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067-07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十七
德清胡渭撰
导渭自鸟鼠同穴
传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
水出焉正义曰释鸟云鸟鼠同穴其鸟为鵌(音徒)其鼠
为鼵(徒忽反)李巡曰鵌鼵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
也郭璞曰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如鵽而小黄黑色
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今陇西首阳县有鸟
禹贡锥指卷十七
德清胡渭撰
导渭自鸟鼠同穴
传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鸟鼠渭
水出焉正义曰释鸟云鸟鼠同穴其鸟为鵌(音徒)其鼠
为鼵(徒忽反)李巡曰鵌鼵鸟鼠之名共处一穴天性然
也郭璞曰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如鵽而小黄黑色
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今陇西首阳县有鸟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067-0781b.png
鼠同穴山尚书孔传云共为雌雄张氏地理记云不
为牝牡璞并载此言未知谁得实也渭按鸟鼠同穴
四字为一山之名上文从省曰鸟鼠此全举四字盖
属辞之体详略各有所宜也
地理志陇西首阳县下云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
南渭水所出水经注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
南鸟鼠山(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
为牝牡璞并载此言未知谁得实也渭按鸟鼠同穴
四字为一山之名上文从省曰鸟鼠此全举四字盖
属辞之体详略各有所宜也
地理志陇西首阳县下云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
南渭水所出水经注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
南鸟鼠山(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三源合)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067-0782a.png
(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地说曰鸟鼠)
(山同穴之枝干也渭水出其中东北流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水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
东南流径其县南以今舆地言之渭水出陜西临
洮府渭源县西鸟鼠山(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本汉首阳县西魏改曰渭源)
东流径其县北(县徙而南故水径其北汉志云山在首阳县西南而今在县西亦因)
(是也)又东入巩昌府陇西县界也
元和志渭川渭源县鸟鼠山一名青雀山在县西
七十六里渭水所出有三源并下而县志谓鸟鼠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067-0782b.png
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五里为南谷山恐非当以元
和志为正林少颖云渭水出首阳南谷禹之导渭
唯自鸟鼠同穴而始蔡传从之愚谓此说大谬凡
名山岩壑必多故大川之发源必非一处郦注所
列诸源皆出鸟鼠同穴者也南谷即其枝峰后人
别为之名耳禹导水唯志其大端渭水出是山则
曰导渭自鸟鼠同穴岂若后世地记必究其为某
岭某谷也哉此与言淮出胎簪不出桐柏洛出冢
和志为正林少颖云渭水出首阳南谷禹之导渭
唯自鸟鼠同穴而始蔡传从之愚谓此说大谬凡
名山岩壑必多故大川之发源必非一处郦注所
列诸源皆出鸟鼠同穴者也南谷即其枝峰后人
别为之名耳禹导水唯志其大端渭水出是山则
曰导渭自鸟鼠同穴岂若后世地记必究其为某
岭某谷也哉此与言淮出胎簪不出桐柏洛出冢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067-0782c.png
岭不出熊耳者皆妄也
鸟鼠同穴事见尔雅殆非诞妄李巡郭璞之后它
书所载更凿凿有据宋书吐谷浑传云甘谷岭北
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岭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黄
地生黄紫花草便有雀鼠穴洛阳伽蓝记云赤岭
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杜宝
大业杂记云大业三年陇西郡守献同穴鸟鼠炀
帝谓牛弘曰尔雅曰其鸟曰鵌其鼠曰鼵当短尾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067-0782d.png
今长何耶弘曰旧说未必可依遂图以付所司(见程)
(氏禹贡论)元和郡县志云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
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
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岳正类博稿
云鸟鼠同穴予戍甘时过庄浪亲见之鸟形色似
雀而少大顶出毛角飞即崖穴穴口有鼠状如人
家常鼠但唇缺似兔蓬尾似鼬与鸟偕入彼此比
昵有类雌雄者甘肃镇志云凉州之地有兀儿鼠
(氏禹贡论)元和郡县志云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
如家鼠色小黄近穴溲溺气甚辛辣使人变逆呕
吐牛马得此气多疲卧不起而大汗岳正类博稿
云鸟鼠同穴予戍甘时过庄浪亲见之鸟形色似
雀而少大顶出毛角飞即崖穴穴口有鼠状如人
家常鼠但唇缺似兔蓬尾似鼬与鸟偕入彼此比
昵有类雌雄者甘肃镇志云凉州之地有兀儿鼠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067-0783a.png
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其形似
雀色作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
穴者也以上诸说微有不同窃疑此二物禹所见
在首阳界中而渭源以西往往有之吐谷浑赤岭
庄浪甘肃之所产形状毛色不无小异其为同穴
而处则均也程泰之据色青尾短以證其妄亦偏
执之论张子韶云余曾询官陇西者曰鸟鼠各为
雌雄如张氏之说造化之理何所不有雀化为蛤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067-0783b.png
鸠化为鹰此岂可臆说乎旨哉言也此于经本非
切要然自宋儒不信鵌鼵共处之事而说者遂以
鸟鼠同穴为二山言渭有二源故兼举之或又云
渭出同穴不出鸟鼠是则有害于经故其事亦不
可以不辨也
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传曰沣水自南泾水自北而合渭渭按沣泾二水见
雍州
切要然自宋儒不信鵌鼵共处之事而说者遂以
鸟鼠同穴为二山言渭有二源故兼举之或又云
渭出同穴不出鸟鼠是则有害于经故其事亦不
可以不辨也
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传曰沣水自南泾水自北而合渭渭按沣泾二水见
雍州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067-0783c.png
水经注渭水自首阳县南又东径襄武县又东南
径其县东北(元和志渭州襄武县渭水北自渭源县界流入按襄武故城在今陇西县)
(东南五里)又东南径豲道县故城西(元和志渭水经陇西县南按豲道故)
(城在今陇西县东南二十五里)又东新兴川水注之又东径武城
县西(并在今陇西县界)又东径落门西山(有落门聚今在伏羌县西十里)
(伏羌本汉冀县)又东出黑水峡又东径冀县北又东合冀
水(今伏羌县东有冀县故城元和志渭水经伏羌县北去县一里朱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又
东出崟峡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按陇山在今)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067-0783d.png
(陇州西北六十里清水县东北九十里)又东径上邽县北封山之阴
(元和志渭水在秦州上邽县北十三里西自伏羌县界流入按今秦州西南有上邽故城封山本邽)
(山后魏避其主圭嫌名改上邽曰上封山亦随而变)又东南与神涧水合又
东南得历泉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
(藉水在今秦州南)又历桥亭南而入绵诸县东与东亭水
合(今西和县东北五十里有绵诸故城)又东南合泾谷水又东伯阳
谷水入焉又东南苗谷水注之(并在今清水县界)又东南
出石门度小陇山径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元和志秦)
(元和志渭水在秦州上邽县北十三里西自伏羌县界流入按今秦州西南有上邽故城封山本邽)
(山后魏避其主圭嫌名改上邽曰上封山亦随而变)又东南与神涧水合又
东南得历泉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
(藉水在今秦州南)又历桥亭南而入绵诸县东与东亭水
合(今西和县东北五十里有绵诸故城)又东南合泾谷水又东伯阳
谷水入焉又东南苗谷水注之(并在今清水县界)又东南
出石门度小陇山径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元和志秦)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067-0784a.png
(州清水县有小陇山一名陇坻又陇州南由县渭水在县南四十里按今陇州东南百二十里有南)
(由故城本汉汧县地后魏析置)又东合南山五溪水又东径陈仓
县南(今宝鸡县东北二十里有陈仓故城)又东与绥阳溪合又东径郁
夷县故城南汧水入焉(城在今陇州西五十里水出汧县弦中谷决为弦蒲)
(薮东流入渭)右则磻溪水注之(吕氏春秋太公钓兹泉即此处)又东径
石原南又东径五丈原北(二原在县西)又东径县故
城南(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汉志郿县有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渠)又东
径武功县北斜水从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径五)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067-0784b.png
(丈原东入渭)又东径马冢北(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有高势)
(攻之不便)又径武功县故城北(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又东径
美阳县南雍水从北来注之(今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美阳故城)
又东径坞南(在今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合洛谷之水(洛当)
(作骆今盩厔县西南有骆谷关)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在盩厔县东南)又
东径槐里县南(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
合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就水注之(黄山宫在今兴平县西南三十)
(里元和志渭水南去兴平县二十九里)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北流径盩厔故)
(攻之不便)又径武功县故城北(武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又东径
美阳县南雍水从北来注之(今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美阳故城)
又东径坞南(在今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合洛谷之水(洛当)
(作骆今盩厔县西南有骆谷关)又东芒水从南来注之(在盩厔县东南)又
东径槐里县南(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
合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就水注之(黄山宫在今兴平县西南三十)
(里元和志渭水南去兴平县二十九里)又东合田溪水(水出南山北流径盩厔故)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067-0784c.png
(城西注于渭汉志盩厔县有灵轵渠武帝穿也)又东径槐里县故城南(城在)
(今兴平县东南十一里)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径甘亭西又东得涝水口又)
(东北径鄠县故城西又北入渭按鄠县故城在今县北二里元和志渭水北去鄠县十七里)又
东丰水从南来注之(地说云渭水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高山异峦所)
(有唯原阜石激而已按丰水今自长安县界西北流径咸阳县东南三里注于渭元和志咸阳县渭)
(水南去县三里短阴原在县西南二十里盖即短阴山也秦中诸原类皆有山体故或谓之山不必)
(峭拔也)又东北与镐水合(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西北入渭在今咸阳县界)
又东北径渭城南(今咸阳县东北十七里有渭城县故城)泬水注之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067-0784d.png
(泬一作潏汉志鄠县沣水出县南又有潏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按潏水入渭在今长安县界)又
东分为二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元和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
(里)又东与泬水枝津合又东径长安城北(今西安府西北)
(十三里有长安故城元和志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又东合昆明
故渠(按渭水下篇自此以后多错简黄子鸿据它书及州县图志悉为更定今从之)又东
径霸陵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水上有桥)
(谓之霸桥按霸水入渭在今咸宁县界)又东会成国故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
(征蜀所开也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径郿及武功槐里县北又东径汉茂陵平陵延陵渭陵义)
东分为二水(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曰便门桥元和志便桥在咸阳县西南十)
(里)又东与泬水枝津合又东径长安城北(今西安府西北)
(十三里有长安故城元和志中渭桥在咸阳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又东合昆明
故渠(按渭水下篇自此以后多错简黄子鸿据它书及州县图志悉为更定今从之)又东
径霸陵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水上有桥)
(谓之霸桥按霸水入渭在今咸宁县界)又东会成国故渠(魏尚书左仆射卫臻)
(征蜀所开也其渎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径郿及武功槐里县北又东径汉茂陵平陵延陵渭陵义)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067-0785a.png
(陵安陵又东径渭城北又东径长陵南又东南径汉景帝陵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又东
与高陵分水(今高陵县西南二里有高陵故城东渭桥在县南十里)又东径
平阿侯王谭墓北左则泾水注焉(汉志泾水东南至阳陵入渭今)
(高陵县西南三十里有阳陵故城)以今舆地言之渭水自渭源县
北又东径陇西县北(陇西巩昌府治水去县一里)又东径通渭
县北(通渭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径宁远县北(宁远在府东九十里)又
东南径伏羌县北(伏羌在府东一百八十里)又东径秦安县南
(秦安在秦州西北九十里)又东南径秦州北(秦州在府东三百里州东五十里有)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067-0785b.png
(渭水渡)又东南径清水县西(清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州志云州东五十里)
(有东柯谷桥跨渭水上与清水县接界)又东南径陇州南(陇州在凤翔府西一)
(百八十里渭水自清水县界东南流绕陇坂南麓入州境又东径州南去州一百四十里)又北
径宝鸡县南(宝鸡在府西南九十里水去县一里有渭河桥跨其上)又东径
岐山县南(岐山县在府东五十里水去县三十五里)又东南径扶风县
西南县北(扶风在府东南一百十里水去县二十里有湋渠县在府东南一百四)
(十里水去县三里)又东径武功县南盩厔县北(武功在西安府乾州)
(西南六十里水去县二十里盩厔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水去县五里)又东径兴平
(有东柯谷桥跨渭水上与清水县接界)又东南径陇州南(陇州在凤翔府西一)
(百八十里渭水自清水县界东南流绕陇坂南麓入州境又东径州南去州一百四十里)又北
径宝鸡县南(宝鸡在府西南九十里水去县一里有渭河桥跨其上)又东径
岐山县南(岐山县在府东五十里水去县三十五里)又东南径扶风县
西南县北(扶风在府东南一百十里水去县二十里有湋渠县在府东南一百四)
(十里水去县三里)又东径武功县南盩厔县北(武功在西安府乾州)
(西南六十里水去县二十里盩厔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水去县五里)又东径兴平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067-0785c.png
县南(兴平在府西北一百里)又东径咸阳县南鄠县北(咸阳在府)
(西北五十里水去县一里鄠县在府西南七十里水去县九十里)沣水东北流径
故长安城西又北至咸阳县东南三里而注于渭
经所谓东会于沣也渭水又东径长安县北(长安与咸)
(宁并为陜西布政司西安府治咸宁治东偏长安治西偏渭水去城三十里)又东径咸
宁县北高陵县南(咸宁本唐万年县元和志渭水在县北五十里高陵在府北八)
(十里水去县二十里)泾水自泾阳县界东南流至高陵县西
南三十里与渭水合经所谓又东会于泾也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067-0785d.png
传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黄氏曰今漆
沮之洛入河处与渭稍离亦水道改矣渭按漆沮见
雍州地理志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船司空县名属
京兆尹其故城在今西安府华阴县东北五十里
水经注渭水自霸陵县东北左合泾水又东径鄣
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后魏分万年县置)又东得白渠枝口又
东与五丈渠合(在万年县界)右径新丰故城北(城在临潼县东)
沮之洛入河处与渭稍离亦水道改矣渭按漆沮见
雍州地理志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船司空县名属
京兆尹其故城在今西安府华阴县东北五十里
水经注渭水自霸陵县东北左合泾水又东径鄣
县西(今临潼县东北有鄣县故城后魏分万年县置)又东得白渠枝口又
东与五丈渠合(在万年县界)右径新丰故城北(城在临潼县东)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067-0786a.png
(北十四里)东与鱼池水会又东径鸿门北(临潼县东十七里有鸿门)
(坂)又东石川水南注焉(今富平县南有石川堰亦曰石川河)又东戏
水注之(在临潼县东三十里)又东泠水入焉(泠一作零在临潼县东入渭处)
(谓之零口)又东得首水(首元和志作酋)又东得西阳水又东得
东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在今华州西)又东径下邽县故城北(城在今渭)
(南县北五十里)又东与竹水合(水南出竹山山在华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又东
得白渠口(在今渭南县北沟洫志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是也)又东径峦
都城北(故蕃邑殷契之所居阚骃曰蕃在郑西然则今峦城是矣)又东合西石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067-0786b.png
桥水(东去郑城十里)又东径郑县故城北(城在华州北)又东与
石桥水会(在州东故沈水也)又东敷水注之(在今华阴县西二十四里)
又东粮馀水注之(俗谓之宣水)又东合黄酸之水(世名为于渠水)
又东径平舒城北(城在华阴县西南十里)又东径长城北(长城)
(在县西二里史记秦孝公元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又东径华阴县北洛
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汉志怀德县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洛水)
(东南入渭今朝邑县西南有怀德故城)又东沙渠水注之又东径定
城北(城去潼关三十里)又东泥泉水注之又东合沙沟水
石桥水会(在州东故沈水也)又东敷水注之(在今华阴县西二十四里)
又东粮馀水注之(俗谓之宣水)又东合黄酸之水(世名为于渠水)
又东径平舒城北(城在华阴县西南十里)又东径长城北(长城)
(在县西二里史记秦孝公元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又东径华阴县北洛
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汉志怀德县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洛水)
(东南入渭今朝邑县西南有怀德故城)又东沙渠水注之又东径定
城北(城去潼关三十里)又东泥泉水注之又东合沙沟水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067-0786c.png
(即山海经所谓符禺之水)又东入于河(春秋之渭汭也水会即船司空所在矣)以
今舆地言之渭水自高陵咸宁县界又东径临潼
县北(临潼在西安府东少北六十里水去县十五里)又东径渭南县北(渭南)
(在府东一百四十里元和志渭水南去渭南县四里)又东径同州南华州北
(同州在府东北二百八十里渭水北去州三十五里华州在府东一百九十里渭水南去州十二里)
又东北径华阴县北(华阴在华州东七十里东至潼关卫四十里渭水南去县)
(十五里)又东入于河是曰渭口经所谓又东过漆沮
入于河也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067-0786d.png
先儒皆云沣泾水大故曰会漆沮水小故曰过由
今观之泾水则诚大矣沣水源流颇短而漆沮合
洛入渭洛源甚远似不可谓小于沣也或云沣泾
大与渭相敌既会沣泾则渭益大故漆沮虽与沣
泾相敌而实小于渭愚窃谓三水之大小即以本
水论未必以渭之所受多寡相较量以为大小也
尝考渭南本周之旧都西汉因之其后隋唐复建
都于此历代相承凿引诸川以资汲取便转输溉
今观之泾水则诚大矣沣水源流颇短而漆沮合
洛入渭洛源甚远似不可谓小于沣也或云沣泾
大与渭相敌既会沣泾则渭益大故漆沮虽与沣
泾相敌而实小于渭愚窃谓三水之大小即以本
水论未必以渭之所受多寡相较量以为大小也
尝考渭南本周之旧都西汉因之其后隋唐复建
都于此历代相承凿引诸川以资汲取便转输溉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067-0787a.png
民田灌苑囿津渠交络离合不常凡地志水经所
言类非禹迹之旧诗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则渭
南诸川唯沣为大自汉鸿嘉中王商穿长安城引
内沣水注第中而其流渐微逮唐贞观中堰沣镐
入昆明池二水于是断流又于京城西北引沣水
为漕渠合镐水北流由禁苑入渭而沣水之流愈
微矣又郑当时所开漕渠及灵轵富民昆明诸渠
皆横绝沣镐等水水脉益乱不可寻究霸浐旧合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067-0787b.png
流入渭自隋堰浐水为渠而二水亦离故道涝潏
旧各自入渭今涝水下流亦合潏水入渭大抵渭
南六川尽失其旧亦犹洛阳为东汉魏晋相继作
都之地穿凿滋多而西涧东瀍皆非禹迹也窃疑
沣西之涝沣东之镐潏霸浐禹时悉合沣以入渭
故沣水得成其大且诗言东注而汉志云北过上
林苑入渭则是北流而非东注矣禹导渭东会于
沣当在汉霸陵县北霸浐入渭处也若夫漆沮之
旧各自入渭今涝水下流亦合潏水入渭大抵渭
南六川尽失其旧亦犹洛阳为东汉魏晋相继作
都之地穿凿滋多而西涧东瀍皆非禹迹也窃疑
沣西之涝沣东之镐潏霸浐禹时悉合沣以入渭
故沣水得成其大且诗言东注而汉志云北过上
林苑入渭则是北流而非东注矣禹导渭东会于
沣当在汉霸陵县北霸浐入渭处也若夫漆沮之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067-0787c.png
为洛语出安国传阚骃因以洛至华阴入渭者为
漆沮之水而郦元从之然渭北之水为郑白二渠
所乱漆沮本不合洛亦未可知其浊水上承云阳
大黑泉者俗谓之漆水东南流合沮至栎阳入渭
俗又谓之漆沮水源流颇短禹所治者恐不过如
此故漆沮视沣水为小传曰礼失而求之野土俗
所称传自古老未必不确于儒者之言也(禹时洛水不为)
(害未尝施功故导渭不志)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067-0787d.png
或云关中八川不数漆沮即此可以为小于沣泾
之證余曰不然八川名出上林赋其辞曰终始灞
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此
特举与上林地相缠络者言之故西不及汧雍东
不及沮洛非以漆沮为小而略之也
水经注渭水径峦都城北则此城在水南而华州
新志云峦城当在同州界盖渭水非复旧流也其
言未知所据今按汉志渭水出首阳县东至船司
之證余曰不然八川名出上林赋其辞曰终始灞
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此
特举与上林地相缠络者言之故西不及汧雍东
不及沮洛非以漆沮为小而略之也
水经注渭水径峦都城北则此城在水南而华州
新志云峦城当在同州界盖渭水非复旧流也其
言未知所据今按汉志渭水出首阳县东至船司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067-0788a.png
空入河过郡四(陇西扶风京兆冯翊)行千八百七十里而易
氏云渭水出渭源县西七十六里东流五十里至
陇西县又三百里至上邽县又一百二十里至南
由县又三百二十里至岐山县又二百七十里至
万年县又二百六十里至华阴县又三十五里至
永丰仓入河通计止一千四百三十一里较汉志
少四百三十馀里又按汉元光中郑当时言关东
漕粟从渭上道九百馀里今引渭穿渠起长安旁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067-0788b.png
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是比旧减六百里也隋开
皇中宇文恺引渭为广通渠自大兴至潼关亦三
百馀里与汉渠同参诸易氏所言自万年县北至
华阴永丰仓凡二百九十五里其数亦适相符然
则自长安以东古渭水之经流当行今渭水之北
不知何代渐堙而遂以漕渠为经流其自峦城以
下则后魏时犹未改又不知何年渐堙而徙从峦
城之南与漕渠合而为一据汉船司空城在今华
皇中宇文恺引渭为广通渠自大兴至潼关亦三
百馀里与汉渠同参诸易氏所言自万年县北至
华阴永丰仓凡二百九十五里其数亦适相符然
则自长安以东古渭水之经流当行今渭水之北
不知何代渐堙而遂以漕渠为经流其自峦城以
下则后魏时犹未改又不知何年渐堙而徙从峦
城之南与漕渠合而为一据汉船司空城在今华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067-0788c.png
阴县东北五十里而隋唐之永丰仓在今县东北
三十五里则渭口亦移而南非昔之渭口矣(雍录云渭)
(口在华阴县东北三十五里)窃疑今洛水自朝邑赵渡镇南入
河处即古之渭汭但漕渠自长安旁南山而东至
河裁三百馀里而渭水行漕渠之北者不知如何
潆洄曲折乃有九百里之远此则古记已亡郦元
亦无从考覈而其议则不可以不存也
导洛自熊耳
传曰在宜阳之西王氏(樵)曰导洛自熊耳一节有两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067-0788d.png
熊耳地志谓伊水出卢氏之熊耳山海经郭璞谓伊
水出上洛之熊耳地志谓洛水出上洛冢领山据经
则洛出熊耳上洛亦有熊耳与冢领同在一县则洛
出熊耳明矣渭按汉志上洛县东北有熊耳山括地
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详见导山
水经注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领山山)
(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按上洛故城即今商州治州西五十里有熊耳山东)
水出上洛之熊耳地志谓洛水出上洛冢领山据经
则洛出熊耳上洛亦有熊耳与冢领同在一县则洛
出熊耳明矣渭按汉志上洛县东北有熊耳山括地
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详见导山
水经注洛水出京兆上洛县欢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领山山)
(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欢举之山洛水出焉按上洛故城即今商州治州西五十里有熊耳山东)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067-0789a.png
(西各一峰状如熊耳因名山海经所谓欢举盖即上洛熊耳之异名也冢领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
(里志云州西三十里逾丹水有马兰峪又西十里为野人峪林谷深僻又十里为麻涧涧在熊耳峰)
(下山涧环抱厥地宜麻因名自麻涧行六十里而至秦岭)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
(东南流注于洛按此别是一丹水非出冢领山东至析入均者也)又东尸水注之
又东得乳水又东会龙馀之水又东至阳虚山合
玄扈之水(玄扈亦山名其水径阳虚之下山海经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
(也按玄扈山在今洛南县西北一百里洛水经县北七里)又东历清池山傍东
合武里水又东门水入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东北历阳华山又东北)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067-0789b.png
(至灵宝县入河)洛水又东要水入焉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
(舆山)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是也元和志熊耳山在卢氏县南)
(五十里)以今舆地言之洛水出陜西西安府商州西
熊耳山东北流径州东(商州在府东南三百里春秋晋上洛邑汉为县)又
东北径洛南县北(洛南在州东北九十里本汉上洛县地)经所谓导
洛自熊耳者也
又东会于涧瀍
传曰会于河南城南渭按河南即王城洛水至其城
(舆山)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是也元和志熊耳山在卢氏县南)
(五十里)以今舆地言之洛水出陜西西安府商州西
熊耳山东北流径州东(商州在府东南三百里春秋晋上洛邑汉为县)又
东北径洛南县北(洛南在州东北九十里本汉上洛县地)经所谓导
洛自熊耳者也
又东会于涧瀍
传曰会于河南城南渭按河南即王城洛水至其城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067-0789c.png
西南涧水侧城西来注之又东至其城东南瀍水侧
城东来注之周公所谓涧水东瀍水西者也二水入
洛处相去甚近故连言之
水经注洛水自熊耳山北又东径卢氏县南阳渠
关北(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即荀渠山盖熊耳之殊称也按今卢氏县西南五十里有熊耳山东)
(连永宁南接内乡峦山在县东南百里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汉志亦谓之熊耳)又东径
卢氏县故城南有卢氏川水注之又东径高门城
南(在今卢氏县东)东与高门水合又东松杨溪水注之(今永)
城东来注之周公所谓涧水东瀍水西者也二水入
洛处相去甚近故连言之
水经注洛水自熊耳山北又东径卢氏县南阳渠
关北(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即荀渠山盖熊耳之殊称也按今卢氏县西南五十里有熊耳山东)
(连永宁南接内乡峦山在县东南百里一名闷顿岭伊水所出汉志亦谓之熊耳)又东径
卢氏县故城南有卢氏川水注之又东径高门城
南(在今卢氏县东)东与高门水合又东松杨溪水注之(今永)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067-0789d.png
(宁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当与溪相近)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亭
溪水(水出鹈鹕山东南入洛山有二峰在永宁县西八十里)又东得荀公溪
口(水出南山荀公谷谷今在永宁县西南)又东径檀山南又东库谷
水注之又东得鹈鹕水口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
水又东合侯谷水又东径龙骧城北(在永宁县西四十里)又
东左合宜阳北山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又东右
得直谷水又东北径蠡城邑南(在今渑池县西四十里)又合
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山在今宜阳县西六十里)又东合款水又东
溪水(水出鹈鹕山东南入洛山有二峰在永宁县西八十里)又东得荀公溪
口(水出南山荀公谷谷今在永宁县西南)又东径檀山南又东库谷
水注之又东得鹈鹕水口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
水又东合侯谷水又东径龙骧城北(在永宁县西四十里)又
东左合宜阳北山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又东右
得直谷水又东北径蠡城邑南(在今渑池县西四十里)又合
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山在今宜阳县西六十里)又东合款水又东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067-0790a.png
黍良谷水入焉(水亦出金门山)又东径阳市邑南又东径
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按晋书一泉坞在宜阳县西南洛水北原上即此)
又东合杜阳涧水又东合渠谷水(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山今在)
(县西)又东北径宜阳县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
(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元和志熊耳山在)
(永宁县东北四十五里今在宜阳县西南一百里)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
(城在今县东北十四里)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又东南黄中涧
水注之又东禄泉注之又东共水入焉又东合黑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067-0790b.png
涧水(在宜阳县东北二十里)又东临亭川水注之又东北出
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按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又东
与豪水会(元和志寿安县洛水西自福昌县界流入寿安今为宜阳县地豪水在县东)
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东北径河南县王城西又北入谷)洛水
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
(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流注于洛按八关城在今新安县东北函谷新关在县)
(东二里)又与虢水会又东北径河南县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
(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今河南府城西北有河南县故城)地记曰
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按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又东
与豪水会(元和志寿安县洛水西自福昌县界流入寿安今为宜阳县地豪水在县东)
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东北径河南县王城西又北入谷)洛水
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
(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流注于洛按八关城在今新安县东北函谷新关在县)
(东二里)又与虢水会又东北径河南县南(竹书纪年晋定公二)
(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今河南府城西北有河南县故城)地记曰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067-0790c.png
洛水东北过五零倍尾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
金渠故渎存焉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洛南县北
又东径河南府卢氏县南(卢氏在府西南三百四十里)又东北
径永宁县南(永宁在府西南二百里本汉渑池县之南境)又东北径宜
阳县北(宜阳在府西南七十里)又东入洛阳县界径河南故
城南经所谓又东会于涧瀍也自周灵王壅谷水
使东出王城北合瀍水南入洛而城西之涧水遂
为死谷及汉明帝复堨涧瀍二水使出洛阳故城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067-0790d.png
北为千金渠又东过偃师县南东入于洛(偃师在府东七)
(十里)而禹贡东会涧瀍之旧迹无复有存焉者矣
又东会于伊
传曰会于洛阳之南渭按伊水见豫州洛阳谓故洛
阳城周之下都也在今洛阳县东北二十里
水经注洛水自河南县南又东径洛阳县南伊水
从西来注之(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南系于洛)
(水北因于郏山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城成周之城是也元和志洛水在洛阳县西南)
(十里)而禹贡东会涧瀍之旧迹无复有存焉者矣
又东会于伊
传曰会于洛阳之南渭按伊水见豫州洛阳谓故洛
阳城周之下都也在今洛阳县东北二十里
水经注洛水自河南县南又东径洛阳县南伊水
从西来注之(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南系于洛)
(水北因于郏山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城成周之城是也元和志洛水在洛阳县西南)
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067-0791a.png
(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瀰漫东流宇文恺斜堤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
(坡今虽渐坏尚有存者按伊水篇云伊水自阙东北流至洛阳县南径员丘东又东北注于洛员丘)
(在今洛阳县东三十里委粟山下曹魏郊天之所)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
河南故城南又东北径洛阳县东南又东至洛阳
故城南伊水从偃师县西来注之经所谓又东会
于伊也
又东北入于河
传曰合于巩之东渭按巩周邑汉置县属河南郡其
故城在今巩县西南二十馀里
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067-0791b.png
水经注洛水会伊水又东合水注之(水南出半石之山东北流)
(注于公路涧上有袁术固今在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又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
(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东径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元和)
(志缑氏县洛水西自洛阳县界流入今偃师县南二十里有缑氏故城)又东休水自
南注之(水导源少室山)又东径百谷坞北又北阳渠水注
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即此处也按今偃师县南有通济渠故阳渠也隋时尝修导)
(之名曰通济)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径訾城西
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067-0791c.png
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南流世谓之温水泉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按杜预左传)
(注巩县西南有地名鄩中訾城在今县西南四十里)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
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入洛按巩县西南有长罗川源出汜水县之方山入洛处谓)
(之罗口)又东明乐泉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即古明溪泉春秋昭公二十)
(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周畿内巩伯国)又东
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按郡国志巩县有黄亭有湟水春秋昭二十三年刘子)
(单子以王猛居于皇杜预曰即黄亭在县西北)又东北合洞水(水发南溪石泉世亦)
(名为石泉水按今巩县东南二十里有石子河即此水也)又东北入于河(山海经曰)
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067-0791d.png
(洛水成皋西入河谓之洛汭即什谷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者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
(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元和志巩县洛水东经洛汭北对琅琊渚入河)
(谓之洛口)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洛阳故城南会伊水
又东径偃师县南(北去县五里)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今县)
(在河南府东一百二十里隋所迁也)又东北至洛口入河(洛口在巩县故城东)
(北三十里今县北少东八里)经所谓又东北入于河也今洛水
自巩界东过汜水县北(汜水故成皋西至巩县界十五里又二十五里为县)
(治)又东从满家沟入河而洛口乃移于东非复古
(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元和志巩县洛水东经洛汭北对琅琊渚入河)
(谓之洛口)以今舆地言之洛水自洛阳故城南会伊水
又东径偃师县南(北去县五里)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今县)
(在河南府东一百二十里隋所迁也)又东北至洛口入河(洛口在巩县故城东)
(北三十里今县北少东八里)经所谓又东北入于河也今洛水
自巩界东过汜水县北(汜水故成皋西至巩县界十五里又二十五里为县)
(治)又东从满家沟入河而洛口乃移于东非复古
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067-0792a.png
之什谷矣
汉志弘农上雒县下云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
至巩入河过郡二(弘农河南)行千七十里金吉甫曰北
方诸水虽大河亦冰唯洛水不冰所以谓之温洛
一是天地之中二是其北连山以障北风三则前
人谓其中有礜石
渭洛俱入河不得为渎而禹亦导之者盖梁雍之
贡皆由渭以达于西河荆豫之贡皆由洛以达于
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067-0792b.png
南河渭汭洛汭四州贡道之衿喉也其治与否所
关于帝都者甚重故四渎而外特循行之
蔡传云经言嶓冢导漾岷山导江者漾之源出于
嶓江之源出于岷故先言山而后言水也言导河
积石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
皆非出其山特自其山以导之耳故先水而后言
山也河不言自者河源多伏流积石其见处故言
积石而不言自也沇水不言山者沇水伏流其出
关于帝都者甚重故四渎而外特循行之
蔡传云经言嶓冢导漾岷山导江者漾之源出于
嶓江之源出于岷故先言山而后言水也言导河
积石导淮自桐柏导渭自鸟鼠同穴导洛自熊耳
皆非出其山特自其山以导之耳故先水而后言
山也河不言自者河源多伏流积石其见处故言
积石而不言自也沇水不言山者沇水伏流其出
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067-0792c.png
非一故不志其源弱水黑水不言山者九州之外
盖略之也小水合大水谓之入大水合小水谓之
过二水势均相入谓之会天下之水莫大于河故
于河不言会此禹贡立言之法也渭按蔡氏之说
悉本曾彦和学者相承无异议王明逸独以为不
然曰南谷实鸟鼠之枝山相去不远胎簪乃桐柏
之旁小山而谓渭出南谷特自鸟鼠导之淮出胎
簪特自桐柏导之似俱未安窃详经文之例凡云
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067-0792d.png
导某水自某山者皆水出其山之名也惟河不出
积石故但言导河积石沇多伏流故经不显其所
出孔氏亦但以其在温县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
先言山而后言水先言水而后言山之说则孔疏
有一言足以断之曰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水
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此言一扫支离为
之快绝
丰坊伪古书世本移导山导水于九州之前彼以
积石故但言导河积石沇多伏流故经不显其所
出孔氏亦但以其在温县平地者言之蔡氏拘于
先言山而后言水先言水而后言山之说则孔疏
有一言足以断之曰漾江先山后水淮渭洛先水
后山皆是史文详略无义例也此言一扫支离为
之快绝
丰坊伪古书世本移导山导水于九州之前彼以
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067-0793a.png
是为荒度之始事耳然横流之时山可随刋而水
则失其故道岂有若是之原委秩然者乎史记夏
本纪汉书地理志皆先九州而后导山导水自魏
晋以来亦无异文坊之妄固不待辨而明也
禹贡锥指卷十七
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067-0793b.png