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二 第 1a 页
外集卷第十二 欧阳文忠公集六十二
  碑铭
   漳(一作/鄣)南县君张氏墓志铭
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杨公讳大雅之夫人曰漳
南县君张氏父讳保衡官至太仆寺丞其先荆门大
族刘守光乱幽州曾祖敏徙其家济南之历城而益
盛夫人生二十有二岁归杨氏十有五年生二男三
女景德三年十月十四日终于袁州之廨其子洎浚
尚幼能记其母及长闻其家与其外内宗姻之称夫
人者曰夫人生于富族而柔明孝谨杨氏尝世家公
卷十二 第 1b 页
少孤贫始为开封县尉夫人入其门若素小家子事
其姑视日时早暮气节之寒暑饮食起居之当进与
否者不少懈如此十五年如始归凡杨氏之内宗与
其外姻宾客之至者如丰家退视其褚空如惟恐人
之知也教其子不略弛其色有问之则曰慈或失之
教不严不足以训虽家人亦未尝见其跋坠自开封
及其为秘书丞而得封又见其夫为太常博士知袁
州乃卒其后杨公登朝廷掌书命为谏议大夫居荣
显皆莫见也呜呼可哀也巳天圣某年杨公薨景祐
二年某月日子洎举而合葬之于其葬也洎为某官
卷十二 第 2a 页
浚为某官女三人皆适人其幼早亡二女皆有子娶
矣铭曰
呜呼(一无/二字)生而淑没也何思夫安于此其从斯
   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
惟景祐元年十月之晦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薨
明年三月嗣子绛自京师举其柩南归用八月某吉
葬杭州富阳县某乡某原合以夫人晋陵郡君许氏
而从王父户部侍郎府君之墓次公世居富春生十
一岁时已如成人尝与客谈论侍郎窃从听之往往
能夺其客议十四岁诣州学学左氏春秋略授其说
卷十二 第 2b 页
即为诸生委曲讲论如其师稍长居苏州时天子平
刘继元露布至守臣当上贺命吴中文士作表章更
数人皆不可意公私作于家客有持去者吴士见之
大惊遂有名于南方淳化三年以进士及第为梓州
榷盐院判官会两川盗起攻劫州县公乘贼未至尽
伐近郊林木内城中且曰除贼隐蔽以修闭守之具
有馀可给薪蒸为久围之备身与士卒守堑壁凡围
百日不能破贼平知州事尚书左丞张雍转运使马
襄状言其能就除观察判官赐以器币明年知益州
华阳县县人苦兵劫皆逃失业朝廷下令许民能倍
卷十二 第 3a 页
租入官者皆得占其田既而良田尽为大豪所夺而
逃人归者不复得公至则手判讼牒以谓恤乱抚人
不宜利倍租而使贫人失业尽夺之格其诏书不用
由华阳召改著作佐郎通判寿州筠州知兴国军三
迁至太常博士真宗方考责能吏一日自内出中外
贤吏有治状者二十四人付中书以名召公由兴国
召见于长春殿赐绯鱼袋即日试于学士院明日边
臣有急奏天子诏且亲征是时大贼王长寿又劫曹
濮真宗面语宰相委公曹州遂改屯田员外郎以往
至则缚凶人赵谏赵谔斩于京师(三字一/作于市)曹人以宁
卷十二 第 3b 页
自曹归朝是岁大星见西南方占曰在蜀奉使巡检
益利两路蜀卒无事又议大铁钱平其法至今行之
使还举州县吏三十馀人宰相疑其多公愿署连坐
以取信朝延从之所举后皆为能吏奉使举人连坐
自公始既而为三司度支判官知泰州歙州再迁司
封员外郎坐三司举吏夺官复为度支通判河南府
侍中始平公自洛来朝荐之召试授兵部员外郎直
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出为两浙转运使赐金紫
迁礼部郎中判司农寺朝廷方议以知制诰将试忽
得疾踰旬不能兴遂寝天禧五年以户部郎中兼侍
卷十二 第 4a 页
御史知杂事同判吏部流内铨真宗葬永定陵诏山
陵使道路所经拆民庐舍及城门以过车舆象物公
上言先帝封祀行幸仪物全盛不闻所过坏民居今
少府治涂车明器侈大非礼且违遗诏务俭薄之意
请裁损之书奏不听以疾求去职迁吏部郎中直昭
文馆知越州还迁太常少卿判太府寺登闻检院复
以疾求西京留司御史台踰年就台拜秘书监遂求
分司明道元年转太子宾客公少以文行有名于时
自言吾于(一作/在)天下无一嫌怨待士君子必尽其心
虽人出其下亦未尝敢懈怠家居有法度抚养孤幼
卷十二 第 4b 页
极恩爱常时温和谦厚真长者及在官临事见义喜
为过于勇夫故所至必有能称不幸中废以疾不得
尽其所为及居西京不关人事惟理医药与方术士
语终日不休岁时河南官属诣门请见惨(凝)然肃㓗
有威仪不若老且病者享年七十有四以寿终呜呼
可谓君子者巳公讳涛字济之高祖希图仕至卫州
刺史曾祖延徽处州丽水县主簿祖懿文杬州盐官
令父崇礼泰宁军节度掌书记以公赠户部侍郎母
崔氏博陵郡太君弟四人炎最有文行知名于时见
国史子三人长曰绛次将作监主簿约次太庙斋郎
卷十二 第 5a 页
绮亦有文皆早亡谢氏自曾高不显由公始昌其家
而子绛又以文行继之初公之葬其先君也为兵部
员外郎今公之葬绛亦世其官度支判官河南府通
判并践世职判太府寺实父子相代书府之任昭文
史馆集贤院秘阁父子同时为之见于衣冠盛事录
谢氏其不衰又将大也欤铭曰
谢之远世河南缑氏四代之祖因仕过江卒葬嘉兴
始留南方曾祖在南佐丽水县卒又葬焉世亦未显
祖令盐官始葬富阳凡三徙迁遂家于(一作/于)杭世久
当隆其昌自公富阳之原三世有墓父大于祖子大
卷十二 第 5b 页
于父后有贤嗣又有令孙公其安居有祀有承
   检校司农少卿致仕张公墓志铭
君讳九思郓州阳谷县人张氏世以明经仕宦君少
习春秋三传太平兴国五年以举中高第凡仕若干
年而致之又若干年而考终命初任雅州军事推官
转大理评事光禄大理二寺丞太子中舍殿中丞国
子博士尚书虞部比部驾部三员外郎中凡居官一
十有三历知黄蕲道三州既老又加检校司农少卿
于其家年八十有五其终也实天圣某年某月某日
其葬也以明道二年某月某日其葬之地汝州襄城
卷十二 第 6a 页
县某村某山之下父讳清累赠某官母崔氏追封某
县太君初娶朱氏某县君生子龟正龟文龟文先亡
女二人后娶王氏某县君生子龟诚于其葬也龟正
为郓州支使知鄂州崇阳县龟诚襄城县尉君为人
沉朴谨俭官能其职为政以慈仁厚下为先人有斗
讼常两谕之初强不屈化必以礼义柔之卒相服从
愿改自(疑)为善故所至人爱思之其为黄州也飞蝗
越州不下州人歌之以为异凡居官所得俸廪计身
衣食足而巳秩满还家辄以所馀分亲族噫其贤厚
而敏亦经之效欤铭曰
卷十二 第 6b 页
张世郓居举明经朴俭勤孝家所承公壮而仕老康
宁八十其寿位则卿始终以全为家荣去郓而汝从
新茔后之世者考此铭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志铭
    山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事天水尹
    洙撰
吾友张尧夫以今年七月癸酉葬其先君于北邙山
既葬二十有九日壬寅晨起感疾复就寝弗寤若醉
状医视其脉曰疾势风甚盛脉宜洪今细蹶殆不可
为昼未尽数刻启手足于官署翌日殓于正寝戊申
卷十二 第 7a 页
葬先君墓次实明道二年八月也尧夫内淳固外旷
简不妄与人交初为河南府推官后为司录予与之
游几五年出处多共之其饬身临事予尝愧尧夫尧
夫不予愧也呜呼安能尽识吾友之善哉尧夫名汝
士年三十七历官至大理寺丞先君讳某终虞部员
外郎母李氏陇西县君娶崔氏生二男三女皆幼渤
海欧阳脩为之铭曰
噫嘻哉上者苍苍也宜寿而夭宜福而祸有尸者邪
其无也丰其躬者鲜其仁予之贤者啬其位岂其不
可兼邪斯可怪也其有莫施其为不伐充而不光遂
卷十二 第 7b 页
以昩灭后孰知也吊宾盈位哭皆有涕夫嗟于道妇
咄于灶夫能使人之若此也噫嘻哉君子吾不得见
而见善人善人今复不得而见也
   先君墓表(此乃泷冈表初稿其后删润颇多/题曰泷冈阡表在居士集第二十)
(五/卷)
脩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贫自力于
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而尝告之曰汝父为吏
廉而好施以其俸禄事宾客常不使有馀曰无以是
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以庇其生然吾何恃
而能自守以至此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而巳也此
卷十二 第 8a 页
吾之所恃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踰年岁
时祭祀则必泣涕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居而
御酒食盛馔则又涕泣曰昔不足而今有馀其何及
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而适然耳既而其
后常然至于终身未尝不然此吾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也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
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矧求而有得耶以其尝
有得知其不求而死者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
而况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指而
卷十二 第 8b 页
叹曰岁行在戍我将死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
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亦皆用此语吾耳熟焉故
能详也其施于外事接于宾客或有矜饰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无所事而其为如此是其发于中者也其
心诚厚于仁者也此吾之知汝父之得疑有后也汝
其勉之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已而为仁
与孝不取于人也脩泣而志之不敢忘先君少孤力
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通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
又为泰州判官正身怀道不及其施享年五十有九
初赠太子中允今赠某官太夫人姓郑氏世为江南
卷十二 第 9a 页
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县太君累封乐
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子少贱时治其家以俭
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多不合于世俭薄所以
安患难也脩初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
贫贱也脩察其志久而安故其后立于朝得不苟容
于时盖自先君之亡二十年脩始得禄而养又二十
有三年脩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
京太夫人以疾卒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脩窃自念
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幸而得闻吾母之言其忍废
为乃泣血而记之欧阳氏自为吉州吉水人至予脩
卷十二 第 9b 页
十有五世矣沙溪吾世之家且葬也故又刻其所记
者表于其阡以告其宗族及乡之人曰
而耕而田岁取百千而耘而学久而不获田何取之
囷仓峨峨学而取之簪笏盈家量功较收所得孰多
先君之学获不及时匪于其躬而利其后疾迟几何
善无不报先君之贻子脩不肖矧有才子于何不有
矧我欧阳世家惟旧自始氏封乌程之亭在北有闻
或冀或青中显弥长或吉或衡势大必分枝叶婆娑
惟吉旧居子孙今多木久而林有乔其秀矧我欧阳
扶疏并茂先君之德吾母知隆子脩不肖以俟其宗
卷十二 第 10a 页
以勉同乡敢及他人
   母郑夫人石椁铭
维皇祐五年癸巳六月庚午匠作石椁粤七月巳亥
既成铭曰于乎有宋欧阳脩母郑夫人椁既密既坚
惟亿万年其固其安
   胥氏夫人墓志铭(公在忧制举祔葬之/礼故命门人秉笔)
庐陵欧阳先生语其学者徐无党曰脩年二十馀以
其所为文见胥公于汉阳公一见而奇之曰子当有
名于世因留置门下与之偕至京师为之称誉于诸
公之间明年当天圣八年脩以广文馆生举中甲科
卷十二 第 10b 页
文明年胥公遂妻以女公讳偃世为潭州人官至工
部郎中翰林学士公以文章取高第以清节为时名
臣为人沈厚周密其居家虽燕必严不少懈每端坐
堂上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
足发声其饮食衣服少长贵贱皆有常数胥氏女既
贤又习安其所见故去其父母而归其夫不知其家
之贫去其姆傅而事其姑不知为妇之劳后二年三
月胥氏女生子未逾月以疾卒享年十有七后五年
其所生子亦卒后二十年从其姑葬于吉州吉水县
沙溪之山脩既感胥公之知巳又哀其妻之不幸短
卷十二 第 11a 页
命顾二十年间存亡忧患无不可悲者欲书其事以
铭而哀不能文因命无党序其意又代为哀辞一篇
以吊胥氏因并刻而藏于墓当胥氏之卒也先生时
为西京留守推官实明道二年也其哀辞曰
清泠兮将绝之语言犹可记髣髴兮平生之音容不
可求谓不见为才几时兮忽二纪其行周岂无子兮
久先于下土昔事姑兮今从于此丘同时之人兮藐
独予留顾生馀几兮一身而百忧惟其不忘兮下志
诸幽松风草露兮閟此千秋
   杨氏夫人墓志铭(同前)
卷十二 第 11b 页
庐陵欧阳先生之继室曰杨氏者故右諌议大夫集
贤院学士杨公之女也杨氏远有世德自汉至唐常
出显人故其系谱所传次序自震至今不绝公讳大
雅以文学笃行居清显号为古君子先生尝谓其学
者焦千之曰杨公已殁脩始娶其女虽不及识公然
尝获铭公之德究见其终始其行于巳立于朝廷发
于文章者皆得考次及杨氏之归又得见公之退施
于其家者皆可法也杨氏事其姑以孝而勤友其夫
以义而顺接其内外宗族以礼而和方其归也脩为
镇南军掌书记馆阁校勘家至贫见其夫读书著文
卷十二 第 12a 页
章则曰此吾先君之所以乐而终身也见其夫食粝
而衣弊则曰此吾先君虽显而不过是也间因其夫
之俸廪食其月而有馀则必市酒具肴果于堂上曰
吾姑老矣惟此不可不勉归之十月以疾卒享年十
有八实景祐一年九月也后十有九年从其姑葬于
吉州吉水县沙溪之山乃命千之序而铭其圹曰
其居忽兮而逝也遽其殁久矣(一作/兮)而悲如新一言
以志兮千万岁之存
外集卷第十二
卷十二 第 12b 页
张氏墓铭其先(恕本作/张氏)荆门(荆作/蓟)其家(一作/居)(益/上)
(有族/字)尝世家(尝作当家/上有名字)节之(无之/字)跋坠(作跛/堕)及其(作/及)
(见其/夫)莫见(见作/及)
谢宾客鱼袋(无袋/字)
张司录山东(山下有/南字)可兼(可作/得)
先君墓表皆无恨(一作皆/无有恨)通州判官(石本泷冈阡/表作道州)
取百千(百一/作十)抱汝(文篡作/剑汝)
 吉绵本误收天水尹府君及黄夫人墓志铭乃尹
 师鲁文在河南集第十五卷今删去
卷十二 第 13a 页
卷十二 第 1a 页
奏议卷第十二 欧阳文忠公集一百八
  铨部
   论权贵子弟冲移选人劄子(至和元年六/月判流内铨)
臣勘会铨司近年选人倍多员阙常少待阙者多是
孤寒贫乏之人得替住京动经年岁遇有合入阙次
多被权贵之家将子弟亲戚陈乞便行冲改或已注
授者且(一无者字且/字一作却)令待阙或才到任者即被对移
只就权贵勾当家私不问孤寒便与不便兼臣所见
臣寮陈乞多非急切事故或云近便乡里或云看觑
坟茔侥倖希求妄托名目孤寒阻滞徒益怨嗟臣欲
卷十二 第 1b 页
乞今后臣寮须有急切事故如委任边寄不许般家
及致仕分司丁忧病患之类方许陈乞子弟差遣其
(一有/馀字)虽无事故自将恩泽陈乞者许铨司勘会如巳
注人者更不改注已到任者更不冲移并令别其陈
乞仍不许连并陈乞两任如允臣所请乞下铨司遵
守施行今取进止(依奏并下三班/审官并依此)
  翰苑
   论臣寮奏带指使差遣劄子(至和元年九/月兼三班院)
臣等勘会本班见管使臣至八千馀员其入仕之源
既巳冗滥及差遣之际又多有因缘附权贵者侥倖
卷十二 第 2a 页
多门致孤寒者怨嗟不巳伏见近年文武臣寮出外
任者多带指使随行不久便奏乞监押巡检差遣仍
多指定去处陈乞亦有元只是诸司职掌人奏带随
行后来改转班行并不曾历短使监当差遣便入监
押巡检亲民亦无合入远近路分取便指射有职田
处朝廷以重违臣寮奏请更不勘会差遣资序路分
远近合与不合入得便行差除相继成例近日渐多
合行釐革臣今欲乞今后臣寮奏带随行指使之人
及三年巳上并只与理为一任候归班依例差遣外
更不得陈乞差遣所贵止绝侥倖今取进止
卷十二 第 2b 页
   论史馆日历状(嘉祐四年/误寘于此)
右臣伏以史者国家之典法也自君臣善恶功过与
其百事之废置可以垂劝戒示后世者皆得直书而
不隐故自前世有国者莫不以史职为重伏见国朝
之史以宰相监修学士修撰又以两府之臣撰时政
记选三馆之士当升擢者乃命修起居注如此不为
不重矣然近年以来员具而职废其所撰述简略遗
漏百不存一至于事关大体者皆没而不书此实史
官之罪而臣之责也然其弊在于修撰之官惟据诸
司供报而不敢书所见闻故也今时政记虽是两府
卷十二 第 3a 页
臣寮修纂然圣君言动有所宣谕臣下奏议事关得
失者皆不纪(一作/记)录惟书除目辞见之类至于起居注
亦然与诸司供报公文(一作/文字)无异修撰官只据此铨
次系(一作/排)以月日(一作/日月)谓之日历而已是以朝廷之
事史官虽欲书而不得书也自古人君皆不自阅史
今撰𫐠既成必录本进呈则事有讳避史官虽欲书
而又不可得(一作/取书)也加以日历时政记起居注例皆
承前积滞相因故纂录者常务追修累年前事而岁
月既远遗失莫存至于事在目今可以详于见闻者
又以追修积滞不暇及之若不革其弊则前后相因
卷十二 第 3b 页
史官永无举职之时使圣朝典法遂成(一有/于字)废坠矣
(一无/此字)臣窃闻(一作/见)赵元昊自初僣叛至复称臣始终
一宗事节皆不曾书亦闻修撰官甚欲纪𫐠以修纂
后时追求莫得故也其于他事又可知焉臣今欲乞
特诏修时政记起居注之臣并以德音宣谕臣下奏
对之语书之其修撰官不得依前只据诸司供报编
次除目辞见并须考验事实其除某官者以某功如
狄青等破侬智高文彦博等破王则之类其贬某职
者坐某罪如昨来麟州守将及并州庞籍缘白草平
事近日孙沔所坐之类事有文据及迹状明白(一作/分明)
卷十二 第 4a 页
者皆备书之所以使圣朝赏罚之典可以劝善惩恶
昭示后世若大臣用情朝廷赏罚不当者亦得以书
为警戒此国家置史之本意也至于其他大事并许
史院据所闻见书之如闻见未详者直牒诸处会问
及臣寮公议异同朝廷裁置处分并书之已上事节
并令修撰官逐时旋据所得录为草卷标题月分于
史院躬亲入匮封锁候诸司供报齐足修为日历仍
乞每至岁终命监修宰相亲至史院点检修撰官纪
(一作/记)录事迹内有不勤其事堕(一作/㤢)官失职者奏行
责罚其时政记起居注日历等除今日以前积滞者
卷十二 第 4b 页
不住追修外截自今后并令次月供报如稍迟滞许
修撰官自至中书枢密院催请其诸司供报拖延及
史院有所会问诸处不画时报应致妨修纂者其当
行手分并许史院牒开封府勾追严断其日历时政
记起居注并乞更不进本所贵少修史职上存圣朝
典法此乃臣之职事不敢不言谨具状奏闻伏候敕

   请驾不幸温成庙劄子(至和二年)
臣伏见今月八日圣旨疏决禁囚特行减降及军士
各有特支陛下圣慈本以兴国寺奉安真宗皇帝御
卷十二 第 5a 页
容有此恩旨而中外之议纷然不一皆云正月八日
是温成皇后周年故有此特支疏决又见圣驾朝谒
万寿宫又云温成画像在彼所以圣驾亲临盖为自
去年追册温成皇后之后朝廷每于典礼过极优崇
遂致议者动皆疑惑今又闻来日圣驾幸奉先寺酌
献宣祖皇帝外议喧然又云温成皇后祠庙在彼伏
以陛下圣德仁孝本为祖宗神御以时酌献不可使
中外议者言陛下意在追念后宫宠爱托名以谒祖
宗亏损圣德其事不细臣欲乞明日幸奉先寺酌献
毕更不临幸温成祠庙以解中外之疑以止议者之
卷十二 第 5b 页
说臣职忝侍从无所禆补闻外人议论不敢不言不
惟臣有爱君之心合具陈述陛下举动为万世法亦
不可不慎取进止
   论台谏官言事未蒙听允书(至和二年)
月日具官臣欧阳某谨昧死再拜上书于体天法道
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阙下臣闻自古有天下者
莫不欲为治君而常至于乱莫不欲为明主而常至
于昏者其故何哉患于好疑而自用也夫疑心动于
中则视听惑于外视听惑则忠邪不分而是非错乱
是非错乱则举国之臣皆可疑尽疑其臣则必自用
卷十二 第 6a 页
其所见夫以疑惑错乱之意而自用则多失(一有/多字)
则其国之忠臣必以理而争之争之不切则人主之
意难回争之切则激其君之怒心而坚其自用之意
然后君臣争胜于是邪佞之臣得以因隙而入希旨
顺意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惟人主之所欲者从而助
之夫为人主者方与其臣争胜而得顺意之人乐其
助已而忘其邪佞也乃与之并力以拒忠臣夫为人
主者拒忠臣而信邪佞天下无不乱人主无不昏也
自古人主之用心非恶忠臣而喜邪佞也非恶治而
好乱也非恶明而欲昏也以其好疑自用而与下争
卷十二 第 6b 页
胜也使为人主者豁然去其疑心而回其自用之意
则邪佞远而忠言入忠言入则聪明不惑而万事得
其宜使天下尊为明主万世仰为治君岂不臣主俱
荣而乐哉与其区区自执而与臣下争胜用心益劳
而事益惑者相去远矣臣闻书载仲虺称汤之德曰
改过不吝又戒汤曰自用则小成汤古之圣人也不
能无过而能改过此其所以为圣也以汤之聪明其
所为不至于缪戾矣然仲虺犹戒其自用则自古人
主惟能改过而不敢自用然后得为治君明主也臣
伏见宰臣陈执中自执政以来不叶人望累有过恶
卷十二 第 7a 页
招致人言而执中迁延尚玷宰府陛下忧勤恭俭仁
爱宽慈尧舜之用心也推陛下之用心天下宜至于
治者久矣而纪纲日坏政令日乖国日益贫民日益
困流民满野滥官满朝其亦何为而致此(一作/皆)由陛
下用相不得其人也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
去陛下不悟宰相非其人反疑言事者好逐宰相疑
心一生视听既惑遂成自用之意以谓宰相当由人
主自去不可因言者而罢之故宰相虽有大恶显过
而屈意以容之彼虽惶恐自欲求去而屈意以留之
虽天灾水旱饥民流离死亡道路皆不暇顾而屈意
卷十二 第 7b 页
以用之其故非他直欲沮言事者尔言事者何负于
陛下哉使陛下上不顾天灾下不恤人言以天下之
事委一不学无识謟邪狠愎之执中而甘心焉言事
有本欲益于陛下而反损圣德者多矣然而言事者
之用心本不图至于此也由陛下好疑自用而自损
也今陛下用执中之意益坚言事者攻之愈切陛下
方思有以取胜于言事者而邪佞之臣得以因隙而
入必有希合陛下之意者将曰执中宰相不可以小
事逐不可使小臣动摇甚者则诬言事者欲逐执中
而引用他人陛下方患言事者上忤圣聪乐闻斯言
卷十二 第 8a 页
之顺意不复察其邪佞而信之所以拒言事者益峻
用执中益坚夫以万乘之尊与三数言事小臣角必
胜之力万一圣意必不可回则言事者亦当知难而
止矣然天下之人与后世之议者谓陛下拒忠言庇
愚相以陛下为何如主也前日御史论梁适罪恶陛
下赫怒空台而逐之而今日御史又复敢论宰相不
避雷霆之威不畏权臣之祸此乃至忠之臣也能忘
其身而爱陛下者也陛下嫉之恶之拒之绝之执中
为相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学无识憎
爱挟情除改差缪取笑中外家私秽恶流闻道路阿
卷十二 第 8b 页
意顺旨专事逢君此乃謟上傲下愎戾之臣也陛下
爱之重之不忍去之陛下睿智聪明群臣善恶无不
照见不应倒置如此直由言事者太切而激成陛下
之疑惑尔执中不知廉耻复出视事此不足论陛下
岂忍因执中上累圣德而使忠臣直士卷舌于明时
也臣愿陛下廓然回心释去疑虑察言事者之忠知
执中之过恶悟用人之非法成汤改过之圣遵仲虺
自用之戒尽以御史前后章疏出付外廷议正执中
之过恶罢其政事别用贤材以康时务以拯斯民以
全圣德则天下幸甚臣以身叨恩遇职在论思意切
卷十二 第 9a 页
言狂罪当万死臣昧死再拜
   论修河第一状(同前)
右臣窃见朝廷近因臣寮建议欲塞商胡开横垄回
大河于故道已下三司候今秋兴役见令京东计度
物料次臣伏以国家兴大役动大众必先顺天时量
人力谋于其始而审然后必行计其所利者多乃能
无悔伏见比年以来兴役勤(一作/动)众劳民费财不精
谋虑于厥初轻信利害之偏说举事之始(一作/初)既已
苍惶群议一摇寻复悔罢臣不敢远引他事上烦圣
聪只如往年河决商胡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
卷十二 第 9b 页
谋修塞科配一千八百万梢芟搔动六路一百有馀
(一有/军字)官吏催驱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于道涂或
物己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遽已罢修虚费民
财为国敛怨举事轻脱为害若斯虽既往之失难追
而可鉴之踪未远今者又闻复有修河之役聚三十
万人之众开一千馀里之长河计其所用物力数倍
往年当此天灾岁旱之时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
不顺天时臣知其有大不可者五盖自去秋以及今
春半天下苦旱而京东尤甚河北次之国家常务安
静振恤之犹恐饥民起而为盗何况于此两路聚大
卷十二 第 10a 页
众兴大役此其必不可者一也河北自恩州用兵之
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十失八九数年以来人稍(一/作)
(稍/梢)归复然死亡之馀所存无(一作/者)几疮痍未敛物力
未完(一作/充)今又遭此旱岁京东自去冬无雨雪麦不
生苗巳及莫春粟未布种不惟目下乏食兼亦向去
无望而欲于此两路兴三十万人之役若别路差夫
则远处难为赴役就河便近则此两路力所不任此
其必不可者二也臣伏见往年河决滑州曾议修塞
当时公私事力未如今日贫虚然犹收聚物料诱率
民财数年之间方能兴役况今国用方乏民力方疲
卷十二 第 10b 页
且合商胡塞大决之洪流此自是一大役也凿横垄
开久废之故道此又一大役也自横垄至海一千馀
里埽岸久巳废坏顿须修缉此又一大役也往年公
私有力之时兴一大役尚须数年今并三大役仓卒
兴为(一无/为字)于灾旱(一作于/旱岁)贫虚之际此其必不可者
三也就令商胡可塞故道可回犹宜重(一作/审)察天时
人力之难为何况商胡未必可塞故道未必可回者
哉臣闻鲧障(一作/湮)洪水九年无功禹得洪范五行之
书知水趋(一作/润)下之性乃因水之流疏决就下而水
患乃息然则以大禹之神功不能障塞其流但能因
卷十二 第 11a 页
而疏决尔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夺洪河之正流
斡以人力而回注此大禹之所不能此其必不可者
四也横陇湮塞巳二十年啇胡决流(一作/流决)又亦数岁
故道已塞(一作/平)而难凿安流巳久而难回昨闻朝廷
曾遣故枢密直学士张奎计度功料极大近者再行
检计减得功料全少功料少则所开浅狭浅狭则水
势难回此其必不可者五也臣伏见国家累岁灾谴
甚多其于京东变异尤大地贵安静动而有声巨嵎
山摧海水摇荡如此不止仅乎十年天地警戒必不虚
发臣谓变异所起之方尤宜加意防惧今乃欲于凶
卷十二 第 11b 页
旱之年聚三十万之大众于变异最大之方臣恐地
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一作自兹/而发也)方今京东赤地千
里饥馑之民正苦天灾又闻河役将动往往伐桑拆
(一作/毁)屋无复生计流亡盗贼之患不可不虞欲望圣慈
特降德音速罢其事当此凶(一作/荒)岁务安人心徐诏
有司审详利害纵令河道可复乞候(一作/俟)丰年馀力
渐次兴为臣实庸愚本无远见得于外论不敢不言
谨具状奏闻
   论雕印文字劄子(至和二年)
臣伏见朝廷累有指挥禁止雕印文字非不严切而
卷十二 第 12a 页
道日雕板尤多盖为不曾条约书铺贩卖之人臣窃
见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
今论议时政之言其首篇是富弼往年让官表其间
陈北虏事宜甚多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
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入虏中大于朝廷不便
及更有其馀文字非后学所须或不足为人师法者
并在编集有误学徒臣今欲乞明降指挥下开封府
访求板本焚毁及止绝书铺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
定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许书铺及诸色人陈
告支与赏钱贰伯贯文以犯事人家财充其雕板及
卷十二 第 12b 页
货卖之人并行严断所贵可以止绝者今取进止
奏议卷第十二
论台諌官言事书是非错乱则举国之臣皆可疑(是/字)
(上脱去忠邪/不分而五字)尽疑(尽字上一/有既字)与下争胜(与字下一/有臣字)
言事者(沮一/作挋)
论修河第一状乃能(一作/可)巳及(一作/将踰)远处(一作/远)就河
便近(一作一/出诸近)收聚(一作/储积)因而疏决(因字下一/有势字)
论史馆日历状亦得以书(一作亦/得书以)
卷十二 第 13a 页
卷十二 第 1a 页
居士集卷第十二 欧阳文忠公集十
  律诗五十六首
   送(一作/寄)谢中舍二首
滁南(一作/阳)幽谷抱山斜我凿清泉子种花故事巳传
(一作留/传父)老说世人今(一作/分)作画图誇金闺引籍子
方壮白发盈簪我可嗟试问弦歌为县政(一作/意)何如
樽俎乐无涯
喜闻嘉誉蔼淮壖又看吴(一作/送征)帆解画船陇亩遗民
谈旧政江山馀思入新篇人生白首(一作忧/伤白发)吾今尔
仕路(一作/宦)青云子勉旃举棹南风吹酒醒离觞莫惜
卷十二 第 1b 页
(一作/更)留连
   酬张器判官泛溪
园林初夏有清香人意乘闲味愈长日暖鱼跳波面
静风轻鸟语树阴凉野亭飞盖临芳草曲渚回舟带
夕阳所得平时为郡乐况多嘉客共衔觞
   西园石榴盛开
荒台野径共跻攀正见榴花出短垣绿叶晚莺啼处
密红房初日照时繁最怜夏景铺珍簟尤爱晴香入
睡轩乘兴便当携酒去不须旌骑拥车辕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一作初/泛西湖)
卷十二 第 2a 页
菡萏香清(一作绿/芰红莲)画舸浮使君宁(一作/不)复忆扬州都
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
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秀才欧世英惠然见访于其还也聊以赠之
相逢十年旧暂喜一樽同昔日青衫令今为白发翁
俟时君子守(一作/处)求士有司公况子之才美焉能久
困穷
   送杨君之任永康
卷十二 第 2b 页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巳可惊险若登天悬鸟
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
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一云与/丞相太)
(傅杜公唱和一十/二首自此而下)
俭节清名世绝伦坐令风俗可还淳貌先年老因忧
国事与心违始乞身四海仪刑瞻旧德一樽谈笑作
闲人铃斋幸得亲师席东向时容问治民
事国一心勤以(一作/且)瘁还家五福寿而康风波已出
凭忠信松柏难凋耐雪霜昔日青衫遇知己今来白
卷十二 第 3a 页
首再升堂里门每入从千骑宾主俱荣道路光
   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诗谨成(一本云太傅/相公宠答佳)
(篇仍索拙诗副本谨/吟成四韵以叙鄙怀)
楚肆固知难衒玉丘门安敢辄论诗藏之十袭真无
用报以双金岂所(一作/自)宜已恨语言多猥冗况因杯
(一作/酌)正淋漓愿投几格资咍噱欲展须于欲睡时
   和太傅杜相公宠示之作(一本屡赐嘉篇褒/借谨依元韵聊述)
(愧佩/之意)
平生孤拙荷公知敢向公前自衒诗忧患飘流诚已
甚文辞衰落固其宜非高仅比巴音下少味还同鲁
卷十二 第 3b 页
 酒漓两辱嘉篇永为宝岂惟荣耀诧当时
    太傅杜相公有答兖州待制之句其卒章云
    独无风雅可流传因辄成(一本作因/成四韵)
 南都已见成新集东鲁休嗟未作诗霖雨曾为天下
 福甘棠何止郡人思元刘事业时无取姚宋篇章世
 不知二美惟公所兼有后生何者欲攀追
    依韵答杜相公宠示之作(一本云伏蒙宠示/佳篇以不赴东园)
(之会某亦经春多病诚有可嗟谨依元韵辄/纾鄙素一本于经春多病下文有略无少暇)
(四/字)
 醉翁丰乐一闲身憔悴今来汴水滨每听鸟声知改
卷十二 第 4a 页
节因吹柳絮惜残春(盖经春罕/见花也)平生未省降诗敌(近/数)
(和难韵甚/觉牵彊)到处何尝诉酒巡壮志销磨都已尽看花
翻作饮茶人
   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
岁时丰俭若循环天幸非由(一作/因)拙政然一雨虽知
为美泽三登犹未(一作/未足)补凶年(京东累/岁不熟)桑阴蔽日交
垂路麦穗含风秀满田千里郊原想如画正宜携酒
望晴川
   谢太傅杜相公宠示嘉篇
凛凛节奇霜涧柏昭昭心莹玉壶冰正身尚可清风
卷十二 第 4b 页
俗当暑何须厌郁蒸麈柄屡挥容(一作/曾)请益龙门虽
峻忝先登立朝行已师资久宁止篇章此服膺
   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
当年丞相倦洪钧弭节初来颍水濆惟以琴樽乐嘉
客能将富贵比浮云西溪水色春长绿北渚花光暖
(一作/老)自薰(去思堂在北渚之北临/西溪溪晏公所开也)得载公诗播人口
去思从此四夷闻
   答太傅相公见赠长韵
踪迹本羁单登门二十年平生任愚拙自进耻因缘
忧患经多矣疲驽尚勉旃凋零莺谷友(脩与尹师鲁/苏子美同出)
卷十二 第 5a 页
(门/下)憔悴雁池边忽忽良时失区区俗虑阗公斋每偷
暇师席屡攻坚善诲常(一本/作当)无倦馀谈亦可编(每接/公论)
(议皆立朝行已之节至于谈笑之间亦/多记朝廷故事皆可纪录以贻后生)仰高虽莫及
希骥岂非贤报国如乖愿归耕宁买田期无辱知已
肯逐利名迁
   借观五老诗次韵为谢(一本注云即丞相杜/公太子宾客王涣光)
(禄卿毕世长兵部郎/中朱贯尚书郎冯平)
脱遗轩冕就安闲笑傲丘园纵倒冠白发忧民虽种
种丹心许国尚桓桓鸿冥得路高难慕松老无风韵
自寒闻说优游多唱和新篇何惜尽(一作/为)(一作/画图)
卷十二 第 5b 页
   答杜相公惠诗(一本云近以药苗茶具为献/伏蒙报以嘉篇云云谨于别)
(韵课成/一首)
药苗本是山(一作/仙)家味茶具偏于野客宜敢以微诚
将薄物少资清兴入新诗言无俗韵精而劲笔有神
锋老更奇二宝收藏传百(一作/在)世岂惟荣耀诧当时
   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巳成阴因而有感
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人昔共游今孰
在树犹如此我何堪壮心无复身从老世事都销酒
半酣后日更来知有几攀条莫惜驻征骖
   和陆子履再游城西李园
卷十二 第 6a 页
京师花木类多奇常恨春归人不归车马喧喧走尘
土园林处处锁芳菲残红巳落香犹在羁客多伤涕
自挥我亦悠然无事者约君联骑访郊圻
   内直对月寄子华舍人持国廷评(一作呈/原父)
禁署(一作/省)沉沉玉漏传月华云表溢金盘纤埃不隔
光初满万物无声夜向阑莲烛烧残愁梦断蕙炉薰
歇觉衣单水精宫锁黄金阙故比人间分外寒
   答子华舍人退朝小饮官舍(一作和子华/朝/退寒甚陪诸公饮)
玉阶朝罢卷晨班官舍相留一笑间与世渐疏嗟巳
(一作缘/老态)得朋为乐偶偷闲红笺搦管吟红药绿酒
卷十二 第 6b 页
盈樽舞绿鬟自是风情年少事多惭白发与苍颜
   内直晨出便赴奉慈斋宫(一作/宿)马上口占(一/本)
(云呈子/华子履)
凌晨更直九门开驱马悠悠望禁街霜后楼台明晓
日天寒烟雾著宫櫰山林未去犹贪宠樽酒何时共
放怀巳觉萧条悲晚岁更怜衰病怯清斋
   景灵朝谒从驾还宫
琳馆清晨蔼瑞氛玉旒朝罢奏韶钧绿槐夹路飞黄
盖翠辇鸣鞘向(一作/入)紫宸金阙日高犹泫露綵旗风
细不惊尘自惭白首追时彦行近储胥忝侍臣
卷十二 第 7a 页
   忆滁州幽谷
滁南(一作/丰山)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
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
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和韩学士襄州闻喜亭置酒(一作和钦圣/学/士闻喜置酒即事)
巀嶭高城汉水边登临谁与共跻攀清川万古流不
尽白鸟双飞意自闲可笑沉碑忧岸谷谁能把酒对
江山少年我亦曾游目风物今思一梦还
   寄题梅龙图滑州溪园(一作/西溪)
闻说溪园景渐佳遥知清兴已无涯饮阑归骑多(一/作)
卷十二 第 7b 页
(去)乘月雪后寻春自探花百啭黄鹂消永日双飞白
鸟避鸣笳平生喜接君酬(一作嗟予/每许陪高)唱不得樽前咏
落霞
   奉使道中五言长韵
初旭(一作/日)瑞霞烘都门祖帐供亲持使者节晓出大
明宫城阙青烟起楼台白雾中绣鞯(一作/鞍)骄跃跃貂
袖紫蒙蒙朔野惊飙惨边城画角雄过桥分一水回
首羡南鸿地里山川隔天文日月同儿童能走马妇
女亦腰弓度险行愁失盘高路欲穷(一作斗绝誇天/险高盘畏路穷)
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一作/成)风松壑寒逾响冰溪(一/作)
卷十二 第 8a 页
(溪/流)咽复通望平愁驿迥野旷觉天穹骏足来山北轻
禽出海东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讲信邻方睦尊
贤礼亦隆斫(一作/研)冰烧酒赤冻(一作/斫)脍缕霜红白草
经春在黄沙尽日濛新年风渐变归路雪初融祗事
须彊力嗟予乃病翁深惭汉苏武归国不论功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一作/过塞)
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一作驻马关/头见落霞)
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笑语同来向公
卷十二 第 8b 页
子马头今日向南行
   送渭州王龙图
汉军(一作/兵)十万控山河玉帐优游暇日多夷狄从来
怀信义庙堂今不用干戈吟馀画角吹残月醉里红
灯炫绮罗此乐直须年少壮嗟余心志已蹉跎
   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余少时尝闻一钧容/老乐工筝声与时人)
(所弹绝异云是前朝教坊旧声/其后不复闻至此始复一闻也)
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绵蛮巧啭花间
舌呜咽交流冰下泉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
谁传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泫然
卷十二 第 9a 页
   送郓州李留后
北州遗颂蔼嘉声东土还闻政有成组甲光寒围夜
帐綵旗风暖看春耕金钗坠鬓分行立玉麈高谈四
坐倾富贵常情谁不羡爱君风韵有馀清
   子华学士儤直未满遽出馆伴病夫遂当轮
   宿辄成拙句奉呈
万钉宝带烂腰镮赐(一作/锡)宴新陪一笑欢金马并游
年最少玉堂初直夜犹寒自嗟零(一作/流)落凋颜鬓晚
得飞翔接羽翰今日遽闻催递宿不容多病养衰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自此而下二十首皆/礼部贡院唱和一本)
卷十二 第 9b 页
(云凡二十二首/盖二首见外集)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
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光德行朝廷列爵待
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一作择/又作识)
   和梅圣俞元夕登东楼
游豫恩同万国欢新年佳节候初还华灯烁烁春风
里黄伞亭亭瑞雾间可爱清光澄夜色遥知喜气动
天颜自怜曾预(一作/与)称觞列独宿冰厅梦帝关
   再和
禁城车马夜喧喧闲绕危栏(一作/楼)去复还遥望觚棱
卷十二 第 10a 页
烟霭外似闻天乐梦魂间岂无樽酒当佳节况有朋
欢慰病颜待得归时花在否春禽檐际巳关关
   又和
凭高寓目偶乘闲祇服游人见往还明月正临双阙
上行歌遥听九衢间黄金络(一作/束)马追朱幰红烛笼
纱照玉颜与世渐(一作/已)疏嗟老矣佳辰乐事岂相

   忆鹤呈公仪(一作和公/仪忆鹤)
一笑相驩(一作/从)乐得朋诵君双鹤句尤清高怀自喜
凌云格俗耳谁思警露声所好与时虽异趣累心于
卷十二 第 10b 页
物岂非情归休约我携琴去共看婆娑舞月明
   答王禹玉见赠(一作和禹/玉书事)
昔时叨入武成宫曾看挥毫气吐虹梦寐闲思十年
(一作/事)笑谈今此一樽同喜君新赐黄金带顾我宜
为白发翁自古荐贤为报国幸依精识士称公
   答王内翰范舍人(一本云叙怀/谢景仁禹玉)
相从一笑欢无厌屡获新篇喜可涯自昔居前诮糠
秕幸容相倚愧蒹葭白麻诏令追三代(一本注禹玉/年前方入翰)
(林)青史文章自一家(一本注景仁脩/撰又同书局)我亦谏垣新忝
命君恩未报发先华(禹玉新除学士/景仁新兼修撰)
卷十二 第 11a 页
   戏答圣俞持烛之句
辱君赠我言虽厚听我酬君意不同病眼自憎红蜡
烛何人肯伴白须翁花时浪过如春梦酒敌先甘伏
下风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小桃(一作和公/仪正月桃)
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当索酒花前
醉初见今年第一枝
   戏书
支离多病叹衰颜赖得(一作/有)群居一笑欢人老思家
甚年少身闲泥酒过春寒来时御柳(一作/水)天街冻归
卷十二 第 11b 页
去梨花禁籞残纵使开门佳节晚未妨双鹤舞霜翰
(一作朝锁汉台空怅/望欲将春恨托飞翰)
   春雪(一本上有/和圣俞字)
逗晓(一作/户)风声恶褰帘雪势斜应怜未归客故勒欲
开花病思寒添睡春愁梦在家谁能慰寂寞惟有酒
如霞
   和梅公仪尝茶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
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
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馀清
卷十二 第 12a 页
    和较艺书事(一作奉答禹/玉再示之作)
 相随怀诏下天阍一锁南宫隔几旬玉麈清谈消永
 日金樽美酒惜馀春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
 雨新犹是人间好时节归休过我莫辞频
    和(一作/戏答)公仪赠白(一本无/白字)
 梅公怜我髭如雪赠以双禽(一作/鹇)意有云但见寻常
 思白兔便疑不解醉红裙吟斋虽喜留闲客野性宁
 忘在岭云我有铜台方尺瓦惭非玉案欲酬君
    再和(用其韵一作依韵/再答公仪白鹇)
 佳玩能令百事忘岂惟闲伴倒馀缸珍奇来自海千
卷十二 第 12b 页
里皎㓗明如璧一双日暖朝笼青石砌春寒夜宿碧
纱窗蛮烟瘴雾虽生处何必区区忆陋邦
   和圣俞春雨
檐瓦萧萧雨势疏寂寥官舍与君俱身遭锁闭如鹦
鹉病识阴晴似鹁鸪年少自愁花烂熳春寒偏著老
肌肤莫嫌来往传诗句不尔须当泥酒壶
   出省有日书事
凌晨小雨压尘轻闲忆登高望禁城树色连云春泱
漭风光著草日晴明看榆吐荚惊将落见鹊移巢忽
已成谁向儿童报归日为翁寒食少(一作/且)留饧
卷十二 第 13a 页
   和(一本有/禹玉字)较艺将毕
槐柳来时绿未匀开门节物一番新踏青寒食追游
骑赐火清明忝侍臣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
家人(在李/贺诗)莫瞋年少思归切白发衰翁尚惜春
   喜定号和禹玉内翰(用其韵一作和/禹玉喜定号)
衡鉴惭叨选英豪此所钟古今参雅郑善恶杂皋共
挥翰飘飘思怀奇落落胸披文惊可畏奏下始开封
但喜真才得宁(一作/何)虞横议攻欲知儒学盛首善本
三廱
   和出省(国朝之制礼部考定卷子奏上字号/差台官一人折封出榜一作和公仪)
卷十二 第 13b 页
(上马/有作)
僮奴(一作/奴僮)襆被莫相催待报霜台御史来晴陌便当
联骑去春风任放百花开文章纸贵争(一作/看)驰誉朝
野人言庆得才共向丹墀侍(一作/待)临选莫惊鳞鬣化
风雷
居士集卷第十二
 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
  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
卷十二 第 14a 页
 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二首(京本作某启谨/吟成纪德陈情)
(拙诗二章拜献太傅相公虽不足游扬大君子之/盛美亦聊伸门下小子区区感遇之心干冒台严)
(伏惟俯/赐采览)
 太傅杜相公索聚星堂诗谨成(京本作某启伏蒙太/傅相公宠答佳篇仍)
(索拙诗副本谨吟成四/韵以叙鄙怀兼伸感慰)
 和太傅杜相公宠示之作(京本作某启伏蒙累赐嘉/篇过形褒借在于庸拙何)
(以当之谨依元韵课成/一首聊述愧佩之意)
 依韵答杜相公宠示之作(京本作某启伏蒙宠示佳/篇以不赴东园之会为恨)
(某亦经春多病略无少暇诚/有可嗟谨依元韵辄纾鄙素)
 依韵和杜相公喜雨之什(京本作某启伏蒙太傅相/公宠示喜雨之什过形奖)
卷十二 第 14b 页
(诱感愧何胜谨依元/韵奉和少伸鄙悰)
谢太傅杜相公宠示嘉篇(京本作某启代蒙宠示/嘉/篇谨课成七言四韵以叙谢)
答杜相公宠示去思堂诗(京本作某启伏蒙宠示去/思堂诗曲有褒扬形于雅)
(韵有以见大君子乐善之心而小子/蒙幸之厚也谨课七言四韵叙谢)
答太傅相公见赠长韵(京本作某启伏蒙宠示长篇/过褒后学其为荣幸何可胜)
(言辄述鄙怀聊叙感槩/随高韵/文不尽诚仰浼台慈实深愧惧)
答杜相公惠诗(京本作某启近以药苗茶具为献伏/蒙报以嘉篇而清韵孤高无容攀企)
(牵强累日终不能成智力俱疲不知/自止谨于别韵课成一首伏惟采览)
  右诗序定本虽从简然公旧语不可不存
卷十二 第 15a 页
酬张判官泛溪(一作示泛/溪之什)
赠欧世英之才美(一作才/之美)
手植双柳从老(一作/徒)
忆幽谷写取(一作/去)
和韩学士谁能(一作/惟当)
题滑州溪园遥知(一作/羡君)
奉使道中地里(一作/理)
文和梅圣俞元夕登东楼朱幰(朱一/作珠)
和出省联骑(一作/连骑)
卷十二 第 15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