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a 页 WYG1126-068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梁溪集卷一百五十七   宋 李纲 撰
  说
   种花说      医国说
   清议说      蓄猫说
   防盗说
  种花说
乐全翁晚节于世味无所嗜惟酷好种花凡远方绝域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b 页 WYG1126-0682d.png
嘉葩异卉有可观者无不求也求而得之植于小圃之
中虽祁寒隆暑蓺非其时亦无不生者以故圃中之花
色色有之既以自娱又以娱客虽他处少其比非特甲
于沙阳而已梁溪暇日过而问焉曰子之嗜花有说乎
乐全曰然人之嗜花为物所转玩颜色之美好嗅馨香
之条鬯足以悦可其意斯巳矣吾之嗜花独观其变雷
风之所震荡日月之所照烛雨露之所滋润雪霜之所
凌挫或茁其芽或敷其英或归其根或成其实四时之
卷一百五十七 第 2a 页 WYG1126-0683a.png
变无穷而花之变亦无穷也方时未至若闭苦藏不可
强之使开及时既至若愤若怒不可抑之使敛开巳而
谢则虽天香国色飘零萎落复为臭腐莫可得而留也
况其馀乎吾尝以是观之则生生化化之理在吾目中
矣梁溪曰然则子之种花有道乎乐全曰然人之种花
助之以人动摇以观其疏密爬剔以验其死生而花之
憔悴者已过半矣吾之种花全之以天相其土壤以培
壅之时其旱乾以灌溉之遂其根本而封植之顺其枝
卷一百五十七 第 2b 页 WYG1126-0683b.png
叶而芟治之不益其生不害其长莳之若子置之若弃
任其自然而不敢容私焉彼花之性各不同也或喜阳
而恶阴或爱寒而畏暑利燥者宜高利湿者宜下习于
其性而人之与花相得于思为之表则远方绝域花之
植于吾圃者不异植于其土也虽欲不硕茂而蕃滋得
乎梁溪欣然曰吾闻乐全之言得养生焉自吾一身观
之由少得壮由壮得老爪生齿长筋转脉摇无须臾停
而发之鬒黑者浸假以白肤之充盈者浸假以皱生灭
卷一百五十七 第 3a 页 WYG1126-0683c.png
之法念念迁变而况于吾身之外宠辱穷达是非利害
耶其来莫禦其去莫止是物之傥来寄也不似夫花之
荣枯代谢乎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不以人灭择其
善而固执之则仁义礼智之端油然生矣彼揠苗助长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者未有能生之者也然而人之赋
性亦各不同尊主强国者寓意于功名游居讲学者服
情于理义蹈山林者遁迹而长往履廊庙者抚世而进
为各适其适而相忘于江湖则其性得矣若夫屈折羁
卷一百五十七 第 3b 页 WYG1126-0683d.png
束而强其所不然其不病者几希不似夫花之得性则
遂茂而失性则枯槁乎虽然观花以变而有所谓不变
者存全花以天而有所谓相天者亦不废焉内求诸身
则所以养生者亦若是而已矣乐全曰唯唯因叙其语
为种花说以自警云宣和庚子孟夏寓轩书
  医国说
古人有言上医医国其次医疾然则国可医乎曰可若
之何而医之曰天下虽大一人之身是也内之王室其
卷一百五十七 第 4a 页 WYG1126-0684a.png
腹心也外之四方其四肢也纲纪法度其荣卫血脉也
善医疾者不视其人之肥瘠而视其荣卫血脉之何如
善医国者不视其国之强弱而视其纪纲法度之何如
故四肢有疾汤剂可攻针石可达善医者能治之犹之
国也病在四方则诸侯之强大藩镇之跋扈善医国亦
能治之验之于古则汉贾谊唐裴度李德裕是也至于
心腹有疾其始不治养其膏肓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则
虽有善医者无所措手而况于庸医乎庸医不量其疾
卷一百五十七 第 4b 页 WYG1126-0684b.png
之不可为而引毒药以攻之则疾虽去而人亦亡矣犹
之国也病在王室则阉宦乱政奸邪擅权虽智者不能
善其后而区区庸材外假强臣之力以锄之阉宦奸邪
虽去而国亦移矣验之于古则汉唐之末是也高祖由
布衣得天下惩秦孤立之弊裂海内以王同姓矫枉过
正分地大多贾谊忧焉欲以策销弱之当时不能用其
后有七国之变至武帝时主父偃祖述谊策下推恩之
令而诸侯寖以衰微唐自安史之乱权归藩镇飞扬跋
卷一百五十七 第 5a 页 WYG1126-0684c.png
扈不贡不朝者不可胜数宪宗得裴度武宗得李德裕
而相之四方僣乱元恶大憝以次讨平此病在四肢而
善医者能治之之类也东汉之末阉宦奸邪得志以起
党锢之狱当时之臣不胜其愤外引强臣以诛之而董
卓曹操因以亡汉唐之末阉宦奸邪得志至胁迫其君
而幽辱之当时之臣不胜其愤亦外引强臣以诛之而
朱全忠亦因以亡唐此病在腹心而庸医引毒药以攻
之之类也然则若之何而可曰圣人治未病不治己病
卷一百五十七 第 5b 页 WYG1126-0684d.png
不幸有腹心之疾而未至于膏肓则当以药石早为之
计言者国之药石也通天下之言路使忠义之士得伸
其舌而奋其笔嘉言谠论骨鲠之说日陈乎其前正气
胜而邪气销庶几其国有瘳乎若夫深闭固拒以卖直
钓名钳天下之口忠言不进而惟谀佞之是闻正犹抱
心腹之疾者未尝进苦口之药而日以甘肥悦其意而
增其疾欲无膏肓不可得也然则进苦口之药而彼吐
之则如之何曰进之者在我吐之者在彼虽或吐之而
卷一百五十七 第 6a 页 WYG1126-0685a.png
药之气味必有入也与夫日以甘肥悦其意而增其疾
者固有间矣今有疾者一则进药石以蕲其安一则坐
视而不救虽药石之功未必效不犹愈于坐视而不救
者耶作医国说以遗后之学医者
  清议说
国之治乱存亡而君子小人之所以劝沮消长者皆系
乎清议清议者出于人心之同然而合天下之公论者
是也虽万乘之尊以清议而有所屈虽匹夫之贱以清
卷一百五十七 第 6b 页 WYG1126-0685b.png
议而有所伸位三公禄万钟而清议之所不与则适足
以为辱蹈鼎镬罹放逐而清议之所与则适足以为荣
惟义之所在而不可以智力争也君子观焉慕而欲其
至甚于爵赏小人惧焉畏而不敢犯甚于刑诛是清议
为天下之大闲而不可以一日无者也朝廷之上以此
崇奖而使清议在上则足以致治而成功士大夫之间
以此激昂而使清议在下则虽不足以致治成功而亦
可以为持危扶颠之术至于上下咸无而清议熄则乱
卷一百五十七 第 7a 页 WYG1126-0685c.png
亡之道也尧舜之时所进用者禹稷皋陶之徒也所推逊
者朱虎熊罴之徒也所流窜放殛者共鲧驩兜之徒也当
是之时清议在上故其治功之盛后世想望而不可跂及
岂非致治成功之效耶东汉之末阉宦得志奸邪擅权朝
廷秽乱而李膺范滂之徒相与激浊扬清砥砺名节毅然
有不可夺之志当是之时清议在下故汉室虽微奸雄熟
视而不敢取岂非持危扶颠之效耶至于上下咸无而清
议熄则若五季是也方五季时君臣上下智诈力争不复
卷一百五十七 第 7b 页 WYG1126-0685d.png
知有所谓清议者故卖国贩君同乎市道终始五十年间
而易姓者六七自古乱亡之世未有若此之甚者也然则
清议之在天下曷可一日无哉故尝譬清议之在天下犹
元气之在人也方元气之盛邪气无自而入则疾病不作
而寿考康宁及元气之衰而邪气乘之则疾病交攻然犹
未可得而死也至于元气散则死矣清议在上元气之盛
也清议在下元气之衰也清议之熄元气之散也何哉清
议者其本出于朝廷进贤而退不肖内君子而外小人以
卷一百五十七 第 8a 页 WYG1126-0686a.png
爵禄生杀废置予夺之柄为大公至正之道者是也上失
其道而所进者非贤所退者非不肖所内者非君子所外
者非小人然后下得以私义自高私智非其上而爵不足
以贵之禄不足以富之生杀废置予夺之柄曾不若片言
之褒贬而清议始移于下矣虽然犹愈于熄也清议熄而
礼义廉耻皆亡则所以为国者非其国几何不至于夷狄
乎尝以诗观之卷阿者成王之诗也其言曰蔼蔼王多吉
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
卷一百五十七 第 8b 页 WYG1126-0686b.png
庶人夫以贤者蔼蔼之多而上则媚于天子下则媚于
庶人岂不以清议在上故耶雨无正幽王之诗也其言
曰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朋友责
我以义者也进为天子所使而责我以义者怨焉岂不
以清议在下故耶至于清议废则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矣呜呼朝廷之上若之何而可以不崇奖士大夫之间
若之何而可以不激昂哉作清议说以告
  蓄猫说
卷一百五十七 第 9a 页 WYG1126-0686c.png
病叟寓长乐城东之佛宫游居寝卧于一堂之上几杖
图史悉存其中每夕辄为鼠辈之所扰其始也唧唧咀
咀吟啸相呼乍进乍却以摇其须其卒也伺昏出穴沓
走群趋掀箱齧橐循沿盘盂凡果实之在箱篚者汁滓
之在瓮盎者书籍之初装褫者衣裳之非在笥者类遭
残毁相逐相斗缘梁破牖其声喧然卧不得安僮仆之
黠者窒隙罅以杜之设机械以误之质鬼神以诅之凭
符箓以尸之其术殚而不能去客有请病叟曰邻刹之
卷一百五十七 第 9b 页 WYG1126-0686d.png
猫俊而甚武其斑如狸其猛如虎盍假而蓄之庶几可
禦病叟从其言猫至之夕鼠辈屏迹悄然无声寝安于
席病叟喟然叹曰鼠为子神其次玄枵隐伏善盗坎艮
之交昼伏夜动齿而不牙穿墉穴壁所至为家是无益
于物而能害物如蚊䖟与蚤虱虽天地不能不生而能
生猫以制其昌永某氏不蓄以罹其殃甚者至于舞子
端门为妖为祥今予假一猫而群鼠自息是岂能尽扼
其喉而杀之哉威詟之也有天下国家者任贤使能蓄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0a 页 WYG1126-0687a.png
威望士以为用则盗贼不敢起奸宄不敢作敌国不敢
议故士会在晋而群盗奔秦汲黯在朝而淮南寝谋赵
奢李牧吴起廉颇之徒用于国而四邻不犯何以异于
猫之制鼠哉不然则虽劳心殚术未见其能禦外侮也
作蓄猫说
  防盗说
病叟所居佛宫面平野而枕崇冈左右皆荔支蔬果之
圃虽缭以周墙而旷僻为甚每夕必命仆𨽻巡徼击柝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0b 页 WYG1126-0687b.png
以戒适亲戚家有婚姻之事从者尽行其夕不果儆有
盗穴墙以入发匮探囊而趋所失甚众病叟笑曰此
吾不戒之过也彼为盗者妄意室中之藏朝夕营度伺
间投隙以求其所欲如小人之窥君子邪气之侵肌肤
一有不虞则堕其术中矣今强盛之寇愈肆凭陵僭
窃之国益以鸱张垂涎拭目贪婪窥伺日有渡江南牧
之意而庙堂之上玩岁愒日偷取安逸怡然不以为事
沿江诸镇将骄卒惰无捍患禦侮诚死边疆之心卒然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1a 页 WYG1126-0687c.png
有警其何以抗之哉作防盗说
 
 
 
 
 
 
 
卷一百五十七 第 11b 页 WYG1126-0687d.png
 
 
 
 
 
 
 
 梁溪集卷一百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