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卷二 第 1a 页
亭林诗集卷之二
  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上有高皇帝御题词一
  阕(巳下上章/摄提格)
突兀孤亭上碧空高皇于此下江东即今御笔留题
处想见神州一望中黄屋非心天下计(词有他日偷閒花鸟/娱情山水相关之句)
青山如旧帝王宫丹阳父老多遗恨尚与儿童诵大

(范晔乐游苑应诏诗黄屋非尧心/宋濂大明日历序/元季驿骚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
  重至京口
云阳至京口水似巴川萦逶迤见北山乃是润州城
城北江南旧军垒当年戍卒曾屯此西上青天是帝
卷二 第 1b 页
京矢边泪作长江水江水绕城回山云傍驿开遥看
白羽扇知是顾生来
  榜人曲
侬家住在江洲两桨如飞自䋫金兵一到北岸踏车
金山三周
(宋史虞允文传临江按试命战士踏/车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转如飞)
真州城子自坚京口长江无恙舣舟夜近江南恐有
南朝丞相
(文信国指南录㪣船满江百姓无一舟可问与人为谋皆以无船长叹而止/余元庆遇其故旧为敌管船遂密叩之许以承宣使银千两其人曰吾为宋)
(朝救得一丞相回建大功业何以钱为但求批帖为他日趋承之/證因授以批帖仍强委之白金义人哉使吾无此一遭遇已矣)
  流转
卷二 第 2a 页
流转吴会间何地为吾土登高望九州极目皆榛莽
寒潮荡落日杂遝鱼虾舞饥乌晚未栖弦月阴犹吐
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却念五年来守此良辛苦畏途穷水陆仇雠在门户
故乡不可宿飘然去其宇往往历关梁又不避城府
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毋为小人资委肉投饿虎
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
  秀州
秀州城下水日夜生春云云含秀州塔鸟下吴江濆
我愿乘此鸟一见仓海君异人不可遇力士难再得
海内不乏贤何以酬六国将从马伏波田牧边郡北
卷二 第 2b 页
复念少游言凭高一悽恻
  恭谒孝陵(已下重/光单阏)
闰位穷元季真符启圣人九州殊夏裔万古肇君臣
武德三王后文思二帝邻卜年乘王气定鼎属休辰
江水萦丹阙钟山拥紫宸衣冠天象远法驾月游新
正寝朝群后空城走百神九嵏超嵽嵲原庙逼嶙峋
宝祚方中缺灾精且下沦郊坰来猎火苑籞动车尘
系马神宫树樵苏御道薪岿然唯殿宇一望独荆榛
流落先朝士间关绝域身干戈逾六载雨露接三春
患难形容改艰危胆气真天颜杳霭接地势郁纡亲
尚想初陵制仍询徙邑民因山皆土石用器不金银
卷二 第 3a 页
(时有倡开/煤之说)紫气浮天宇苍龙捧日轮愿言从◍◍修谒
待西巡
(汉书王莽传赞馀分闰位/班固东都赋建武之年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史记孝文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
(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太祖实录遗命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后/汉书邓禹传南至长安率诸将斋戒择吉日修礼谒祠高庙因循行园陵为)
(置吏士/奉守焉)
  拜先曾王考木主于朝天宫后祠中
晋室丹杨尹犹看古柳存(先公尝为/应天府尹)山河今◍域瞻拜
独曾孙雨静钟山闭云深建业昏自怜褴褛客拭泪
到都门
(南史刘瓛传瓛六世祖惔晋时为丹杨尹袁粲曾于后堂请瓛指听事前古/椰树谓瓛曰人言此是刘尹时树每想高风今复见卿清德可谓不衰矣)
(瓛与张融王思远书自谓贫/困褴缕衣裳容发有足骇者)
卷二 第 3b 页
  赠万举人寿祺(徐州/人)
白龙化为鱼一入豫且网愕眙不敢杀纵之遂长往
万子当代才深情特高爽时危见絷维忠义性无枉
翻然一辞去割发变容像卜筑清江西赋诗有遐想
楚州南北中日夜驰轮鞅何人诇北方处士才无两
回首见彭城古是霸王壤更有云气无山川但坱莽
一来登金陵九州大如掌还车息淮东浩歌闭书幌
尚念吴市卒空中吊魍魉南方不可托吾亦久飘荡
崎岖千里间旷然得心赏会待淮水平清秋发吴榜
(西都赋犹愕眙而不能阶眙丑吏反惊貌/唐书权皋为/驿亭保以诇北方/汉书梅福传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淮东
卷二 第 4a 页
淮东三连城其北旧侯府昔时王室坏南京立新主
河上贼帅来东南费撑拄诏封四将军分割河淮土
侯时拥兵居千里暂安堵促觞进竽瑟堂上坎坎鼓
美人拜帐中请作便旋舞为欢尚未毕羽檄来旁午
扬舲出庙湾欲去天威怒举族竟生降一旦为俘虏
传车诣幽燕犹佩通侯组长安九门中出入黄金坞
故侯多嫌猜黄金为祸胎白日不尔待长夜来相催
徬徨阙门前一时下霆雷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
具狱阿房宫腰斩咸阳市踟蹰念黄犬太息謼诸子
父子一相哭同日归蒿里有金高北邙不得救身死
地下逢黄侯举手相捓榆我为◍朝将尔作燕山俘
卷二 第 4b 页
俱推凶门毂各剖河山符嗟公何不死死在淮东郛
一死留芳名一死骨已枯寄语后世人观此两丈夫
  赠人
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南指越裳山北适毡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
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已下元/黓执徐)
   公姓顾氏讳野王字希冯以梁临贺王记室
卷二 第 5a 页
   参军起兵讨侯景入陈官至黄门侍郎墓在
   今苏州府吴县横山东五里越来溪上卢襄
   石湖志曰墓上有一巨石横卧可二丈许石
   上古松一枝似盖湖上望见之即知为野王
   坟今树与石无恙天启中有势家欲夺其地
   而葬竁已穿矣族兄存愉发愤讼于官得止
   其势家所筑周垣及树木皆归顾氏
古墓横山下遗文郡志中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
岁月千年邈郊坰百战空立松标旧竁偃石护幽宫
地自豪家夺碑因贵客砻贤兄能发愤陈迹遂昭融
念昔遭离乱于今事略同登车悲出走雪涕问临戎
卷二 第 5b 页
述记名山业提戈国士风荒祠亡血食汗简续孤忠
山势仍吴镇溪流与越通眷言怀往烈感慨意无穷
  赠路舍人泽溥
秋雁违朔风来集三江裔未得遂安栖徘徊望云际
呜呼先大夫早识◍◍气谒◍◍◍宫柄用恩礼备
汀江失警◍一死魂犹视君从粤中来千里方鼎沸
绝迹远浮名林皋托孤诣东山峙大湖昔日军所次
奉母居其中以待天下◍相逢金阊西坐语一长喟
复叙国变初山东并贼吏长淮限南北支撑赖文帅
擒魁献行朝逆党皆战悸江外甫晏然卒堕权臣忌
铄金口未白牧马弯弓至◍◍呼思官干戈对王使
卷二 第 6a 页
(◍书曰◍有守/困恩官路振飞)感激千载逢一下君臣泪岭表多炎风孤
棺托萧寺怒声泷水急遗策空山閟君才贾董流矧
乃忠孝嗣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经营天造始建
立须大器敢不竭微诚用卒◍◍志明夷犹未融善
保艰贞利
(左传昭五年明夷之谦/明而未融其当旦乎)
  清江浦
此地接邳徐平江故迹馀开天成祖代转漕北京初
闸下三春尽湖存数尺潴(淮安城西有五闸每岁粮船以春月北/上夏初闭闸以防黄水灌入里河俟秋)
(水退九月开闸回空闸内所潴/皆高邮宝应诸湖南来之水)舳舻通国命仓廪峙军储陵谷
天行变山川物熊疏黄流侵内地清口失新渠米麦
卷二 第 6b 页
江淮贵金钱帑藏虚苍生稀土著赤地少耰锄庙食
思封劵河防重玺书路旁看父老指点问舟车
  丈夫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县弧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
如何驷隙间流光日已徂矫首望太行努力驱盐车
风吹河北雁飒沓云中呼岂无怀土心所羡千里途
  王家营
荒坰据淮津弥望遍秋草行人日夜驰此是长安道
鸡鸣客车出四野星光早征马乏青刍山川色枯稿
燕中旧日都风景犹自好衣残苕上缯米烂东吴稻
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还顾旅舍中空囊故相恼
卷二 第 7a 页
回头问行人路十如何老
(通鉴路岩佐崔铉于淮南为支使铉知其必贵尝曰路十终须作彼一官既/而入为监察御史不出长安城十年至宰相其自监察入翰林日铉犹在淮)
(南闻之曰路十今已入翰/林如何得老后皆如铉言)
  传闻
传闻◍极马新已下湘东五岭遮天雾三苗落木风
间关◍◍日瘴疠百蛮中不有三王礼谁收一战功
廿载河桥贼于今伏斧砧◍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已下昭阳/大荒落)
夏后昔中微国绝四十载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
历数归君王百揆领冢宰路公(文贞/公)识古今危难心不
卷二 第 7b 页
怠属车乍◍◍◍◍尽戎垒粤西已踰年其岁直丁
亥侵寻各自拥迫蹙限厓海◍门绝岛中大泽一空
礨新◍尚未颁国疑更谁待遂命畴人流三辰候光
彩印用文渊阁丹泥胜珠琲龙驭杳安之台星陨衡
鼐犹看正◍◍◍◍江山改在昔顺水军光武战几
殆子颜独奋然终竟齐元凯叔世乏纯臣公卿杂鄙
猥持此一册书千秋戒僚采
(庄子秋水篇计四海之在天地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左思吴都赋/珠琲阑干/后汉书光武纪光武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顺水北乘胜轻进)
(反为所败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巳没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吴汉传吴汉字子颜)
  再谒孝陵
再陟神坰下还经◍◍◍精灵终浩荡王气自崔嵬
卷二 第 8a 页
突兀明楼峙呀庨御𣪫开◍云浮苑起碧巘到宫回
鼎叶周家卜符占汉代灾苍松长化石黑土乍成灰
城阙春生草江山夜起雷兴王龙虎地命世鄂申才
瞻拜魂犹惕低佪思转哀上陵馀旧曲何日许追陪
(柳子厚游朝阳岩诗反宇临呀庨/唐人小说马湘至永康县东天/宝观有大枯松湘曰此松后三十馀年即化为石自后松果化为石)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
肃步投禅寺焚香展御容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
隆准符高帝虬须轶太宗扫除开八表荡涤剪群凶
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本支书胙德臣辟记勋庸
遗像荒山守尘函古刹供神灵千载后运会百年重
痛迫西周灭愁深朔漠烽万方多蹙蹙薄海日喁喁
卷二 第 8b 页
臣籍东吴产皇恩累叶封天颜仍左顾国难一趋从
飘泊心情苦来瞻拜跪恭异时司隶在可许下臣逢
  赠朱监纪四辅(宝应/人)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
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
征衣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监纪示游粤诗
知君前自广州来泷水孤云万壑哀两路◍◍皆不
下◍◍守岭竟空回同时金李多骁将遗事江山只
战台独有临风憔悴客新诗吟罢更徘徊
  赠邬处士继思
卷二 第 9a 页
市中问韩康药肆在何许床头本草书门外长桑侣
每吟诗一篇泠然在云天筇穿北固雪艇迷京口烟
六代江山好愁来恣搜讨兰荪本独芳姜桂从今老
去去复栖栖河东王伯齐年年寻杜甫一过浣花溪
(后汉书第五伦传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旧莫知其处)
  昔有
昔有楚项羽宰割封侯王徙帝都上游杀之于南方
大权既分裂海内争雄彊何况咫尺间嬴秦尚未亡
时会互反覆壮盛岂有常感事再三叹令我一徬徨
魏政昔浊乱兵甲兴尔朱唐臣多险浮全忠肆诛屠
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河阴与白马千载同一途
卷二 第 9b 页
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天意未可窥或为真人驱
  杨明府永言(云南/人)昔在昆山◍◍◍◍为僧于华
  亭及吴帅举事去而之兰溪今复来吴下感旧
  有赠
绝迹云间日分飞海上秋超然危乱外不与少年俦
阅岁空山久寻禅古寺幽干戈缠粤徼妻子隔宁州
乍解桐江缆仍回谷水舟刀寒馀斗色血碧带江流
旧卒苍头散新交白眼休同年张翰在(张行人/翂之)宾客顾
荣留海日初浮屿吴霜早覆洲与君遵晦意不负一
◍谋
  送归高士之淮上
卷二 第 10a 页
送君孤棹上长淮千里谈经意不乖卜宅巳安王考
兆携书还就故人斋檐前映雪吟遍苦窗下听鸡舞
亦佳此日邴原能断酒不烦良友数萦怀
(三国志邴原传注原旧能饮酒自游学八九年酒不向口及临别师友以原/不欲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
(见贶饯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
  赠刘教谕永锡(大名/人)
栖迟十载五湖湄久识元城刘器之百口凋零馀仆
从一身辛苦别妻儿心悲漳水春犁日目断长洲夕
雁时独我周旋同宿昔看君卧起节频持
  郝将军太极滇人也天启中守沾益余于叙功
  疏识其姓名今为医客于吴之上津桥言及旧
卷二 第 10b 页
  事感而有赠
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未
老过秦扁鹊更能工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
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
(隋书史万岁传/入自蜻蛉川)
  孝陵图(有序)
   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值大雨稽首
   门外而去又二载昭阳大荒落二月辛丑再
   谒十月戊子又谒乃得趋入殿门徘徊瞻视
   鞠躬而登殿上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后盖
   小屋数楹皆黄瓦非昔制矣升甬道恭视明
卷二 第 11a 页
  楼宝城出门周览故斋宫祠署遗址牧骑充
   斥不便携笔砚同行者故陵卫百户束带玉
   稍为指示退而作图念山陵一代典故以革
   除之事实录会典并无纪述当先朝时又为
   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于陵者非中贵
   则武弁又不能通谙国制以故其传鲜矣今
   既不尽知知亦不能尽图而其录于图者且
   不尽有恐天下之人同此心而不获至者多
   也故写而传之
钟山白草枯冬月蒸宿雾十里无立椔冈阜但回互
宝城独青青日色上霜露殿门达明楼周遭尚完固
卷二 第 11b 页
其外有穹碑巍然当御路文自成祖为千年系明祚
侍卫八石人祗肃候灵辂下列石兽六森然象卤簿
自马至狮子两两相比附中间特崒嵂有二擎天柱
排立榛莽中凡此皆尚具又有神烈山世宗所封树
卧碑自崇祯禁约烦圣谕石大故不毁文字犹可句
至于土木工俱已亡其素东陵在殿左先时懿文祔
云有𣪫二层去门可百步正殿门有五天子升自阼
门内庑三十左右以次布门外设两厨右殿上所驻
祠署并宫监羊房暨酒库以至各廨宇并及诸宅务
东西二红门四十五巡铺一一费搜寻涉目仍迷瞀
山后更萧条兵牧所屯聚洞然见铭石崩出常王墓
卷二 第 12a 页
何代无厄菑神圣莫能度幸兹寝园存皇天永呵护
奄人宿其中无乃致亵污陵卫多官军残毁法不捕
伐木复撤亭上触天地怒雷震樵夫死梁压陵贼仆
乃信高庙灵却立生畏怖若夫本卫官衣食久遗蠹
及今尽流冗存两千百户下国有虮臣一年再奔赴
低徊持寸管能作西京赋尚虑耳目褊流传有错误
相逢虞子大独记陵木数未得对东巡空山论掌故
(后汉书光武纪流冗道路/卢仝月蚀诗地上虮虱臣仝告诉帝天皇/后/汉书虞延传光武东巡路过小黄高帝母昭灵后园陵在焉时延为部督邮)
(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帝善之/史记司马相如传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汉)
(书音义曰掌故大/师官属主故事者)
  十庙(鸡鸣山下有帝王功臣/十庙后人但谓之十庙)
卷二 第 12b 页
我来鸡笼下十庙何苍凉周垣半倾覆栋宇皆颓荒
树木已无有寂寞馀山冈功臣及卞刘并作瓦砾场
卫国有遗主尚寓五显堂武惠仅一间庙貌犹未亡
蒋庙颇完具欹侧惟两廊帝王殿已撤主在门中央
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真武并祠山香火仍相当
其南特焕然汉末武安王云是督府修中绝以堵墙
陪京板荡馀百司已更张神人悉异名不改都城隍
朔望及雩祈顿首诚恐惶神奉太祖敕得以威遐荒
留此金字题昭示同三光追惟定鼎初遣祀明纶将
二百七十年吉蠲存太常三灵俄◍◍一代沦彝章
圜丘◍◍◍百神焉得康骑士处◍庙陵阙来牛羊
卷二 第 13a 页
何当挽天河涤去诸◍◍无文秩新邑人鬼咸迪尝
复见十庙中冠佩齐趋跄此诗神听之终古其母忘
(汉书王莽传莽感高庙神灵遣虎贲武士入高庙拔剑四面提击斧坏户牖/桃汤赭鞭鞭洒屋壁令轻车校尉居其中又令北军中垒居高寝/书洛诰)
(咸秩无文/汉书郊祀/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金山(巳下阏/逢敦牂)
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水军一十万虎啸临◍州巨舰作大营飞橹为前茅
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举火蒜山旁鸣角东龙湫
故侯◍◍◍手运丈八矛登高瞩山陵赋诗令人愁
沈吟◍◍馀◍◍旌旆浮忽闻◍◍来先声动◍幽
阖庐用◍◍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楫肯效南冠囚
卷二 第 13b 页
愿言告同◍◍◍莫淹留
(晋书佛图澄传段末波攻石勒众甚盛勒惧问澄澄曰昨日寺铃鸣云明旦/食时当禽段末波刘曜攻雒阳勒将救之以访澄澄曰相轮铃音云秀支替)
(戾冈仆谷劬秃当此/言军出捉得曜也)
  侨居神烈山下
典得山南半亩居偶因行药到郊墟依稀玉座浮云
里落莫金茎淡日初塔葬属支城外土营屯塞马𣪫
中庐犹馀伯玉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
(列女传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为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其人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人视)
(之果伯/玉也)
  古隐士
幼安遭汉季一身客辽东世乱多倾危筑室深山中
卷二 第 14a 页
自非学者流名字罕得通研心易六爻不用希潜龙
根矩好清评行止乃未同
尝闻庞德公自守甘穷饿旦率妻子耕不知州牧过
关中傕泛攻河上表吕破默默似无闻但理芸锄课
独识诸葛君一言定王佐
  真州
击楫来江外扬帆上旧京鼓声殷地起猎火照山明
楚尹频奔命宛渠尚守城真州非赤壁风便一临兵
  太平
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云拥白龙来戍
垒日随青盖落江津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
卷二 第 14b 页
贼身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
(吴志孙皓传注引于宝晋纪庚子岁青盖当入雒阳太祖实录上渡江抵/采石矶常遇春舍舟奋戈先登众皆披靡遂拔采石陈友谅陷太乎守将)
(枢密院判花/云大骂而死)
  蟂矶
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千年形势分南
极万里梯航达帝都岭色远浮黄◍纛江风寒拂白
头乌高皇事业山河在留得奎章墨未枯(庙中有高皇帝/御制诗金字牌)
(一/扇)
(三国典略侯景篡位令饰朱雀门其日有白头乌/万许集于门楼童谣曰白头乌拂朱雀还与吴)
  江上
清霜覆芦花秋向江岸白青山矗江天飞鸟去无迹
卷二 第 15a 页
行行独愁思今为远行客晨樵水上峰夜钓矶边石
酌水复烹鱼可以供日夕且此恣盘桓安能守阡陌
江风吹回波垂钩鱼不上岁旱耕山田抱瓮禾不长
閒来走矶下轻舟驾两桨何处是新洲日入秋砧响
闻有◍◍人欣然愿偕往恐复非英流空结千龄想
(南史宋武帝/尝◍◍新洲)
  久留燕子矶院中有感而作
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舆地志慈姥山积石临江岸壁峻绝出竹堪为箫管/宋梅圣俞有慈姥山/石崖上竹鞭记/后汉书徐稚传谓茅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
(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卷二 第 15b 页
  范文正公祠
先朝亦复愁元昊臣子何人似范公巳见干戈缠海
内尚留冠佩托江东含霜晚穗遗田里噪日寒禽古
庙中吾欲与公筹大事到今忧乐恐无穷
  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
和扁日以遥治术多瞀乱方书浩无涯其言比河汉
彭铿有后贤物理恣探玩耻为俗人学特发仁者叹
五劳与七伤大抵同所患循方以治之于事亦得半
条列三十馀有目皆可看略知病所起可以方理断
哀哉末世医误人已无算颇似郭舍人射覆徒夸诞
信口道热寒师心作汤散未达敢尝之不死乃如线
卷二 第 16a 页
岂如读古方犹得依畔岸在汉有孝父仁心周里闬
下诏问淳于一篇著医案如君静者流嗣子况才彦
何时遇英明大化同参赞
  元旦陵下作(巳下旃/蒙协洽)
十载逢元日朝陵有一臣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
阙下樵苏尽江东战伐新相看园殿切鹄立几萦神
是日称三始何时见国初风云终日有兵火十年馀
甲子轩庭◍春秋孔壁书幸来京兆里得近帝王居
(史记天官书正旦欲/终日有云有风有日)
  常熟归生晟陈生芳绩书来以诗答之
十载江村二子偕相逢每咏步兵怀犹看老骥心遍
卷二 第 16b 页
壮岂惜飞龙羽乍乖海上戈船连沪渎石头烽火照
秦淮先朝旧事君休问鼓角凄其满御街
(金陵志烽火楼在石头城西/南最高处吴时举烽火于此)
  赠路光禄太平
   巳下数首皆余蒙难之作先是有仆陆恩服
   事余家三世矣见门祚日微叛而投里豪余
   持之急乃欲陷余重案余闻亟擒之数其罪
   沈诸水其婿复投豪讼之郡行千金求杀余
   余既待讯法当囚系乃不之狱曹而执诸豪
   奴之家同人不平为代愬之兵备使者移狱
   松江府以杀奴论豪计不行而余有戒心乃
卷二 第 17a 页
   浩然有山东之行矣
弱冠追三古中年赋二京一门更丧乱七尺尚峥嵘
江海存微息山陵鉴本诚落萁裁十亩覆草只三楹
变故兴奴隶荓蜂出里闳弥天成夏纲画地类秦坑
狱卒逢田甲刑官属宁成文深从锻鍊事急费经营
节侠多燕赵交亲即弟兄周旋如一日忼慨见平生
疾苦频存问阽危得拄撑不侵贞士诺逾笃故人情
木向猿声老江随虎迹清更承身世画不觉涕沾缨
(吕氏春秋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晋傅兀诗夏桀为无道密网施山阿)
  詶王生仍
故国羁人怨诽深感君来往数相寻都将文字销馀
卷二 第 17b 页
日难把幽忧损壮心演易已成殷牖𦣱援琴犹学楚
囚音黧颜白发非前似只有新诗尚苦吟
(梁庾肩吾诗/殷牖爻虽赜)
  永夜
永夜刀鸣动箾中起看征雁各西东山怜虎阜从波
涌路识阊门与帝通待客荆卿愁日晚舣舟渔父畏
天风当时多少金兰友此际心期未许同
(晋王珣虎邱山铭虎丘山先名海涌山/孙权记注/曰吴西郭门曰阊门夫差作以天门通阊阖故名之)
  詶陈生芳绩
百里相思路阻纡每承遗札讯何如绝交巳广朱生
论发愤终成太史书笠泽水清连底日虞山叶落到
卷二 第 18a 页
根初从今世事无烦问但掩衡门学种蔬
  赠路舍人
自分寒灰即溺馀非君那得更吹嘘穷交义重千金
许疾吏情湥一上书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
枯鱼丁宁未忍津头别此去防身计莫疏
(汉书路温舒传疾/吏之风悲痛之辞)
  赠钱行人邦寅(丹徒/人)
李白真狂客江淹本恨人生涯从吏议直道托群伦
之子才名重相知管鲍亲起风还鹢羽决海动龙鳞
孤愤心尤烈穷愁气未申彫年黄浦雪残腊玉山春
贯日精诚久回天事业新南徐游历地傥有和歌辰
卷二 第 18b 页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鲍照舞鹤赋急景彫年)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巳下柔/兆涒滩)
十载违乡县三年旅旧都风期尝磊落节行特崎岖
坐识人伦杰行知国器殊论兵卑起剪画计小阴符
世事陵夷极生涯阅历枯人情来轥藉鬼语得捓揄
郭解多从客田儋自缚奴事危先与手法定必行诛
义泄神人愤欢腾里闬呼匣馀剸兕剑櫜解射狼弧
卦值明夷晦时逢听讼孚邑豪方齮龁狱吏实求须
裳帛经时裂南冠累月拘橐饘谁问遗衣食但支吾
薄俗吴趋最危巇蜀道俱每烦疑载鬼动是泣岐涂
畜是樊中雉巢邻幕上乌霜因邹衍下日为鲁阳驱
卷二 第 19a 页
抱直来东土含愁到海隅春生三泖壮雪尽九峰纡
异郡情犹彻同人道不孤未穷怜舌在垂死觉心苏
大义摧牙角深怀疐尾胡奸雄频敛手国士一张须
知巳怜三衅名流重八厨欲将方寸报惟有汉东珠
(史记田儋传田儋详为缚其奴从少年之廷/宋书薛安都传小子无宜适/卿往与手甚快通鉴宇文化及扬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胡三省注)
(与手魏齐间人率有是言言与之毒手而杀之也/左/传昭公元年叔孙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曰带其褊矣)
  赠潘节士柽章
北◍一崩沦国史遂中绝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
中更◍与贼出入五轇轕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
三案多是非反覆同一辙始终为门户竟与国俱灭
我欲问计吏朝会非王都我欲登兰台秘书入东虞
卷二 第 19b 页
文武道未亡臣子不敢诬窜身云梦中幸与国典俱
有志述三朝并及海宇图一书未及成触此忧患途
同方有潘子自小耽文史荦然持巨笔直溯明兴始
谓惟司马迁作书有条理自馀数十家充栋徒为尔
上下三百年粲然得纲纪索居患无朋何意来金陵
家在钟山旁云端接觚棱亲见高帝时日月东方升
山川发秀丽人物流名称到今◍气存疑有龙虎兴
把酒为君道千秋事难讨一代多文章相随没幽草
城无弦诵生柱歾藏书老同文化支字劫火烧丰镐
自非尼父生六经亦焉保夏亡传禹贡周衰垂六官
后王有所凭苍生蒙治安皇祖昔宾天天地千年寒
卷二 第 20a 页
闻知有小臣复见文物完此人待聘珍此书藏名山
顾我虽逢掖犹然抱遗册定哀三世间所历如旦夕
颇闻董生语曾对西都客期君共编摩不坠文献迹
便当挈残书过尔溪上宅
(战国策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榖结/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遂入大宫负鸡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
(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蒙谷之功与存国相若)
  闰五月十日恭诣孝陵
忌日仍逢闰星躔近一周空山传御幄茀路想行驺
寝殿神衣出祠官玉斝收蒸尝凭绝坞鼗磬托荒陬
薄海哀思结遗臣涕泪稠礼应求草野心可对元幽
寥落存王事依稀奉月游尚馀歌颂在长此侑春秋
卷二 第 20b 页
(国语道茀不可行也/汉书孝平纪元始元年二月乙未义陵寝神衣在柙/中丙申旦衣在外床上寝令以急变闻用太牢祠/王莽传地皇元年七月)
(杜陵便𣪫乘舆虎文衣废藏在室匣中者出自树/立外堂上良久乃委地更卒见者以闻莽恶之)
  王处士自松江来拜陵毕遂往芜湖
宵来骑白马蹑电向钟山忽遇穷途伴相将一哭还
君来犹五月不逐秦淮节携手宿荒郊行吟对宫阙
此去到芜湖山光似旧无若经巡幸地为我少踟蹰
  桃叶歌
桃叶歌歌宛转旧日秦淮水清浅此曲之兴自早晚
青溪桥边日欲斜白土冈下驱虞车越州女子颜如
花中官采取来天家可怜马上弹琵琶三月桃花四
月叶巳报北兵屯六合宫车塞上行塞马江东猎桃
卷二 第 21a 页
叶复桃根残英委白门相逢冶城下犹有六朝魂
(隋书五行志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词词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及隋晋王广伐陈置营桃叶山下及韩擒虎渡江)
(大将任蛮奴至新林以导北军此其应也/隋书艺术传乐人王令言妙达/音律大业末炀帝将幸江都令言之子尝从于户外弹胡琵琶作翻调安公)
(子曲令言时卧室中闻之大惊蹶然而/起曰变变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
  黄侍中祠(在南京三山/门外栅洪桥)
   侍中名观洪武二十四年殿试第一建文末
   奉诏募兵安庆闻南京不守自沈于江其妻
   翁氏及二女为官所簿录将给配象奴亦赴
   水死后人即其葬地为侍中立祠
侍中祠下水奔浑有客悲歌叩郭门古木夜交贞女
冢光风春返大夫魂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
卷二 第 21b 页
状元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左传昭公元年秦后子/曰国于天地有与立焉)
  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
  下
大江从西来东抵长干冈至今号栅洪对城横石梁
(此桥盖古时立栅处本当名栅江/后讹为洪耳犹射江之为射洪也)落日照金陵火旻生秋凉都城
久尘坌出郊且相羊客有五六人鼓枻歌沧浪盘中
设瓜果几案罗酒浆上坐老沙门旧日名省郎(熊君/开元)
折帝廷槛几死丹陛旁天子自明圣毕竟诛安昌南
走侍密勿一身再奔亡复有一少者沈毅尤非常(释名/髡残)
不肯道姓名世莫知行藏其馀数君子须眉各轩昂
卷二 第 22a 页
为我操南音未言神已伤流贼自中州楚实当其吭
出入十五郡南国无安疆血成江汉流骨与灊庐望
赫怒我先帝亲遣元臣行北落开和门三台动光芒
一旦霣大命藩后残荆襄遂令三楚间哀哉久战场
宁南佩侯印忽焉竟披猖(宁南侯/左良王)称兵据上流以国资
东阳岂无材略士忍死奔遐荒落雁衡北回穷乌树
南翔可怜洞庭水遗烈存中湘(何腾蛟追/封中湘王)连营十三镇
恣肆无朝纲夜半相诛屠三宫离武冈黔中亦楚地
君长皆印章国家有驱除往往用土狼积雨闭摩泥
毒流涨昆明蛮陬地斗绝极目天茫茫顷者西方兵
连岁争辰阳心悼◍屋远眼倦烽火忙楚虽三户存
卷二 第 22b 页
其人故倔彊崎岖二君子志意不◍◍郧公抗忠贞
左徒吐洁芳举头是青天不见二曜光何意多同心
合沓来诸方仆本吴趋士雅志陵秋霜适来新亭宴
得共宾主觞戮力事神州斯言固难忘我宁为楚囚
流涕空沾裳
(宋史天文志北落师门一星在羽林军南北者/宿在北方落者天军之藩落也师门犹军门)
  摄山
徵君旧宅此山中山馆孱颜往迹空药径春添千嶂
雨松厓夜起六朝风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
象同一入篱门人世别几人能不拜萧公
(汉书司马相如传放散畔岸骧以孱颜颜师古曰孱颜不齐也/宫苑记旧/京南北两岸篱门五十六所盖京邑之郊门也江左初立并用篱为之故曰)
卷二 第 23a 页
(篱门/南齐书王俭传宋世外六门设竹篱建元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贾仓部必选说易
昔年清望动公车此日耆英有几家古注已闻传孟
喜遗文仍许授侯芭竹床排砚频添墨石屋支铛旋
煮茶更说都城防寇事至今流涕贾长沙
(汉书儒林传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云受孟喜喜为名之)
  旅中
久客仍流转愁人独远征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䥶中羹
浦雁先秋到关鸡候旦鸣蹠穿山更险船破浪犹横
疾病年来有衣装日渐轻荣枯心易感得丧理难平
卷二 第 23b 页
默坐悲先代劳歌念一生买臣将五十何处谒承明
  詶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巳无家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
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毗陵一雁飞笑我畏人能久
客嗟君怀土便思归风高海气龙王庙水落江声燕
子矶卉布家乡多已作此行须换芰荷衣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
  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
一生愁恨集今辰尚有微躯系五伦泪尽宛诗言我
卷二 第 24a 页
日悲深鲁史笔王春山头马鬣封孤子天上龙髯从
二亲留此一丝忠孝在三纲终古不曾沦
帝后登遐一忌辰天◍◍◍世无伦那知考妣还同
日从此河山遂不春宏演纳肝犹报主王裒泣血倍
思亲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梁书邵陵王纶传大/敌犹强天/未雪)
亭林诗集卷之二终
卷二 第 24b 页
卷二 第 24b 页
卷二 第 1a 页
亭林文集卷之二
  音学五书序
记曰声成文谓之音夫有文斯有音比音而为诗诗
成然后被之乐此皆出于天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三
代之时其文皆本于六书其人皆出于族党庠序其
性皆驯化于中和而发之为音无不协于正然而周
礼大行人之职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所以一
道德而同风俗者又不敢略也是以诗三百五篇上
自商颂下逮陈灵以十五国之远千数百年之久而
其音未尝有异帝舜之歌皋陶之赓箕子之陈文王
周公之系无弗同者故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魏
卷二 第 1b 页
晋以下去古日远词赋日繁而后名之曰韵至宋周
○梁沈约而四声之谱作然自秦汉之文其音已渐
戾于古至东京益甚而休文作谱乃不能上据雅南
旁摭骚子以成不刋之典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
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
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下及唐代以诗赋取
士其韵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虽有独用同用之注
而其分部未尝改也至宋景祐之际微有更易理宗
末年平水刘渊始并一百六韵为一百七元黄公绍
作韵会因之以迄于今于是宋韵行而唐韵亡为音
学之再变世日远而传日讹此道之亡盖二千有馀
卷二 第 2a 页
岁矣炎武潜心有年既得广韵之书乃始发悟于中
而旁通其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
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
而不可乱乃列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为音
论二卷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篇为诗本音
十卷注易为易音三卷辨沈氏部分之误而一一以
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综古音为十部为古音
表二卷自是而六经之文乃可读其他诸子之书离
合有之而不甚远也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
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
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实有望于后之作者焉
卷二 第 2b 页
  音学五书后序
余纂辑此书三十馀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
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然久客荒壤于古人之
书多所未见日西方莫遂以付之梓人故已登版而
刋改者犹至数四又得张君弨为之考说文采五篇
仿字样酌时宜而手书之二子叶增叶箕分书小字
鸠工淮上不远数千里累书往复必归于是而其工
费则又取诸鬻产之直而秋毫不借于人其著书之
难而成之之不易如此然此书为三百篇而作也先
之以音论何也曰审音学之原流也易文不具何也
曰不皆音也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
卷二 第 3a 页
曰文繁也已正其音而犹遵元第何也曰述也古音
表之别为书何也曰自作也盖尝四顾踌躇几欲分
之几欲合之久之然后胪而为五矣呜呼许叔重说
文始一终亥而更之以韵使古人条贯不可复见陆
德明经典释文割裂删削附注于九经之下而其元
本遂亡成之难而毁之甚易又今日之通患也孟子
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记曰不陵节而施之
谓孙若乃观其会通究其条理而无轻变改其书则
在乎后之君子李君因笃每与余言诗有独得者今
颇取之而以答书附之于末上章涒滩寎月之望炎
武又书
卷二 第 3b 页
  初刻日知录自序
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钞写患不能给遂于
上章阉茂之岁刻此八卷历今六七年老而益进始
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而
其书已行于世不可掩渐次增改得二十馀卷欲更
刻之而犹未敢自以为定故先以旧本质之同志盖
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故
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若其
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
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
者之求其无以是刻之陋而弃之则幸甚
卷二 第 4a 页
  左传杜解补正序
北史言周乐逊著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今
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之先达邵氏宝有
左觿百五十馀条又陆氏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
之为辨误一书今多取之参以鄙见名曰补正凡三
卷若经文大义左氏不能尽得而公谷得之公谷不
能尽得而啖赵及宋儒得之者则别记之于书而此
不具也
  营平二州史事序
昔神庙之初边陲无事大帅得以治兵之暇留意图
籍而福之士人郭君造卿在戚大将军幕府网罗天
卷二 第 4b 页
下书志略备又身自行历蓟北诸边营垒又遣卒至
塞外穷濡源视旧大宁遗址还报与书不合则再遣
覆按必得实乃止作燕史数百卷盖十年而成则大
将军已不及见又以其馀日作永平志百三十卷文
虽晦涩而一方之故颇称明悉其后七十年而炎武
得游于斯则当屠杀圈占之后人民稀少物力衰耗
俗与时移不见文字礼仪之教求郭君之志且不可
得而其地之官长暨士大夫来言曰府志稿已具矣
愿为成之嗟乎无郭君之学而又不逢其时以三千
里外之人而论此邦士林之品第又欲取成于数月
之内而不问其书之可传与否是非仆所能独恨燕
卷二 第 5a 页
史之书不存而重违主人之请于是取二十一史通
鉴诸书自燕秦以来此邦之大事迄元至正年而止
纂为六卷命曰营平二州史事以质诸其邦之士大
夫世之人能读全史者罕矣宋宣和与金结盟徒以
不考营平滦三州之旧至于争地构兵以此三州之
故而亡其天下岂非后代之龟鉴哉异日有能修志
者古事备矣续今可也或曰及营何也曰中国之弃
营久矣夫营吾州也其事与平相出入焉焉得不纪
若夫合幽并营以正古帝王之疆域必有圣人作焉
余以此书俟之
  金石文字记序
卷二 第 5b 页
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及
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
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比二十年
间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
求登危峰探窈壑扪落石履荒榛伐颓垣畚朽壤其
可读者必手自钞录得一文为前人所未见者辄喜
而不寐一二先达之士知余好古出其所蓄以至兰
台之坠文天禄之逸字旁搜博讨夜以继日遂乃抉
剔史传发挥经典颇有欧阳赵氏二录之所未具者
积为一帙序之以贻后人夫祈招之诗诵于右尹孔
悝之鼎传之戴记皆尼父所未收六经之阙事莫不
卷二 第 6a 页
增高五岳助广百川今此区区亦同斯指恨生晚不
逢名门旧家大半凋落又以布衣之贱出无仆马往
往怀毫舐墨踯躅于山林猿鸟之间而田父伧丁鲜
能识字其或褊于闻见窘于日力而山高水深为登
涉之所不及者即所至之地亦岂无挂漏又望后人
之同此好者继我而录之也
  钞书自序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
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
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
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
卷二 第 6b 页
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先曾祖继
起为行人使岭表而倭阑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
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
兵部侍郎中间莅方镇三四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
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
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
言余所蓄书求有其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
也其书后析而为四炎武嗣祖太学公为侍郎公仲
子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
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什之六七其失多出
于意外二十年来𦣔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多别有所
卷二 第 7a 页
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
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而汉唐碑亦得八
九十通又钞写之本别贮二麓称为多且博矣自少
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纂
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馀年读书日
以益多而后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自炎武之先人
皆通经学古亦往往为诗文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
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
祖先祖曰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
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
读书而已先祖书法盖逼唐人性豪迈不群然自言
卷二 第 7b 页
少时日课钞古书数𥿄今散亡之馀犹数十帙他学
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
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
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
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
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
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
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炎武之游四
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留
或手钞或募人钞之子不云乎多见而识之知之次
也今年至都下从孙思仁先生得春秋纂例春秋权
卷二 第 8a 页
衡汉上易传等书清苑陈祺公资以薪米𥿄笔写之
以归愚尝有所议于左氏及读权衡则巳先言之矣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有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
书之以贻诸同学李天生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
自为人而进乎为已者也
  西安府儒学碑目序
西安府儒学先师庙之后为亭者五环之以廊而列
古今碑版于中俗谓之碑洞自嘉靖末地震而记志
有名之碑多毁裂不存其见在者犹足以甲天下余
游览之下因得考而序之昔之观文字模金石者必
其好古而博物者也今之君子有世代之不知六书
卷二 第 8b 页
之不辨而旁搜古人之迹叠而束之以饲蠹鼠者使
郡邑有司烦于应命而工墨之费计无所出不得不
取诸民其为害巳不细矣或碑在国门之外去邑数
十武而隶卒一出村之蔬米舍之鸡豚不足以供其
饱而父老子弟相率蹙頞以有碑为苦又或在深山
穷谷而政令之无时暑雨寒冰奔驰僵仆则工人隶
卒亦无不以有碑为苦者而民又不待言于是乘时
之隙掊而毁之以除其祸余行天下所闻所见如此
者多矣无若醴泉之最著者县凡再徙而唐之昭陵
去今县五十里当时陪葬诸王公主功臣之盛墓碑
之多见于崇祯十一年之志其存者犹二十馀通而
卷二 第 9a 页
余亲至其所止见卫景武公一碑已刬其姓名土人
云他碑皆不存存者皆磨去其字矣夫石何与于民
而民亦何雠于石所以然者岂非今之浮慕古文之
君子阶之祸哉若夫碑洞之立凡远郊之石并舁而
致之其中既便于观者之留连而工人麇集其下日
得数十钱以给衣食是则害不胜利今日之事苟害
不胜利即君子有取焉予故详列之以告真能好古
者若郊外及下邑之碑予既不能遍寻而恐录之以
贻害故弗具且告后之有司欲全境内之碑者莫若
徙诸邑中而有识之君子慎无以好古之虚名至于
病民而残石也
卷二 第 9b 页
  仪礼郑注句读序
记曰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者本于人心
之节文以为自治治人之具是以孔子之圣犹问礼
于老聃而其与弟子答问之言虽节目之微无不备
悉语其子伯鱼曰不学礼无以立乡党一篇皆动容
周旋中礼之效然则周公之所以为治孔子之所以
为教舍礼其何以焉刘康公有言民受天地之中以
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三代之礼其存于后世而无疵者独有仪礼一经汉
郑康成为之注魏晋巳下至唐宋通经之士无不讲
求于此自熙宁中王安石变乱旧制始罢仪礼不立
卷二 第 10a 页
学官而此经遂废此新法之为经害者一也南渡已
后二陆起于金溪其说以德性为宗学者便其简易
群然趋之而于制度文为一切鄙为末事赖有朱子
正言力辨欲修三礼之书而卒不能胜夫空虚妙悟
之学此新说之为经害者二也沿至于今有坐皋比
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濂洛而终身未读此经一遍
者若天下之书皆出于国子监所颁以为定本而此
经误文最多或至脱一简一句非唐石本之尚存于
关中则后儒无由以得之矣济阳张尔岐稷若笃志
好学不应科名录仪礼郑氏注而采贾氏陈氏吴氏
之说略以巳意断之名曰仪礼郑注句读又参定监
卷二 第 10b 页
本脱误凡二百馀字并考石经之误五十馀字作正
误二篇附于其后藏诸家塾时方多故无能板行之
者后之君子因句读以辨其文因文以识其义因其
义以通制作之原则夫子所谓以承天之道而治人
之情者可以追三代之英而辛有之叹不发于伊川
矣如稷若者其不为后世太平之先倡乎若乃据石
经刋监本复立之学官以习士子而姑劝之以禄利
使母失其传此又有天下者之责也
  广宋遗民录序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
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
卷二 第 11a 页
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
亦岂无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
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
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
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慕
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馀里而未
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
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
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
广之至四百馀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
卷二 第 11b 页
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
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
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
人者也余既鲜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
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
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
赴所知而巳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巳食于少施
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巳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
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
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
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
卷二 第 12a 页
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
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
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
东西河之南北二十馀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
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
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
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
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朱子斗诗序
国家之所以常治而不乱者人材也人材之出于天
下者固将爱之重之夫苟人材之出于其宗则尤爱
卷二 第 12b 页
之而尤重之以文王之明德作人而其用之也常先
同姓而后庶姓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
空成王顾命而六卿之长五为同姓周公祭公毛伯
凡伯之属每见于春秋而与周相终始汉唐而下以
同宗而为丞相筦中书者不可胜数然则自古以来
待宗人之失未有如有明者也庸疏而舍戚内羁而
外亲既不得筮仕为吏而复限之于国城之中若无
罪而拘之者故其不肖者怙侈放辟以为民害而其
贤者亦仅仅守巳洁行学为词赋以自附于文苑之
徒于是举天子之宗无一人焉任国家之事以生草
泽之心而召蛮裔之侮宁以其四海之大宗祧之重
卷二 第 13a 页
卑之非族者而不恤呜呼此亦后世有天下者之大
监也已余闻万历以来宗室中之文人莫盛于秦秦
之宗有七子而子斗最少及崇祯之末六子皆先逝
而子斗独年至八十后先帝十一年乃卒故其为诗
多离乱之作有闵周哀郢之意而不敢深言余又闻
其人孝弟忠信而又明于当世之故盖宗之贤者也
子斗名谊㳆永兴王府奉国中尉当天启时开科举
之途而子斗久以诗文为关中士人领袖其次子存
柘彦衡乃得为诸生中副榜贼陷西安存柘义不屈
投井死长子存杠伯常扶其父逃之村墅得免子斗
没后八年而余至关中访七子之后其六子皆衰落
卷二 第 13b 页
不振而伯常年已六十有二独其家遗书尚存而为
人亦温恭葸慎以求全于世惟恐人目之为故王孙
者反不若庶姓之人犹得盱衡扼腕言天下之事于
朋友之前而无所忌虽时势则然亦繇国家向日裁
抑太过无有彊宗大豪如南阳诸刘得以挠新莽之
威而保先人之祚者也余悲夫以子斗之贤使其立
朝必能为天子正纪纲补阙失其在封疆必能秉一
节遏寇暴乃终老不用历变故以卒而仅以其诗著
故序而传之七子者惟㸌伯明惟焢叔融怀 士简
怀 长生怀䨈季凤谊瀄伯闻与子斗为七皆号能
诗而又有谊眔明远存樨舂夫二中尉者贼至时同
卷二 第 14a 页
不屈死明远中崇祯九年举人此皆秦宗之有学行
者子斗诗中往往及之故并举而列之于篇呜呼孰
谓宗室无人材也哉
  程正夫诗序
尝读商颂之那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而夫子之称
诗亦曰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是以古人之立言
也必称诸祖考而本诸先正先民在朝则称于朝高
宗之言先正保衡是也与人交则称于友叔孙豹之
言先大夫臧文仲是也降及末世人心之不同既已
大拂于古而反讳其行事召旻之诗曰维今之人不
尚有旧而周公之戒后王也亦曰乃逸乃谚既诞则
卷二 第 14b 页
曰昔之人无闻知余自少时侍于先王父其终日言
而无择者大率皆祖考之世德乡先生之行事既得
见于先王父之友则其言亦然既又得见于异邦之
名公耆硕则其言亦复然距今三十馀年而邈焉不
可作矣贪欲以为能捷径以为巧苟同以为贤而罔
念夫昔之人者天下皆是也余至德州工部正夫程
君出其所作于其州之自国初以来士大夫二十一
人合为一章而序之曰先贤诗于其高祖以下四公
各为一章而序之曰程氏先贤诗是诸君子者行谊
不同而无不明于出处取与之分有古贤人之遗焉
工部之为是作也其亦所谓景行行止者乎昔赵文
卷二 第 15a 页
子观乎九原而愿随武子之为人孟僖子述正考父
之鼎铭以卜其后之将有达者故子孙不忘其祖父
孝也后人不忘其先民忠也忠且孝所以善俗而率
民也是乡大夫之职也然则工部之为此也殆古人
之义而亦其先大夫之遗训也夫
  莱州任氏族谱序
予读唐书韦云起之疏曰山东人自作门户更相谈
荐附下罔上袁术之答张沛曰山东人但求禄利见
危授命则旷代无人窃怪其当日之风即巳异于汉
时而历数近世人材如琅邪北海东莱皆汉以来大
儒所生之地今且千有馀年而无一学者见称于时
卷二 第 15b 页
何古今之殊绝也至其官于此者则无不变色咋舌
称以为难治之国谓其齐民之俗有三一曰逋税二
曰劫杀三曰讦奏而余往来山东者十馀年则见夫
巨室之日以微而世族之日以散货贿之日以乏科
名之日以衰而人心之日以浇且伪盗诬其主人而
奴讦其长日趋于祸败而莫知其所终乃余顷至东
莱主赵氏任氏入其门而堂轩几榻无改于其旧与
之言而出于经术节义者无变其初心问其恒产而
亦皆支撑以不至于颓落余于是欣然有见故人之
乐而叹夫士之能自树立者固不为习俗之所移任
君唐臣因出其家谱一编属余为之序其文自尊祖
卷二 第 16a 页
睦族以至于急赋税均力役谆谆言之岂不超出于
山东之敝俗者乎子不云乎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恒
者久也天下之久而不变者莫若君臣父子故为之
赋税以输之力役以奉之此田宅之所以可久也非
其有不取非其力不食此货财之所以可久也为下
不乱在丑不争不叛亲不侮贤此邻里宗族之所以
可久也夫然故名节以之而立学问以之而成忠义
之人经术之士出乎其中矣不明乎此于是乎饮食
之事也而至于讼讼不巳而至于师小而舞文大而
弄兵岂非今日山东之大戒而若任君者为之深忧
过计而欲倡其教于一族之人即亦不敢讳其从前
卷二 第 16b 页
之失而为之丁宁以著于谱昔召穆公思周德之不
类故紏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几今之人莫如兄
弟任君其师此意矣余行天下见好逋者必贫好讼
者必负少陵长小加大则不旋踵而祸随之故推任
君之意以告山东之人使有警焉或可以止横流而
息燎原也
  吕氏千字文序
吕氏千字文者待诏馀姚吕君裁之之所作也盖小
学之书自古有之李斯以下号为三苍而急就篇最
行于世自南北朝以前初学之童子无不习之而千
字文则起于齐梁之世今所传天地玄黄者又梁武
卷二 第 17a 页
帝命其臣周兴嗣取王羲之之遗字次韵成之不独
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而便
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而崇祯之
元有仁和卓人月者取而更次之以纪先帝初元之
政一时咸称其巧吕君以为事止于一年未备也于
是再取而更次之而明代二百七十年之事乃略具
若夫错综古人之文如已出焉不亦进而愈巧者乎
盖吾读史游急就篇博之于名物制度浩赜而不可
穷而其末归于汉地广大万方来朝中国安宁百姓
承德而吕君此文其首曰大明洪武受命配天其末
曰臣吕章成顿首敬书则犹史游之意也史游在元
卷二 第 17b 页
帝时为黄门令日侍禁中当汉室之无事而吕君身
为宰辅之后丁板荡之秋遁迹山林而想一王之盛
匪风之怀下泉之叹有类于诗人而过于齐梁文士
之流者也不然崔浩之书改汉彊而为代彊者今岂
无其人乎而吕君弃之不顾曰吾将退而训于蒙士
焉其风节又岂在两龚下哉夫小学固六经之先也
使人读之而知尊君亲上之义则必自其为童子始
故余于是书也乐得而序之
  劳山图志序
劳山在今即墨县东南海上距城四五十里或八九
十里有大劳小劳其峰数十总名曰劳志言秦始皇
卷二 第 18a 页
登劳盛山望蓬莱因谓此山一名劳盛而不得其所
以立名之义案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则
字或从山又汉书成山作盛山在今文登县东北则
劳盛自是两山古人立言尚简齐之东偏三面环海
其斗入海处南劳而北盛则尽乎齐东境矣其山高
大深阻旁薄二三百里以其僻在海隅故人迹罕至
凡人之情以罕为贵则从而夸之以为神仙之宅灵
异之府其说云吴王夫差登此山得灵宝度人经考
之春秋传吴王伐齐仅至艾陵而徐承率舟师自海
道入齐为齐人所败而去则夫差未尝至此而于越
入吴之日不知度人之经将焉用之余游其地观老
卷二 第 18b 页
君黄石王乔诸迹类皆后人之所托名而耐冻白牡
丹花在南方亦是寻尝之物惟山深多生药草而地
煖能发南花自汉以来脩真守静之流多依于此此
则其可信者乃自田齐之末有神仙之论而秦皇汉
武谓真有此人在穷山臣海之中于是八神之祠遍
于海上万乘之驾常在东莱而劳山之名由此起矣
夫劳山皆乱石巉岩下临大海偪仄难度其险处土
人犹罕至焉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
人拥挽而后上也五榖不生环山以外土皆疏脊海
滨斥卤仅有鱼蛤亦须其时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张
数县储偫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
卷二 第 19a 页
苦之而名曰劳山也其以是夫古之圣王劳民而民
忘之秦皇一出游而劳之名传之千万年然而致此
则有由矣汉志言齐俗夸诈自太公管仲之馀其言
霸术已无遗策而一二智慧之士倡为迂怪之谈以
耸动天下之听彼其意不过欲时君拥彗辩士诎服
以为名高而巳岂知其患之至于此也故御史黄君
居此山之下作劳山志未成其长君朗生修而成之
属余为序黄君在先朝抗疏言事有古人节槩其言
盖非夸者余独考劳山之故而推其立名之旨俾后
之人有以鉴焉
亭林文集卷之二终
卷二 第 19b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