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1098-044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元丰类藁卷十一
             宋 曾巩 撰
  序
   新序目录序
刘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
今可见者十篇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论曰
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1098-0446d.png
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
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而其言
未尝不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有
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
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馀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
馀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
家尚其私学者蜂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1098-0447a.png
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
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
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汉兴六艺
皆得于断绝残脱之馀世复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
诸儒苟见传记百家之言皆悦而向之故先王之道为
众说之所蔽闇而不明郁而不发而怪奇可喜之论各
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一切不异于周之末
世其弊至于今尚在也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1098-0447b.png
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扬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
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孟子
曰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
之士岂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亦其出于是时者
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盖
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
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1098-0447c.png
者特详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失岂好辩哉臣之所不
得已也
   梁书目录序梁书六本纪五十列传合五十六篇唐贞观三年诏右
散骑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
又颇采诸儒谢吴等所记以成此书臣等既校正其文
字又集次为目录一篇而叙之曰自先王之道不明百
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故不得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1098-0447d.png
而不论也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
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书曰
思曰睿睿作圣盖思者所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
三材之道辨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此之谓穷
理知之至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
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
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能安之矣如是则万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1098-0448a.png
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万物之所不能累故吾之
所以尽其性也能尽其性则诚矣诚者成也不惑也既
诚矣又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又推之使可化焉能化
矣则含智之民肖翘之物有待于我者莫不由之以全
其性遂其生而吾之用与天地参矣德如此其至也而
应乎外者未尝不与人同此吾之道所以为天下之达
道也故与之为衣冠饮食冠婚丧祭之具而由之以教
其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者莫不一出乎人情与之同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1098-0448b.png
其吉凶而防其忧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故与之处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乱之所去也与之所处者其具
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谓圣矣乎既圣矣则无
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无为也其动者应物而已是以
覆露乎万物鼓舞乎群众而未有能测之者也可不谓
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者也此圣人之内也圣人
者道之极也佛之说其有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
故其所以为失也夫得于内者未有不可行于外也有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1098-0448c.png
不可行于外者斯不得于内矣易曰智周乎万物而道
济乎天下故不过此圣人所以两得之也知足以知一
偏而不足以尽万事之理道足以为一方而不足以适
天下之用此百家之所以两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
则佛之徒自以谓得诸内者亦可谓妄矣夫学史者
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
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
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1098-0448d.png
   列女传目录序
刘向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汉书向列传而隋书及
崇文总目皆称向列女传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颂义考
之盖大家所注离其七篇为十四与颂义凡十五篇而
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书本然也盖
向旧书之亡久矣嘉祐中集贤校理苏颂始以颂义为
篇次复定其书为八篇与十五篇者并藏于馆阁而隋
以颂义为刘歆作与向列传不合今验颂义之文尽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1098-0449a.png
向之自叙又艺文志有向列女传颂图明非歆作也自
唐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而唐志录列女传凡十六家
至大家注十五篇者亦无录然其书今在则古书之或
有录而亡或无录而在者亦众矣非可惜哉今校雠其
八篇及其十五篇者已定可缮写初汉承秦之敝风俗
已大坏矣而成帝后宫赵卫之属尤自放向以谓王政
必自内始故列古女善恶所以致兴亡者以戒天子此
向述作之大意也其言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1098-0449b.png
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又以谓古之人胎教者皆如
此夫能正其视听言动者皆大人之事而有道者之所
也顾令天下之女子能之何其盛也以臣所闻盖为
之师傅保姆之助诗书图史之戒珩璜琚瑀之节威仪
动作之度其教之者虽有此具然古之君子未尝不以
身化也故家人之义归于反身二南之业本于文王夫
岂自外至哉世皆知文王之所以兴能得内助而不知
所以然者盖本于文王之躬化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1098-0449c.png
行外则群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其推而及远则商
辛之昏俗江汉之小国兔罝之野人莫不好善而不自
知此所谓身修故国家天下治者也后世自学问之士
多徇于外物而不安其守其家室既不见可法故竞于
邪侈岂独无相成之道哉士之苟于自恕顾利冒耻而
不知反己者往往以家自累故也故曰身不行道不行
于妻子信哉如此人者非素处显也然去二南之风亦
已远矣况于南乡天下之主哉向之所述劝戒之意可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1098-0449d.png
谓笃矣然向号博极群书而此传称诗芣苢柏舟大车
之类与今序诗者之说尤乖异盖不可考至于式微之
一篇又以谓二人之作岂其所取者博故不能无失欤
其言象计谋杀舜及舜所以自脱者颇合于孟子然此
传或有之而孟子所不道者盖亦不足道也凡后世诸
儒之言经传者固多如此览者采其有补而择其是非
可也故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云
   礼阁新仪目录序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1098-0450a.png
礼阁新仪三十篇韦公肃撰记开元以后至元和之变
礼史馆秘阁及臣书皆三十篇集贤院书二十篇以参
相校雠史馆秘阁及臣书多复重其篇少者八集贤院
书独具然臣书有目录一篇以考其次序盖此书本三
十篇则集贤院书虽具然其篇次亦乱既正其脱谬因
定著从目录而礼阁新仪三十篇复完夫礼者其本在
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

动视听之间使人之言动
视听一于礼则安有放其邪心而穷于外物哉不放其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1098-0450b.png
邪心不穷于外物则祸乱可息而财用可充其立意微
其为法远矣故设其器制其物为其数立其文以待其
有事者皆人之起居出入吉凶哀乐之具所谓其用在
乎言动视听之间者也然而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
习亦异则法制度数其久而不能无弊者势固然也故
为礼者其始莫不宜于当世而其后多失而难遵亦其
理然也失则必改制以求其当故羲农以来至于三代
礼未尝同也后世去三代盖千有馀岁其所遭之变所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1098-0450c.png
习之便不同固已远矣而议者不原圣人制作之方乃
为设其器制其物为其数立其文以待其有事而为其
起居出入吉凶哀乐之具者当一一以追先王之迹然
后礼可得而兴也至其说之不可求其制之不可考或
不宜于人不合于用则宁至于漠然而不敢为使人之
言动视听之间荡然莫之为节至患夫为罪者之不止
繁于为法以禦之故法至于不胜其繁而犯者亦至
于不胜其众岂不惑哉盖上世圣人有为耒耜者或不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1098-0450d.png
为宫室为舟车者或不为棺椁岂其智不足为哉以谓
人之所未病者不必改也至于后圣有为宫室者不以
土处为不可变也为棺椁者不以葛沟为不可易也岂
好为相反哉以为人之所既病者不可因也又至于后
圣则有设两观而更采椽之质攻文梓而易瓦棺之素
岂不能从俭哉以谓人情之所好能为之节而不能变
也由是观之古今之变不同而俗之便习亦异则亦屡
变其法以宜之何必一一以追先王之迹哉其要在于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1098-0451a.png
养民之性防民之欲者本末先后能合乎先王之意而
已此制作之方也故瓦樽之尚而薄酒之用太羹之先
而庶羞之饱一以为贵本一以为亲用则知有圣人作
而为后世之礼者必贵俎豆而今之器用不废也先弁
冕而今之衣服不禁也其推之皆然然后其所改易更
革不至乎拂天下之势骇天下之情而固已合乎先王
之意矣是以羲农以来至于三代礼未尝同而制作之
如此者未尝异也后世不知其如此而或至于不敢为
卷十一 第 10b 页 WYG1098-0451b.png
或为之者特出于其势之不可得已故苟简而不能备
希阔而不常行又不过用之于上而未有加之于民者
也故其礼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动视听之
间者历千馀岁民未尝得接于耳目况于服习而安之
者乎至其陷于罪戾则繁于为法以禦之其亦不仁也
哉此书所纪虽其事已浅然凡世之记礼者亦皆有所
本而一时之得失具焉昔孔子于告朔爱其礼之存况
于一代之典籍哉故其书不得不贵因为之定著以俟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1098-0451c.png
夫论礼者考而择焉
   战国策目录序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
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
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
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
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1098-0451d.png
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
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为不可
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
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
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
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
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1098-0452a.png
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
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
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
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
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
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
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1098-0452b.png
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
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一作不/泯民)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
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
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
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
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
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1098-0452c.png
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二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
篇今存者十篇
   陈书目录序
陈书六本纪三十列传凡三十六篇唐散骑常侍姚思
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
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
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
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
卷十一 第 13b 页 WYG1098-0452d.png
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馀岁世统数更史事
放逸乃诏论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
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
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等书世亦传之者
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之也其书亦以
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
雠使可镂版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1098-0453a.png
所藏恐不足以定著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
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
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
疑者亦不敢稍损益特各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
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夫陈
之为陈盖偷为一切之计非有先王经纪礼义风俗之
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权尚计明于任使恭
俭爱人则其始之所以兴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纵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1098-0453b.png
欲则其终之所以亡兴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
所因造以为号令威刑职官州郡之制虽其事已浅然
亦各施于一时皆学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当时之士
争夺诈伪苟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为世戒而况
于坏乱之中仓皇之际士之安贫乐义取舍去就不为
患祸势利动其心者亦不绝于其间若此人乎可谓笃
善矣盖古人之所思见而不可得风雨之诗所为作
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见于天下哉则陈之史其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1098-0453c.png
可废乎盖此书成之既难其后又久不显及宋兴已百
年古文遗事靡不毕讲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学者
其传之之难又如此岂非遭遇固自有时也哉
   南齐书目录序
南齐书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五十九篇梁萧子显
撰始江淹已为十志沈约又为齐纪而子显自表武帝
别为此书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将以是
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1098-0453d.png
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
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闇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
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
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
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
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
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1098-0454a.png
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
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
者岂独其迹邪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
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
道足以适天下之用知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
显之情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
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两汉以来为史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1098-0454b.png
者去之远矣司马迁从五帝三王既没数千载之后秦
火之馀因散绝残脱之经以及传记百家之说区区掇
拾以集著其善恶之迹兴废之端又创已意以为本纪
世家八书列传之文斯亦可谓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
圣法是非颠倒而采摭谬乱者亦岂少哉是岂可不谓
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
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乎夫自三代
后为史者如迁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材非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1098-0454c.png
常之士也然顾以为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
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
之情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
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
他邪至于宋齐梁陈后魏后周之书盖无以议为也子
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缋之变尤
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
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1098-0454d.png
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
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
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邪可不惜哉盖史者所以明
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
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唐令目录序
唐令三十篇以常员定职官之任以府卫设师徒之备
以口分永业为授田之法以租庸调为敛财役民之制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1098-0455a.png
虽未及三代之政然亦庶几乎先王之意矣后世从事
者多率其私见故圣贤之道废而苟简之术用太宗能
超然远览绌封伦而纳郑公之议其为国家天下之意
故能及此而当是之时遂成太平之功使能推其类尽
其道则唐之治岂难至于三代之盛哉读其书嘉其制度有庶几于古者而惜不复行也故掇其大要可纪者
论之于此焉
   徐干中论目录序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1098-0455b.png
臣始见馆阁及世所有徐干中论二十篇以谓尽于此
及观贞观政要怪太宗称尝见干中论复三年丧篇而
今书此篇阙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干著中论二十馀
篇于是知馆阁及世所有干中论二十篇者非全书也
干字伟长北海人生于汉魏之间魏文帝称干怀文抱
质恬澹寡欲有箕山之志而先贤行状亦称干笃行体
道不耽世荣魏太祖时旌命之辞疾不就后以为上艾
长又以疾不行盖汉承周衰及秦灭学之馀百氏杂家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1098-0455c.png
与圣人之道并传学者罕能独观于道德之要而不牵
于流俗颓风至于治心养性去就语默之际能不悖于
理者固希矣况至于魏之浊世哉干独能考六艺推仲
尼孟轲之旨述而论之求其辞时若有小失者要其归
不合于道者少矣其所得于内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
浊世有去就显晦之大节臣始读其书察其意而贤之
因其书以求其为人又知其行之可贤也惜其有补于
世而识之者少盖迹其行之所至而以世俗好恶观之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1098-0455d.png
彼恶足以知其意哉顾臣之力岂足以重其书使学者
尊而信之因校其脱谬而序其大略盖所以致臣之意

   说苑目录序刘向所著说苑二十篇崇文总目云今存者五篇馀皆
亡臣从士大夫间得之者十有三篇与旧为十有八篇
正其脱谬疑者阙之而叙其篇目曰向采传记百家所
载行事之迹以为此书奏之欲以为法戒然其所取往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1098-0456a.png
往又不当于理故不得而不论也夫学者之于道非知
其大略之难也知其精微之际固难矣孔子之徒三千
其显者七十二人皆高世之材也然独称颜氏之子其
殆庶几乎及回死又以谓无好学者而回亦称夫子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又以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则其精微之际固难知久矣是以取舍
不能无失于其间也故曰学然后知不足岂虚言哉向
学博矣其著书及建言尤欲有为于世至其枉已而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1098-0456b.png
为之者有矣何其徇物者多而自为者少也盖古之圣
贤非不欲有为也然而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故孔子
所至之邦必闻其政而子贡以谓非夫子之求之也岂
不求之有道哉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
与命也岂不得之有命哉令向知出此安于行止以彼
其志能择其所学以尽乎精微则其所至未可量也是
以孔子称古之学者为已孟子称君子欲其自得之则
取之左右逢其原岂汲汲于外哉向之得失如此亦学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1098-0456c.png
者之戒也故见之叙论令读其书者知考而择之也然
向数困于谗而不改其操与夫患失之者异矣可谓有
者也
   鲍溶诗集目录序
鲍溶诗集六卷史馆书旧题云鲍防集五卷崇文总目
叙别集亦然知制诰宋敏求为臣言此集诗见文粹唐
诗类选者皆称鲍溶作又防之杂感诗最显而此集无
之知此诗非防作也臣以文粹类选及防杂感诗考之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1098-0456d.png
敏求言皆是又得参知政事欧阳修所藏鲍溶集与此
集同然后知为溶集决也史馆书五卷总二百篇欧阳
氏书无卷第才百馀篇然其三十三篇史馆书所无今
别为一卷附于后而总题曰鲍溶诗集六卷盖自先王
之泽熄而诗亡晚周以来作者嗜文辞杼情思而已然亦往往有可采者溶诗尤清约谨严而违理者少亦近
世之能言者也故既正其误谬又著其大旨以传焉曾
巩谨序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1098-0457a.png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1098-0457b.png
 
 
 
 
 
 
 
 元丰类藁卷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