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第 1a 页 WYG1168-0002c.png

勉斋集卷一 宋 黄干 撰
讲义
临川郡学
乾元亨利贞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
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
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
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卷一 第 1b 页 WYG1168-0002d.png

五三载籍之传以仁义礼智对立而并言者自孔孟
始前此未之闻也孔子发之于易孟子深于易从而
祖述之示人之意深矣天地奠位而阴阳分阴阳既
分而五行具天地之大所以行四时而生万物者不
过阴阳五行之理而已元者春之生而其行为木亨
者夏之长而其行为火利者秋之成而其行为金贞
者冬之藏而其行为水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乎
卷一 第 2a 页 WYG1168-0003a.png

性元之德于性为仁亨之德于性为礼利之德于性
为义贞之德于性为智天地而非元亨利贞不能以
行四时生万物人而非仁义礼智又何以充四端制
百事哉均是人也均赋此性均具此形夫子之言特
以为君子行此四德孟子之言又有不能充之者何
哉盖人受天地之中无非此性杂之以气质挠之以
习俗不能亲师取友以致其学问之功虽有此性亦
卷一 第 2b 页 WYG1168-0003b.png

害物则无复恻隐之心矣顽钝嗜利寡廉鲜耻则无
复羞恶之心矣骄淫矜誇傲狠凌物则无复辞让之
心矣背善趋恶舍正习邪则无复是非之心矣如此
则虽有人之形以生亦何以异于禽兽哉此无他学
问之功不明而无以全其本然之性也古之君子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非誇多斗博以
为能也絺章绘句以为工也求其知吾性之至善以
卷一 第 3a 页 WYG1168-0003c.png

用足以制事而度宜礼之用足以事上而接下智之
用足以明物而察伦是岂独足以尽人之性哉盖将
与天地相为流通而无间矣三代而上此道素明故
黎民于变比户可封虽闾巷匹夫亦无往而非贤也
秦汉以来功利之习胜而此道始不明矣大山长谷
之中田夫野叟尚有能守其醇厚质实之素而通都
大邑经生学士反不及焉其闻见甚博也其文辞甚
卷一 第 3b 页 WYG1168-0003d.png

也多矣其天资之美者亦不过安常守分而于圣贤
教人之方漫不加省举世滔滔随波逐流醉生梦死
岂不甚可悼哉诚能玩大易之旨味孟子之言反观
默省而知吾心四德之本穷理格物而辨吾心四德
之实存养修省而审吾心四德之几勉强力行而全
吾心四德之用则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贤之所以
为圣贤皆吾分内事也又何苦甘心于庸浅下流之
卷一 第 4a 页 WYG1168-0004a.png

元之大孟子之论四端而必首之以不忍之心盖仁
义礼智者吾心之所固有而仁足以包四德犹四时
之运而春生之气未尝不流行乎其间也春者岁之
始朔者日之始即大易之所谓元孔孟之所谓仁也
夫道岂难知哉人病弗求耳有志之士盍相与勉之
隆兴府东湖书院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一章
卷一 第 4b 页 WYG1168-0004b.png

根于吾心之本然而形见于事为之当然者皆是也
曷尝有过与不及之偏哉过与不及此道所以不行
不明也然尝窃有疑焉贤与知人品之最高者也一
有过焉则不异于愚不肖愚不肖志于道而有不及
特未造夫道耳其与违夫道者有间矣而遂指以为
愚不肖焉何哉盖道之在天下中而已过非中也不
及非中也贤且知而失之过则如杨墨佛老而其流
卷一 第 5a 页 WYG1168-0004c.png

夫当然之理则明有所未通诚有所未立虽谓之愚
不肖可也圣贤卫道之严所以力勉夫人以大中之
道者盖若此然则学者当何如哉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惑乎贤且知之过不堕乎愚
不肖者之不及则庶乎其可也若曰学可以不讲而
一蹴可以至乎圣贤之域既未免乎贤且知之过至
于用力不笃悠悠玩日而卒无得则虽谓之愚不肖
卷一 第 5b 页 WYG1168-0004d.png

新淦县学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全章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一章
爵有五士居其间民有四士为之首谓之士者诚可
贵也人物并生天地之间而人为最灵谓之人则宜
其举相似也而士为贵何哉以其记诵之多文辞之
工耶则由与赐优为之矣乃汲汲然以士为问何也
卷一 第 6a 页 WYG1168-0005a.png

己事君入孝出弟言信行果与夫处兄弟朋友之间
又何也人之大伦五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兄弟也
朋友之交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五者人之大端也舜命契为司徒必先
于敷五教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则谓之士者
舍是无急焉矣后世则不然父子之所告诏师友之
所训诲有司之所选抡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人
卷一 第 6b 页 WYG1168-0005b.png

名耶谓之可贵未见其真可贵也虽然天生蒸民有
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孺子入井而怵惕恻隐
之心油然以生者人莫不有是心也圣贤虑夫人之
莫觉也又为之推明演绎载之简策炳然易见学者
诚能端居静虑察吾心之固有博学审问以求圣贤
之格言存之于心体之于身措之于事则人道之大
卷一 第 7a 页 WYG1168-0005c.png

于记诵词章之习者所可望哉敢以所闻于师友者
为诸君诵之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全章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
而不由哀哉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卷一 第 7b 页 WYG1168-0005d.png

而足圣贤之教宜无异指而若是不同何也仁义性
所有也夫子言性不可得闻而孟子道性善者夫子
教人无非仁义之道使人油然入于仁义而不自知
也孟子悯斯世之迷惑故开关启钥直指人心而明
告之也五常百行皆性所有而独言仁义又何也仁
盖总其名而五常百行其支派也孟子提纲挈领使
人由是而推之无往而非仁义也孟子之言仁义也
卷一 第 8a 页 WYG1168-0006a.png

有而五常百行之总名也夫子固尝言之矣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
义三才之道一而已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
以理言也人受气于天赋形于地禀阴阳刚柔气质
以为体则具仁义之理以为性此岂人之所能强名
而五常百行孰有出于仁义之外哉道固莫大乎仁
义矣而孟子又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
卷一 第 8b 页 WYG1168-0006b.png

何也天固不外乎阴阳阴阳互分而为老少则为四
矣阴阳互分而为老少金木水火之所以流行也木
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知五行既不外
阴阳则五性不外乎仁义也嗟夫人禀五行阴阳之秀
气以生而具有仁义礼智之性所以与天地并立而
为三也自其为气禀所昏物欲所蔽则恻隐者变而
为残忍矣羞恶者变而为鄙贱矣恭敬者变而为傲
卷一 第 9a 页 WYG1168-0006c.png

亦何以异于禽兽哉以天地并立之身一不自觉则
流而为禽兽然则学者其可不思所以自勉之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章
学之为义大矣人心之所以正人伦之所以明家之
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
未有不须学以成者唐虞以来司徒掌教后夔典乐
皆学之所由兴也至商而后有学之名至周而后有
卷一 第 9b 页 WYG1168-0006d.png

盖尝求其所以为学之纲领者曰致知曰力行而已
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物格知至者知之事也意诚心正
者行之事也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学问思辨者知之事笃行者行之事也书之
所谓惟精惟一易之所谓知崇礼卑论语之所谓知
及仁守孟子之所谓始终条理无非始之以致知终
卷一 第 10a 页 WYG1168-0007a.png

而无所蔽终之以力行则天下之理浑然于吾身而
无所亏知之不至则如擿埴索涂而有可南可北之
疑行之不力则如弊车羸马而有中道而废之患然
则有志于圣贤之域者致知力行之外无他道也秦
汉以来一世之士不骛于词章则溺于训诂不陷于
功利则惑于异端是固不足以语圣贤之学矣至于
我朝周程夫子出继斯道不传之绪二三大儒又从
卷一 第 10b 页 WYG1168-0007b.png

而复明然讲明之精记问之博而不能反躬实践者
既不足以造夫道脱略章句驰心高妙以为圣人之
道不假学问可以一蹴而入者又未免于空虚无据
之失学者诚能于立心之始玩圣贤教人之法循序
而进焉则庶乎得其门而入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
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
卷一 第 11a 页 WYG1168-0007c.png

泰
古昔圣贤所以教谨于君子小人之辨者至矣毋乃
太刻切而少宽裕耶盖善恶两涂判然如薰莸冰炭
之不相入剖析而言之所以使人去恶而全善也圣
贤教人之意切矣其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
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此以其
趋向之相远者而言也其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卷一 第 11b 页 WYG1168-0007d.png

骄小人骄而不泰此以其趋向之相近者而言也言
其相远所以决取舍之机言其相近所以审毫釐之
辨圣贤立言所以谆谆而不能自已也然即数章而
观之虽其言各有所称总其要而论之则循天理者
为君子徇人欲者为小人也所喻者利所求者人所
达者下曰同曰比曰骄皆徇乎人欲者也所喻者义
所求者已所达者上曰和曰周曰泰皆循乎天理者
卷一 第 12a 页 WYG1168-0008a.png

誉之以为君子则欣然而喜斥之以为小人则拂然
而怒此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至其心之所存身之所
履往往舍君子而为小人之归则亦不能充其心之
本然而巳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诚能自全其好善恶恶之本心广而充之则
骎骎乎君子之途矣
干备员于此甫及期月拙直之资疵缪之政得罪于
卷一 第 12b 页 WYG1168-0008b.png

议以其鄙见更相往复而为理义之归庙堂过听忽
有改除之命行将远别惟同志之士更相劝勉计今
以往将有以德行纯实识见超远著于乡闾者此则
区区之至愿也
竹林精舍祠堂
嘉定丙子仲秋上丁之翌日同舍诸贤会于先师之
祠下祀事毕俾干讲明先师教人之意愚不肖何足
卷一 第 13a 页 WYG1168-0008c.png

言之窃谓先师之道本诸无极二五流行发育之妙
具诸天理人心常行日用之间存之则为圣为贤去
之则为下愚为不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躬行于上
孔子孟子濂溪二程讲明于下迨我先师剖晰毫釐
穷极幽渺推明演绎炳如日星为学者虑至深切也
至其教人之方则曰居敬曰穷理曰力行此又其谆
谆反覆而屡言之者所读之书则先之以大学次之
卷一 第 13b 页 WYG1168-0008d.png

进也从游之士亦尝从事于斯矣梦奠之后笃信力
行者不无其人其间亦有如干之类弃其学日负初
心者不可不深求其故也趋向卑而立志之不高私
欲昏而信道之不笃寻行数墨而见理之不明入耳
出口而反躬之不实此其所以粗能有所闻而不能
期月守也尝试思之一命之爵人未有轻辞之者十
金之产人未有轻弃之者以其可贵也圣贤之道其
卷一 第 14a 页 WYG1168-0009a.png

生而闻尧舜禹汤数圣人之道居礼义之国而得大
贤以为之依归岂可不诵之终身而遽忘之乎昔者
孔孟之教人曰守死善道曰舍生取义夫死生亦大
矣至于道义之可乐则生不足恋而死不足顾生不
足恋而死不足顾则于圣贤之道如饥者不忘食渴
者不忘饮行者不忘归病者不忘起犹未足以喻其
切也如是则可以无负于先师之门矣不则随波逐
卷一 第 14b 页 WYG1168-0009b.png

哀哉此则愚不肖之所深病敢布露之以庶几君子
之见教焉
安庆郡学
易大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之道不外乎阴阳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地之道不
外乎柔刚山川流峙之类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义
卷一 第 15a 页 WYG1168-0009c.png

以理言虽若有不同然仁者阳刚之理也义者阴柔
之理也其实则一而已天地亦大矣人以渺然之身
乃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至其为道则又与天地混然
而无间其可不知所以自立哉非阴阳刚柔则虽天
地不能以自立不仁不义则亦不可以谓之人矣不
谓之人则与禽兽奚异哉由仁义则与天地并立而
无间不仁不义则无以自别于禽兽学者于此其亦
卷一 第 15b 页 WYG1168-0009d.png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又曰孩提之童无
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
也敬长义也仁义之道根于吾心之固有初非有甚
高难能之事也存之于虚静纯一之中推之于动作
应酬之际则仁义之道在我矣试以吾平日设心者
思之果能事亲而孝乎果能处宗族而睦乎果能交
于乡党朋友而兼所爱乎果能视人而如已乎果能
卷一 第 16a 页 WYG1168-0010a.png

则仁之道尽矣果能从兄而顺乎果能事上而敬乎
果能应事接物而求其是乎果能见害不避乎即是
心而充之以至于无一事之不宜则义之道尽矣尽
仁义之道则仰不愧俯不怍而上下与天地同流矣
苟为不然人我之念汨于中利害之私昏于外虽父
子骨肉之间已不能相保而况于仁民爱物乎饮食
起居之际已不能中节而况于酬酢事变乎凡吾本
卷一 第 16b 页 WYG1168-0010b.png

蚁之君臣且不能无愧而又何以为人乎夫以天地
并立无间之身仁义本然具足之性不知自贵自重
而陷溺至此此圣贤之所以拳拳为斯世虑也有志
于学者即此而致思焉则知所以入德之门矣
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历考圣贤垂世立教示人以性其源流盖本诸此夫
教亦多术矣而必以性示人者使人知有生之初万
卷一 第 17a 页 WYG1168-0010c.png

身也性者人所固有也而言性必以天者使人知吾
此性纯粹至善莫非天理之本然而初无一毫人为
之私也性者天所赋也而克绥其道必归之君者人
性虽善而气禀之杂物欲之私或得以汨之故必有聪
明之君设为教化以防闲之然后得以全其本然之
善也羲农以来继天立极莫非此理至于成汤乃始
抽关启钥明以示人自是以来蒸民之诗曰天生蒸
卷一 第 17b 页 WYG1168-0010d.png

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
定命也子思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孟子曰非天降才尔殊也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皆成汤之意有以发之也夫自商而周以至春秋战
国千有馀年圣贤迭生立言垂训如出一人之口信
乎此理之不可易也人生天地之间蠢蠢林林不胜
其众也反而求之吾身则人莫不有是性性莫不具
卷一 第 18a 页 WYG1168-0011a.png

弃而卒为小人之归乎在昔盛世此理素明天下之
人皆知吾之有是性皆知性之具是中皆知天之所
生君之所教莫不相率而趋于善其效至于比屋可
封黎民于变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周德既衰圣贤
之道不传异端邪说复起而乘之高者溺于空无下
者趋于功利学士大夫已不知有斯道之正统而况
于下民乎此风俗之微始不能以如古矣至我本朝
卷一 第 18b 页 WYG1168-0011b.png

其载之方册亦既家藏而人诵之矣当秦汉之后而
获闻尧舜禹汤文武所相传之道顾非幸欤诚能于
此深思而力行之存吾天命本然之善以无负于君
师教育之意是则区区深有望于诸君也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
至知知而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
反躬天理灭矣
卷一 第 19a 页 WYG1168-0011c.png

之所能及也哉凡吾一念之发必精以察之曰是合
于道乎抑离于道乎其纯粹而无疵乎抑犹有毫釐
之差乎无一念而不合乎理无一理而不造其极若
是而后可以谓之精也察之精则所谓人心固已合
于道矣又必一以守之朝于斯夕于斯造次颠沛无
适而不于斯焉事物胶轕万变不穷天理浑然无少
间断如是而后可以谓之一也精而察之于其始一
卷一 第 19b 页 WYG1168-0011d.png

乎中矣尧舜禹之授受也洪水则未平五品则未逊
三苗则未格其相告戒必有先务之当急者而其所
言乃止于此盖心者万化之根本此心不正则欲足
以败度纵足以败礼虽一身之内亦且颠倒错缪而
不合其宜矣又何以齐家治国而平天下哉是以古
之帝王虽居万乘之尊享九州之富而兢兢业业如
履渊冰左史则书其言右史则书其动至于声气之
卷一 第 20a 页 WYG1168-0012a.png

杖则有戒升车行步莫不有节无非检防其心使之
无一念不合乎道也故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
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
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然则尧舜禹之
相告戒舍是宜无急焉者矣以尧舜之圣处帝王之
尊而所以自治其心者如此世之学者不知此心之
为重而任情纵欲骄逸放肆念虑之顷或升而天飞
卷一 第 20b 页 WYG1168-0012b.png

之人虽宫室之安衣服之适饮食之宜亦茫然莫之
觉也岂不深可悯哉圣贤垂训炳然明白学者盖亦
深思而熟玩之哉
南康白鹿书院
乾之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旡咎文言曰君
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词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坤之六二曰直方大不习旡不利文言曰君子敬以直
卷一 第 21a 页 WYG1168-0012c.png

不疑其所行也
圣人作易于乾坤二爻首言学问之事以诲人其旨
深矣乾之九三以阳居刚得乾之正而当下卦之上
坤之六二以阴居柔得坤之正而居下卦之中以其
居中得正而复在下故即二爻以明问学之道也乾
天道也至健而动故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以
言其自强而不息故虽忧危而实无咎也坤地道也
卷一 第 21b 页 WYG1168-0012d.png

大而不习无不利也人能自强如乾守正如坤学问
之道无复加矣不能自强则怠惰乘之不能守正则
放僻乘之尚何学问之有哉爻词之义亦已备矣圣
人虑夫天下后世未明夫所以自强者何事所以守
正者何道也故为文言以广之曰所以自强者内以
进其德外以修其业皆当终日乾乾而不息也所以
守正者内以存吾敬外以行吾义敬立则内直矣义
卷一 第 22a 页 WYG1168-0013a.png

理者德也充是德而见之应事接物者业也德不充
之以业则不进业不本之以德则不修学者所志孰有
先于此者乎主一无适而虚明不昧者敬也穷理度
宜而品节不差者义也不敬则所主纷扰矣不义则
所行悖缪矣学者所务又孰有急于此者乎知所以
进德修业又知所以居敬集义则乾之自强坤之守
正学问之道无馀蕴矣又尝因其义而推之乾言德
卷一 第 22b 页 WYG1168-0013b.png

德必本之以坤之敬欲修乾之业必制之以坤之义
非敬则内不直德何由而进非义则外不方业何由
而修终日乾乾虽进修夫德业而所以进修者乃用
力于敬义之间用力于敬义固可以至于大而所谓
大者乃德之日新而业之富有也即是而思之则知
二爻之词文言之旨诲人之意愈明而所谓学问不
待他求而得之夫易之为义广矣大矣乾坤二卦又
卷一 第 23a 页 WYG1168-0013c.png

详尽又如此有志于学者不于此而加意焉则亦无
所用力矣
卷一 第 23b 页 WYG1168-0013d.png

勉斋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