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六 第 1a 页
亭林文集卷之六(补遗)
  军制论(乙酉岁作)
法不变不可以救今巳居不得不变之势而犹讳其
变之实而姑守其不变之名必至于大弊今日之军
制可谓高皇帝之军制乎其名然其实变矣而上下
相与守之至于极而因循不改是岂创制之意哉高
皇帝云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自今言之费乎
不费乎百万之兵安在乎而犹以为祖制则然此所
谓相蒙之说也尝考古春秋周礼寓兵于农之说未
尝不喟然太息以为判兵与农而二之者三代以下
之通弊判军与兵而又二之者则自国朝始夫一民
卷六 第 1b 页
也而分之以为农又分之以为兵是一农而一兵也
弗堪一兵也而分之以为军又分之以为兵是一农
而二兵也愈弗堪一兵也而分之以为卫兵又分之
以为民兵又分之以为募兵是一农而三兵也又益
弗堪不亟变势不至尽驱民为兵不止尽驱民为兵
而国事将不忍言矣二祖之制京师设都督府五卫
七十二畿甸设卫五十各省设都指挥使司二十一
留守司二卫百九十一守禦屯田群牧千户所二百
十有一边徼设宣慰安抚长官司九十五番夷都司
卫所百有七以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
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给军田立屯堡且耕
卷六 第 2a 页
且守人受田五十亩赋粮二十四石半赡其人半给
官俸及城操之军有儆朝发夕至若是天下何病乎
有兵而又乌乎复立兵久安弛备政圯伍虚正统末
始令郡县选民壮宏治中制里佥二名若四五名有
调发官给行粮正德中计丁粮编机兵银人岁食至
七两有奇悉赋之民此谓之机快民壮而兵一增制
一变又久备益弛盗发雍豫蔓延数省民兵不足用
募新兵倍其糈以为长征之军而兵再增制再变屯
卫者曰我乌知兵转漕耳守禦非吾任也故有机壮
而屯卫为无用之人民壮曰我乌知兵给役耳调发
非吾任也故有新募而民壮为无用之人臣尝合天
卷六 第 2b 页
下卫所计之兵不下二百万国家有兵二百万可以
无敌而曾不得一人之用二百万人之田不可谓不
赡而曾不得一升一合之用故曰高皇帝之法亡矣
然则将尽卫所之军而兵之官而将之乎曰不能抑
将尽卫所之军而废之田而夺之乎曰不能请于不
变之中而寓变之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举尺籍而问之无缺伍乎缺者若干人收其田以新
兵补之大集伍而阅之皆胜兵乎不胜者免收其田
以新兵补之五年一阅汰其羸登其锐而不必世其
人若然则不费公帑一文而每卫可得若干人之用
推之天下二百万之兵可尽复也矧今日驻跸南中
卷六 第 3a 页
挽漕之卒岁省数倍以为兵则强以为农则富而不
及时之宜一为变通俾此百十万人袭兵之名糜兵
之食而不能张弮注矢为国家毫毛之用是国家长
弃此百十万人并此百十万人之田而终世不复也
则物力乌得不诎军政乌得不窳又何以兆谋敌忾
成克复之勋哉
 形势论
昔之都于南者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凡八代
当吴之世三方鼎峙西以巴邱北以皖城濡须为境
迨其亡也则以长江之险先为晋有永嘉南渡荆豫
青兖及徐之半入于刘石梁益入于李雄以合淝淮
卷六 第 3b 页
阴寿阳泗口角城为重镇至苻姚慕容之乱始得青
兖梁益而宋因之及元嘉北伐碻磝丧师佛狸之马
屯于瓜步于是乎守江矣拓跋奄有中原齐梁嗣主
江左淮南北并为战场太清内祸承圣寻兵齐略淮
南魏收蜀汉而江陵沦陷陈氏轶兴西不得蜀汉北
失淮淝以长江为境于是乎守江矣幅员日狭国祚
弥短采石京口同时并济卒并于隋南唐既失淮南
亦以江为境国遂不支宋都临安与金人盟中淮流
为界西拒大散关端平灭金蔡州挑兵蒙古宝祐失
蜀咸淳失襄樊元兵南下幼主衔壁岂非大势然耶
尝历考八代兴亡之故中天下而论之窃以为荆襄
卷六 第 4a 页
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
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
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于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
之于汉东晋之于李雄是也蜀合于中原而并天下
之力资上流之势以为我敌则危王浚自巴丘东下
刘整谋取蜀以规宋是也故守先蜀若辑蜀之人因
其富出兵秦凤泾陇之间以撼天下不难故战先蜀
赵鼎言经营中原自关中始经营关中自蜀始幸蜀
自荆襄始陈亮言荆襄据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
关洛楚人用之虎视齐晋与秦争帝东晋以来设重
镇以扼中原孟珙言襄樊国之根本百战复之当加
卷六 第 4b 页
经理盖宋人之论如此及元取宋果自襄阳樊城以
度鄂故以天下之力围二城者五年及其渡江不二
年而取临安矣故无蜀犹可以国东晋是也无荆襄
不可以国楚去陈徙寿春是也无淮南北而以江为
守则亡陈之祯明南唐之保大是也故厚荆襄急古
之善守者所凭在险而必使力有馀于险之外守淮
者不于淮于徐泗守江者不于江于两淮此则我之
战守有馀地而国势可振故阻两淮急或曰高皇帝
尝以南取北矣而何廑廑守之谓愚曰固也夫取天
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后可以制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则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
卷六 第 5a 页
皇帝之所以取天下当江东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汉
平淮安降徐宿而后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势也
且楚之霸也在邲汉高之起自沛入秦自南阳析郦
光武起自南阳宋武灭南燕自淮入泗灭秦自汴入
河此皆古来以南伐北之明證有地利而后动者也
如愚之策联天下之半以为一用之若常山之蛇则
虽有符秦百万之师完颜三十二军之众不能窥我
地而蓄威固锐以伺敌人之暇则功可成也此战守
兼得之谋而用兵之上术也
  田功论
天下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国亦然秦杨以田
卷六 第 5b 页
农而甲一州乌氏桥姚以畜牧而比封君此以家富
也弃颖栗而邰封非子蕃息而秦胙此以国富也事
有策之甚迂为之甚难而卒可以并天下之国臣天
下之人者莫耕若尝读宋魏了翁疏以为古人守边
备塞可以纾民力而老敌情唯务农积谷为要道又
言有屯田有垦田大兵之后田多荒莱诸路閒田当
广行招诱令人开垦因可复业则耕穫之实效往往
多于屯田盖并边之地久荒不耕则谷贵贵则民散
散则兵弱必地辟耕广则谷贱贱则人聚聚则兵强
请无事屯田之虚名而先计垦田之实利募土豪之
忠义者官为给助随便开垦略计所耕可数千顷明
卷六 第 6a 页
年此时便收地利可食贱粟况耕田之氓又皆可用
之兵万一有警家自为守人自为战比于仓卒遣戍
亦万不侔无屯田之名而有屯田之实无养兵之费
而又可潜制骄悍之兵不惟可以制虏而又以防他
盗之出入不数年间边备隐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愚以为此正今日之急务夫承平之世田各有主今
之中土瀰漫蒿莱诚田主也疾力耕不者籍而予新
氓不可使吾国有旷土若是人必服一易屡丰之日
视粟为轻今干戈相承连年大饥人多艰食必劝于
耕二易古之边屯多于沙碛今则大河以南厥土涂
泥水田扬州陆田颖寿修羊杜之遗迹复上元之旧
卷六 第 6b 页
屯三易久荒之后地力未泄粟必倍收四易然而有
三难大农告绌出数十万金钱求利于四三年之后
一难朝不能久任人不甘独劳蕲以数年之力专任
一人二难天有旱涝岁有丰凶若何承矩之初年种
稻霜早不成几于阻格三难愚请捐数十万金钱予
劝农之官毋问其出入而三年之后以边粟之盈虚
贵贱为殿最此一人者欲边粟之盈必疾耕必通商
必还定安集边粟而盈则物力丰兵丁足城圉坚天
子收不言利之利而天下之大富积此矣
 钱法论
莫善于国朝之钱法莫不善于国朝之行钱考之史
卷六 第 7a 页
景王铸大钱周钱盖一变汉承秦半两已为荚钱为
四铢为三铢为五铢为赤仄为三官逮于灵献为四
出为小钱汉钱凡九变唐铸开通已更铸大钱则有
乾封乾元重棱唐钱凡四变宋仿开通旧式西事起
铸大钱崇宁铸当十嘉定铸当五又杂用铁钱交子
会子而法弥弊宋钱亦三四变每钱之变货物腾跃
轻重无常而民苦之国朝自洪武至正德十帝而仅
四铸以后帝一铸至万历而制益精钱式每百重十
有三两轮郭周正字文明洁盖仿古不爱铜惜工之
意而又三百年来无改变之令市价有恒钱文不乱
民称便焉此钱法之善也然至于今物日重钱日轻
卷六 第 7b 页
盗铸云起而上所操以衡万物之权至于不得用何
哉盖古之行钱者不独布之于下而亦收之于上汉
律人出算百二十钱是口赋之入以钱管子盐筴万
阵之国为钱三千万是盐铁之入以钱商贾缗钱四
千而一算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轺车二算
船五丈以上一算是关市之入以钱令民占卖酒租
升四钱是榷酤之入以钱隆虑公主以钱千万为子
赎死是罚锾之入以钱晋氏南渡凡田宅奴婢马牛
之劵每直一万税四百是契税之入以钱张方平言
屋庐正税茶盐酒醋之课率钱募役青苗入息之法
以敛天下之钱而上之赉予禄给虑无不用钱自上
卷六 第 8a 页
下自下上流而不穷者钱之为道也今之钱则下而
不上伪钱之所以日售而制钱日壅未必不由此也
请略仿前代之制凡州县之存留支放一切以钱代
之使天下非制钱不敢入于官而钱重钱重而上之
权重贾山有言钱者无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
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
长也故计本程息之利小权归于上之利大今市肆
之钱恶而制钱亦与俱恶以故市肆之钱贱而制钱
亦与俱贱是上无权以下为权也上亦何利之有此
无他上不收钱钱不重也愚故曰莫不善于今之行
钱是贾生所谓退七福而行博祸者也
卷六 第 8b 页
  子胥鞭平王之尸辨
人之大伦曰君臣曰父子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苟为
父报雠则必甘心焉而后已甘心焉而后已者于凡
人可也于君则有不得以行之者矣太史公言子胥
鞭楚平王之尸春秋传不载而予因以疑之疑春秋
以前无发冢戮尸之事而子胥亦不得以行之平王
也郑人为君讨贼不过斲子家之棺而已齐懿公掘
邴歜之父而刖之卫出公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
平庄之上传皆书之以著其虐是春秋以前无发冢
戮尸之事也平王固员之父雠而亦员之君也且淫
刑之罪孰与篡试一人之雠孰与普天报怨之师孰
卷六 第 9a 页
与讨贼唐庄宗尚不加于朱温而子胥以加之平王
吾又以知其无是事也考古人之事必于书之近古
者谷梁传云吴入楚挞平王之墓贾谊新书亦云吕
氏春秋云鞭荆平之墓三百越绝书云子胥操捶笞
平王之墓淮南子云阖闾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
宫而季布传亦言此伍子胥所以鞭平王之墓也盖
止于鞭墓而传者甚之以为鞭尸使后代之人蔑弃
人伦雠对枯骨赵襄子漆智伯之头王莽发定陶恭
王母丁姬之冢慕容隽投石虎尸于汉水姚苌裸挞
苻坚荐之以棘王颁发陈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
饮之杨琏真珈取宋诸帝之骸与牛马同瘗或快意
卷六 第 9b 页
于所仇或肆威于亡国未必非斯言取之也然则鞭
墓可乎亦曰员之所以为员而已矣
  顾与治诗
与治之先自吴郡洪武中以赀徙都下遂为金陵人
从曾祖华玉先生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文章闻于
代至与治亦号能诗当崇祯之世天下多故陪京独
完得以馀日赋诗饮酒极意江山流连卉木聘笔墨
之长写风骚之致晚值丧乱独身无子迫于赋役困
踬以终今读其诗郁行悽恻有郊岛之遗音焉余兄
事与治曩北行时谓与治曰兄平生作诗多散轶今
老矣可无传乎与治曰有一编在故人沈子迁所其
卷六 第 10a 页
他藁杂旧笥中病未理也余行三岁乃归次扬州而
与治卒宣城施尚白欲集其诗刻之未果明年冬余
过六合子迁出其一编并所搜辑者共二百六十首
余为删其大半授子迁刻之呜呼士之生而失计不
能取舍至有负郭数顷不免饥寒以死而犹幸有故
人录其遗诗以垂名异日君子之所以贵乎取友也
如是与治名梦游前贡士其书法尤为时所重云
  方月斯诗草序
与方子定交自单阏之岁今且六年余客钟山而方
子亦侨居云间不数数见顷冬春之际余以仇家之
松至云间逆旅中困不自聊而方子时时相过慰藉
卷六 第 10b 页
与余用旋两月因出其诗草示余读之如听河上之
歌令人感慨欷歔而不能止也方子生于楚长于吴
以绳群之姿遭离困厄发而为言磊块历落自其所
宜余独喜方子之诗在楚无楚人剽悍之气在吴无
吴人浮靡之风不独诗也其人亦然天方子以妙年
轶才当天下有事之日明习掌故往往为设方累可
见之行岂独区区称能言之士哉子曰诵诗三百授
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与对虽多亦奚以为若
方子者吾望其能从政继先公为名臣矣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崇祯已卯秋阐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
卷六 第 11a 页
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
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
十馀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乱后多有散
佚亦或增补而其书本不曾先定义例又多往代之
言地势民风与今不尽合年老善忘不能一一刋正
姑以初藁存之箧中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云尔
  肇域志序
此书自崇祯已卯起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
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馀部本
行不尽则注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年
来糊口四方未遑删订以成一家之书叹精力之已
卷六 第 11b 页
衰惧韦编之莫就庶后之人有同志者为续而传之
俾区区二十馀年之苦心不终泯没尔
  下学指南序
今之言学者必求诸语录语录之书始于二程前此
未有也今之语录几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寔多
然其说盖出于程门故取慈溪黄氏日钞所摘谢氏
张氏陆氏之言以别其源流而衷诸朱子之说夫学
程子而涉于禅者上蔡也横浦则以禅而入于儒象
山则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
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禅之宗旨矣后之说者递
相演述大抵不出乎此而其术愈深其言愈巧无复
卷六 第 12a 页
象山崖异之迹而示人以易信苟读此编则知其说
固源于宋之三家也呜呼在宋之时一阴之姤也其
在于今五阴之剥也有能繇朱子之言以达夫圣人
下学之旨则此一编者其硕果之犹存也孟子曰能
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得不有望于后之人也夫
  吴才老韵补正序
余为唐韵正已成书矣念考古之功寔始于宋吴才
老而其所著韵补仅散见于后人之所引而未得其
全顷过东莱任君唐臣有此书因从假读之月馀其
中合者半否者半一一取而注之名曰韵补正以附
古音表之后如才老可谓信而好古者矣后之人如
卷六 第 12b 页
陈季立方子谦之书不过袭其所引用别为次第而
已今世甚行子谦之书而不知其出于才老可叹也
然才老多学而识矣未能一以贯之故一字而数叶
若是之纷纷也夫以余之谫陋而独学无朋使得如
才老者与之讲习以明六经之音复三代之旧亦岂
其难而求之天下卒未见其人而余亦已老矣又焉
得不于才老之书而重为之三叹也夫
  书故总督兵部尚书孙公清屯疏后
国家当危乱之日未尝无能任事之人而尝患千不
用用矣患不专用之专且效矣患千轻徒其官使之
有才不得遂其用以至于败而国随之若总督兵部
卷六 第 13a 页
尚书孙公之事可悲矣方崇祯朝流贼为秦患且五
六年天子一旦用公巡抚陜西于是兵且日增而饷
绌公以为国家之所以足军食者屯田也承平既久
而额设之田乃为权豪有力者所据以至隐占侵没
弊孔百出而军食亏军食亏而国家且不得一军之
用是国家之患不在贼而在隐占侵没之人也于是
下令清屯健丁一授田百亩免其租课其馀地分为
三等徵粮济饷先行之于西安三卫而军果大哗斩
李进成等七人而后定持之不变期月之閒所清釐
而归之天子者计兵得九千馀饷银一十四万天子
为降诏褒赏进秩而关中之贼或斩或擒或抚三年
卷六 第 13b 页
关中几无贼矣而东边告急天子用武陵杨公之言
召公入援遂用之督师蓟州又移之保定而公请陛
见不许因以病辞且得罪下狱及贼陷襄雒复出公
总督军务公至关中而事已不可为矣使当日用他
将统勤王之师而自陜以西悉委之公十年而奏其
效则他边方虽溃败而公必能为国家保有关中以
待天子且使贼不得关中必不敢长驱而向阙也一
诏移公而国之存亡乃判于此予读公清屯疏及文
移而深有感焉公之子世瑞世宁请为公立传而功
状缺佚不得其详故特举其大者书之于此以见公
以一身而系天下之重然则天下未尝无人而患于
卷六 第 14a 页
不用又患于用之而徙用徙之閒无几何时而大事
已去此忠臣义士所以追论而流涕者呜呼先帝末
年之事可胜叹哉
 广师
苕文汪子刻集有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世未尝无可
师之人其经学脩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子宁人李
子天生其内行淳备者吾得二人焉曰魏子环极梁
子曰缉炎武自揣鄙劣不足以当过情之誉而同学
之士有苕文所未知者不可以遗也辄就所见评之
夫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已探
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
卷六 第 14b 页
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
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
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
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
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
臣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
之所得议也
  与卢某书
夙仰鸿名未获奉教良深倾仰兹有白者阊门外义
学一所中奉先师孔子旁以寒宗始祖黄门公配食
黄门吴人而此地为其读书处是以历代相承未之
卷六 第 15a 页
有改尝为利济寺僧所夺寒宗子姓讼而复之史郡
伯祁抚台记文昭然可据非若乡贤祠之列置前献
可以递增也近日瞻拜间忽添一卢尚书牌位不胜
疑讶问之典守则云有令侄欲为奉祀生员而借托
于此者夫尚书为君家始祖名德著闻与我祖黄门
岂有优劣然考尚书当日固尝从祀学宫而嘉靖九
年奉旨移祀其乡矣尚书之乡为涿郡涿县则今之
涿州也尚书之官为九江庐江二郡太守则今之庐
州寿州也汉史本传尚书当日足迹从未至吴既非
吴人又非吴官为子孙者欲立家祠自当别创一室
特奉一主而偪处异姓之卑官援附无名之血食于
卷六 第 15b 页
义何居夫吴中顾陆河北崔卢并是名门各从本望
天下之忠臣贤士多矣国家之制止于名宦乡贤是
以苏州府志载本郡氏族一卷有顾无卢载本郡祠
庙一卷有顾野王而无卢某府志出自君家教谕所
修乃犹不敢私为出入岂非前哲之公心史家之成
法固章章若此乎夫国乘不书碑文不纪宪册不载
邦人不知既非所以章先德而崇大典又况几筵不
设炉供不具而以尺许之木主侧置先师之坐隅于
情为不安于理为不顺寒宗子姓啧有繁言不佞谓
范阳大族岂无知礼达孝之士用敢直陈于左右伏
祈主持改正使两先贤各致其尊崇而后裔得免于
卷六 第 16a 页
争讼所全实多矣临楮翘切
  答友人论学书
大学言心不言性中庸言性不言心来教单提心字
而未竟其说未敢漫为许可以堕于上蔡横浦象山
三家之学窃以为圣人之道下学上达之方其行在
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三礼
周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辞受取与其施之天下
在政令教化刑法其所著之书皆以为拨乱反正移
风易俗以驯致乎治平之用而无益者不谈一切诗
赋铭颂赞诔序记之文皆谓之巧言而不以措笔其
于世儒尽性至命之说必归之有物有则五行五事
卷六 第 16b 页
之常而不入于空虚之论仆之所以为学者如此以
质诸大方之家未免以为浅近而不足观虽然亦可
以弗畔矣夫杨子有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
之以卓少闻则无约也少见则无卓也此其语有所
自来不可以其出于子云而废之也世之君子苦博
学明善之难而乐夫一超顿悟之易滔滔者天下皆
是也无人而不论学矣能弗畔于道者谁乎相去千
里不得一面敢率其胸怀以报嘉讯幸更有以教之
  与友人辞往教书
羁旅之人疾病颠连而托迹于所知虽主人相爱时
有蔬菜之供而饔飧一切自给在我无怍于彼为厚
卷六 第 17a 页
此人事之常也若欲往三四十里之外而赴张兄之
请则事体迥然不同必如执事所云有实心向学之
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
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即不能尽
依白鹿之规而其遗意须存一二恐其未必办此则
徒餔啜也岂君子之所为哉一身去就系四方观瞻
不可不慎广文孙君与弟有旧同张兄来此剧论半
日当亦知弟为硁硁踽踽之人矣
  规友人纳妾书
董子曰君子甚爱气而谨游于房是故新壮者十日
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
卷六 第 17b 页
倍始衰大衰者以月当新壮之日而上与天地同节
矣炎武年五十九未有继嗣在太原遇傅青主浼之
诊脉云尚可得子劝令置妾遂于静乐买之不一二
年而众疾交侵始思董子之言而瞿然自悔立侄议
定即出而嫁之尝与张稷若言青主之为人大雅君
子也稷若曰岂有劝六十老人娶妾而可以为君子
者乎愚无以应也又少时与杨子常先生最厚自定
夫亡后子常年逾六十素有目青买妾二人三五年
间目遂不能见物得一子已成童而天亡究同于伯
道此在无子之人犹当以为戒而况有子有孙又有
曾孙者乎有曾孙而复买妾以理言之则当谓之不
卷六 第 18a 页
祥以事言之则朱子斗诗有所谓好人叹者即西安
府人殷鉴不远也伏念足下之年五十九同于弟有
目疾同于子常有曾孙同于西安之好人故举此为
规未知其有当否
  答徐甥公肃书
幼时侍先祖自十三四岁读完资治通鉴后即示之
以邸报泰昌以来颇窥崖略然忧患之馀重以老耄
不谈此事已三十年都不记忆而所藏史录奏状一
二千本悉为亡友借观中郎被收琴书俱尽承吾甥
来札惓惓勉以一代文献衰朽讵足副此既叨下问
观书柱史无妨往还正未知绛人甲子郯子云师可
卷六 第 18b 页
备赵孟叔孙之对否耳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忆昔庚辰辛巳之间国步阽危方州瓦解而老成硕
彦品节矫然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思贾谊
之言每闻于谕旨烹宏羊之论屡见于封章遗风善
政迄今可想而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颓江河
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以今所睹国维人表视昔
十不得二三而民穷财尽又倍蓰而无算矣身当史
局因事纳规造䣛之谟沃心之告有急于编摩者固
不待汗简奏功然后为千秋金镜之献也关辅荒凉
非复十年以前风景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飞刍挽
粟岂顾民生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八升赴
卷六 第 19a 页
营千里于是强者鹿铤弱者雉经阖门而聚哭投河
并村而张旗抗令此一方之隐忧而庙堂之上或未
之深悉也吾以望七之龄客居斯土饮瀣餐霞足怡
贞性登岩俯涧将卜幽栖恐鹤唳之重惊即鱼潜之
非乐是以忘其出位贡此狂言请赋祈招之诗以代
麦丘之祝不忘百姓敢自托于鲁儒维此哲人庶兴
哀于周雅当事君子倘亦有闻而叹息者乎东土饥
荒颇传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舆谣涉青云以远游驾
四牡而靡骋所望随时示以音问不悉
  与杨雪臣
想年来素履康豫盛德日新而愚所深服先生者在
卷六 第 19b 页
不刻文字不与时名至于朋友之中观其后嗣象贤
食旧颇复难之郎君博探文籍而不赴科场此又今
日教子者所当取法也人苟遍读五经略通史鉴天
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向者
日知录之刻谬承许可比来学业稍进亦多刋改意
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
王自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若音学五书
为一生之独得亦足羽翼六经非如近时拾沈之语
而亦不肯供他人捉刀之用已刻之淮上矣平生志
行知已所详惟念昔岁孤生漂摇风雨今兹亲串崛
起云霄思归尼父之辕恐近伯鸾之灶且九州历其
卷六 第 20a 页
七五岳登其四未见君子犹吾大夫道之难行已可
知矣尔乃徘徊渭川留连仙掌将营一亩以毕馀年
然而雾市云岩人烟断绝春畦秋圃虎迹纵横又不
能不依城堡而架椽向邻翁而乞火视古人之栖山
饮谷者何其不侔哉世既滔滔天仍梦梦未知此生
尚得相见否辄因便羽附布区区
  与戴耘野
一别廿载每南望乡关屈指松陵数君子何尝不缅
想林宗长怀仲蔚音仪虽阔志向靡移其如一雁难
逢双鱼莫寄而故人良友存亡出处之间又不禁其
感涕矣遥审素履无恙风节弥高巳成三辅之书独
卷六 第 20b 页
表千秋之躅晨星硕果非君而谁弟生罹多难沦落
异邦长为率野之人无复首丘之日然而九州历其
七五岳登其四今将卜居太华以卒馀龄百家之说
粗有窥于古人一卷之文思有禆于后代此则区区
自矢而不敢惰偷者也关中诗五首寄次耕诗一首
呈览可以徵出处大概昔年有纂录南都时事一本
可付既足持来尊著流寇编年殉国汇编闻已脱藁
所恨道远无从披读敬伫德音以慰悬企
  与潘次耕
接手扎如见故人追念痛酷其何以堪古人于患难
之馀而能奋然自立以亢宗而传世者正自不少足
卷六 第 21a 页
下勉㫋毋怠承谕负笈从游古人之盛节仆何敢当
然中心惓惓思共晨夕亦不能一日忘也而频年足
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友人赠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
所雇从役多有步行一年之中半宿旅店此不足以
累足下也近则稍贷赀本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应
募恳荒同事者二十馀人辟草莱披荆棘而立室庐
于彼然其地苦寒特甚仆则遨游四方亦不能留住
也彼地有水而不能用当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
车水碾水磨之人与夫能出资以耕者大抵北方开
山之利过于垦荒蓄牧之获饶于耕耨使我有泽中
千牛羊则江南不足怀也列子盗天之说谓取之造
卷六 第 21b 页
物而无争于人若今日之江南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虽微如蠛蠓亦岂得容身于其间乎文渊子春并于
边地立业足下倘有此意则彼中亦足以豪但恐性
不能寒及家中有累耳徐介白久不通书为我以此
字达之知区区未死宇内犹有一故人也
  答毛锦衔
异姓为后见于史者魏陈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吴
朱然本姓施以姊子为朱后惟此二人为贤而贾谧
之后充则有莒人灭鄫之议矣惟晋书有一事与君
家相类云吴朝周逸博达古今逸本左氏之子为周
氏所养周氏自有子时人有讥逸者逸敷陈古事卒
卷六 第 22a 页
不复本姓学者咸谓为当然亦未可引以为据以经
典别无可证也
  与毛锦衔
比在关中略仿横渠蓝田之意以礼为教夫子尝言
博学于支约之以礼而刘康公云民受天地之中以
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然则君子之为学将以修身将以立命舍礼其何由
哉吾之先元叹丞抇在吴先主朝以严见惮先主每
言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吾见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
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故欲反其所为卫诗言武
公之德曰瑟兮僩兮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倘有如
卷六 第 22b 页
阮藉之徒猖狂妄行而嫉礼法为仇雠者则亦任之
而已忆昔万历庚申吾年八岁今年元旦作一对曰
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岁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
便中有字与吴门可代为录此与一二耆旧知心者
观之知此迂拙之叟犹在人间耳一诗并附
亭林文集卷六终
卷六 第 23a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