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集卷三十五 第 1a 页 WYG1242-0317a.png

抑庵文后集卷三十五 明 王直 撰
赋
瑞应麒麟赋
繄皇明之统天而开业也惟圣主实隆道德巍然南面
以治之于是恢四𬈑包八纮廓蔽翳开太平仁声洋溢
而天运武谊燀赫而雷轰扇淳风之沕穆兮熙皇道之
大成故天以之清而地以之宁自唐虞之所不庭商周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b 页 WYG1242-0317b.png

走而来宾湛恩布濩于一视和气坱圠而无垠由是叶
休徵畅洪钧嘉应集灵物臻彼草木鸟兽之为瑞兮盖
不可以殚陈然至德之感日进而不已兮故又产夫麒
麟者也尔乃格柔祇降圆灵絪缊翕合胚凝乎五行元
枵宣其精蓐收贲其英繄灵氛之晻霭兮倏天开而日
晶至其略西极游海隅恊帝文应瑞图首四灵以表异
兮百兽从而云趋荣光焕耀乎广漠异景旁烛于昆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a 页 WYG1242-0318a.png

若缩慄而睢盱曰中国之圣瑞兮匪下邑之能居尔乃
抃夷长欢庶氓格上下告神明祝史正其辞庶官致其
诚纷宝玉以为侑兮羾翼翼之天京荫景云之霏霏挟
祥风之泠泠飘飘万里超乎其远至兮实感德而承庆
冯夷按节以翼卫阳侯先路而迅征丰隆飞廉纷纭挥
霍以傧相兮走蛟鳄而詟鲸鲲背蛮方之卑陋兮造瑶
台之峥嵘瞻绣户而望金铺兮餐琼芝与玉英固在物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b 页 WYG1242-0318b.png

而不惊逼之而不惧匝日域以规翔历天庭而矩步圆
蹄跱而玉洁奇文粲以云布忽引脰以长鸣兮合自然
之钟吕不抵触以为刚兮不轻踶以为武含淳和之资
蹈仁义之素恐一物之或伤故每行而曲顾虽毛鬣之
同群乃殊情而异趣振振仁厚信若此兮非他物之可
同日而语也群臣乃款阊阖朝明堂徵往牒启灵章跪
敷衽以昌言兮近穆穆之清光曰希世之奇祥兮冠神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a 页 WYG1242-0318c.png

歌咏兮徒托意而相方俟有道而后显兮甘远迹以自
藏惟圣德之盛大兮超千古而式彰宜兹瑞之来效兮
昭皇祚之隆长然圣主谦以自居勤而愈励严敬恭申
法制校德三皇程功五帝并明乎日月侔大乎天地戒
百工儆多士宣鸿猷熙庶事敦无外之仁衍无穷之利
必统和乎三才陶甄乎万世岂特鸟兽草木之多瑞而
已哉于是群臣欣跃俯伏就位敬佩德音咸称万岁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b 页 WYG1242-0318d.png

瑞应玄兔颂(有序/)
宣德四年春玄兔见于宁夏守将太保宁阳侯陈懋得
之以献既至京师诏以示百官其色黝然安驯不惊

若油云润若玄璧文武之臣欣抃赞叹咸以为千载非
常之瑞盖兔者月之精其色褐若质之夐出常品者皆
瑞也在昔常有白兔呈祥形于颂称传记所载亦不多
见至于玄兔自昔未有实为大瑞始见于今盖天以彰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a 页 WYG1242-0319a.png

臣切思之天之降祥必以类应瑞麦嘉禾所以表陛下
养民之德驺虞所以昭陛下仁民之化玄兔之来必不
虚应盖玄者天之正色而亦北方之色也今陛下端拱
北京南面而治圣德如天覃被万国民物熙熙莫不生
遂玄兔兆祥盖以此也所谓非常之瑞是宜有颂歌以
传示万世臣谨拜手稽首而献颂曰
有玄者兔实自天成厥生伊何维月之精匪赤匪苍黝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b 页 WYG1242-0319b.png

玄云凝彩絪缊圣明之世毓此奇质夫岂偶然维天申
锡桓桓武臣作镇边疆得而献之天子之祥金门洞开
万里而致鲜飙翼棂白日垂丽厥性安驯不怖不惊重
瞳屡顾荣光满庭百僚欢忻昔未有此始应于今维圣
天子维圣天子圣德如天湛恩汪洋万方被焉凡厥庶
民昆虫草木以恬以嬉以生以肓玄兔之来恊于瑞图
麒麟驺虞厥应同符臣作颂诗传示永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a 页 WYG1242-0319c.png

臣闻灵物有四麒麟为首是曰仁兽惟圣仁在位而后
见非偶然也天也轩辕在世麟育于囿其后虽或见之
然亦少矣惟我太宗皇帝德同天地而天两生麒麟以
应之今皇帝陛下以大圣之德居至尊之位仁恩义泽
渐被万邦民物恬熙远迩无间盖与前圣比隆并美宣
德八年八月海外诸蕃国以麒麟来献生质之美性资
之纯考之瑞图实与恊合从以金狮紫象玄虎福禄诸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b 页 WYG1242-0319d.png

德格天是以天心悦鉴产此大瑞实彰皇仁之大笃近
而逮远也圣子神孙仁厚之应于此见矣臣忝职词林
以文字为业睹兹瑞应无任忻抃宜有颂歌以传永久
谨拜手稽首而献颂曰
四灵孰先惟此祥麟圣感则生实由天乎五行之精储
和凝粹厥性孔纯服仁合义其尾维牛其身维麇专居
特游不旅不群有圆其蹄维马是似有觓其角亦不以
后集卷三十五 第 6a 页 WYG1242-0320a.png

避而弗践治化昭明其迹乃见维南诸蕃粤在穷荒海
波际天融此渺茫四圣一心日临天覆滂霈大恩沾洽
远夷苏枯濡槁融为春熙至和絪缊遂产灵物夫岂偶
然时应而出岛屿之间荣光烛宵徐而视之其灵昭昭
蕃酋愕眙曰天所贶岂为鄙蒙天子在上其容舒舒其
来于于诚以将之皇德之符德符维何帝命用告式彰
圣仁柔远之效阳侯率职微澜不兴十馀万里贡之天
后集卷三十五 第 6b 页 WYG1242-0320b.png

有云而卿百辟讴歌麒麟来廷从以金狮紫象元虎亦
有福禄昂昂噳噳簉迹彤墀率舞有仪仰瞻六龙乐遂
其依于维嘉生世不常见考牒稽图亶天之眷昔黄帝
时育于囿中后有明哲亦罕其逢迨我太祖圣神文武
万邦咸和各得其所祥麟之来聿昭时雍颂声载扬穆
如清风维圣天子道德全备高明配天博厚配地惠于
下民克笃其施草木鸟兽亦罔不宜天监孔明用显厥
后集卷三十五 第 7a 页 WYG1242-0320c.png

振振绳绳华夏蛮貊安此盛治圣寿万年宝祚万世
瑞应景星颂(有序/)
宣德八年闰八月戊午之夕景星见于天门其色赤黄
明润融朗钦天监以闻在廷群臣莫不赞庆谨稽载藉
有曰天子至孝任贤使能海内欢悦制作合天法令清
明则景星见又曰人主德至于天则景星见于天门恭
惟皇上嗣位以来继志述事率由旧章诚以奉宗庙敬
后集卷三十五 第 7b 页 WYG1242-0320d.png

仁厚泽涵被天下至和之气充塞宇内圣德之盛感通
于天故天发祥以著明应此诚国家大瑞万万年太平
之庆实兆于此无任欢忻拜表称贺皇上谦抑弗居降
敕戒勉圣意若曰朕承天位统治天下惟天与祖宗付
畀之重夙夜兢兢弗遑宁处所以孝事宗庙敬养圣母
图任贤才以绥靖兆民怀辑万邦者实切于朕心而惟
恐未至今天发祥如此岂朕之所克堪朕惟益务敬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8a 页 WYG1242-0321a.png

朕以嘉群臣稽首受命而有以知皇上之德即尧舜之
德也臣切思之天之与人若甚相远也然天之视听接
于人实未尝相远是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则天应之
犹影响然天人感通之妙岂有间哉昔者帝尧在位克
明峻德以亲九族和万邦孔子赞之曰惟天为大惟尧
则之舜之德则合乎尧合乎尧者合乎天也是以当时
皆有景星之瑞百工相和而歌之今皇上大德比隆尧
后集卷三十五 第 8b 页 WYG1242-0321b.png

虽不足以儗唐虞之臣然岂可无诗歌以赞扬盛美不
揣庸愚谨撰景星颂一篇百拜上进颂曰
明明上天有赫其神虽高以遐实迩而亲孰当天心维
圣天子其德克明其应有炜维时仲秋金飙徐兴阴氛
敛藏天宇廓清仰瞻穹窿湛澄一碧灵气翕张祯符乃
锡西北之区是曰天门有星而景既赤而

烱其融辉如珠之华如玉之烁其始维三合而一之相
后集卷三十五 第 9a 页 WYG1242-0321c.png

下土太微霦霦北极焞焞万象璘璘万物欣欣垂彩耀
芒显天之应天应斯何维天子圣在昔陶唐暨乎有虞
获此明徵维德之符世远道悠迨于今日皇有圣德嘉
应斯出维皇至孝实与天通致养圣母敬爱兼隆宗庙
之祀诚意孚畅祖考洋洋来格来飨维皇至仁与天运
行惠泽滂流时和岁登率土之滨均浃咸被熙然同春
无间远迩维皇聪明神武圣文既宪于天亦用良臣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9b 页 WYG1242-0321d.png

粹精惠绥抚摩民物用宁华夏蛮貊薄海内外奔走率
职以熙帝载恭惟皇帝尧舜是同维天发祥式表天衷
天锡皇帝圣寿万岁福禄隆长永安大位天锡皇帝圣
子神孙万世相传万国之尊小臣芜陋文字是职作此
颂歌播之金石
诗
驺虞诗(有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0a 页 WYG1242-0322a.png

不爱道地不爱宝发其祯祥以彰灵应河出龙马洛出
神龟实所以彰伏羲大禹之德而文教以兴载之简册
昭昭然也恭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德嗣登大宝之位
敬天勤民必诚必信仁厚之德浃于万方昆虫草木皆
遂繁殖上天彰应嘉祥屡臻而驺虞二复出于滁州来
安县石固山夫驺虞仁兽也不践生草不食生物王者
有至德而仁洽于天下然后出诚非常之瑞物也昔太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0b 页 WYG1242-0322b.png

德同符太宗治道之隆俪美前古故驺虞复出为瑞此
天所以示嘉应也昔周文王仁及庶类品物繁昌当时
有驺虞之诗以赞美其仁今驺虞实献于庭天下臣民
莫不欣抃是宜播之声诗荐之郊庙以与永乐颂歌同
传使万世之下有以知圣上功德格天巍巍煌煌如此
其盛也臣谨拜手稽首而献诗曰
有灵者兽是曰驺虞环滁之山以潜以居其灵维何莫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1a 页 WYG1242-0322c.png

千里孰知其神振振仁厚不践生草彼物之生亦不以
饱维天生之亦自天成圣明之世为祥为祯维今天子
道德纯至肫肫皇仁远迩一视昭事上帝曰敬曰诚孚
于下民皆乐其生皇天惟亲兆民胥悦神祇效灵驺虞
乃出石固之山荣光烛天百兽从之其形跹跹彤轩文
槛帖然自致翼以祥飙献于天子天开日晶庆云垂英
百僚欢趋驺虞在廷驺虞在廷实为大瑞龙马神龟乃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1b 页 WYG1242-0322d.png

天子祖武是继驺虞复来以昭盛治穆穆圣明天眷滋
彰万世之隆万世之光小臣作诗以歌盛美播之韶钧
垂示无已
瑞星诗(有序/)
宣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庚寅钦天监奏言丁亥之
夕含誉星见于东南其色黄白其光煜然越兹两夕愈
益明润谨按占书云天子施孝德兴礼乐人民和悦中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2a 页 WYG1242-0323a.png

徵敢以闻在朝群臣鼓舞称贺臣恭惟皇帝陛下尊临
大宝抚育万方圣德神功光于祖考躬事圣母皇太后
孝敬备至天下莫不承式礼备乐和神人胥悦东西南
朔无间远迩奔走奉贡稽首阙下治化隆盛天心悦鉴
瑞星之见厥有明徵不偶然也昔帝舜在位景星见于
房百工相和而歌之陛下德侔虞舜超越百王今兹瑞
应实与同符宜有诗歌传示无极臣谨拜手稽首而献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2b 页 WYG1242-0323b.png

季冬之月北风凉浮云夜卷天苍苍含誉高出东南方
仰视其色白且黄金丸玉烁耀精芒紫微之垣近相望
瑞彩烛照明炜煌列宿回环纷在旁匿影不敢同辉光
吁嗟此星安可常自古罕见今发祥明明天子奋乾刚
德绍祖考登虞唐祇奉圣母长乐康礼乐明备焕文章
湛恩厚泽雨露滂兆姓和恊歌丰穰蠢兹蛮蜑与氐羌
遐陬外国皆服降俯伏阙下贡篚筐至治优洽腾馨香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3a 页 WYG1242-0323c.png

歌颂盛美职所当鸿图宝历万世昌陛下圣寿如天长
退思斋诗(有序/)
退思斋者少师吏部尚书蹇公燕休之居也公以硕德
重望历事四朝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凡其佐天子理
百官均万民者既已施之事矣退而又思于此一无悖
于道然后即安不然则必复自道乃已焉公之存心如
此所以荷天子之宠任而有誉于天下也士大夫乐道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3b 页 WYG1242-0323d.png

曰
奕奕新堂有矗其隅曷栖于中有琴有书谁其居之少
师冢宰是究是图以熙帝载公事太祖太宗仁宗暨于
圣皇克奋其庸进思尽忠退惟其道出入敬恭远猷辰
告百官惟人百度惟贞匪究于怀曷赞国成皇帝曰都
汝予良弼公曰懋哉臣敢不力在昔大禹思日孜孜伟
兹皋陶赞襄是思伊念民艰若挞于市周公其勤笃施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4a 页 WYG1242-0324a.png

悠不徐不亟我作此诗以告无斁
具庆堂诗(有序/)
具庆堂者府军前卫指挥孙继宗兄弟奉亲之堂也孙
氏邹平大族世有德善其尊府推诚宣忠翊运武臣特
进荣禄大夫柱国会昌伯母夫人董氏实国家贵戚今
年皆七十馀矣继宗与弟绍宗显宗续宗纯宗喜父母
之康宁而蒙朝廷爵位之隆禄赐之厚乃特作一堂以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4b 页 WYG1242-0324b.png

为之喜京师士大夫歌咏之而亦以属余孟子曰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世之人有父母存者矣而或无爵禄
之荣有爵禄矣而或无寿考之福有寿考矣而或无子
孙之贤有子孙矣而或非戚里之贵是其乐有所未至
今公备享诸福天下之乐莫有加焉者也此无他盖由
列圣躬帝尧之德以亲九族和万邦而公克笃忠敬之
心履谦顺之行其诸子孙又能循礼义守法度是以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5a 页 WYG1242-0324c.png

矣故乐为赋之诗曰
翼翼高堂都城之东谁其居之戚里之崇疏封会昌宠
泽优渥皇仁如天以亲九族皇有显命诸子与焉将军
之荣孰之与肩乃丰堂宇乃笃孝养华彩焕然众之所
望番番二亲有伟其仪尊居在中锦幄绣帷子孙满前
鹓雏骥子再拜称寿奉酒孔旨伯仲之间有埙有篪綵
服斓斑屡舞逶迤都人欢嗟是谓具庆嘉乐虽多莫此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5b 页 WYG1242-0324d.png

来既积既备子孙保之忠孝仁义层构巍巍硕大且坚
笃慎弗忘奕世其传
承恩堂诗(有序/)
宣德八年二月少师吏部尚书蹇公新赐居第成诏公
移入居之大官供具教坊设乐公卿大臣往落焉公感
上恩德而思图报于无穷乃名其堂曰承恩之堂示不
忘也初公侍仁宗皇帝来北京居吏部廨署东湫隘嚣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6a 页 WYG1242-0325a.png

焉高大华焕称所以体貌大臣之意公重庆人洪武中
以科第起家祇事四圣今五十年夙夜尽心以脩其职
忠贞坦厚终始不渝上知之深信之笃任之专唐虞君
臣志同道合而谟明弼谐盖不是过也然当时优赐加
礼不可得而考矣唐之魏徵忠纯体国知无不言劝太
宗力行仁义追踪尧舜其家无正堂太宗辍殿材往营
之其后李晟有大功于德宗朝而尤希慕魏徵每有献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6b 页 WYG1242-0325b.png

鼓吹而将相送之公遭遇圣明存心古道其宠荣亦若
此于乎盛哉直闻之有非常之功则必受非常之赐公
冠冕百僚经纶治具直愚不足以知之不足以言之盖
书所谓嘉谟嘉猷入告于内而顺之于外者观公之受
赐则所以获乎上者可知矣公年七十而以是名堂盖
亹亹之意寓焉京师士大夫多形于歌咏公亦俾直继
之夫堂之作盖上之德也咏歌者岂独咏歌斯堂之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7a 页 WYG1242-0325c.png

盛序者以为美宣王盖任贤使能宣王之美著矣故云
然今之赐第所以优大臣旌贤德非过也然则今之歌
咏虽亦谓之美朝廷可也作诗曰
昔在太祖式是万邦克生众材以资臣工公初受命载
笔在列升迁少宰允矣其杰太宗明明冢宰是升简贤
任官用赞厥成于穆仁宗公寔元辅师臣之荣以贞百
度维今天子其仁如天笃眷在公政达用宣天子曰嘻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7b 页 WYG1242-0325d.png

命作之有翼有严言言渠渠式完且美诏公来居乃赐
燕喜公卿大臣同往落之乐奏在廷百用具宜公拜稽
首皇有大造沛泽骈蕃臣则奚报鞠躬殚虑以讫臣身
臣子臣孙亦敢弗勤思昔名臣曰徵曰晟惟忠之竭而
言之尽赐以居第荣观备焉兹殆千年惟公则然无施
不酬酬则必厚君子所存君子所有高堂巍巍华榜在
中皇德之隆以逮公躬皇德斯大公心则肃天子万年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8a 页 WYG1242-0326a.png

歌
瑞雪歌(有序/)
臣闻圣人与天地合其德则天必发祥呈瑞以应之黄
帝之甘露虞舜之景星庆云是也当此之时天下和平
阴阳顺序五谷熟而人民育至于今颂之恭惟皇帝陛
下以至圣之德抚盈成之运四方万国悉庭悉臣年谷
屡登民庶安业诚太平极盛之时而犹惓惓以养民为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8b 页 WYG1242-0326b.png

稔弭灾疠为民忧之十有一月乙卯大雪上用悦怡文
武群臣拜稽称贺以为圣德格天所致圣心谦抑归功
于天地宗庙宸章垂示昭若日星且命锡宴于廷俾各
沾醉而罢陛下之德比隆前圣而与天地同其盛矣易
称天道益谦书称谦受益陛下圣德广大天心协应而
犹撝谦如此盖受天之福而敷锡于庶民者愈隆而愈
大矣臣备官翰林职在文字谨作为诗歌庶几与虞舜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9a 页 WYG1242-0326c.png

圣皇大德侔天地心有所欲天应之今年仲冬久未雪
当宁兴叹忧群黎于时葭管才欲动阴气栗冽凝冰澌
巍巍上苍若咫尺一念感格回恩施浮云万里无异色
羲和匿景西南驰雪花呈祥忽飘洒轻风旋薄纵横吹
落梅飞絮乃彷佛窥窗入户穿帘帷素姿玲珑匪雕刻
成此六出亦已奇湛然炫晃夺人目顷刻道路迷崇卑
悠扬委积随处满造化覆育宁容私九重宫阙半天起
后集卷三十五 第 19b 页 WYG1242-0326d.png

西山漫漫灏气接玉立下瞰东海涯川原广衍望不极
但见皓旰深含滋闾阎欢忻田里悦鼓舞颂咏腾京师
蝗蟊殄绝痹疠息安居饱食端可期千官晨趋朝黼扆
环佩照映光陆离肜墀拜贺祝万寿太平珍贶实在兹
明明圣德迈前古至诚孚洽犹谦撝归功上帝及宗庙
宸章炳焕星日垂玳筵大开锡宴乐玉酒潋滟黄金卮
在廷文武悉醉饱不数湛露兼凫鹥小臣才薄忝侍近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0a 页 WYG1242-0327a.png

讲义
直既备员讲官轮次进讲以班列在东故常讲
四书每观前贤文集有讲义皆收录因阅家中
所藏书得存藁数篇遂录之使后人知今日制
作如此其副在官者尚多与非已作者皆不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孔圣人教人的书这几句是大学为头切要的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0b 页 WYG1242-0327b.png

道理如何说在明明德大凡人心一个个都禀受得天
地的正理也有慈悯的心也有羞恶的心也有谦让的
心也有分别是非的心随所遇着便发见出来比如为
子的孝于父母做官的忠于朝廷这个道理在心上本
来明明白白比如镜子一般光明这便是明德人只为
那私意牵引昩了这心便似镜子被尘土暗了一般因
此圣人说大学的道理先当整治的自己心上明白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1a 页 WYG1242-0327c.png

以下的人新是改旧为新的意思在上的人把自家的
心既整治的明白了方才教得下面人下面人若旧时
有沾染得不好的都教他改了从新做好人如治一家
教一家的人都好治一国教一国的人都好治天下教
天下的人都好这便是新民如何是在止于至善这止
字便如行到那去处住定一般至善是道理至当至极
处如在上的人自明其德须要十分用心行好勾当到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1b 页 WYG1242-0327d.png

分用心到那道理至当至极处便是在止于至善这三
句是大学一部书的纲领明明德一句又是新民的根
本比先尧舜禹汤文武几个圣人都在明明德上做工
夫起所以致得天下太平万世瞻仰为法伏惟皇上留
意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2a 页 WYG1242-0328a.png

这是曾子解孔圣人所说大学止于至善的道理前两
句是引诗经文王篇里说圣人止于至善的事穆穆是
深远的意思于是赞叹的言语是说周文王德行深远
不比那浅近的却又赞叹说文王明德的工夫不曾间
断所以他的德常常光明他一片敬心不曾一些怠慢
曾子因敬止二字又推广说文王凡事据道理行都处
置得极停当且如为君呵心全在仁爱上抚恤百姓十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2b 页 WYG1242-0328b.png

慎为子呵奉事父母十分孝顺为父呵教养子孙十分
慈爱有事使用百姓每及与百姓每说的言语都出于
诚心不曾一些失信曾子说文王这五件大事见得圣
人所行都有个极停当处若人因此推究将去每事都
这等处得停当呵才是止于至善文王是圣人他全在
敬止用功能敬便整齐严肃心上不昏昩了所行的事
自然停当这敬字是一心的主宰万事的根本尚书里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3a 页 WYG1242-0328c.png

上用功伏惟皇上以尧与文王为法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这是大学传第十章曾子解说治国平天下的事治国
平天下怎么说生财财是国家不可无的如奉养祭祀
备燕享廪禄百官供给军旅都要财用若不依着道理整
治只管分外科征取怨于百姓这等呵如何平治得国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3b 页 WYG1242-0328d.png

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这四句便是生财的道
理能行这四件国家的财用自然生息这四件是万世
可通行的所以说是生财的大道如何是生之者众财
是百姓每用力做出来的若是用力的少游食的多怎
么生得财国家的百姓不许他懒惰吃閒饭一个个都
要他着实务生理这便是生之者众如何是食之者寡
国家用的官员一个个选好的着实与朝廷整理政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4a 页 WYG1242-0329a.png

之者寡如何是为之者疾百姓每当耕种时着他耕种
当收成时着他收成不轻易差使误了他时候都得尽
力做生理只便是为之者疾如何是用之者舒百姓每
贡赋都有常数朝廷用度时须要撙节约量每岁民间
进来多少朝廷用出去的也不可过多常存得有馀这
便是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说朝廷能行得这四件
仓里必有馀粮库里必有馀帛不必分外科敛百姓国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4b 页 WYG1242-0329b.png

者疾用之者舒这四件岂不是生财的大道理万世通
行的良法臣谨按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周官太宰以九
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节财用莫不以财为言诚以财者
国用所不可无但能务本节用百姓既足则朝廷自足
唐虞三代行此道所以天下安宁治化隆盛然国家理
财必用君子乃能行此道君子以厚民之生为心所以
能致治平之效后世如汉武帝用桑宏羊唐德宗用裴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5a 页 WYG1242-0329c.png

国家卒致百姓疲敝祸乱以兴由其不用君子不明圣
贤生财之道所致也大学这几句有补于国家万世在
君上所不可忽者伏惟圣明留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第一章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作的书孔子
之道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忧道学失其传所
以作此书为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5b 页 WYG1242-0329d.png

圣人之教如何是天命之谓性命犹令也如分付的意
思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
焉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
之德这理与心俱生所以名之曰性如何是率性之谓
道率循也是随顺的意思言循其性则日用事物皆有
当然之理如循性之仁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仁民爱
物循性之义则自君臣之分以至于敬长尊贤循性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6a 页 WYG1242-0330a.png

分别这便是道道即是人当行的路一般所以名之曰
道如何是修道之谓教修是品节分等第的意思道原
于性固是人心所有的然其气禀有清浊厚薄之不同
是以于这道理上所知所行有过有不及的圣人因人
物之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如礼乐刑政之
类皆是化导人抑其过引其不及使归于中道所以名
之曰教大抵中庸为传道之书尧舜禹相传之心法在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6b 页 WYG1242-0330b.png

王曰建极即此理也圣人存心出治以无过无不及为
至所以谓之中孔子祖述尧舜之道以传后世而子思
此三言者又以明道之大原出于天而不可易而赞成
天地之化者则在圣人也帝王出治之本圣贤传心之
要实不外乎此伏惟圣明体念子思之言以求尧舜禹
汤文武之道斯道幸甚斯民幸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7a 页 WYG1242-0330c.png

于圣贤之学在于明善诚身这两事若不能择善则天
理人欲体认不真无以明善不能固执则天理为人欲
所夺无以诚身所以人必学然后能择善然后能固执
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是说择善固执的工
夫如何是博学博是广博君子之于天下必欲无一理
之不通无一事之不能故于诗书六艺无所不讲古今
事变无所不通然后有以聚天下之闻见而周知事物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7b 页 WYG1242-0330d.png

博中间或有时殊世异权变不同有所疑惑处不可不
请问于人请问于人必须详细然后所疑惑者皆得释
然这便是审问如何是慎思慎是谨慎学能审问于人
无所疑惑必须反求于心研精至理不骛于虚远不流
于汎滥然后有得于已这便是慎思如何是明辨天下
之事有义利之分是非之别辨之不明则义利混淆是
非颠倒学者必须于义利是非之间审察明白不可有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8a 页 WYG1242-0331a.png

是行其所知夫既学之博问之审思之慎辨之明必须
身体力行不使所知者为空言然后为实学这便是笃
行大抵学问思辨所以择善笃行所以固执非择善无
以明固执之理非固执无以成择善之功所以宋儒程
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臣谨按此章孔子答鲁哀公
问政之言子思引之以明中庸之道其间所言达道达
德九经行之皆本于诚然非生知安行之资必由学问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8b 页 WYG1242-0331b.png

其力则达道达德九经皆可体而行之天下国家无有
不治者矣伏惟圣明缉熙圣学以为出治之本躬行仁
政以致雍熙之效天下蒙福斯道幸甚斯民幸甚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是论语第二篇孔子说人君治天下的事其所行有
不同则功效也不同道是率先引导的意思政是法度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9a 页 WYG1242-0331c.png

是本心所得于天的道理礼是制度品节尊卑高下都
有个定分如何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
说人君治天下只要使人为善禁人为恶若先把法度
号令去开导百姓百姓有不从的便把刑罚去整治他
要他截然归一这等呵只是禁制得人不敢为恶不足
以感发人的善心百姓每一时畏惧听从但要苟免刑
罚却没羞愧虽是不敢为恶而为恶的心还在这功效
后集卷三十五 第 29b 页 WYG1242-0331d.png

当以心上所得的道理躬行实践去化导百姓且如要
百姓每事父母先自孝于亲以率之要百姓每事兄长
先自弟于长以率之这道理都是百姓心上同有的他
见人君是这等行呵他心里都感发从化怎么肯违了
但是百姓的资质有高下他从化有浅深却把那礼使
他行教他都知上下尊卑的分限要截然齐一不可过
不可不及似这等化导防范他呵百姓都耻于不善而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0a 页 WYG1242-0332a.png

政是为治之具刑是辅治之法德礼是出治之本德又
是礼之本从古圣人治天下何曾不用政刑但当以德
礼为先孔子见周末为治的专用政刑不用德礼所以
有此言臣考之大学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便
是道之以德禹汤文武有天下都是这等所以治隆于
上俗美于下至秦始皇全无德以及民只用苛政虐刑
苦害天下所以不能长久后来汉唐宋间有有德之君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0b 页 WYG1242-0332b.png

万世所尊仰伏惟皇上留意孔子之言而以尧舜为法
则天下幸甚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是论语第九篇孔子教人为学的次第如何是知者
不惑知者心无所蔽能明察道理惑是疑惑大凡一事
有一事的理一物有一物的理人于理上见得未明便
自有疑惑惟心无昏蔽则物无不格理无不明如为父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1a 页 WYG1242-0332c.png

白透彻怎么得有疑这便是知者不惑如何是仁者不
忧仁者心无所私能全这天理忧是忧患大凡人心都
有天理人欲若人欲胜了天理便一向循着人欲上去
目视非礼之色耳听非礼之声口道非礼之言身行非
礼之事便自有忧患若见道理明白每事都依着道理
行不被私欲胜了视听言动皆合于礼则心广体胖自
然安乐怎么得有忧这便是仁者不忧如何是勇者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1b 页 WYG1242-0332d.png

地之气以成形得天地之理以为性若气失其养则体
有未充便不能无畏惧而理有不行勇者能养此正气
至大至刚足以配道义天下的事但理上当为的便为
有始有终不肯逡巡畏缩这便是勇者不惧此一章大
意说学者于这道理知以知之仁以行之若无这勇不
免半途而废然必先知得分晓无疑惑然后行得停当
无忧患又加以勇则能浩然直前而无所惧学岂有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2a 页 WYG1242-0333a.png

勇这虽说为学之序然推而极之尧舜之治亦不过此
皋陶谟曰在知人在安民知人是知之事安民是仁之
事盖心无所蔽而能察乎理然后有知人之明心无所
私而能纯乎理然后有安民之惠知仁两尽始终如一
则德化隆盛万邦蒙福伏惟皇上留意于孔子皋陶之
言则天下幸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2b 页 WYG1242-0333b.png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是论语第十二篇里孔夫子答颜渊问仁的事颜渊
是孔子弟子他以为仁之道问夫子夫子答他说克已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
人乎哉如何是克已复礼为仁克字解做胜字已是私
欲复字解做还字礼是天理仁是本心全德凡仁义礼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3a 页 WYG1242-0333c.png

全德人心都有这全德只为私欲昏蔽了若能克去私
欲复还天理则本心之德复全于我这是说为仁的工
夫如何是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言其日至
近天下言其地至大归字解做许字夫子说人能一日
之间克去已私复还天理则天下的人都许其仁盖天
下人都有这个仁我能全得这仁便合得天下人的心
天下的人怎么不以仁称许我这是说为仁的效验甚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3b 页 WYG1242-0333d.png

仁本是自巳有的为仁的工夫全在自已他人着不得
气力这是说为仁的机括在我而无难颜渊闻夫子这
说话见得天理人欲分明便请问克已复礼的条目夫
子答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
礼便是私欲勿是禁止的词夫子说克已复礼的工夫
全在禁止这视听言动非礼处人有目不能不视非礼
幼颜色禁止了不看人有耳不能不听非礼的声音禁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4a 页 WYG1242-0334a.png

人有四体不能不动非礼处禁止了不动这等呵则视
听言动不徇已私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为仁的功效岂
有不至颜渊深达夫子这意思又自知他的气力可以
担当说道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斯语是指非礼勿视
听言动这四句颜渊谦词说我虽不聪敏请服行夫子
所教的这言语先儒说这一章是孔门传授心法切要
的说话不是至明不能察其几不是至健不能致其决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4b 页 WYG1242-0334b.png

书颜渊所问有二一问仁一问为邦此章问仁是也其
问为邦孔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
舞是举四代礼乐告之夫礼乐待人而后行人道惟仁
为大自古君臣兴礼乐教化之治亦惟仁德为之主本
孔子尝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伏
惟圣明留意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5a 页 WYG1242-0334c.png

这是论语第十三篇孔子告弟子樊迟的言语樊迟初
间请问孔子种五榖菜蔬的事孔子说这是小百姓的
事学者当为大人的事所以把这三件告他如何是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是居百姓上面的人礼是天理
节文见于威仪动作之间的道理为人上者非礼不视
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动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有
威可畏有仪可象这便是好礼百姓每见了自然起敬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5b 页 WYG1242-0334d.png

心上的裁制行事得当的道理为人上的凡事以义裁
度必本乎天理顺乎人情合乎时宜然后为之不本乎
天理人情之正不合乎时宜则必不为这便是好义百
姓每见上所为都是道理合当为的自然心悦诚服不
敢有不顺的心如何是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信是
真实不欺诈的道理为人上的以真实为心所行的如
其所言所令的如其所好凡立法度施号令必详必审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6a 页 WYG1242-0335a.png

便是好信这等呵百姓每都以真实相从遵行教令不
为虚诈趋事赴工不失期会无有不诚实的心孔子说
与樊迟这三件上行下效便是大人所行的事臣谨按
礼义信三者是人道的大经为人上者合当行的不是
要人敬要人服要人用情而后为的盖为上者是下民
的表率上不敬则下慢上不义则下畔上不信则下疑
所以为人上的必实有其善然后能感人孟子曰未有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6b 页 WYG1242-0335b.png

人君者以真实存心以礼义为教则足以感人心兴治
化伏惟圣明留意天下幸甚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论语第十六篇孔子说君子有这三戒戒是警省
畏惧的意思凡人少而好色壮而好斗老而贪得皆是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7a 页 WYG1242-0335c.png

的但当随时戒慎以理胜之君子知戒所以为君子如
何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盖人当少年血气动
荡不定不免好色若放纵不止便生疾病所以当戒如
何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盖人当壮年血气
强盛恃勇好胜喜于争斗若驰骋不已便生祸患所以
当戒如何是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盖人至老
年血气销耗不能胜人惟思利已若贪多务得肆欲无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7b 页 WYG1242-0335d.png

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
志气不为血气所动所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这一章
虽是孔子教学者之言然通上下皆有益盖学者不知
戒不能为君子若有天下国家者不用这言语则关系
又大汉成帝自少好色其后宠嬖非人蛊惑其心至于
伤绝子息汉业由此而衰汉武帝壮盛之时好大喜功
穷兵黩武国家疲弊民力凋耗盗贼蜂起后乃悔过息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8a 页 WYG1242-0336a.png

敛任用小人刻害天下百姓愁怨明皇恃其富贵穷奢
极欲大盗窥觎而起至于播迁由此言之岂可以不戒
臣谨按洪范五福其一曰寿而必本于攸好德人君好
德则自无三者之患而足敛福于已锡福于民伏惟圣
明留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8b 页 WYG1242-0336b.png

子是晓道理有德行的人畏是恐惧敬慎的意思三畏
是下文所说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三件如何
是畏天命天命是上天与人做好人的道理天生万物
独厚于人都与他仁义礼智之性都有君臣父子夫妇
长幼朋友之伦比万物不同君子知这道理是天与我
的心里常常存着眼里常常看着发言行事出入起居
戒谨恐惧不敢违了这道理这便是畏天命如何是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9a 页 WYG1242-0336c.png

可尊年德可尚君子常以谦卑逊顺为心安分守礼不
敢以卑忽尊不敢以贱踰贵不敢以少陵长不敢以已
之才知轻视有德这便是畏大人如何是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是合道理的说话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的言语载之经书以教天下后世都是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君子讲明其理而力行之为人君
尽君的道理为人父尽父的道理为人臣为人子尽臣
后集卷三十五 第 39b 页 WYG1242-0336d.png

常存敬戒不敢有违这便是畏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
所畏的是这三件事若求其要只在畏天命一句盖天
命是天理大人与圣人之言皆是天理所当畏的人于
天理知所敬畏则必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然求君子
所以畏天命的心又在知字上来人若不见得这道理
明白怎么有着实畏惧的心所以下文孔子又说小人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言之学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0a 页 WYG1242-0337a.png

正心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君子之学帝王之道一理而已伏惟圣
明留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
这是孟子首篇第七章孟子告齐宣王平天下的道理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0b 页 WYG1242-0337b.png

及人之老上面老字是尊敬奉养的意思吾老是自已
的父兄人之老是百姓每的父兄孟子说为人君的把
自已的父兄尊敬奉养必要他安乐也当念天下百姓
每爱父兄的心与我一般都着他得尊敬奉养父兄不
至于饥寒困苦这便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是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上面幼字是爱护教养的意思吾幼
是自已的儿女人之幼是百姓每的儿女孟子说人君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1a 页 WYG1242-0337c.png

百姓每爱儿女的心与我一般都着他得爱护教养他
的儿女不至于流离失所这便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若天下为子弟的都得奉养父兄为父母的都得保爱
儿女这等呵天下岂有不太平的所以说治天下可运
于掌可运于掌是不难的意思大抵人君推广自已的
仁心以及百姓呵天下不难治所以孟子于下文引诗
经说周文王的德行先行于一家妻子兄弟又行于一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1b 页 WYG1242-0337d.png

仁心呵四海虽大也保守得若不能推广这仁心呵妻
子虽至亲近也不能保孟子又说自古圣帝明王治天
下国家也无别的道理只是能推广仁爱的心以及百
姓臣谨按孟子此言所重在推恩二字恩是人心上发
出来的仁心便是天地生物的心圣人以天地的心为
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仁恩遍于天下齐宣
王不忍一牛之死可谓有仁心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盖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2a 页 WYG1242-0338a.png

当黜霸功行王道王道切要处不过推广不忍之心以
行不忍之政此万世帝王所当体者伏惟圣明留意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
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这是孟子离娄篇孟子说人君平治天下的道理不必
他求只在爱亲敬长这两件推行将去如何是道在迩
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道是自然的道理事是人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2b 页 WYG1242-0338b.png

人当孝的尊长是人当敬的是自然的道理人以这道
理为心孝于父母敬于尊长这便是当为的事人所容
易行的若不在这两件上用心却求于高远难行的事
便不是自然道理便不是所当为的事这是孟子教人
只当以孝亲敬长为务如何是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
天下平这是承上文说孝亲敬长的功效人人是说天
下的百姓天下的百姓都有父母都有尊长人君躬行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3a 页 WYG1242-0338c.png

人都兴起孝亲敬长的心轻徭薄赋使他各得养父母
奉尊长这等呵天下的人一个个能存孝弟的心都无
争斗悖逆的事岂不是太平这是孟子说平天下的功
效都在人君躬行孝弟上来可见道在迩不必求诸远
事在易不必求诸难臣谨按古昔帝王致治之效莫盛
于尧舜求其本原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舜处父母兄
弟之间克谐以孝推之天下黎民于变万国咸和所以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3b 页 WYG1242-0338d.png

友之德以致太平之治天下幸甚斯民幸甚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这是孟子离娄篇记孟子教人的言语事是奉事守是
持守孟子意思说人之事君事长都是事而惟事亲为
事之大盖事亲者事之本也人能尽孝敬以事亲则以
之事君必忠以之事长必顺所以说事孰为大事亲为
大人之守家守官都是守而惟守身为守之大盖守身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4a 页 WYG1242-0339a.png

成以之守官而官事治所以说守孰为大守身为大然
孟子虽以事亲守身对说下文却说不失其身而能事
其亲则又重在守身上盖能持守其身不陷于不义然
后可以事亲若所言所行一陷于不义便为失其身则
不足以事亲这又是教人以守身为事亲之本臣谨按
孟子此言盖为学者而发故止于事亲若就君道言之
所系为尤大盖人君之身乃天下国家之本而事亲其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4b 页 WYG1242-0339b.png

学言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必本于修身古之人君有盛
德大业者莫如尧书言其克明峻德者修身之事也下
文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者齐家治国平天下
之事也极而至于位天地育万物一皆本于人君之身
伏惟圣明留意于圣贤之言以绍帝尧之治天下幸甚
辨
夷齐十辨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5a 页 WYG1242-0339c.png

二辨首阳所以有夷齐之迹
三辨山中乏食之故
四辨夫子用齐景公对说之由
五辨武王之世恐无夷齐
六辨史记本传不当削海滨辟纣之事
七辨道遇武王与周纪书来归之年不合
八辨父死不葬与周纪书祭文王墓而后行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5b 页 WYG1242-0339d.png

九辨太史之误原于轻信逸诗
十辨左氏春秋传所载武王迁鼎义士非之说
亦误
谨按论语第七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
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第十六篇齐
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6a 页 WYG1242-0340a.png

以称夷齐者事无始末莫知其何所指虽有大儒先生
亦不得不取证于史记盖孔子之后尚论古人无如孟
子孟子止言伯夷不及叔齐其于伯夷也大槩称其制
行之清而于孔子此二章之意亦未有所发惟史记后
孔孟而作成书备而记事富时有以补前闻之缺遗如
子贡夷齐何人之问孔子求仁得仁之对倘不得史记
以知二子尝有逊国俱逃之事则夫子不为卫君之微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6b 页 WYG1242-0340b.png

先秦古书所以为有功于世也然迁好奇而轻信上世
之事经孔孟去取权度一定不可复易者史记反从而
变乱之以滋来者无穷之惑则迁之功罪岂相掩哉盖
夷齐不食周粟之类是已史记既载此事于传又于周
纪齐世家诸篇历言文王武王志在倾商累年伺间备
极形容文字既工荡人耳目学古之士无所折衷则或
两是之曰武王之事不可以已而夷齐则为万世立君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7a 页 WYG1242-0340c.png

于武王谓之弑君孔子取之盖深罪武王也眉山苏公
之论是已呜呼此事孔孟未尝言而史迁安得此欤或
闻予言而愕然曰谓孟子未尝言则可首阳之事孔子章
章言之子既知有论语而又疑此则是不信孔子也予
应之曰予惟深信孔子是以不信史迁也且谓论语本
文何以言之夫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
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未尝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7b 页 WYG1242-0340d.png

死乎夫首阳之隐未见其必在武王之世而二子昔尝
逃其国而不立证诸孔子对子贡之意则可信矣安知
其不以逃国之时至首阳也孤竹小国莫知的在何所
传者谓齐威北伐山戎尝过焉山戎与燕晋为邻则孤
竹可知而首阳在河东之蒲坂诗之唐风曰采苓采苓
首阳之颠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或者即此首阳盖晋地
也若夷齐果孤竹君之子则逃国以来谅亦非远何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8a 页 WYG1242-0341a.png

已逃去则必于山谷无人不可物色之所然后能绝国
人之思首阳固其所也盖仓卒而行掩人之所不知固
宜无所得食又方君父大故颠沛陨越之际食亦何心
其所以兄弟俱在此者一先一后势或相因而今不可
知耳然亦不必久居于此踰月移时国人立君既定则
可以出矣惟其逊国俱逃事大卓绝故后人称之指其
所尝栖止之地曰此仁贤之迹也夫是以首阳之传久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8b 页 WYG1242-0341b.png

此者无他盖论语此章本自明白于景公言死而于首
阳不言死后人误读遂谓夫子各以死之日评之耳此
大不然也夫孔子以景公与夷齐对言大意主于有国
无国尤为可见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诸侯曰千乘所
谓有马千驷者盖斥言其有国也夷齐可以有国而辞
国者也崔子弑景公之兄庄公而景公得立崔子犹为
政景公安为之上莫之问也享国日久奉已而已观其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9a 页 WYG1242-0341c.png

其死也泯然一无闻之人耳孔子叹之曰嗟哉斯人彼
有内求其心弃国不顾如夷齐者独何人哉彼所以千
古不泯者岂以富贵哉由此论之则孔子所以深取夷
齐但指其辞国一节而意自足若曰夫子取其不食周
粟以饿而死则此章本文之所无也夫今去夫子又远
矣饿于首阳一语之外前不言所始后不言所终予疑
其在逊国俱逃之时而不死者盖意之然予之意之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49b 页 WYG1242-0341d.png

害于义理特甚焉大槩迁也专指文武为强大诸侯窥
伺殷室以得天下故于世家则首吴泰伯于列传则首
伯夷迁之说出而孔孟所以言文武盛德至仁者皆变
乱矣此事若不见取于大儒先生犹可姑存以俟来哲
今亦不幸君子可欺断然按之以释论语则武王万世
当为夷齐之罪人夷齐借之以徇使万世乱臣贼子知
畏清议如此也而武王何罪哉予言更仆未终亦不得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0a 页 WYG1242-0342a.png

吾徒之学诵诗读书论世知人不当草草幸毋倦听夫
夷齐孔子之言略孟子虽不言叔齐而言伯夷甚详若
并取证于孟子则史迁所载谏伐以下晓然知其决无
也孟子言伯夷之归周也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
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史记本传则不然削其海滨辟
纣之事但于逊国俱逃之下即书曰于是往归西伯及
至西伯卒此下遂书叩马谏武王之语数其父死不葬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0b 页 WYG1242-0342b.png

秋之书遂事才逃其国遂不复反而归周也则不知此
行也二子亦已免丧否欤厄于势而不返容或有之然
逃彼归此如同时然身丧父死自不得与于哭泣之哀
也而忍以父死不葬责他人欤呜呼此必无之事也夫
迁所以削其海滨辟纣者何哉谓迁为未尝见孟子欤
则迁知其有书七篇其作孟子传自言尝读之而屡叹
矣然而如此书伯夷者其意可想也迁以不食周粟为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1a 页 WYG1242-0342c.png

恶于纣也夫事不惟其实所不合已意则削之千载而
下读于是一语尚可想其迁就增损之情态而何以传
信乎故曰当一以孟子为断夫伯夷太公两不相谋而
俱归文王孟子称为天下之大老太公之老古今所共
传则伯夷之年当亦不相上下孟子必不虚加之也然
伯夷德齿昔纵与太公同而后来年龄岂必与太公等
吾意武王之时未必犹有所谓伯夷也而迁所作周纪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1b 页 WYG1242-0342d.png

享国凡五十年吾不知其始至也在文王初年欤中年
欤末年欤不可考也而迁于周纪则尝以为初年矣其
言曰文王继公季而立敬老慈幼礼贤待士士以此多
归之夷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往归之然后曰太颠
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申太公之徒皆往归之然后曰崇
侯谮西伯于纣囚于羑里然后曰纣释文王赐弓矢鈇
钺得专征伐又数年而书听虞芮讼又明年而书伐犬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2a 页 WYG1242-0343a.png

者凡七上去夷齐来归之年不知其几矣大槩书文王
五十年之事稍稍排布岁年而夷齐之归为首其他未
之先也以天下之大老其来在文王即位未久之年若
谓其人犹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之后姑少计之
亦当百有馀岁矣恐不必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而考
终已久矣迁既书于周纪如此及作伯夷传乃言夷齐
方至文王已卒道遇武王以木主为文王伐纣叩马而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2b 页 WYG1242-0343b.png

即周纪所书之夷齐则归周已数十年非今日甫达岐
丰之境也谏武王当于未举事之初不当俟其戎车既
驾而后出奇骇众于道路也太公与已均为大老出处
素与之同不于今日白首如新方劳其匆匆扶去于锋
刃将及之中也呜呼纪传一人作也乃自相牴牾如此
尚有一语之可信乎观其摸写二子冒昧至前左右愕
眙欲杀武王无语太公营救之状殆如狂夫出斗群小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3a 页 WYG1242-0343c.png

殆哉其得免于死伤也不亦幸哉武王方为天下去贼
虐谏臣毒痡四海之纣而行师无纪左右遽欲害敢谏
之士戕天下之父死生之命在左右与太公而武王若
罔闻知万一扶去之手缓不及用则是彼杀比干此杀
夷齐其何以有辞于纣也武王顺天应人之举后世敢
造此以诬之噫甚矣传曰父死不葬纪则曰武王祭于
毕东观兵至于孟津载木主车中毕也者文王葬地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3b 页 WYG1242-0343d.png

葬又何也故凡迁书谏伐以下大率不可信使其有之
孔子不言孟子言之矣予若以孔孟之说折迁迁未必
屈服惟传自言之纪自破之其他卷犹曰破碎不全不
尽出于迁之手而此纪此传皆迁全文读者知其非迁
莫能作又不得疑其补缀于后人也曰然则纪与传孰
愈曰纪书文王其妄居半及书武王则妄极矣若其书
夷齐一节犹略优于传也盖纪言其归周及文王之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4a 页 WYG1242-0344a.png

而值文王之死者无稽之言也曰然则首阳之事其究
如何曰予前固言之果有夷齐暂隐之迹而不在武王
克商之时武王克商之时恐已无所谓夷齐而孟子又
不言叔齐归周惟后之读论语者惑于迁史增加孔子
本文执所谓饿者为夷齐盖棺之终事是以展转附会
尔夫理至于一是而止予生百世之后安敢臆度轻破古
今共信之说盖见迁于论语才有一字之增而遂与孟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4b 页 WYG1242-0344b.png

惑后世是以详为之辨庶几自此观夷齐者惟当学其
求仁得仁与夫制行之清廉顽立懦之类而不必惑其
叩马耻粟以至于死然后语孟称道之意可明也夫读
论孟则见二子可师乃志士仁人甚自贵重其身抗志
甚高观理甚明俯仰浩然清风可仰而不可及孔孟之
所谓贤由之则俱入尧舜之道也读史记则见二子可
怪乃羁旅妄人闇于是非进退轻发尝试不近人情悻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5a 页 WYG1242-0344c.png

谓贤由之则不过于陵仲子之操也学者于此从语孟
乎从史记乎曰如此则迁无所据而容心为此何也曰
迁自言之矣所谓予悲伯夷之志睹逸诗可异焉者此
迁之所据乃一传之病源也逸诗者西山采薇之章也
三百篇诗经夫子所删尚莫知各篇为何人作迁偶得
一逸诗而妄意之曰此必夷齐也夷齐尝饿于首阳今
言采薇西山是不食周粟故也夫古诗称采草木蔬茹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5b 页 WYG1242-0344d.png

地人人食之已独不食则食之者人人皆非也异哉耻
一武王而天下皆无与已同类之人然则试使夷齐之
教行一世之人无一人肯食周地之粟而后可乎夷齐
之风百世闻之而兴起何当时此事无一人见之而听
从乎夫天下所谓西山不知其几自东观之皆西也诗
言西山不言首阳不当以附会论语之所云也末句曰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迁以为夷齐死矣悲哉此临绝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6a 页 WYG1242-0345a.png

我安适归则无所辟地辟世矣下又言吁嗟徂兮则于
不可中求可犹思有所往焉既而遂自决曰命之衰矣
归之于天而终无可奈何之辞也岂必为殂卒之殂乎
神农虞夏固不可见而以暴易暴何可以指武王武王
非暴君也必欲求其称此语者则自春秋战国至于秦
项灭国灭社何处不有乎然则世必有遭罹荼毒而作
此诗者非夷齐也此诗误迁而迁误后世也或曰然则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6b 页 WYG1242-0345b.png

犹或非之杜元凯以为伯夷之属也此在孔孟之间岂
亦非欤曰非也武成之后武王岁月无几发财发粟释
囚封墓列爵分土崇德报功亟为有益之事则吾闻之
迁鼎恐非急务也灭人之国毁人宗庙迁其重器强暴
者之所为谁谓武王为之使果有所谓鼎则天下一家
无非周地在彼犹在此矣岂必皇皇汲汲负之以去而
后为快乎况罪止纣身为商立后宗庙不毁而重器何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7a 页 WYG1242-0345c.png

所非亦不审事实矣而义士又不知为何人自克商至
于周衰然后左氏载此语盖已四五百年四五百年之
间岂无一士心非武王者得称为义亦各有见也而何
必以夷齐实之乎况左氏近诬未必斯言果出于哀伯
乎呜呼此武王夷齐终古暧昧俱受厚诬之事与咸丘
蒙之徒妄言尧舜者颇同惜其出于孟子之后无一人
识其为齐东野人之语故使流传至今幸而窃读论语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7b 页 WYG1242-0345d.png

之疑既释则史迁失其所以凭藉附会之地岂非古今
之一快哉然此愚见也不知来哲又以为然否
续说
予既辨夷齐无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之事或曰子以为
韩公两是苏公偏信之说皆非也二公盖为君臣大义
计纵不尽然要为有关于世教史迁虽误而人不致疑
固以此也今决破籓篱以为其事无有则孰愈传疑之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8a 页 WYG1242-0346a.png

事实所无而托圣贤以为重则是世教可以伪立也孔
孟岂有此乎孔子称殷有三仁而夷齐不与夫夷齐岂
非仁人哉惟于纣与武王之际无其事故不系于殷也
春秋贵死节贱事雠诛首恶罪逆党君臣之义严矣孟
子一言蔽之曰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此孔孟所为立
世教也夷齐无是事孔孟不言春秋为惩乱贼作则孔
孟明著之世教自有在而焉用以所无者传疑也若夫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8b 页 WYG1242-0346b.png

而诬以篡弑共伯宰我孔门高弟也而诬以从畔田常
彼岂知为世教计也哉后乎春秋如豫子为智伯仇赵
襄子而必报之自谓将以愧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
心者其志发乎大义可以立世教者也迁置之曹沬专
诸荆轲聂政之间总五人名之曰刺客其一切好奇而
不明义如此彼岂知为世教者哉故欲知君臣大义莫
尚乎春秋后世张子房诸葛武侯以至历代忠义死得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9a 页 WYG1242-0346c.png

后集卷三十五 第 59b 页 WYG1242-0346d.png

抑庵文后集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