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1167-06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南轩集卷三十一     宋 张栻 撰
  答问
   答宋伯潜
  明道云志动气者什九气动志者什一所谓气动
  志者非独趋蹶药也酒也亦是也若止以药与酒
  与蹶趋言之谓之少可也明道又云气专在喜怒
  岂不动志夫人为私欲所胜喜怒不公以移夺其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1167-0675b.png
  志者多矣而谓气动志者什一此则未谕
所以有喜怒亦志动气也但因喜怒之气而志益不能
自宁是气复动志也盖常人志动气而气复动志无穷
已耳然自其始动而言只可谓之志动气也惟趋蹶与
药也酒也则是气先之也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伊川谓与元者善之长同理
  又曰乾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刚仲尝谓孟
  子言可欲非私欲之欲也自性之动而有所之焉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1167-0675c.png
  者耳于可与不可之际甚难择姑以近者言之如
  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人孰不欲富贵亦皆天理
  自然循其可者而有所之如饥而食渴而饮以礼
  则得妻以其道而得富贵之类则天理也过是而
  恣行妄求则非天理矣故书曰敬修其可愿孟子
  又曰无欲其所不欲是也乾圣人之分岂谓圣人
  之动皆循天理而然欤(以坤为学者之事莫/是有驯致之意否)元者
  天德也孟子所谓善岂指天理而言欤横渠又曰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1167-0675d.png
  明善必明于未可欲之际未可欲谓大本未发者
  否见于可欲则性之苗裔已发见者未可欲则本
  性全体浑然不容一毫之伪明之之功何自而先
  莫亦当先从事于可不可之际审择而固执之否
  愚见如此中心亦未安恐伊川引乾元处别有深
  意
人具天地之心所谓元者也由是而发见莫非可欲之
善也其不由是而发则为血气所动而非其可矣圣人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1167-0676a.png
者是心纯全浑然乾知大始之体也故曰乾圣人之分
可欲之善属焉在贤者则由积习以复其初坤作成物
之用也故曰坤学者之事也有诸己之信属焉今欲用
工宜莫先于敬用工之久人欲寖除则所谓可者益可
得而存矣若不养其源徒欲于其发见之际辨择其可
与不可则恐纷扰而无日新之功也
   答周允升
  王通谓夫子与太极合德若如先生之说则人与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WYG1167-0676b.png
  物莫不有太极讵止合而已通顾为是言殆将太
  极别为一物耶奭窃疑焉于是反复思之意夫通
  之说盖指其初者言之也当其三才未判两仪未
  分五行未布而太极已固存矣逮夫太极动而生
  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分而两仪立阳变阴
  合而五行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而人始具此
  太极矣逆通之意其指夫生物之初者言之耶今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1167-0676c.png
  夫人莫不具是性也而尽性者谁欤性中皆有天
  也而配天者谁欤是以中庸之论惟天下至诚为
  能尽性惟天下至圣故曰配天太极亦犹是也傥
  曰太极吾所固有何合德之云则配天之说亦非
  耶奭尝譬之日光凡世间一切物能容光者莫不
  具日光焉毕竟空中之日光自若也今曰能容光
  者非日光也固不可也谓日光尽在是而空中者
  无与焉亦不可也是故物生之初太极存焉生物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WYG1167-0676d.png
  之后太极具焉人虽各具太极要其初者固自若
  也此通所以有合德之说欤昔者马上所闻尚有
  未谕者故此谆谆幸赐指教使涣然冰释为荷
天可言配指形体也太极不可言合太极性也惟圣人
能尽其性太极之所以立也人虽具太极然沦胥陷溺
之则谓之太极不立可也
  程子曰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
  里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虽能推之几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1167-0677a.png
  时添得一分不能推之几时减得一分万里俱在
  平铺放著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
  子道添得些子道多元来依旧又曰万物皆备于
  我此通人物而言禽兽与人绝相似只是不能推
  然禽兽之性却自然不待学不待教如营巢养子
  之类是也人虽是灵却㭬丧处极多只有一件婴
  儿饮乳是自然非学也其佗皆诱之又曰万物皆
  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不诚则逆于物而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1167-0677b.png
  不顺也又曰学者必先识仁仁者与物浑然同体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
  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已合彼终未有之
  又安得乐此四段皆程子之说前二说谓人与物
  皆然后二说则独指人而言据孟子谓万物皆备
  于我未尝曰物皆备万物也如前二说则人与物
  更无差别与告子生之谓性何异夫惟物不能备
  万物故止有一物之用(所以不能推者只/为合下不曾备得)人则备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1167-0677c.png
  矣所以能参赞化育也至于㭬丧处虽多这里元
  来何曾增减庶民自去之尔故谓物莫不有天命
  莫不有太极则可谓物皆备万物则似恐未可
既曰物莫不皆有太极则所谓太极者固万物之所备
也惟其赋是气质而拘隔之故物止为一物之用而太
极之体则未尝不完也
  子贡谓夫子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中庸曰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学之与成已教之与成物盖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1167-0677d.png
  无二事而或曰仁或曰知孰为定体耶
中庸与子贡之言互明仁智之体用也
  龙塘辱指教学而时习之当如程子说时复紬绎
  浃洽于中今人读语孟六经若先贤遗书时复潜
  泳玩味因其所启端发其所固有久久涵养是保
  是积此诚可说也当夫子时六经未出圣人教人
  者亦不至多言士从之游者或一言而终身行或
  数语而终身诵或以愚鲁而竟得之不知所紬绎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1167-0678a.png
  者何事又如语孟精义诸先生之说或各不同而
  皆不悖于理将孰从之则是
紬绎者谓理也义也不必止为文字诸先生之说有不
同处
  通书论德爱曰仁伊川则谓仁是性爱自是情语
  录亦引力行近乎仁云力行关爱甚事易传复之
  六二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语录皆以公为
  近仁未尝断以爱为仁也然则爱特仁之一事耳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1167-0678b.png
  而通书乃云然近世朱丈之论亦然此是则彼非
  二者必居一于此欲俾学者识仁之本体厥道何
  繇
力行近乎仁力行者敦笃切至故也便以爱为仁则不
可然爱之理则仁也
  观过斯知仁矣旧观所作讷斋韦斋记与近日所
  言殊异得非因朱丈别以一心观又别以一心知
  顷刻之间有此二用为急迫不成道理遂变其说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1167-0678c.png
  乎奭尝反复紬绎此事正如悬镜当空万象森罗
  一时毕照何急迫之有必以观他人之过为知仁
  则如观小人之过于薄何处得仁来又如观君子
  之过于厚则如鬻拳之以兵谏岂非过于忠乎唐
  人之剔股岂非过于孝阳城兄弟之不娶岂非过
  于友悌乎此类不可胜数揆之圣人之中道无取
  焉耳仁安在哉若谓因观他人之过而默知仁之
  所以为仁则曷若返之为愈乎奭于先生旧说似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WYG1167-0678d.png
  未能遽舍更望详教
后来玩伊川先生之说乃见前说甚有病来说大似释
氏讲学不可潦草盖过须是子细玩味方见圣人当时
立言意思也过于厚者谓之仁则不可然心之不远者
可知比夫过于薄甚至于为忮为忍者其相去不亦远
乎请用此意体认乃见仁之所以为仁之义不至渺茫
恍惚矣
  书以中庸名篇而首论中和之道然则中和与中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1167-0679a.png
  庸当何如分
中庸统言道之体用中和就人身上说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当从王肃说是
  从上蔡说是
脱一反字
  论舜之大知也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而不及
  庸述夫子之忠恕也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而不
  及中何也意其互见耶亦各示其用也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1167-0679b.png
言各有攸当且用其中于民固所以言庸也庸德庸言
此庸字轻看
  既曰中庸不可能也又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
  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必圣者而后能无乃绝
  学者之望耶抑其义异自不相通耶
言中庸不可能乃所以勉学者唯圣者能之尽其道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先后自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1167-0679c.png
  有定秩九经之序则先尊贤而后亲亲二者当何
  如通
即人心而论则亲亲为先就治体而言则尊贤是急尧
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亦是意
   答彭子寿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
  编修云大本者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
  道者由此而出无所不通道之用也龟年窃谓大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1167-0679d.png
  本者即此理之存达道者即此理之行谓之中和
  已是说出性情之理若曰大本者天下之理由此
  而出无所不通则是大本达道之外又有所谓理
  也不识此言如何
大本者理之统体会而统体理一而已散而流行理有
万殊若曰大本即此理之存达道即此理之行却恐语
意近类释氏万殊固具于统体之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编修云敬而无失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1167-0680a.png
  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义之与比则极其和而万
  物育矣龟年窃谓未有极其中而不和者未有天
  地位而万物不育者亦不必如此分说不识如何
分说无害固未有天地位而万物不育者然天地位言
其体万物育言其用体用自殊要须分看但元晦之语
不若龟山云中故天地位焉和故万物育焉为得解经
之法
  君子时中朱编修云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1167-0680b.png
  时以取中也龟年窃谓君子精义故能时中谓之
  时中者以其全得此理故无时而不中非是就时
  上取中也今曰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
  取中心切疑焉
随时以取中非元晦语乃先觉之意此意甚精盖中字
若统体看是浑然一理也若散在事物上看事事物物
各有正理存焉君子处之权其所宜悉得其理乃随时
以取中语然元晦云以其有君子之德又能随时以取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1167-0680c.png
中语却有病不若云所贵于君子之中庸者以君子能
随时以取中也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物格而后知至自国
  治而后天下平如自本而叶沿流而下学者用力
  之处莫切于格物致知而此篇之书自诚意至平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1167-0680d.png
  天下条析甚明而独于格物致知无说朱编修以
  为阙文是也然龟年尝以为自平定天下溯而求
  之其极至于格物致知自物格知至顺而达之其
  极至于国治天下平其间虽节目繁夥而其道甚
  要所谓要道盖不过格物致知而已耳然圣人自
  诚意而下又各疏其说焉非谓格物致知之外又
  别有所谓诚意正心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此盖圣人深指人以格物致知者然也故圣人于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1167-0681a.png
  齐家之条引书曰若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远矣此格物致知之最近者也不识是否
自诚意正心以至平天下固无非格物致知事也然疑
致知格物一段解说自须有阙文
   答彭子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主一则视听有其则矣
  人心惟危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1167-0681b.png
人心因血气而动盖危而难安也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无所偏倚中之所以得名中者所以
状性之体段若曰目视耳听手举足履则是已发矣其
无不当者乃是中节所谓时中也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鸢飞鱼跃指道之体用无乎不在也
  尽心知性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1167-0681c.png
因尽心体之本然为尽其心非善穷理者莫之能也
  无极而太极
此语只作一句玩味无极而太极存焉太极本无极也
若曰自无生有则是析为二体矣
  尧舜岂无所用其心哉
岂可谓尧舜无所用心特动无非天耳
  过化存神
存神体也过化用也存神故能过化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1167-0681d.png
  君子行法以俟命
行吾法则听天所命故富贵贫贱夷狄患难无不安也
   答吴德夫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说者
  谓践者履践也如非礼勿视听非礼勿言动之类
  谓之践形如此说恐只是贤人事一说谓圣人猖
  狂妄行蹈乎大方众人则为形所役圣人则能役
  形恐践字说得费力又一说形者事之初萌色者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1167-0682a.png
  事之著见惟圣人能践之于其初贤人则不待著
  见而后用力于其间此恐说天性字不出
天之生斯人也有物必有则凡具于吾身者皆物也而
各有则焉践如践言之践实履之也凡人虽有形色而
不能践也感物而动不知所以践之者也贤人则能践
之矣由己故也以我视以我听以我言以我动也圣人
尽性从容自中与天地相流通故动容周旋无非至理
曰能则犹似用力也曰可以则见其自然而化非圣人
卷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1167-0682b.png
莫能与也
  上系曰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此一
  段论乾坤易简至于可久可大可谓极矣何故止
  言贤人德业或谓非圣贤之贤乃贤于人之贤
可久可大贤人之德业也久大则圣人也矣
  舜明于庶物物或说谓物则之物或说谓万物之
  物然则明庶物者奚独舜哉且考之经何以见舜
  之明庶物也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1167-0682c.png
道外无物物外无道舜明于庶物则万理著察一以贯
之卓然大中之域非生知其能然乎夫舜起于畎亩之
中一旦加乎群工之上徽五典而五典从纳百揆而百
揆叙宾四门而四门穆纳于大麓而烈风雷雨弗迷非
明于庶物其能然乎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
  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
  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1167-0682d.png
  主也知之于贤否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
  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之别味目之别色耳之别声鼻之别臭四肢之便于
安佚岂人所为哉是性然矣而口蕲于美味目蕲于好
色耳蕲于钟鼓鼻蕲于芳馨四肢蕲于安佚则是感动
于物而为性之欲矣故有命焉而君子不谓性也盖贵
贱有定分穷达有定数随其所遇无不得焉而无欲之
之意则是天理也故不谓性者乃所以成性也父子之
卷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1167-0683a.png
恩主仁而仁不得于父子君臣之分主义而义不得于
君臣宾主以礼而不接我以礼贤者宜以知见于世而
邦无道有不得而知焉天道在圣人而圣人固有不遇
者命则然矣然而是可断以无可奈何乎断以无可奈
何则人道息矣故有性焉而君子不谓命也仁不得于
父子吾致孝以感而已如舜是也义不得于君臣吾致
诚以格而已如周公是也彼不以礼待我而在我者尽
其待之之道而已孔子之于阳货可见也知不得自见
卷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1167-0683b.png
吾虽退藏益精其知以乐其道伊尹在莘野未聘之时
可见也天道在圣人而夫子不得如尧舜文武周公施
而达之天下然著之六经传于门人兼善万世天道流
行盖无终穷矣故不谓命者乃所以立命也如前所说
若流其性而不本于命则人欲肆矣如后所说若委于
命而不理其性则天理灭矣孟子之言所以极性命之
微而同天人之用也虽然所以成性而立命者何欤一
则不谓性一则不谓命而心之道行乎其中矣非知仁
卷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1167-0683c.png
者其孰能明之且圣人之于天道立言与上辞不同所
以然者盖明天道即圣人之道而圣人即天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孟子言孔子不名一德而集群圣之大成非三子之所
可及而又以乐之大成明之盖乐之一变谓之一成大
成则其节奏之大备也金声而玉振之节奏可谓备矣
盖又各有似焉金声有洪杀清浊之殊圣人之智无所
不周者然也玉振始终如一圣人之德无所不备者然
卷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1167-0683d.png
也此其先后固自有伦然自其成者言之则金玉并奏
知行皆极不见其始卒之有异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
  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伊川先生云此孟子为学者言始终之义由其能始条
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至之知终即能终之又曰
致知智之事行其所知而极其至圣之事也据此一节
乃是言学者之事所以学于圣人者故因上文金声玉
卷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1167-0684a.png
振而言言学之序如此盖圣人则圣智合一无始卒之
异学者则必知所先后然后有以入德也故孟子于此
一节特分而言之明圣人之智学者所当先务必明尽
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以造夫圣人之所以圣者始
终各有条理而不可乱也智之事圣之事犹言学智圣
之功夫非便以为智圣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
  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卷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1167-0684b.png
此一节复言圣人之事以明夫子所以异夫三子者夫
子智圣合一至而且中矣然所以至者其力也所以中
者非力也是巧之功也是圣人虽曰合一而智圣亦未
尝不偕极也若三子徒恃其力而巧不足焉则虽至而
不能以中矣若颜子者智足以中矣其力未及至者一
息尔天假之年孰谓其不为孔子哉
  西铭云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其旨
  何如
卷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1167-0684c.png
西铭发明仁孝盖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也如事
亲须臾不在焉则失其理矣神是心化是用然须默识
所谓神则化可得而言矣能继志乃能述事也
 
 
 
 
 
卷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1167-0684d.png
 
 
 
 
 
 
 
 南轩集卷三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