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第 1a 页 WYG1168-0217a.png

勉斋集卷二十 宋 黄干 撰
记二
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堂记
嘉定八年冬十有一月汉阳军学五先生祠堂成郡假
守长乐黄干帅其属与在学之士诹日而舍奠焉郡文
学金华潘衍与其诸生合词而请记窃惟成均之法合
国子弟择有道德者使教焉殁则祭于瞽宗谓之先圣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1168-0217b.png

有善可纪者亦祀之若孔子孟子及其门人则又不必
其乡邻游宦而祀典所秩通于天下此学校之所同未
有能易焉者也汉阳为郡访之于学常祀之外乃咸无
焉其江山之胜习俗之美禹功文化载于诗书士生其
间卓然自立者固不乏人岂怀道抱德深藏不市尸而
祝之不可得耶二程子以道学继孔孟不传之绪生于
黄陂为汉阳邻壤其门人游氏尝守是邦程子称其德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1168-0218a.png

莫之举也即师生以原学之所自传则濂溪周先生实
倡其始又即周程之学以究其所以光明盛大则新安
朱先生实成其终此五先生之祠所以立而学之文物
始备矣夫道统之传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躬是道以
化天下周之衰斯道不行孔子孟子及其门人相与推
明之秦汉以来且千有馀岁洙泗之遗绪已坠而复振
非五先生之力欤则五先生者自当与孔孟之徒通祀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1168-0218b.png

知道统之有传圣贤之可慕顾不伟欤当斯文晦蚀遗
编残脱之馀天运有开名儒继出以高明之资强毅之
志剖析毫釐张皇幽𦕈著之图书炳如日月后学者盖
不待穷探力索可以目击而道存焉然士风之坏久矣
游于学校者非科目不习也此岂士之罪哉汉阳之士
入其门升其堂孔孟之徒森乎其前五先生之祠列乎
其后尊其人读其书明其道心之所存身之所履必有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1168-0218c.png

绍诸儒正统之传岂其无人欤岂其无人欤遂为之记
以授其学者俾勒石于度以俟明年正月元日谨记
鄂州州学四贤堂记
阴阳分而五行具人物生而万事出太极之妙为之根
柢而周流其间充塞宇宙贯彻古今不可须臾离也形
交气感而禀受不齐欲动情胜而好恶无节心以形役
志以气移理以欲昏性以情凿乡之不可离者梏亡茅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1168-0218d.png

二仪肇分仁义著矣五气顺布五事备矣礼以天秩典
以天叙而教行焉因至显之象验至微之理即人事之
当然察天命之本然加之以操存持养则动容周旋无
适而不由于斯道之中矣圣贤之功与天无间凡有血
气莫不尊亲心之秉彝不容己也周德既衰邪说并作
言道者祖虚无论治者尚功利谈经者溺训诘工文者
骋词华千有馀年天理湮晦虽闳博俊伟之才未有能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1168-0219a.png

仁经术文章一根于理鸿儒硕士彬彬辈出上儗三代
下轶汉唐何其盛哉渐摩积累斯道之久蚀者复明焉
濂溪周先生不由师传洞见道体推无极太极以明阴
阳五行之本人物化生万事纷扰则定之以中正仁义
而人极立焉盖与河图洛书相为表里周子以授伊洛
二程子程子所言道德性命皆自此出而微词奥义学
者未之达也新安朱先生禀资高明厉志刚毅深潜默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1168-0219b.png

条画演译以示后学周程之道至是而始著矣穷理尽
性以至命存心养性以事天非四先生孰发之道之不
明以学者无所见而异端祸之也四先生之道本诸人
心之所固有天理之不可易则邪说不得肆而皆趋于
至正之途止于至善之地矣天下学者尊信崇尚以为
孔孟之徒复生斯世祠之学宫以起学者敬慕之心是
则师儒之职会稽石君继喻之意也石君为鄂州教授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1168-0219c.png

人高弟以干为同门后进也嘉定八年春二月四先生
祠堂成遣其学正张颐孙来请记四先生之书家传而
人诵之矣述其关于道体之大要以见四先生之道光
明盛大其本原固有自也夫以天命之在人甚明前贤
之教人甚至圣朝之重道甚隆师儒之卫道甚切则游
于学校而拜于祠下者亦思所以自勉哉后学黄干谨
记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1168-0219d.png

庐山之阳杰然而以峰名者五老五老之麓窈然而以
洞名者白鹿唐太子宾客李公渤之所隐居而南唐广
之以为养士之地圣宋肇兴文教敷畅开宝中有以高
第知庐山学士而洞学始盛太平兴国有赐书之宠大
中祥符有加缮之命庆历诏郡县皆立学而旧有学者
率仍其旧圣祖神宗所以崇儒风惠士子者至矣荡为
丘墟莽为荆榛者岂立学之后士趋简便不复为林泉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1168-0220a.png

址规复之岁适大祲役从其简已而请额与书以重其
事则其简也固有待也继为郡侯为博士者累累增治
然量力之宜踵堂之旧未有能侈而大之者也嘉定十
年先生之子在以大理正来践世职思所以扬休命成
先志鸠工度材缺者增之为前贤之祠寓宾之馆阁东
之斋趋洞之路狭者广之为礼殿为直舍为门为墉已
具而弊者新之虽庖湢之属不苟也又以先生尝著跪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1168-0220b.png

及于康庐绝特之观甚称于诸生讲肄之所甚宜宣圣
朝崇尚之风成前人教育之美皆可无憾矣周衰道晦
且千馀载周程夫子始得孔孟不传之绪未及百年大
义乖矣先生洞究其道而推其所未发其为郡也固尝
与诸生熟讲之规诲之语约而尽矣今侯亦招致尝从
学先生而通其说者使长其事讲授焉所望于诸生岂
浅哉苟徒资口腹媒利禄而治心修身漫不加意则既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1168-0220c.png

安乎侯之为政得于过庭诗礼之馀戢奸扶弱革弊兴
坏而尤以字民为先务南康地瘠民贫先生累乞蠲减
租税与凡无艺之征侯亦抳渗漏节浮冗代民之输而
蠲其负者至缗钱六万馀尚能以其馀力属意于儒官
者如此是固不可不书干顷从先生游及观书院之始
后三十有八年复观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
喜贤侯之善继其志命之记不得辞也是为记嘉定十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1168-0220d.png

李德进毋自欺斋记
李君德进自太学归蜀祭酒袁公喜其笃实而嗜学也
为书毋自欺以勉之李君将归以名其斋踰江过灊山
属予为之记予闻学问之道知与行而已自昔圣人继
天立极不曰知而曰精不曰行而曰一知不精行不一
犹不知不行也圣贤相传启悟后学言知必曰知至言
意必曰意诚至则事物之理无不通诚则念虑之发无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1168-0221a.png

与诚者学之归宿有志于道者可不孳孳求止于是欤
江出岷山东望沧海不知其几千里也滔滔不息卒亦
至焉诚故也观于此则毋自欺之意可见矣予方怀信
道不笃之惧而德进之请适有感于予遂不辞而述其
所闻以谂之且以自警云德进名輶之隆山人嘉定丁
丑五月丁酉长乐黄干记
陈师复仰止堂记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1168-0221b.png

生尝馆焉文公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不远千里而勤馆
人正献公乐道而忘势折节行馆而与之友二公之在
此堂道相与也堂之面其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
端士翔拱而进也文公之馆于此正献公之子皆抠衣
焉太府寺丞宓长而益嗜学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
望其山如见其人焉取高山仰止之义以名之既与朋
友讲习于其中而属干为之记圣贤之生斯世盛德至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1168-0221c.png

之不自已也学者之于圣贤思其居处而起敬焉岂特
闻风而悦之哉尊德乐道志于学者之不能已也寺丞
之名此堂可谓良心之发而能志于学者矣抑因是而
有感焉道原于天圣贤体天立道而示诸人若乔岳焉
可望而登也人皆仰之然无目者不见资禀累之也遂
兽者不见物欲昏之也指一草木而谓之山见之偏且
小者也有见矣趋而下焉舍乔而入幽也既趋矣峻则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1168-0221d.png

学不力也今之学者有不蹈此者乎吾惧斯道之日晦
也诚能居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践其实
体高山景行一仰一行相为先后之意循序而渐进自
强而不息始见其弥高终见其卓尔羹墙舆立无非道
也则于斯堂之义庶乎无愧矣岂有他哉充其好德之
心厉其好学之志也寺丞立朝临政能任道者也故推
其所感者以勉之且示同志使有警也长乐黄干记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1168-0222a.png

家本仲访予于干山之下相与读周子程子以及先师
朱子之书探其端绪以求其本原至于周子无欲则静
之旨本仲喟然叹曰入德之要其在兹乎是可以名吾
斋矣盍为我言其义予嘉本仲择之精信之笃幸吾党
之有人斯文之未坠也为之言曰寂然不动心之体也
事物未接思虑未萌湛然纯一如水之止如衡之平则
其本静矣蔽交于前其中则迁而欲生焉欲炽而益荡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1168-0222b.png

不能以顷刻宁动静相因展转迷乱天理日微人欲日
肆矣故主静者所以制乎动无欲者所以全乎静此周
子之意而亦有所自来也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
见其人主乎静也旦昼之梏亡则夜气不足以存无欲
则静也岂惟圣贤之教为然哉春夏阳之动也秋冬阴
之静也方其静也一物不生万籁不鸣木反于根冰凝
于渊不若是无以嘘众阳而生万物及其动也物各付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1168-0222c.png

而成岁功矣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夫健顺五常性也
精气百骸形也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道也徇
耳目口腹之欲以厌足其蕞尔之形静以贼本然之心
动以害当然之道上以逆天地之化下以违圣贤之教
于禽兽奚择焉诚能反而思之天之所以予我者如是
其尊且贵也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者莫能夺焉视世之
功名富贵人之所大欲𦕈然若浮埃之在太空而况车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1168-0222d.png

而非人世之所能羁絷也所谓襟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者其所存可知矣周子推明无极动静之义以继孔孟
不传之绪而断之以无欲则静之一言至其论圣学则
曰无欲则静虚动直论养心则曰无欲则诚立明通然
则圣传之枢要学者之涂辙果不出于斯言也哉本仲
名演眉山人嘉定己卯正旦长乐黄干记
李兵部祠堂记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1168-0223a.png

之于南康军庐山栖贤寺者贯之自蜀来仕东南以不
及执经晦庵朱先生之门为恨凡从先生游者皆诎首
愿与之交凡先生之遗书与其师生问答皆手抄成诵
昼夜不倦其天资敏悟固已默而识之矣其有疑未释
者必反复问辨以求其正由是通达该贯而笃信力行
见之行事者又皆卓然可敬东南之士敛衽推服使贯
之及登先生之门当不在诸子之下先生殁而私淑诸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1168-0223b.png

殁也思之而不能忘贯之去国而舣舟于山之北日与
朋友往来于岩壑泉石之间而于玉渊三峡之胜尤惓
惓不忍去与之游者亦不忍贯之之遂至此也至今思
贯之者犹是贯之之徜徉乎其间呜呼此祠之所为立
也道之不明自古病之贯之未得为晦庵先生徒也而
其所自得孚于人者如是贯之未尝有德于人而人亲
慕之以道故也则道岂难知而人亦岂可不志于道哉
卷二十 第 13a 页 WYG1168-0223c.png

闻风而兴起者哉予惧其所以立祠者无以自白于世
故为之言而非立祠之本意者皆不著嘉定己卯人日
友人黄干记
袁州重建韩文公庙记
自尧舜至于孟子二千年间圣贤迭兴以道相授其章
章较著者前后相望也皋陶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宜生
之伦亦皆得以与知道者之列颜曾子思则不待言而
卷二十 第 13b 页 WYG1168-0223d.png

传为己任以古准今抑何盛衰显晦之殊耶古者道德
一风俗同历世虽久所守者一说其见素明也周衰异
端之祸起学者各以所见为守而道始晦故古之为道
也易后之为道也难若韩公者寻坠绪于支离舛驳之
馀而卓然有见焉则自比于圣贤以冀斯道之传宜矣
公固以道自任后之称公者亦以道归之约六经之旨
以起八代之衰排二氏之非以济天下之溺谏宫市贬
卷二十 第 14a 页 WYG1168-0224a.png

皆甲人为公危之公以理开谕皆俛首听命非有道能
若是乎然先儒颂公之言独曰轲之死不得其传非公
有所见则所传者何事且公之所见者何也天之所命
之谓性公则曰所以为性者五曰仁义礼智信率性而
行之之谓道公则曰由仁义而之焉之谓道修道以导
民之谓教公则曰其法礼乐刑政其位君臣父子由是
而充之则日用常行莫非天理而私意人欲邪说诡论
卷二十 第 14b 页 WYG1168-0224b.png

及哉体于身验于心断断乎不可易也以公之所见观
之则圣贤所传其不以是欤荀杨氏去孟氏未远也醇
疵之不同其见者异也公称孟子醇而斥荀杨之疵则
公之见盖有得于孟氏而又以自况也公之书一则仁
义二则仁义见之明也如此居仁由义圣贤事业不难
进也而况言论气节之一二乎故论公之迹不足以知
公之深观公之所见则公之以道自任者可知矣公尝
卷二十 第 15a 页 WYG1168-0224c.png

著作郎中郑侯自诚始新之宗正少卿滕侯强恕续成
之而属干记其事世之称公者既不足以知公之深甚
者则指公为文人而又以文为道使圣贤之道不明而
公之旁搜远绍辛苦而仅有之者生不得究其施殁无
以白于后非先儒发其蕴公之志何自而伸耶推先儒
之言以明公之蕴其敢以陋为辞干不敢以文尊公则
公亦必不鄙其文之陋也庙之役始于嘉定戊寅十月
卷二十 第 15b 页 WYG1168-0224d.png

乐黄干记
曾氏乐斯庵记
建阳县之东北有山曰竹原草堂刘先生之隐居晦庵
朱先生执经问道之所也章贡曾君坚伯爱其溪山之
胜慨慕先贤之陈迹筑庵于其旁曰乐哉斯丘也生以
佚吾老殁以藏吾骨也予尝与坚伯游而深知其为人
倜傥负奇气不为龌龊软美计顾毫末以自同于流俗
卷二十 第 16a 页 WYG1168-0225a.png

清公之从孙习闻其家法而恪守之故其敬贤乐善虽
老不忘而于死生之变浩乎不以动其中也死生旦昼
之常也古之人夭寿不贰而修身以俟之耳曷尝置喜
戚于其间哉鄙夫庸人生既无益于世而徘徊顾恋犹
冀其久存于世盖其识见既陋而贪鄙之习沈痼而不
能以自脱也观于此则坚伯之名其庵而自以为乐是
不谓之贤乎坚伯名松气貌甚伟精力倍人犹可仕也
卷二十 第 16b 页 WYG1168-0225b.png

定辛巳二月朔长乐黄干记
台州州学四先生祠堂记(代刘晦伯作/)
嘉定五年春正月天台郡学始建四先生祠堂郡侯豫
章黄㽦以其事来言曰故侍讲文公朱先生闻道里闾
为世师表台之士受业于其门者众淳熙间浙东大饥
诏起先生为常平使者部内赖以生活台之民蒙其德
尤厚先生之学实得濂溪周先生伊洛二程先生之正
卷二十 第 17a 页 WYG1168-0225c.png

四先生力也愿有记某窃惟黄侯因邦人感先生之赐
而推原其学之所自出以风厉之其于化民成俗之意
笃矣然四先生之学则某虽不敏尝窃闻之惟皇上帝
降衷于民本然之性纯粹至善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
践其实则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举而措之耳三代而上
立学教人孔孟迭兴立言垂世非有他道也四先生之
学亦起于千载之后继孔孟不传之统而已顾其去古
卷二十 第 17b 页 WYG1168-0225d.png

非之下之既自贼其本然之善为政者又举其善俗之
道而弃之儒风治效浸不如古非此之故欤今黄侯之
建是祠也既有以尊显其人又刋其所著之书日与学
者讲习之推明其道台之人将日舍其浅陋之习而趋
于正大之见矣使凡为政者皆如黄侯之化其民而其
民亦皆如台之人从黄侯之化则真儒辈出善治日兴
黄侯之惠岂特一郡而已哉某也官长成均适当圣化
卷二十 第 18a 页 WYG1168-0226a.png

当世嘉黄侯之能开其端也遂为之记俾勒石于庭以
俟
卷二十 第 18b 页 WYG1168-0226b.png

勉斋集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