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八 第 1a 页 WYG1266-05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柏斋集卷八
             明 何瑭 撰
   温县知县王侯德政记
怀庆所属六县温最小其地瘠其民贫故前后为令者
多以煦濡慈惠治之因循玩愒俗益惰偷逮正德十三
年山东王侯以乡进士选知县事下车以来一切以严
猛从事凡氏之罹于法者慢期会者违教令者与吏之
卷八 第 1b 页 WYG1266-0575b.png
通请谒受贿赂者悉绳之以法又使人觉察四境民有
酗酒者赌慱者强凌弱众暴寡者及光棍喇虎放火行
劫为民患而莫敢谁何者悉捕而治以重典由是法令
清肃苞苴不行良民冤抑者有所赴愬奸民凛凛然惧
刑罚之及其身睹侯如雷电鬼神不可测度虽在私室
亦不敢放肆出一语况敢叫呼横行以为齐民病哉纪
纲既振乃脩城隍治桥道植榆柳数万株以储材木筑
河堤数百步以防洪水积粟榖数千石以备荒年创养
卷八 第 2a 页 WYG1266-0576a.png
济院数十间以养㷀独民有耕种而无牛具者婚娶而
无聘财者皆量为资给流民而自外复业者皆量免差
税时或捐俸设粥以济饿莩尤留意学校暇则试诸生
学业勤惰第其甲乙而劝惩之以上司提学者久不至
县乃预选民间子弟之俊秀者百馀名量免其户之差
役俾之肄业以待收择河内举人范安侨寓于温亦为
之树立坊牌使后进有所惩劝政声流闻当道交荐逮
正德十四年乡试取侯为帘内官品藻精当得士为多
卷八 第 2b 页 WYG1266-0576b.png
由是当道益知其能乃荐其才堪治繁改知开封府祥
符县士民恋慕而不可留也乃述侯德政徵言于予将
勒之贞珉以示久远予惟昔子产之在春秋夫子称其
为惠人而其授太叔以政也乃曰惟太上能以德化民
其次莫如猛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弱民狎而
玩之故多死焉吾尝疑乎是今以王侯之政观之子产
之言盖自有所见而未可执一论也诗曰岂弟君子民
之父母夫岂以强教之弟以悦安之民斯尊亲之如父
卷八 第 3a 页 WYG1266-0576c.png
母矣何以猛为抑岂弟君子盖子产所谓太上能化民
以德者也太上不可得而见矣以爱为心而以猛为政
如子产之所以授太叔者今盖亦不易得也王侯其贤
乎哉侯名民表字道立山东登州府招远县人
   浙省北新关户部分司题名记
财者天下之大计也国脉民命皆系乎此故君子尽心
焉太古之时上之用度甚节故取于民之法甚简中古
用度渐繁故取于民之法渐密观禹贡周官之所载大
卷八 第 3b 页 WYG1266-0576d.png
略可知矣然方其盛时山泽之利与民共之商贾之征
复时时有所纵舍民犹未甚病也降及后世山泽之利
悉归于官农之税既不止什一而其从事商贾者则已
税其货又算其舟车缗钱可谓取之尽锱铢矣民之病
可胜言哉议者多谓商贾诸税可罢宋儒范仲淹独谓
上之用度既不可减与其取于农不若取于商犹不失
厚本抑末之意固非谓此法之为尽善也盖有所不得
已焉耳国朝之于商贾既已税其货又税其舟船盖亦
卷八 第 4a 页 WYG1266-0577a.png
依仿近代而为之者也浙省之物货甲天下故四方之
商贾咸辐辏焉其货税船税之出入往年止以有司治
之当道虑有侵尅之弊乃于弘治六年始请命户部员
外郎或主事来监临之周岁代去然财犹腻也近则污
人故士之以洁廉自好者多以是役为嫌稍失慎防则
往往至贻物议嘉靖二年某月徽州潘君希平以主事
被命至或以为虑君蹙然曰财者天下之大计也使人
避嫌不理将委之谁哉亦处之有道而已矣乃令税课
卷八 第 4b 页 WYG1266-0577b.png
司局商税及北新关船税之所入皆寄于杭州府库已
惟典其籍而钩稽焉是岁薄赋而税入视往年不啻三
倍闻者佥谓君持廉革弊故能致此同声贤之君闻之
愀然不悦曰此非予之意也税入之赢缩在商船之多
寡近岁北方道梗商贾皆萃于浙而是岁江南大饥米
商之来者尤众故税入最赢若不察其然遂以是岁为
率而必取盈焉则贻害于后多矣乃具疏其故陈于当
道闻者以君识高而虑远非常情所及愈益贤之甲申
卷八 第 5a 页 WYG1266-0577c.png
之春君以瓜期将届念惟古人一登眺游览之适犹或
题名以收感于后况监临于此经历岁时而其人之贤
否得失不无可法戒者而姓名不传后之人何所徵乎
乃稽案牍询故老得监临于此者凡若千人皆勒于石虚
其左以俟来者而阙其不知间属瑭为文以述其意瑭
非能文者也而财用之轻重本末则颇闻君子之论矣
谨书以归之呜呼仁人志士其亦有感于此也夫其亦
有警于此也夫
卷八 第 5b 页 WYG1266-0577d.png
   王屋山天坛玉皇庙记
王屋山者天下名山也在今河南济源县境内山形如
王者宫殿故名王屋王屋之巅是为天坛图经地志以
为第一洞天形胜景致灵踪古迹图志悉矣世传轩辕
皇帝曾修炼于此其紫金岩御爱松迄今犹存故后世
栖真之士往往归焉乃大明弘治六年道流张太素等
由山西来结茅坛顶间叹曰山以天坛名玉皇上帝天
神之主也三清有宇而玉皇无殿何以竭虔妥灵大不
卷八 第 6a 页 WYG1266-0578a.png
称名山本意遂谋构殿肖像以肃崇奉乃夷崄岨剪荆
棘辟地数丈筑土为殿基崇二丈四尺广六丈纵七丈
有奇又虑殿在坛久必倾圮重建不易乃覆以铁瓦铸
为铜像为永远不动计经始于弘治十二年正月朔旦
落成于正德三年九月望日铁瓦殿计三楹铜铸玉帝
像一真人玉女像四两廊为琉璃殿七楹中肖天将像
复铸铜灯花瓶钟镜炉鼎皆极工巧其工用俱出门徒
及四方施主并不用常住升米文钱方修建时其光变
卷八 第 6b 页 WYG1266-0578b.png
祥应甚众既成因吾内兄周溥周澄昆仲来请记呜呼
天帝之尊在礼惟天子得祭虽诸侯王不敢僭太素等
庶人也而崇奉玉皇上帝可乎吾何以记而周君昆仲
之请不可辞无已则有一焉天地人之父母也人天地
之子也而天子者独为父母宗子古礼父母之祭宗子
主之支子不与故传云支子不祭明其宗也然则天地
之祭惟天子主之诸侯不敢僭固矣然父母之祭虽不
得与至孝敬之心则不以尊卑有间也太素等崇奉玉
卷八 第 7a 页 WYG1266-0578c.png
帝其亦可哉吾闻道家之学恬淡翛然独往天地万物
俱不以经心太素等道流也乃汲汲于崇奉玉帝劳筋
骨疲精神不恤其有见乎哉其亦报本反始之道有不
得已者哉太素等设心之诚门徒趋事之劳施主相成
之善皆不可没乃为之记而系以诗曰皇皇上帝监观
四方巍巍天坛奠彼中央坛顶有宇以事上帝伊谁作
之道流太素殿宇岩岩像设穆穆进趋拜跽孰不祗肃
惟诚惟敬可以格天天福下民亿千万年
卷八 第 7b 页 WYG1266-0578d.png
   重修三官庙记
武陟之木栾店东南巷口旧有三官庙一所盖元时之
所建也国朝永乐初年庙貌倾圮遗址尚存正德改元
上元之夜市人毛雄张瑄郭洎共议修复时地主李豸
在焉慨然欲舍此地众以为不可乃输半价易之其地
东西十一丈南北九丈既定修庙之事乃推道士郜某
居民曲洪王聪董之材木瓦石工匠之费则居人各以
其所有助焉乃起立正殿四楹中塑三官像东大王殿
卷八 第 8a 页 WYG1266-0579a.png
四楹西子孙殿四楹前门四楹道院房数楹钟楼二楹
约费银三千两庙成馀二十年矣鳌山卫教授王先生
世居木栾盖预闻脩庙之事者也嘉靖十年春有事府
城间语予以脩庙曲折因请为记先生予厚友也故不
可辞乃语之曰脩庙曲折居人所知虽不记亦可也至
于三官之神诬于世俗怪诞之说则虽世人奉三官之
祀者或未知也请一论之以袪其惑可乎三官之名古
不经见始见于汉张鲁传中鲁以三官教行于蜀之鸡
卷八 第 8b 页 WYG1266-0579b.png
鸣山凡人有所祈禳则书其事状为三一焚于山上谓
达于天官一瘗于山下谓达于地官一沉于水中谓达
于水官其祀之日则以正月之望为上元节而祀天官
七月之望为中元节而祀地官十月之望为下元节而
祀水官窃原其义盖天阳也正月阳始用事故祀天官
地阴也七月阴始用事故祀地官水旺于冬望故十月
孟冬而祀水官盖亦古者冬至阳生而祀天夏至阴生
而祀地与夫大川海渎之祀也张鲁乃道陵之后道陵
卷八 第 9a 页 WYG1266-0579c.png
出于道家而道家以老子为宗老子尝为周柱下史习
于古礼三官之名或古礼有所传而后世失其真耳不
知何世妄人乃撰为三官经典谓陈氏子娶龙女生三
子俱有神通一为天官一为地官一为水官可谓怪诞
之甚矣夫人之所以祀天官者谓其分我以神且覆我
也所以祀地官者谓其分我以形且载我也所以祀水
官者谓其分我以血脉且出云而生百物以养我也报
本反始皆礼之正也若世俗之说怪诞不经则三官之
卷八 第 9b 页 WYG1266-0579d.png
祀遂为淫祀矣岂礼也哉然礼天子祀天地虽诸侯不
敢僭焉小民而祀天地可乎曰是或一道也小民而飨
帝王于家固无此礼然天子行在庶民或献瓜果焉君
子不罪其渎而取其诚盖礼之变也小民而祀天地盖
亦类此况先王制礼尊天而亲地故社之祀小民亦得
行焉社固地神也然则乡民之祀三官则亦庶乎其可
也大王未详为何神子孙盖亦古郊禖之祀也以其非
庙祀之主故略之
卷八 第 10a 页 WYG1266-0580a.png
   重脩玄帝庙记
天下之事成于有志大而经纶家国小而制作事物或
创其所本无或饬其所已坏盖未有无志而能成者也
郡城东南故有玄帝庙一区考碑记则唐人谢景修之
所创建也初名圣水观后更今名累经兵火国朝天顺
成化间都指挥薛分命耆老聂旺陆恺等重加脩整庙
貌复完弘治十年予读书庙中时惟前玄帝殿后三清
殿仅存馀廊庑皆倾圮不治庙住持道士汪玄弼慨然
卷八 第 10b 页 WYG1266-0580b.png
欲修整而充拓之予虽嘉其有志然计工费甚大恐其
未能成也是年始建外门四楹次年于前殿右建圣母
殿四楹正德元年于后殿前左建三官殿四楹右建四
圣殿四楹七年于前殿左建帝君殿四楹十一年复于
后殿之前左建转廊五楹以奉先天圣母及南斗星君
右建转廊五楹以奉西王圣母及北斗星君次三官殿
南建廊四楹以奉五祖四圣殿南建廊四楹以奉七真
嘉靖六年复于前殿之前左右各建廊庑十楹以奉天
卷八 第 11a 页 WYG1266-0580c.png
将东道院后建殿四楹以奉圣父圣母其馀真观祠及
钟楼鼓楼以次完美栋宇轮奂照耀远近盛矣予窃计
其材木砖瓦丹青绘塑及工匠徒使之费非数千金不
能给怪其致此必有他道及询于人则曰无他道也弼
自誓志修拓庙貌以来布衣蔬食不御酒肉凡经醮所
得钱币悉以供修庙费不营其私以故上自亲王下至
民庶翕然信之或助钱榖或助材木或助砖石川委云
集不约而至庙貌之所以有成由是道也予窃叹弼一
卷八 第 11b 页 WYG1266-0580d.png
布衣士耳用志不变尚能有成如此大人君子有志于
天下国家之事行之以至诚持之以悠久则岂有不可
成者柰之何不多见也弼以予尝读书庙中来徵予言
以记岁月予嘉其有志而喜其有成也谨书是归之俾
刻之石使后之人有考焉云尔若记典则固未暇究也
   怀庆府重修城隍庙记
城隍之祀古无有也盖后世以义起之也古昔圣王之
制礼也凡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初无间于巨细故天
卷八 第 12a 页 WYG1266-0581a.png
地之覆载日月星辰之照临与夫山川社稷之兴云雨
生百物者既已秩诸祀典至于水防邮表畷之属亦不
敢遗盖仁之至义之尽也城隍所以卫民其功不为不
大顾未有享祀后世列于祀典盖仿水防邮表畷之义
而起者也始于何代吾未及考近世城隍之祀则不以
主而以像且加以爵号被以章服我太祖高皇帝践阼
之初一新礼制谓高深不可以仪刑流峙无所与章服
且百神皆受命于天世主之爵号亦有不可加者乃令
卷八 第 12b 页 WYG1266-0581b.png
止称某府某州县城隍之神是可以为万世之法矣而
各处城隍之祀犹多以像盖沿前代之故而未及改也
予尝观乎其庙则冠履肃然侍卫森整大抵如守土之
臣以故百姓皆谓府州县官所以理民之是非赏罚于
明城隍之神所以理民之善恶祸福于幽故民之祈福
禳祸与冤抑之不得伸暧昧之不得白者官不能理则
以诉于神不待召而自来不加刑而自畏盖官有所不
能制者噫圣人以神道设教城隍之祀以像是或一道
卷八 第 13a 页 WYG1266-0581c.png
也怀庆府城隍庙在府治东南岁久倾圮前太守曲沃
赵公铎欲新之不果去任今太守郯城周公举谓事神
以导民正典也况前人有遗绪乎乃尽发赵公所积羡
财市材木瓴甋之属复措置以益之命正术宋奎董其
役百姓见役兴亦各以所有来助始事于正德十二年
夏四月庚子讫工于十二年秋八月甲辰凡新建大门
四楹二门四楹正殿两廊屋瓦脱落者补之丹臒漫漶
者鲜之庙制益严人之进谒于神者益敬以畏乡老张
卷八 第 13b 页 WYG1266-0581d.png
让李雄许亨张贵郭锐道士贺玄清王静宣辈谓斯役
不可以无述也乃来徵予言以记故为道神秩祀之义
而系之以修庙之月日以示乎后之人云
   白斋张先生脩建碑记
山西白斋张先生弘治六年癸丒冬来游天坛乐其山
水遂结庐隐居至十一年戊午遂发心募缘于坛顶脩
建玉皇殿三间南向又于殿前建天将殿左三间右四
间东西向至正德改元丙寅始讫功四年己巳奉郑懿
卷八 第 14a 页 WYG1266-0582a.png
王令旨召脩本府玉清宫虚皇阁功完复回天坛隐居
十年乙亥省城周府胙城王孙辅国将军因有疾祷于
天坛有感遣使赍书币命先生崇脩天坛顶之三清殿
铁瓦铜脊五间元君殿王母殿各三间俱南向左右列
南北斗殿各五间东西向中脩轩辕授道三级瑶台一
座台下又建玄帝殿三官殿救苦殿各三间四圣殿一
间左右云堂共六间东西向各殿凡铸塑圣像凡一百
三十有四尊坛丁道院又建仙官殿三间廊庑二十间
卷八 第 14b 页 WYG1266-0582b.png
道院门徒所居方丈四十馀间至明年讫功嘉靖四年
乙酉本府孟县善士耿埙等请先生下山于郡城北沁
河上脩建石桥未完而先生去世矣门徒薛清溁冯清
善等恐其师脩建之功久而泯没也乃来请曰先师往
年脩建玉皇殿执事幸赐之言今勒之石矣后脩建虚
皇阁及三清等殿尚未有记望赐以言庶先师之功行
久而弥彰也吾友任遐龄宋文祥助为之请文祥具事
之始末以告予既不得辞乃为之言曰吾闻道家之教
卷八 第 15a 页 WYG1266-0582c.png
以性命为宗以精神为本虽治天下国家犹以为土苴
绪馀则脩建之事可知矣白斋先生乃殚虑竭力于此
何耶门徒又汲汲然图不朽于此夫岂亦有意乎抑吾
又闻太上有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也者治天
下国家及脩建之类也道之末也无也者性命精神之
谓也道之本也非本不立非末不彰观天之道必以日
月星辰之文观地之道必以山川草木之形观人之道
必以治平兴建之用此之谓也白斋勤劳于脩建门徒
卷八 第 15b 页 WYG1266-0582d.png
汲汲于碑记其有见于此乎乃撰次其事而系以斯言
呜呼有道之士其亦有感于斯言也乎是为记
   汉孝子郭丁二公之碑记
行有过而不害于教众人之所惊而君子之所取也夫
道贵乎中愚不肖者既不能及而贤智者又或失之太
过是以得乎中者为难然君子则曰与其不及也宁过
盖损过就中易强不及以至乎中难故云然也汉孝子
郭巨丁兰之行其所谓贤而太过者欤孝子之行载在
卷八 第 16a 页 WYG1266-0583a.png
纪传天下后世之论者或以为恐幼子分其母之甘旨
固孝矣然岂无他处置之法何至埋之刻木为母像而
事之尽礼固孝矣然邻人侮其母像虽为可怒然岂遽
以杀之使黄金不获则将遂埋其子矣母慈其孙必将
啼泣悲伤虽甘旨满前固不能下咽也养亲之口体而
不能顺其志孝子之道固如是乎使木像无垂泣之异
有司不原情贷死则遂与邻人抵命矣纵母尚生存为
人所侮苟不至以死复雠然犹当权轻重而处之奈何
卷八 第 16b 页 WYG1266-0583b.png
以一朝之忿而置亲之无后乎且后世之事亲者必杀
其子与身然后为孝是可以为常法乎不可以为常法
岂可以为教乎二子之行诚过矣君子则曰论人者当
先观其心苟可取行之过虽不合道无大害也何则盖
举百钧者不难于举一羽明能察秋毫之末则舆薪之
见固有馀矣在礼人子之事亲也衣服饮食之属凡所
以养其口体乐其心志者无所不至初不以妻子之故
而怠故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者世所谓之不
卷八 第 17a 页 WYG1266-0583c.png
孝大孝显亲其次不辱故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世
亦谓之不孝二子所行虽未合乎道之中然由其心推
之则礼之所谓孝皆所优为而世之所谓不孝盖断乎
其无有矣论道者贵乎中不贵乎过取人者则当先于
心而后乎其迹二子之心岂庸众人所可及哉杀其子
与身且不恤则凡可致爱敬于亲者故无所不用其情
矣世之事亲者使能体二子之心而行之以礼则孝之
道在是矣夫何害于教哉
卷八 第 17b 页 WYG1266-0583d.png
  论
   均徭私论
或问近日有司审编均徭以田土为主其法如何曰此
非祖宗之法也盖流俗相传之误也祖宗之法具在诸
司职掌户部职掌田土项下云凡各州县田土必须开
豁各户若干及条段四至系官田者照依官田则例起
科系民田者照依民田则例徵敛务要编入黄册以凭
徵收税粮如有出卖其买者听令增收其卖者即当过
卷八 第 18a 页 WYG1266-0584a.png
割不许洒𣲖诡寄犯者律有常宪户口项下云凡各处
户口每十年各布政司府州县攒造黄册编排里甲分
豁上中下三等人户遇有差役以凭点差赋役项下云
凡各处有司十年一造黄册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户仍
分军民匠役等籍除排年里甲依次充当外其大小杂
泛差役各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户点差由是观之则
田土纳税粮户口当差徭其不相混也明矣今乃照田
土当差是岂祖宗之法哉或曰人户有上中下三等盖
卷八 第 18b 页 WYG1266-0584b.png
以其贫富不同也贫富难明田土多者必富少者必贫
则照田土编差盖法外意也似无不可曰户有上中下
三等盖通较其田宅赀畜而定之非专指田土也若专
指田土则施于农民可矣工商之家及放债居积者皆
不及矣古人立法厚本抑末今人立法厚末抑本岂知
治道者哉况差役以人丁为主以上中下三等较其贫
富以为𣲖差之重轻此法意也今舍人丁而论田土盖
失其本矣夫岂可哉或者曰田土不当起差祖宗之法
卷八 第 19a 页 WYG1266-0584c.png
固然矣近闻外县有以寄庄人户不当差役申请于上
者巡抚批称种田而不当差有违于租庸调法令其照
田认差然则计田当差虽非国法或古法乎曰此巡抚
未考而误批也唐法有田则有租即国朝田土纳税粮
之意也有身则有庸即国朝户丁当差役之意也有户
则有调即国朝农桑丝绢之意也种田而不纳粮谓之
有违于租庸调法则可也种田而不当差谓之有违于
租庸调法则不可也若田土既纳税粮又当差役是有
卷八 第 19b 页 WYG1266-0584d.png
田者不惟有租而又有庸而有身者遂无所役矣不亦
误之甚乎曰以田土当差唐法知不然也或者先王之
法乎曰先王之法其详不可考矣然孟子曰有粟米之
征有力役之征有布缕之征粟米取于田土即租法也
力役取于人力即庸法也布缕取于园宅即调法也由
是而观则计田土以当差役既非古法又非国法而有
司乃有此行不亦谬乎曰有司有此行何也曰此周文
襄作俑之过也宣德年间周文襄巡抚南畿患民间起
卷八 第 20a 页 WYG1266-0585a.png
运税粮之不足也乃令税粮正数之外多加耗米以足
之除办纳税粮外有馀剩者谓之馀米复恐民以加耗
之多怨已也乃令凡民间户丁之差役料物之科派皆
取诸馀米此盖朝四暮三之术也本传谓小民虽多出
耗米然耗米之外再无差科之扰深以为便东南多遵
用其法后又自税粮变为田亩故东南有田差粮差之
说南士仕西北者渐推用其法故西北近年亦有田土
当差之说此盖不考祖宗之法而惑于流俗之传者也
卷八 第 20b 页 WYG1266-0585b.png
或者曰文襄之法虽非国法既民以为便则用之似无
不可何必拘于旧法乎曰民以为便亦据文人之传而
言耳实不然也夫差役出于户丁士农工商之家除例
该优免外其馀户丁盖未有不当差者也今止令取于
耗米则是士工商贾之差农独代当之矣是岂均平之
道哉况驿递马牛车船之役俱出于田土税粮则农民
已偏累矣奈何复以杂差再累之乎今论者皆知东南
之民困于税粮西北之民困于差役而不知东南所以
卷八 第 21a 页 WYG1266-0585c.png
困于税粮者以差役亦出于税粮之故西北所以困于
差役者以既有丁差又有粮差之故由是而观则周文
襄轻变祖宗之法而开此累民之端其罪安可逃也或
者曰审如此则寄庄人户不当差役者皆幸免矣曰此
有司不知守法之过也使有司知守祖宗之法审定三
等户则之时不论士农工商凡田土赀本市宅牲畜多
者俱定作上等派与重差则寄庄人户虽买别州县之
田而难逃本县之差矣何幸免之有今惟不守祖宗之
卷八 第 21b 页 WYG1266-0585d.png
法审编均徭舍户丁而计田土故寄庄人户有躲差之
弊欲革其弊盍求其本乎或曰祖宗差役之法今亦有
行之者乎曰北畿州县审编均徭初止审三等九则户
门并不注定差银多寡数目审定户则然后通算三等
人户除役占优免外该当差者共有若干丁却算本州
县银差力差该用银共计若干两方令三等九则户丁
差等出银期足供银差力差之用而已此盖遵祖宗之
法而又通其变者也盖祖宗之法止令照三等户则点
卷八 第 22a 页 WYG1266-0586a.png
差但差少丁多用之不尽点差之时不及差者幸免见
当差者偏累今乃令丁皆出银差之重者朋合应当则
人丁无有不差者矣此盖均徭之善法也河南旧例审
编均徭虽未以田为主亦未以丁为主其人丁差银增
减从审官之意多寡无一定之法少有不至两者多有
三五两者有十馀两者甚有至四五十两者丁多之户
银多亦不为过单丁之户银多则一差用之不尽必须
分为数差是一丁而数差也岂照户点差之法哉但上
卷八 第 22b 页 WYG1266-0586b.png
下习于闻见不之觉耳近闻巡抚吴公所定均徭则例
每地一顷出银四钱每人一丁上上户出银一两二钱
以次各照户则出银不等若该县银多差少则递减银
少差多则递增视旧法颇有定规但偏累农民未尽善
耳必改北直隶之法上不失祖宗之法下无偏累之弊
乃为尽善此盖识者所深望也或者曰今之富家或田
连阡陌或赀累钜万较之小民岂止什伯若止照三等
户则计丁当差其丁多者出银固多其丁少者出银甚
卷八 第 23a 页 WYG1266-0586c.png
少岂不为幸免乎曰古人为国藏富于民盖民之富者
官府之缓急资焉小民之贫困资焉时岁之凶荒兵戈
之忽起资焉盖所恃以立国者也平时使之应上户重
差法如是足矣必不得已则准北畿事例上户丁少者
量出门银亦可也岂必尽取所有使之仅与小民之贫
者相若然后为快乎于戏时使薄敛先圣格言茧丝保
障后贤深虑奈何今在位者之不思也或者曰不在其
位不谋其政子林下人也哓哓多言无乃为当道者所
卷八 第 23b 页 WYG1266-0586d.png
恶乎曰舍已从人大舜之所以圣也闻过则喜子路之
所以贤也吾以圣贤望人痛小民之受害故私论之盖
遵庶人传言之训而为之也盖冀其或闻而改之也若
耻过作非闻谏而怒则小人也当道诸公其欲为圣贤
乎欲为小人乎必有所择矣作均徭私论
   均粮私论
或问丈地均粮之法如何曰此朝廷仁民之政也第中
间曲折各有利害行之不得其道则反以害民此不可
卷八 第 24a 页 WYG1266-0587a.png
不知也或问其故曰田有上下则粮有重轻此自然之理
也禹贡之田分为九等税粮之轻重往往因之盖为此
耳天下之田吾未能知河内之田则颇知之矣上田岁
收亩不下两石多或至三四石下田岁收亩不及一石
少或至三四斗大抵上田一亩之收抵下田五亩国初
定粮失于分别一槩定作每亩粮八升五合后官府以
下田人户办纳不前也乃议令起运重粮多派于上田
里分存留轻粮多派于下田里分盖亦裒多益寡称物
卷八 第 24b 页 WYG1266-0587b.png
平施之意也虽未尽得其宜而民病亦少苏矣近年上
司患里书那移作弊也乃令不分起运存留俱总定一
价则上田下田无所分别虽曰可以绝里书之弊而下
田民户固已不胜其害矣然坐派之法岁有变易民之
害犹有时而解也若丈地均粮初时不审上田下田一
槩均派粮额一定不可复变则下田之受害盖有不可
胜言者矣夫田地有上下则税粮有重轻与犯罪有大
小则受刑有重轻其理一也犯大罪者虽绞斩而不为
卷八 第 25a 页 WYG1266-0587c.png
苛犯小罪者虽笞杖而不为纵盖各得其宜故也或者
患吏书之舞文也乃一槩定为徒流之刑以为可以绝
弊抑不思宜绞斩而得徒流者固为幸矣宜笞杖而得
徒流者不亦冤哉今不论田土上下而一概均之以粮
何以异此往尝与巡抚徐公论之徐公深以为然故令
丈量田地分为三等均粮之额初则通以中田为准下
田则少损之上田则少增之以下田所损之数为上田
所增之数盖亦所谓称物平施之意也传闻近议不许
卷八 第 25b 页 WYG1266-0587d.png
田分三等盖亦未之思也若他县之田无甚上下犹可
言也河内之田果不分上下一槩均粮此则名虽均粮
而实则不均之甚者也此利害之大者也而所闻又有
可论者间巡抚公文谓除河路外盖谓河路非可耕之
田故除之也而承行官吏不明其意乃令河止除丹沁
二河新开河道引水浇田者不除其河身所占之田俱
令民田在两岸者包纳或问其故则曰引水浇田人户
得利故不当除窃谓引水浇田之利众人之所同也非
卷八 第 26a 页 WYG1266-0588a.png
独两岸有田之民也而令其包纳税粮岁无休时此何
理也路止除驿递大路其馀通行古路俱不得除其税
粮亦令民田在路两傍者包纳窃谓民田在路两傍者
人畜往来践蹂固已受害多矣古路众人之所往来与
驿递大路无以异也乃复令其包纳税粮此何理也至
于田内坟墓虽上司未有明文窃意丈地均粮亦不过
丈实耕之田而均以实有之粮耳坟墓非可耕之田其
不当徵粮盖有不待言者矣今乃令坟墓不除有主者
卷八 第 26b 页 WYG1266-0588b.png
照地数均粮无主者听民纳银于官平治为田照数均
粮窃谓先王有掩骸埋骴之令国朝有漏泽园之设而
平治他人坟墓为田园者律有明禁此盖朝廷恩及死
者之仁政也而一切不顾止曰吾将以均粮也不知均
粮之初意果若是乎此三者亦利害之大端也小民被
害而不敢言吾党又以不在位而难显言故私论之庶
转闻于当道之仁人君子或有以处此也夫变法本以
利民而反为民害仁人君子在当道者不知则犹有所
卷八 第 27a 页 WYG1266-0588c.png
诿知之而不为一处亦安忍哉然此非吾事也非吾责
也吾言止于此矣或疑田之上下难定曰此不难某乡
之田上某乡之田下县民盖无不知者今宜令丈地委官
于所丈之田各区之下明开水田旱田及在于某地方
然后集合县里老当堂会审某处系水田或上或中或
下某处系旱地或上或中或下各亲笔填写于下面审
既定水田上等者则通定作上地中地则令与上地五
分中地五分下等则令与上地三分中地七分旱地上
卷八 第 27b 页 WYG1266-0588d.png
等则定与中地七分下地三分中等则定与中地五分
下地五分下等则定与中地三分下地七分田之分数
既定则斟酌损益均之以粮自然人心可服而事成矣
田之上下若不官自审定而委之里书则弊既多端人
亦不服事岂可行哉夫变法本以利民处之不详则反
贻民害仁人君子在当道者亦安可避一时之劳而不
为斯民永久之计哉
  与杨邃庵论兵五篇
卷八 第 28a 页 WYG1266-0589a.png
   论赏
用兵之法非赏无以劝功是以国家立法凡战胜杀敌
者俱计首级行赏升官但此法可施于小敌而不可施
于大敌两军相接兵刃相交纵有杀伤岂暇斩取首级
纵贼众大败我军若务斩取首级其奸恶贼首必从容
逃去斩首虽多乱终不息况挥刀虽在于一人成胜实
由于众力今有首级者方论其功无首级者通不见录
亦非所以使之并力齐心也且中隐危机使贼知饵兵
卷八 第 28b 页 WYG1266-0589b.png
之法则破军杀将其机皆由于此是尤不可不虑今宜
别立赏格战胜之后总计首级多寡而次第其赏将领
作一等先登陷阵作一等众人作一等其有显立奇功人
所共见者另赏不拘赏格则接战之机劝功之道两不
悖矣
   论罚
当时朝议于败军误事将官止令记过待事宁之日来
说余谓赏罚当速庶将士畏法用命欲拟即先革职令
卷八 第 29a 页 WYG1266-0589c.png
其带罪杀贼有功方许复职语多不能尽记
   论术
朝议凡强贼除首恶不赦外馀贼滚马投降者俱各免
罪此固古法但时势不同反能害事盖我之兵威既振
贼之生路已绝恐其致死拒战纵能剿杀我军亦伤故
出诛首恶赦胁从之令一则开彼内溃之路一则全吾
好生之仁也今我兵方委靡不振贼势方猖狂自恣乃
先宣此令于外使奸恶穷民无所畏惧流贼所至从者
卷八 第 29b 页 WYG1266-0589d.png
如归其意盖谓今日从贼得以抢掠自养贼若势进则
可图望不轨贼若势退亦可以投降不死是此令不惟
不能溃贼之党而反益其党矣令出不可收回今宜再
出一令凡四方英雄豪杰之士许诈投贼中或传报消
息或临阵为我内应俾其从贼阵中杀起则贼众自然
惊败本人须异其衣帽我军辨认不杀若得便擒斩首
贼重加升赏如此则贼首不免疑惧不敢多收奸恶穷
民而其党日孤矣
卷八 第 30a 页 WYG1266-0590a.png
   论倡
朝议庸人为贼不足虑奸雄从贼乃可虑行令天下有
司官员将部内豪杰笼络归我庶不为贼用但念惟豪
杰方识豪杰方今有司豪杰者少彼岂能识谁为豪杰
而笼络之哉况此令又不可宣布盖恐沮忠义之心长
奸雄之气也今宜别立一法晓示天下谓朝廷百五十
年抚养百姓恩德甚厚今流贼乃因承平日久民不知
兵之故纠合奸邪杀害良民扰乱天下甚为可恶尔等
卷八 第 30b 页 WYG1266-0590b.png
豪杰之士固独力难抗坐受其害岂不误哉令天下不
拘官民师生军民人等有抱英雄之材者自行纠合乡
里演习武艺贼至势小则自行擒捕势大则助官军夹
击有功与官军一体升赏如此则人人能战在在有兵
流贼之势自弱而笼络豪杰之术即在其中矣
   论权
朝廷命官领兵剿捕流贼此常法也但事无统纪贼在
直𨽻则山东之官不问贼在山东则河南之官不问盗
卷八 第 31a 页 WYG1266-0590c.png
贼纵有败衄之时亦得以东西逃躲终难捕灭今须设
一总制官员令其随贼向往即督本处官员调拨军士
从便剿捕则盗贼之路自穷而平定之期有日矣
 
 
 
 
 
卷八 第 31b 页 WYG1266-0590d.png
 
 
 
 
 
 
 
 柏斋集卷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