尔之质列(一作/限)于囚拘瞻望门墙岂任私恨
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脩白孙生足下丁元珍书至辱所示书及杂文二篇
辞博义高而不违于道甚喜甚喜元珍言足下好古
自守不妄接人虽居乡闾罕识其面其特立如此而
乃越千里以书见及若某者何以当之岂足下好忽
近而慕远邪得非以道见谋不为远近亲疏然者也
仆愚学不足以自立而气力不足以动人而言不见
信于世不知足下何为而见及今又岂足下所取信
卷十八 第 3a 页
者丁元珍爱我而过誉邪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
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
祸禄利动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
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
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
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
其成焉
答孙正之第二书
某再拜人至辱书甚勤前年丁元珍得所示书喜吾
子之好学自立然未深相知及得今书乃知吾子用
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
祸禄利动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
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
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
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
其成焉
答孙正之第二书
某再拜人至辱书甚勤前年丁元珍得所示书喜吾
子之好学自立然未深相知及得今书乃知吾子用
卷十八 第 3b 页
心如此仆与吾子生而未相识面徒以一言相往来
而吾子遽有爱我之意欲戒其过使不陷于小人此
非惟朋友之义乃(一作/而)吾父兄训我者不过如此也
仆自知何足爱而吾子所爱者道也世之知道者少
幸而有焉又自为过失以取累不得为完人此吾子
之所悉也仆知道晚三十年(一作/以)前尚好文华嗜酒
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及后少识圣人之道
而悔其往咎则巳布出而不可追矣圣人曰勿谓小
恶为无伤言之可慎也如此为仆计者已无柰何惟
有力为善以自赎尔书曰改过不吝书不讥成汤之
而吾子遽有爱我之意欲戒其过使不陷于小人此
非惟朋友之义乃(一作/而)吾父兄训我者不过如此也
仆自知何足爱而吾子所爱者道也世之知道者少
幸而有焉又自为过失以取累不得为完人此吾子
之所悉也仆知道晚三十年(一作/以)前尚好文华嗜酒
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及后少识圣人之道
而悔其往咎则巳布出而不可追矣圣人曰勿谓小
恶为无伤言之可慎也如此为仆计者已无柰何惟
有力为善以自赎尔书曰改过不吝书不讥成汤之
卷十八 第 4a 页
过而称其能改则所以容后世之能自新者圣人尚
尔则仆之改过而自赎其不晚也吾子以谓如此可
乎尚为未可则愿有可进可赎之说见教吾子待我
者厚爱我者深惜乎未得相见以规吾子之所未至
者以报大惠盖其他不足以为报也值多事不子细
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
脩顿首白源叔学士秋凉体候无恙脩以罪废不从
先生长者之游久矣今春蒙恩得徙兹邑然地僻而
陋罕有学者幸而有之亦不足与讲论或事有凝滞
无所考正则思见君子北首瞻望而已县有古碑一
尔则仆之改过而自赎其不晚也吾子以谓如此可
乎尚为未可则愿有可进可赎之说见教吾子待我
者厚爱我者深惜乎未得相见以规吾子之所未至
者以报大惠盖其他不足以为报也值多事不子细
与王源叔问古碑字书
脩顿首白源叔学士秋凉体候无恙脩以罪废不从
先生长者之游久矣今春蒙恩得徙兹邑然地僻而
陋罕有学者幸而有之亦不足与讲论或事有凝滞
无所考正则思见君子北首瞻望而已县有古碑一
卷十八 第 4b 页
片(一作/斫)在近郊数大冢之间图经以为儒翟先生碑
其文云先生讳寿字元考南阳隆人也大略述其有
道不仕以敩学为业然不著其姓氏其题额乃云玄
孺(一作玄/儒)先生碑 字疑非翟字而莫有识者许
慎说文亦不载外方无他书可考正其文辞简质皆
隶书书亦古朴隐隐犹可读乃云熹平三年所立去
今盖八百五十六年矣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
寡惜其将遂磨灭而图记所载讹谬若斯遂使汉道
草莽之贤湮没而不见源叔好古博学知名今世必
识此字或能究见其人本末事迹悉以条示幸甚幸
其文云先生讳寿字元考南阳隆人也大略述其有
道不仕以敩学为业然不著其姓氏其题额乃云玄
孺(一作玄/儒)先生碑 字疑非翟字而莫有识者许
慎说文亦不载外方无他书可考正其文辞简质皆
隶书书亦古朴隐隐犹可读乃云熹平三年所立去
今盖八百五十六年矣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
寡惜其将遂磨灭而图记所载讹谬若斯遂使汉道
草莽之贤湮没而不见源叔好古博学知名今世必
识此字或能究见其人本末事迹悉以条示幸甚幸
卷十八 第 5a 页
甚原叔居京师事多不当以此烦听览渐寒千万保
重不宣
与刁景纯学士书
脩顿首启近自罢乾德遂居南阳始见谢舍人知丈
丈内翰凶讣闻问惊怛不能巳已丈丈位望并隆然
平生亦尝坎轲数年以来方履亨涂任要剧其去大
用尺寸间尔岂富与贵不可力为而天之赋予多少
有限邪凡天之赋予人者又量何事而为之节也前
既不可诘但痛惜感悼而巳某自束发为学初未有
一人知者及首登门便被怜奖开端诱道勤勤不巳
重不宣
与刁景纯学士书
脩顿首启近自罢乾德遂居南阳始见谢舍人知丈
丈内翰凶讣闻问惊怛不能巳已丈丈位望并隆然
平生亦尝坎轲数年以来方履亨涂任要剧其去大
用尺寸间尔岂富与贵不可力为而天之赋予多少
有限邪凡天之赋予人者又量何事而为之节也前
既不可诘但痛惜感悼而巳某自束发为学初未有
一人知者及首登门便被怜奖开端诱道勤勤不巳
卷十八 第 5b 页
至其粗若有成而后止虽其后游于诸公而获齿多
士虽有知者皆莫之先也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
一遭人之顾已不以至公相期反趋走门下胁肩谄
笑甚者献谗谀而备使令以卑昵自亲名曰报德非
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是故惧此惟欲少励名
节庶不泯然无闻用以不负所知尔某之愚诚所守
如此然虽胥公亦未必谅某此心也自前岁得罪夷
陵奔走万里身日益穷迹日益疏不及再闻语言之
音而遂为幽明之隔嗟夫世俗之态既不欲为愚诚
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门长号临柩一奠亦又不及
士虽有知者皆莫之先也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
一遭人之顾已不以至公相期反趋走门下胁肩谄
笑甚者献谗谀而备使令以卑昵自亲名曰报德非
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是故惧此惟欲少励名
节庶不泯然无闻用以不负所知尔某之愚诚所守
如此然虽胥公亦未必谅某此心也自前岁得罪夷
陵奔走万里身日益穷迹日益疏不及再闻语言之
音而遂为幽明之隔嗟夫世俗之态既不欲为愚诚
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门长号临柩一奠亦又不及
卷十八 第 6a 页
此之为恨何可道也徒能惜不永年与未大用遂与
道路之人同叹尔知归葬广陵遂谋京居议者多云
不便而闻理命若斯必有以也若须春水下汴某岁
尽春初当过京师尚可一拜见以尽区区身贱力微
于此之时当有可致而无毫发之助惭愧惭愧不宣
某再拜
(按内翰胥偃以宝元二年八月卒此书乃当时所/作既与刁君不应称文人若与胥氏子又不应称)
(胥公/当考)
与陈员外书
陈君足下无恙近县干上府得书一角属有少吏事
道路之人同叹尔知归葬广陵遂谋京居议者多云
不便而闻理命若斯必有以也若须春水下汴某岁
尽春初当过京师尚可一拜见以尽区区身贱力微
于此之时当有可致而无毫发之助惭愧惭愧不宣
某再拜
(按内翰胥偃以宝元二年八月卒此书乃当时所/作既与刁君不应称文人若与胥氏子又不应称)
(胥公/当考)
与陈员外书
陈君足下无恙近县干上府得书一角属有少吏事
卷十八 第 6b 页
不皇作报既而私有惑者脩本愚无似固不足以希
执友之游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从齿序跪拜起居
窃兄弟行寓书存劳谓宜有所款曲以亲之之意柰
何一幅之纸前名后书且状且牒如上公府退以寻
度非谦即疏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阳相尊者之为
非宜足下之所以赐脩也古之书具惟有铅刀竹木
而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寓书于简止于舒心意为
问好惟官府吏曹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
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
牒非公之事长吏或自以意晓其下以戒以饰者则
执友之游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从齿序跪拜起居
窃兄弟行寓书存劳谓宜有所款曲以亲之之意柰
何一幅之纸前名后书且状且牒如上公府退以寻
度非谦即疏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阳相尊者之为
非宜足下之所以赐脩也古之书具惟有铅刀竹木
而削札为刺止于达名姓寓书于简止于舒心意为
问好惟官府吏曹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
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
牒非公之事长吏或自以意晓其下以戒以饰者则
卷十八 第 7a 页
曰教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候问请谢者
则曰笺记书启故非有状牒之仪施于非公之事相
参如今所行者其原盖出唐世大臣或贵且尊或有
权于时缙绅凑其门以傅向者谓旧礼不足为重务
稍增之然始于刺谒有参候起居因为之状及五代
始复以候问请谢加状牒之仪如公之事然止施于
官之尊贵及吏之长者其伪缪所从来既远世不根
古以为当然居今之世无不知此而莫以易者盖常
俗所为积习以(一作/巳)牢而不得以更之也然士或同
师友缔交游以道谊相期者尚有手书勤勤之意犹
则曰笺记书启故非有状牒之仪施于非公之事相
参如今所行者其原盖出唐世大臣或贵且尊或有
权于时缙绅凑其门以傅向者谓旧礼不足为重务
稍增之然始于刺谒有参候起居因为之状及五代
始复以候问请谢加状牒之仪如公之事然止施于
官之尊贵及吏之长者其伪缪所从来既远世不根
古以为当然居今之世无不知此而莫以易者盖常
俗所为积习以(一作/巳)牢而不得以更之也然士或同
师友缔交游以道谊相期者尚有手书勤勤之意犹
卷十八 第 7b 页
为近古噫候问请谢非公之事有状牒之仪以施于
尊贵长吏犹曰非古之宜用况又用之于肩从齿序
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岂足下不以道义交游期我
而惜手书之勤邪将待以牵俗积习者而姑用世礼
以遇我之勤邪不然是为浮道以阳相尊也是以不
胜拳拳之心谨布左右属以公檄赴滑台行视驿传
迫于促装杨秀才旦(一作/且)诣县府中事可悉数
答祖择之书
脩启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
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又
尊贵长吏犹曰非古之宜用况又用之于肩从齿序
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岂足下不以道义交游期我
而惜手书之勤邪将待以牵俗积习者而姑用世礼
以遇我之勤邪不然是为浮道以阳相尊也是以不
胜拳拳之心谨布左右属以公檄赴滑台行视驿传
迫于促装杨秀才旦(一作/且)诣县府中事可悉数
答祖择之书
脩启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
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又
卷十八 第 8a 页
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亦
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
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
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某闻古之学者必
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
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
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
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
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
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
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
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
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某闻古之学者必
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
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
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
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
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
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
卷十八 第 8b 页
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
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
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
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
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
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足下所为文用
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
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一作/士)则乡曲之中能为
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
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
而物可移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
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
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
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
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足下所为文用
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
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一作/士)则乡曲之中能为
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
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
卷十八 第 9a 页
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
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
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
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
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
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施于世者果致(疑)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
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
知足下之意合否
与田元均论财计书
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
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
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
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
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施于世者果致(疑)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
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
知足下之意合否
与田元均论财计书
卷十八 第 9b 页
脩启承有国计之命朝野忻然引首西望近审已至
阙下道路劳止寝味多休弊乏之馀谅烦精虑建利
害更法制甚易若欲其必行而无沮改则实难裁冗
长塞侥倖非难然欲其能久而无怨谤则不易为大
计既迟久而莫待收细碎又无益而徒劳凡相知为
元均虑者多如此说不审以为如何但日冀公私蒙
福尔春暄千万为国自厚(一作/重)不宣脩再拜
答徐无党第一书
脩白人还惠书及始隐书论等并前所记获麟论文
辞驰骋之际岂常人笔力可到于辨论经旨则不敢
阙下道路劳止寝味多休弊乏之馀谅烦精虑建利
害更法制甚易若欲其必行而无沮改则实难裁冗
长塞侥倖非难然欲其能久而无怨谤则不易为大
计既迟久而莫待收细碎又无益而徒劳凡相知为
元均虑者多如此说不审以为如何但日冀公私蒙
福尔春暄千万为国自厚(一作/重)不宣脩再拜
答徐无党第一书
脩白人还惠书及始隐书论等并前所记获麟论文
辞驰骋之际岂常人笔力可到于辨论经旨则不敢
卷十八 第 10a 页
以为是盖吾子自信甚锐又尝取信于某苟以为然
谁能奉夺凡今治经者莫不患圣人之意不明而为
诸儒以自出之说汨之也今于经外又自为说则是
患沙浑水而投土益之也不若沙土尽去则水清而
明矣鲁隐公南面治其国臣其吏民者十馀年死而
入庙立谥称公则当时鲁人孰谓息姑不为君也孔
子脩春秋凡与诸侯盟会行师命将一以公书之于
其卒也书曰公薨则圣人何尝异隐于他公也据经
隐公立十一年而薨则左氏何从而知其摄公羊榖
梁何从而见其有让桓之迹吾子亦何从而云云也
谁能奉夺凡今治经者莫不患圣人之意不明而为
诸儒以自出之说汨之也今于经外又自为说则是
患沙浑水而投土益之也不若沙土尽去则水清而
明矣鲁隐公南面治其国臣其吏民者十馀年死而
入庙立谥称公则当时鲁人孰谓息姑不为君也孔
子脩春秋凡与诸侯盟会行师命将一以公书之于
其卒也书曰公薨则圣人何尝异隐于他公也据经
隐公立十一年而薨则左氏何从而知其摄公羊榖
梁何从而见其有让桓之迹吾子亦何从而云云也
卷十八 第 10b 页
仲尼曰吾其为东周乎与吾子起于平王之说何相
反之甚邪故某常告学者慎于述作诚以是也秋初
许相访此不子细略开其端吾子必能自思而得之
不宣某书白
答徐无党第二书
脩再拜白前夜自外归灯下得吾子书言陈烈事亟
读之未暇求陈君之所为尤爱吾子辞意甚质径知
吾子之有成不负其千里所以去父母而来之之意
脩亦粗塞责不愧干吾子之父母与亲戚邻里乡党
之人甚善甚善脩今岁还京师职在言责值天下多
反之甚邪故某常告学者慎于述作诚以是也秋初
许相访此不子细略开其端吾子必能自思而得之
不宣某书白
答徐无党第二书
脩再拜白前夜自外归灯下得吾子书言陈烈事亟
读之未暇求陈君之所为尤爱吾子辞意甚质径知
吾子之有成不负其千里所以去父母而来之之意
脩亦粗塞责不愧干吾子之父母与亲戚邻里乡党
之人甚善甚善脩今岁还京师职在言责值天下多
卷十八 第 11a 页
事常日夕汲汲为明天子求人间利病无小大皆躬
自访问于人又夏大暑老母病故不得从今学者以
游得少如前岁之乐自入京来便闻陈君之名数以
问于人多不识今得吾子所言如见其面矣幸母病
今巳愈望时过且谋共见陈君
与陈之方书
某白陈君足下某忧患早衰之人也废学不讲久矣
而幸士子不见弃日有来吾门者至于粹然仁义之
言韪然闳博之辩蔚然组丽之文阅于吾目多矣若
吾子之文辨明而曲畅峻洁而舒迟变动往来有驰
自访问于人又夏大暑老母病故不得从今学者以
游得少如前岁之乐自入京来便闻陈君之名数以
问于人多不识今得吾子所言如见其面矣幸母病
今巳愈望时过且谋共见陈君
与陈之方书
某白陈君足下某忧患早衰之人也废学不讲久矣
而幸士子不见弃日有来吾门者至于粹然仁义之
言韪然闳博之辩蔚然组丽之文阅于吾目多矣若
吾子之文辨明而曲畅峻洁而舒迟变动往来有驰
卷十八 第 11b 页
有止而皆中于节使人喜慕而不厌者诚难得也某
固不能悉得天下之士然尽某所见如吾子之文岂
一二而可数哉为而不止行而必至畜厚而发益远
吾虽不能悉得天下之士然天下之士如吾子者可
一二而数也某老矣心耗力惫有所不能徒喜后生
之奋于斯也恨不得鸣跃于其间而从之姑奉此为
谢
外集卷第十八
固不能悉得天下之士然尽某所见如吾子之文岂
一二而可数哉为而不止行而必至畜厚而发益远
吾虽不能悉得天下之士然天下之士如吾子者可
一二而数也某老矣心耗力惫有所不能徒喜后生
之奋于斯也恨不得鸣跃于其间而从之姑奉此为
谢
外集卷第十八
卷十八 第 12a 页
答孙正之第一书今又(二字/疑衍)
第二书三十年前(一作年三/十以前)
答祖择之书两策(一作/两册)未知足下之意合否(知字下/一有于)
(字)
答徐无党书于辨论经旨(于字上一/有至字)并前所记(记一/作寄)
第二书三十年前(一作年三/十以前)
答祖择之书两策(一作/两册)未知足下之意合否(知字下/一有于)
(字)
答徐无党书于辨论经旨(于字上一/有至字)并前所记(记一/作寄)
卷十八 第 12b 页
卷十八 第 1a 页
奏议卷第十八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十四
政府
言西边事宜第一状(治平二年)
右臣伏见谅祚狂僣衅隙已多不越岁年(一无/此字)必为
边患臣本庸暗不达时机辄以外料敌情内量事势
鉴往年已验之失思今日可用之谋虽兵不先言俟
见形而应变然坐而制胜亦大计之可图谨具条陈
庶禆万一臣所谓外料敌情者谅祚世有夏州自彝
兴克睿以前止于一镇五州而巳太宗皇帝时继捧
继迁始为边患其后遂陷灵盐尽有朔方之地盖自
政府
言西边事宜第一状(治平二年)
右臣伏见谅祚狂僣衅隙已多不越岁年(一无/此字)必为
边患臣本庸暗不达时机辄以外料敌情内量事势
鉴往年已验之失思今日可用之谋虽兵不先言俟
见形而应变然坐而制胜亦大计之可图谨具条陈
庶禆万一臣所谓外料敌情者谅祚世有夏州自彝
兴克睿以前止于一镇五州而巳太宗皇帝时继捧
继迁始为边患其后遂陷灵盐尽有朔方之地盖自
卷十八 第 1b 页
淳化咸平用兵十五馀年既不能剪灭遂务招怀适
会继迁为潘罗支所杀其子德明乃议归款而我惟
以恩信复其王封岁时俸赐极于优厚德明既无南
顾之忧而其子元昊亦壮遂并力西攻回纥拓地千
馀里德明既死地大兵彊元昊遂复背叛国家自宝
元庆历以后一方用兵天下骚动国虚民弊如此数
年元昊知我有厌兵之患遂复议和而国家待之恩
礼又异于前矣号为国主仅得其称臣岁予之物百
倍德明之时半于契丹之数今者谅祚虽曰狂童然
而习见其家世所为盖继迁之叛而复王封元昊再
会继迁为潘罗支所杀其子德明乃议归款而我惟
以恩信复其王封岁时俸赐极于优厚德明既无南
顾之忧而其子元昊亦壮遂并力西攻回纥拓地千
馀里德明既死地大兵彊元昊遂复背叛国家自宝
元庆历以后一方用兵天下骚动国虚民弊如此数
年元昊知我有厌兵之患遂复议和而国家待之恩
礼又异于前矣号为国主仅得其称臣岁予之物百
倍德明之时半于契丹之数今者谅祚虽曰狂童然
而习见其家世所为盖继迁之叛而复王封元昊再
卷十八 第 2a 页
叛而为国主今若又叛其志可知是其欲自比契丹
抗衡中国以为鼎峙之势尔此臣窃料敌情在于如
(一无/此字)此也夫所谓内量事势者盖以庆历用兵之时
视方今禦边之备较彼我之虚实彊弱以见胜败之
形也自真宗皇帝(一无/二字)景德二年盟北虏于澶渊明
年始纳西夏之款遂务休兵至宝元初元昊复叛盖
三十馀年矣天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
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识(一作/知)战
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而元昊勇鸷桀黠之虏也其
包畜奸谋欲窥中国者累年矣而我方恬然不以为
抗衡中国以为鼎峙之势尔此臣窃料敌情在于如
(一无/此字)此也夫所谓内量事势者盖以庆历用兵之时
视方今禦边之备较彼我之虚实彊弱以见胜败之
形也自真宗皇帝(一无/二字)景德二年盟北虏于澶渊明
年始纳西夏之款遂务休兵至宝元初元昊复叛盖
三十馀年矣天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
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识(一作/知)战
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而元昊勇鸷桀黠之虏也其
包畜奸谋欲窥中国者累年矣而我方恬然不以为
卷十八 第 2b 页
虑待其谋成兵具一旦(一作/日)反书来上然后茫然不
知所措中外震骇举动苍惶所以用兵之初有败而
无胜也既而朝廷用韩琦范仲淹等付以西事极力
经营而勇夫锐将亦因战阵稍稍而出数年之间人
谋渐得武备渐修似可枝梧矣然而天下巳困也(一/无)
(此/字)所以屈意忍耻复与之和此庆历之事尔今则不
然方今甲兵虽未精利不若往年之腐朽也城垒粗
尝完缉不若往年之隳颓也土兵蕃落增添训练不
若往年寡弱之骄军也大小将校曾经战阵者往往
尚在不若往年魏昭炳夏随之徒绮纨子弟也一二
知所措中外震骇举动苍惶所以用兵之初有败而
无胜也既而朝廷用韩琦范仲淹等付以西事极力
经营而勇夫锐将亦因战阵稍稍而出数年之间人
谋渐得武备渐修似可枝梧矣然而天下巳困也(一/无)
(此/字)所以屈意忍耻复与之和此庆历之事尔今则不
然方今甲兵虽未精利不若往年之腐朽也城垒粗
尝完缉不若往年之隳颓也土兵蕃落增添训练不
若往年寡弱之骄军也大小将校曾经战阵者往往
尚在不若往年魏昭炳夏随之徒绮纨子弟也一二
卷十八 第 3a 页
执政之臣皆当时宣力者其留心西事熟矣不若往
时大臣茫然不知所措者也盖往年以不知边事之
谋臣驭不识干戈之将用骄兵执朽器以当桀黠新
兴之虏此所以败也方今谋臣武将城壁器械不类
往年而谅祚狂童不及元昊远甚往年忽而不思今
又巳先觉可以早为之备苟其不叛则巳若其果叛
未必不为中国利也臣谓可因此时雪前耻收后功
但顾人谋如何尔若上凭陛下神威睿算系累谅祚
君臣献于庙社此其上也其次逐狂虏于黄河之北
以复朔方故地最下尽取山界夺其险而我守之以
时大臣茫然不知所措者也盖往年以不知边事之
谋臣驭不识干戈之将用骄兵执朽器以当桀黠新
兴之虏此所以败也方今谋臣武将城壁器械不类
往年而谅祚狂童不及元昊远甚往年忽而不思今
又巳先觉可以早为之备苟其不叛则巳若其果叛
未必不为中国利也臣谓可因此时雪前耻收后功
但顾人谋如何尔若上凭陛下神威睿算系累谅祚
君臣献于庙社此其上也其次逐狂虏于黄河之北
以复朔方故地最下尽取山界夺其险而我守之以
卷十八 第 3b 页
永绝边患此臣窃(一作/内)量事势谓或如此臣所谓鉴
往年巳验之失者其小失非一不可悉数臣请言其
大者夫夷狄变诈兵交阵合彼佯败以为诱我贪利
而追之或不虞横出而为其所邀或进陷死地而困
于束手此前日屡败之戒今明习兵战者亦能知之
此虽小事也亦不可忽所谓大计之缪者攻守之策
皆失尔臣视庆历禦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
长二千馀里分为路者五而路分为州军者又二十
有四而州军分为寨为堡为城者又几二百皆须列
兵而守之故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
往年巳验之失者其小失非一不可悉数臣请言其
大者夫夷狄变诈兵交阵合彼佯败以为诱我贪利
而追之或不虞横出而为其所邀或进陷死地而困
于束手此前日屡败之戒今明习兵战者亦能知之
此虽小事也亦不可忽所谓大计之缪者攻守之策
皆失尔臣视庆历禦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
长二千馀里分为路者五而路分为州军者又二十
有四而州军分为寨为堡为城者又几二百皆须列
兵而守之故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
卷十八 第 4a 页
寡而贼之出也常举其国众合聚为一而来是吾兵
虽多分而为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
之寡不得不败也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
路大将所谓战(一无/此字)兵者分在二十四州军欲合而
出则惧后空而无备欲各留守备而合其馀则数少
不足以出攻此当时所以用兵累年终不能一出者
以此也夫进不能出攻退不足(一作/能)自守是谓攻守
皆无策者往年已验之失也臣所谓今日可用之谋
者在定出攻之计尔必用先起制人之术乃可以取
胜也盖列兵分地而守敌得时出而挠于其间使我
虽多分而为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
之寡不得不败也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
路大将所谓战(一无/此字)兵者分在二十四州军欲合而
出则惧后空而无备欲各留守备而合其馀则数少
不足以出攻此当时所以用兵累年终不能一出者
以此也夫进不能出攻退不足(一作/能)自守是谓攻守
皆无策者往年已验之失也臣所谓今日可用之谋
者在定出攻之计尔必用先起制人之术乃可以取
胜也盖列兵分地而守敌得时出而挠于其间使我
卷十八 第 4b 页
处处为备常如敌至师老粮匮我劳彼逸昔周世宗
以此策困李景于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
西鄙夫兵分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
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所以往年贼常得
志也今诚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敌夺敌所利
者在我则我当先为出攻之计使彼疲于守禦则我
亦得志矣(一无/此字)凡出攻之兵勿为大举我每一出彼
必呼集而来拒彼集于东则别出其西我归彼散则
我复出而彼又集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
国之众聚散奔走无时暂停则无不困之虏矣此臣
以此策困李景于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
西鄙夫兵分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
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所以往年贼常得
志也今诚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敌夺敌所利
者在我则我当先为出攻之计使彼疲于守禦则我
亦得志矣(一无/此字)凡出攻之兵勿为大举我每一出彼
必呼集而来拒彼集于东则别出其西我归彼散则
我复出而彼又集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
国之众聚散奔走无时暂停则无不困之虏矣此臣
卷十八 第 5a 页
所谓方今可用之谋也盖往年之失在守方今之利
在攻昔至道中亦尝五路出攻矣当时将相为谋不
重(一作/审)盖欲攻黠虏方彊之国不先以谋困之而直
为一战必取之计大举深入所以不能成功也夫用
兵至难事也故谋既审矣则其发也必果故能动而
有成功也若其山川之险易道里之迂直蕃汉兵马
之彊弱骑军步卒长兵短兵之所利与夫左右前后
一出一入开阖变化有正有奇(一无四/十八字)凡用兵之形
势有可先知者有不可先言者臣愿陛下遣一重臣
出而巡抚遍见诸将与熟图之以先(一无/此字)定大计凡
在攻昔至道中亦尝五路出攻矣当时将相为谋不
重(一作/审)盖欲攻黠虏方彊之国不先以谋困之而直
为一战必取之计大举深入所以不能成功也夫用
兵至难事也故谋既审矣则其发也必果故能动而
有成功也若其山川之险易道里之迂直蕃汉兵马
之彊弱骑军步卒长兵短兵之所利与夫左右前后
一出一入开阖变化有正有奇(一无四/十八字)凡用兵之形
势有可先知者有不可先言者臣愿陛下遣一重臣
出而巡抚遍见诸将与熟图之以先(一无/此字)定大计凡
卷十八 第 5b 页
山川道里蕃汉步骑出入之(一无/此字)所宜可先知者悉
图上方略其馀不可先言付之将率使其见形应变
因敌制胜至于谅祚之所为宜少屈意含容而曲就
之既以骄其心亦少缓其事以待吾之为备而且严
戒五路训兵选将利器甲畜资粮常具军行之计待
其反书朝奏则王师暮出以骇其心而夺其气使其
枝梧不暇则胜势在我矣往年议者亦欲招辑横山
蕃部谋取山界之地然臣谓必欲招之亦须先藉胜
捷之威使(一有/其字)知中国之彊则方肯来附也由是言
之亦以出攻为利矣凡臣之所言者大略如此尔(一/无)
图上方略其馀不可先言付之将率使其见形应变
因敌制胜至于谅祚之所为宜少屈意含容而曲就
之既以骄其心亦少缓其事以待吾之为备而且严
戒五路训兵选将利器甲畜资粮常具军行之计待
其反书朝奏则王师暮出以骇其心而夺其气使其
枝梧不暇则胜势在我矣往年议者亦欲招辑横山
蕃部谋取山界之地然臣谓必欲招之亦须先藉胜
捷之威使(一有/其字)知中国之彊则方肯来附也由是言
之亦以出攻为利矣凡臣之所言者大略如此尔(一/无)
卷十八 第 6a 页
(此/字)然臣足未尝践边陲目未尝识战阵以一儒生偏
见之言诚知未可必用直以方当陛下劳心西事广
询众议之时思竭愚虑备刍荛之一说尔
言西边事宜第二劄子(同前)
臣近曾上言谅祚为边患朝廷宜早图禦备及乞遣
一重臣亲与边将议定攻守大计等事至今多日未
蒙降出施行臣窃见庆历中元昊作过时朝廷轻敌
玩寇无素定之谋每遇边奏急来则上下惶恐仓卒
指挥既多不中事机所以落贼奸便败军杀将可为
痛心今者谅祚以万骑寇秦渭两路焚烧数百里间
见之言诚知未可必用直以方当陛下劳心西事广
询众议之时思竭愚虑备刍荛之一说尔
言西边事宜第二劄子(同前)
臣近曾上言谅祚为边患朝廷宜早图禦备及乞遣
一重臣亲与边将议定攻守大计等事至今多日未
蒙降出施行臣窃见庆历中元昊作过时朝廷轻敌
玩寇无素定之谋每遇边奏急来则上下惶恐仓卒
指挥既多不中事机所以落贼奸便败军杀将可为
痛心今者谅祚以万骑寇秦渭两路焚烧数百里间
卷十八 第 6b 页
扫荡俱尽而两路将帅不敢出一人一骑则国威固
巳挫矣谅祚负恩背德如此陛下未能发兵诛讨但
遣使者赍诏书赐之又拒而不纳使者羞愧俛首怀
诏而回则大国不胜其辱矣当陛下临御之初遭此
狂童威沮国辱此臣等之罪也臣谓陛下宜赫然发
愤以边事切责大臣至于山川形势有利有不利士
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处宜攻何处宜守何兵
宜屯某地何将可付某兵如此等事甚多皆陛下圣
虑所宜及者臣谓陛下宜因闲时御便殿召当职之
臣使按图指画各陈所见陛下可以不下席而尽在
巳挫矣谅祚负恩背德如此陛下未能发兵诛讨但
遣使者赍诏书赐之又拒而不纳使者羞愧俛首怀
诏而回则大国不胜其辱矣当陛下临御之初遭此
狂童威沮国辱此臣等之罪也臣谓陛下宜赫然发
愤以边事切责大臣至于山川形势有利有不利士
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处宜攻何处宜守何兵
宜屯某地何将可付某兵如此等事甚多皆陛下圣
虑所宜及者臣谓陛下宜因闲时御便殿召当职之
臣使按图指画各陈所见陛下可以不下席而尽在
卷十八 第 7a 页
目前然后制以神机睿略责将相以成功而陛下以
万机之繁既未及此两府之臣如臣(一无/二字)等日所进
呈又皆常程公事亦未尝聚首合谋讲定大计外则
四路边臣自贼马过后亦不闻别有擘画臣恐上下
因循又如庆历之初矣近者韩琦曾将庆历中议山
界文字进呈此边事百端中一端尔盖琦亦患事未
讲求假此文字为题目以牵合众人之论尔自进呈
后寻送密院至今多日亦未曾拟议臣以非才陛下
任之政府便是国之谋臣若其谋虑浅近所言狂妄
自可黜去不疑臣亦昨因目疾恳求解职曲蒙圣恩
万机之繁既未及此两府之臣如臣(一无/二字)等日所进
呈又皆常程公事亦未尝聚首合谋讲定大计外则
四路边臣自贼马过后亦不闻别有擘画臣恐上下
因循又如庆历之初矣近者韩琦曾将庆历中议山
界文字进呈此边事百端中一端尔盖琦亦患事未
讲求假此文字为题目以牵合众人之论尔自进呈
后寻送密院至今多日亦未曾拟议臣以非才陛下
任之政府便是国之谋臣若其谋虑浅近所言狂妄
自可黜去不疑臣亦昨因目疾恳求解职曲蒙圣恩
卷十八 第 7b 页
未许其去既使在其位又弃其言而不问使臣尸禄
厚颜何以自处所有臣前来所上奏状欲望圣慈(一/无)
(二/字)降付中书密院与韩琦山界文字一处商量若其
言果不足取弃之未晚今取进止
乞补馆职劄子(治平三年)
臣窃以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
若夫知钱榖晓刑狱熟民事精吏干勤劳夙夜以办
集为功者谓之材能之士明于仁义礼乐通于古今
治乱其文章论议与之谋虑天下之事可以决疑定
策论道经邦者谓之儒学之臣善用人者必使有材
厚颜何以自处所有臣前来所上奏状欲望圣慈(一/无)
(二/字)降付中书密院与韩琦山界文字一处商量若其
言果不足取弃之未晚今取进止
乞补馆职劄子(治平三年)
臣窃以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
若夫知钱榖晓刑狱熟民事精吏干勤劳夙夜以办
集为功者谓之材能之士明于仁义礼乐通于古今
治乱其文章论议与之谋虑天下之事可以决疑定
策论道经邦者谓之儒学之臣善用人者必使有材
卷十八 第 8a 页
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故以材能之士布列中外
分治百职使各办其事以儒学之臣置之左右与之
日夕谋议讲求其要而行之而又于儒学之中择其
尤者置之廊庙而付以大政使总治群材众职进退
而赏罚之此用人之大略也由是言之儒学之士可
谓贵矣岂在材臣之后也是以前世英主明君未有
不以崇儒向学为先而名臣贤辅出于儒学者十常
八九也臣窃见方今取士之失患在先材能而后儒
学贵吏事而贱文章自近年以来朝廷患百职不修
务(一作/而)奖材臣故钱榖刑狱之吏稍有寸长片善为
分治百职使各办其事以儒学之臣置之左右与之
日夕谋议讲求其要而行之而又于儒学之中择其
尤者置之廊庙而付以大政使总治群材众职进退
而赏罚之此用人之大略也由是言之儒学之士可
谓贵矣岂在材臣之后也是以前世英主明君未有
不以崇儒向学为先而名臣贤辅出于儒学者十常
八九也臣窃见方今取士之失患在先材能而后儒
学贵吏事而贱文章自近年以来朝廷患百职不修
务(一作/而)奖材臣故钱榖刑狱之吏稍有寸长片善为
卷十八 第 8b 页
人所称者皆巳擢用之矣夫材能之士固当擢用然
专以材能为急而遂忽儒学为不足用使下有遗贤
之嗟上有乏材之患此甚不可也臣谓方今材能之
士不患有遗固不足上烦圣虑惟儒学之臣难进而
多弃滞此不可不思也臣以庸缪过蒙任使俾陪宰
辅之后然平日论议不能无异同虽日奉天威又不
得从容曲尽拙讷今臣有馆阁取士愚见具陈(一作/列)
如别奏(一作/劄)欲望圣慈因宴间之馀一迂睿览或有
可采乞常赐留(一有/圣字)意今取进止
又论馆阁取士劄子(同前)
专以材能为急而遂忽儒学为不足用使下有遗贤
之嗟上有乏材之患此甚不可也臣谓方今材能之
士不患有遗固不足上烦圣虑惟儒学之臣难进而
多弃滞此不可不思也臣以庸缪过蒙任使俾陪宰
辅之后然平日论议不能无异同虽日奉天威又不
得从容曲尽拙讷今臣有馆阁取士愚见具陈(一作/列)
如别奏(一作/劄)欲望圣慈因宴间之馀一迂睿览或有
可采乞常赐留(一有/圣字)意今取进止
又论馆阁取士劄子(同前)
卷十八 第 9a 页
臣窃以馆阁之职号为育材之地今两府阙人则必
取于两制(翰林学士谓之内制中书舍人知制诰谓/之外制今并杂学士待制通谓之两制)
两制阙人则必取于馆阁然则馆阁辅相养材之地
也材既难得而又难知故当博采广求而多畜之时
冀一得于其间则杰然而出为名臣矣其馀中人以
上优游养育以奖成之亦不失为佳士也自祖宗以
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
十常八九也祖宗用人初若不精然所采既广故所
得亦多也是以有文章有学问有材有行或精于一
艺或长于一事者莫不畜之馆阁而奖养之其杰然
取于两制(翰林学士谓之内制中书舍人知制诰谓/之外制今并杂学士待制通谓之两制)
两制阙人则必取于馆阁然则馆阁辅相养材之地
也材既难得而又难知故当博采广求而多畜之时
冀一得于其间则杰然而出为名臣矣其馀中人以
上优游养育以奖成之亦不失为佳士也自祖宗以
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
十常八九也祖宗用人初若不精然所采既广故所
得亦多也是以有文章有学问有材有行或精于一
艺或长于一事者莫不畜之馆阁而奖养之其杰然
卷十八 第 9b 页
而出者皆为贤辅相矣其馀不至辅相而为一时之
名臣者亦不可胜数也先朝循用祖宗旧制收拾养
育得人尤多自陛下即位以来所用两府之臣一十
三人而八人出于馆阁此其验也只自近年议者患
馆职之滥遂行釐革而改更之初矫失太过立法既
峻取人遂艰使下多遗贤之嗟国有乏材之患今先
朝收拾养育之人或已被迁擢或老病死亡见在馆
者无几而新法艰阻近年全无选进臣今略具馆阁
取人旧制并新格则可见取人之法如何所得之人
多少也
名臣者亦不可胜数也先朝循用祖宗旧制收拾养
育得人尤多自陛下即位以来所用两府之臣一十
三人而八人出于馆阁此其验也只自近年议者患
馆职之滥遂行釐革而改更之初矫失太过立法既
峻取人遂艰使下多遗贤之嗟国有乏材之患今先
朝收拾养育之人或已被迁擢或老病死亡见在馆
者无几而新法艰阻近年全无选进臣今略具馆阁
取人旧制并新格则可见取人之法如何所得之人
多少也
卷十八 第 10a 页
一旧制馆阁取人以三路进士高科一路也大臣
荐举一路也岁月畴劳一路也进士第三人以
上及第者并制科及第者不问等第并只一任
替回便试馆职进士第四第五人经两任亦得
试此一路也两府臣寮初拜命各举三两人即
时召试此一路也其馀历任繁难久次或寄任
重处者特令带职此一路也今三路塞其二矣
自科埸改为间岁后第一人及第者须两任回
方得试自第二人至第王人更永不试制科入
第三者亦须两任回方得试(凡五七次科埸未/有一人中第三等)
荐举一路也岁月畴劳一路也进士第三人以
上及第者并制科及第者不问等第并只一任
替回便试馆职进士第四第五人经两任亦得
试此一路也两府臣寮初拜命各举三两人即
时召试此一路也其馀历任繁难久次或寄任
重处者特令带职此一路也今三路塞其二矣
自科埸改为间岁后第一人及第者须两任回
方得试自第二人至第王人更永不试制科入
第三者亦须两任回方得试(凡五七次科埸未/有一人中第三等)
卷十八 第 10b 页
(者)其馀等第并永不试则进士高科一路巳塞
矣两府大臣所荐之人并只上簿候馆职有阙
则于簿内点名召试其如馆阁本无员数无有
阙时故自置簿来至今九年不曾点试一人则
太臣荐举一路又塞矣惟有畴劳带职一路尚
在尔
一新制馆阁共置编校八员本为馆中书籍久不
齐整而馆职多别有差遣不能专一校正乃别
置此八员故选新进资浅人令久任而专一校
读所以先令作编校二年然后升为校勘(未是/王馆)
矣两府大臣所荐之人并只上簿候馆职有阙
则于簿内点名召试其如馆阁本无员数无有
阙时故自置簿来至今九年不曾点试一人则
太臣荐举一路又塞矣惟有畴劳带职一路尚
在尔
一新制馆阁共置编校八员本为馆中书籍久不
齐整而馆职多别有差遣不能专一校正乃别
置此八员故选新进资浅人令久任而专一校
读所以先令作编校二年然后升为校勘(未是/王馆)
卷十八 第 11a 页
(职)为校勘四年后升为校理(始是正/馆职)为校理又
一年方罢编校别任差遣然自置编校后适值
馆阁取人之路渐废今议者遂只以编校为取
士新格往时直馆直院直阁校理皆无定员惟
材是用不限人数今编校限以八员为定以此
待天下之多士宜其遗材于下矣八员之内仍
每七年方遇一员(一有/之字)阙而补一人以此知天
下滞材者众矣
右以臣愚见编校八员自可仍旧每有员阙令中书
择人进拟陛下必欲牢笼天下英俊之士则宜脱去
一年方罢编校别任差遣然自置编校后适值
馆阁取人之路渐废今议者遂只以编校为取
士新格往时直馆直院直阁校理皆无定员惟
材是用不限人数今编校限以八员为定以此
待天下之多士宜其遗材于下矣八员之内仍
每七年方遇一员(一有/之字)阙而补一人以此知天
下滞材者众矣
右以臣愚见编校八员自可仍旧每有员阙令中书
择人进拟陛下必欲牢笼天下英俊之士则宜脱去
卷十八 第 11b 页
常格而奖拔之今负文学怀器识磊落奇伟之士知
名于世而未为时用者不少惟陛下博访审察悉召
而且置之馆职养育三数年间徐察其实择其尤者
而擢用之知人自古圣王所难然不以其难而遂废
但拔十而得一二亦不为无益矣况中人上下养育
奖成之不止十得一二也
荐司马光劄子(治平四年)
臣伏见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自列侍从久司諌诤谠言嘉话著在两朝自仁宗至
和服药之后群臣便以皇嗣为言五六年间言者虽
名于世而未为时用者不少惟陛下博访审察悉召
而且置之馆职养育三数年间徐察其实择其尤者
而擢用之知人自古圣王所难然不以其难而遂废
但拔十而得一二亦不为无益矣况中人上下养育
奖成之不止十得一二也
荐司马光劄子(治平四年)
臣伏见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德性淳正学术通明
自列侍从久司諌诤谠言嘉话著在两朝自仁宗至
和服药之后群臣便以皇嗣为言五六年间言者虽
卷十八 第 12a 页
多而未有定议最后光以諌官极论其事敷陈激切
感动主听仁宗豁然开悟遂决不疑由是先帝选自
宗藩入为皇子曾未踰年仁宗奄弃万国先帝入承
大统盖以人心先定故得天下帖然今以圣继圣遂
传陛下由是言之光于国有功为不浅矣可谓社稷
之臣也而其识虑深远性尤慎密光既不自言故人
亦无知者臣以忝在政府因得备闻其事臣而不言
是谓蔽贤掩善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光今虽在
侍从日承眷待而其忠国大节隐而未彰臣既详知
不敢不奏
感动主听仁宗豁然开悟遂决不疑由是先帝选自
宗藩入为皇子曾未踰年仁宗奄弃万国先帝入承
大统盖以人心先定故得天下帖然今以圣继圣遂
传陛下由是言之光于国有功为不浅矣可谓社稷
之臣也而其识虑深远性尤慎密光既不自言故人
亦无知者臣以忝在政府因得备闻其事臣而不言
是谓蔽贤掩善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光今虽在
侍从日承眷待而其忠国大节隐而未彰臣既详知
不敢不奏
卷十八 第 12b 页
青州
言青苗钱第一劄子(熙宁三年)
臣伏见朝廷新制俵散青苗钱以来中外之议皆称
不便多乞寝罢至今未蒙省察臣以老病昏忘虽不
能究述利害苟有所见其敢不言臣今有起请事件
谨具画一如后
一臣窃见议者言青苗钱取利于民为非而朝廷
深恶其说至烦圣慈(一作/听)命有司具述本末委
曲申谕中外以朝廷本为惠民之意然告谕之
后搢绅之士论议益多至于田野之民蠢然固
言青苗钱第一劄子(熙宁三年)
臣伏见朝廷新制俵散青苗钱以来中外之议皆称
不便多乞寝罢至今未蒙省察臣以老病昏忘虽不
能究述利害苟有所见其敢不言臣今有起请事件
谨具画一如后
一臣窃见议者言青苗钱取利于民为非而朝廷
深恶其说至烦圣慈(一作/听)命有司具述本末委
曲申谕中外以朝廷本为惠民之意然告谕之
后搢绅之士论议益多至于田野之民蠢然固
卷十八 第 13a 页
不知周官泉府为何物但见官中放债每钱一
百文要二十文利尔是以申告虽烦而莫能谕
也臣亦以谓等是取利不许取三分而许取二
分此孟子所谓以五十步笑百步者以臣愚见
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则乞除
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
取利矣盖二分之息以为所得多耶固不可多
取于民所得不多耶则小利又何足顾何必以
此上累圣政
臣检详元降指挥如灾伤及五分巳上则夏料
百文要二十文利尔是以申告虽烦而莫能谕
也臣亦以谓等是取利不许取三分而许取二
分此孟子所谓以五十步笑百步者以臣愚见
必欲使天下晓然知取利非朝廷本意则乞除
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
取利矣盖二分之息以为所得多耶固不可多
取于民所得不多耶则小利又何足顾何必以
此上累圣政
臣检详元降指挥如灾伤及五分巳上则夏料
卷十八 第 13b 页
青苗钱令于秋料送纳秋料于次年夏料送纳
臣窃谓年岁丰凶固不可定其间丰年常少而
凶岁常多今所降指挥盖只言偶然一料灾伤
尔若连遇三两料水旱则青苗钱积压拖欠数
多若才遇丰熟却须一并催纳则农民永无丰
岁矣至于中小熟之年不该得灾伤分数合于
本料送纳者或人户无力或顽猾拖延本料尚
未送纳了当若令又请次料合俵钱(一作/散)数则
积压(一作/欠)转多必难催索臣今欲乞人户遇灾
伤本料未曾送纳者及人户无力或顽猾拖延
臣窃谓年岁丰凶固不可定其间丰年常少而
凶岁常多今所降指挥盖只言偶然一料灾伤
尔若连遇三两料水旱则青苗钱积压拖欠数
多若才遇丰熟却须一并催纳则农民永无丰
岁矣至于中小熟之年不该得灾伤分数合于
本料送纳者或人户无力或顽猾拖延本料尚
未送纳了当若令又请次料合俵钱(一作/散)数则
积压(一作/欠)转多必难催索臣今欲乞人户遇灾
伤本料未曾送纳者及人户无力或顽猾拖延
卷十八 第 14a 页
不纳者并更不支俵与次料钱如此则人户免
积压拖欠州县免鞭扑催驱官钱免积久(一作/欠)
失陷
一臣窃闻议者多以抑配人户为患所以朝廷屡
降指挥丁宁约束州县官吏不得抑配百姓然
诸路各有提举管勾等官往来催促必须尽钱
俵散而后止由是言之朝廷虽指挥州县不得
抑逼百姓请钱而提举等官又却催促尽数散
俵故提举等官以不能催促尽数散俵为失职
州县之吏亦以俵钱不尽为弛慢不才上下不
积压拖欠州县免鞭扑催驱官钱免积久(一作/欠)
失陷
一臣窃闻议者多以抑配人户为患所以朝廷屡
降指挥丁宁约束州县官吏不得抑配百姓然
诸路各有提举管勾等官往来催促必须尽钱
俵散而后止由是言之朝廷虽指挥州县不得
抑逼百姓请钱而提举等官又却催促尽数散
俵故提举等官以不能催促尽数散俵为失职
州县之吏亦以俵钱不尽为弛慢不才上下不
卷十八 第 14b 页
得不递相督责者势使之然各不获已也由是
言之理难独责州县抑配矣以臣愚见欲乞先
罢提举管勾等官不令催督然后可以责州县
不得抑配其所俵钱取民情愿专委州县随多
少散之不得(一作/必)须要尽数亦不必须要阖县
之民户户尽请如此则自然无抑配之患矣
右谨具如前臣以衰年昏病不能深识远虑所见目
前止于如此然而青苗之议久已喧然中外群臣乞
行寝罢者不可胜数其所陈久远利害必已详尽而
无遗矣一日陛下赫然开悟悉采群议追还新制一
言之理难独责州县抑配矣以臣愚见欲乞先
罢提举管勾等官不令催督然后可以责州县
不得抑配其所俵钱取民情愿专委州县随多
少散之不得(一作/必)须要尽数亦不必须要阖县
之民户户尽请如此则自然无抑配之患矣
右谨具如前臣以衰年昏病不能深识远虑所见目
前止于如此然而青苗之议久已喧然中外群臣乞
行寝罢者不可胜数其所陈久远利害必已详尽而
无遗矣一日陛下赫然开悟悉采群议追还新制一
卷十八 第 15a 页
切罢之以便公私天下之幸也若中外所言虽多犹
未能感动天听则见行不便法中有此三事尤系目
下利害如臣画一所陈伏望圣慈特赐裁择今取进
止
言青苗第二劄子(同前)
臣近曾奏为起请俵散青苗钱不便事数内一件乞
遇灾伤夏料未纳及不系灾伤人户顽猾拖欠者并
更不俵散秋料钱数至今未奉指挥臣勘会今年二
麦才方成熟尚未收割巳系五月又合俵散秋料钱
数窃缘夏料巳散钱尚未有一户送纳若又俵散秋
未能感动天听则见行不便法中有此三事尤系目
下利害如臣画一所陈伏望圣慈特赐裁择今取进
止
言青苗第二劄子(同前)
臣近曾奏为起请俵散青苗钱不便事数内一件乞
遇灾伤夏料未纳及不系灾伤人户顽猾拖欠者并
更不俵散秋料钱数至今未奉指挥臣勘会今年二
麦才方成熟尚未收割巳系五月又合俵散秋料钱
数窃缘夏料巳散钱尚未有一户送纳若又俵散秋
卷十八 第 15b 页
料钱窃虑积压拖欠枉有失陷官钱臣已指挥本路
诸州军并令未得俵散秋料钱别候朝廷指挥去后
(一作/讫)臣伏思除臣近所起请灾伤未纳及人户拖欠
不纳者乞且不俵次料一事外臣今更有愚见不敢
缄默臣窃见自俵青苗钱巳来议者皆以取利为非
朝廷深恶其说遂命所司条陈申谕其言虽烦而终
不免于取利然犹有一说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见
若夏料钱于春中俵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
户户阙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一作/济)尚有
说焉(一作/可说)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
诸州军并令未得俵散秋料钱别候朝廷指挥去后
(一作/讫)臣伏思除臣近所起请灾伤未纳及人户拖欠
不纳者乞且不俵次料一事外臣今更有愚见不敢
缄默臣窃见自俵青苗钱巳来议者皆以取利为非
朝廷深恶其说遂命所司条陈申谕其言虽烦而终
不免于取利然犹有一说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见
若夏料钱于春中俵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
户户阙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一作/济)尚有
说焉(一作/可说)若秋料钱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
卷十八 第 16a 页
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尔若二麦不
熟则夏料尚欠岂宜更俵秋料钱使人户积压拖欠
以此而言秋料钱可以罢而不散欲望圣慈特赐详
择伏乞(一无/八字)早降指挥今取进止
举宋敏求同知太常礼院劄子(嘉祐二年)
臣等勘会同知太常礼院张师中近被朝命差充两
浙提点刑狱伏见太常丞集贤校理宋敏求文学该
赡多识故事家藏古今书史礼乐制度记传尤多礼
官博士每有所疑多就之质證其人见是知州差遣
资望不浅臣等今保举欲乞就差充同知太常礼院
熟则夏料尚欠岂宜更俵秋料钱使人户积压拖欠
以此而言秋料钱可以罢而不散欲望圣慈特赐详
择伏乞(一无/八字)早降指挥今取进止
举宋敏求同知太常礼院劄子(嘉祐二年)
臣等勘会同知太常礼院张师中近被朝命差充两
浙提点刑狱伏见太常丞集贤校理宋敏求文学该
赡多识故事家藏古今书史礼乐制度记传尤多礼
官博士每有所疑多就之质證其人见是知州差遣
资望不浅臣等今保举欲乞就差充同知太常礼院
卷十八 第 16b 页
一次如后不如举状臣等甘当朝典今取进止六月
日
右公在翰苑时荐宋敏求奏劄得之汪逵既云臣
等则非独荐或公自草或止预名不可知也
奏议卷第十八
论馆取士劄子先朝(一作/先帝)
言青苗钱第一劄子若才(一作又/若才)
日
右公在翰苑时荐宋敏求奏劄得之汪逵既云臣
等则非独荐或公自草或止预名不可知也
奏议卷第十八
论馆取士劄子先朝(一作/先帝)
言青苗钱第一劄子若才(一作又/若才)
卷十八 第 17a 页
公奏议十八卷总一百六十三篇仁宗实录李焘
长编因事而书者八十有八其间论唂厮啰者一
论陈洎王伦水洛城者再论修河者三以挍集本
类多增损盖自古史官往往于制诰奏疏时有修
润长编则又本之实录故其语欲简其事欲首尾
相贯此其所以异同比公元文殊不敷畅当以集
为正
奏议虽以年月编次间有论事在前降旨在后尚
或疑混未能尽正览者详之
衢州刻公奏议十八卷如辞免迁转丐去乞休致
长编因事而书者八十有八其间论唂厮啰者一
论陈洎王伦水洛城者再论修河者三以挍集本
类多增损盖自古史官往往于制诰奏疏时有修
润长编则又本之实录故其语欲简其事欲首尾
相贯此其所以异同比公元文殊不敷畅当以集
为正
奏议虽以年月编次间有论事在前降旨在后尚
或疑混未能尽正览者详之
衢州刻公奏议十八卷如辞免迁转丐去乞休致
卷十八 第 17b 页
之类皆在焉巳移入表奏四六中韶州从諌集八
卷諌院奏疏也公家书目无此名合并入奏议二
者总十八卷仍以公历官先后为序凡两州印本
颇经后人轻改今悉为考證读者审之可也
卷諌院奏疏也公家书目无此名合并入奏议二
者总十八卷仍以公历官先后为序凡两州印本
颇经后人轻改今悉为考證读者审之可也
卷十八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十八 欧阳文忠公集十八
经旨十一首(辩一首附)
易或问三首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一作/数)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
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一无/此字)也易者文王之作
也其书则六(一无/此字)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
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
(一作/卜筮)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则不足学乎曰得
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六十四卦自古用焉夏商之世
经旨十一首(辩一首附)
易或问三首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一作/数)乎学者莫不尽心焉曰
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一无/此字)也易者文王之作
也其书则六(一无/此字)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
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大衍筮占
(一作/卜筮)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然则不足学乎曰得
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知此然后知学易矣六十四卦自古用焉夏商之世
卷十八 第 1b 页
筮占之说略见于书文王遭纣之乱有忧天下之心
有虑万世之志而无所发以谓(一作/为)卦爻起于奇耦
之数阴阳变易交错而成文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
刚柔之象而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具焉因假取
以寓其言而名之曰易至其后世用以占(一作/卜)筮孔
子出于周末惧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筮
占(一作/卜筮)用也乃作彖象发明卦义必称圣人君子王
后以当其事而常以四方万国天地万物之大以为
言盖明非止于卜筮也所以推原本意而矫世失然
后文王之志大明而易始列乎六经矣易之沦于卜
有虑万世之志而无所发以谓(一作/为)卦爻起于奇耦
之数阴阳变易交错而成文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
刚柔之象而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具焉因假取
以寓其言而名之曰易至其后世用以占(一作/卜)筮孔
子出于周末惧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筮
占(一作/卜筮)用也乃作彖象发明卦义必称圣人君子王
后以当其事而常以四方万国天地万物之大以为
言盖明非止于卜筮也所以推原本意而矫世失然
后文王之志大明而易始列乎六经矣易之沦于卜
卷十八 第 2a 页
筮非止今世也微孔子则文王之志没而不见矣夫
六爻之文占辞也(一有文王之/作也五字)大衍之数占法也自
(一作/皆)古所用也文王更其辞而不改其法故曰大衍
非文王之事也所谓辞者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
柔之象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学者专其辞于筮
占(一作/卜筮)犹见非于孔子况遗其辞而执其占法欲以
见文王作易之意不亦远乎凡欲为君子者学圣人
之言欲为占者学大衍之数惟所择之(一无/此字)焉耳
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前世之大儒君子不论何
也曰何止乎系辞舜之涂廪浚井不载于六经不道
六爻之文占辞也(一有文王之/作也五字)大衍之数占法也自
(一作/皆)古所用也文王更其辞而不改其法故曰大衍
非文王之事也所谓辞者有君子小人进退动静刚
柔之象治乱盛衰得失吉凶之理学者专其辞于筮
占(一作/卜筮)犹见非于孔子况遗其辞而执其占法欲以
见文王作易之意不亦远乎凡欲为君子者学圣人
之言欲为占者学大衍之数惟所择之(一无/此字)焉耳
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前世之大儒君子不论何
也曰何止乎系辞舜之涂廪浚井不载于六经不道
卷十八 第 2b 页
于孔子之徒盖俚巷人之语也及其传也久孟子之
徒道之事固有出于缪妄之说其初也大儒君子以
世莫之信置而不论及其传之久也后世反以谓更
大儒君子而不非是实不诬矣由是曲学之士溺焉
者多矣自孔子殁周益衰王道丧而学废接乎战国
百家之异端起十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自秦汉以
来大儒君子不论也或者曰然则何以知非圣人之
作也曰大儒君子之于学也理达而巳矣中人已下
指其迹提其耳而譬之犹有惑焉者溺于习闻之久
曲学之士喜为奇说以取胜也何谓子曰者讲师之
徒道之事固有出于缪妄之说其初也大儒君子以
世莫之信置而不论及其传之久也后世反以谓更
大儒君子而不非是实不诬矣由是曲学之士溺焉
者多矣自孔子殁周益衰王道丧而学废接乎战国
百家之异端起十翼之说不知起于何人自秦汉以
来大儒君子不论也或者曰然则何以知非圣人之
作也曰大儒君子之于学也理达而巳矣中人已下
指其迹提其耳而譬之犹有惑焉者溺于习闻之久
曲学之士喜为奇说以取胜也何谓子曰者讲师之
卷十八 第 3a 页
言也吾尝以譬学者矣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会利
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此所谓文言也方鲁穆姜之
道此言也在襄公之九年后十有五年而孔子生左
氏之传春秋也固多浮诞之辞然其用心亦必欲其
书之信后世也使左氏知文言为孔子作也必不以
追附穆姜之说而疑后世盖左氏者不意后世以文
言为孔子作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岂好
非六经者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一有/也字)
或问(一有/曰字)大衍筮占之事也其于筮占之说无所非
乎曰其法是也其言非也用蓍四十有九分而为二
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此所谓文言也方鲁穆姜之
道此言也在襄公之九年后十有五年而孔子生左
氏之传春秋也固多浮诞之辞然其用心亦必欲其
书之信后世也使左氏知文言为孔子作也必不以
追附穆姜之说而疑后世盖左氏者不意后世以文
言为孔子作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岂好
非六经者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一有/也字)
或问(一有/曰字)大衍筮占之事也其于筮占之说无所非
乎曰其法是也其言非也用蓍四十有九分而为二
卷十八 第 3b 页
挂一揲四归奇再扐其法是也象两象三至于乾坤
之策以当万物之数者其言皆非也传曰知者创物
又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筮者上古圣人之法
也其为数也出于自然而不测四十有九是也其为
用也通于变而无穷七八九六是也惟不测与无穷
故谓之神惟神故可以古今为大衍者取物合数以
配蓍是可测也以九六定乾坤之策是有限而可穷
也矧占之而不效夫奇耦阴阳之数也阴阳天地之
正气也二气升降有进退而无老少且圣人未尝言
而虽系辞之痝杂亦不道也问者曰然则九六何为
之策以当万物之数者其言皆非也传曰知者创物
又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筮者上古圣人之法
也其为数也出于自然而不测四十有九是也其为
用也通于变而无穷七八九六是也惟不测与无穷
故谓之神惟神故可以古今为大衍者取物合数以
配蓍是可测也以九六定乾坤之策是有限而可穷
也矧占之而不效夫奇耦阴阳之数也阴阳天地之
正气也二气升降有进退而无老少且圣人未尝言
而虽系辞之痝杂亦不道也问者曰然则九六何为
卷十八 第 4a 页
而变曰夫蓍四十有九无不用也昔之言大衍者取
四揲之策而舍挂扐之数兼知挂扐之多少(一又有/多少字)
则九六之变可知矣蓍数无所配合阴阳无老少乾
坤无定策知此然后知筮占矣呜呼文王无孔子易
其沦于卜筮乎易无王弼其沦于异端之说乎因孔
子而求文王之用心因弼而求孔子之意因予言而
求弼之得失可也
明用
乾之六爻曰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
四揲之策而舍挂扐之数兼知挂扐之多少(一又有/多少字)
则九六之变可知矣蓍数无所配合阴阳无老少乾
坤无定策知此然后知筮占矣呜呼文王无孔子易
其沦于卜筮乎易无王弼其沦于异端之说乎因孔
子而求文王之用心因弼而求孔子之意因予言而
求弼之得失可也
明用
乾之六爻曰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
卷十八 第 4b 页
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又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者
何谓也谓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变而七无为
易道占其变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谓六爻皆常九
也曰用九者释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常多而
九常少有无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释也曰群龙无首
吉者首先也主也阳极则变而之他故曰无首也凡
物极而不变则弊变则通故曰吉也物无不变变无
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又曰乃
见天则也坤之六爻曰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何谓也谓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变而七无为
易道占其变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谓六爻皆常九
也曰用九者释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常多而
九常少有无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释也曰群龙无首
吉者首先也主也阳极则变而之他故曰无首也凡
物极而不变则弊变则通故曰吉也物无不变变无
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又曰乃
见天则也坤之六爻曰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卷十八 第 5a 页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六五黄裳元吉上六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又曰用六利永贞者何谓也谓以六而名
爻也坤爻八六六变而八无为亦以其占者名爻不
谓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释所以不用八也及其
筮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无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释
也阴柔之动或失于邪故曰利永贞也阴阳反复天
地之常理也圣人于阳尽变通之道于阴则有所戒
焉六十四卦阳爻皆七九阴爻皆六八于乾坤而见
之则其馀可知也
春秋论上
其血玄黄又曰用六利永贞者何谓也谓以六而名
爻也坤爻八六六变而八无为亦以其占者名爻不
谓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释所以不用八也及其
筮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无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释
也阴柔之动或失于邪故曰利永贞也阴阳反复天
地之常理也圣人于阳尽变通之道于阴则有所戒
焉六十四卦阳爻皆七九阴爻皆六八于乾坤而见
之则其馀可知也
春秋论上
卷十八 第 5b 页
事有不幸出于久远而传乎二说则奚从曰从其一
之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者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
之可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
从君子君子博学而多闻矣然其传不能无失也君
子之说如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此
举世之人皆知其然而学春秋者独异乎是孔子圣
人也万世取信一人而巳若公羊高榖梁赤左氏(一/本)
(氏作/丘明)三子者博学而多闻矣其传不能无失者也孔
子之于经三子之于传有所不同则学者宁舍经而
从传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经于鲁隐公
之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者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
之可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
从君子君子博学而多闻矣然其传不能无失也君
子之说如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此
举世之人皆知其然而学春秋者独异乎是孔子圣
人也万世取信一人而巳若公羊高榖梁赤左氏(一/本)
(氏作/丘明)三子者博学而多闻矣其传不能无失者也孔
子之于经三子之于传有所不同则学者宁舍经而
从传不信孔子而信三子甚哉其惑也经于鲁隐公
卷十八 第 6a 页
之事书曰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其卒也书曰公薨孔
子始终谓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是摄也学者不从
孔子谓之公而从三子谓之摄其于晋灵公之事孔
子书曰赵盾弑其君夷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
穿也学者不从孔子信为赵盾而从三子信为赵穿
其于许悼公之事孔子书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三
子者曰非弑之也买病死而止不尝药耳学者不从
孔子信为弑君而从三子信为不尝药其舍经而从
传者何哉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简直无悦耳之言而
(一无/此字)新奇多(一作/有)可喜之论是以学者乐闻而易惑
子始终谓之公三子者曰非公也是摄也学者不从
孔子谓之公而从三子谓之摄其于晋灵公之事孔
子书曰赵盾弑其君夷皋三子者曰非赵盾也是赵
穿也学者不从孔子信为赵盾而从三子信为赵穿
其于许悼公之事孔子书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三
子者曰非弑之也买病死而止不尝药耳学者不从
孔子信为弑君而从三子信为不尝药其舍经而从
传者何哉经简而直传新而奇简直无悦耳之言而
(一无/此字)新奇多(一作/有)可喜之论是以学者乐闻而易惑
卷十八 第 6b 页
也予非敢曰不惑然信于孔子而笃者也经之所书
予所信也经所不言予不知也难者曰子之言有激
而云尔夫三子者皆学乎圣人而传所以述经也经
文隐而意深三子者从而发之故经有不言传得而
详尔非为二说也予曰经所不书三子者何从而知
其然也曰推其前后而知之且其有所传而得也国
君必即位而隐不书即位此传得知其摄也弑君者
不复见经而盾复见经此传得知弑君非盾也君弑
贼不讨则不书葬而许悼公书葬此传得知世子止
之非实弑也经文隐矣传曲而畅之学者以谓三子
予所信也经所不言予不知也难者曰子之言有激
而云尔夫三子者皆学乎圣人而传所以述经也经
文隐而意深三子者从而发之故经有不言传得而
详尔非为二说也予曰经所不书三子者何从而知
其然也曰推其前后而知之且其有所传而得也国
君必即位而隐不书即位此传得知其摄也弑君者
不复见经而盾复见经此传得知弑君非盾也君弑
贼不讨则不书葬而许悼公书葬此传得知世子止
之非实弑也经文隐矣传曲而畅之学者以谓三子
卷十八 第 7a 页
之说圣人之深意也是以从之耳非谓舍孔子而信
三子也予曰然则妄意圣人而惑学者三子之过而
巳使学者必信乎三子予不能夺也使其惟是之求
则予不得不为之辨
春秋论中
孔子何为而修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
非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自周衰以来臣弑君
子弑父诸侯之国相屠戮而争为君者天下皆是也
当是之时有一人焉能好廉而知让立乎争国之乱
世而怀让国之高节孔子得之于经宜如何而别白
三子也予曰然则妄意圣人而惑学者三子之过而
巳使学者必信乎三子予不能夺也使其惟是之求
则予不得不为之辨
春秋论中
孔子何为而修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
非明善恶此春秋之所以作也自周衰以来臣弑君
子弑父诸侯之国相屠戮而争为君者天下皆是也
当是之时有一人焉能好廉而知让立乎争国之乱
世而怀让国之高节孔子得之于经宜如何而别白
卷十八 第 7b 页
之宜如何而褒显之其肯没其摄位之实而雷同众
君诬以为公乎所谓摄者臣行君事之名也伊尹周
公共和之臣尝摄矣不闻商周之人谓之王也使息
姑实摄而称号无异于正君则名分不正而是非不
别夫摄者心不欲为君而身假行君事虽行君事而
其实非君也今书曰公则是息姑心不欲之实不为
之而孔子加之失其本心诬以虚名而没其实善夫
不求其情不责其实而善恶不明如此则孔子之意
疏而春秋缪矣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
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善恶难明之际圣
君诬以为公乎所谓摄者臣行君事之名也伊尹周
公共和之臣尝摄矣不闻商周之人谓之王也使息
姑实摄而称号无异于正君则名分不正而是非不
别夫摄者心不欲为君而身假行君事虽行君事而
其实非君也今书曰公则是息姑心不欲之实不为
之而孔子加之失其本心诬以虚名而没其实善夫
不求其情不责其实而善恶不明如此则孔子之意
疏而春秋缪矣春秋辞有同异尤谨严而简约所以
别嫌明微慎重而取信其于是非善恶难明之际圣
卷十八 第 8a 页
人所尽心也息姑之摄也会盟征伐赏刑祭祀皆出
于已举鲁之人皆听命于巳其不为正君者几何惟
不有其名尔使其名实皆在巳则何从而知其摄也
故息姑之摄与不摄惟在为公与不为公别嫌明微
系此而巳且其有让桓之志未及行而见杀其生也
志不克伸其死也被虚名而违本意则息姑之恨何
申于后世乎其甚高之节难明之善亦何望于春秋
乎今说春秋者皆以名字氏族与夺为轻重故曰一
字为褒贬且公之为字岂不重于名字氏族乎孔子
于名字氏族不妄以加人其肯以公妄加于人而没
于已举鲁之人皆听命于巳其不为正君者几何惟
不有其名尔使其名实皆在巳则何从而知其摄也
故息姑之摄与不摄惟在为公与不为公别嫌明微
系此而巳且其有让桓之志未及行而见杀其生也
志不克伸其死也被虚名而违本意则息姑之恨何
申于后世乎其甚高之节难明之善亦何望于春秋
乎今说春秋者皆以名字氏族与夺为轻重故曰一
字为褒贬且公之为字岂不重于名字氏族乎孔子
于名字氏族不妄以加人其肯以公妄加于人而没
卷十八 第 8b 页
其善(一作/实)乎以此而言隐实为摄则孔子决不书曰
公孔子书为公则隐决非摄难者曰然则何为不书
即位曰惠公之终不见其事则隐之始立亦不可知
孔子从二百年后得其遗书而脩之阙其所不知所
以传信也难者又曰谓为摄者左氏耳公羊榖梁皆
以为假立以待桓也故得以假称公予曰凡鲁之事
出于已举鲁之人听于已生称曰公死书曰薨何从
而知其假
春秋论下
弑逆大恶也其为罪也莫赎其于人也不容其在法
公孔子书为公则隐决非摄难者曰然则何为不书
即位曰惠公之终不见其事则隐之始立亦不可知
孔子从二百年后得其遗书而脩之阙其所不知所
以传信也难者又曰谓为摄者左氏耳公羊榖梁皆
以为假立以待桓也故得以假称公予曰凡鲁之事
出于已举鲁之人听于已生称曰公死书曰薨何从
而知其假
春秋论下
弑逆大恶也其为罪也莫赎其于人也不容其在法
卷十八 第 9a 页
也无赦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况举大法而加大恶乎
既辄加之又辄赦之则自侮其法而人不畏春秋用
法不如是之轻易也三子说春秋书赵盾以不讨贼
故加之大恶既而以盾非实弑则又复见于经以明
盾之无罪是辄加之而辄赦之尔以盾为无弑心乎
其可轻以大恶加之以盾不讨贼情可责而宜加之
乎则其后顽然未尝讨贼既不改过以自赎何为遽
赦使同无罪之人其于进退皆不可此非春秋意也
赵穿弑君大恶也盾不讨贼不能为君复雠而失刑
于下二者轻重不较可知就使盾为可责然穿焉得
既辄加之又辄赦之则自侮其法而人不畏春秋用
法不如是之轻易也三子说春秋书赵盾以不讨贼
故加之大恶既而以盾非实弑则又复见于经以明
盾之无罪是辄加之而辄赦之尔以盾为无弑心乎
其可轻以大恶加之以盾不讨贼情可责而宜加之
乎则其后顽然未尝讨贼既不改过以自赎何为遽
赦使同无罪之人其于进退皆不可此非春秋意也
赵穿弑君大恶也盾不讨贼不能为君复雠而失刑
于下二者轻重不较可知就使盾为可责然穿焉得
卷十八 第 9b 页
免也今免首罪为善人使无辜者受大恶此决知其
不然也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
辨明(一有/此字)所谓是非之公也据三子之说初灵公欲
杀盾盾走而免穿盾族也遂弑而盾不讨其迹涉于
与弑矣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
白之使盾果有弑心乎则自然罪在盾矣不得曰为
法受恶而称其贤也使果无弑心乎则当为之辨明
必先正穿之恶使罪有所归然后责盾纵贼则穿之
大恶不可幸而免盾之疑似之迹获辨而不讨之责
亦不得辞如此则是非善恶明矣今为恶者获免而
不然也春秋之法使为恶者不得幸免疑似者有所
辨明(一有/此字)所谓是非之公也据三子之说初灵公欲
杀盾盾走而免穿盾族也遂弑而盾不讨其迹涉于
与弑矣此疑似难明之事圣人尤当求情责实以明
白之使盾果有弑心乎则自然罪在盾矣不得曰为
法受恶而称其贤也使果无弑心乎则当为之辨明
必先正穿之恶使罪有所归然后责盾纵贼则穿之
大恶不可幸而免盾之疑似之迹获辨而不讨之责
亦不得辞如此则是非善恶明矣今为恶者获免而
卷十八 第 10a 页
疑似之人陷于大恶此决知其不然也若曰盾不讨
贼有幸弑之心与自弑同故宁舍穿而罪盾此乃逆
诈用情之吏矫激之为尔非孔子忠恕春秋以王道
治人之法也孔子患旧史是非错乱而善恶不明所
以修春秋就令旧史如此其肯从而不正之乎其肯
从而称美又教人以越境逃恶乎此可知其缪传也
问者曰然则夷皋孰弑之曰孔子所书是矣赵盾弑
其君也今有一人焉父病躬进药而不尝又有一人
焉父病而不躬进药而二父皆死又有一人焉操刃
而杀其父使吏治之是三人者其罪同乎曰虽庸吏
贼有幸弑之心与自弑同故宁舍穿而罪盾此乃逆
诈用情之吏矫激之为尔非孔子忠恕春秋以王道
治人之法也孔子患旧史是非错乱而善恶不明所
以修春秋就令旧史如此其肯从而不正之乎其肯
从而称美又教人以越境逃恶乎此可知其缪传也
问者曰然则夷皋孰弑之曰孔子所书是矣赵盾弑
其君也今有一人焉父病躬进药而不尝又有一人
焉父病而不躬进药而二父皆死又有一人焉操刃
而杀其父使吏治之是三人者其罪同乎曰虽庸吏
卷十八 第 10b 页
犹知其不可同也躬药而不知尝者有爱父之孝心
而不习于礼是可哀也无罪之人尔不躬药者诚不
孝矣虽无爱亲之心然未有杀父之意使善治狱者
犹当与操刃殊科况以躬药之孝反与操刃同其罪
乎此庸吏之不为也然则许世子止实不尝药则孔
子决不书曰弑君孔子书为弑君则止决非不尝药
难者曰圣人借止以垂教尔对曰不然夫所谓借止
以垂教者不过欲人之知尝药耳圣人一言明以告
人则万世法也何必加孝子以大恶之名而尝药之
事卒不见于文使后世但知止为弑君而莫知药之
而不习于礼是可哀也无罪之人尔不躬药者诚不
孝矣虽无爱亲之心然未有杀父之意使善治狱者
犹当与操刃殊科况以躬药之孝反与操刃同其罪
乎此庸吏之不为也然则许世子止实不尝药则孔
子决不书曰弑君孔子书为弑君则止决非不尝药
难者曰圣人借止以垂教尔对曰不然夫所谓借止
以垂教者不过欲人之知尝药耳圣人一言明以告
人则万世法也何必加孝子以大恶之名而尝药之
事卒不见于文使后世但知止为弑君而莫知药之
卷十八 第 11a 页
当尝也教未可垂而巳陷人于大恶矣圣人垂教不
如是之迂也果曰责止不如是之刻也难者曰然则
盾曷为复见于经许悼公曷为书葬曰弑君之臣不
见经此自三子说尔果圣人法乎悼公之葬且安知
其不讨贼而书葬也自止以弑见经后四年吴败许
师又十有八年当定公之四年许男始见于经而不
名许之书于经者略矣止之事迹不可得而知也难
者曰三子之说非其臆出也其得于所传如此然则
所传者皆不可信乎曰传闻何可尽信公羊榖梁以
尹氏卒为正卿左氏以君氏卒为隐母一以为男子
如是之迂也果曰责止不如是之刻也难者曰然则
盾曷为复见于经许悼公曷为书葬曰弑君之臣不
见经此自三子说尔果圣人法乎悼公之葬且安知
其不讨贼而书葬也自止以弑见经后四年吴败许
师又十有八年当定公之四年许男始见于经而不
名许之书于经者略矣止之事迹不可得而知也难
者曰三子之说非其臆出也其得于所传如此然则
所传者皆不可信乎曰传闻何可尽信公羊榖梁以
尹氏卒为正卿左氏以君氏卒为隐母一以为男子
卷十八 第 11b 页
一以为妇人得于所传者盖如是是可尽信乎
春秋或问
或问春秋何为(一无/此字)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曰吾不
知也问者曰此学者之所尽心焉不知何也曰春秋
(一有/之字)起止吾所知也子所问者始终之义吾不知也
吾无所用心乎此(一有/也字)昔者孔子仕于鲁不用去之
诸侯又不用困而归且老始著书得诗自关雎至于
鲁颂得书自尧典至于费誓得鲁史记自隐公至于
获麟遂删修之其前远矣圣人著书足以法世而巳
不穷远之难明也故据其所得而修之孔子非史官
春秋或问
或问春秋何为(一无/此字)始于隐公而终于获麟曰吾不
知也问者曰此学者之所尽心焉不知何也曰春秋
(一有/之字)起止吾所知也子所问者始终之义吾不知也
吾无所用心乎此(一有/也字)昔者孔子仕于鲁不用去之
诸侯又不用困而归且老始著书得诗自关雎至于
鲁颂得书自尧典至于费誓得鲁史记自隐公至于
获麟遂删修之其前远矣圣人著书足以法世而巳
不穷远之难明也故据其所得而修之孔子非史官
卷十八 第 12a 页
也(一无/此字)不常职乎史故尽其所得修之而止耳鲁之
史记则未尝止也今左氏经可以见矣曰然则始终
无义乎曰义在春秋不在起止春秋谨一言而信万
世者也予厌众说之乱春秋者也
或问子于隐摄盾止之弑据经而废传经简矣待传
而详可废乎曰吾岂尽废之乎夫传之于经勤矣其
述经之事时有赖其详焉至其失传则不胜其戾也
其述经之意亦时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圣人而反
小之欲尊经而反卑之取其详而得者废其失者可
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信其卑小之说不可也问者
史记则未尝止也今左氏经可以见矣曰然则始终
无义乎曰义在春秋不在起止春秋谨一言而信万
世者也予厌众说之乱春秋者也
或问子于隐摄盾止之弑据经而废传经简矣待传
而详可废乎曰吾岂尽废之乎夫传之于经勤矣其
述经之事时有赖其详焉至其失传则不胜其戾也
其述经之意亦时有得焉及其失也欲大圣人而反
小之欲尊经而反卑之取其详而得者废其失者可
也嘉其尊大之心可也信其卑小之说不可也问者
卷十八 第 12b 页
曰传有所废则经有所不通柰何曰经不待传而通
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日月万物皆仰然不
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见也圣人之意皎
然乎经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
泰誓论
书称商始咎周以乘黎乘黎者西伯也西伯以征伐
诸侯为职事其伐黎而胜也商人已疑其难制而恶
(一作/患)之使西伯赫然见其不臣之状与商并立而称
王如此十年商人反晏然不以为怪其父师老臣如
祖伊微子之徒亦默然相与熟视而无一言此岂近
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日月万物皆仰然不
为盲者明而有物蔽之者亦不得见也圣人之意皎
然乎经惟明者见之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
泰誓论
书称商始咎周以乘黎乘黎者西伯也西伯以征伐
诸侯为职事其伐黎而胜也商人已疑其难制而恶
(一作/患)之使西伯赫然见其不臣之状与商并立而称
王如此十年商人反晏然不以为怪其父师老臣如
祖伊微子之徒亦默然相与熟视而无一言此岂近
卷十八 第 13a 页
于人情邪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
也以纣之雄猜暴虐尝醢九侯而脯鄂侯矣西伯闻
之窃叹遂执而囚之几不免死至其叛巳不臣而自
王乃反优容而不问者十年此岂近于人情邪由是
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孔子曰三分
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西伯不称臣而称王安能
服事于商乎且谓西伯称王者起于何说而孔子之
言万世之信也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
妄说也伯夷叔齐古之知义之士也方其让国而去
顾天下皆莫可归闻西伯之贤共往归之当是时纣
也以纣之雄猜暴虐尝醢九侯而脯鄂侯矣西伯闻
之窃叹遂执而囚之几不免死至其叛巳不臣而自
王乃反优容而不问者十年此岂近于人情邪由是
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也孔子曰三分
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使西伯不称臣而称王安能
服事于商乎且谓西伯称王者起于何说而孔子之
言万世之信也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
妄说也伯夷叔齐古之知义之士也方其让国而去
顾天下皆莫可归闻西伯之贤共往归之当是时纣
卷十八 第 13b 页
虽无道天子也天子在上诸侯不称臣而称王是僭
叛之国也然二子不以为非依之久而不去至武王
伐纣始以为非而弃去彼二子者始顾天下莫可归
卒依僭叛之国而不去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岂近
于人情邪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
也书之泰誓称十有一年说者因以谓自文王受命
九年及武王居丧二年并数之尔是以西伯听虞芮
之讼谓之受命以为元年此又妄说也古者人君即
位必称元年常事尔不以为重也后世曲学之士说
春秋始以改元为重事然则果常事欤固不足道也
叛之国也然二子不以为非依之久而不去至武王
伐纣始以为非而弃去彼二子者始顾天下莫可归
卒依僭叛之国而不去不非其父而非其子此岂近
于人情邪由是言之谓西伯受命称王十年者妄说
也书之泰誓称十有一年说者因以谓自文王受命
九年及武王居丧二年并数之尔是以西伯听虞芮
之讼谓之受命以为元年此又妄说也古者人君即
位必称元年常事尔不以为重也后世曲学之士说
春秋始以改元为重事然则果常事欤固不足道也
卷十八 第 14a 页
果重事欤西伯即位已改元矣中间不宜改元而又
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
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
事大于听讼远矣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西伯以受
命之年为元年者妄说也后之学者知西伯生不称
王而中间不再改元则诗书所载文武之事粲然明
白而不诬矣或曰然则武王毕丧伐纣而泰誓曷谓
称十有一年对曰毕丧伐纣出于诸家之小说而泰
誓六经之明文也昔者孔子当衰周之际患众说纷
纭以惑乱当世于是退而修六经以为后世法及孔
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
之元年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
事大于听讼远矣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西伯以受
命之年为元年者妄说也后之学者知西伯生不称
王而中间不再改元则诗书所载文武之事粲然明
白而不诬矣或曰然则武王毕丧伐纣而泰誓曷谓
称十有一年对曰毕丧伐纣出于诸家之小说而泰
誓六经之明文也昔者孔子当衰周之际患众说纷
纭以惑乱当世于是退而修六经以为后世法及孔
卷十八 第 14b 页
子既殁去圣稍远而众说复兴与六经相乱自汉以
来莫能辨正今有卓然之士一取信乎六经则泰誓
者武王之事也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
尔复何疑哉司马迁作周本纪虽曰武王即位九年
祭于文王之墓然后治兵于盟津至作伯夷列传则
又载父死不葬之说皆不可为信是以吾无取焉取
信于书可矣
纵囚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
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来莫能辨正今有卓然之士一取信乎六经则泰誓
者武王之事也十有一年者武王即位之十有一年
尔复何疑哉司马迁作周本纪虽曰武王即位九年
祭于文王之墓然后治兵于盟津至作伯夷列传则
又载父死不葬之说皆不可为信是以吾无取焉取
信于书可矣
纵囚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
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卷十八 第 15a 页
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
年录大辟囚三百馀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
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岂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
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
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失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
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
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
年录大辟囚三百馀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
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
也此岂近于人情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
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
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失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
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
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
卷十八 第 15b 页
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
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
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
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
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
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
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
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
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
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
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
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
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
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
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
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
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
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卷十八 第 16a 页
怪竹辩
谓竹为有知乎不宜生于庑下谓为无知乎乃能避
槛而曲全其生其果有知乎则有知莫如人人者万
物之最灵也其不知于物者多矣至有不自知其一
身者如骈拇枝指悬疣附赘皆莫知其所以然也以
人之灵而不自知其一身使竹虽有知必不能自知
其曲直之所以然也竹果无知乎则无知莫如枯草
死骨所谓蓍龟者是也自古以来大圣大智之人有
所不知者必问于蓍龟而取决是则枯草死骨之有
知反过于圣智之人所知远矣以枯草死骨之如此
谓竹为有知乎不宜生于庑下谓为无知乎乃能避
槛而曲全其生其果有知乎则有知莫如人人者万
物之最灵也其不知于物者多矣至有不自知其一
身者如骈拇枝指悬疣附赘皆莫知其所以然也以
人之灵而不自知其一身使竹虽有知必不能自知
其曲直之所以然也竹果无知乎则无知莫如枯草
死骨所谓蓍龟者是也自古以来大圣大智之人有
所不知者必问于蓍龟而取决是则枯草死骨之有
知反过于圣智之人所知远矣以枯草死骨之如此
卷十八 第 16b 页
则安知竹之不有知也遂以蓍龟之神智而谓百物
皆有知则其他草木瓦石叩之又顽然皆无所知然
则竹未必不无知也由是言之谓竹为有知不可谓
为无知亦不可谓其有知无知皆不可知然后可万
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槩谓有心然后有
知乎则蚓无心谓凡动物皆有知乎则水亦动物也
人兽生而有知死则无知矣蓍龟生而无知死然后
有知也是皆不可穷诘故圣人治其可知者置其不
可知者是之谓大中之道
居士集卷第十八
皆有知则其他草木瓦石叩之又顽然皆无所知然
则竹未必不无知也由是言之谓竹为有知不可谓
为无知亦不可谓其有知无知皆不可知然后可万
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槩谓有心然后有
知乎则蚓无心谓凡动物皆有知乎则水亦动物也
人兽生而有知死则无知矣蓍龟生而无知死然后
有知也是皆不可穷诘故圣人治其可知者置其不
可知者是之谓大中之道
居士集卷第十八
卷十八 第 17a 页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初公作易或问三篇第二篇论卦爻彖象其后删
去别作一篇论系辞此卷所载是也元论卦爻彖
象一篇诸本皆不载恐遂弃遗今编入外集第十
卷
明用无首(无当作/无下同)
春秋论下而尝药之事(而一/作又)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初公作易或问三篇第二篇论卦爻彖象其后删
去别作一篇论系辞此卷所载是也元论卦爻彖
象一篇诸本皆不载恐遂弃遗今编入外集第十
卷
明用无首(无当作/无下同)
春秋论下而尝药之事(而一/作又)
卷十八 第 1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