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第 1a 页
宋学士文集卷第二十 銮坡集卷第十即翰苑后集
皇明宝训序
皇帝继天出治御大历服七纬顺度九围敉宁爰自 龙飞
之初以迄今兹金匮之藏岁益月增乃徇翰林词臣之请纂
脩日历以成 昭代之大典粤洪武癸丑之秋八月甲午帝
御东黄阁召臣詹同臣乐韶凤臣宋濂俾选海内文学之士
开局西华门内相与编摩成书而命臣同臣濂为之揔裁九
月壬寅臣等既莅事发所藏而翻阅之仰窥神机睿断远犹
告辰足以明徵定保嘉惠邦家者充牣乎其间臣等因相与
言曰日历之成藏诸天府人有欲见之有不可得者盍如太
宗贞观政要之书编集以传询谋既同于是辑成四十类自
敬天至制蛮夷釐为五卷揔四万五千五百馀言皆从记注
之真不敢以巳意轻为损益云臣等窃闻之自古开基创业
之君其设心也弘其虑事也周一言一动皆可为天下后世
皇明宝训序
皇帝继天出治御大历服七纬顺度九围敉宁爰自 龙飞
之初以迄今兹金匮之藏岁益月增乃徇翰林词臣之请纂
脩日历以成 昭代之大典粤洪武癸丑之秋八月甲午帝
御东黄阁召臣詹同臣乐韶凤臣宋濂俾选海内文学之士
开局西华门内相与编摩成书而命臣同臣濂为之揔裁九
月壬寅臣等既莅事发所藏而翻阅之仰窥神机睿断远犹
告辰足以明徵定保嘉惠邦家者充牣乎其间臣等因相与
言曰日历之成藏诸天府人有欲见之有不可得者盍如太
宗贞观政要之书编集以传询谋既同于是辑成四十类自
敬天至制蛮夷釐为五卷揔四万五千五百馀言皆从记注
之真不敢以巳意轻为损益云臣等窃闻之自古开基创业
之君其设心也弘其虑事也周一言一动皆可为天下后世
卷二十 第 1b 页
法治忽所系甚为不轻所以大舜有敕天之诫武王有衣鉴
之铭垂示于后炳若丹青历代宝之用为大训盖慎之至也
肆惟
皇上恭膺天命经营四方康济兆民惟日不足故凡戒饰臣
工训誓将士出经入史亹亹弗勌必欲使其心领神会而后
巳呜呼日月之无私也容光其必照焉雨露之无私也百物
无不润焉
皇上法天而行覆焘无际恒恐一夫不被其泽故精神之所
会吁谟之所定诚与虞夏啇周之文相为表里非太宗所能
企及此无他 圣学缉熙内外一本于诚而太宗则饰之以
诈术故也贞观政要尚传之于今则夫 宝训一书垂法于
千万世盖无疑者非惟 继体守文之主所当朝夕诵咏以
知创业之艰难而三事暨大夫诚能佩而行之亦可以尽安
上治民之责矣翰林学士承 旨嘉议大夫知 制诰兼脩
之铭垂示于后炳若丹青历代宝之用为大训盖慎之至也
肆惟
皇上恭膺天命经营四方康济兆民惟日不足故凡戒饰臣
工训誓将士出经入史亹亹弗勌必欲使其心领神会而后
巳呜呼日月之无私也容光其必照焉雨露之无私也百物
无不润焉
皇上法天而行覆焘无际恒恐一夫不被其泽故精神之所
会吁谟之所定诚与虞夏啇周之文相为表里非太宗所能
企及此无他 圣学缉熙内外一本于诚而太宗则饰之以
诈术故也贞观政要尚传之于今则夫 宝训一书垂法于
千万世盖无疑者非惟 继体守文之主所当朝夕诵咏以
知创业之艰难而三事暨大夫诚能佩而行之亦可以尽安
上治民之责矣翰林学士承 旨嘉议大夫知 制诰兼脩
卷二十 第 2a 页
国史兼吏部尚书臣詹同翰林侍讲学士嘉议大夫知 制
诰同脩 国史臣乐韶凤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 制
诰同脩 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等上
进
大明律表
特进荣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臣等诚惶诚惧稽首顿首谨言
臣闻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彊暴纵其侵
陵柔懦无以自立故圣人者出因时制治设刑宪以为之防
欲使恶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
暴止邪养育群生者也譬诸禾黍必刈其稂莠而后苗始茂
方于白粲必去其沙砾而后食可餐苟梗化败俗之徒不有
以诛之虽尧舜不能以为治矣夫自轩辕以来代有刑官而
五刑之法渐著其详弗可复知逮魏文侯师于李悝始采诸
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曹魏刘劭
诰同脩 国史臣乐韶凤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 制
诰同脩 国史兼 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等上
进
大明律表
特进荣禄大夫中书右丞相臣等诚惶诚惧稽首顿首谨言
臣闻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彊暴纵其侵
陵柔懦无以自立故圣人者出因时制治设刑宪以为之防
欲使恶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
暴止邪养育群生者也譬诸禾黍必刈其稂莠而后苗始茂
方于白粲必去其沙砾而后食可餐苟梗化败俗之徒不有
以诛之虽尧舜不能以为治矣夫自轩辕以来代有刑官而
五刑之法渐著其详弗可复知逮魏文侯师于李悝始采诸
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汉萧何加以三篇通号九章曹魏刘劭
卷二十 第 2b 页
又衍汉律为十八篇晋贾充又参汉魏律为二十篇唐长孙
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槩皆以
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洪惟
皇帝陛下受上天亿兆君师之命登大宝位保乂臣民孳孳
弗怠其训迪群臣谆复数千言唯恐其有犯慈爱仁厚之意
每见于言外是大舜惟刑之恤之义也矜悯愚民无知陷于
罪戾法司奏谳辄恻然弗自宁多所宽宥是神禹见罪而泣
之心也唯贪墨之吏承踵元弊不异白粲中之沙砾禾黍中
之狼莠乃不得巳假峻法以绳之是以 临御以来屡诏大
臣更定新律至五六而弗倦者凡欲生斯民也今又特敕刑
部尚书臣刘惟谦重会众律以恊厥中而近代比例之繁奸
吏可资为出入者咸痛革之每一篇成辄缮书上 奏揭于
西庑之壁 亲御翰墨为之裁定由是仰见 陛
下仁民爱物之心与虞夏帝王同一哀矜也昜曰山上有火
无忌等又取汉魏晋三家择可行者定为十二篇大槩皆以
九章为宗历代之律至于唐亦可谓集厥大成矣洪惟
皇帝陛下受上天亿兆君师之命登大宝位保乂臣民孳孳
弗怠其训迪群臣谆复数千言唯恐其有犯慈爱仁厚之意
每见于言外是大舜惟刑之恤之义也矜悯愚民无知陷于
罪戾法司奏谳辄恻然弗自宁多所宽宥是神禹见罪而泣
之心也唯贪墨之吏承踵元弊不异白粲中之沙砾禾黍中
之狼莠乃不得巳假峻法以绳之是以 临御以来屡诏大
臣更定新律至五六而弗倦者凡欲生斯民也今又特敕刑
部尚书臣刘惟谦重会众律以恊厥中而近代比例之繁奸
吏可资为出入者咸痛革之每一篇成辄缮书上 奏揭于
西庑之壁 亲御翰墨为之裁定由是仰见 陛
下仁民爱物之心与虞夏帝王同一哀矜也昜曰山上有火
卷二十 第 3a 页
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言狱不可不谨也书曰刑期
于无刑言辟以止辟而民自不敢犯也 陛下圣虑渊
深上稽天理下揆人情成此百代之准绳实有合易书之旨
行见好生之德洽干民心凡日月所照霜露所队有血气者
莫不上承 神化改过迁善而悉臻雍熙之治矣何其盛哉
臣惟谦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 诏明年春二月书成篇
目一准之于唐曰名例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
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采用巳颁
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一百二十八条旧今改律三十六
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掇唐律以补遗 百二十三条合六
百有六分为三十卷其间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重轻之
宜云谨俯伏 阙廷投进奉表以
闻臣等诚煌诚惧稽首顿首谨言 洪武七年 月 日
具官臣等上表
于无刑言辟以止辟而民自不敢犯也 陛下圣虑渊
深上稽天理下揆人情成此百代之准绳实有合易书之旨
行见好生之德洽干民心凡日月所照霜露所队有血气者
莫不上承 神化改过迁善而悉臻雍熙之治矣何其盛哉
臣惟谦以洪武六年冬十一月受 诏明年春二月书成篇
目一准之于唐曰名例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
兴曰贼盗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曰断狱采用巳颁
旧律二百八十八条续律一百二十八条旧今改律三十六
条因事制律三十一条掇唐律以补遗 百二十三条合六
百有六分为三十卷其间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重轻之
宜云谨俯伏 阙廷投进奉表以
闻臣等诚煌诚惧稽首顿首谨言 洪武七年 月 日
具官臣等上表
卷二十 第 3b 页
元故文林郎同知重庆路泸州事罗君墓志铭(有序)
呜呼士君子立志孰不欲建功名垂竹帛哉或不能逢其时
时逢矣或刚正忤物坎壈至死卒无以达其志志弗达矣使
其名复宋寂无闻其鬼不灵则巳脱稍有知未必不郁悒于
九泉之下操觚任纪载之责者宁不为一动心邪此予于庐
陵罗君殊恻然也呜呼君讳文莭字仲正姓罗氏罗为江西
右族唐肃宗时自洪都迁庐陵之秀川入宋以来家谈仁义
而人悦书诗以通经上南宫对大廷者几无虚岁朱紫相承
照耀州里起绾郡章者四人而邑之令佐尤夥焉曾祖时诚
祖宗权乡贡进士父履泰字以通为元之钜儒著书满家春
秋礼记周礼三经皆为之集解复衍河洛图书之义列图三
十多前脩所未发出其馀力补正战国策舛误数百条且为
年表以次其先后行丞相府闻其名署东湖书院山长盖世
号通斋先生者也君始能言其父抱就书室抽一卷授之祝
呜呼士君子立志孰不欲建功名垂竹帛哉或不能逢其时
时逢矣或刚正忤物坎壈至死卒无以达其志志弗达矣使
其名复宋寂无闻其鬼不灵则巳脱稍有知未必不郁悒于
九泉之下操觚任纪载之责者宁不为一动心邪此予于庐
陵罗君殊恻然也呜呼君讳文莭字仲正姓罗氏罗为江西
右族唐肃宗时自洪都迁庐陵之秀川入宋以来家谈仁义
而人悦书诗以通经上南宫对大廷者几无虚岁朱紫相承
照耀州里起绾郡章者四人而邑之令佐尤夥焉曾祖时诚
祖宗权乡贡进士父履泰字以通为元之钜儒著书满家春
秋礼记周礼三经皆为之集解复衍河洛图书之义列图三
十多前脩所未发出其馀力补正战国策舛误数百条且为
年表以次其先后行丞相府闻其名署东湖书院山长盖世
号通斋先生者也君始能言其父抱就书室抽一卷授之祝
卷二十 第 4a 页
其疾读君指插架牙签曰吾齿稍长虽尽通之未慊也其父
惊喜暨肄小学辄以气雄诸生莫敢与其齿后从宦东湖贤
士大夫咸折辈行为忘年交问学日进水涌而山出抚州判
官燕君某辟为郡吏郡有狱疑不决守二争以为问君历阶
而升摘其案语曰如此则为直如此则为枉侪类大惭出奇
计沮君会朝廷有诏造卤簿器仗遣君至属县督其成君至
乐安憩县𪠘中群吏更谒互諌以为鬼物所冯不宜居君笑
曰恶有是乃酣饮而寝夜漏下十刻月色微明见丈夫长而
青立与檐齐君奋起执之曰尔来矣尔来矣应时而灭黎明
视之并𪠘有豫章穹隆而敷腴县人祀以为神君曰其怪在
尔矣历数其罪用竹揳钉之未几豫章枯死怪遂息郡有织
锦工尝籍于官竟遁入武昌出入辨章温公门温势𦦨熏灼
莫敢谁何复嗾君捕之县知之不敢受君牒君直诉办章办
章曰尔胡不求之府公乎君如言而往府公摇手相戒亦不
惊喜暨肄小学辄以气雄诸生莫敢与其齿后从宦东湖贤
士大夫咸折辈行为忘年交问学日进水涌而山出抚州判
官燕君某辟为郡吏郡有狱疑不决守二争以为问君历阶
而升摘其案语曰如此则为直如此则为枉侪类大惭出奇
计沮君会朝廷有诏造卤簿器仗遣君至属县督其成君至
乐安憩县𪠘中群吏更谒互諌以为鬼物所冯不宜居君笑
曰恶有是乃酣饮而寝夜漏下十刻月色微明见丈夫长而
青立与檐齐君奋起执之曰尔来矣尔来矣应时而灭黎明
视之并𪠘有豫章穹隆而敷腴县人祀以为神君曰其怪在
尔矣历数其罪用竹揳钉之未几豫章枯死怪遂息郡有织
锦工尝籍于官竟遁入武昌出入辨章温公门温势𦦨熏灼
莫敢谁何复嗾君捕之县知之不敢受君牒君直诉办章办
章曰尔胡不求之府公乎君如言而往府公摇手相戒亦不
卷二十 第 4b 页
复出一语君怒荐走办章门办章厉色斥之曰业已属尔矣
复来何邪君曰工合应官繇府若县谓其为社鼠城狐不能
诘区区小人固不知何所指明公乃方岳大臣不助半指之
力如废王法何辨章语塞即下令捕与之众益哗曰是尚不
畏温办章其有我辈乎谋出之益急君惧祸及裹粮驰燕都
燕都贵人亦忌君峭直高门县薄无可投足者遂入成均为
弟子员一日方挟册讽咏有相者谓君曰君两颧入鬓当边
徼建功无以久淹为也君遂用国子助教姚公登孙之荐上
于集贤集贤移文云南行中书署君昆明州学正秩满升授
孟杰府君列蛮夷子弟晓之以君臣父子之懿辞气激烈听
者耸然转普定府知事廉行弥厉大理金齿宣慰司辟为令
史豪酋侵人疆畎持黄金数镒为君寿乞君勿右愬者君麾
之去酋怒曰君赛天赤邪乃不纳吾金也赛天赤镇云南之
名相云君卒夺田归愬者乾崖湎里当赋金使者至蛮人纳
复来何邪君曰工合应官繇府若县谓其为社鼠城狐不能
诘区区小人固不知何所指明公乃方岳大臣不助半指之
力如废王法何辨章语塞即下令捕与之众益哗曰是尚不
畏温办章其有我辈乎谋出之益急君惧祸及裹粮驰燕都
燕都贵人亦忌君峭直高门县薄无可投足者遂入成均为
弟子员一日方挟册讽咏有相者谓君曰君两颧入鬓当边
徼建功无以久淹为也君遂用国子助教姚公登孙之荐上
于集贤集贤移文云南行中书署君昆明州学正秩满升授
孟杰府君列蛮夷子弟晓之以君臣父子之懿辞气激烈听
者耸然转普定府知事廉行弥厉大理金齿宣慰司辟为令
史豪酋侵人疆畎持黄金数镒为君寿乞君勿右愬者君麾
之去酋怒曰君赛天赤邪乃不纳吾金也赛天赤镇云南之
名相云君卒夺田归愬者乾崖湎里当赋金使者至蛮人纳
卷二十 第 5a 页
赂往往过所赋之数而金又不可免君至悯其愚反覆开导
之蛮人鼓舞于庭曰微使者之廉孰能恤我至是亟输金而
还俄入掾云南行中书云南驿骑皆官中给直官吏乾没之
以市马责土酋君曰为天子牧元元者顾若是邪痛惩其弊朝
廷以云南在万里外下吏部准循旧比行铨选之法使者至
选君承其事君知积弊未去且曰王者无外敢不灵承上命
以正其法乎献五策于使者吏受民赇者官不称职者廪藏
不会者月日不登者居制未终者皆不调使者大悦悉从之
倖门遂塞滇池有神蛇能兴云雨会大旱民屡走池上若无
闻者君为檄责之片云歘然兴雨因沾足南诏海中积葑成
淤而浮游水上夷獠耕稼之号曰葑田田如不系舟西东无
定人交相为盗君命纪字为号疏其步亩及四畔所届上于
官官为给劵使者所冯复植木𣏾海岸严其畛域不相淆乱
或海潮漂荡有藉以为奸者俾出劵环證之竟归其田夷獠
之蛮人鼓舞于庭曰微使者之廉孰能恤我至是亟输金而
还俄入掾云南行中书云南驿骑皆官中给直官吏乾没之
以市马责土酋君曰为天子牧元元者顾若是邪痛惩其弊朝
廷以云南在万里外下吏部准循旧比行铨选之法使者至
选君承其事君知积弊未去且曰王者无外敢不灵承上命
以正其法乎献五策于使者吏受民赇者官不称职者廪藏
不会者月日不登者居制未终者皆不调使者大悦悉从之
倖门遂塞滇池有神蛇能兴云雨会大旱民屡走池上若无
闻者君为檄责之片云歘然兴雨因沾足南诏海中积葑成
淤而浮游水上夷獠耕稼之号曰葑田田如不系舟西东无
定人交相为盗君命纪字为号疏其步亩及四畔所届上于
官官为给劵使者所冯复植木𣏾海岸严其畛域不相淆乱
或海潮漂荡有藉以为奸者俾出劵环證之竟归其田夷獠
卷二十 第 5b 页
指示子姓曰此罗掾所赐也否则人盗之久矣监察御史至
每召君于庭事难定者必待君言而后决云南王亦熟君行
命升为提控掾史提控掌六房之政人多畏缩不前君益淬
濿弗少怠适中朝大臣喜意以失宰相意出参省事锐意更
张庶事悉心任君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名声翕然动蛮夷
中先是蛮夷有铁甲郎者负固不服至是欢曰天子遣贤辅
臣至矣柰何不降帅未附者皆来归君之功为多镇戍万夫
长伯胡行事多不法宪府绳之急伯胡拥兵以叛累岁不能
讨曲靖宣慰使鬼宗亦蛮酋也助兵一万夹攻之伯胡就缚
莫府上功擢鬼宗参知政事将上省臣上下莫不与之君力
争曰云南亲王临莅之地辨章而下多八座大臣何得有蛮
酋位邪苟录其功使以参政之名自镇其土足矣不然国体
其谓何空一府咸曰微罗掾几失之矣鬼宗惧托君乡人囊
金以献君怒曰腕可断案不可署鬼宗恚而止君疾恶如仇
每召君于庭事难定者必待君言而后决云南王亦熟君行
命升为提控掾史提控掌六房之政人多畏缩不前君益淬
濿弗少怠适中朝大臣喜意以失宰相意出参省事锐意更
张庶事悉心任君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名声翕然动蛮夷
中先是蛮夷有铁甲郎者负固不服至是欢曰天子遣贤辅
臣至矣柰何不降帅未附者皆来归君之功为多镇戍万夫
长伯胡行事多不法宪府绳之急伯胡拥兵以叛累岁不能
讨曲靖宣慰使鬼宗亦蛮酋也助兵一万夹攻之伯胡就缚
莫府上功擢鬼宗参知政事将上省臣上下莫不与之君力
争曰云南亲王临莅之地辨章而下多八座大臣何得有蛮
酋位邪苟录其功使以参政之名自镇其土足矣不然国体
其谓何空一府咸曰微罗掾几失之矣鬼宗惧托君乡人囊
金以献君怒曰腕可断案不可署鬼宗恚而止君疾恶如仇
卷二十 第 6a 页
雠闻部使者德住贪暴赋虎神诗以为风德住衔之赂西行
台御史以专权自恣劾君君走愬中台遂击德住去之夷人
大快君以常调除承事郎同知弥勒州事政成谒选吏部遇
乡友罗玉于逆旅乃劝君曰君以刚毅取嫉于人致龃龉一
世秋发巳缤纷被肩何不谢事以佚老乎君慨然曰子言诚
是也乃上乞骸骨之请以文林郎同知重庆府泸州事致仕
年仅六十三耳居数年中原道涩乃犯鲸波之险由海道至
闽中而江西兵𦦨方亟遂不可还以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
壬戍终于福州之民舍君未终谓其友曰此正吾死所也夫
何憾时闽犹奉元正朔云其寿八十洪武五年冬君之丧始
还明年某月日始祔葬先兆龟山之原君长身而瘠胸襟磊
落如青人白日喜面折人过虽王公贵人无所避故有过者
常畏君知亦有幸其知以自改者民事有屈而不伸君廉得
其实忿忿见乎色必以告司法吏因得白者甚众知识尤绝
台御史以专权自恣劾君君走愬中台遂击德住去之夷人
大快君以常调除承事郎同知弥勒州事政成谒选吏部遇
乡友罗玉于逆旅乃劝君曰君以刚毅取嫉于人致龃龉一
世秋发巳缤纷被肩何不谢事以佚老乎君慨然曰子言诚
是也乃上乞骸骨之请以文林郎同知重庆府泸州事致仕
年仅六十三耳居数年中原道涩乃犯鲸波之险由海道至
闽中而江西兵𦦨方亟遂不可还以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
壬戍终于福州之民舍君未终谓其友曰此正吾死所也夫
何憾时闽犹奉元正朔云其寿八十洪武五年冬君之丧始
还明年某月日始祔葬先兆龟山之原君长身而瘠胸襟磊
落如青人白日喜面折人过虽王公贵人无所避故有过者
常畏君知亦有幸其知以自改者民事有屈而不伸君廉得
其实忿忿见乎色必以告司法吏因得白者甚众知识尤绝
卷二十 第 6b 页
人每言某地当有兵变时承平人竞指笑之其后果然始服
其先见生平急患难重伦义族叔继贤久居燕颇饶于赀与
妻柳皆老而无胤嗣乃迎群从子观远为后观远至甫七日
而继贤夫妇死其服役者罗参出而呼曰我尝为子矣观远
何人乃欲与吾事邪观远弱噤不能对君亟告公府逐参尽
囊括其赀授观远且具舟车使扶二丧还江南不特此也凡
遘疾疢贫窭及死丧无依流离不能归者君必捐金倡义士
周之初不知其为何如人也君娶刘氏子男二人长大纪有
文学而刚介酷肖君次次炳赠番禺县主簿初次炳为奏差
广东宣慰府宣慰使释迦班尝招峒丁三千即遣征连州峒
丁怒至清远将为变众惮弗敢往次炳请前峒丁弯弓相向
次炳绐之曰宣慰命我来赏汝弯弓何为也峒丁退与清远
令敛缯帛散之乃率以往至连为寇所败次炳被擒备极惨
酷竟不屈而死致有今赠女二人长适郭滋兰先卒次复为
其先见生平急患难重伦义族叔继贤久居燕颇饶于赀与
妻柳皆老而无胤嗣乃迎群从子观远为后观远至甫七日
而继贤夫妇死其服役者罗参出而呼曰我尝为子矣观远
何人乃欲与吾事邪观远弱噤不能对君亟告公府逐参尽
囊括其赀授观远且具舟车使扶二丧还江南不特此也凡
遘疾疢贫窭及死丧无依流离不能归者君必捐金倡义士
周之初不知其为何如人也君娶刘氏子男二人长大纪有
文学而刚介酷肖君次次炳赠番禺县主簿初次炳为奏差
广东宣慰府宣慰使释迦班尝招峒丁三千即遣征连州峒
丁怒至清远将为变众惮弗敢往次炳请前峒丁弯弓相向
次炳绐之曰宣慰命我来赏汝弯弓何为也峒丁退与清远
令敛缯帛散之乃率以往至连为寇所败次炳被擒备极惨
酷竟不屈而死致有今赠女二人长适郭滋兰先卒次复为
卷二十 第 7a 页
其继室孙男一人儆曾孙男一人某君葬后二年大纪汲汲
图君于不朽以国史编脩赵君埙所为状请撰墓门之铭鸣
呼予昔揔脩元史每求刚正之士在下位而不伸者载焉盖
以谓虽不能拔之于当时聊使其暴白于后世庶几死者无
憾而生者不愧惜乎有司不上君之事也于是徇大纪之请
执笔而具书之百世之下必有因予文而知君者虽然予何
人哉文之传不传固不可必也所可恃者世人艳君之行颇
多多必则效之则效之必相与谨视之文其有不传者乎信
有人如君终至湮没无闻则夫天理人心皦如出日者果为
何说也呜呼铭曰堪舆之间正气烈烈在人为刚在物为铁
铁尚可镕刚则弗屈挺然常伸欲不可涅(其/一)惟君之生能以
志雄遵养以时日扩以充百壬所忌吾惟正从譬彼川流万
折必东(其/二)古惟正人妖不敢干芃芃豫章变为枯菅谁镇大
藩乃复蔽奸我往折之闻者胆寒(其/三)夷人何知椎结卉服宣
图君于不朽以国史编脩赵君埙所为状请撰墓门之铭鸣
呼予昔揔脩元史每求刚正之士在下位而不伸者载焉盖
以谓虽不能拔之于当时聊使其暴白于后世庶几死者无
憾而生者不愧惜乎有司不上君之事也于是徇大纪之请
执笔而具书之百世之下必有因予文而知君者虽然予何
人哉文之传不传固不可必也所可恃者世人艳君之行颇
多多必则效之则效之必相与谨视之文其有不传者乎信
有人如君终至湮没无闻则夫天理人心皦如出日者果为
何说也呜呼铭曰堪舆之间正气烈烈在人为刚在物为铁
铁尚可镕刚则弗屈挺然常伸欲不可涅(其/一)惟君之生能以
志雄遵养以时日扩以充百壬所忌吾惟正从譬彼川流万
折必东(其/二)古惟正人妖不敢干芃芃豫章变为枯菅谁镇大
藩乃复蔽奸我往折之闻者胆寒(其/三)夷人何知椎结卉服宣
卷二十 第 7b 页
厥彝经丕变其俗尔金我辞我直尔曲凡施惠利惟日不足
(其/四)威灵既震叛民来归铁甲侁侁弃戈而嬉有声洸洸有泽
辉辉有知即为不识位卑(其/五)绣衣孔扬其贪若狼我斧我斨
莫不加其亢形之声歌庶惩而蘉覆谓我狂訾我以凉(其/六)持
此而行何适不艰坎壈其躬恬夷其颜胡不尔庸以豕为冠
鹰隼一出狐鼠尽跧(其/七)贤否昜位曷以为政君亦何伤人为
嗟咏禾黍离矣凉飔棘矣吉士亡矣何嗟及矣(其/八)
故文明海慧法师塔铭
能仁氏之教流入中夏愈传愈炽于是诸师各有所建立譬
如一灯分为十灯灯之用虽殊而光明则一也天台四教法
性观行之宗自南岳以来开空假中三观丕阐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之妙一念之间具足无减其说尊胜宏特纵历百千
万劫洸洸乎皦皦乎不可尚巳某窃怪方𫀆之士幸得与闻
其教多视为空言卒局于小智之域良可悲也其真见实践
(其/四)威灵既震叛民来归铁甲侁侁弃戈而嬉有声洸洸有泽
辉辉有知即为不识位卑(其/五)绣衣孔扬其贪若狼我斧我斨
莫不加其亢形之声歌庶惩而蘉覆谓我狂訾我以凉(其/六)持
此而行何适不艰坎壈其躬恬夷其颜胡不尔庸以豕为冠
鹰隼一出狐鼠尽跧(其/七)贤否昜位曷以为政君亦何伤人为
嗟咏禾黍离矣凉飔棘矣吉士亡矣何嗟及矣(其/八)
故文明海慧法师塔铭
能仁氏之教流入中夏愈传愈炽于是诸师各有所建立譬
如一灯分为十灯灯之用虽殊而光明则一也天台四教法
性观行之宗自南岳以来开空假中三观丕阐三千性相百
界千如之妙一念之间具足无减其说尊胜宏特纵历百千
万劫洸洸乎皦皦乎不可尚巳某窃怪方𫀆之士幸得与闻
其教多视为空言卒局于小智之域良可悲也其真见实践
卷二十 第 8a 页
有若文明海慧法师者某安得不喜谈而乐道之哉法师讳
善继字绝宗族娄氏越之诸暨人考某妣王氏当有妊梦神
人授白美蕖法师乃生始能言见毋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年稍长季父客授山阴灵秘寺从治春秋经稍窃窥三藏诸
书喟然叹曰春秋固佳乃世间法欲求出世间非释氏将畴
依此身不实有如芭蕉穹官峻爵纵因书而致宁得几何时
邪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受具戒从西天竺大
山恢公习天台教观大山甚器重之每言数百人中唯继上
人尔暨大山迁云间延庆法师复往南天竺从湛堂澄公湛
堂器之如大山间问之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法师曰三种
观法属对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湛堂又
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法师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顾所诠
经之旨何如耳湛堂喜溢颜色曰法轮之转他日将有望于
斯子乎宗周文公时住集庆寺艳法师之学延主宾朋寻领
善继字绝宗族娄氏越之诸暨人考某妣王氏当有妊梦神
人授白美蕖法师乃生始能言见毋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年稍长季父客授山阴灵秘寺从治春秋经稍窃窥三藏诸
书喟然叹曰春秋固佳乃世间法欲求出世间非释氏将畴
依此身不实有如芭蕉穹官峻爵纵因书而致宁得几何时
邪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受具戒从西天竺大
山恢公习天台教观大山甚器重之每言数百人中唯继上
人尔暨大山迁云间延庆法师复往南天竺从湛堂澄公湛
堂器之如大山间问之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法师曰三种
观法属对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湛堂又
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法师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顾所诠
经之旨何如耳湛堂喜溢颜色曰法轮之转他日将有望于
斯子乎宗周文公时住集庆寺艳法师之学延主宾朋寻领
卷二十 第 8b 页
其忏事湛堂复速法师还俾居第一座南天竺素称教海法
师提唱宗乘有声绝出于四方会湛堂迁上竺而玉冈润公
来补其处仍留法师居其职学徒四集无不涵腴饮醇充足
而后去天历已已法师出世主良渚大雄教寺日讲金光明
经感法智见梦谓之曰尔所谈经与吾若合符节欢乎所践
犹未逮其言耳法师遂益笃精进之行至正壬午浙省乎章
高公纳璘兼领行宣政院移住天竺荐福教寺某甲子左丞
相朵儿只公继领院事升主天台能仁教寺法师凡三主伽
蓝执经轮下者多豪俊之士宏阐法华妙玄文句朝讲暮解
五章四释奥义昭晢且策励之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
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
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吾祖命宗之意矣盖法师抉
剔经髓敷绎祖训如山川出云顷刻变化而雨泽滂然四施
若诸草木纤洪短长无不沾丐识者咸谓慈云神照之再世
师提唱宗乘有声绝出于四方会湛堂迁上竺而玉冈润公
来补其处仍留法师居其职学徒四集无不涵腴饮醇充足
而后去天历已已法师出世主良渚大雄教寺日讲金光明
经感法智见梦谓之曰尔所谈经与吾若合符节欢乎所践
犹未逮其言耳法师遂益笃精进之行至正壬午浙省乎章
高公纳璘兼领行宣政院移住天竺荐福教寺某甲子左丞
相朵儿只公继领院事升主天台能仁教寺法师凡三主伽
蓝执经轮下者多豪俊之士宏阐法华妙玄文句朝讲暮解
五章四释奥义昭晢且策励之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
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
正助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吾祖命宗之意矣盖法师抉
剔经髓敷绎祖训如山川出云顷刻变化而雨泽滂然四施
若诸草木纤洪短长无不沾丐识者咸谓慈云神照之再世
卷二十 第 9a 页
云辛卯之春俄谢事超然独往时薙落师与湛堂归寂巳久
法师既于灵秘葺旧庐以奉祠事又往居南山明静院洒扫
湛堂之塔其报本之念尤惓惓也鲁未几何兵难荐作其高
弟是乘请法师东还华径池深木寒法师驩然就之且以无
常迅速严脩净业系念佛名昼夜不辍一夕集众而言曰佛
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 焉托乎吾将归矣遂
索笔书偈端坐而逝时丁酉岁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寿七十
有二僧腊六十又三火化牙齿及舌根弗坏舍利累累然满
地其徒以某月日敛骨塔于灵秘之西坡所度弟子三十二
人嗣其法者则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
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也法师气
局衍𥙿行履淳固山家诸书无不精彻而大江东南恒推为
教中之宗讲演妙法华金光明诸部经凡若干会主脩法华
净土忏凡若干期所感灵异不一而足是乘尝请著书以淑
法师既于灵秘葺旧庐以奉祠事又往居南山明静院洒扫
湛堂之塔其报本之念尤惓惓也鲁未几何兵难荐作其高
弟是乘请法师东还华径池深木寒法师驩然就之且以无
常迅速严脩净业系念佛名昼夜不辍一夕集众而言曰佛
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 焉托乎吾将归矣遂
索笔书偈端坐而逝时丁酉岁七月二十二日也世寿七十
有二僧腊六十又三火化牙齿及舌根弗坏舍利累累然满
地其徒以某月日敛骨塔于灵秘之西坡所度弟子三十二
人嗣其法者则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
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也法师气
局衍𥙿行履淳固山家诸书无不精彻而大江东南恒推为
教中之宗讲演妙法华金光明诸部经凡若干会主脩法华
净土忏凡若干期所感灵异不一而足是乘尝请著书以淑
卷二十 第 9b 页
后人法师曰吾宗本离言说不得巳而有言为彰授受也是
故意以至章安结集之后不过代相缄授而巳其间或有斥
邪卫正者亦岂好辨哉今大经大法粲如日星之悬汝辈宜
脩习不暇奚俟予言闻者咸服其一时士大夫若赵文敏公
孟頫黄文献公溍周内翰仁荣李著作孝光张鍊师天雨皆
结法师为方外交时相唱和于风月寂寥之乡晚与黄张二
公欲结楼烦净社未果而法师殁当没之日丛林中皆相哀
慕曰吾宗法幢仆矣后十七年演福件系法师梵行徵濂为
塔上之铭濂尝游文献公之门闻公谈法师之德之盛以为
无让古人恨不得映白月而濯泠风今法师不可见矣幸其
嘉猷茂行犹得闻其梗槩此无他遗光之所照者尚有人言
之后三十年则言之者鲜矣又后三十年则谁复知之者此
金石之勒不可不致谨也因从衍福之请历叙而铺张之千
载之下有来读斯文者俨然如见法师于定慧光中其有不
故意以至章安结集之后不过代相缄授而巳其间或有斥
邪卫正者亦岂好辨哉今大经大法粲如日星之悬汝辈宜
脩习不暇奚俟予言闻者咸服其一时士大夫若赵文敏公
孟頫黄文献公溍周内翰仁荣李著作孝光张鍊师天雨皆
结法师为方外交时相唱和于风月寂寥之乡晚与黄张二
公欲结楼烦净社未果而法师殁当没之日丛林中皆相哀
慕曰吾宗法幢仆矣后十七年演福件系法师梵行徵濂为
塔上之铭濂尝游文献公之门闻公谈法师之德之盛以为
无让古人恨不得映白月而濯泠风今法师不可见矣幸其
嘉猷茂行犹得闻其梗槩此无他遗光之所照者尚有人言
之后三十年则言之者鲜矣又后三十年则谁复知之者此
金石之勒不可不致谨也因从衍福之请历叙而铺张之千
载之下有来读斯文者俨然如见法师于定慧光中其有不
卷二十 第 10a 页
蹶然兴起而惕然自厉者乎铭曰
姓具之正宗兮一念具三千三十即一念兮不后亦不先正
依及假名兮各含空假中摄归于一妙兮互具而互融七祖
既善阐兮诸佛复灵承洞照六合内兮日月行大清慧命之
攸寄兮文明得其宗揔摄大化机兮正受究始终法轮左右
旋兮昼夜如环循随其利钝根兮导入不二门开权以显实
兮恳恳为敷辞一多暨小大兮非即亦非离明暗色空相兮
事法皆寂然真胜在妙图兮非可以言诠谈辩析玄微兮人
天皆共听幽通于至神兮现梦显祥徵三坐大道场兮手执
青杨枝洒物了无迹兮物得鬯其私结期脩灵忏兮瑞异骈
然臻吾法本无作兮有作即为尘啇飙一朝兴兮吹仆正法
幢清净大海众兮䀌然为增伤继述幸有子兮龙象方骏奔
建塔为西坡兮庶以表化源
赠云林道士邓君序
姓具之正宗兮一念具三千三十即一念兮不后亦不先正
依及假名兮各含空假中摄归于一妙兮互具而互融七祖
既善阐兮诸佛复灵承洞照六合内兮日月行大清慧命之
攸寄兮文明得其宗揔摄大化机兮正受究始终法轮左右
旋兮昼夜如环循随其利钝根兮导入不二门开权以显实
兮恳恳为敷辞一多暨小大兮非即亦非离明暗色空相兮
事法皆寂然真胜在妙图兮非可以言诠谈辩析玄微兮人
天皆共听幽通于至神兮现梦显祥徵三坐大道场兮手执
青杨枝洒物了无迹兮物得鬯其私结期脩灵忏兮瑞异骈
然臻吾法本无作兮有作即为尘啇飙一朝兴兮吹仆正法
幢清净大海众兮䀌然为增伤继述幸有子兮龙象方骏奔
建塔为西坡兮庶以表化源
赠云林道士邓君序
卷二十 第 10b 页
临川有山曰云林列三十六峰延亘五十馀里其降势旁魄
压闽峤而凌麻姑拱华相而望龙虎灵气参会非乐道者莫
能居之在唐之初有邓师䢿自鄱阳来采药山中筑瑞云观
以为鍊大丹之所既没且瘗忽从罗浮寄书还启棺而视之
唯剑履存其后裔多出羽人若仲脩君亦其诸孙也仲脩生
有出尘之趣遂入上清宫为道士探规中天根之冗及抽添
沐浴之候遵而行之用志不分忽遇异人仙岩之上出青台
灵书增益其所未能太乙真人知其然又授以清净无为之
说使合诸至道仲脩欣然言曰吾本粗云立矣当思有以利
于物乎乃习召雷役鬼神之术昼夜存心若与明灵居岁丙
申钱浦大旱土毛尽焦县大夫遍走郡望日愈赤如火仲脩
杖剑登八卦坛叩齿集神飞符空濛中云肤寸而起顷刻霮
䨴几不辩色迅霆一声起坛东大雨如泻自时厥后六七年
间东浙则兰溪西浙则严陵江东则贵溪或值亢阳越部风
压闽峤而凌麻姑拱华相而望龙虎灵气参会非乐道者莫
能居之在唐之初有邓师䢿自鄱阳来采药山中筑瑞云观
以为鍊大丹之所既没且瘗忽从罗浮寄书还启棺而视之
唯剑履存其后裔多出羽人若仲脩君亦其诸孙也仲脩生
有出尘之趣遂入上清宫为道士探规中天根之冗及抽添
沐浴之候遵而行之用志不分忽遇异人仙岩之上出青台
灵书增益其所未能太乙真人知其然又授以清净无为之
说使合诸至道仲脩欣然言曰吾本粗云立矣当思有以利
于物乎乃习召雷役鬼神之术昼夜存心若与明灵居岁丙
申钱浦大旱土毛尽焦县大夫遍走郡望日愈赤如火仲脩
杖剑登八卦坛叩齿集神飞符空濛中云肤寸而起顷刻霮
䨴几不辩色迅霆一声起坛东大雨如泻自时厥后六七年
间东浙则兰溪西浙则严陵江东则贵溪或值亢阳越部风
卷二十 第 11a 页
纪之贤揔戎镇戍之将州邑长贰之官无不致辞仲脩仲脩
出而应之其致雨咸如钱浦时人奇仲脩谓有弭灾之功云
洪武四年秋八月
上召嗣天师冲虚真人至 京仲脩实辅行九月晦入 觐
赐食禁中既而辞还山五年三月复 诏中书徵有道之士
六人而仲脩与焉未几遂选仲脩专祝祠之事留居朝天宫
会天不雨京尹请仲脩祷之仲脩入室凝神而坐雷雨又随
至 上悦出尚方白金以赐焉呜呼天地之间不过阴
阳二气而巳有能知其化机而转移之则雨旸可得而求矣
昔者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
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当时未尝不得其所欲此盖
吾儒之事也奈何古学失传章甫逢掖之徒弃而不讲而道
家者流得以仿而行之亦可以一慨矣夫然而天地一太极
也吾心亦一太极也风霆雷雨皆心中所以具苟有人焉不
出而应之其致雨咸如钱浦时人奇仲脩谓有弭灾之功云
洪武四年秋八月
上召嗣天师冲虚真人至 京仲脩实辅行九月晦入 觐
赐食禁中既而辞还山五年三月复 诏中书徵有道之士
六人而仲脩与焉未几遂选仲脩专祝祠之事留居朝天宫
会天不雨京尹请仲脩祷之仲脩入室凝神而坐雷雨又随
至 上悦出尚方白金以赐焉呜呼天地之间不过阴
阳二气而巳有能知其化机而转移之则雨旸可得而求矣
昔者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
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当时未尝不得其所欲此盖
吾儒之事也奈何古学失传章甫逢掖之徒弃而不讲而道
家者流得以仿而行之亦可以一慨矣夫然而天地一太极
也吾心亦一太极也风霆雷雨皆心中所以具苟有人焉不
卷二十 第 11b 页
参私伪用符天道则其应感之速揵于桴鼓矣由是可见一
心之至灵上下无间而人特自昧之尔仲脩游方之外得诸
师秘文行之之久翛翛然不为物役其能感鬼神禦灾难也
宜哉所以昭被 宠渥道光前人而令闻长世也且不忘其
本以云林自号不芒尊师绘三十六峰图遗之予因为叙文
系于图后盖图以昭其先而序以著其行云
处州福林院白云禅师度公塔铭
师讳智度号白云因以为字处之丽水人族吴氏年十五慨
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其父德大与毋叶民咸钟爱师
峻辞拒斥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者父母知志不可
夺使归禅智寺空中假公薙发受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
禅定每跌坐达旦不寐如是者四三春秋巳而叹曰六合之
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
意者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以为
心之至灵上下无间而人特自昧之尔仲脩游方之外得诸
师秘文行之之久翛翛然不为物役其能感鬼神禦灾难也
宜哉所以昭被 宠渥道光前人而令闻长世也且不忘其
本以云林自号不芒尊师绘三十六峰图遗之予因为叙文
系于图后盖图以昭其先而序以著其行云
处州福林院白云禅师度公塔铭
师讳智度号白云因以为字处之丽水人族吴氏年十五慨
然有出尘之趣欲就浮屠学其父德大与毋叶民咸钟爱师
峻辞拒斥之师不火食者累日若将灭性者父母知志不可
夺使归禅智寺空中假公薙发受具戒即寺侧楞伽庵深习
禅定每跌坐达旦不寐如是者四三春秋巳而叹曰六合之
大如此颓然滞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闽遍历诸山无有契其
意者复还郡之白云山因澄禅师道场遗址筑福林院以为
卷二十 第 12a 页
卷二十 第 13a 页
卷二十 第 14a 页
牙数珠等法弟大贤上足仁哲奉骨以某年月日瘗于院西
若干步善女人唐净德为建塔其上禅师静谧寡言机用莫
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
皆倾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师像事之不可以数
计空中无见殁师皆为建塔求名公卿撰铭表之师度弟子
凡二十人平日随机开导所作偈颂不容人录故今无传者
予闻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焉奚道之不造奚法之
不明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也师自幼龄即能信吾佛之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
所以卒能彻究心源而纵横自在也世之知师者孰不曰无
见有子而方山有孙者乎诚可尚也予尝接师护龙河上无
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而巳因语二三子曰
其所谓信人也哉今弟子某奉道岩之状求予为铭予颇知
师铭盖不可不作也铭曰
若干步善女人唐净德为建塔其上禅师静谧寡言机用莫
测临众无切督之威严厉之色唯以实相示人所至之处人
皆倾慕如见古德或持香华供养或绘师像事之不可以数
计空中无见殁师皆为建塔求名公卿撰铭表之师度弟子
凡二十人平日随机开导所作偈颂不容人录故今无传者
予闻信心为一切功德之母苟能信焉奚道之不造奚法之
不明自圆悟八传至于无见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也师自幼龄即能信吾佛之道决可脱离死生一息不少怠
所以卒能彻究心源而纵横自在也世之知师者孰不曰无
见有子而方山有孙者乎诚可尚也予尝接师护龙河上无
懈容无蔓辞有问则言无则终日澄坐而巳因语二三子曰
其所谓信人也哉今弟子某奉道岩之状求予为铭予颇知
师铭盖不可不作也铭曰
卷二十 第 14b 页
华顶之峰有道所居随时演法大音铿如入其门者无非狮
子我福林师闻风而起当机一喝两耳为聋法体如如情识
顿空历触诸师见者惊愕言出霆奔无蛰不作振锡而归我
亦何心举首睇之白云在岑形虽遁藏文采日露学徒烝烝
云输川赴解尔缠縳祛尔翳昏其心濯濯其容訚訚乘运而
游或出或处叶落归根古今一轨尘缘既尽翛然而化叶掷
笔坐脱如人赴家世相有灭其性常在若谓师亡青山可改
东雒山房序(有诗)
东雒山房者上清羽客周君雒之隐居也雒字彦博嗜学而
能文其先居伊雒之上故彦博以雒为名而又以东雒扁其
居不忘乎本也盖彦博之先南迁广信者多历年所矣虽然
彦博学神仙之道者也他日披丹霞乘青鸾北升嵩高之巅
而俯瞰旧乡宁不重丁令威之所感乎金华宋濂为赋游仙
之歌使书山房之素壁云歌曰
子我福林师闻风而起当机一喝两耳为聋法体如如情识
顿空历触诸师见者惊愕言出霆奔无蛰不作振锡而归我
亦何心举首睇之白云在岑形虽遁藏文采日露学徒烝烝
云输川赴解尔缠縳祛尔翳昏其心濯濯其容訚訚乘运而
游或出或处叶落归根古今一轨尘缘既尽翛然而化叶掷
笔坐脱如人赴家世相有灭其性常在若谓师亡青山可改
东雒山房序(有诗)
东雒山房者上清羽客周君雒之隐居也雒字彦博嗜学而
能文其先居伊雒之上故彦博以雒为名而又以东雒扁其
居不忘乎本也盖彦博之先南迁广信者多历年所矣虽然
彦博学神仙之道者也他日披丹霞乘青鸾北升嵩高之巅
而俯瞰旧乡宁不重丁令威之所感乎金华宋濂为赋游仙
之歌使书山房之素壁云歌曰
卷二十 第 15a 页
卷二十 第 16a 页
飞腾太微共持瑶华玉管凌云吹
赠清源上人归泉州觐省序
大雄氏躬操法印度彼迷情翊天彝之正理与儒道而并用
是故四十二章有最神之训大报恩中有孝亲之戒盖形非
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本反始之诚外
此而求离道逾远清源上人曩自蚤岁即艳空门剃落于凤
皇之峰典藏于双梼之刹无微不探有显皆穷继出世于龙
华俄分座于天界宜了苦空之相庶尽有漏之因蓼莪忽咏
陟屺成思赡岩云之易孤叹春晖之莫报痴钝翁之寄像终
亦何心陈尊宿之编蒲愿终其志于是儒门席上之珍法苑
同𫀆之彦察其诚悫各系声歌且徵题于首简用摅发其中
情昔者柳州刺史投分浚师及觐省于淮南法郑商之先犒
属为文采烜著丛林顾予末学焉敢效颦然而见善不扬非
君子之操浇俗弗励岂达贤之为有若上人历抵大方期于
赠清源上人归泉州觐省序
大雄氏躬操法印度彼迷情翊天彝之正理与儒道而并用
是故四十二章有最神之训大报恩中有孝亲之戒盖形非
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本反始之诚外
此而求离道逾远清源上人曩自蚤岁即艳空门剃落于凤
皇之峰典藏于双梼之刹无微不探有显皆穷继出世于龙
华俄分座于天界宜了苦空之相庶尽有漏之因蓼莪忽咏
陟屺成思赡岩云之易孤叹春晖之莫报痴钝翁之寄像终
亦何心陈尊宿之编蒲愿终其志于是儒门席上之珍法苑
同𫀆之彦察其诚悫各系声歌且徵题于首简用摅发其中
情昔者柳州刺史投分浚师及觐省于淮南法郑商之先犒
属为文采烜著丛林顾予末学焉敢效颦然而见善不扬非
君子之操浇俗弗励岂达贤之为有若上人历抵大方期于
卷二十 第 16b 页
深诣其𣣔明心见性者欤虽尝绝学不废明伦其知反始报
本者欤契经最神之训如来孝亲之戒其能服行而弗悖者
欤鲁典竺坟本一涂辙或者𡵨而二之失则甚矣自惭蹇
驰逐章逢知本迹之不殊思内外之两尽嘉斯笃行吻合道
谟聿增名教之重不昧原本之义表而出之以为世观焉尔
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
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
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
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
实蟠绕其下 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
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
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 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
者欤当风日清美 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
本者欤契经最神之训如来孝亲之戒其能服行而弗悖者
欤鲁典竺坟本一涂辙或者𡵨而二之失则甚矣自惭蹇

驰逐章逢知本迹之不殊思内外之两尽嘉斯笃行吻合道
谟聿增名教之重不昧原本之义表而出之以为世观焉尔
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
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
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亦思为天下
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
实蟠绕其下 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
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
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 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
者欤当风日清美 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栏遥瞩必悠然
卷二十 第 17a 页
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
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
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蕃舶接迹而来庭
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四夷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
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
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
足臣知斯楼之建 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
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巳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
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姫一
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
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
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
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 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
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
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蕃舶接迹而来庭
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
四夷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
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
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
足臣知斯楼之建 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
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巳哉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
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姫一
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
蛇七千馀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
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
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 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
卷二十 第 17b 页
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
者耶臣不敏奉 旨撰记故上推 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
贞岷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刘真人传
刘真人思敬吉之青原人少落魄不羁嗜酒好长年术及长
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行混元之法遍历海内诸名
山年垂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为真空子寻出主毓
和道院遂依诀鍊铅乘为丹砂得服之者疾良愈至元十八
年世祖遣御史中丞崔彧至江南搜访异人遂以真人应诏
召对延阁语颇称旨上恒苦足疾真人进六甲飞雄丹上吞
之瘳复召问曰卿寿几何对曰踰七十矣曰卿颜何童邪对
曰亡思亡虑勿挠其气唯一唯纯以守吾真油油与大化俱
有不知春秋之高矣上悦赐葡萄酒饮之后每赐饮辄醉醉
辄仆地而卧上亦不之责由是出入殿廷无禁上与群臣言
者耶臣不敏奉 旨撰记故上推 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
贞岷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刘真人传
刘真人思敬吉之青原人少落魄不羁嗜酒好长年术及长
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行混元之法遍历海内诸名
山年垂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为真空子寻出主毓
和道院遂依诀鍊铅乘为丹砂得服之者疾良愈至元十八
年世祖遣御史中丞崔彧至江南搜访异人遂以真人应诏
召对延阁语颇称旨上恒苦足疾真人进六甲飞雄丹上吞
之瘳复召问曰卿寿几何对曰踰七十矣曰卿颜何童邪对
曰亡思亡虑勿挠其气唯一唯纯以守吾真油油与大化俱
有不知春秋之高矣上悦赐葡萄酒饮之后每赐饮辄醉醉
辄仆地而卧上亦不之责由是出入殿廷无禁上与群臣言
卷二十 第 18a 页
以真神仙称之时有赐予辞不受居八年乞还山中上怜其
老许之赐以铜简铁笛及百衲𫀆之属且曰此旌卿之素志
也陛辞上方以金瓯饮马湩亟辍以赐之暨还结八卦庵于
琵琶峰后神情超朗当月白夜晴时出坐磐石上持铁笛吹
之依稀作鸾凤鸣间凿浴丹池疏水一派入池冷然也二十
八年八月日正中呼陈鍊师与之剧饮饮已曰我明日将死
故今与子醉别尔明日叩门无应者力排而入真人巳侧卧
而逝矣寿盖八十又一所传丹经十二方授弟子章希平等
迄今行之至正间玄教宗师董公上其事制赠凝妙灵应真
人云
史官曰周礼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所谓传道世世传说往
古之事也史传之得名殆法于此岂细故之云哉夫事不可
传而传之者非也可传而不传者亦非也要在精察之而巳
矣真人之殁李君存为序其书方君从义又属予作传二君
老许之赐以铜简铁笛及百衲𫀆之属且曰此旌卿之素志
也陛辞上方以金瓯饮马湩亟辍以赐之暨还结八卦庵于
琵琶峰后神情超朗当月白夜晴时出坐磐石上持铁笛吹
之依稀作鸾凤鸣间凿浴丹池疏水一派入池冷然也二十
八年八月日正中呼陈鍊师与之剧饮饮已曰我明日将死
故今与子醉别尔明日叩门无应者力排而入真人巳侧卧
而逝矣寿盖八十又一所传丹经十二方授弟子章希平等
迄今行之至正间玄教宗师董公上其事制赠凝妙灵应真
人云
史官曰周礼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所谓传道世世传说往
古之事也史传之得名殆法于此岂细故之云哉夫事不可
传而传之者非也可传而不传者亦非也要在精察之而巳
矣真人之殁李君存为序其书方君从义又属予作传二君
卷二十 第 18b 页
精察皆胜于余必确然有徵因为著诸简牍以俟他日修元
史者
同虚山房记
临川傅鍊师若霖谒予于銮坡揖而言曰玄黄之间所贵者
虚廓落无象空洞无偶火不能爇水不能濡玄精攸宅仙灵
所都参之于身吻合无殊南乾北坤西坎东离其中轩然如
悬黍珠一气阖辟万化发舒非迹所系无形可拘真人游行
精光烨如而虚之为义亦大矣哉走自得斯秘凝神于静室
间三田流鬯而百灵为之翕集既而受洞玄之文传太乙之
书驱云役雷以苏旱暵布气分神以禜除人灾灵响颇著是
皆虚之功用使然其或窒塞弗通则粗浊芜秽乱之何以接
溟涬而极高明乎近者乙已之秋建山房东山故居遂以同
虚扁之昭其义也先生以为何如玄真子辴然笑曰几则几
矣然犹不至也二而未能一也离而未能合也有迹而未能
史者
同虚山房记
临川傅鍊师若霖谒予于銮坡揖而言曰玄黄之间所贵者
虚廓落无象空洞无偶火不能爇水不能濡玄精攸宅仙灵
所都参之于身吻合无殊南乾北坤西坎东离其中轩然如
悬黍珠一气阖辟万化发舒非迹所系无形可拘真人游行
精光烨如而虚之为义亦大矣哉走自得斯秘凝神于静室
间三田流鬯而百灵为之翕集既而受洞玄之文传太乙之
书驱云役雷以苏旱暵布气分神以禜除人灾灵响颇著是
皆虚之功用使然其或窒塞弗通则粗浊芜秽乱之何以接
溟涬而极高明乎近者乙已之秋建山房东山故居遂以同
虚扁之昭其义也先生以为何如玄真子辴然笑曰几则几
矣然犹不至也二而未能一也离而未能合也有迹而未能
卷二十 第 19a 页
无间也夫同者异之对也同虚者谓其虚相似而不异也而
非纯虚者也纯灵则合合则一一则无间无间则凝于道矣
若霖曰夫所谓凝于道者何居曰至道无形契真于天后观
无后前观无前不欲泊之听其自全不欲张之惧其或愆贯
乎窈冥凝乎太玄出其遗馀亦可延年瑶池之曲具茨之颠
馀奖茹芝飘如蜕蝉其视驱役禜除之法其尚何言哉然而
事有大小道无精粗皆吾一神之所管摄欲升则升欲况则
沈皆随其力之所加与其时之所届及其成功则亦一而已
矣若霖恬淡而好读书皦皦霞外诚韵胜之士也屡随嗣天
师朝 京师天师还龙虎山中若霖独留侍祠于竹宫则其
超诣者可知矣予故创为新说以记其山房至若庄周之论
玄德有谓同乃虚虚乃大者不敢蹈袭而陈之也或曰同虚
之义非是之谓也盖大同而玄虚云
宋学士文集卷第二十 銮坡集卷十
非纯虚者也纯灵则合合则一一则无间无间则凝于道矣
若霖曰夫所谓凝于道者何居曰至道无形契真于天后观
无后前观无前不欲泊之听其自全不欲张之惧其或愆贯
乎窈冥凝乎太玄出其遗馀亦可延年瑶池之曲具茨之颠
馀奖茹芝飘如蜕蝉其视驱役禜除之法其尚何言哉然而
事有大小道无精粗皆吾一神之所管摄欲升则升欲况则
沈皆随其力之所加与其时之所届及其成功则亦一而已
矣若霖恬淡而好读书皦皦霞外诚韵胜之士也屡随嗣天
师朝 京师天师还龙虎山中若霖独留侍祠于竹宫则其
超诣者可知矣予故创为新说以记其山房至若庄周之论
玄德有谓同乃虚虚乃大者不敢蹈袭而陈之也或曰同虚
之义非是之谓也盖大同而玄虚云
宋学士文集卷第二十 銮坡集卷十
卷二十 第 1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