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夜台禅人¶ 第 517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缉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与一万眷属常演说法。故西域
沙门遥礼此山。为金色世界。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
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是观之。文殊果常
住于此山耶。盖众生界中。烦恼所集为热恼地。若行
人能开智眼。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则当下清凉。如是。
则触目无非文殊化境。步步不离清凉道场。此所谓
一切处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禅人。久住台山。夜游
故得此名。今来南方行脚。参礼知识。是必亲从文殊
指点而来。如善财之南询。虽经百一十城。未动脚跟
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离金色界中。在在知识
逆顺法门。无非文殊智眼。今见老人于五乳峰头。与
金色世界是同是别。者里辨得。许你亲见文殊。其或
未然。再买草鞋行脚去。参。参。
** 示省然觉禅人
性觉禅人中岁出家。远来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隐疾
不能久侍。辞归请益。老人因示之曰。身为大患之本。
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
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缉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与一万眷属常演说法。故西域
沙门遥礼此山。为金色世界。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
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是观之。文殊果常
住于此山耶。盖众生界中。烦恼所集为热恼地。若行
人能开智眼。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则当下清凉。如是。
则触目无非文殊化境。步步不离清凉道场。此所谓
一切处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禅人。久住台山。夜游
故得此名。今来南方行脚。参礼知识。是必亲从文殊
指点而来。如善财之南询。虽经百一十城。未动脚跟
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离金色界中。在在知识
逆顺法门。无非文殊智眼。今见老人于五乳峰头。与
金色世界是同是别。者里辨得。许你亲见文殊。其或
未然。再买草鞋行脚去。参。参。
** 示省然觉禅人
性觉禅人中岁出家。远来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隐疾
不能久侍。辞归请益。老人因示之曰。身为大患之本。
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
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
示夜台禅人¶ 第 518a 页 X73-0518.png
戒。心地法门。乃断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
闻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
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
润湿归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
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
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
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
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
能得利益者。汝当更念。此身虽苦。幸存一息。尚可求
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则将来三途之苦。
动经长劫。虽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狱苦。发菩
提心。勉之毋怠。
** 示说名道禅人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
非向外别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体。本自具足。故今
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别寻枝叶。佛祖教人。只是返求
自心。故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云。若人识得
心。大地无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来无物。
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
我。即不知有本来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
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著我处。当下照
破。本来无我。无我则无人。无人则了无众生。众生既
空。则生死根绝。生死既脱。则无寿命。是则四相既除。
闻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
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
润湿归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
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
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
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
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
能得利益者。汝当更念。此身虽苦。幸存一息。尚可求
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则将来三途之苦。
动经长劫。虽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狱苦。发菩
提心。勉之毋怠。
** 示说名道禅人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
非向外别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体。本自具足。故今
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别寻枝叶。佛祖教人。只是返求
自心。故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云。若人识得
心。大地无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来无物。
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
我。即不知有本来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
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著我处。当下照
破。本来无我。无我则无人。无人则了无众生。众生既
空。则生死根绝。生死既脱。则无寿命。是则四相既除。
示夜台禅人¶ 第 518b 页 X73-0518.png
一心无寄。岂非无住之妙行乎。若不能当下了悟。只
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置在目前。但见一切境缘。对
待生心之时。便是我执。就此执处一照。照破。则当下
情忘。对待心绝。即是无我。无我则无人。人我既空。则
日用身心。了无挂碍。以日用逆顺境界。皆是生死路
径。若境界看破。了无挂碍。则生死根株。亦从此倒断
矣。如是。岂非善修般若无住之妙行乎。禅人有志。要
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此外别求。即落外道邪径
矣。
**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
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
能觉知。主人巳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
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
柄耳。盖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
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
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
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
生死。不是离此。别有𢆯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
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
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
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
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
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置在目前。但见一切境缘。对
待生心之时。便是我执。就此执处一照。照破。则当下
情忘。对待心绝。即是无我。无我则无人。人我既空。则
日用身心。了无挂碍。以日用逆顺境界。皆是生死路
径。若境界看破。了无挂碍。则生死根株。亦从此倒断
矣。如是。岂非善修般若无住之妙行乎。禅人有志。要
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此外别求。即落外道邪径
矣。
**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
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
能觉知。主人巳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
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
柄耳。盖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
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
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
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
生死。不是离此。别有𢆯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
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
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
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
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
示夜台禅人¶ 第 518c 页 X73-0518.png
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閒忙动静应酬忽遽中。
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
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
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
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
冰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
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冰消。全不用力。
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
可作𢆯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笃如。
笃者敦笃。纯一无伪。精诚之至也。然吾沙门佛子。欲
超生死。證真常。求无上涅槃之福乐。苟非精诚一念。
纯真无妄。力破烦恼之魔。顿拔爱憎之根。而欲顿享
无为之福。难矣。千里之行。在于初步。从此戒为基本。
乃趋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单求一
念。生死情根。搜拔起处竟不可得。然不可得处便是
生死无著处矣。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
以阿弥陀佛四字。横于胸中。以为利斧。久久根株自
断矣。如是著力。是名笃如。勉之。勉之。
**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来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积如。
盖出世人。福由渐积而厚。至佛乃足。犹如积微尘以
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
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
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
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
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
冰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
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冰消。全不用力。
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
可作𢆯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笃如。
笃者敦笃。纯一无伪。精诚之至也。然吾沙门佛子。欲
超生死。證真常。求无上涅槃之福乐。苟非精诚一念。
纯真无妄。力破烦恼之魔。顿拔爱憎之根。而欲顿享
无为之福。难矣。千里之行。在于初步。从此戒为基本。
乃趋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单求一
念。生死情根。搜拔起处竟不可得。然不可得处便是
生死无著处矣。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
以阿弥陀佛四字。横于胸中。以为利斧。久久根株自
断矣。如是著力。是名笃如。勉之。勉之。
**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来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积如。
盖出世人。福由渐积而厚。至佛乃足。犹如积微尘以
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
示夜台禅人¶ 第 519a 页 X73-0519.png
脑。积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为涅槃之安宅。福乐之
极地也。苟不积。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
人本有。良由积劫烦恼侵𩞾。故烦恼情尘日厚。而如
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从此日用
念念知归。但见情尘起处。以智光照之。久久纯熟。则
佛性厚而烦恼薄。烦恼薄而业障轻。业障轻而生死
断。是由积真如。以断生死。求證菩提。享常乐我净之
厚福。岂非由积而至耶。故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
舟也无力。禅人勉之。
**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
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閒
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
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
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
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證穷法界。名为
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
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
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
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
门。乃诸佛自證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
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
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
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
极地也。苟不积。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
人本有。良由积劫烦恼侵𩞾。故烦恼情尘日厚。而如
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从此日用
念念知归。但见情尘起处。以智光照之。久久纯熟。则
佛性厚而烦恼薄。烦恼薄而业障轻。业障轻而生死
断。是由积真如。以断生死。求證菩提。享常乐我净之
厚福。岂非由积而至耶。故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
舟也无力。禅人勉之。
**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
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閒
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
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
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
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證穷法界。名为
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
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
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
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
门。乃诸佛自證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
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
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
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
示夜台禅人¶ 第 519b 页 X73-0519.png
卷。众生本具性德也。隐而不现。谓众生日用而不知
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證穷。此法开示众生
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
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
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
閒。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證此大
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閒。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
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
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
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
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故般
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
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
来际。无閒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閒歇。此乃
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
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閒也。
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
**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
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
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
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
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
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
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證穷。此法开示众生
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
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
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
閒。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證此大
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閒。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
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
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
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
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故般
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
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
来际。无閒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閒歇。此乃
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
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閒也。
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
**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
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
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
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
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
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
示夜台禅人¶ 第 519c 页 X73-0519.png
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
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
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
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
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
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
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瞋不痴。则意业清净。如
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
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
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
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
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閒忙。于一切时。不愚不
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
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
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
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
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
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
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
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
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
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
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
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
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
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
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
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
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瞋不痴。则意业清净。如
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
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
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
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
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閒忙。于一切时。不愚不
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
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
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
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
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
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
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
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
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
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
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
示夜台禅人¶ 第 520a 页 X73-0520.png
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
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
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
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
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
则佛堕妄语矣。
** 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
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
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
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
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
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
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沈无记。惺惺
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沈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
前后际断。中閒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
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
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
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
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
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𢆯妙知见。但凡
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
认著。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
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
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
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
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
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
则佛堕妄语矣。
** 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
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
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
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
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
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
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沈无记。惺惺
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沈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
前后际断。中閒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
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
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
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
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
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𢆯妙知见。但凡
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
认著。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
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
示夜台禅人¶ 第 520b 页 X73-0520.png
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
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
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
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
今人伹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
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
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
永无疑矣。
** 示海阔禅人剌血书经
禅人发心。书华严五大部经。特礼匡山请益。老人因
示之曰。毗卢遮那。安住海印三昧。现十法界。无尽身
云。说华严经。名普照法界修多罗。若正报身。诸毛孔
中。放光明说。若依报世界。草芥微尘。则尘说刹说。如
是演说。尽未来际。无閒无歇。如是之经。充满法界。所
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今子以有限之身心。涓
滴之身血。若为而尽书之耶。虽然。此经果不能书。则
一切众生绝分矣。且曰。法界之经。则凡在法界。无非
此经。若悟毗卢。以法界为身。则自已身心。亦同法界。
此则日用现前。动静语默。拈匙举箸。欬唾掉臂。皆法
界之大用。是则何莫而非书写此经之时耶。若身同
法界。则一一毛孔。皆悉周遍。如是则举一滴之血。当
与性海同枯矣。所以普贤大士。剥皮为纸。柝骨为笔。
剌血为墨。量等法界。是则全经不出一字。即书一字。
亦同全经。何况百轴之文。禅人苟能作如是观。则自
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
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
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
今人伹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
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
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
永无疑矣。
** 示海阔禅人剌血书经
禅人发心。书华严五大部经。特礼匡山请益。老人因
示之曰。毗卢遮那。安住海印三昧。现十法界。无尽身
云。说华严经。名普照法界修多罗。若正报身。诸毛孔
中。放光明说。若依报世界。草芥微尘。则尘说刹说。如
是演说。尽未来际。无閒无歇。如是之经。充满法界。所
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今子以有限之身心。涓
滴之身血。若为而尽书之耶。虽然。此经果不能书。则
一切众生绝分矣。且曰。法界之经。则凡在法界。无非
此经。若悟毗卢。以法界为身。则自已身心。亦同法界。
此则日用现前。动静语默。拈匙举箸。欬唾掉臂。皆法
界之大用。是则何莫而非书写此经之时耶。若身同
法界。则一一毛孔。皆悉周遍。如是则举一滴之血。当
与性海同枯矣。所以普贤大士。剥皮为纸。柝骨为笔。
剌血为墨。量等法界。是则全经不出一字。即书一字。
亦同全经。何况百轴之文。禅人苟能作如是观。则自
示夜台禅人¶ 第 520c 页 X73-0520.png
书者。与见闻者。及礼拜赞叹。一香一华。而作供养。乃
至执劳运力者。无不同归法界。如是功德。岂可得而
思议。禅人若无如是眼。作如是行。亦不免捏目见空
华。岂不重增颠倒想耶。
** 示曹溪沙弥能化书华严经
佛云。佛种从缘起。是故众生正因。佛性本具。但以无
明坚固。不遇善缘。终不能发。如种子在地。要假雨露
阳和之缘。方能抽芽发干。乃至开花结实耳。老人未
至曹溪。诸沙弥所习世俗之业。且不知有佛有僧。安
知佛法哉。自老人开化。种种方便。诱引教导。始则知
为僧矣。既而以佛性难明。先教书写华严大经。使知
亲近随顺佛法。信心若发。方可引入佛慧。初则二三
其人。自是人人相望发心。不十年閒。书此大经者。巳
成十馀部。六祖入灭巳来千年。今日之事。从前所未
有也。佛性人人本有。恒沙功德。人人本具。以无知识
开导。皆以性德而造恶业。招三途之苦报。若悟此佛
性。则转恶业。而为无量净土庄严。今沙弥能化。能以
造业之心。转为净土庄严。作成佛真因。所谓智种含
于心地。遇法雨慧日之缘。故能发菩提芽。生长善根。
抽功德枝。开万行花。将来必成菩提妙果。此正所谓
佛种从缘起也。老人往往开示曹溪。诸弟子等。若从
此人人勇猛。发无上心。有志佛法。究明已躬大事。即
如六祖住世时。发明自心者。千人之中。岂止三十馀
人而巳耶。是在递相转教之功耳。
至执劳运力者。无不同归法界。如是功德。岂可得而
思议。禅人若无如是眼。作如是行。亦不免捏目见空
华。岂不重增颠倒想耶。
** 示曹溪沙弥能化书华严经
佛云。佛种从缘起。是故众生正因。佛性本具。但以无
明坚固。不遇善缘。终不能发。如种子在地。要假雨露
阳和之缘。方能抽芽发干。乃至开花结实耳。老人未
至曹溪。诸沙弥所习世俗之业。且不知有佛有僧。安
知佛法哉。自老人开化。种种方便。诱引教导。始则知
为僧矣。既而以佛性难明。先教书写华严大经。使知
亲近随顺佛法。信心若发。方可引入佛慧。初则二三
其人。自是人人相望发心。不十年閒。书此大经者。巳
成十馀部。六祖入灭巳来千年。今日之事。从前所未
有也。佛性人人本有。恒沙功德。人人本具。以无知识
开导。皆以性德而造恶业。招三途之苦报。若悟此佛
性。则转恶业。而为无量净土庄严。今沙弥能化。能以
造业之心。转为净土庄严。作成佛真因。所谓智种含
于心地。遇法雨慧日之缘。故能发菩提芽。生长善根。
抽功德枝。开万行花。将来必成菩提妙果。此正所谓
佛种从缘起也。老人往往开示曹溪。诸弟子等。若从
此人人勇猛。发无上心。有志佛法。究明已躬大事。即
如六祖住世时。发明自心者。千人之中。岂止三十馀
人而巳耶。是在递相转教之功耳。
示夜台禅人¶ 第 521a 页 X73-0521.png
** 示惺初元禅人书经
性元禅人。来参匡山。老人字之曰惺初。发愿书写大
经。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修行。佛说方便多门。固在各
各发心何如耳。第一向上参禅。求明自心。志了生死。
次则深穷教海。志愿宏通。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又次
则深厌生死。专心净业。愿生西方。此皆理行。为最上
者。若夫事行种种。至于书写经典。乃六种法师之一。
是佛称赞者。故法华说持经法师。现世肉身。得六根
清净。此岂事行可拟哉。且云。举手低头。皆巳成佛。此
称性之行。又岂可以描抹点画致耶。老人昔住五台。
曾剌血泥金。书写华严大经。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
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
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
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
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自在无碍解脱门。
乃至一切见闻。无非真经现前。以此證之。则书经之
行。妙在一心不乱。又岂若童蒙抹朱。便以书经求功
德耶。禅人试以此行。如是书写。如是受持。似有少乃
相应。若以描写为妙行。博名高为求供养之资。则又
不若寻常粥饭。为无事僧也。勉之。
** 示昭凡庸禅人
庸禅人。往参老人于五羊。尝示以无生之旨。顷来谒
匡山。见其为道之志弥笃。而参究工夫未纯。以未把
作一件真实大事耳。老人因示之曰。古人学道。第一
示夜台禅人¶ 第 521b 页 X73-0521.png
要为生死心切。不是要求𢆯妙道理也。所言生死者
何。即吾人日用现前。种种尘劳境界中。遇境逢缘。若
逆若顺。内心习气。引发现行。起爱憎取舍等。种种妄
想分别心也。以念念攀缘。起善恶等种种业行。都作
未来生死根株。以妄想无涯。故生死无际。所以众生
长劫流转。生死苦海。无出头时。良由不知自心之过
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古今学道人。有志
出生死者。单要求明自心耳。以此心一向粗浮。如沸
汤烈𦦨。未常一念清冷。故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
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
性也无。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的是谁。即此一无字
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剑也。然此参究审实。只
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者
一念起落处。要见起灭根源。若参到极则处。将一念
生灭妄想迸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到此便将
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已手中。从此识得本来
人。更不疑张三李四。恰元来是自已本命元辰。如是
有何𢆯妙可求。又何必向他家屋里求耶。然此一著。
若不是最初发心。为生死切。任你做尽伎俩。都是鬼
家活计。纵有一知半见。都是魔说。凡有所作。皆是魔
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一段大事因缘也。禅人果有
志此事。直须将自已胸中从前世谛。伶俐聪明知见。
及种种妄想。一齐折合。归向到一念上做。将一句话
头。作横空宝剑。斩断从前妄想。如斩乱丝。果能如是
何。即吾人日用现前。种种尘劳境界中。遇境逢缘。若
逆若顺。内心习气。引发现行。起爱憎取舍等。种种妄
想分别心也。以念念攀缘。起善恶等种种业行。都作
未来生死根株。以妄想无涯。故生死无际。所以众生
长劫流转。生死苦海。无出头时。良由不知自心之过
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古今学道人。有志
出生死者。单要求明自心耳。以此心一向粗浮。如沸
汤烈𦦨。未常一念清冷。故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
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
性也无。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的是谁。即此一无字
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剑也。然此参究审实。只
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者
一念起落处。要见起灭根源。若参到极则处。将一念
生灭妄想迸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到此便将
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已手中。从此识得本来
人。更不疑张三李四。恰元来是自已本命元辰。如是
有何𢆯妙可求。又何必向他家屋里求耶。然此一著。
若不是最初发心。为生死切。任你做尽伎俩。都是鬼
家活计。纵有一知半见。都是魔说。凡有所作。皆是魔
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一段大事因缘也。禅人果有
志此事。直须将自已胸中从前世谛。伶俐聪明知见。
及种种妄想。一齐折合。归向到一念上做。将一句话
头。作横空宝剑。斩断从前妄想。如斩乱丝。果能如是
示夜台禅人¶ 第 521c 页 X73-0521.png
下毒手。做苦切工夫。若无真实悟处。则从上佛祖。皆
堕妄语矣。所最忌者。唯是无真实心。只将参禅做面
皮说好看话耳。
**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长豫章。素有向上志。闻老人逸老匡山。遂弃
世谛缘。洁心来参。因留入众。随时入室。久之。察其多
软暖之习。而骨气不刚。故入道之心不猛。居常策其
不逮。一日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有向道之志。
而无振拔之气者。以心力不纯。故骨不劲。骨不劲。故
无刚毅勇猛之志。所谓中无主不立耳。所以中无主
者。以第一无真实为生死心故。无决定久远不退之
志。既无决定之志。则一切趋操。无特达之行。所以因
循旧习。悠悠日月。但守閒散。任意以为自在无拘。于
心既不知捡。而于四大幻身。亦无支持之力。故日用
现前。全无真实工夫。亦无真实受用耳。从今日去。先
要发一片真实为生死心。立一定久远不退之志。尽
此形寿。决定要究明已躬下一段大事。毕竟要齐古
人。方不负此生平。要如古人。必以一则公案。为参究
话头。如永明大师。念佛审实的公案。最为稳当。即将
心中。从前一切夙习知见妄想思算。一齐放下。放到
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即看此念起处
审实者念佛的是谁。且念且审。又审又念。靠定一念。
审实得力处。便觉心如墙壁。究到究不得处。便是得
力时节。如此久久参究。参到心无用处。如老鼠入牛
堕妄语矣。所最忌者。唯是无真实心。只将参禅做面
皮说好看话耳。
**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长豫章。素有向上志。闻老人逸老匡山。遂弃
世谛缘。洁心来参。因留入众。随时入室。久之。察其多
软暖之习。而骨气不刚。故入道之心不猛。居常策其
不逮。一日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有向道之志。
而无振拔之气者。以心力不纯。故骨不劲。骨不劲。故
无刚毅勇猛之志。所谓中无主不立耳。所以中无主
者。以第一无真实为生死心故。无决定久远不退之
志。既无决定之志。则一切趋操。无特达之行。所以因
循旧习。悠悠日月。但守閒散。任意以为自在无拘。于
心既不知捡。而于四大幻身。亦无支持之力。故日用
现前。全无真实工夫。亦无真实受用耳。从今日去。先
要发一片真实为生死心。立一定久远不退之志。尽
此形寿。决定要究明已躬下一段大事。毕竟要齐古
人。方不负此生平。要如古人。必以一则公案。为参究
话头。如永明大师。念佛审实的公案。最为稳当。即将
心中。从前一切夙习知见妄想思算。一齐放下。放到
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即看此念起处
审实者念佛的是谁。且念且审。又审又念。靠定一念。
审实得力处。便觉心如墙壁。究到究不得处。便是得
力时节。如此久久参究。参到心无用处。如老鼠入牛
示夜台禅人¶ 第 522a 页 X73-0522.png
角时。忽然一念迸裂。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子能如
是用心。如此著力。自然骨刚气猛。名为挺特丈夫。视
前软暖之状。真日劫相倍矣。子其勉之。
** 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
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巳。而参禅乃此方
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
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十地菩萨。巳
證真如。岂非悟耶。然皆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善财
参五十三善知识。第一德云比丘。即单授以念佛解
脱门。及至末后。参见普贤。为入妙觉善知识。乃专回
向西方净土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由是观之。即华严为最上一乘。而修称法界行。始终
不离念佛。十地圣人。巳證真如。尚不离念佛。而末法
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又何疑参禅念佛为异耶。
是阙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
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
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
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
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
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
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
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
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
是用心。如此著力。自然骨刚气猛。名为挺特丈夫。视
前软暖之状。真日劫相倍矣。子其勉之。
** 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一
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巳。而参禅乃此方
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
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十地菩萨。巳
證真如。岂非悟耶。然皆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善财
参五十三善知识。第一德云比丘。即单授以念佛解
脱门。及至末后。参见普贤。为入妙觉善知识。乃专回
向西方净土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由是观之。即华严为最上一乘。而修称法界行。始终
不离念佛。十地圣人。巳證真如。尚不离念佛。而末法
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又何疑参禅念佛为异耶。
是阙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
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
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
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
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
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
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
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
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
示夜台禅人¶ 第 522b 页 X73-0522.png
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
率同辈归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
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閒。及余归隐匡庐。公
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
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
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
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
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巳自信。但于参究生
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
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瞋痴慢。皆以我见
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
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剌。见剌不拔。
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
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
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
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
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
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
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已解。执为𢆯妙
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
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
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
**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
率同辈归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
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閒。及余归隐匡庐。公
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
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
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
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
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巳自信。但于参究生
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
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瞋痴慢。皆以我见
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
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剌。见剌不拔。
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
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
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
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
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
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
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已解。执为𢆯妙
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
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
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
示夜台禅人¶ 第 522c 页 X73-0522.png
身。为法执不忘。已见楢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
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
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
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
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已妙
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
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
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
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
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
世界。而沈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證法身之极
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證。以因念有
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瞋烦恼之病
根浅。唯独见剌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
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
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
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
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
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
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
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
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
上靠定。深锥痛劄。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
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
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
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
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
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已妙
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
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
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
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
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
世界。而沈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證法身之极
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證。以因念有
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瞋烦恼之病
根浅。唯独见剌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
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
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
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
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
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
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
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
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
上靠定。深锥痛劄。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
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
示夜台禅人¶ 第 523a 页 X73-0523.png
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
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
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已知见。以资
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
知不是自已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
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
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
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𢆯妙。只是肯将凡情圣
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
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
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
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
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
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
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
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閒隔时也
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
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 示慧𢆯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
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
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
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
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
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
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已知见。以资
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
知不是自已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
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
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
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𢆯妙。只是肯将凡情圣
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
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
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
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
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
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
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
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閒隔时也
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
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 示慧𢆯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
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
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
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
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
示夜台禅人¶ 第 523b 页 X73-0523.png
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瞋痴爱。
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
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
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
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
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
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
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
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乾乾
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
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
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
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
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
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
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
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
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
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
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
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
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
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
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
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
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
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
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
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
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乾乾
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
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
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
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
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
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
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
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
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
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
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
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
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
示夜台禅人¶ 第 523c 页 X73-0523.png
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
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
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煖自
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已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
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馀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
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
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
意。与义作雠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
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
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
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
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
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
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
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伹能一念信心。
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
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
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
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煖自
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已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
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馀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
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
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
意。与义作雠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
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
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
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
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
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
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
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伹能一念信心。
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
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
示夜台禅人¶ 第 524a 页 X73-0524.png
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
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
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
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
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
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
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
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
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
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
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
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
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
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
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
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已身心世界。并从
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
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
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
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
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
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
**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
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
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
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
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
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
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
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
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
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
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
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
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
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
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
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已身心世界。并从
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
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
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
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
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
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
示夜台禅人¶ 第 524b 页 X73-0524.png
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
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
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
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
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
求𢆯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
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𢆯言妙语来作證。当作佛
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
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
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
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
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
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
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
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
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
求𢆯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
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𢆯言妙语来作證。当作佛
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
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
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
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
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
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示夜台禅人¶ 第 524c 页 X73-05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