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二集卷二 第 1a 页 WYG1301-029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文二集卷二
 经筵御论
  仁者先难而后获
问仁于孔子者多矣而所对各有不同然圣门以颜渊
为高弟孔子所对者则曰克已复礼以是知克已复礼
实为仁之最切最要即所对樊迟者亦岂外于是哉盖
先难者何克已也后获者何复礼也夫难莫难于克已
二集卷二 第 1b 页 WYG1301-0297d.png
仁者天理也私欲介于中其能存天理者鲜矣故易曰
大师克相遇必用大师之力而后能克其私欲以全天
理故易又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不远复无祗悔元吉皆克已复礼之为
也董仲舒正谊明道之论略为近之而朱子举以为不
求后效又以为警樊迟有先获之病未尝申明告颜子
之意余故叙而论之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二集卷二 第 2a 页 WYG1301-0298a.png
斯言也岂特卿士所宜勉而已哉卿士皆亮天功之人
而用卿士以亮天功实为君者之责故必敬天爱民以
永此志朝乾夕惕以励此勤然后有以倡卿士而胥崇
其功以广其业故皋陶曰率作兴事慎乃宪慎宪志之
崇兴事业之广如是则所谓功业者仍不异敬天爱民
之为而非好大喜功事纷更而无实惠者所可同年而
语也
  日日新又日新
二集卷二 第 2b 页 WYG1301-0298b.png
曾子释新民之义而引汤之盘铭此意最亲切盖汤之
铭盘以脩身而及正心也曾子之解经文则以治人而
及脩已也终必由始末当返夲故欲洗濯其身者要当
先复其心之善而欲教化其民者要当先勉其身之修
夫正心以脩身者岂有他术哉亦惟克已复礼去其习
染之污而复其夲然之善而已盖习染之最易害人心
如尘埃之最易生室宇日日扫之尘埃未必能尽去日
日新之习染未必能尽除日日新又日新如是而已矣
二集卷二 第 3a 页 WYG1301-0298c.png
若谓新民之道必更有以新之之法则是外夲内末虽
日施训诫之令有不出于柳宗元之所讥矣
  有孚惠我德
易理广大无所不包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知予昔尝以勿问其施惠释元吉矣至于惠我德予亦
以为应于为君者言之盖惠者何即我之德也我施德
惠而稍有不孚于心则仍是违道干誉之为欲天下人
爱戴此非问乎此非不孚乎且九五为君位亦不应计及
二集卷二 第 3b 页 WYG1301-0298d.png
人之爱戴也或曰如此不有违历来释经者乎曰观象
玩辞予惟知尽予为君之道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后儒解此章者率以深言君民一体什一天下之中为
言而戒夫横征暴敛以虐民耳夫横征暴敛自非大无
道之君与夫极孱弱之国孰肯为之彼其剜肉补疮胥
沦于亡有如哀公所云二犹不足之叹耳余则以为为
人君者当常存百姓不足而欲其足之心而此心常不
二集卷二 第 4a 页 WYG1301-0299a.png
足也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岂有不足之理但四海之
内百姓众矣其皆足乎若但知已之不足而不知百姓
之不足视已之足即以为百姓亦足则是孤为君之职
背天理而失民心必在此矣然百姓之足岂易言哉水
旱之不齐贫富之不等非轻徭薄赋之所能及也一
人向隅仁者有所不忍而况向隅者众乎此余所以宵
旰祈年令各省无匿灾伤而亟为赈恤缓贷补偏救弊
之为夜以继日犹不足也
二集卷二 第 4b 页 WYG1301-0299b.png
  君子所其无逸
无逸一篇凡七发端而皆以呜呼始之所以长言咏叹
戒宴安励祇惧三致意焉而开章即曰君子所其无逸
实挈通篇纲领夫所者处所也即地也盖人昼而作夜
而息皆必有所处之地不能离也为人君者果能以无
逸为所处之地作焉息焉语焉默焉动焉静焉无不以
无逸为所焉则何私欲之侵而怠惰之萌哉召诰王敬
作所益相发明而著诫深矣
二集卷二 第 5a 页 WYG1301-0299c.png
  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夫子为子路言先之劳之者似为有司亲民者而发而
人君为政之道亦实不外乎此盖君与臣其职不同而
为民为政则同先之以孝弟固君臣所应同者至于循
阡陌劝农桑乃臣之事而非君所宜亲者然则君可以
不劳乎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又何以云乎是则君有君
之劳臣有臣之劳臣之劳即所谓循行劝课劳其身之
事也至于君之劳则所谓敬天勤民敕几求贤先天下
二集卷二 第 5b 页 WYG1301-0299d.png
之忧而忧其劳盖有不可胜言者而皆劳其心之事也
设厌其劳而图逸虽不乏一日之乐而将贻百世之害
是则夫子一言而具万世君臣为政之大要若夫无倦
则益申乾象天行不息之义与公旦无逸之训相发明
非徒为子路好勇而戒其不能持久而已也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自上下下二语非申明损上益下而言也夫既损上以
益下民之说之自无穷极其为益也更有何言盖自者
二集卷二 第 6a 页 WYG1301-0300a.png
由也自上下下重言为上者应不自恃居崇高之位每
虚已撝谦尊贤纳谏纵能而视若不能已治而恒如未
治延访必以精明达必以遍虽刍荛弗遗焉斯乃由上
以下而其道有弗大光者乎或曰如此则益彖祇为为
君言之乎曰易无不该且一邑有一邑之上下一家有
一家之上下推是道也孰无自上下下之理而吾在君
言君惟引以为已鉴耳
  此之谓絜矩之道
二集卷二 第 6b 页 WYG1301-0300b.png
曾子闻夫子一贯之心传其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故其释治国平天下以为有絜矩之道又申之
以上下前后左右各有所以接之之境处之之理而曰
此之谓絜矩之道盖矩者境也絜者理也理也境也不
外乎一心境者心之接理者心之处中心之谓忠处理
之谓也如心之谓恕接境之谓也一以贯之岂更外于
此乎然非克已复礼理境相融其能与于此者鲜矣仲
弓问仁而夫子示之以敬恕此物此志也
二集卷二 第 7a 页 WYG1301-0300c.png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项氏谓乾始而四德在其中俞氏谓乾始即乾元是二
说也一则分始与元为二一则合始与元为一余以为
俞说近之而犹未识夫始也元也总一乾也盖乾具四
德大哉乾乎乾之大不可见于四德见之所为始能以
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无所不利非可指名即贞也四德以是乎流行万汇以
是乎蒙美岂不大乎夫人君者体天者也有孚惠心勿
二集卷二 第 7b 页 WYG1301-0300d.png
问元吉余尝申其义而论之亦曰不言所而已矣
  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知之体知者仁之用亦如山者水之体水者山之
用故无水之山必枯无山之水必泄知而离仁失之巧
仁而离知失之讷朱子解此章虽云不是兼仁知而言
而夫子之言实并仁知之形容及与其效相提并论以
显其相资殷而相得彰也明乎仁知之相资则体用各
得其宜盖知有知之体用仁有仁之体用而仁知又互
二集卷二 第 8a 页 WYG1301-0301a.png
相为体用浑然天理动静周流其乐与寿不求而必得
矣虽然其乐与寿岂一已之私哉知者无不通乐何如
之仁者无不善寿何如之夫然则其乐其寿实泯彼此
该物我乐以天下寿以万世学者宜无不加勉而为人
君者更当以是为亟也
  在知人在安民
皋陶言人君为治之道在知人在安民斯言也实示千
古帝王治世之要道舍是无他求矣夫知人安民非二
二集卷二 第 8b 页 WYG1301-0301b.png
事也人君以一身临万民之上万民众矣岂能一一教
之养之是在知人善任内而百官外而民牧必各称其
职而能其事以相辅弼承宣然后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夫使若而人者皆各称其职而能其事岂易致哉故大
禹吁之曰惟帝其难之而何忧何畏皆重于知人是安
民必在于知人而知人尤难于安民能知人则无不安
之民矣夫以神尧所难之事而为帝王者无不有是责
呜呼可不畏乎可不慎乎
二集卷二 第 9a 页 WYG1301-0301c.png
  悠久所以成物也
解是章者率以久为内而悠为外分而言之予以为悠
久自是至诚无息之一贯虽有存内验外之殊其实一
而二二而一者也且天之高明地之博厚可分为二乎
博厚高明既不可分则悠久之不可分不待辨而明矣
是故天地之德不可见而见于博厚高明圣人之德不
可见而见于悠久惟其悠久故积累之至而为博厚发
越之极而为高明斯则天地之大亦因圣人之至诚无
二集卷二 第 9b 页 WYG1301-0301d.png
息见之所谓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悠久所以成物
非子思述曾子所闻于夫子一贯之道乎
  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说命四言余向为乾清宫屏铭亦曾发明其义矣兹因
绎臣民之义而益凛为君者之上宜法天下宜表率臣
民也夫人君而不能法天则何以使其臣民胥钦若而
从乂乎且法天非虚言也必至公无私弗用聪明而于
理于事自无不聪不明于是乎取舍当而赏罚明臣民
二集卷二 第 10a 页 WYG1301-0302a.png
其谁不钦若而从乂乎设不能克己复礼而欲其臣民之
钦而敬之从而顺之是则逞私欲而背天理予无乐乎
为君一言丧邦胥在是矣可不慎乎
 临雍御论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
   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此虽言文王之止于至善而实训万古五伦之要道也
夫文王固身历为君臣父子与人交而各尽其善者矣
二集卷二 第 10b 页 WYG1301-0302b.png
试思人孰不在五伦之中而各有当止于其善之道乎
是故为君者匪惟博施济众以为仁即瘅恶弼教之义
亦必当夲于仁而出之所谓止也人臣之敬讵其夙夜匪
懈恪恭承旨之谓即绳愆纠谬陈善闭邪亦必当夲于
敬而出所谓止也生事死葬祭之以礼人子之止于孝
盖终身之事非谓无父母即无子之止于善也若夫父
之日严似殊乎母之慈而不知父之严正所以行其慈
也至于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皆与人交之义而朋友之
二集卷二 第 11a 页 WYG1301-0302c.png
信固该其中矣余故云此虽言文王之止于至善而实训
万世五伦之要道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天一日一周是行健也然天之运行终古不息不惟不
息盖并不息亦无意于其间斯乃健也应与中庸至诚
无息之语并观之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若夫法天之君
子乃诚之者人之道然亦不外自强不息而已盖天之
不息无为而为人之不息则在自强自强者必夲于克
二集卷二 第 11b 页 WYG1301-0302d.png
已复礼人十已千成已成物胥在乎是圣人之言非特
为为君者言盖人人皆有法天之责此责不在于外而
在于心人各尽其心之诚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而
为人君者益当法天行健夕惕朝乾孜孜亹亹不遑暇
逸以是为亟耳
 
 
御制文二集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