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第 1a 页
外集卷第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六十三
记
河南府重脩使院记
郡府统理民务调发赋税稽功会事事无不举代君
理物政教系之汉承秦馀精意牧民之官置部刺史
以督察出御史以监掌之太守二千石莫不尽诚率
下奉上李唐酌用旧典使天下以大权小故有州有
府刺史专守理所大镇观察旁郡后增置胥吏史以
总治诸州绳宽刺善理务详焉府之有使院也厥惟
尚矣皇朝政教清明制度适中虽镇守自占总领委
记
河南府重脩使院记
郡府统理民务调发赋税稽功会事事无不举代君
理物政教系之汉承秦馀精意牧民之官置部刺史
以督察出御史以监掌之太守二千石莫不尽诚率
下奉上李唐酌用旧典使天下以大权小故有州有
府刺史专守理所大镇观察旁郡后增置胥吏史以
总治诸州绳宽刺善理务详焉府之有使院也厥惟
尚矣皇朝政教清明制度适中虽镇守自占总领委
卷十三 第 1b 页
于均输惟使幕置吏用而不革洛都天下之仪表提
封万井隶县十九王事浩穰百倍他邑而典史之局
甚陋不称彭城相居守之明年若曰政教之废兴出
于是官吏之缓猛系于是义不可忽始谋新之乃度
地于府之西偏斥大其旧居列司存整桉牒以图经
久之制夏某月工徒告成制作虽壮不踰矩官司虽
冗执其方君子谓是举也得为政之本焉鸟有端其
本而末不正者哉宜乎书厥旨以示方来且志岁月
也
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
封万井隶县十九王事浩穰百倍他邑而典史之局
甚陋不称彭城相居守之明年若曰政教之废兴出
于是官吏之缓猛系于是义不可忽始谋新之乃度
地于府之西偏斥大其旧居列司存整桉牒以图经
久之制夏某月工徒告成制作虽壮不踰矩官司虽
冗执其方君子谓是举也得为政之本焉鸟有端其
本而末不正者哉宜乎书厥旨以示方来且志岁月
也
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
卷十三 第 2a 页
河南自古天子之都王公戚里富商大姓处其地喜
于事佛者往往割脂田沐邑货布之赢奉祠宇为庄
严故浮图氏之居与侯家主第之楼台屋瓦高下相
望于洛水之南北若奕棋然及汴建庙社称京师河
南空而不都贵人大贾废散浮图之奉养亦衰岁坏
月隳其居多不克完与夫游台钓池并为榛芜者十
有八九净垢院在洛北废最甚无刻识(一作/石)不知谁
氏之为独榜其梁曰长兴四年建丞相彭城钱公来
镇洛之明年祷雨九龙祠下过之叹其空 且呼主
藏者给缗钱二十万洛阳知县李宋卿干而辑焉于
于事佛者往往割脂田沐邑货布之赢奉祠宇为庄
严故浮图氏之居与侯家主第之楼台屋瓦高下相
望于洛水之南北若奕棋然及汴建庙社称京师河
南空而不都贵人大贾废散浮图之奉养亦衰岁坏
月隳其居多不克完与夫游台钓池并为榛芜者十
有八九净垢院在洛北废最甚无刻识(一作/石)不知谁
氏之为独榜其梁曰长兴四年建丞相彭城钱公来
镇洛之明年祷雨九龙祠下过之叹其空 且呼主
藏者给缗钱二十万洛阳知县李宋卿干而辑焉于
卷十三 第 2b 页
是规其广而小之即其旧而新之即旧焉所以速于
集工损小焉所以易于完修(一作/守)易坏补阙三十六
间工既毕宋卿硕刻于石以纪夫修旧起废由彭城
公赐也且志其复兴之之(一无/此字)岁月云从事欧阳脩
遂为(一无/二字)记
陈氏荣乡亭记
什邡汉其县户若千可征役者家若干任里胥给吏一
事又若干其豪又若干县大以饶吏与民尤骜恶猾
骄善货法为蠹孽中州之人凡仕宦之蜀者皆远客
孤寓思归以苟满岁脱过失得去为幸居官既不久
集工损小焉所以易于完修(一作/守)易坏补阙三十六
间工既毕宋卿硕刻于石以纪夫修旧起废由彭城
公赐也且志其复兴之之(一无/此字)岁月云从事欧阳脩
遂为(一无/二字)记
陈氏荣乡亭记
什邡汉其县户若千可征役者家若干任里胥给吏一
事又若干其豪又若干县大以饶吏与民尤骜恶猾
骄善货法为蠹孽中州之人凡仕宦之蜀者皆远客
孤寓思归以苟满岁脱过失得去为幸居官既不久
卷十三 第 3a 页
又不究知其俗常不暇刔剔已辄易去而县之大吏
皆宿老其事根坚穴深为其长者非甚明锐难卒攻
破故一县之政吏常把持而上下之然其特不喜秀
才儒者以能接见官府知已短长以谗之为已病也
每儒服持谒向县门者吏辄坐门下嘲咻踞骂辱之
俾惭以去甚则阴用里人无赖苦之罗中以法期必
破坏之而后已民既素饶乐乡里不急禄仕又苦吏
之所为故未尝有儒其业与服以游者甚好学者不
过专一经工歌诗优游自养为乡丈人而已比年蜀
之士人以进士举试有司者稍稍增多而什邡独绝
皆宿老其事根坚穴深为其长者非甚明锐难卒攻
破故一县之政吏常把持而上下之然其特不喜秀
才儒者以能接见官府知已短长以谗之为已病也
每儒服持谒向县门者吏辄坐门下嘲咻踞骂辱之
俾惭以去甚则阴用里人无赖苦之罗中以法期必
破坏之而后已民既素饶乐乡里不急禄仕又苦吏
之所为故未尝有儒其业与服以游者甚好学者不
过专一经工歌诗优游自养为乡丈人而已比年蜀
之士人以进士举试有司者稍稍增多而什邡独绝
卷十三 第 3b 页
少陈君什邡之乡丈人有贤子曰岩夫岩夫幼喜读
书为进士力学甚有志然亦未尝敢儒其衣冠以谒
县门出入闾闬必乡其服乡人莫知其所为也巳而
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衣诣门应诏
(一作/书)吏方相惊然莫能为也既州试之送礼部将行
陈君戒且约曰嘻吾知恶进士之病已而不知可以
为荣君行达得选于有司吾将有以旌志之使荣吾
乡以劝也于是呼工理材若将构筑者明年岩夫中
丙科以归陈君成是亭与乡人宴其下县之吏悔且
叹曰陈氏有善子而吾乡有才进士岂不荣邪岩夫
书为进士力学甚有志然亦未尝敢儒其衣冠以谒
县门出入闾闬必乡其服乡人莫知其所为也巳而
州下天子诏书索乡举秀才岩夫始改衣诣门应诏
(一作/书)吏方相惊然莫能为也既州试之送礼部将行
陈君戒且约曰嘻吾知恶进士之病已而不知可以
为荣君行达得选于有司吾将有以旌志之使荣吾
乡以劝也于是呼工理材若将构筑者明年岩夫中
丙科以归陈君成是亭与乡人宴其下县之吏悔且
叹曰陈氏有善子而吾乡有才进士岂不荣邪岩夫
卷十三 第 4a 页
初为伊阙县主簿时予为西京留守推官尝语予如
此欲予之志之也岩夫为县吏材而有内行不求闻
知于上官而上官荐用下吏之能者岁无员数然卒
亦不及噫岩夫为乡进士而乡人始不知之卒能荣
之为下吏有可进之势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
其守道自修可知矣陈君有子如此亦贤丈人也予
既友岩夫恨不一豋是亭往拜陈君之下且以识彼
邦之长者也又嘉岩夫之果能荣是乡也因以命名
其亭且志之也某年月欧阳脩记
明因大师塔记
此欲予之志之也岩夫为县吏材而有内行不求闻
知于上官而上官荐用下吏之能者岁无员数然卒
亦不及噫岩夫为乡进士而乡人始不知之卒能荣
之为下吏有可进之势而不肯一鬻所长以干其上
其守道自修可知矣陈君有子如此亦贤丈人也予
既友岩夫恨不一豋是亭往拜陈君之下且以识彼
邦之长者也又嘉岩夫之果能荣是乡也因以命名
其亭且志之也某年月欧阳脩记
明因大师塔记
卷十三 第 4b 页
明因大师道诠姓卫氏并州文水县民家子生于太
平兴国辛已之岁终于明道癸酉之正月寿五十有
三年始为童子辞家人入洛阳妙觉禅院依真行大
师惠璿学浮图法咸平五年始去氏削发入憎籍后
二十四年赐紫衣遂主其众又四年赐号明因兼领
右街教门事凡为憎三十有一年卒之明年其徒以
骨葬城南龙门山下始道诠未死时予过其庐问其
年几何曰五十有二矣问其何许人也曰本太原农
家也因与语曰诗唐风言晋本唐之俗其民被尧之
德化且诗多以俭刺然其勤生以俭啬朴厚而纯固
平兴国辛已之岁终于明道癸酉之正月寿五十有
三年始为童子辞家人入洛阳妙觉禅院依真行大
师惠璿学浮图法咸平五年始去氏削发入憎籍后
二十四年赐紫衣遂主其众又四年赐号明因兼领
右街教门事凡为憎三十有一年卒之明年其徒以
骨葬城南龙门山下始道诠未死时予过其庐问其
年几何曰五十有二矣问其何许人也曰本太原农
家也因与语曰诗唐风言晋本唐之俗其民被尧之
德化且诗多以俭刺然其勤生以俭啬朴厚而纯固
卷十三 第 5a 页
最得古之遗风今能言其土风乎其民俗何若信若
诗之所谓乎诗去今馀千岁矣犹若诗之时乎其亦
随世而迁变也曰树麻而衣陶瓦而食筑土而室甘
辛苦薄滋味岁耕日积有馀则窖而藏之率千百年
不辄发其勤且俭诚有古之遗风至今而不变也又
言为儿时闻长老语晋自春秋为盛国至唐基并以
兴世为北京及朱氏有中土后唐倚并为雄亦卒以
王既而晋祖又以王汉又以王遭时之故相次出三
天子刘崇父子又自为国故民熟兵斗饟军死战劳
苦几百年不得息既而圣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兵
诗之所谓乎诗去今馀千岁矣犹若诗之时乎其亦
随世而迁变也曰树麻而衣陶瓦而食筑土而室甘
辛苦薄滋味岁耕日积有馀则窖而藏之率千百年
不辄发其勤且俭诚有古之遗风至今而不变也又
言为儿时闻长老语晋自春秋为盛国至唐基并以
兴世为北京及朱氏有中土后唐倚并为雄亦卒以
王既而晋祖又以王汉又以王遭时之故相次出三
天子刘崇父子又自为国故民熟兵斗饟军死战劳
苦几百年不得息既而圣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兵
卷十三 第 5b 页
临城门系继元以归并民然后被政教弃兵专农休
息劳苦为太平之幸人并平后二岁我始生幼又依
浮图生不见干戈长不执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
土力不穑而休乃并人之又幸者也今老矣且病即
死无恨予爱其语朴而详他日复过其庐莫见也访
之曰死矣为之恻然及其葬其徒有求予志其始终
者因并书其常语予者志岁月云尔
丛翠亭记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一作/宫)汉
都自古常(一作/皆)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
息劳苦为太平之幸人并平后二岁我始生幼又依
浮图生不见干戈长不执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
土力不穑而休乃并人之又幸者也今老矣且病即
死无恨予爱其语朴而详他日复过其庐莫见也访
之曰死矣为之恻然及其葬其徒有求予志其始终
者因并书其常语予者志岁月云尔
丛翠亭记
九州皆有名山以为镇而洛阳天下中周营(一作/宫)汉
都自古常(一作/皆)以王者制度临四方宜其山川之势
卷十三 第 6a 页
雄深伟丽以壮万邦之所瞻由都城而南以东山之
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室(一作/少)首尾盘屈
踰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靡迤或见或否惟
嵩最远最(一作/而)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
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俱备天子巡狩望祭
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城中可以望而见者
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
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一作/为)亭于
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骆驿
(二字或/从系)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来而向
近者阙塞万安轘辕缑氏以连嵩室(一作/少)首尾盘屈
踰百里从城中因高以望之众山靡迤或见或否惟
嵩最远最(一作/而)独出其崭岩耸秀拔立诸峰上而不
可掩蔽盖其名在祀典与四岳俱备天子巡狩望祭
其秩甚尊则其高大殊杰当然城中可以望而见者
若巡检署之居洛北者为尤高巡检使内殿崇班李
君始入其署即相其西南隅而增筑之治(一作/为)亭于
上敞其南北向以望焉见山之连者峰者岫者骆驿
(二字或/从系)联亘卑相附高相摩亭然起崒然止来而向
卷十三 第 6b 页
去而背颓崖怪壑若奔若蹲若斗若倚世所传嵩阳
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
状遂以丛翠名其亭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
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既而欲纪其
始造之岁月因求脩辞而刻之云
非非堂记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
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
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
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
三十六峰者皆可以坐而数之因取其苍翠丛列之
状遂以丛翠名其亭亭成李君与宾客以酒食登而
落之其古所谓居高明而远眺望者欤既而欲纪其
始造之岁月因求脩辞而刻之云
非非堂记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
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
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
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
卷十三 第 7a 页
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乎謟非非近乎
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謟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
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
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
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
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
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游大字院记
六月之庚金伏火见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
蒸雨斜风酷热非有清胜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
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謟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
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
事有文纪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
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
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
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游大字院记
六月之庚金伏火见往往暑虹昼明惊雷破柱郁云
蒸雨斜风酷热非有清胜不可以消烦炎故与诸君
卷十三 第 7b 页
子有普明后园之游春笋解箨夏潦涨渠引流穿林
命席当水红薇始开影照波上折花弄流衔觞对弈
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
之咏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
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他日语且道之
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同共索旧句揭之于版以致一
时之胜而为后会之寻云
李秀才东园亭记
脩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
命脩志之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
命席当水红薇始开影照波上折花弄流衔觞对弈
非有清吟啸歌不足以开欢情故与诸君子有避暑
之咏太素最少饮诗独先成坐者欣然继之日斜酒
欢不能遍以诗写独留名于壁而去他日语且道之
拂尘视壁某人题也同共索旧句揭之于版以致一
时之胜而为后会之寻云
李秀才东园亭记
脩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
命脩志之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
卷十三 第 8a 页
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然怪其山
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
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彊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其
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年方见于经以
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
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巳故
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
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
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一无/此字)百年间未
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予少以江南就食
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
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彊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其
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年方见于经以
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
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巳故
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
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
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一无/此字)百年间未
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予少以江南就食
卷十三 第 8b 页
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一作/急)生不舒愉虽
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
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
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
园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
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脩先人之所
为予亦壮不复 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
乃归复行成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
则树之孽者抱昔之抱者蘖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
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
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
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
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
园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
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脩先人之所
为予亦壮不复 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
乃归复行成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
则树之孽者抱昔之抱者蘖草之茁者丛荄之甲者
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
卷十三 第 9a 页
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俳
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
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
木其蠹瓦甓其(一作/之)溜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
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公佐好学有行乡里
推之与予友盖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也
樊侯庙灾记
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象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
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余谓
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
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
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
木其蠹瓦甓其(一作/之)溜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
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公佐好学有行乡里
推之与予友盖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也
樊侯庙灾记
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象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
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余谓
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
卷十三 第 9b 页
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
则祀之者欤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
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
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
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
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
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反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
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岂其灵
不神于禦盗而反神于平民以骇其耳目邪风霆雨
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
则祀之者欤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
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
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
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
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
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反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
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邪岂其灵
不神于禦盗而反神于平民以骇其耳目邪风霆雨
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以滥用之
卷十三 第 10a 页
邪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
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
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邪不然则
喑呜叱吒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东斋记
官署之东有阁以燕休或曰斋谓夫闲居平心以养
思虑若于此而斋戒也故曰斋河南主簿张应之居
县署亦理(一作/治)小斋河南虽赤县然征赋之民(一作/名)
户才七八千田利之入率无一钟之亩人稀土不膏
腴则少争讼幸而岁不大凶亦无逋租凡主簿之所
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
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邪不然则
喑呜叱吒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东斋记
官署之东有阁以燕休或曰斋谓夫闲居平心以养
思虑若于此而斋戒也故曰斋河南主簿张应之居
县署亦理(一作/治)小斋河南虽赤县然征赋之民(一作/名)
户才七八千田利之入率无一钟之亩人稀土不膏
腴则少争讼幸而岁不大凶亦无逋租凡主簿之所
卷十三 第 10b 页
职者甚简少故未尝忧吏责而得优游以嬉应之又
素病羸宜其有以间居而平心者也应之虽病然力
自为学常曰我之疾气留而不行血滞而流逆故其
病咳血然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一作/与)古
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一作/奇)富伟丽
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一作/觉)疾之
在体因多取古书文字贮斋中少休则探以览焉夫
世之善医者必多畜金石百草之物以善其疾须其
瞑眩而后瘳应之独能安居是斋以养思虑又以圣
人之道和平其心而忘厥疾真古之(三字一/作可谓)乐善者
素病羸宜其有以间居而平心者也应之虽病然力
自为学常曰我之疾气留而不行血滞而流逆故其
病咳血然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一作/与)古
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一作/奇)富伟丽
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一作/觉)疾之
在体因多取古书文字贮斋中少休则探以览焉夫
世之善医者必多畜金石百草之物以善其疾须其
瞑眩而后瘳应之独能安居是斋以养思虑又以圣
人之道和平其心而忘厥疾真古之(三字一/作可谓)乐善者
卷十三 第 11a 页
欤傍有小池竹树环之应之时时引客坐其间饮酒
言笑终日(一作终/日言笑)不倦而某尝从应之于此因书于
其壁(三字一作于/壁而记云)
伐树记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脩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
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
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
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
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
言笑终日(一作终/日言笑)不倦而某尝从应之于此因书于
其壁(三字一作于/壁而记云)
伐树记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脩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
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
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
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
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
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
卷十三 第 11b 页
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
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脩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
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
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
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剪
弃杏之 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
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脩者仆夫曳薪过堂下
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
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
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
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脩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
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
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
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剪
弃杏之 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
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脩者仆夫曳薪过堂下
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
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
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
卷十三 第 12a 页
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
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
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
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脩然其言而记
之
戕竹记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
坐安侯(一作/厚)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
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
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彊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
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
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
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脩然其言而记
之
戕竹记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
坐安侯(一作/厚)利宁肯为渭川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
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
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彊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
卷十三 第 12b 页
俗为好事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
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
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
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
上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
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字广
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
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
像庙过差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
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
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
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
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
上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
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字广
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
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
像庙过差乎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君子节
用而爱人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
卷十三 第 13a 页
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养鱼记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脩竹环绕
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
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
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
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
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
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
养鱼记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脩竹环绕
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
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
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
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
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
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
卷十三 第 13b 页
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
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
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游鯈亭记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
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
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四字一作/是为壮㦲)勇者之观
也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
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因于位卑无所用以
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豋崇高之丘
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
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游鯈亭记
禹之所治大水七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
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
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四字一作/是为壮㦲)勇者之观
也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
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因于位卑无所用以
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豋崇高之丘
卷十三 第 14a 页
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
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
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
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
浩然㦲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一/无)
(此/字)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
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
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景祐五年
四月二日舟中记
浙川县兴化寺廊记
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
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
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
浩然㦲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一/无)
(此/字)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
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
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景祐五年
四月二日舟中记
浙川县兴化寺廊记
卷十三 第 14b 页
兴化寺新修行廊四行惣六十四间匠者某人用工
之力凡若干土木圬墁陶瓦铁石之费匠工佣食之
资凡若干营而主其事者憎延遇延遇自言馀杭人
少弃父母称出家子之郓州拜浮图人师其说年十
九尚书祠部给牒称僧遂行四方淳化三年止此寺
得维摩院废基筑室自为师教弟子以居居二十有
三年授弟子惠聪而老焉又十八年年七十有一矣
乃敛其衣盂之具所(一作/之)馀示惠聪而叹曰吾生乾
德之癸亥明年而甲子一复而又将甲焉弃杭即浙
四十有三岁去坟墓不哭其郊闻吴歈不怀其土吾
之力凡若干土木圬墁陶瓦铁石之费匠工佣食之
资凡若干营而主其事者憎延遇延遇自言馀杭人
少弃父母称出家子之郓州拜浮图人师其说年十
九尚书祠部给牒称僧遂行四方淳化三年止此寺
得维摩院废基筑室自为师教弟子以居居二十有
三年授弟子惠聪而老焉又十八年年七十有一矣
乃敛其衣盂之具所(一作/之)馀示惠聪而叹曰吾生乾
德之癸亥明年而甲子一复而又将甲焉弃杭即浙
四十有三岁去坟墓不哭其郊闻吴歈不怀其土吾
卷十三 第 15a 页
岂无乡闾亲戚之仁与爱而乐此土耶吾惟浮图之
说畏且信以忘其生不知久乎此也今老矣凡吾之
有衣食之馀生无乡闾宗族之赒没不待岁时烝尝
之具盍就吾之素信者而用焉毕吾无恨也于是庀
工度材营此廊廊成明道二年之某月也寺始建于
隋仁寿四年号法相寺太平兴国中改曰兴化屋垣
甚壮广由仁寿至明道实四百四十有四年之间凡
几坏几易未尝有志刻虽其始造之因亦莫详焉至
延遇为此役始求志之予因嘉廷遇之能果其学也
惠聪自少师之虽老益坚不坏又竭其所有期与俱
说畏且信以忘其生不知久乎此也今老矣凡吾之
有衣食之馀生无乡闾宗族之赒没不待岁时烝尝
之具盍就吾之素信者而用焉毕吾无恨也于是庀
工度材营此廊廊成明道二年之某月也寺始建于
隋仁寿四年号法相寺太平兴国中改曰兴化屋垣
甚壮广由仁寿至明道实四百四十有四年之间凡
几坏几易未尝有志刻虽其始造之因亦莫详焉至
延遇为此役始求志之予因嘉廷遇之能果其学也
惠聪自少师之虽老益坚不坏又竭其所有期与俱
卷十三 第 15b 页
就所信而尽焉夫世之学者知患不至不知患不能
果此果于自信者也年月日记
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
湘潭县药师院新修佛殿者县民李迁之所为也迁
之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迁之谋曰夫民力役
以生者也用力劳者其得厚用力媮者其得薄以其
得之丰约必视其用力之多少而必当然后各食其
力而无惭焉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夫琢磨(一/作)
(磨/琢)煎鍊调筋柔革此工之尽力也斤斸锄夷畎亩树
艺此农之尽力也然后所食皆不过其劳今我则不
果此果于自信者也年月日记
湘潭县修药师院佛殿记
湘潭县药师院新修佛殿者县民李迁之所为也迁
之贾江湖岁一贾其入数千万迁之谋曰夫民力役
以生者也用力劳者其得厚用力媮者其得薄以其
得之丰约必视其用力之多少而必当然后各食其
力而无惭焉士非我匹若工农则吾等也夫琢磨(一/作)
(磨/琢)煎鍊调筋柔革此工之尽力也斤斸锄夷畎亩树
艺此农之尽力也然后所食皆不过其劳今我则不
卷十三 第 16a 页
然徒幸物之废兴而上下其价权时轻重而操其奇
赢游嬉以浮于江湖用力至逸以安而得则过之我
有惭于彼焉凡诚我契而不我欺平我斗斛权衡而
不我踰出入关市而不我虞我何能焉是皆在上而
为政者以庇我也何以报焉闻浮屠之为善其法曰
有能舍已之有以崇饰尊严我则能阴相之凡有所
欲皆如志乃曰盍用我之有所得于此施以报焉且
为善也于是得此寺废殿而新之又如其法作释迦
佛十六罗汉塑像皆备凡用钱二十万自景祐二年
十二月癸酉讫三年二月甲寅以成其秋会予赴夷
赢游嬉以浮于江湖用力至逸以安而得则过之我
有惭于彼焉凡诚我契而不我欺平我斗斛权衡而
不我踰出入关市而不我虞我何能焉是皆在上而
为政者以庇我也何以报焉闻浮屠之为善其法曰
有能舍已之有以崇饰尊严我则能阴相之凡有所
欲皆如志乃曰盍用我之有所得于此施以报焉且
为善也于是得此寺废殿而新之又如其法作释迦
佛十六罗汉塑像皆备凡用钱二十万自景祐二年
十二月癸酉讫三年二月甲寅以成其秋会予赴夷
卷十三 第 16b 页
陵自真州假其舟行次浔阳见买一石砻而载于舟
问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为且曰欲归而记其始
造岁月也视其色若欲得予记而不敢言也因善其
以贾为生而能知夫力少而得厚以为幸又知在上
者庇巳而思有以报顾其所为之心又趋为善皆可
喜也乃为之作记问其寺始造之由及其岁月皆不
能道也九月十六日记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
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
问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为且曰欲归而记其始
造岁月也视其色若欲得予记而不敢言也因善其
以贾为生而能知夫力少而得厚以为幸又知在上
者庇巳而思有以报顾其所为之心又趋为善皆可
喜也乃为之作记问其寺始造之由及其岁月皆不
能道也九月十六日记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
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
卷十三 第 17a 页
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
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
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
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
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
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
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踰时以成问其
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
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
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
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
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
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
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
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
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踰时以成问其
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
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
卷十三 第 17b 页
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
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
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禦天下至险不测之虞
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
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
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
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
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
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
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
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
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禦天下至险不测之虞
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
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
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
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
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
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
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
卷十三 第 18a 页
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
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
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馀以利及物夫虑熟
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
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 月
日记
大明水记
世传陆羽茶经其论水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又
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
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馀以利及物夫虑熟
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
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 月
日记
大明水记
世传陆羽茶经其论水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又
卷十三 第 18b 页
云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瀑涌湍漱勿食食久令
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说止于
此而未尝品第天下之水味也至张又新为煎茶水
记始云刘伯刍谓水之宜茶者有七等又载羽为李
秀卿论水次第有二十种今考二说与羽茶经皆不
合谓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伯刍
以扬子江为第一惠山石泉为第二虎丘石井第三
丹阳寺井第四扬州大明寺井第五而松江第六淮
水第七与羽说皆相反秀卿所说二十水庐山康王
谷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
人有颈疾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其说止于
此而未尝品第天下之水味也至张又新为煎茶水
记始云刘伯刍谓水之宜茶者有七等又载羽为李
秀卿论水次第有二十种今考二说与羽茶经皆不
合谓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伯刍
以扬子江为第一惠山石泉为第二虎丘石井第三
丹阳寺井第四扬州大明寺井第五而松江第六淮
水第七与羽说皆相反秀卿所说二十水庐山康王
谷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
卷十三 第 19a 页
三扇子峡虾蟆口水第四虎丘寺井水第五庐山招
(疑)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
西山瀑布第八桐柏淮源第九庐山龙池山顶水第
十丹阳寺井第十一扬州大明寺井第十二汉江中
零水第十三玉虚洞香溪水第十四武关西水第十
五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
泉第十八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如虾蟆口
水西山瀑布天台千丈瀑布皆戒人勿食食之生疾
其馀江水居山水上井水居江水上皆与羽经相反
疑羽不当二说以自异使诚羽说何足信也得非又
(疑)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
西山瀑布第八桐柏淮源第九庐山龙池山顶水第
十丹阳寺井第十一扬州大明寺井第十二汉江中
零水第十三玉虚洞香溪水第十四武关西水第十
五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
泉第十八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如虾蟆口
水西山瀑布天台千丈瀑布皆戒人勿食食之生疾
其馀江水居山水上井水居江水上皆与羽经相反
疑羽不当二说以自异使诚羽说何足信也得非又
卷十三 第 19b 页
新妄附益之邪其述羽辨南零岸时怪诞甚妄也水
味有美恶而已欲求天下之水一二而次第之者妄
说也故其为说前后不同如此然此井为水之美者
也羽之论水恶渟浸而喜泉源故井取汲者江虽长
然众水杂聚故次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孙氏碑阴记
皇祐三年夏元规以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
为陜西都转运使道出南京遇疾留河上予时往问
之元规疾少间出其皇祖少师之铭而谓予曰此太
子太傅杜公所书也吾家世德杜公之父荣公实铭
味有美恶而已欲求天下之水一二而次第之者妄
说也故其为说前后不同如此然此井为水之美者
也羽之论水恶渟浸而喜泉源故井取汲者江虽长
然众水杂聚故次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孙氏碑阴记
皇祐三年夏元规以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
为陜西都转运使道出南京遇疾留河上予时往问
之元规疾少间出其皇祖少师之铭而谓予曰此太
子太傅杜公所书也吾家世德杜公之父荣公实铭
卷十三 第 20a 页
之惟吾二家皆为当世盛族五代之乱播于吴越而
不显然其同禄仕通婚姻子孙之好至今而不绝也
自吴越国除衣冠之族皆北予以不幸少孤既壮而
从禄养其为御史諌官以言事谪守处州始得过故
乡识其耆老而求杜氏之铭不可得也今十有五年
而始获于斯自荣公之铭孙氏三世百年至于小子
幸成祖考忠义之训今得进被荣显于朝廷而列于
侍从杜公以道德名望相明天子荷天之福眉寿于
家惟吾二家之盛衰与时治乱而上下故屈于彼而
伸于此其世德遗文由后有人克保不坠故晦于昔
不显然其同禄仕通婚姻子孙之好至今而不绝也
自吴越国除衣冠之族皆北予以不幸少孤既壮而
从禄养其为御史諌官以言事谪守处州始得过故
乡识其耆老而求杜氏之铭不可得也今十有五年
而始获于斯自荣公之铭孙氏三世百年至于小子
幸成祖考忠义之训今得进被荣显于朝廷而列于
侍从杜公以道德名望相明天子荷天之福眉寿于
家惟吾二家之盛衰与时治乱而上下故屈于彼而
伸于此其世德遗文由后有人克保不坠故晦于昔
卷十三 第 20b 页
而显于今将刻铭于碑表之墓隧以昭示来世子孙
其以为如何子曰呜呼为善之效无不报然其迟速
不必问(一作/同)也故不在身者则在其子孙或晦于当
时者必显于后世其孙氏杜氏之谓乎刻之金石以
遗家之子孙而劝天下之为善者不亦宜哉
三琴记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
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要
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横文
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
其以为如何子曰呜呼为善之效无不报然其迟速
不必问(一作/同)也故不在身者则在其子孙或晦于当
时者必显于后世其孙氏杜氏之谓乎刻之金石以
遗家之子孙而劝天下之为善者不亦宜哉
三琴记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
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要
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横文
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
卷十三 第 21a 页
有断文用以为验尔其一金晖其一石晖其一玉晖
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
也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
和而有馀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
石晖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𧉻瑟晖此数
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晖难准惟
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余
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
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
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
金晖者张越琴也石晖者楼则琴也玉晖者雷氏琴
也金晖其声畅而远石晖其声清实而缓玉晖其声
和而有馀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
石晖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𧉻瑟晖此数
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晖难准惟
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余
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
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
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
卷十三 第 21b 页
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
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嘉祐七年上已后一日以
疾在告学书信笔作欧阳氏三琴记
吉州学记(续添)
庆历三年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赐之坐
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书于纸以
对八人者皆震恐失措俯伏顿首言此事大非愚臣
所能及惟陛下幸诏臣等于是退而具述为条列明
年正月始诏州郡吏以赏罚劝桑农三月又诏天下
皆立学惟三代仁政之本始于井田而成于学校记
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嘉祐七年上已后一日以
疾在告学书信笔作欧阳氏三琴记
吉州学记(续添)
庆历三年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赐之坐
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书于纸以
对八人者皆震恐失措俯伏顿首言此事大非愚臣
所能及惟陛下幸诏臣等于是退而具述为条列明
年正月始诏州郡吏以赏罚劝桑农三月又诏天下
皆立学惟三代仁政之本始于井田而成于学校记
卷十三 第 22a 页
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其极盛之时大备
之制也凡学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趍于善至于风
俗成而颂声兴盖其功法施之各有次第其教于人
者勤而入于人者渐勤则不倦渐则迟久而深夫以
不倦之意待迟久而成功者三王之用心也故其为
法必久而后至太平而为国皆至六七百年而未已
此其效也三代学制甚详而后世罕克以举举或不
知而本末不备又欲于速不待其成而怠故学之道
常废而仅存惟天子明圣深原三代致治之本要在
富而教之故先之农桑而继以学校将以衣食饥寒
之制也凡学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趍于善至于风
俗成而颂声兴盖其功法施之各有次第其教于人
者勤而入于人者渐勤则不倦渐则迟久而深夫以
不倦之意待迟久而成功者三王之用心也故其为
法必久而后至太平而为国皆至六七百年而未已
此其效也三代学制甚详而后世罕克以举举或不
知而本末不备又欲于速不待其成而怠故学之道
常废而仅存惟天子明圣深原三代致治之本要在
富而教之故先之农桑而继以学校将以衣食饥寒
卷十三 第 22b 页
之民而皆知孝慈礼让是以诏书再下吏民感悦奔
走执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即先
夫子庙为学舍于城西而未备今知州事殿中丞李
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事方上请而诏下
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
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一千工
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
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
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闳耀而人不
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馀人予世家于吉滥
走执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即先
夫子庙为学舍于城西而未备今知州事殿中丞李
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事方上请而诏下
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
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一千工
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
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有藏书之阁有
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壮伟闳耀而人不
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馀人予世家于吉滥
卷十三 第 23a 页
官于朝廷进不能赞明天子之盛美退不能与诸生
揖让乎其中惟幸吉之学教者知学本于勤渐迟久
而不倦以治毋废慢天子之诏使予他日因得归荣
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可为公
卿过其市而贾者不鬻其淫适其野而耕者不争垄
亩入其里闾而长幼和孝慈于其家行其道涂而少
者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路然后乐学之道成而
得从乡先生席于众宾之后听乡乐之歌饮射壶之
酒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
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以立诸其
揖让乎其中惟幸吉之学教者知学本于勤渐迟久
而不倦以治毋废慢天子之诏使予他日因得归荣
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可为公
卿过其市而贾者不鬻其淫适其野而耕者不争垄
亩入其里闾而长幼和孝慈于其家行其道涂而少
者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路然后乐学之道成而
得从乡先生席于众宾之后听乡乐之歌饮射壶之
酒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
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以立诸其
卷十三 第 23b 页
庑
右吉州学记乃承平时印本与石本异其说在居
士集第三十九卷后
外集卷第十三
净垢院记处其(处上有/聚字)十有八(无有/字)空且(空下元缺/一字恕本)
(作空/且茀)洛阳(洛上有/命字)损小(无损/字)三十六(三上有/凡字)既毕(毕/作)
(讫)遂为(无二/字)
恕本此记彭城公并作长城公
荣乡亭记什邡(县隶汉州诸本/皆以邡为方非)以苟满岁(一作/月字)未尝
右吉州学记乃承平时印本与石本异其说在居
士集第三十九卷后
外集卷第十三
净垢院记处其(处上有/聚字)十有八(无有/字)空且(空下元缺/一字恕本)
(作空/且茀)洛阳(洛上有/命字)损小(无损/字)三十六(三上有/凡字)既毕(毕/作)
(讫)遂为(无二/字)
恕本此记彭城公并作长城公
荣乡亭记什邡(县隶汉州诸本/皆以邡为方非)以苟满岁(一作/月字)未尝
卷十三 第 24a 页
(此下一/有敢字)君行达(君疑作若/恕/本作若行幸)可知矣(矣作/巳)之下(一/作)
(其/下)
明因塔记千百年(千作/十)明道二年七月十四日记(恕/本)
(有/此)
丛翠亭记周营(恕本同/注作宫)常以(同注/作皆)嵩室(同注作/少室)最独
(无最/字)治亭(同注作/为亭)连者(一作/节者)而刻之(此下一/有云字)
大字院记某人题(某人/作乃)
东园亭记脩友(脩作/予)为大(为作/云)僖二(二下有/十字)始约(约/作)
(得)乃希(乃作/出)几一(无一/字)未出(作未/闻出)少以(以作/从)风土(一/作)
(土/风)给生(给作/急)丰年(年作/居)往求(作佳/木)益脩(脩作/修)不复(复/下)
(其/下)
明因塔记千百年(千作/十)明道二年七月十四日记(恕/本)
(有/此)
丛翠亭记周营(恕本同/注作宫)常以(同注/作皆)嵩室(同注作/少室)最独
(无最/字)治亭(同注作/为亭)连者(一作/节者)而刻之(此下一/有云字)
大字院记某人题(某人/作乃)
东园亭记脩友(脩作/予)为大(为作/云)僖二(二下有/十字)始约(约/作)
(得)乃希(乃作/出)几一(无一/字)未出(作未/闻出)少以(以作/从)风土(一/作)
(土/风)给生(给作/急)丰年(年作/居)往求(作佳/木)益脩(脩作/修)不复(复/下)
卷十三 第 24b 页
(元缺一字恕/本作不复游)几闰(闰下有/也字)其溜(其作/之)石物(无物/字)友盖
(善字友/作善)二年(文薮作/三年)也(也作/记)
樊侯庙记庙而食(庙上有/亦字)肾肠哉(无哉/字)贻怒(一作/移怒)以
骋其恣睢(无此/五字)有司(有上有/宜字)不兴(不作/始)壮阳刚燥(四/字)
(作以干/阳气)使风(使上有/能字)
东斋记之东(东字作/视字)以燕(以作/其)诵之(诵上有/以字)雄富(雄/作)
(奇)在体(宋文粹此/下有也字)傍有小池(宋文粹傍字/上有斋字)而某(二字/作予)
于其壁(同正/文)
伐树记其根(其作/三)庇之(庇上有/奇字)七尺(尺作/弓)杏之(之下/本缺)
(一字恕/本作木)死势(死上有/其字)
(善字友/作善)二年(文薮作/三年)也(也作/记)
樊侯庙记庙而食(庙上有/亦字)肾肠哉(无哉/字)贻怒(一作/移怒)以
骋其恣睢(无此/五字)有司(有上有/宜字)不兴(不作/始)壮阳刚燥(四/字)
(作以干/阳气)使风(使上有/能字)
东斋记之东(东字作/视字)以燕(以作/其)诵之(诵上有/以字)雄富(雄/作)
(奇)在体(宋文粹此/下有也字)傍有小池(宋文粹傍字/上有斋字)而某(二字/作予)
于其壁(同正/文)
伐树记其根(其作/三)庇之(庇上有/奇字)七尺(尺作/弓)杏之(之下/本缺)
(一字恕/本作木)死势(死上有/其字)
卷十三 第 25a 页
戕竹记(恕本记/作志)侯利(同正文/作侯)
游鯈亭记是为(同正文/作是为)心者(无者/字)
浙川记(浙作/淅)之资(资作/要)所馀(所作/之)甲子(子下再有今/甲子三字)
惠聪自(无此/三字)虽老(无虽/字)
药师院佛殿记之贾(之作/世)以生(以下有/为字)以其(无以/字)琢
磨(作磨/琢)然后所食(后作/其)以庇我(以上有/有字)浮屠之(之下/有人)
(能教人/四字)我之有(无有/字)所欲用之(之作/迁)因具言(因下有/得字)
问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为(文薮作问其所欲用/迁之具言之所为汪)
(达云脩佛殿/者乃李迁之)始造岁月(文薮作始/造之岁月)可喜(文薮作/可嘉)十六
日(无十字有夷陵/令欧阳某七字)
游鯈亭记是为(同正文/作是为)心者(无者/字)
浙川记(浙作/淅)之资(资作/要)所馀(所作/之)甲子(子下再有今/甲子三字)
惠聪自(无此/三字)虽老(无虽/字)
药师院佛殿记之贾(之作/世)以生(以下有/为字)以其(无以/字)琢
磨(作磨/琢)然后所食(后作/其)以庇我(以上有/有字)浮屠之(之下/有人)
(能教人/四字)我之有(无有/字)所欲用之(之作/迁)因具言(因下有/得字)
问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为(文薮作问其所欲用/迁之具言之所为汪)
(达云脩佛殿/者乃李迁之)始造岁月(文薮作始/造之岁月)可喜(文薮作/可嘉)十六
日(无十字有夷陵/令欧阳某七字)
卷十三 第 25b 页
偃虹堤记(恕本作卧虹按文忠公祖讳偃/今家集以偃作卧疑避讳也)所记(记作/纪)
金鸡之右(右作/石)长一千尺高三十尺(恕本作长三百/尺高十有三尺)
万有五千五百工(作四千有/五百工)百步之堤(百作/五十)皆蒙其
利(无此/四字)不以废(作以/不废)
大明水记取汲者(一作取/汲多者)秀卿(秀作/季)谓山水(谓上有/羽字)
谓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文纂乳/泉字上)
(有而字汪达云比有/而字乃与下句相类)虎丘石井(井作/泉)招贤(招字本疑/恕本同)
玉虚(二字/作壶)天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文纂无水字汪/达云此篇瀑布)
(下无/水字)皆戒人(皆下有/羽字)食之(之作/而)岸时(时有本疑/恕本同)此井
为水(为作/于)
金鸡之右(右作/石)长一千尺高三十尺(恕本作长三百/尺高十有三尺)
万有五千五百工(作四千有/五百工)百步之堤(百作/五十)皆蒙其
利(无此/四字)不以废(作以/不废)
大明水记取汲者(一作取/汲多者)秀卿(秀作/季)谓山水(谓上有/羽字)
谓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文纂乳/泉字上)
(有而字汪达云比有/而字乃与下句相类)虎丘石井(井作/泉)招贤(招字本疑/恕本同)
玉虚(二字/作壶)天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文纂无水字汪/达云此篇瀑布)
(下无/水字)皆戒人(皆下有/羽字)食之(之作/而)岸时(时有本疑/恕本同)此井
为水(为作/于)
卷十三 第 26a 页
孙氏碑来世子孙(无孙/字)不必问(问作/同)遗家(作遗二家/复有庐陵)
(欧阳某/记五字)
三琴记皆不知(皆作/要)
(欧阳某/记五字)
三琴记皆不知(皆作/要)
卷十三 第 26b 页
卷十三 第 1a 页
奏议卷第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九
翰苑
论使臣差遣劄子(至和二年兼/判三班院)
臣勘会本班见管使臣八千一百一十二员自古滥
官未有如此之多也臣遂将簿籍根磨增添数目只
自皇祐二年终至今实四年半之内自借职以上增
添二千八十五员于中近日增添并多只自皇祐五
年终至今年六月一年半之内增四百九员殿侍犹
不在数盖由曲恩滥赏临时无节以日计月所积遂
多率计一岁常增四百五十员若不塞其滥源则更
翰苑
论使臣差遣劄子(至和二年兼/判三班院)
臣勘会本班见管使臣八千一百一十二员自古滥
官未有如此之多也臣遂将簿籍根磨增添数目只
自皇祐二年终至今实四年半之内自借职以上增
添二千八十五员于中近日增添并多只自皇祐五
年终至今年六月一年半之内增四百九员殿侍犹
不在数盖由曲恩滥赏临时无节以日计月所积遂
多率计一岁常增四百五十员若不塞其滥源则更
卷十三 第 1b 页
三五年后不胜其弊矣于今裁损已为太晚若更增
添则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天下物力不能给俸禄
矣臣今略举入仕侥倖者二事乞先赐指挥釐革其
馀见在者既不可减损惟其入仕之源欲乞令当政
大臣早赐擘画所贵不为将来之患所有臣擘画二
事今具画一如后
一自来诸皇亲宅前勾当人除郡王宫殿侍年深
有例送三班院差使外其馀宫院殿侍及客司
书表宅案等别无恩例只自庆历八年创立年
限上自郡王下至观察使以下应缘皇亲宅前
添则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天下物力不能给俸禄
矣臣今略举入仕侥倖者二事乞先赐指挥釐革其
馀见在者既不可减损惟其入仕之源欲乞令当政
大臣早赐擘画所贵不为将来之患所有臣擘画二
事今具画一如后
一自来诸皇亲宅前勾当人除郡王宫殿侍年深
有例送三班院差使外其馀宫院殿侍及客司
书表宅案等别无恩例只自庆历八年创立年
限上自郡王下至观察使以下应缘皇亲宅前
卷十三 第 2a 页
殿侍客司书表宅案等并只勾当五年便送三
班差使等第年限转充借奉职此入仕之源最
为侥倖者臣今欲乞应郡王巳下宅前殿侍客
司书表宅案勾当及五年者更不送三班只令
在宅依旧勾当所有合转殿侍至借职年限并
依庆历八年密院劄子指挥如此则皇亲勾当
人不妨恩泽只是免得诸宫院送纳三班后续
补人数兼诸宫院若得依旧勾当并是谙熟委
使之人又三班减得人数甚为利便
一百司人吏旧来出职皆有职名年限近年多候
班差使等第年限转充借奉职此入仕之源最
为侥倖者臣今欲乞应郡王巳下宅前殿侍客
司书表宅案勾当及五年者更不送三班只令
在宅依旧勾当所有合转殿侍至借职年限并
依庆历八年密院劄子指挥如此则皇亲勾当
人不妨恩泽只是免得诸宫院送纳三班后续
补人数兼诸宫院若得依旧勾当并是谙熟委
使之人又三班减得人数甚为利便
一百司人吏旧来出职皆有职名年限近年多候
卷十三 第 2b 页
转及职名及年限未满多乞情愿就近下恩泽
或侥求因人奏带及抽差勾当叙劳酬奖及合
作选人者情愿就班行之类臣今乞一切止绝
右臣所起请只是因述滥官略陈此二事如允臣所
请乞下三班院与勾当臣寮同共铺陈条贯立定新
制奏乞朝廷降下施行取进止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至和二年)
右臣近曾上言为京师土木兴作处多乞行减罢寻
准敕差臣与三司同共相度减定续具奏闻次今又
闻圣旨下三司重修庆基殿及奉先寺屋宇臣伏见
或侥求因人奏带及抽差勾当叙劳酬奖及合
作选人者情愿就班行之类臣今乞一切止绝
右臣所起请只是因述滥官略陈此二事如允臣所
请乞下三班院与勾当臣寮同共铺陈条贯立定新
制奏乞朝廷降下施行取进止
论罢修奉先寺等状(至和二年)
右臣近曾上言为京师土木兴作处多乞行减罢寻
准敕差臣与三司同共相度减定续具奏闻次今又
闻圣旨下三司重修庆基殿及奉先寺屋宇臣伏见
卷十三 第 3a 页
近年政令乖错纪纲隳颓上下因循未能整缉惟务
崇修祠庙广兴工木百役俱作无一日暂停方今民
力困贫国用窘急小人不识大计不思爱君但欲广
耗国财务为已利恣侵欺于官物图酬奖之功劳托
名祖宗张大事体况诸处神御殿当盖造之初务极
崇奉栋宇坚壮莫不精严虽数百年未必损动近年
以来不住修换昨开先殿只因两柱损遂换一十三
柱前后差官检计朝廷并不取信只凭最后之言遂
至广张物(一作/功)料盖缘广张得物料即多图酬奖恩
泽(一作广得功料大/即图酬奖恩泽多)窃以崇奉祖宗礼贵清净今乃
崇修祠庙广兴工木百役俱作无一日暂停方今民
力困贫国用窘急小人不识大计不思爱君但欲广
耗国财务为已利恣侵欺于官物图酬奖之功劳托
名祖宗张大事体况诸处神御殿当盖造之初务极
崇奉栋宇坚壮莫不精严虽数百年未必损动近年
以来不住修换昨开先殿只因两柱损遂换一十三
柱前后差官检计朝廷并不取信只凭最后之言遂
至广张物(一作/功)料盖缘广张得物料即多图酬奖恩
泽(一作广得功料大/即图酬奖恩泽多)窃以崇奉祖宗礼贵清净今乃
卷十三 第 3b 页
频有迁徙轻黩威灵要其所归止为小人图利臣见
自古人君好兴土木者自春秋史记历代以来并皆
书为过失以示万世今小人图一旦之利黩祖宗之
威灵置(一作/致)人主于有过之地谁忍为之臣实痛惜
臣因准敕减定于三司略见大槩开先殿初因两条
柱损今所用材植物料共一万七千五百有零睦亲
宅神御殿所用物料又八十四万七千又有醴泉福
胜等处物料不可悉数此外军营库务合行修造者
又有百馀处使厚地不生他物惟产木材亦不能供
此广费自古王者尊祖事神各有典礼不必广兴土
自古人君好兴土木者自春秋史记历代以来并皆
书为过失以示万世今小人图一旦之利黩祖宗之
威灵置(一作/致)人主于有过之地谁忍为之臣实痛惜
臣因准敕减定于三司略见大槩开先殿初因两条
柱损今所用材植物料共一万七千五百有零睦亲
宅神御殿所用物料又八十四万七千又有醴泉福
胜等处物料不可悉数此外军营库务合行修造者
又有百馀处使厚地不生他物惟产木材亦不能供
此广费自古王者尊祖事神各有典礼不必广兴土
卷十三 第 4a 页
木然后为能臣窃见累年火灾自王清昭应洞真上
清鸿庆寿宁祥源会灵七宫开宝兴国两寺塔殿并
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
国力民财谴戒丁宁前后非一陛下与其广兴土木
以事神不若畏惧天戒而脩省其巳兴作者既不可
及(及字一/作止外)其未修者宜速寝停况睦亲神御殿于礼
不宜作其事甚明别无礼典讲求乞更不下太常便
行寝罢其庆基殿如的有损漏只令三司差官整补
不得理为劳绩其奉先寺乞勒寺家自修今垂拱殿
是陛下常坐之处近闻为无(一作/未有)梁木且止未修诸
清鸿庆寿宁祥源会灵七宫开宝兴国两寺塔殿并
皆焚烧荡尽足以见天意厌土木之华侈为陛下惜
国力民财谴戒丁宁前后非一陛下与其广兴土木
以事神不若畏惧天戒而脩省其巳兴作者既不可
及(及字一/作止外)其未修者宜速寝停况睦亲神御殿于礼
不宜作其事甚明别无礼典讲求乞更不下太常便
行寝罢其庆基殿如的有损漏只令三司差官整补
不得理为劳绩其奉先寺乞勒寺家自修今垂拱殿
是陛下常坐之处近闻为无(一作/未有)梁木且止未修诸
卷十三 第 4b 页
皇亲自火烧居宅后至今寄寓它所陛下尊为天子
无梁木修一殿富有四海而皇族无屋可居盖为将
良材美木俯徇小人并于不急处枉费遂致合行修
造处却至乏材伏愿陛下追思累次大火常发于土
木最盛处凡国家极力兴修者火必尽焚(一作必/尽焚除)且
天厌土木而焚之又欲兴崇土木以奉之此所以福
应未臻而灾谴屡降也伏乞上思天戒下察人言人
言虽狂而实忠天戒甚明而不远伏惟陛下圣德恭
俭不乐游畋凡所兴修皆非嗜好但以难违小人一
时之请自取青史万世之讥实为陛下惜之伏望圣
无梁木修一殿富有四海而皇族无屋可居盖为将
良材美木俯徇小人并于不急处枉费遂致合行修
造处却至乏材伏愿陛下追思累次大火常发于土
木最盛处凡国家极力兴修者火必尽焚(一作必/尽焚除)且
天厌土木而焚之又欲兴崇土木以奉之此所以福
应未臻而灾谴屡降也伏乞上思天戒下察人言人
言虽狂而实忠天戒甚明而不远伏惟陛下圣德恭
俭不乐游畋凡所兴修皆非嗜好但以难违小人一
时之请自取青史万世之讥实为陛下惜之伏望圣
卷十三 第 5a 页
慈(一作/聪)广赐裁择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论修河第二状(至和二年)
臣伏见学士院集两省台谏官议修河事未有一定
之论盖由贾昌朝欲复故道李仲昌请开六塔互执
一说莫知孰是以臣愚见皆谓不然言故道者未详
利害之原(一作/源)述六塔者近乎欺罔之缪何以言之
今谓故道可复者但见河北水患而欲还之京东然
不思天禧以来河水屡决之因所以未知故道有不
可复之势此臣故谓未详利害之原也若言六塔之
利者则不攻而自破矣且开六塔既云减得大河水
论修河第二状(至和二年)
臣伏见学士院集两省台谏官议修河事未有一定
之论盖由贾昌朝欲复故道李仲昌请开六塔互执
一说莫知孰是以臣愚见皆谓不然言故道者未详
利害之原(一作/源)述六塔者近乎欺罔之缪何以言之
今谓故道可复者但见河北水患而欲还之京东然
不思天禧以来河水屡决之因所以未知故道有不
可复之势此臣故谓未详利害之原也若言六塔之
利者则不攻而自破矣且开六塔既云减得大河水
卷十三 第 5b 页
势然今恩冀之患何缘尚告危急此则减水之利虚
妄可知开六塔者又云可以全回大河使复横垄故
道见今六塔只是分减之水下流无归已为滨 德
博之患若全回大河以入六塔则其害如何此臣故
谓近乎欺罔之缪也臣闻河本(一作/之)泥沙无不淤之
理淤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乃自上
流低下处决此其常势也然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故
河流已弃之道自是难复臣不敢远引书史广述河
源只以今所欲复之故道言天禧以来屡决之因初
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一作/流乎)
妄可知开六塔者又云可以全回大河使复横垄故
道见今六塔只是分减之水下流无归已为滨 德
博之患若全回大河以入六塔则其害如何此臣故
谓近乎欺罔之缪也臣闻河本(一作/之)泥沙无不淤之
理淤淀之势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不快乃自上
流低下处决此其常势也然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故
河流已弃之道自是难复臣不敢远引书史广述河
源只以今所欲复之故道言天禧以来屡决之因初
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一作/流乎)
卷十三 第 6a 页
淤涩乃于滑州天台埽决寻而修塞水复故道未几
又于滑州南铁狗庙决(今所谓龙/门埽者也)其后数年又议修
塞水令复故道巳而又于王楚埽决所决差小与故
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垄大决
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不久终必
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高水不能行故也及横垄既
决水流就下所以十馀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
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先淤是时臣为河北转运使
海口巳淤一百四十馀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
淤下流既梗乃又于上流商胡口(一作/复)决然则京东
又于滑州南铁狗庙决(今所谓龙/门埽者也)其后数年又议修
塞水令复故道巳而又于王楚埽决所决差小与故
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垄大决
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不久终必
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高水不能行故也及横垄既
决水流就下所以十馀年间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
年横陇之水又自下流先淤是时臣为河北转运使
海口巳淤一百四十馀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
淤下流既梗乃又于上流商胡口(一作/复)决然则京东
卷十三 第 6b 页
横垄两河故道(一无/二字)皆是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
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其验甚明则六
塔所开故道之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臣闻议者
计度京东故道功料止云铜城已上地高不知大抵
东去皆高而铜城巳上乃特高耳其东比铜城巳上
则似低比商胡已上则实高也若云铜城已东地势
斗下则当日水流(一作/决)宜决铜城巳上何缘而顿淤
横垄之口亦何缘而大决也然则两河故道既皆不
可为则河北水患何为而可去臣闻智者之于事有
(一有/所字)不能必则(一作/则必)较其利害之轻重择其害少者
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其验甚明则六
塔所开故道之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臣闻议者
计度京东故道功料止云铜城已上地高不知大抵
东去皆高而铜城巳上乃特高耳其东比铜城巳上
则似低比商胡已上则实高也若云铜城已东地势
斗下则当日水流(一作/决)宜决铜城巳上何缘而顿淤
横垄之口亦何缘而大决也然则两河故道既皆不
可为则河北水患何为而可去臣闻智者之于事有
(一有/所字)不能必则(一作/则必)较其利害之轻重择其害少者
卷十三 第 7a 页
而为之犹胜害多而利少何况有害而无利此三者
可较而择也臣见往年商胡初决之时议欲修塞计
用一千八百万稍芟科配六路一百有馀州军今欲
塞者乃往年之商胡必须用往年之物数至于开凿
故道张奎元计功料极大后来李参等减得全少犹
用三十万人然(一有/而字)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
此可笑也又欲增一夫所开三赤之方倍为六尺且
阔厚三尺而长六尺巳是一倍之功在于人力已为
劳若若云六尺之方以开方法算之乃八倍之功此
岂人力之所胜是则前功浩大而难兴后功虽小而
可较而择也臣见往年商胡初决之时议欲修塞计
用一千八百万稍芟科配六路一百有馀州军今欲
塞者乃往年之商胡必须用往年之物数至于开凿
故道张奎元计功料极大后来李参等减得全少犹
用三十万人然(一有/而字)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
此可笑也又欲增一夫所开三赤之方倍为六尺且
阔厚三尺而长六尺巳是一倍之功在于人力已为
劳若若云六尺之方以开方法算之乃八倍之功此
岂人力之所胜是则前功浩大而难兴后功虽小而
卷十三 第 7b 页
不实大抵塞商胡开故道凡二大役皆困国而劳人
所举如此而欲开难复屡决已验之故道使其虚费
而商胡不可塞故道不可复此所谓有害而无利者
也就使幸而暂塞暂复以纾目前之患而终于上流
必决如龙门横垄之比重以困国劳人此所谓利少
而害多(一有/者字)也若六塔者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
减水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
之则滨 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
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一/有)
(则/字)智者之不为也今若因水所在(一作/注)增治堤防疏
所举如此而欲开难复屡决已验之故道使其虚费
而商胡不可塞故道不可复此所谓有害而无利者
也就使幸而暂塞暂复以纾目前之患而终于上流
必决如龙门横垄之比重以困国劳人此所谓利少
而害多(一有/者字)也若六塔者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
减水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
之则滨 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
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一/有)
(则/字)智者之不为也今若因水所在(一作/注)增治堤防疏
卷十三 第 8a 页
其下流浚以入海则可无决溢散漫之虞今河所(一/作)
(北)历数州之地诚为患矣堤防岁用之夫诚为劳矣
与其虚费天下之财虚举大众之役而不能成功终
不免为数州之患劳岁用之夫则此所谓害少者乃
智者之所择也大抵今河之势负三决之虞复故道
上流必决开六塔上流亦决今河下流若不浚使入
海则上流亦决臣请选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其
入海之路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涩则终虞上决为患
无涯臣非知水者但以今事目可验者而较之耳言
狂计愚不足以备圣君博访之求此大事也伏乞下
(北)历数州之地诚为患矣堤防岁用之夫诚为劳矣
与其虚费天下之财虚举大众之役而不能成功终
不免为数州之患劳岁用之夫则此所谓害少者乃
智者之所择也大抵今河之势负三决之虞复故道
上流必决开六塔上流亦决今河下流若不浚使入
海则上流亦决臣请选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其
入海之路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涩则终虞上决为患
无涯臣非知水者但以今事目可验者而较之耳言
狂计愚不足以备圣君博访之求此大事也伏乞下
卷十三 第 8b 页
臣之议广谋于众而裁择之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论修河第三状(一作论修六塔河/至和三年)
右臣伏见朝廷定议开修六塔河口回水入横垄故
道此大事也中外之臣皆知不便而未有肯为国家
极言其利害者何哉盖其说有三一曰畏大臣二曰
畏小人三曰无奇策今执政之臣用心于河事亦劳
矣初欲试十万人之役以开故道既又舍故道而修
六塔未及兴役遽又罢之已而终为言利者所胜今
又复修然则其势难于复止也夫以执政大臣锐意
主其事而又有不可复止之势固非一人口舌可回
论修河第三状(一作论修六塔河/至和三年)
右臣伏见朝廷定议开修六塔河口回水入横垄故
道此大事也中外之臣皆知不便而未有肯为国家
极言其利害者何哉盖其说有三一曰畏大臣二曰
畏小人三曰无奇策今执政之臣用心于河事亦劳
矣初欲试十万人之役以开故道既又舍故道而修
六塔未及兴役遽又罢之已而终为言利者所胜今
又复修然则其势难于复止也夫以执政大臣锐意
主其事而又有不可复止之势固非一人口舌可回
卷十三 第 9a 页
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肯言也李仲昌小人利口伪
言众所共恶今执政之臣既用其议必主其人且自
古未有无患之河今河浸恩冀目下之患虽小然其
患巳形回入六塔将来之害必(一作/虽)大而其害未至
(一作/止)夫以利口小人为大臣所主欲与之争未形之
害势必难夺就使能夺其议则言者犹须独任恩冀为
患之责使仲昌得以为辞大臣得以归罪此所以虽
知不便而罕敢言也今执政之臣用心太过不思自
古无不(一作/无)患之河直欲使河不为患若得河不为
患虽竭人力犹当为之况闻仲昌利口诡辩谓费物
言众所共恶今执政之臣既用其议必主其人且自
古未有无患之河今河浸恩冀目下之患虽小然其
患巳形回入六塔将来之害必(一作/虽)大而其害未至
(一作/止)夫以利口小人为大臣所主欲与之争未形之
害势必难夺就使能夺其议则言者犹须独任恩冀为
患之责使仲昌得以为辞大臣得以归罪此所以虽
知不便而罕敢言也今执政之臣用心太过不思自
古无不(一作/无)患之河直欲使河不为患若得河不为
患虽竭人力犹当为之况闻仲昌利口诡辩谓费物
卷十三 第 9b 页
少而用功不多不得不信为奇策于是决意用之今
言者谓故道既不可复六塔又不可修诘其如何则
又无奇策以取胜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肯言也众
人所不敢言而臣今独敢言者臣谓大臣非有私仲
昌之心也直欲兴利除害尔若果知其为患(一作/害)愈
大则岂有不回者哉至于顾小人之后患则非臣之
所虑也且事欲(一作/贵)知利害权重轻有不得已则择
其害少而患轻者为之此非明智之士不能也况治
水本无奇策相地势谨堤防顺水性之所趋尔虽大
禹不过此也夫所谓奇策者不大利则大害若循常
言者谓故道既不可复六塔又不可修诘其如何则
又无奇策以取胜此所以虽知不便而罕肯言也众
人所不敢言而臣今独敢言者臣谓大臣非有私仲
昌之心也直欲兴利除害尔若果知其为患(一作/害)愈
大则岂有不回者哉至于顾小人之后患则非臣之
所虑也且事欲(一作/贵)知利害权重轻有不得已则择
其害少而患轻者为之此非明智之士不能也况治
水本无奇策相地势谨堤防顺水性之所趋尔虽大
禹不过此也夫所谓奇策者不大利则大害若循常
卷十三 第 10a 页
之计虽无大利亦不至大害此明智之士善择利者
之所为也今言修六塔者奇策也然终不可成而为
害愈大言顺水治堤者常谈也然无大利亦无大害
不知为国计者欲何所择哉若谓利害不可必但聚
大众兴大役劳民困国以试奇策而侥倖于有成者
臣谓虽执政之臣亦未必肯为也臣前已具言河利
害甚详而未蒙采听今复略陈其大要惟陛下诏计
议之臣择之臣谓河水未始不为患今顺巳决之流
治堤防于恩冀者其患一而迟塞商胡复故道者其
患一而速开六塔以回今河者其患三而为害无涯
之所为也今言修六塔者奇策也然终不可成而为
害愈大言顺水治堤者常谈也然无大利亦无大害
不知为国计者欲何所择哉若谓利害不可必但聚
大众兴大役劳民困国以试奇策而侥倖于有成者
臣谓虽执政之臣亦未必肯为也臣前已具言河利
害甚详而未蒙采听今复略陈其大要惟陛下诏计
议之臣择之臣谓河水未始不为患今顺巳决之流
治堤防于恩冀者其患一而迟塞商胡复故道者其
患一而速开六塔以回今河者其患三而为害无涯
卷十三 第 10b 页
自河决横珑以来大名金堤埽岁岁增治及商胡再
决而金堤益大加功独恩冀之间自商胡决后议者
贪建塞河之策未尝留意于堤防是以今河水势(一/无)
(势/字)浸溢今若专意并力于恩冀之间谨治堤防则河
患可禦不至于(一作/为)大害所谓其患一者十数年间
今河下流淤塞则上流必有决处此一患而迟者也
今欲塞商胡口使水归故道治堤修埽功料浩大劳
人费物困弊公私此一患也幸而商胡可塞故道复
归高淤难行不过一二年间上流必决此二患而速
者也今六塔河口虽云已有上下约然全塞大河
决而金堤益大加功独恩冀之间自商胡决后议者
贪建塞河之策未尝留意于堤防是以今河水势(一/无)
(势/字)浸溢今若专意并力于恩冀之间谨治堤防则河
患可禦不至于(一作/为)大害所谓其患一者十数年间
今河下流淤塞则上流必有决处此一患而迟者也
今欲塞商胡口使水归故道治堤修埽功料浩大劳
人费物困弊公私此一患也幸而商胡可塞故道复
归高淤难行不过一二年间上流必决此二患而速
者也今六塔河口虽云已有上下约然全塞大河
卷十三 第 11a 页
正流为功不小又开六塔河道治二千馀里堤防移
一县两镇计其功费又大于塞商胡数倍其为困弊
公私不可胜计此一患也幸而可塞水入六塔而东
横流散溢滨 德博与齐州之界咸被其害此五州
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今引水注之不惟
五州之民破坏田产河北一路坐见贫虚此二患也
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一/作)
(艰)涩则上流必决此三患也所谓为害而无涯者也
今为国误计者本欲除一患而反就三患此臣所不
谕也至如六塔不能容大河横垄故道本以高淤难
一县两镇计其功费又大于塞商胡数倍其为困弊
公私不可胜计此一患也幸而可塞水入六塔而东
横流散溢滨 德博与齐州之界咸被其害此五州
者素号富饶河北一路财用所仰今引水注之不惟
五州之民破坏田产河北一路坐见贫虚此二患也
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一/作)
(艰)涩则上流必决此三患也所谓为害而无涯者也
今为国误计者本欲除一患而反就三患此臣所不
谕也至如六塔不能容大河横垄故道本以高淤难
卷十三 第 11b 页
行而商胡决今复驱而注之必横流而散溢自澶至
海二千馀里堤埽不可卒修修之虽成又(一作/必)不能
捍水如此等事甚多士无愚智皆所共知不待臣言
而后悉也臣前未奉使契丹时巳尝具言故道六塔
皆不可为惟治堤顺水为得计及奉使往来河北询
于知水者其说皆然虽恩冀之人今被水患者亦知
六塔不便皆愿且治恩冀堤防为是下情如此谁为
上通臣既知其详岂敢自默伏乞圣慈特谕宰臣使
更审利害速罢六塔之役差替李仲昌等不用选一
二精干之臣与河北转运使副及恩冀州官吏相度
海二千馀里堤埽不可卒修修之虽成又(一作/必)不能
捍水如此等事甚多士无愚智皆所共知不待臣言
而后悉也臣前未奉使契丹时巳尝具言故道六塔
皆不可为惟治堤顺水为得计及奉使往来河北询
于知水者其说皆然虽恩冀之人今被水患者亦知
六塔不便皆愿且治恩冀堤防为是下情如此谁为
上通臣既知其详岂敢自默伏乞圣慈特谕宰臣使
更审利害速罢六塔之役差替李仲昌等不用选一
二精干之臣与河北转运使副及恩冀州官吏相度
卷十三 第 12a 页
堤防并力修治则今河之水必不至为大患且河水
天灾非人力可回惟当顺导防捍之而已不必求奇
策立难必之功以为小人侥冀恩赏之资也况功必
不成后悔无及者乎臣言狂计愚惟陛下裁择
论狄青劄子(至和三年)
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难言之事人主之善
驭下者常欲闻难言之言然后下无隐情上无(一作/不)
壅听奸宄不作祸乱不生自古固有伏藏之祸未发
之机天下之人皆未知而有一人能独(一作/独能)言之人
主又能听而用之则销患于未萌转祸而为福者有
天灾非人力可回惟当顺导防捍之而已不必求奇
策立难必之功以为小人侥冀恩赏之资也况功必
不成后悔无及者乎臣言狂计愚惟陛下裁择
论狄青劄子(至和三年)
臣闻人臣之能尽忠者不敢避难言之事人主之善
驭下者常欲闻难言之言然后下无隐情上无(一作/不)
壅听奸宄不作祸乱不生自古固有伏藏之祸未发
之机天下之人皆未知而有一人能独(一作/独能)言之人
主又能听而用之则销患于未萌转祸而为福者有
卷十三 第 12b 页
矣若夫天下之人共知而独(一作/独其)人主之不知者此
莫大之患也今臣之所言者乃天下之人皆知而惟
陛下未知也今士大夫无贵贱相与语于亲戚朋友
下至庶民无愚智相与语于闾巷道路而独不以告
陛下也其故何哉盖其事伏而未发言者难于指陈
也臣窃(一作/伏)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自
用兵陜右巳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自其
初掌机密进列大臣当时言事者已为不便今三四
年间虽未见其显过然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推其
所因盖由军士本是小人面有黥文乐其同类见其
莫大之患也今臣之所言者乃天下之人皆知而惟
陛下未知也今士大夫无贵贱相与语于亲戚朋友
下至庶民无愚智相与语于闾巷道路而独不以告
陛下也其故何哉盖其事伏而未发言者难于指陈
也臣窃(一作/伏)见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号为武勇自
用兵陜右巳著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自其
初掌机密进列大臣当时言事者已为不便今三四
年间虽未见其显过然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推其
所因盖由军士本是小人面有黥文乐其同类见其
卷十三 第 13a 页
进用自言我辈之内出得此人既以为荣遂相悦慕
加又青之事艺实过于人比其辈流又粗有见识是
以军士心共服其材能国家从前难得将帅经略招
讨常用文臣或不知军情或不闲训练自青为将领
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训练之方颇以恩信抚士
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但今之
士卒不惯见如此等事便谓须是我同类中人乃能
知我军情而以恩信抚我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
人但小人易为扇诱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遂皆
翕然喜共称说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
加又青之事艺实过于人比其辈流又粗有见识是
以军士心共服其材能国家从前难得将帅经略招
讨常用文臣或不知军情或不闲训练自青为将领
既能自以勇力服人又知训练之方颇以恩信抚士
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但今之
士卒不惯见如此等事便谓须是我同类中人乃能
知我军情而以恩信抚我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
人但小人易为扇诱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遂皆
翕然喜共称说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
卷十三 第 13b 页
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然则青之流言军士
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使之然也臣谓青不得巳而
为人所喜亦将不得已而为人所祸者矣为青计者
宜自(一作/自宜)退避事权以止浮议而青本武人不知进
退近日以来讹言益甚或言其身应图谶或言其宅
有火光道路传说以为常谈矣而惟陛下犹未闻也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尔大
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为患者多矣泚虽自取族灭
然为德宗之患亦岂小哉夫小人陷于大恶未必皆
其本心所为直由渐积以至蹉跌而时君不能制患
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使之然也臣谓青不得巳而
为人所喜亦将不得已而为人所祸者矣为青计者
宜自(一作/自宜)退避事权以止浮议而青本武人不知进
退近日以来讹言益甚或言其身应图谶或言其宅
有火光道路传说以为常谈矣而惟陛下犹未闻也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尔大
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为患者多矣泚虽自取族灭
然为德宗之患亦岂小哉夫小人陷于大恶未必皆
其本心所为直由渐积以至蹉跌而时君不能制患
卷十三 第 14a 页
于未萌尔故臣敢昧死而言人之所难言者惟愿陛
下早闻而省察之耳如臣愚见则青一常才未有显
过但为浮议所喧势不能容尔若如外人众论则谓
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此臣之所不能决也但武臣
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
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一作/后)祸乱之
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
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
事制变且二府均劳逸而出入亦是常事若青之忠
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一作/息)则其诚节可
下早闻而省察之耳如臣愚见则青一常才未有显
过但为浮议所喧势不能容尔若如外人众论则谓
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此臣之所不能决也但武臣
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
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一作/后)祸乱之
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
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
事制变且二府均劳逸而出入亦是常事若青之忠
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一作/息)则其诚节可
卷十三 第 14b 页
明可以永保终始夫言未萌之患者常难于必信若
俟患之巳萌则又言无及矣臣官为学士职号论思
闻外议喧沸而事系安危臣言狂计愚不敢自默取
进止(月馀青罢抠/密知陈州)
奏议卷第十三
俟患之巳萌则又言无及矣臣官为学士职号论思
闻外议喧沸而事系安危臣言狂计愚不敢自默取
进止(月馀青罢抠/密知陈州)
奏议卷第十三
卷十三 第 15a 页
论罢修奉先寺状坚壮(一作/坚固)
论修河第二状未知(此下一/有始字)不攻(不字下一/有待字一)不快(一/作)
(渐/壅)此其常势(一作此/势之常)自是(一作/古)力复(此下一有/所复二字)水不
能行(水字上一/有而字)又自下流先淤(下流一/作海口)又淤下流(一/再)
(有下流/二字)计用一千八百万梢芟(一作计用梢芟/一千八百万)减得
(一作/损)巳是(一作/自是)浩大(一作/既大)则此所谓(一作此/则所谓)大抵(一/作)
(约)今河(今字下一/有日字)
论修河第三状畏小人(畏一/作任)口舌(一作/之说)之臣(一作/大臣)目
下(一作/即日)若得(一作若/能使)非有私仲昌之心(一作本非/私仲昌)功
料(一作/功费)费物(一作/匮物)之界(一作/竟)
论修河第二状未知(此下一/有始字)不攻(不字下一/有待字一)不快(一/作)
(渐/壅)此其常势(一作此/势之常)自是(一作/古)力复(此下一有/所复二字)水不
能行(水字上一/有而字)又自下流先淤(下流一/作海口)又淤下流(一/再)
(有下流/二字)计用一千八百万梢芟(一作计用梢芟/一千八百万)减得
(一作/损)巳是(一作/自是)浩大(一作/既大)则此所谓(一作此/则所谓)大抵(一/作)
(约)今河(今字下一/有日字)
论修河第三状畏小人(畏一/作任)口舌(一作/之说)之臣(一作/大臣)目
下(一作/即日)若得(一作若/能使)非有私仲昌之心(一作本非/私仲昌)功
料(一作/功费)费物(一作/匮物)之界(一作/竟)
卷十三 第 15b 页
论狄青劄子流议渐消(此上一/有而字)
卷十三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十三 欧阳文忠公集十二
诗五十五首
送郑革先辈赐第南归(一本注革以累举/年老恩赐出身)
少年乡誉叹才淹六十犹随贡士函握手亲朋惊白
发还家闾里看青衫阁涵空翠连衡阜门枕寒江落
楚帆试问尘埃勤斗禄何如琴酒老云岩
和原父扬州六题(六一/作五)
时会堂二首(造贡茶/所也)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
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诗五十五首
送郑革先辈赐第南归(一本注革以累举/年老恩赐出身)
少年乡誉叹才淹六十犹随贡士函握手亲朋惊白
发还家闾里看青衫阁涵空翠连衡阜门枕寒江落
楚帆试问尘埃勤斗禄何如琴酒老云岩
和原父扬州六题(六一/作五)
时会堂二首(造贡茶/所也)
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
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卷十三 第 1b 页
忆昔尝修守臣职(余尝守扬州/岁贡新茶)先春自探两旗开谁
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
自东门泛舟至竹西亭登昆丘入蒙谷戏题
春贡亭
昆丘蒙谷接新亭画舸悠悠春水生欲觅扬州使君
处但随风际管弦声
竹西亭
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古来兴废皆如
此徒使登临一慨然
昆丘台
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
自东门泛舟至竹西亭登昆丘入蒙谷戏题
春贡亭
昆丘蒙谷接新亭画舸悠悠春水生欲觅扬州使君
处但随风际管弦声
竹西亭
十里楼台歌吹繁扬州无复似当年古来兴废皆如
此徒使登临一慨然
昆丘台
卷十三 第 2a 页
访古高台半巳倾春郊谁(一作/随)从綵旗行喜闻车马
人同乐惯听笙歌鸟不惊
蒙谷
一径崎岖入谷中翠条红刺罥春丛花深时有人相
应竹密初疑路不通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
千门钥(一作/锁)入断人声楼阁(一本/作阙)沉沉夜气生独直
偏知宫漏永稍寒尤(一作/犹)觉玉堂清霜云映月鳞鳞
色风叶飞空摵摵鸣犬马力疲恩未报坐惊时节巳
峥嵘
人同乐惯听笙歌鸟不惊
蒙谷
一径崎岖入谷中翠条红刺罥春丛花深时有人相
应竹密初疑路不通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
千门钥(一作/锁)入断人声楼阁(一本/作阙)沉沉夜气生独直
偏知宫漏永稍寒尤(一作/犹)觉玉堂清霜云映月鳞鳞
色风叶飞空摵摵鸣犬马力疲恩未报坐惊时节巳
峥嵘
卷十三 第 2b 页
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
万室东南富且(一作/号富)繁羡君风力有馀闲渔樵人乐
江湖外(一作/上)谈笑诗成樽俎间日暖梨花催美酒天
寒桂子落空山邮筒不绝如飞翼(一作虽然不/得陪佳赏)莫惜
新篇屡往还(一作应有新/篇慰病颜)
送沈学士知常州(康)
旧馆芸香锁寂寥斋舲东下入秋涛江晴风暖旌旗
飏木落霜清鼓角高吟就綵笺宾巳醉舞翻红袖饮
方豪平生粗得为州乐因羡君行首重搔
圣俞在南省监印进士试卷有兀然独坐之
万室东南富且(一作/号富)繁羡君风力有馀闲渔樵人乐
江湖外(一作/上)谈笑诗成樽俎间日暖梨花催美酒天
寒桂子落空山邮筒不绝如飞翼(一作虽然不/得陪佳赏)莫惜
新篇屡往还(一作应有新/篇慰病颜)
送沈学士知常州(康)
旧馆芸香锁寂寥斋舲东下入秋涛江晴风暖旌旗
飏木落霜清鼓角高吟就綵笺宾巳醉舞翻红袖饮
方豪平生粗得为州乐因羡君行首重搔
圣俞在南省监印进士试卷有兀然独坐之
卷十三 第 3a 页
叹因思去岁同在礼闱慨然有感兼简子华
景仁
南宫官舍苦萧条常忆群居接俊寮古屋醉吟灯艳
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残春共约无虚掷一岁那知忽
复销顾我心情又非昨秖思相伴老渔樵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
积雪照清晨东风冷著人年光向(一作/随)老速物意逐
时新贳酒闲邀客披裘共(一作/自)探春犹能自(一作/略)勉
彊顾我莫辞频
夜闻春风有感奉寄同院子华紫微长文景
景仁
南宫官舍苦萧条常忆群居接俊寮古屋醉吟灯艳
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残春共约无虚掷一岁那知忽
复销顾我心情又非昨秖思相伴老渔樵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
积雪照清晨东风冷著人年光向(一作/随)老速物意逐
时新贳酒闲邀客披裘共(一作/自)探春犹能自(一作/略)勉
彊顾我莫辞频
夜闻春风有感奉寄同院子华紫微长文景
卷十三 第 3b 页
仁
闰后春深雪始销东风凌铄势方豪阳生草木黄泉
动冰破江湖白浪高未报国恩嗟病骨可怜身事一
渔舠少年自与芳菲竞莫笑衰翁拥弊袍
病告中怀子华原父
狂来有意与春争老去心情渐不能世味惟存诗淡
泊生涯半为病侵陵花明晓日繁如锦酒拨浮醅绿
似渑自是少年豪横过而今痴钝若寒蝇
奉酬长文舍人出城见示之句
春分腊雪未全销凛冽春寒气尚骄摄事初欣迎社
闰后春深雪始销东风凌铄势方豪阳生草木黄泉
动冰破江湖白浪高未报国恩嗟病骨可怜身事一
渔舠少年自与芳菲竞莫笑衰翁拥弊袍
病告中怀子华原父
狂来有意与春争老去心情渐不能世味惟存诗淡
泊生涯半为病侵陵花明晓日繁如锦酒拨浮醅绿
似渑自是少年豪横过而今痴钝若寒蝇
奉酬长文舍人出城见示之句
春分腊雪未全销凛冽春寒气尚骄摄事初欣迎社
卷十三 第 4a 页
燕寻芳因得过溪桥清浮酒蚁醅初拨暖入莺篁舌
渐调兴味爱君年尚少莫嫌斋禁(一作/斋馆)暂无憀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
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
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
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坐见残(一作/芳)春
一如此可怜吾意巳蹉蛇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
分金卷荷此物犹能慰衰老(一作/病)稍晴相约屡相过
渐调兴味爱君年尚少莫嫌斋禁(一作/斋馆)暂无憀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
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
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
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坐见残(一作/芳)春
一如此可怜吾意巳蹉蛇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
分金卷荷此物犹能慰衰老(一作/病)稍晴相约屡相过
卷十三 第 4b 页
寄阁老刘舍人
梦寐江西未得归谁怜萧飒鬓毛衰莓苔生壁图书
室风雨闭门桃李时得酒虽能陪笑语老年其实厌
追随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
详定幕次呈同舍(嘉祐四年御试进士时详/定卷子幕次在崇政殿后)
来时宫柳绿初匀坐见红芳几番新蜂蜜满房花结
子还家何处觅残春
禁中见鞓红牡丹(洛中花之/奇者也)
盛游西洛方年少晚落南谯号醉翁白首归来玉堂
署(一作/上)君王殿后见鞓红
梦寐江西未得归谁怜萧飒鬓毛衰莓苔生壁图书
室风雨闭门桃李时得酒虽能陪笑语老年其实厌
追随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
详定幕次呈同舍(嘉祐四年御试进士时详/定卷子幕次在崇政殿后)
来时宫柳绿初匀坐见红芳几番新蜂蜜满房花结
子还家何处觅残春
禁中见鞓红牡丹(洛中花之/奇者也)
盛游西洛方年少晚落南谯号醉翁白首归来玉堂
署(一作/上)君王殿后见鞓红
卷十三 第 5a 页
和江邻几学士桃花(用其韵时在崇政/殿后详定幕次)
草上红多枝上稀芳条(一作/苞)绿萼忆来时见桃著子
始归后谁道仙花开落迟
送襄陵令李君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君服何首乌须/发皆黑颜容如)
(少/时)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
岁熟紫檀皮软禦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
欲挂冠
景灵宫致斋
摄事衰年力不彊谁怜岑寂卧斋坊(一作/房)青苔点点
草上红多枝上稀芳条(一作/苞)绿萼忆来时见桃著子
始归后谁道仙花开落迟
送襄陵令李君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如丹(君服何首乌须/发皆黑颜容如)
(少/时)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红枣林繁欣
岁熟紫檀皮软禦春寒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
欲挂冠
景灵宫致斋
摄事衰年力不彊谁怜岑寂卧斋坊(一作/房)青苔点点
卷十三 第 5b 页
无人迹绿叶阴阴覆砌凉玉宇清风来处远仙家白
日静中长却视九衢车马客自然颜鬓易苍苍
夏享太庙摄事斋宫闻莺寄原甫
四月田家麦穗稠桑枝生椹鸟啁啾凤城绿树知多
少何处飞来黄栗留(田家谓麦熟时鸣者/为黄栗留出诗义)
送王平甫下第(安国)
归袂摇摇心浩然晓船鸣鼓转风滩朝廷失士有司
耻贫贱不忧君子难执手聊须为醉(一作/酒)别还家何
以慰亲欢自惭知子不(一作/未)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对雪十韵
日静中长却视九衢车马客自然颜鬓易苍苍
夏享太庙摄事斋宫闻莺寄原甫
四月田家麦穗稠桑枝生椹鸟啁啾凤城绿树知多
少何处飞来黄栗留(田家谓麦熟时鸣者/为黄栗留出诗义)
送王平甫下第(安国)
归袂摇摇心浩然晓船鸣鼓转风滩朝廷失士有司
耻贫贱不忧君子难执手聊须为醉(一作/酒)别还家何
以慰亲欢自惭知子不(一作/未)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对雪十韵
卷十三 第 6a 页
对雪无佳句端居正杜门人闲见初(一作/初见)落风定不
胜繁可喜轻明质都无剪刻痕铺平失池沼飘急响
窗轩惜不摇嘉树冲宜走画辕寒欺白酒嫩暖(一作/老)
爱紫貂温远霭销如洗愁云晚更屯儿吟雏凤语翁
坐冻鸱蹲病思惊残岁朋欢赖酒(一作/一)樽稍晴春意
动谁与探名园
和武平学士岁晚禁直书怀五言二十韵(用其/韵)
多病淹残岁初寒卧直庐朝廷务清静铃索少文书
向学今为盛优贤古莫如靓深严禁署(一作/闼)闲宴乐
群居赐马联金络清尘侍玉舆讨论三代盛献纳万
胜繁可喜轻明质都无剪刻痕铺平失池沼飘急响
窗轩惜不摇嘉树冲宜走画辕寒欺白酒嫩暖(一作/老)
爱紫貂温远霭销如洗愁云晚更屯儿吟雏凤语翁
坐冻鸱蹲病思惊残岁朋欢赖酒(一作/一)樽稍晴春意
动谁与探名园
和武平学士岁晚禁直书怀五言二十韵(用其/韵)
多病淹残岁初寒卧直庐朝廷务清静铃索少文书
向学今为盛优贤古莫如靓深严禁署(一作/闼)闲宴乐
群居赐马联金络清尘侍玉舆讨论三代盛献纳万
卷十三 第 6b 页
机馀号令存宽大文章复古初笑谈挥翰墨俄顷列
琼琚夜漏销宫烛春晖上玉除歌诗唐李杜言语汉
严徐自顾追时彦多惭不鄙予无盐烦刻画寒谷借
吹嘘朋友飞雍鹭君臣在藻鱼贪荣同卫鹤取笑类
黔驴皎皎心虽在萧萧发巳疏未知论报效安得遂
椎渔云破西山出江横画阁虚馀生叹劳止搔首念
归欤引绶誇民吏椎牛会里闾一麾终得请此计岂
踌躇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年少曾为洛阳
琼琚夜漏销宫烛春晖上玉除歌诗唐李杜言语汉
严徐自顾追时彦多惭不鄙予无盐烦刻画寒谷借
吹嘘朋友飞雍鹭君臣在藻鱼贪荣同卫鹤取笑类
黔驴皎皎心虽在萧萧发巳疏未知论报效安得遂
椎渔云破西山出江横画阁虚馀生叹劳止搔首念
归欤引绶誇民吏椎牛会里闾一麾终得请此计岂
踌躇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年少曾为洛阳
卷十三 第 7a 页
客眼明重见魏家红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
发翁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应制赏花钓鱼
绛阙晨霞(一作/光)照雾开轻尘不动翠华来鱼游碧沼
涵灵德花馥清香荐寿杯梦听钧天声杳默日长化
国景徘徊自惭击壤音多野帝所赓歌亦许陪
清明赐新火
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桐华应候催佳
节榆火推恩忝侍臣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
烟新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
发翁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应制赏花钓鱼
绛阙晨霞(一作/光)照雾开轻尘不动翠华来鱼游碧沼
涵灵德花馥清香荐寿杯梦听钧天声杳默日长化
国景徘徊自惭击壤音多野帝所赓歌亦许陪
清明赐新火
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桐华应候催佳
节榆火推恩忝侍臣多病正愁饧粥冷清香但爱蜡
烟新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
卷十三 第 7b 页
明堂庆成
辰火天文次皋门路寝闳奉亲昭孝德惟帝飨精诚
礼以三年讲时因万物成九筵严太室六变导和声
象魏中天起风雷大号行欢呼响山岳流泽浃根茎
宝墨飞云动金文耀日晶从臣才力薄无以颂休明
群玉殿赐宴(一本作谢上/赐飞白书)
至治臻无事丰年乐有成图书开秘府宴饫(一作/饮)集
群英论道皇坟奥贻谋(一作/谟)宝训明九重多暇豫八
体极研精笔力千钧劲豪端万象生飞笺金洒落拜
赐玉锵鸣盛际崇儒学愚臣滥宠荣惟能同舞兽闻
辰火天文次皋门路寝闳奉亲昭孝德惟帝飨精诚
礼以三年讲时因万物成九筵严太室六变导和声
象魏中天起风雷大号行欢呼响山岳流泽浃根茎
宝墨飞云动金文耀日晶从臣才力薄无以颂休明
群玉殿赐宴(一本作谢上/赐飞白书)
至治臻无事丰年乐有成图书开秘府宴饫(一作/饮)集
群英论道皇坟奥贻谋(一作/谟)宝训明九重多暇豫八
体极研精笔力千钧劲豪端万象生飞笺金洒落拜
赐玉锵鸣盛际崇儒学愚臣滥宠荣惟能同舞兽闻
卷十三 第 8a 页
乐识和声
永昭陵挽词三首(仁宗)
与子虽天意知人昔帝难一言谋早定九鼎势先安
大舜仁由性成汤治以宽孤臣恩未报清血但汍澜
干戈不用臻无事朝野多欢乐有年便坐看挥飞白
笔侍臣新和柏梁篇衣冠忽见藏原庙箫(一作/笳)鼓愁
闻向洛川寂寞秋风群玉殿还同恍惚梦钧天
行殿沉沉画翣重凄凉挽铎出深宫攀号不悟龙胡
远侍从犹穿豹尾中日薄山川长起雾天寒松柏自
生风斯民四十年涵煦耕凿安知荷帝功
永昭陵挽词三首(仁宗)
与子虽天意知人昔帝难一言谋早定九鼎势先安
大舜仁由性成汤治以宽孤臣恩未报清血但汍澜
干戈不用臻无事朝野多欢乐有年便坐看挥飞白
笔侍臣新和柏梁篇衣冠忽见藏原庙箫(一作/笳)鼓愁
闻向洛川寂寞秋风群玉殿还同恍惚梦钧天
行殿沉沉画翣重凄凉挽铎出深宫攀号不悟龙胡
远侍从犹穿豹尾中日薄山川长起雾天寒松柏自
生风斯民四十年涵煦耕凿安知荷帝功
卷十三 第 8b 页
续作永昭陵挽词五首
王者居尊本无外由来天下以为家六龙白日乘云
去何用金钱买道车
苦雾霏霏著彩旗犹排吉仗杂凶仪常时凤辇行游
处今日龙輴恸哭随
都人扰扰塞康庄西送灵车过苑墙金鼎药成龙巳
去人间惟有鼠拖肠
素幕悠悠逗晓风行随哀挽出深宫妃嫔莫向苍梧
望云覆昭陵洛水东
叨陪法从最多年惯听梨园奏管弦从此无因瞻黼
王者居尊本无外由来天下以为家六龙白日乘云
去何用金钱买道车
苦雾霏霏著彩旗犹排吉仗杂凶仪常时凤辇行游
处今日龙輴恸哭随
都人扰扰塞康庄西送灵车过苑墙金鼎药成龙巳
去人间惟有鼠拖肠
素幕悠悠逗晓风行随哀挽出深宫妃嫔莫向苍梧
望云覆昭陵洛水东
叨陪法从最多年惯听梨园奏管弦从此无因瞻黼
卷十三 第 9a 页
坐惟应魂梦到钧天
赴集禧宫祈雪追忆从先皇驾幸泫然有感
琳阙岧岧倚瑞烟忆陪游豫入新年云深晓日开宫
殿水阔春风飏管弦千骑清尘回辇路万家明月放
灯天一朝人事凄凉改惟有灵光独岿然
夜宿中书东閤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徒(墨/迹)
(作/空)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
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送王学士赴两浙转运(京本作送王胜/之两浙运使)
赴集禧宫祈雪追忆从先皇驾幸泫然有感
琳阙岧岧倚瑞烟忆陪游豫入新年云深晓日开宫
殿水阔春风飏管弦千骑清尘回辇路万家明月放
灯天一朝人事凄凉改惟有灵光独岿然
夜宿中书东閤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徒(墨/迹)
(作/空)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
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送王学士赴两浙转运(京本作送王胜/之两浙运使)
卷十三 第 9b 页
汉家财利析秋毫暂屈清才岂足劳邑屋连云盈万
井舳舻衔尾列千艘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
鹭涛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
早朝
阊阖初开瑞雾中丹霞晓日上苍龙鸣鞭响彻廊千
步佩玉声趋戟百重雪后朝寒犹凛冽柳梢春意已
丰茸少年自结芳菲侣老病惟添睡思浓
下直
宫柳街槐绿未齐春阴不解宿云低轻寒漠漠侵驼
褐小雨班班作燕泥报国无功嗟巳老归田有约(一/作)
井舳舻衔尾列千艘春寒欲尽黄梅雨海浪高翻白
鹭涛平昔壮心今在否江山犹得助诗豪
早朝
阊阖初开瑞雾中丹霞晓日上苍龙鸣鞭响彻廊千
步佩玉声趋戟百重雪后朝寒犹凛冽柳梢春意已
丰茸少年自结芳菲侣老病惟添睡思浓
下直
宫柳街槐绿未齐春阴不解宿云低轻寒漠漠侵驼
褐小雨班班作燕泥报国无功嗟巳老归田有约(一/作)
卷十三 第 10a 页
(计)一何稽终当自驾柴车去独结茅庐颍水西
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
闻莺诗寄原父因而有感四首
雪压枯条脉未抽春寒憀慄作春愁却思绿叶清阴
下来此曾闻黄栗留
老来何与青春事闲处方知白日长自恨乞身今未
得齿牙浮动鬓苍浪
两京平日接英髦不独诗豪酒亦豪休把青铜照双
鬓君谟今巳白刁骚
诗篇自觉随年老酒力犹能助气豪兴味不衰惟此
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
闻莺诗寄原父因而有感四首
雪压枯条脉未抽春寒憀慄作春愁却思绿叶清阴
下来此曾闻黄栗留
老来何与青春事闲处方知白日长自恨乞身今未
得齿牙浮动鬓苍浪
两京平日接英髦不独诗豪酒亦豪休把青铜照双
鬓君谟今巳白刁骚
诗篇自觉随年老酒力犹能助气豪兴味不衰惟此
卷十三 第 10b 页
尔其馀万事一牛毛
摄事斋宫偶书(一作斋夕感事)
斋宫岑寂偶偷闲犹觉闲中兴未阑美酒清香销昼
景冷风残雪作春寒丹心未死惟忧国白发盈簪盍
挂冠谁为寄声清颍客此生终不负渔竿
早朝感事
疏星牢落晓光微残月苍龙阙角西玉勒争门随仗
入牙牌当殿报班齐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
与麛笑杀汝阴常处士(墨迹作云/林高卧客)十年骑马听朝(音/潮)
鸡
摄事斋宫偶书(一作斋夕感事)
斋宫岑寂偶偷闲犹觉闲中兴未阑美酒清香销昼
景冷风残雪作春寒丹心未死惟忧国白发盈簪盍
挂冠谁为寄声清颍客此生终不负渔竿
早朝感事
疏星牢落晓光微残月苍龙阙角西玉勒争门随仗
入牙牌当殿报班齐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
与麛笑杀汝阴常处士(墨迹作云/林高卧客)十年骑马听朝(音/潮)
鸡
卷十三 第 11a 页
集禧谢雨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
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下直呈同行三公
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天清黄道日街阔绿槐风
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自愧陪群彦从来但朴忠时平容窃禄岁晚叹衰翁
买地淮山北垂竿颍水东稻粱虽可恋吾志在冥鸿
东閤雨中
直閤时偷暇幽怀坐独哦绿苔人迹少黄叶雨声多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
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下直呈同行三公
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天清黄道日街阔绿槐风
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自愧陪群彦从来但朴忠时平容窃禄岁晚叹衰翁
买地淮山北垂竿颍水东稻粱虽可恋吾志在冥鸿
东閤雨中
直閤时偷暇幽怀坐独哦绿苔人迹少黄叶雨声多
卷十三 第 11b 页
云结愁阴重风传禁漏过瑶图新嗣圣玉塞久包戈
相府文书简丰年气候和还将凤池句聊杂野人歌
四月十七日景灵宫奉迎仁宗皇帝御容有
感
行殿峨峨出绿槐琳房芝阙耸(一作/竦)崔嵬管弦飘落
人间去幢节疑从天上来基业百年传圣子黔黎四
纪乐春台孤臣不得同针虎未死心先冷若灰
居士集卷第十三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相府文书简丰年气候和还将凤池句聊杂野人歌
四月十七日景灵宫奉迎仁宗皇帝御容有
感
行殿峨峨出绿槐琳房芝阙耸(一作/竦)崔嵬管弦飘落
人间去幢节疑从天上来基业百年传圣子黔黎四
纪乐春台孤臣不得同针虎未死心先冷若灰
居士集卷第十三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卷十三 第 12a 页
兼简子华景仁相伴(一作/相逐)
奉酬长文出城莺篁(篁一/作簧)莫嫌(一作/莫怀)无憀(憀一/作寥)
寄刘舍人笑语(一作/语笑)
和江邻几桃花归后(一作/去)
景灵宫致斋(石本序云某启景灵致斋书事奉怀/审/官紏察太学史院五君子伏惟采览某上)
和武平禁直书怀踌躇(一作/踟蹰)
早朝感事麛(石本/作麋)
奉酬长文出城莺篁(篁一/作簧)莫嫌(一作/莫怀)无憀(憀一/作寥)
寄刘舍人笑语(一作/语笑)
和江邻几桃花归后(一作/去)
景灵宫致斋(石本序云某启景灵致斋书事奉怀/审/官紏察太学史院五君子伏惟采览某上)
和武平禁直书怀踌躇(一作/踟蹰)
早朝感事麛(石本/作麋)
卷十三 第 1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